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馮諼客孟嘗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閱讀下面一段課文,回答下列試題。
《書》日:“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第21題這一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案:引證法:引用《尚書》“滿招損,謙受益”來概括莊宗成敗的經驗教訓。例證法: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例子。
對比論證法:凸顯莊宗由極盛到極衰的變化,從而強調“憂勞”和“逸豫”所帶來的不同后果。
第22題這段文字在論據上有何特點?
答案:理論論據:《書》日“滿招損,謙受益”;
事實論據: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例子。
理論論據與事實論據相結合,然后又從史實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為理論總結。
第23題將“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禍患往往是從細微小事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又常常因過分沉溺于某種事物而陷入困境。
閱讀《馮諼客孟嘗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試題。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孟嘗君日:“客何好?”日:“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日:“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日:“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日:“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日:“食之,比門下之魚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日:“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日:“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日:“孟嘗君客我!”后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日:“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歌。
第24題這段選文在刻畫馮諼形象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先抑后揚,凸顯馮諼與眾不同的“奇”。
第25題馮諼彈鋏而歌,當時人們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案:左右認為馮諼無好無能卻“貪而不知足”。有人認為馮諼是裝愚試探。
第26題這段選文刻畫馮諼時運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直接人物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倚柱彈其劍”,屬于行為細節描寫。
間接人物描寫:用他人的反應刻畫其性格,如“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惡之”。
閱讀《蜀相》一詩,回答下列試題。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第27題為什么說這首詩在贊美諸葛亮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慨?
答案:杜甫在年輕時就懷著“致君堯舜”的志向,本來也想做一個輔佐明主的宰相,但一直沒有實現這一理想。安史之亂時,他曾一度在皇帝身邊工作,但后來因黨爭被貶出朝廷,漂泊西南,志向越發難以實現。所以當他回顧諸葛亮的悲劇時,也是在慨嘆自己未能實現遠大的抱負。
第28題如何理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
答案:這兩句慨嘆諸葛亮出師北伐,統一天下,大業未成,就死于軍中,這一悲劇引起了后來無數英雄的共鳴,其中也包括杜甫本人。詩人在國家動蕩之際,卻離開朝廷,失去了有所作為的機會,與諸葛亮有同樣的心境。這兩句對諸葛亮悲劇的感嘆,極富概括力。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由"以"構成的幾種常見結構
1."以"字結構用作補語
在古漢語中,由"以"構成的介賓結構,時常用作動詞或動詞性短的補語成分,表示這一動作行為的方式、工具、憑借或關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基本不再出現,相關內容通常用狀語或動詞賓語的形式出現,這是在閱讀理解時應當注意。例如:
(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樹之以桑:把桑樹種在那里(或:在那里種上桑樹)。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申之以孝悌之義:教給他們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書》)――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識告訴你。
(4)請其矢,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盛以錦囊:用錦囊裝起來。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傳序》)――系燕父子以組:用繩索把燕王父子捆起來。
(6)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則某知罪矣。(《答司馬諫議書》)――責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時間太長為理由批評我。
(7)而賊語以國亡主滅。(《張中丞傳后敘》)――語以國亡主滅:告訴(他們)國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張中丞傳后敘》)――責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為理由指責張巡、許遠。
2.省略了的介賓形式
在古漢語中,當介詞"以"后面的賓語是代詞(如"之"、"是"之類),而且所指代的對象已在前文出現時,那么這個代詞賓語時常可以省略。閱讀和理解時又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對象出現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較遠,翻譯時就應當把這個代詞賓語補出。例如:
(1)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段于鄢》)――請以遺之:請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給她。
(2)左右以告。(《馮諼客孟嘗君》)――手下把這件事告訴孟嘗君。
(3)責畢收,以何市而反?(《馮諼客孟嘗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債的錢買什么回來?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因為變法而富足,國家因為變法而強大。
(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陳情表》)――無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無以終馀年:不能靠我度過殘年。
(6)欲將以有為也。(《張中丞傳后敘》)――打算留著這條命有所作為。
