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幽默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他們聽到這位農婦的叫賣聲后,其中有一個叫張老三的年輕人,笑著對〝抽筋鬼〞說:〝樂伯,你敢不敢把這個農婦的一籃雞蛋全打破?我跟你打個賭,如果全打破了,我輸二十塊錢給你。如果沒打破,你就請在坐的大家吃頓早攴。〞其他的幾個人一聽說要賭輸贏,更是來了精神,有的說:〝要農婦自己把自己的蛋打破,那才有味呢!〞張老三聽了不覺一喜,接著說:〝說的對,這樣更加有味,樂伯,你敢不敢呀?〞
〝抽筋鬼〞本來不想跟他賭的,現在被他們一激將,也來了精神,他朝那位農婦看了看,沉思了一會說:〝這有什么不敢的。可有一條你們得答應我,我去了,如果那個農婦怎么叫罵,你們都不要攏去,你們能不能答應?〞大家一齊說:〝這個條件我們都能做到,你就去吧。〞
只見〝抽筋鬼〞拿著一把扇子邊走邊搖,慢慢向那位農婦走去。他來到農婦面前就問:〝這位嫂子,你的雞蛋要賣嗎?〞農婦回答道:〝大哥,你要買雞蛋?五分錢一個,你要多少?〞
〝抽筋鬼〞回答道:〝我的兒媳婦落了月,要做紅蛋,你的蛋我全要了,就看雞蛋新鮮不新鮮?〞
農婦忙說:〝大哥,我家喂了二十多只母雞,這是十多天來積攢下來的,肯定新鮮,我是等著錢去治病,才拿來賣的。如果你全要的話,價錢還可少一點。〞
〝抽筋鬼〞說:〝好!那我們就把雞蛋數一數,看有多少個?〞
農婦說:〝你又沒帶東西來,把雞蛋數到哪里呢?〞
〝抽筋鬼〞連忙說:〝那里有一塊石板,就到那上面數一數。〞
農婦說:〝好!〞
于是二人來到石頭邊,〝抽筋鬼〞說:〝嫂子,你把二只手放在石頭上抱捋著,我來把蛋數在里面。〞
農婦說:〝好!你快點數。〞
〝抽筋鬼〞一五一十地把籃子里的雞蛋放到了農婦的手間。〝抽筋鬼說:〝一共是一百二十個蛋,我難得把蛋又放回籃子里,我家就在附近,我去拿一個裝蛋的東西來,你稍等一會。〞
農婦回答說:〝好的,你快點來吧!〞
可是〝抽筋鬼〞去了一會,就是不見來。這下可急壞了農婦,二只手抱著一百多個蛋,腰又是弓著的,時間一長人就受不了了,嘴里一個勁地在喊:〝這位大哥呀,你快點來喲,我實在堅持不住了。〞不管農婦怎么喊,〝抽筋鬼〞就是不見來。結果農婦的二只手一松,石頭上的蛋全滾到地上打破了。這時農婦坐在地上啕淘大哭起來:〝這個抽筋鬼喲,這個砍老殼的,害得我把蛋全打破了喲,我要賣蛋的錢去治病的呢......〞
就在農婦一個勁地叫罵的時候,一個年青人跑了過來,遞給農婦拾元錢說:〝這是那個買蛋人給的錢,他要我遞給你。〞
農婦接過錢,立刻停止了叫罵聲,楞在了那里,等她回過神來,一看給的錢多了,還要找錢給人家,趕緊站起來朝那個青年人喊:〝喂!這個年青人,你不要走了喲,我還要找錢給他。〞
【關鍵詞】語言 提問 開放性
思維發展 幽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124-02
幼兒時期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語言的發展直接關系著幼兒思維、想象力、創造力等能力的發展。它不僅能讓幼兒直接地認識事物,而且還能使其間接地、概括地去認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無論是活動的過程還是概念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很多新手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對于活動內容的提問往往很籠統,比如常常直接提問“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我們要向誰學習?”等,幼兒表面上對故事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能否通過故事活動積累新的知識經驗卻不得而知,太籠統、表面化的提問方式將會限制幼兒的思維發展。那么,在組織語言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如何提問?
