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池上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我國目前已有上市公司嘗試推出自己的員工持股計劃來激勵員工,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到目前國內上市的公司尚沒有一家推出標準的員工持股計劃,從而出現了上市公司員工激勵方式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證券市場發展的局面。探討我國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問題與對策,并且探討信托方式在我國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全員激勵約束機制。由于信托制度能夠解決員工持股運作中現存的法律障礙,并能規范員工持股市場行為,有效地保護受益人利益;而且信托制度功能的多樣性,使其能夠根據不同性質、規模的企業以及實行員工持股目的的不同,設計出相應的信托模式,因此,員工持股信托方案將具有廣泛的需求與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員工持股計劃及現狀分析
(一)員工持股計劃的概念
按照美國員工持股協會(TheESOPAssociation)的定義,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使員工投資于雇主企業從而獲得長遠收益的員工受益計劃。或者說,它是一種使員工成為本企業的股票擁有者的員工受益機制。
員工持股計劃實質上是指本企業員工通過貸款、現金支付等方式來擁有本企業的股票,并委托給某一法人機構托管運作(該機構代表員工以股東身份進入董事會,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和監管,并按所持股份份額分享公司利潤,從而使員工能夠以勞動者和所有者的雙重身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產權制度或激勵約束機制。員工持股計劃中所涉及的相關關系如下圖所示:
(二)員工持股計劃實施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正處于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時期,建立股權激勵機制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推進國有企業股權結構多元化、實現國有資產安全退出的一個有效途徑。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發展現狀看,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我國1285家上市公司中,有112家公告實行了股權激勵制度,占所有上市公司的8.72%。雖然比例不大,但表明股權激勵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股權激勵已經從前期的探索試行逐漸發展到深入推廣階段。員工持股在上市公司中應用的比例相當高,占13%。減持國有股,降低國有股比重,實現經營者、員工持股,實行股權激勵有助于公司業績的提升。長期證券和亞商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的研究表明,股權激勵作用明顯。股權激勵與公司業績的關系如下表所示。
統計數據顯示,已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均遠遠大于全部上市公司的相應指標(以2001年中期滬、深所有上市公司剔除全部PT公司為樣本,共計1026家),其中每股收益是后者的164%,凈資產收益率是后者的265%。對各種股權激勵模式進行分類研究發現,管理層/員工收購、經營者/員工持股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分別達到0.199和0.145。考慮到全面推行股票期權尚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建議,實行股權激勵的理想模式是管理層/員工收購并持股模式,即推行員工持股計劃(ESOP)。
二、員工持股計劃實施中的相關問題分析
(一)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來源問題
實行職工持股計劃必須有股票來源,這是這一制度得以建立和實施的根本條件和前提。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實行股票期權的股票來源有兩個:一是公司相機發行新股票;二是通過留存股票賬戶回購股票。由于我國公司設立實行的是實收資本制(也稱“注冊資本制”),公司股本總額就是設立時的實收資本額,沒有“股票蓄水池”,公司也不存在庫存股票。現行的商法環境中缺乏股權激勵的合法通道,始終無法很好地解決股票來源問題,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測算,中國上市公司5%的流通市值即超過2000億元。5%回購空間意味著高達上千億的財富將面臨重新分配。這一制度天花板一旦打破,無疑將引爆巨大的創富空間。從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來看,我國上市公司還不具有采用國外特別是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所需的預留股份條件。
(二)持股員工的資金來源問題
我國員工持股一般是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推行的,一般采用現金購股,資金來源是直接掏員工的腰包,這與美日等國家是截然不同的。我國長期以來的低工資制度,使經營者與員工無法籌措足夠的資金來參與持股計劃,而目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又無法為其提供融資。
就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來看,員工持股不能直接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因此,目前操作的銀行融資大都是通過股權質押貸款的形式完成的。另外,目前各大商業銀行對股權質押貸款非常謹慎,持不鼓勵原則,折現率很低,因此一般不能完全滿足收購人的資金需求。有的商業銀行想以個人消費貸款的形式將資金貸給個人,由個人再買股權。但是消費貸款必須指明用途,這種變通方式實際上違反了不能用消費貸款進行股本權益性投資的規定。而且,銀行有時會利用變通方式,如將貸款先貸給企業作為流動資金,再由企業借貸給個人,或者通過委托貸款貸給“殼”公司,這種方式實際上是規避法律的行為。
(三)股票管理機制問題
我國職工股的股本多源于職工畢生的積蓄和親友的借貸,且處于小股東地位,股小言輕,往往更注重于股份的增值和風險的轉移,而非參與投票表決。員工持股所面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持股的主體,國有企業改革實踐證明,職工持股會以股東身份參與企業管理,在推動國有企業改制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投資者、生產者、經營管理者的內在動力,為企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國內員工持股計劃現有模式如下:
1.員工持股會模式
在實踐中,這種模式又有兩種具體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地方主管部門員工持股會管理辦法等,在辦法中確認員工持股會作為社團法人,由地方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社團法人。第二種做法是不單獨給與員工持股會社團法人地位,而是將企業的員工持股會作為企業內部的組織,員工持股會有企業工會領導,并由工會代行一些需要法人出面的工作。
從前文的介紹可以看出,上述兩種做法現在都缺乏法律支持。在目前的政策法律框架下,該思路的推行存在制度。
2.公司法人模式
