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范文第1篇

在中學生物教材中,有許多供教師進行生態觀教育的素材。在教學中我們應緊扣教材進行宣傳、講解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和建立生態觀。這不僅是素質培養的一個方面,同時也關系到這一代人以后在生活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教師如何緊扣具體教材進行生態觀教育?例如

(1)植物緒論中講到什么是生物?可結合花木叢生的秀麗山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張掛圖說明人類生存和發展依靠自然資源、自然環境。

(2)講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時應給學生講明植物對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植物為人類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氣;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風等。

(3)在講授《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時,可滲透到重金屬污染物隨植物水分和無機鹽吸收進入植物體,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4)動物教材中海洋魚類一節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態破壞已經比較嚴重。由于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種減少,漁業資源衰退,質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中,讓學生探討“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生物教師,應不斷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進行擴充,適時的滲透環保意識,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國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以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著稱于世。我國土地面積約等于40個英國,17個法國,26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3畝。為了生活,我們與植物爭奪地皮,與動物爭奪食物,使我國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為了生存大力發展工業,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氣污染。結果,當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種魚類因污染和過度捕撈瀕臨滅絕,每年約有2.8億人淪為生活在空氣混濁的城市。環境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人們在深受自然生態破壞帶來的苦難之后認識到:只有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平衡,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對環境保護日趨注重,1992年我國就出席了首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每年6月5日定為環保日,并在每年的這一天以一定主題宣傳人與自然。通過對環境現狀的分析和環境保護的措施介紹,使學生懂得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樣一個環境,同時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國家關于環境治理,環境保護的決心和舉措。

三、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們周圍環境現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生活周圍生態環境,在調查基礎上,撰寫“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或在學校內設立“環境宣傳專欄”。通過這些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進一步思考。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實際確定“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主題,確定調查的地點、時間、要求,讓學生實地調查,把調查結果和調查中自己的認識、體會以“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形式書寫出來。調查中可以請家長參與,一方面幫助學生完成調查,另一方面達到環境保護宣傳目的。例如在耿馬縣,可對糖廠等進行調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對水質、土壤、植被、農業的破壞和影響,并訪問環境保護局,了解我縣主要環境問題,防污措施及執行情況,從而寫出有據有理的小論文和調查報告,在小論文和調查報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議,呼吁全縣人民重視環境保護。通過環保主題的各種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在接受生態觀教育中,熱愛我們的大自然,在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生態意識。

四、聯系生活實際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環境會計;審計;披露

一、國內外環境會計的現狀分析

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

(一)我國環境會計的現狀分析

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我國已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且長久的國策。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上百部的環境保護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開始將目光關注到環境會計的研究和應用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在《會計研究》上發表題為《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的論文,揭開了我國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而后,相繼有很多學者開始涉足并研究環境會計這一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對環境會計的相關問題研究起步較晚,關于環境會計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對于環境會計的要素、核算方法、計量也沒有統一的規定。

(二)國外環境會計的現狀分析

一些發達國家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發達國家擁有一套針對于本國的環境問題而形成的完整的環境會計體系。

1.美國的環境會計體系:

美國環境會計體系是采用補償成本會計和控制預防成本會計的相關標準和賬務處理方法,分為三大類:自然資源儲備會計、物質能量流動會計和環境保護會計。自然資源儲備會計計量美國大量自然資源儲備物及其變化量;物質能量流動會計記錄美國自然資源及其廢物轉化在經濟和環境之間的流動情況;環境保護支出會計確認企業、政府和家庭出于環境保護目的而發生的支出。

2.德國的環境會計體系:

德國的環境會計體系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內容:物質能量流動會計、土地會計、環境評估會計、環境保護支出會計和可持續發展成本會計。目前,德國對環境會計體系是對環境自身的評估以及環境對經濟的影響,而且擴展到土地方面的問題在環境會計中的影響。

3.日本的環境會計體系:

日本的環境會計體系研究起步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較晚,但是日本對環境會計的研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卻較多。日本于2002年出臺《環境會計手冊》,使得環境會計在日本的相關準則形成正式文件。

二、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會計在法律法規方面出臺文件也有很多,但是企業在建立和推行環境會計時,仍然缺乏環境會計的具體準則,并沒有一部關于環境會計具體規定的法律法規,大多制造型企業存在著環境污染隱患。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可依的前提下,無法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環境會計的核算和披露。

(二)環境審計機制不完善

環境審計主要工作是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而展開的監督和評價。其目的是促進企業環境保護的常態發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環境審計存在在審計類型單一、投入不足、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此,環境審計無法出具一份完整的環境審計報告,使得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甚至是社會公眾無法客觀評價企業的環境保護管理問題。

(三)企業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由于一些企業注重自己的經濟利益大于一切,甚至不惜以環境污染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企業作為環境會計的主體,不重視環境方面的問題就意味著簡化處理環境會計,甚至是不進行環境會計的核算。這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阻礙了環境會計的發展。雖然,我國目前對于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小,但是環境保護并未深入每個人的內心,這必然會阻礙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

(四)社會監督力量不夠

社會對于企業環境方面的具體工作對外信息不完善,社會力量不能很好地進入參與監督,使得企業一般不能做到持續的在環境保護方面費用的支出。同時,由于人們本身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夠,使得對于監督企業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為和不作為不能做出及時的反饋。社會監督作為外部監督,是整個環境會計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必不可少的。

三、國外環境會計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發達國家的環境會計的發展與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密不可分。各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都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積極組織、支持本國環境會計的研究,對于環境會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環境會計的具體要求和統一的衡量標準,為環境會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在企業違反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時,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樣,使得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能夠采取積極的措施,而不是逃避和忽視環境問題。因此,我國首先要完善環境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其次,各國的會計職業團體也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各國的會計職業團體積極地同本國政府、企業合作,研究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從技術上支持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模式。我國也應該加大注冊會計師協會對于企業環境方面審計的研究,逐步完善企業環境會計的審計制度。

再次,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強調與企業的密切關系,使得企業自身注重環境問題。公開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為環境保護盡到企業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合理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環境保護重要性宣傳的到位,也會引起社會力量對于企業的環境保護的監督,只有社會共同參與環境會計的監督,企業才會足夠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我們的環境才會達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愛麗. 我國企業環境會計應用研究

[J].華人時刊.2012(05).

[2]林菲.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J].經濟生活文摘.2011(11).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環境義務;憲法化;模式選擇;路徑設計

一、憲法關于環境保護規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各國憲法為了回應和解決生態危機,從整體表現出了生態化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環境基本國策;二是環境基本權利;三是環境基本義務。環境基本國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問題,多年來一直飽受學界的詬病;環境基本權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理論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關于環境權的概念、主體、內容等基礎性的問題尚未達成基本的共識,這成為了環境權憲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礙。因此,筆者認為,相比之下,采用“環境基本義務”的模式,也許是當前憲法回應生態危機、維護環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這也與我國環境立法的傳統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國的環境立法體系而言,無論是為了實施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國際公約,還是為了履行對人類的環境職責或對國際條約的義務而建立的國內立法,都是通過確認義務和督促履行義務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的。我們認為這種“義務本位”的傾向并沒有錯,而我們需要改進的是:怎樣彌補應當設置而沒有設置的義務空白;怎樣把義務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樣確保法定環境義務能實際履行。總之,對影響環境的所有主體普遍設定義務,并要求他們履行義務是實現對環境有效保護的惟一出路,而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環境義務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來。具體到憲法層面上,就是通過憲法明確規定所有的義務主體都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憲法義務。

我國憲法關于保護環境的規定集中體現在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該條款可以被理解為包含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有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的義務。二是國家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義務。三是國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義務。四是國家有采取措施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資源的義務。