一、提問應選擇遞進式
遞進式是一種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提問方式,即依據故事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或由近及遠、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提問。我們可以用“不僅……而且……”“況且”等關聯詞過渡,以此表達遞進關系。在開展故事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遞進的方式來提問幼兒,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故事中,由此理解故事的內容。比如中班故事活動“三只蝴蝶”中,引導幼兒觀察并講解閱讀重點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有誰正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情?三只蝴蝶是怎么做的?由此引導幼兒觀察背景與動作的變化。這樣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可以打開幼兒的思路,幫助幼兒從一個活動環節過渡到另一個環節,還有助于幼兒語言組織能力的發展。反之,如果教師在活動中頻繁出現“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應不應該?”等機械式的提問,幼兒不用思考就能猜測回答出來,久而久之,幼兒就會覺得語言活動沒有什么吸引力,對學習和思考產生惰性。要想促進幼兒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就要層層遞進,引導幼兒逐步深入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提問應考慮開放性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提問方式,也可以自由、寬松、開放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活動的故事內容設計問題,設計提問時模式不要太固定,應當根據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等進行多樣化的提問。有效的提問還能激發幼兒獨立思考,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大班語言活動“耷拉著耳朵的小兔子”講述結束后可以向幼兒提問:“最后,為什么小兔子布布笑得最開心啊?”開放性的提問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見解。我們都知道,開放式的問題(如“為什么……”“怎樣才能……”“你會如何去……”)比封閉式的問題(“是不是”“對不對”“應不應該”“好不好”)的教學啟發性要強得多。通過這些語言活動,可以培養幼兒觀察、應用、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他們的創造潛能。總之,開放式的教學提問能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滿足幼兒的學習心理需求,使幼兒的個性品質得到良好的發展。
三、提問應能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幼兒欣賞故事若無明確目的,只是盲目、隨意地聽,便無法運用思維深入了解故事的內容。提問可以引起幼兒的注意和思考,讓幼兒帶著問題去傾聽,減少盲目性。學前期幼兒的思維活動與日常積累的經驗直接相關。對于教師的提問,幼兒往往會從自己固有的經驗中尋求答案。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抓住生活中的材料,使幼兒對問題產生共鳴,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給幼兒留點思維的空間,教師只需點撥、引導和啟發。以小班的談話活動“我的爸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你喜歡你的爸爸嗎?”“為什么喜歡他?”“你愿意為爸爸做些什么?”教師用平行談話的方式,通過三個提問,啟發、引導幼兒逐步拓展談話內容,使幼兒在談話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新的談話經驗。
四、提問要能激發幼兒的想象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除了考慮到幼兒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外,還要給幼兒提供自由聯想、發揮想象力的空間,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一邊講述故事一邊提問,啟發幼兒思考,引發他們想象。例如,大班故事活動“花園里的春天”,教師講述到“巨人終于明白春天為什么不肯到他的花園里來”的時候,可以及時插入問題,激發幼兒想象:“巨人終于知道春天為什么不肯到他的花園里來,小朋友,你們也知道嗎?”“接下來,巨人做了那些事情?”“春天到花園里來了嗎?為什么?”“孩子有一百種語言”,幼兒的想法是多種多樣的,每個孩子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思維去想象、去表達,教師要鼓勵幼兒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
五、提問應適當幽默
在Z言教學活動中,除了要注意以上所提的幾點提問藝術外,教師還應把握提問時機,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運用幽默、詼諧的問題,調節枯燥乏味的氣氛,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下學習。教師要著眼于故事巧妙的藝術構思設計提問,以便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如講述“小紅帽”故事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覺得故事里誰最可惡?為什么覺得他最可惡?”孩子們回答:“我覺得狼最可惡!因為他騙小紅帽,還把小紅帽和外婆吃掉了!”教師繼續提問:“如果你是大灰狼,你會不會這樣做呢?為什么?”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不會,因為小紅帽正在給外婆送藥,如果把她吃掉了,外婆的病就不會好了;有的說會,因為狼的肚子太餓了,如果再不吃小紅帽的話自己就會餓死!”教師又問:“為什么小紅帽和外婆被大灰狼吃進肚子里卻沒有死呢?”孩子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說:“因為小紅帽在大灰狼的肚子里做拳打腳踢的動作,把大灰狼的肚子給打疼了……”孩子們充滿童趣的回答使課堂的氣氛更熱烈了。可見,幽默而風趣的提問方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并給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使幼兒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1 仔細觀察畫面,認真傾聽故事,理解繪本內容。
2 積極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感受故事的幽默詼諧,體驗閱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誰的小短褲》人手一冊,繪本PPT,對話錄音。
經驗準備:幼兒已對蜥蜴的形象、特點有一定的了解。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封面、扉頁,激發興趣
1 觀察封面,猜想故事內容。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哪種動物有這樣的尾巴?小短褲會是誰的?