企業法人作為持股主體,就是參與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出資成立(或收購)一家公司,然后通過這家公司持有原公司的股份。這種模式的最大法律障礙是:《公司法》第十二條規定“公司投資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積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而投資公司注冊資金要求在1000萬元以上,這無疑大大限制了這種模式的應用。因為作為員工持股的主體,不可能強制其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更不可能讓他的資金中只有一半可以投資持股,而另一半只能閑置不用。另外,這種模式還有一個問題是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雙重納稅問題。
3.自然人賬戶模式
利用自然人賬戶變相持有內部員工股很明顯是一個十分不規范的辦法,不但違反證監會的現行規定,同時也容易產生糾紛。而且,員工所持股票的投票權的實施以及其他管理權問題都難以規范、高效地解決,會嚴重違背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目的。
上面的三種模式在解決持有股票,購股資金和股票的投票權和管理權的行使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的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相比有相當的差距,不適合以其為基準建立規范的員工持股計劃。
三、員工持股計劃相關問題的對策
(一)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來源對策
我國多數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都發行過一定比例的內部職工股,依據我國證券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不允許上市公司發行職工股和限制公司回購股份。這對上市公司推行職工持股制度形成了很大的制約。解決預留股份的來源問題是實施股票期權計劃的基礎條件,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框架內,解決股票來源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定向擴股
即上市公司為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向員工實施定向增發計劃。本部分發行的新股包括IPO、配股、增發等形式。證監會應制定相應的標準,規定當企業發行新股時,可以定向發行給內部員工。
2.原股東轉讓
主要是大股東轉讓部分股份作為股份預留。在目前我國進行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原股東(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轉讓已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
3.國有股減持
也有專家認為,可以將國有股減持同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結合起來,以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根據我國國情,可以采用向流通股轉配送股的方式,減少以國有股為主的非流通股的份額,這可以成為上市公司提供員工持股計劃所需的股票來源。
4.二級市場購買
通過信托公司、基金或其他機構購買本公司股票并代為持有。通過機構從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本公司的股票,不存在法律政策的限制,具有簡單直接的特點,而且購股數量等也不受限制。但是,這種方式受市場的影響大,所需要的資金較多。
5.公積金轉增
以公積金轉增股本作為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的股份來源,就是上市公司股東大會通過決議,將一部分資本公積金轉增為公司的股份,作為預留股份以推動實施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以公積金新增股本作為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來源,由于預留股份無論在行權前還是行權后,都有清晰確定的所有權人,因而符合實收資本制的工商注冊要求;同時,由于此種預留股份的取得不涉及股份回購問題,因而不違背《公司法》,而且也是合理的。“公積金轉增”不局限于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由于盈余公積金也屬于“凈資產增值部分”,因此用盈余公積金來獎勵有貢獻的員工特別是對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也符合法律法規和中央文件精神。而且,從會計法規上來看,盈余公積金轉增資本也是正確的。通過以上渠道取得預留股份的方式各有特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對現有制度框架的一種創新。
(二)持股員工的資金來源對策
實行員工持股計劃所需的資金應由公司和職工共同分擔,至于分擔的比例問題,則應根據不同公司的情況,具體分析解決,但在實際上,我國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實踐多采用職工直接出資的辦法,增加了職工參與的難度。
一般而言,員工持股的資金來源可歸納為如下幾種:
1.員工個人資金
利用員工出資,可以增強員工的股東意識,增強認同感和責任心。這是達到員工持股計劃目的的最佳途徑。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筆者建議可以允許公司職工分期付款。
2.借貸資金
即企業或銀行向員工提供的用于員工出資的專項貸款。銀行貸款需要其他企業提供擔保,或由員工持股會以其持有的公司的股份作為質押。在沒有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可由企業劃出專項資金借給員工購股,借款利率由企業參照銀行貸款利率決定。借款本息在員工每年分紅時扣回,并在規定期間內償還本金。
3.公益金和獎勵基金結余等款項
根據員工過去的收入水平及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其以自有資金出資的比例及出資金額,鼓勵員工以自有資金出資;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再通過其他途徑幫助員工出資。之所以這樣操作,是因為員工持股的出資如果主要由借貸資金(企業提供擔保)或公益金、獎勵基金結余等福利資金組成,會讓員工認為員工持股只是一種福利行為而非投資行為,從而不會產生股東意識和行為,無法把企業經營狀況與自身利益聯系起來,也就失去了員工持股增加企業凝聚力的意義。
(三)員工持股管理體制對策——信托方式下的員工持股計劃研究
我國在實行員工持股計劃時,主要面臨著股票來源、資金來源和管理機構等問題。目前我國比較合法的一種方式就是利用信托方式,這種方式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不僅為發達市場國家所普遍采用,而且在我國也有良好的前景。當然,在我國利用信托方式實行員工持股計劃還是新生事物,其所依賴的宏觀和微觀環境還不是很完善。
雖然國內信托投資公司的信譽不高,存在實質上的信托財產沒有獨立地位的問題,同時由于股票信托中的表決權如何執行等問題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案,上市公司利用信托的辦法實行員工持股計劃時存在較大的疑慮,但是,我國的信托投資公司正在走上正規,而且一些有實力、規范的信托投資公司已推出了規范的員工持股計劃信托項目,如北京國際信托ESOP信托、天津信托員工持股信托、中信信托員工持股信托和內蒙古信托員工持股信托等。信托公司在員工持股計劃中至少可以提供財務顧問、股權管理和持股貸款融資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雖然以信托形式進行的員工持股計劃在我國還沒有成熟,但這并不能否認信托機構在我國實行員工持股計劃中的作用和前景。
關鍵詞:社保基金投資;超額收益;股權融資偏好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1)06-0063-04