二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對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譯時可直接將它作為"以"的賓語對待。這種情況也可看作是"以"的賓語為了強調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禮記。大同》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秋以為期:以秋為期。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諫逐客書》)――用驅逐客卿的方式幫助敵國,用減少人才的行為使仇人獲利。
3."以為"
"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有兩種意義:
一是復合動詞,表示"認為"、"覺得"的意思,這較為常見。例如:
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客孟嘗君》)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答司馬諫議書》)
二是省略了代詞賓語的"以"字結構與動詞"為"組合而成,因此是兩個詞。理解和翻譯時必須把"以"的賓語補出,才不致產生誤解。例如: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將伐顓臾》)――以為東蒙主:讓他(指顓臾君)東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辭之以為博。(《莊子。秋水》)――以為名:以此博取高潔的美名;以為博:以此換取博學的贊譽。
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馮諼客孟嘗君》)――無以為家:沒有用來養家的資財。
傳其事以為官戒。(《種樹郭橐駝傳》)――寫下他的事跡,以此作為官員的戒鑒。
“且”
(一)副詞
作為副詞,"且"可以表示情態、程度、時間等,可譯為"尚且""姑且"、"暫且"、"而且"、"況且"等,這與現代漢語的用法近似,不難理解。另有兩種用法是現代漢語所不具備的,應注意掌握。置于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前,表示這一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快要"、"就要"、"將要"等。例如:
(1)坐,且將戮。(《張中丞傳后敘》)
(2)雖食,且不下咽!(《張中丞傳后敘》)
(3)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李將軍列傳》)――且盡:將要完結。下同。
(1)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李將軍列傳》)
(2)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張中丞傳后敘》)
(3)及其無救而且窮也……雖欲去,必不達。(《張中丞傳后敘》)――且窮:指將要無計可施。
2.置于數量詞之前,表示接近這個數目,可譯為"大約"、"接近"、"快到"等。例如: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張中丞傳后敘》)
去后且三年而馬伶歸。(《馬伶傳》)
(二)連詞
1. 連結前后兩項,表示選擇關系,可譯作"是……還是……"、"……還是……"等。例如: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書》是且非:對還是錯。)
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李將軍列傳》)
2. 連結前后兩項,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或"一邊……一邊……"等。例如:
居一二日,(蕭)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史記。淮陰侯列傳》)
“乃”
(一)副詞
作為副詞,"乃"可以表示多種接續關系或情態,有時用法近于連詞。表示順承接續關系,可譯為"于是"、"就"等。例如:
今爾出于崖 ,觀于大海,乃知爾丑。(《莊子。秋水》)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李將軍列傳》)
表示逆向轉折關系,可譯為"卻"、"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
(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諫逐客書》)
(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3)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徒令臣出東道。(《李將軍列傳》)
表示對某人、某事的確認,可譯為"這"、"這就是"等。例如:
(1)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馮諼客孟嘗君》)
(2)因燒其卷,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馮諼客孟嘗君》)
(3)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客孟嘗君》)
(4)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李將軍列傳》)
表示對結果的強調,可譯為"才"、"這才"等。例如:
(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書》)
(2)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李將軍列傳》)
(3)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李將軍列傳》)
(4)良久,乃許之。(《李將軍列傳》)
5.表示遞進,常與"至"等合用,或譯為"以至"、"以至于".例如:
(1)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論毅力》)
(二)代詞
指代第二人稱,通常只作定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當句中的賓語。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譯作“這樣做”,分別充當“欲”和“為”的賓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之:提到動詞“有”之前的賓語,指代前面所說的情況。)
(3)野語有之曰。(《莊子 秋水》之:指代“野語”的內容,可譯為“這樣的話”,充當“有”的賓語。)
(4)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之:指代馮諼,充當“見”的賓語)
(5)公賜之食,食舍肉。(《段于鄢》之:指代潁考叔,充當“賜”的近賓語。)
用于賓語前置的結構中,復指提到動詞之前的賓語。此時原有的代詞詞匯意義消隱,只起提賓的語法作用。例如: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 秋水》我之謂:謂我。)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段于鄢》其是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吧。)
其李將軍之謂乎?(《李將軍列傳》其李將軍之謂乎:也許說的就是李將軍這類人吧。)
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陳言之務去:務去陳言。)
連詞(結構助詞)
1. 置于名詞性偏正結構(定中結構)的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多種修飾關系,通常可譯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為?(《季氏將伐顓臾》)
真是這樣的嗎?