2 觀察扉頁,認識故事的主人公。
師:今天老師為你們請來了一位好朋友,是誰?小蜥蜴和小短褲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仔細觀察畫面,理解繪本內容,大膽想象并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一)播放PPT,閱讀繪本第4~13頁,了解雷昂發生了什么事。
1 閱讀繪本第4~7頁,觀察畫面內容。
師:雷昂在干什么?然后去哪里了?他撅著屁股,可能想干什么?
2 閱讀繪本第8~9頁,猜想故事情節。
師:雷昂上完廁所,發現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是什么事?接下來他該怎么辦?
3 閱讀繪本第10~13頁,嘗試講述故事內容。
(1)同伴討論:雷昂沒有衛生紙時是怎么做的?師:雷昂是怎么做的?請你仔細觀察,然后和身旁的好朋友說一說。
(2)個別講述。師:誰能連起來完整地說一說?
(3)發散討論:你覺得雷昂這么做對嗎?為什么?
教學心語:幼兒是通過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教師應創造寬松的語言環境,為幼兒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鼓勵幼兒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故事情境中,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判斷故事角色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行為規范。這樣的討論思考能促進幼兒道德認知,有助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播放PPT,閱讀繪本第14~21頁,傾聽雷昂與“正義小精靈”的對話。
1 觀察、傾聽繪本第14~15頁。
(1)傾聽對話錄音。
(2)觀察:雷昂的表情怎么樣?
(3)師:雷昂為什么會驚訝,他心里可能會想什么?
2 傾聽繪本第16~19頁。
師:誰在和雷昂說話?他是怎么說的?你覺得他說的對嗎?
3 閱讀繪本第20~21頁,觀察雷昂的表情。
(1)師:雷昂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怎么樣?
(2)討論:你覺得“正義小精靈”怎么樣?雷昂怎么樣?
(三)自主閱讀繪本第22~29頁,了解小短褲的真正用途,感受故事的幽默。
1 教師指導幼兒自主閱讀。師:“正義小精靈”真的是住在雷昂身體里的“小精靈”嗎?請你拿出繪本,翻到第22頁,仔細觀察畫面,并和旁邊的伙伴說一說。
教學心語:幼兒受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無法一看到畫面就馬上理解并準確地用語言來表達。教師引導幼兒充分觀察圖書畫面、在觀察中積極思考,讓幼兒的感知與思維活動能有機地統一起來;在與同伴交流中,幼兒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并增進對故事的理解。
2 閱讀繪本第22~23頁,觀察兔子的著裝、神態。
師:原來“正義小精靈”是誰?這只兔子有什么特別的?(他著穿紅色的披風、系著腰帶,看起來很像超人、很威風。)
3 閱讀繪本第24~29頁,猜想兔子的身份。
(1)猜想:原來兔子是小短褲的主人,那他要一條有破洞的短褲干什么呢?
(2)觀察:小短褲是用來做什么的?(小兔的帽子)帽子有什么特點?(它像一個面具一樣,完全蒙住了臉,只露出耳朵和眼睛。)
(3)猜想:兔子可能是一只什么樣的兔子?(可能是兔子超人,到處幫助別人又不想被人知道。可根據其形象隨意想象。)
三、完整欣賞繪本
師:讓我們再來完整聽一聽這個有趣的故事。
四、嘗試給故事取名字
1 討論:你覺得這個故事怎么樣?
2 師:如果讓你給這個故事起個名字,你想起個什么名字?