2010年10月28日,經過十年的反復論證和修改,萬眾矚目的《社會保險法》終于出臺,并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執行。該法是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的。這標志著社會保險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寫入中國的法律體系。同時,該法的通過也解決了與社會保險基金(社保基金)投資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問題。社保基金作為國家戰略儲備資金,其投資行為對資本市場及上市公司行為偏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社保基金投資的現狀
《社會保險法》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規定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國家設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以及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運營機構負責管理運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應當定期向社會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的情況。這一規定把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以法律的形式上升到制度層面進行規范,為社保基金的投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立法保障①。
由于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趨勢不斷挑戰社保基金的代際供養模式,即年輕一代供養年老一代的基金模式[1]。隨著社保基金未來支付壓力的增加,隱性負債越積越多,社保基金的代際收支缺口越來越大。而中國近年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高不下,流通貨幣貶值壓力巨大,投資一半固定收益產品已經滿足不了增值的要求,甚至連保值的最低標準都無法達到。這也從客觀上要求社保基金投資必須更加科學合理,以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2]。
從2003年社保基金進入中國股票市場開始,社保基金投資一直遵循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投資原則。觀察近年來社保基金的投資情況,其總能在類似2007年股指相對較高的位置大舉減持,而又在2009年股指相對較低的位置大舉增持,由于社保基金的性質特殊,投資行為也自然成為廣大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對象。社保基金能密切緊跟國家的重大政策走向,信息來源豐富而權威。社保基金的投資方向甚至可大膽推測為政策面上的冷暖信號,其對于市場的方向性判斷,顯然要勝出其他機構投資者一籌,并被中小投資者視為“黃金投資”。
但是由于社保基金“國家隊”的特殊性質,其作為一個特殊的機構投資者使得其投資信息的披露方式也與一般基金不同。社保基金的股市投資信息在其投資時是不對外公布的,其投資信息只能通過其持股上市公司的季報和年報而被市場投資者所獲知。
二、社保基金持股后上市公司的市場反應
筆者結合國內外相關機構投資者投資理論,對社保基金投資的上市公司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跟蹤調查。筆者把2009年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作為觀察組,同時按照相同行業和相同規模的原則選取類似的上市公司作為控制組,用以觀察社保基金持股與未持股的上市公司在持股信息公布以后的市場反應,即累計平均超額收益(CAAR)。發現這些上市公司在社保基金持股后有著共同的特征: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走勢往往比同期大盤指數走勢更好,即獲得超額收益。但是這種超額收益是在社保基金持股信息公布前7個交易日就產生,并在信息公告日前后達到最高,最后在信息公告日后10天回歸正常(如圖1所示)。
這種異常的超額收益產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保基金投資總能積極地順應國家發展計劃與政策戰略方向,所以當社保基金持股信息通過上市公司季度報告或年度報告向資本市場披露的時候,必然會引起眾多投資者的關注。2009年,中國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推出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并投入巨額資金。中國資本市場也迎來以創業板、中小板為代表板塊和消費類、新能源類為代表行業的新一輪增長行情。而社保基金的投資重點早已從2008年底就開始積極換股,按照國家政策扶持方向投資。廣大投資者在獲得其投資信息后紛紛跟進,認為當他們的投資方向與社保基金投資相一致的時候,就會獲得穩定的回報,所以競相買入相關股票,導致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股價不斷走高,使得超額收益明顯。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種超額收益表現形式極為異常,即平均提前7天就開始表現出超額收益。按照以往上市公司事項引起的超額收益研究表明,一般超額收益都是在事項公告日即披露日前后才開始產生[3],那么為什么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的超額收益會提前表現呢?這說明社保基金持股信息在信息公告之前已經泄露。
(一)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概念延伸
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一般情況下是指在資本市場的首次公開募集資金后再次或多次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此時,股權融資成本、股權結構和資本市場融資環境是決定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決定因素。但是上市公司融資偏好不但在再融資決策時顯現出來,它也在公司日常股權交易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上市公司盡管不可能從公司日常股權交易中獲得任何現實收益,但是大多數上市公司還是希望在盡量減小股價波動幅度前提下,提高公司股價,增加企業價值。這就從主觀上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產生影響,即上市公司更傾向于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更多的股份作為對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也就是說,當資本市場原有投資者打算出售公司股權,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選擇機構投資者作為新增加或者持股比例增大的股東。筆者認為前文提到的超額收益正是由于在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所產生企業行為造成的。
(二)社保基金持股后上市公司信息優勢地位的分析
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作為證券市場的出售方和信息的披露方,即社保基金持股信息者,首先獲得上市公司自身經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信用能力、實際盈利水平等能影響股票價格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制作成季度報告或年度報告的形式,按照規定的時間披露給其他利益相關者。社保基金機構投資者的持股信息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消息一經公布,必然會引起市場投資者的追捧。