荊軻去刺秦的目的并不是要剌死秦王,正如他在刺秦失敗后倚柱而嘆:“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他是要劫持秦王作為人質,逼迫秦王盡退諸侯之侵地,效法曹沫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這一目的也是太子丹的“上愿”。太子丹在交代荊軻任務時強調說:“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此丹之上愿。”由此看來,劫持是“上愿”,刺殺是下策。荊軻既然答應要為太子辦這件事,就要追求最好的效果,也就是“上愿”,這是一位俠義之士的莊嚴承諾。所以荊軻始終是按著這一個目標去規劃和準備的。他要達到既完成使命,又要全身而回的目的,不是“一去不復還”。正如他在回答太子丹的怨憤話語時所說“往而不反者,豎子也”。為此,在他的計劃中,除了上殿近秦的必備誘餌――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督亢地圖外,還要有一個得力的助手。他已有了合適的人選。雖然“其人居遠未來”,但是荊軻相信他會來的,而且荊軻也為他準備好了行囊“為之治行”,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可是就在這“頃之”的等待之中,太子丹的急躁多疑,為即將成功的大事埋下了悲劇的禍根。
“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日: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太子丹的話深深地傷害了荊軻的自尊,玷污了荊軻的人格。同時我想他也會想起他的老師田光在自殺前對他說的話:“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于是,荊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怒斥太子丹道:“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并不得不道出了遲滯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古代的士人,雖寄食于主人的門下,但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空間。他們答應下來要為你完成的事情,就會有一個結果給你。但是他們不愿意別人指手畫腳,指指點點,更不能忍受懷疑。他們有自己的方法謀略,但在未實現之前,卻又秘不示人。因為他們看重的是結果,在結果還是一種假設而沒有成為“結果”之前,都存在著風險和變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都會有未知的情形發生,而如何處理突發的意料之外的情況,正是他們要深思熟慮的。
――這些,太子丹知道嗎?
荊軻不能夠為了事情的完滿和準備的充分而再去等待,再遭懷疑,再受辱詬,再被誤解了,于是“請辭決矣,遂發”。這樣看來,我們是否應對“易水送別”這一悲壯的場面有新的體認?“風蕭蕭兮易水寒”,那蕭蕭而吹的何止是風,更有刺耳的言語、不信任的眼神;何止是高漸離的擊筑聲,更有那為期不遠的廝殺聲;而那凜冽寒冷的,又何止是易水,更有不被理解的赤膽衷腸。“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不復還”和荊軻預想的回來復命又是多么的南轅北轍,多么的大相徑庭。前來送別的人雖然都“白衣冠”,但他們都只是以為這是一出深入虎穴、兇多吉少的悲劇,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委。只有荊軻自己知道,這是一出本可以降低危險系數,本可以有更大勝算,而卻被人為地埋下了失敗陰影的悲劇。所以他的“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的身影不僅僅是大義凜然的慷慨,更有失落無奈的悲壯。
――這些,太子丹知道嗎?