3 師:這是一位法國的作家米開爾勒為小朋友寫的書,叫《誰的小短褲》。讓我們把這本有趣的書帶回家,也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讀后留言:
許小文:這本書里的蜥蜴很搞笑,兔子很酷,很威風。
一、“研”教材,精心設計活動
在第一研中年級組全體教師一起研讀教材、共同設計活動、制作教具。通過集體研讀大家了解到:早期閱讀《快腿兒的早餐》是大班《幸福的種子》叢書中的一個故事,它不僅有流暢、幽默、舒緊有致的繪本,也有色彩鮮艷、過目不忘的畫面。蜥蜴能迅速奔跑,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體色,有些蜥蜴還有斷尾自救的本領。小小的蜥蜴有這么多有趣的特點,能充分調動孩子們對動物的探究欲望,再加上剪紙風格的畫面和主題活動《神秘洞》相符合。但是通過年級組全體人員一起研讀,發現故事篇幅較長,有場景變化、情節發展,涉及蜥蜴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特點,更有中國味濃郁的剪紙畫插圖,幽默的語言風格……這個故事其中包含的信息之多,如何在一次集體活動的時間內指導幼兒進行有效的閱讀,成為大家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本活動目標定位于語言能力的發展,閱讀習慣的養成,蜥蜴生活習性的認知或客觀的生活態度的情感探討、剪紙審美價值的挖掘……這更讓大家舉棋不定。
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全體成員再一次反復閱讀分析繪本,查找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再三商量決定修改故事內容。大家仔細斟酌每一個相對應的圖文,然后刪掉部分內容,修改個別詞語和句子,并以快腿兒斷尾自救的過程為故事的和重點。
成文后,發現這樣雖然解決了故事篇幅長、教學目標難以把握等問題,但語言文字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張力,特別是幽默感,更因故事的改編,組織幼兒自主閱讀失去了憑借的唯一載體——繪本。
經過一番的熱烈討論后,把以前構思,重新以完整的故事為設計藍本,“蜥蜴斷尾自救”還是教學重點,具體的設計方案終于呈現在大家面前。同時還邀請家長積極配合豐富幼兒關于蜥蜴的知識儲備,幫助孩子認知變色龍是蜥蜴大家族中的一部分。通過“研”教材和集體的智慧讓每一位教師都有所感悟:集體備課是“磨”課的第一步,大家在“磨”中領悟,在“磨”中成長。
二、教學實踐,“研”教學細節
在年級組長的引領下大家精心設計了活動,為了便于幼兒集體閱讀和講述還制作了PPT課件,活動在大一班、大二班展開了,兩位老師執教后,大家利用對比的方法對活動中的一些教學細節進行了“第二研”:
首先是活動的導入:A教師通過認讀封面直接導入,讓幼兒認識故事的主人公“快腿兒”,知道故事名稱《快腿兒的早餐》,并且了解“快腿兒”的外形特征。B教師以剪紙蜥蜴導入。讓幼兒認識蜥蜴的同時,引發幼兒興趣,又可以介紹剪紙風格的特點,從而引出本次繪本。這樣整個導入更加自然,富于趣味性,激發幼兒閱讀繪本的濃厚興趣。B教師的導入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其次在活動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A老師讓幼兒帶著問題自由閱讀,然后解決問題,交流討論,蜥蜴用什么方法擺脫大野貓的追捕。幼兒能說出快快逃跑和斷尾。為了讓幼兒更清楚的了解掌握。B教師增加了剪紙演示這一環節,用事先準備好的剪紙蜥蜴和大野貓演示了蜥蜴與大野貓一個追一個逃,以及在危急關頭蜥蜴一扭身體斷尾逃跑的過程。這樣更加形象逼真地表現蜥蜴斷尾自救的本領,更加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最后在活動拓展知識部分,A老師總結提問:什么動物也有斷尾自救的本領。這個問題局限性較大,幼兒只知道壁虎有這一本領,知識拓展不夠。B教師在A老師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在與幼兒續讀完故事結尾部分后,引導幼兒說說其他動物遇到危險后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巧妙地從蜥蜴斷尾自救保護自己引申到其他動物的自救方法,如:變色龍通過變色保護自己,電魚通過電暈敵人保護自己,刺猬通過變成刺球保護自己……。幼兒與同伴一起交流,達到了拓展知識的效果。
通過對教學環節的細節研討,為后面老師組織活動提供了有效教與學的方法,最終形成了最佳教學方案。
三、聽課、評課,全員參與“研”反思
反思一:選材契合幼兒的興趣點和年齡特征。活動從神秘的蜥蜴入手引導幼兒閱讀繪本,有效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好奇心和求知欲。
反思二: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整合其他領域的教育內容,同時更有多種閱讀習慣的培養。
反思三:早期閱讀總而言之是幼兒從載體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載體可以是故事書,也可以是廣告、動畫片等,而且任何載體其中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幼兒基本上不可能在一次閱讀中就能完全獲取里面的信息。
反思四:這次“一課多研”每個老師經過反復的設計、推敲、提練,展示出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活動,活動中老師們都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深入挖掘繪本所富有的教育價值,自然地滲透著教育元素,讓幼兒了解晰蜴的生活習慣。
反思五:活動中幾位老師自身的語言也極具魅力,首先,老師的語言具有生動性,能隨故事情節的變化營造出不同的氛圍,這樣更加能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其次,老師的語言具有激勵性。被表揚的幼兒就很自信,其他沒被表揚的幼兒也會聽的很認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
反思六:一個成功的繪本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認真解讀教材,精心設計教案,靈活組織過程。
四、展示“一課多研”的教研過程,分享園本教研經驗
以年級組為單位的“一課多研”活動僅限于本年級組內開展,如何讓其他年級組了解“一課多研”的教研過程,共同分享有效教研的經驗呢?于是我們進行了“第四研”——園本教研展示活動,以此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在展示活動中年級組全體教師在主持人的引領下向大家介紹了活動的全過程:研教材、研活動設計、研教具制作、研活動細節、研活動反思……“一課多研”的展示讓全體教師都得到了鍛煉和學習。
關鍵詞:繪本閱讀;拓展活動;大班幼兒
我們借助繪本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延伸拓展、遷移;運用閱讀策略豐富和梳理知識經驗;拓展幼兒的閱讀經驗,深化對繪本內容的理解,提升幼兒的多種能力。如何有效開展繪本閱讀的拓展活動呢?