(三)社保基金持股后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動因分析
首先,社保基金持股信息對資本市場產生強烈的導向效應。筆者對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在社保基金投資前后的股權情況作了跟蹤調查發現,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當季度新進入的其他機構投資者明顯多于以前季度。造成這種提前的超額收益也正是由于上市公司在季報或年報的制作過程中把社保基金持股信息提前泄露給資本市場,特別是其他機構投資者,使機構投資者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致使股價提前產生大幅波動。同時,其他機構投資者較中小投資者往往具有優越的信息捕捉、采集和處理能力。機構投資者通常聘請業界知名人士作為投資顧問,而投資顧問群體的構成通常是專職證券分析家和對市場極其敏感的投資組合經營者。近年來機構投資者還聘請很多與國家政策制定部門關系密切的業內人士作為投資顧問,了解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投資方向,獲得必要的研究資料和信息,甚至先于市場獲得投資信息,從而保證其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因此,代表國家宏觀經濟方向的社保基金投資領域就成為其他機構投資者重點投資的方向,其他機構投資者也有先于市場得知社保基金投資信息的主觀愿望。
其次,市場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是互相影響的。從羊群效應[4]的投資角度來看,投資者做出相同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互相學習與參考。從羊群效應的行為主體來看,主要可以分為機構投資者之間的羊群效應和中小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羊群效應,這兩者都可以引起股票價格波動性的變化。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會成為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目標,而在信息披露后更是引發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同時,這種羊群效應也可以分為理性羊群效應和非理性羊群效應。理性羊群效應是指市場投資者面對共同的市場信息,通過分析,獨立決策做出的共同市場反應。這種效應實際上提高了市場對上市公司報告信息的反應速度,增強了市場價格對上市公司報告信息的反應質量,提高了資本市場的效率。非理性羊群效應則是投資者盲從的表現,增加了投資風險。
最后,上市公司在不同投資者間作出選擇。在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兩者之間,由于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目的是給企業帶來穩定、持久、足量的資金支持,同時避免中小投資者短期投資引起股價波動。所以,當上市公司發生有利于吸引投資者投資的信息時,其股權融資偏好也就會偏向于機構投資者。當報告中存在利好信息時,如社保基金當期新進投資或者追加投資,被投資上市公司就會傾向于滿足其他機構投資者先于市場得知利好信息的愿望,從而提前泄露社保基金投資信息,借此吸引除社保基金以外的、資產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的其他機構投資者進行長期價值投資,以此擴大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范圍,增加股權融資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給上市公司提供更優質的資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投資者中的絕大多數為中小投資者,由于受其自身資金規模限制,其作出投資決策判斷所依據的信息,對國家經濟政策的理解程度和信息渠道的制約,主要來源于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各種資訊和報告。當中小投資者在社保基金持股信息公告日,根據利好信息作出投資決策的時候,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股價已經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并接近峰值。所以,對于期望社保基金持股信息能帶來短期效益的中小投資者需要謹慎判斷相關信息,采取適當的投資策略來避免被踏空或套牢。
三、結論及相關建議
綜上所述,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在社保基金持股后存在明顯的企業行為偏好。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在信息公告日前將信息提前泄露給其他機構投資者是為了滿足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擴大公司股權資本的來源渠道,提高股權資本的持久性,為公司發展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但是這種行為會影響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不利于中小投資者利用利好信息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短期收益。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相關政策制定和監管機構應制定相應對策以制止上市公司的這種短期行為。
1. 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持股信息的披露機制。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制定政策規范社保基金投資信息的披露,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社保基金投資信息由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質一直沒有對外及時披露,導致廣大投資者只能從上市公司公布報告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情況中得知。這種制度的缺失造成了上市公司利用時間差提前泄露社保基金持股信息的企業行為,給中小投資者帶來投資風險。因此建立規范的社保基金投資信息披露制度是在順應廣大社保基金繳費人要求對社保基金投資知情權的情況下,滿足中小投資者投資的需要,以降低其投資風險。
2. 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本身資金規模差異巨大,兩者對資本市場信息的獲知能力存在很大差異,信息不對稱情況比較嚴重,而上市公司提前泄露信息的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信息不對稱。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對這種違規行為進行調查,一方面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進行規范,避免上市公司選擇投資者的行為;另一方面跟蹤隨社保基金持股提前布局的機構投資者,追查其信息來源,加大處罰力度。
3. 培養市場投資者理性投資思維。相關部門應該在打擊市場價格操縱行為的同時,積極發展正規的、透明度更大的機構投資者對市場投資行為加以引導和遏制,從而從市場價格波動中濾除市場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非理性羊群效應的影響,降低中小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參考文獻:
[1]周詠梅.社會保險基金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林治芬,宋志華.中美社會保險基金會計制度的比較研究[J].會計研究,2007,(1):38-43.