從該條文中可以看出,我國現行憲法對環境保護的規定在主體上主要局限于“國家”,強調國家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對“國家“以外的其他主體并未作出相應的規定。如上所述,對影響環境的所有主體普遍設定義務是實現對環境有效保護的主要出路,而這里的“所有主體”一般而言,包括國家、自然人和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醫院等等。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環境保護法》第六條的做法,將這些組織統稱為“單位”,也就是說環境義務的主體主要包括三大類,即國家、自然人和單位。所以說,現行憲法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明顯忽視了“自然人”和“單位”這兩個重要的環境義務的主體。從更為有效地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的目的出發,筆者認為在以后的修憲中憲法應該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確認所有義務主體都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

二、環境義務憲法化的模式比較

統,產生了多種多樣的設計方式。綜觀各國憲法中環境義務的條款,大致可以歸為如下幾種設計方式:

一是義務型。一些國家的憲法中在規定環境義務的時候,采取了單一義務型的設計模式,即僅僅是規定了公民保護環境的義務,而沒有規定公民的環境權利和政府保護環境的義務。如俄羅斯憲法規定:“每個人都有保護自然環境、愛護自然財富的義務。”作出類似規定的還有塞爾維亞、摩爾多瓦、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這些國家的憲法大多是新近頒布的,代表了世界憲法發展的基本趨勢。

二是權義結合型。不少國家在規定保護環境的義務時采取了這種方式,就是在憲法中既規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適宜的環境權,同時也規定他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如格魯吉亞憲法規定:“每個人都有權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環境,有權利用自然和文化環境。每個人都應保護自然和文化環境。”作出類似規定的還有黑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亞、葡萄牙等。

三是義責結合型。以這種方式確定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時,同時也強調了國家負有環境保護的責任。如立陶宛憲法規定:“國家和每個人都必須保護生態環境免遭有害的影響”。作出類似規定的還有巴拿馬、古巴、敘利亞、越南等。

四是權義責結合型。這種模式既規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適宜環境的權利,同時也明確了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且國家有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如韓國憲法規定:“全體國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適環境中生活的權利。國家和國民應努力保護環境。”作出類似規定的還有土耳其、秘魯、克羅地亞、馬其頓、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種模式是世界各國憲法中關于環境義務入憲條款的具體設計類型。考慮到環境權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論上的非議和實踐中的爭議,筆者認為將其憲法化并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在環境義務的入憲模式上,也就不采用出現環境權的組合類型,也就是說,“權義結合型”與“權義責結合型”并不是環境義務入憲在選擇上的理想模型。比較“義務型”和“義責結合型”兩種模式可以看出,“義責結合型”的模式在義務主體的規范上更具體也更全面。事實上如果不考慮主體的因素,“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的差異并不大,它只是“義務型”的一種特殊的模式。“義責結合型”中的“責”指的是“國家的環境職責”,狹義一點的理解是“政府的環境職責”,而政府的環境職責是指法律規定的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的義務,也稱政府第一性環境義務。所以說,“義責結合型”其本質仍是“義務型”,這也與本文的主題“環境義務”的憲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將“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作為兩種類型分別介紹,主要是與“環境義務”入憲的立法建議有關。根據筆者的統計,世界各國關于保護環境的義務條款的規定,從憲法文本的結構上看,主要規定在“經濟制度”和“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兩大部分。當然,由于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憲法文本的結構布局的不同以及立憲者的措詞愛好的差異,在稱呼上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關于“經濟制度”的規定,有的國家憲法在大標題上用“根本經濟基礎”,如阿富汗;有的國家用“經濟和財務”,如伊朗伊斯蘭憲法;有的國家用“國民經濟和勞動”,如立陶宛等。而同樣是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有的國家用“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如格魯吉亞等;有的國家憲法在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如哈薩克斯坦;有的國家用“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如俄羅斯。當然,更多的國家是將“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分章或分節規定,從而將保護環境的義務規定在“基本義務”的項下,如泰國、烏茲別克斯坦、印度等。這里,為了表述上的習慣和方便,采用我國憲法的章節名稱將世界各國憲法中不同章節名稱里的有關“環境保護義務”內容的規定主要歸結到“經濟制度”和“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稱呼項下。