一、舉辦“繪本小劇場”
繪本閱讀活動的延伸,重點在用適當的語言、動作、表情,將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故事情感和角色體驗表現出來。大班幼兒對模擬故事情景、扮演故事角色具有濃厚的興趣。舉辦“繪本小劇場”可以為他們創造表演的機會,有助于幼兒加深對繪本故事內容的理解和情節的發展變化體驗。教師選擇繪本的內容應具有曲折豐富的故事情節,人物表現生動突出,適宜通過語言、表情、動作進行詮釋,具有較強的表演性。
二、小書制作
小書制作不僅能滿足大班幼兒書寫的需要,同時對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認知能力發展、閱讀能力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為幼兒提供了表現與創造的空間,真實反映了幼兒對經典閱讀的理解和把握。以仿編、續編、改編和創編為基本形式,制作方法以剪、貼、畫、撕、折為主,文字則以幼兒表述內容為基礎,老師和家長幫忙用文字說明。形式可分為單人制作、小組制作、親子制作等。
三、泥塑活動
大班幼兒塑造的主題、表現的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覺經驗發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對客觀事物的概括能力、立體性的表現能力都逐步發展起來,運用泥塑表現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強了。能熟練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們表現的欲望很強烈,喜歡用泥塑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體驗。他們所塑造的人物不僅精細,而且已經有動作和神態,有的還反映了他們對人物職業的理解。
四、繪畫活動
有的孩子很會說話,但是不太會繪畫;而有的孩子沉默寡言,甚至被認為是孤僻的孩子,他們不太會察言觀色,卻善于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應將繪本與繪畫相結合,讓孩子們在欣賞美的同時,用手中的畫筆,再創造心中的美麗圖景。
例如:繪本《大腳丫跳芭蕾》一定也會讓孩子們愛上人物畫。埃米?揚用漫畫手法夸張地畫出主人公貝琳達像音符般的黑色發髻、橡皮般的長手、長腿和一雙大腳,幽默地展現芭蕾舞伸展、跳躍的種種姿態,讓畫面充滿了舞動的線條,突顯芭蕾優雅的韻律感,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
五、音樂活動
繪本有趣的內容,極具視覺沖擊的畫面贏得了孩子的青睞。怎樣有效地利用繪本,提高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的能力,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繪本《大腳丫跳芭蕾》,我們以舞蹈的形式展現給孩子,使孩子們積極參與舞蹈表演,并在表演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貝琳達對舞蹈的熱愛。能根據音樂較合拍的表演舞蹈,并能傾聽音樂一個樂句變換一個造型動作。萌發用多種藝術表現方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理解的愿望。
2.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讓孩子們欣賞樂曲,體驗曲調重復和速度、力度變化的趣味。跟隨音樂動作表演,嘗試幽默地再現《母雞蘿絲去散步》的故事情節。在合作表演的過程中學習自我克制和相互配合。
3.繪本《月光長廊》使用現代音樂打擊樂讓孩子在了解故事內容及情節的基礎上,選擇合適樂器及節奏進行表現,嘗試運用疊加式的復合節奏進行演奏,并能較專注地合作演奏。
六、趣味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五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權利與人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我們可以借助游戲開展繪本閱讀的拓展延伸活動,讓幼兒與同伴合作游戲拓展學習。如:游戲“猜書名”。
看圖猜書名:中國語言文化一直追求“詩、音、畫”一體的藝術境界,很多成語都是這樣“詞種有畫,畫中有詞”,讀著文字就能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個畫面。反之,看著圖片也能讓我們聯想出相匹配的繪本故事。于是,我們打印了一些成繪本的扉頁,通過看扉頁來猜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