[3]程書強.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會計盈余信息關系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9):129-135.
[4]陳浩.中國股票市場機構投資者羊群行為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4,(2):91-94.
Equity Financing Preference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vested by the Social Security Funds
Tang Dapeng
(School of Account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social insurance fund can reflect national policy direction in some extent, therefore, is received market investors'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 inform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fund only is revealed by information released of listed companies which holding it. To increase the share ratio of organization investor, those listed companies leak information to othe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advance, the company's share price would produce an excess earnings before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hurt the interests of small investors.
【關鍵詞】以讀代賞 化繁為簡 分散突破 同中求異
詩歌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以其充沛的情感、豐富的意象,深受人們的喜愛。“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品讀古典詩歌本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鑒賞古詩的興趣并不濃,甚至有些冷淡。畢竟古詩不同于現代文,在理解上存在較多的障礙,加之詩歌鑒賞所涉及的藝術手法繁多且千變萬化,學生難以把握。而由于高考的壓力,不少教師為了短期效應,往往采取拔苗助長的方法,把鑒賞課上成了枯燥無味的知識灌輸課,使本來就對古詩心生厭倦的學生被老師折騰得更加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從而提高其鑒賞能力呢?本人總結了四種方法,即以讀代賞法、化繁為簡法、分散突破法和同中求異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讀代賞”:“讀”中品詩味
詩歌是借助意象來抒發強烈的主觀情意的,這種強烈的主觀情意必須通過有聲語言才能得以充分表達。詩歌的節奏、音韻,更是需要在誦讀中用心品味。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并不難懂,但要體味其深沉的情感、優美的意境和旋律,必須反復誦讀。第一步,讀出感情。聯系寫作背景,結合注釋,抓住蘊含情感的關鍵字句,體會詩人的情感。關鍵字眼,抓住“無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第二步,讀出意境。邊讀邊想象,將自己置身于天高地闊、江海茫茫的他鄉異地,感受蒼涼悲壯、博大悠遠的意境,以及詩人情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第三步,讀出品味。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綜合品味詩歌的美:情感美、意境美、對仗美、平仄美、音韻美,讀出沉郁頓挫的韻味。
誦讀是詩歌鑒賞必不可少的過程,不可忽視。于漪在《面面觀》中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分散突破”:“散”中巧積累
詩歌鑒賞涉及的術語很多,如,渲染、烘托、襯托、虛實、白(細)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準確掌握并運用這些術語,有助于提高鑒賞的質量,但如果講解不當反而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其實,學生對詩歌缺乏熱情,并非詩歌本身沒有吸引力,而是一大堆枯燥無味,難懂、難記的術語影響了心境。所以,術語的引出要順其自然,講究藝術性;另一方面,要重視點滴積累,切忌貪多求全。可采取分散記憶的方法,將眾多的術語分散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輕松中學習。一首詩,可能包含多種表現手法,根據教學的重點或教學的需要,教師有針對地講其中的一到二種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以“題李凝幽居”為例:
題李凝幽居
李凝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本詩用了渲染、烘托、以動襯靜、寓情于景等表現手法,為了加深學生對某一手法的印象,我特意把“烘托”作為重點。首聯“少鄰”“草徑”“荒園”的環境描寫,暗示李凝的隱士身份。頸聯的歸路所見,以環境的清幽烘托出李凝閑適的心境。在引出“烘托”這一術語之前,我問學生:“詩中有沒有直接寫李凝悠閑自在的生活以及閑適的心境?這種通過環境或景物描寫來間接寫人的方法叫什么?(烘托)”
其次,還要注意“學”與“練”的無縫對接。教完以上這首唐詩后,我及時布置了以下練習:
讀下面這首唐詩,你認為未出場的道士具有怎樣的性情?詩人采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他的這一性情的?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此詩與《題李凝幽居》內容風格相近,學生容易找到感覺。詩中用景物描寫,如桃花、野竹、兩三松,來烘托道士淡泊、疏放的性情。
三、“化繁為簡”:“簡”中見規律
簡化教學程序,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處理篇幅較長的詩歌,可采取長詩短教的方法。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共有36句,是一首即景抒情詩。因為本詩篇幅長、容量大、蘊含的情感復雜,把握不好,學生會云里霧里。其實,只要明白了即景抒情詩“先寫景后抒情”的結構規律,那么教起來就會十分輕松。于是我采取了如下兩個步驟:
第一步:反復誦讀,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還原畫面。
一個月朗風清、春暖花開的夜晚,詩人懷著美好的心情,獨自漫步江邊:天空,繁星點點,明月高掛;江面,春江潮漲,波光粼粼。面對滾滾長江,嗅著淡淡花香,詩人沉醉其中,同時感慨萬千……
第二步:品味“景”和“情”,分析“景”與“情”的關系。