我們再返回來想想,他等的那個人真的那么重要嗎?太子丹不是給他派了一個“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的秦武陽了嗎?這只要看看事情后來的發展,就會讓我們佩服荊軻慮事的周全和識人的眼光,也會讓我們發現太子丹急躁的惡果和用人的不妥。
剛剛上殿,秦武陽就“色變振恐”,要不是荊軻的從容和機智,險些就露出馬腳。“荊軻顧笑武陽”,他回頭的那個“笑”,是對秦王的掩飾,是對武陽的嘲諷,或許也是對秦武陽的鼓勵,但我想更是對他自己內心無法言表的遺憾的苦笑。如果是荊軻所等的那個“客人”與他一起上殿,情形會是這樣嗎?當荊軻一個人在朝堂大殿上追逼秦王時,秦武陽在哪里?本來要由兩個人默契配合來完成的事,卻變成了他一個人的單打獨斗。“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的風險比荊軻原來預期的成倍地增加了。
按理說,在條件、環境發生了變化的情況下,荊軻完全有理由把當初“劫而不刺”的既定目標調整為“刺而不劫”,化難為易,退而求其次。但是,他沒有。作為一個士人,“言必信,行必果”是他們的道德準則,“輕生死,重然諾”是他們的人生信條。既然當初答應下來要完成的是“上愿”,那就只能不折不扣、義無反顧地朝著既定目標邁進,絕不能臨難而退,敷衍搪塞。這也許就是倔強的“士人”和圓滑的“世人”之間的區別吧。
――這些,太子丹知道嗎?
“士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夠遇一知己被士人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一旦他們為知己所用,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地為知己效命分憂。你看曹沫,你看毛遂,你看馮諼,你看侯贏……他們無一不竭盡全力,舍生忘死,成功完成了主人想完成而又難以完成的事情,即使只有“雞鳴狗盜”的本領。但是他們又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雖然他們衣食無著,一貧如洗,但絕不會投食門下就喪失骨氣,搖尾乞憐,唯命是從;而是時時在與他的主人進行著雙向選擇,只有經受得起選擇考驗的才是真正值得為之“兩肋插刀”的知己。
“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雖然“獻遂邑之地以和”,但“猶復以為將”。正因為莊公的寬容理解,才有后來曹沫的劫持齊桓公,“使悉反諸侯侵地”的壯舉。
馮諼,剛剛投到孟嘗君門下,未有寸功就“長鋏歸來兮,食無魚”,“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地要魚要車,但孟嘗君沒有在意,而是都滿足答應。即使讓他去薛地收債,無“獲”而返,孟嘗君雖有不滿,但也容忍了。如果這時孟嘗君以自己的“君子之心”去度了這個馮諼的“小人之腹”,那豈不愧殺了馮諼,也豈不悔殺了孟嘗君。
還有那個侯贏,在信陵君束手無策,作困獸斗而孤注一擲要以和秦軍拼命來救趙時,卻出奇的冷淡,并不言一計一策,而是硬要等信陵君在自省、自責、自悟中自返之后,才道出妙計,說出奇策。假如信陵君不去自省、自責、自悟,從而不自返,而是對侯贏心存怨恨,那豈不自毀,而又讓侯贏背上惡名,毀了侯贏?
更不要說吳公子光求得專諸襲刺吳王僚,一等就是九年;嚴仲子求得聶政謀刺韓相俠累,一直等到聶政把老母養老送終。這才叫“知人”!就連太史公司馬遷都說:“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
我們再來看看太子丹,雖然他為荊軻“供太牢之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但卻不能深信不疑,聽其謀劃,就連時間上充分的等待都沒有,而是疑心重重,相信不深,缺乏耐心,急躁冒進。正如開始時候,他的老師鞠武為他謀劃長遠之計時他所說的:“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恬然,恐不能須臾。”急躁多疑的太子丹不可能真正了解“沉勇好書”的荊軻,更不可能了解身上背負著田光和樊於期兩位勇士用生命和鮮血凝結的重托的劑軻,這才使即將成功的大事功虧一簣,怎不令人扼腕!