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景,描寫月下相思的環境。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等明麗的意象烘托出寧靜優美的春江花月夜。第二部分,抒情,抒發月下相思之情。這種相思之情不是直接抒發出來的,而是借助 “青楓浦”“扁舟子”“明月樓”“妝鏡臺”“玉戶簾”“搗衣砧”“鴻雁”“魚龍”“潭”“落花”“流水”“落月”“斜月”“海霧”“瀟湘”等傷感的意象形象地傳達出來的。在此基礎上,順理成章地引出了“烘托(襯托)”、“情景交融”等表現手法。
四、“同中求異”:“異”中顯個性
鑒賞詩歌,不僅要把握規律性的“同”,更要突出個性化的“異”。如同是抒情詩,大多數詩人是從“我”的角度落筆抒感,但也有從“對方”落筆,采用曲筆抒情的。這同中之“異”就是鑒賞的重點。
《從軍行》(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秋。
本詩開頭的景物描寫起渲染烘托的作用,簡單點撥即可,把重點放在末兩句的曲筆抒情上:詩人不直接寫征人思念親人,而是想像深閨妻子聽到凄婉的笛聲引發的萬里愁思反映出來的。這樣有針對性地分析,學生不僅對“曲筆抒情”的方法有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教學的繁瑣化。
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急功近利則欲速不達。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古詩文教學的要求,注重情感的熏陶以及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培養。通過簡化環節,精簡目標、內容,科學引導,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愉悅地積累,扎實地鞏固,有序地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2003-4
從實質上來說,武鋼股份和TCL通訊所采取的整體上市做法都是在重組背景下出現的國有股 或法人股減持的一個新模式,而武鋼的"比例減持"則開創了證券市場的先河。
一、TCL模式--吸收合并。TCL集團先是通過一系列股權轉讓,將TCL通訊的非流通股全 部收入囊下,然后再通過與流通股股東換股的方式把TCL通訊變成自己的全資子公司,隨后 予以注銷。而與此同時,集團通過首發,將TCL通訊原流通股股東獲 得的集團股票與首發的公眾股一同上市。在經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轉讓、合并后,集團 公司達到了吸收合并上市的目的,而TCL通訊原有的5962萬國有股和4702萬法人股也因此 被注銷。
二、武鋼模式--比例減持。武鋼股份通過定向增發國有股和向社會公眾公募相結合的方式 募集資金收購集團公司資產,達到集團公司整體上市的目的。由于此次采取了同股 同價的原則,因此其增值部分不再和以前一樣僅僅是通過流通股增發溢價實現的,這在客觀 上保障了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雖然此次定向增發國有股的數目仍然是公募流通股的1.5 倍,但經過增發后,武鋼股份總股本將擴大80%,流通盤將擴大208%,國有股占總股本 的比例由原來的84.69%下降到了73.74%。不難看出,武鋼模式并沒有單純追求國有股數 量上的減少,而是在比例上大做文章,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國有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實 現了雙贏。
三、武鋼模式的三點優越性。對于TCL通訊和武鋼股份的方案,在同樣出現國有股減持的情況下,我們不難看出武鋼模式 的優勢所在。
首先,由于不涉及IPO,上市公司重組成本大為降低。
其次,在方案的公平性上,后者也明顯優于前者。按照武鋼股份目前的股本結構和成本計算 , 定向增發后,公司每股凈資產將達到3.2元左右。而國有股平均成本也將上升到2.83元左 右 ,這為其今后國有股進一步減持鋪平了道路,同時在此次增發中采取了同股同價的原則 ,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投資者利益。
再次,雖然兩者的方案均對原有的國有股或法人股進行了一定的減持,但從實際情況來看, 隨著TCL集團的整體上市,其原有15.9億非流通股又將成為現實問題, 相比武鋼股份實實在在的國有股比例下降,明顯后者更具有創意。
關鍵詞:基金持股;業績;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58
1引言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基金投資機構以其專業的管理能力和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在全球證券投資市場迅速崛起,市場占比日益增大。隨著持股比重的增大和市場地位的確立,基金投資機構已儼然成為證券投資市場的重要交易者。作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基金投資機構的管理策略也發生了變化,由起初的消極應對階段逐步過渡到積極介入公司治理階段,開始關注公司業績和長期投資收益。近年來,我國基金投資機構通過不斷發展,也具有一定規模,特別是股權改革后,其規模得到快速提升,在此背景下,分析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不僅對于基金投資者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提升也具有積極意義。
2文獻回顧
國內外關于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的研究文獻很多。Shleifer(1986)、Pound(1988)、Wahal(1996)、李維安(2008)等人較早的對基金投資機構持股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目前,現有文獻研究結果整體上對基金持股機構參與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持肯定態度,認為基金持股將為公司整體業績提升帶來積極影響(Opler和Sokobin,1996;Makhija和Spiro,2000;呂暉等,2008)。相反,已有研究文獻大多以研究基金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業績的關系,忽視了基金持股者行為及其他相關因素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對于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改革等外部因素帶來的影響較少涉及(王琨等,2005;婁偉等,2002;邵穎紅等,2006)。史金艷等(2011)以遼寧省上市公司為例,對基金持股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基金持股行為對上市公司業績會產生積極影響,但是,研究樣本較少,結果具有局限性。通過借鑒國內外研究,本文充分考慮了基金持股者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動力、對公司經營決策的影響力以及基金持股者偏好等相關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為基金公司與上市公司的投資發展提供現實意義。
3研究假設與設計
3.1研究假設
影響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根本因素便是公司經營業績,這也成為基金持股者篩選股票的關鍵指標。由于基金投資者持有的資金規模龐大,基金投資者由此成為諸多上市公司吸引的對象。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1:有無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業績產生的影響存在差異。
基金在股票投資會偏向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的投機,原因在于基金的投資額度一般比較大,頻繁買賣股票的代價會隨著額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時對于股票本身而言,指數化的交易使其下跌的幾率增加。這樣基金的長期性投資與所投資公司的利益的相關性增大。基于這點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
假設2:基金持股對公司業績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基金持股比例提高,公司業績會上升。
股票實行一股一權制,擁有或控制的股票越多,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權利越大,第一大股東會擁有管理決策的實際控制權,基金投資的額度一般比較大,若能對第一大股東有制衡作用,可以在提案、管理、市場接管、決策表決對經營者控制權有制衡。這樣也能對公司做出最有利的決策提供保障,提高公司業績,讓公司有長遠的發展。對此提出第三個假設:
假設3:基金持股比例越高,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接近對其制衡的作用越強,對公司業績產生正向的影響。
3.2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樣本選2014年12月31日之前在滬深已上市的公司。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和國泰安數據庫,選取的是2014年12月數據。在此次的樣本篩選中剔除三類公司:金融類、托賓Q值異常的公司、數據缺失的公司。金融類的公司與普通上市公司的指標體系不一樣,托賓Q值小于0或者大于5表示公司股票走勢有異常。本文中業績不好的ST和PT公司也包括在樣本中,這樣可以全面探討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最后得到一個包含2405的截面樣本。樣本的構成是:2227個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含有基金持股,145個沒有基金持股,本文應用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stata13進行分析。
3.3變量的選取
本文研究的變量分為以下三類:被解釋變量有三個:衡量上市公司業績的Tobin’s Q、凈資產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解釋變量有兩個:基金持股比例(INZ)和對第一大股東制衡能力(INS),控制變量有三個:財務杠桿(DAR)、公司規模(LNA)以及股權集中度(H3)。
分兩步進行研究:(1)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對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綜合研究;應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得出三種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2)對得出的回歸方程進行GLS的模型修正,得出更加擬合樣本的模型,更加具體準確得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
4實證結果與分析
4.1描述性統計
主要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別見表2和表3。表2是對2372個上市公司樣本業績橫向分組比較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中得:沒有基金持股公司業績均值明顯小于有基金持股公司,驗證了假設1,基金的持股參與對上市公司業績產生了正向的影響。沒有基金持股上市公司業績三個指標的標準差都大于有基金持股公司,說明基金介入上市公司治理能夠促進整體資源配置,實現公司間的均衡發展。
從表3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基金持股比例偏小,均值僅為5.168%,表明基金對上市公司的“價值發現”不充分,低估了那些目前盈利能力差,但有良好前景的企業,基金持股對第一個大股東的制衡能力也較差,缺乏影響公司決策的能力。
4.2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首先用基金持股比例對選取的三個業績指標進行OLS估計,研究基金持股比例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結果如表4。再選擇基金持股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和三個業績指標的OLS,研究制衡能力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結果如表5。選取的三個業績指標分別和解釋變量進行估計,主要是有對本文的假設有從三個方面進行佐證。
由表4可以看出,基金持股比例對三個業績指標Tobin’sQ、ROE和EPS的所有回歸模型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能較好地解釋上市公司的業績變化。同時基金持股比例與三個業績指標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與Tobin’sQ、ROE和EPS都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雖然與EPS的相關系數只有0.0153,但仍然為正。表明基金持股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業績越高,從而支持假設2,基金持股比例提高會促進業績的提升。
從表4、5中還可以看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DAR)和公司規模(LNA)都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股權集中度(H3)也分別在0.1,0.05和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公司規模(LNA)越大,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平提高的越多,是一個正向關系。而資產負債率(DAR)與業績之間是一個反向的變庸叵擔即資產負債率增加,會使得業績水平下降。最后,股權集中度(H3)對業績的影響也是顯著正相關,但是相關系數不是很大,股權集中度提高會使得業績正向變動。基金持股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與公司三個業績指標Tobin’sQ和ROE和EPS都是正相關,說明持股比例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比值越大,影響公司決策能力越強,公司業績越好。從而支持本文中的假設三,基金持股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越強,會對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正向的推動作用。