此外,不同類型的老年人,散步的姿勢也應有所不同。
體質虛弱者應適當將兩只手臂甩開,步伐邁大些,散步的速度最好由慢到快,這樣可以盡量將全身活動開。使各器官都能參與到運動中,有效地促進新陳代謝。一般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時左右。
肥胖者可適當將散步的時間、距離拉長,并將運動量加大些。最好堅持每天散步兩次,每次1個半小時。散步時可適當走快些,使體內多余的脂肪得到充分“燃燒”,從而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
高血壓患者可盡量使腳掌著地、胸脯挺起,不要彎腰駝背,以免壓迫胸部,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步伐應以中慢速為宜,不要太快,否則容易使血壓升高。最好不要在早上散步,,而應選擇晚飯后。因為一般來說,早晨6~9點血壓最高,傍晚相對穩定。
冠心病患者最好慢速行走,以免心律失常,誘發心絞痛。散步最好在餐后半小時到1小時后,每天兩三次,每次半小時。
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先吃點東西再去鍛煉,不能餓著肚子,否則很容易使大腦供血不足,出現低血糖,嚴重時還會因頭暈導致摔跤,餐后散步時,步幅可以適當加大,挺起胸脯,甩開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時到川、時為宜。
赤足在鵝卵石路面上踩踏,可以刺激足底穴位,疏通足底血脈經絡。不過,以下這幾類人不宜走“健康路”:一是帕金森病以及脊髓型頸椎病等患者,由于控制不了腳步,絕對不能進行這樣的鍛煉;二是較嚴重的髖關節、膝關節病患者,由于關節欠靈活,不平的路面會增加關節的負荷,加重關節的病損;三是長期臥床或因肢體受傷而長時間不運動的人,由于下肢肌力欠缺,剛開始練習行走就進行這種鍛煉,有可能帶來危險。
由于每個人的心肺功能不一樣,所以散步時要量力而行,根據各自身體的承受能力,加快或減慢行走速度。一旦出現胸悶、心慌、頭暈等情況,就應該停下來歇一歇。
(陳平靜摘自《家庭醫藥》)
人老也該有“三窟”
魏龍法
我在讀《馮諼客孟嘗君》時,想起了老年朋友生活中的一些事。文中馮諼對孟嘗君說:“狡兔三窟,僅免得其死。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一窟。”其實,人要想安度晚年,生活中也該有“三窟”。
一日德窟。子曰:德不孤。去年冬天,和我同一個家屬院的孫大娘突患腦溢血,倒在了家屬樓門口。那天剛好她的兒女都不在家,鄰居們這個找車,那個出錢,把孫大娘送進醫院搶救。待兒女們聞訊趕到醫院時,孫大娘已脫離了危險。他們對守候在母親病榻前的鄰居表示感謝,鄰居們都說:“感謝什么,你媽平時幫了東家幫西家,我們還要感謝她呢!”
一日友窟。人到晚年,交幾個知心朋友,遇到不順心的事相互傾訴一下,對延年益壽大有好處。前些時,我的老同學打來電話,說想來和我說說話,我說“歡迎歡迎”。原來,我這個同學因家務事和兒子絆了嘴,憋了一肚子氣。我倆見面后,三杯酒下肚,他把滿腹的不愉快都倒了出來。經我一番勸說,他輕松了許多。我送他出門,臨別時,他竟哼起了小曲兒。
三日錢窟。前幾年,宋大嬸家雙喜臨門,她的大兒子買了套新房,小兒子買了輛新車。兒子買房買車需要老兩口“支援”,宋大嬸因嫌老伴給孩子們的錢少,和老伴吵得不可開交。不料有一天,宋大嬸下樓時不慎骨折,兩個兒子一時都拿不出錢來替她交住院費。這時,老伴將自己積攢下的一萬元錢拿出來,才解了燃眉之急。宋大嬸不得不佩服老伴的深謀遠慮,說:“人老了,手頭還真得存倆錢,以防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