表7給出了基金持股比例和基金持股制衡能力對Tobin’s Q修正后的回歸結果。回歸模型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調整后擬合優度分別達到0.912和0.934回歸結果表明基金持股比例和基金持股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與Tobin’s Q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正相關關系。同時與Tobin’s Q的正相關還表明發展速度快的公司還會為其股價提高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表4與表5中二者與ROE和EPS的回歸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從三個業績指標表明:資產負債率(DAR)和上市公司業績是負相關性,而公司規模(lna)和股權集中度(H3)對公司業績的具有正關系。這表明上市公司規模越大,越容易產生規模效應,公司的經營質量會提升,獲取收益的能力就越強。股權集中度將有利于經營,因為股權集中度越高通過減少成本來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5結論與建議
第一,有基金持股公司業績普遍優于沒有持股公司的業績。金公司是專業的投資管理團隊,傾向選取業績優良的公司作為投資對象,這促進了公司治理結果的改善和業績的提高。
第二,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本比例越大,公司業績越好,因為持股比例越高,主動參與公司治理所產生的主動收益大于他們“用腳投票”而產生的被動收益,基金公司參與公司的決策中。
第三,基金持股對第一大股東的制衡能力與公司業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持股比例與第一大股東差距越近,基金公司有足夠的能力以大股東的身份對控股股東的決策產生干預和影響,企業“內部人控制”和“一股獨大”等股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能夠得到緩解,提升公司業績。
基于對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的實證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5.1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機制
上市公司本身質量包括盈利能力、成長性以及公司治理環境,這些都是決定投資的關鍵因素。因此,吸引投資者必須通過提高上市公司本身質量和公司治理機制,這也是吸引基金投資者的青睞,達到上市公司業績提升和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環。
該建立合理的管理激勵機制和內部監督機制,增強公司管理層的責任和誠信;建立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增強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最后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場透明度,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環境。
5.2鼓勵股民投資基金,促進基金發展
在目前中國的投資環境來說,中國股市有很大的波動性,在短期的牛市吸引了股市里多數投機者。很容易造成經濟泡沫,基于這一點,可以鼓勵股民把資金交給基金進行管理,在基金投資的知識方面和政策方面對投資者進行引導,基金管理公司有專業的投資決策團隊,擁有專業的管理投資和管理的經驗,作為真正的投資者會相對于中國股市的投機者更加促進中國股市的發展,在市場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基金投資體系。
5.3鼓勵和引導基金機構參與公司治理
從整體上來看,當前基金持股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對上市公司經營管理與重大決策產生的影響并未達到預期效果。作為專業的投資機構,基金投資機構積極參與公司治理,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績效,而且可以對公司內部出現的“一股獨大”現象進行有效的制衡,使一股獨大給公司利益帶來的損害降到最小化,有效的保護了公司股東的權益。
參考文獻
[1]Shleifer A,Vishny R W. Large Shareholders and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461488.
[2]Pound J.Proxy contest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88,(20):237265.
[3]Wahal S.Pension Fund Activism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6,(31):123.
[4]Opler T,Sokobin J.Does Coordinated Institutional Ac-tivism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Council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D].Ohio State University and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1995.
[5]Makhija A K,Spiro M.Ownership Structure as a Deter-minant of Firm Value:Evidence from Newly PrivatizedCzech Firms[J].The Financial Review,2000,(35):131.
[6]李維安,李濱.機構投資者介入公司治理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CCGINK的經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8,(1):414.
[7]呂暉,伍新明.小議證券投資基金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促進作用[J].財會研究,2008,(7):6566.
[8]婁偉.基金持股與上市公司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2,(6):5862.
[9]肖星,王琨.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還是投機者[J].世界經濟,2005,(8):7379.
[10]邵穎紅,朱哲晗,陳愛軍.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實證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6,(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