根據筆者的統計和比較,發現“義責結合型”的義務條款基本上都出現在章節名稱為“經濟制度”的內容中。如越南憲法在第二章“經濟制度”中規定了“國家機關、武裝部隊單位、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一切個人”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立陶宛憲法在第三章“國民經濟與勞動”中也作了類似的規定。此外,敘利亞、巴拿馬、古巴、危地馬拉等國也都將環境義務的條款規定在與“經濟制度”有關的章節中;而“義務型”模式中關于“義務條款”的規定都出現在類似于“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章節中。如吉爾吉斯坦憲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節“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規定了“愛護周圍環境、自然資源和歷史文物是每個公民的神圣義務。”烏茲別克斯坦憲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權利、自由和義務”中的第十二章“公民的義務”里規定了“公民必須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此外,哈薩克斯坦、斯里蘭卡、印度、愛沙尼亞等國都在類似的章節對公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作了相應的規定。

三、我國環境義務憲法化的模式選擇

通過對“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條款在各國憲法中的分布規律的歸納與比較,筆者發現“義責結合型”的義務條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類似于“經濟制度”這樣的章節之下,是因為它們的義務主體包括“國家”,而當憲法規定國家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時,將這樣的條款規定在類似于“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章節項下顯然是不適宜的。結合上文對我國憲法中關于環境保護條款的規定,筆者認為現行憲法第二十六條主要是明確了國家負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而該條規定在第一章“總綱”之中。我國憲法第一章是關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規定,由于各制度沒有獨立成節,所以,從宏觀上看,與大多數國家將類似條文規定在“經濟制度”的項下并不矛盾。這樣,粗略看來,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條款的規定似乎與“義責結合型”的入憲模式一致,其實不然。我國憲法中關于“環境義務”的規定明顯遺漏了“國家”以外的其他義務主體。因此,可以說,我國憲法關于環境保護義務的規定既不屬于“義責結合型”,也不屬于“義務型”,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屬于已經被我們排除了的“權義結合型”和“權義責結合型”。

在這種情況下,完善我國憲法的環境義務條款就面臨著兩種模式的選擇即“義責結合型”與“義務型”。因為是“環境義務”入憲,所以一般的觀點可能會認為采用“義務型”的模式,將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放在“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章節中更為適宜。但考慮到我國憲法文本的實際,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義務型”模式的國家憲法中對環境權主體的表述一般采用“每個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個公民”的字樣。如塔吉克斯坦憲法規定:“保護自然環境、歷史與文化遺產是每個人的義務。”秘魯憲法規定:“所有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貝寧憲法規定“任何人都有義務維護環境”。這也與它們的章節名稱有關,一般是規定在“人和公民的權利、自由和基本義務”、“人民的義務”、“人和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項下,而我國憲法中關于這一主體的描述如果也采用“每個人”、“所有人”、“任何人”這樣的字樣,顯然與章名“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不相稱。

其次,即使不考慮章名的問題,在第二章最后一條后面增加一條規定:“每個人都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義務。”從措辭上看也不一致。因為現行憲法第五十二條到五十六條雖然分別規定了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但是每個條文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啟文,陡然增加這么一條以“每個人”開頭的法條,從法條的整體結構上看,顯得不和諧。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保教育;中職生

環境保護教育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我國對此非常重視,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并將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任務。但令人遺憾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環境污染事故卻時時見諸報端,刺痛著公眾的神經,比如:07年無錫太湖藍藻泛濫成災給整個城市的居民帶來恐慌;2011年6月初發生的中海油渤海油田溢油事故將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問題推向高峰;近年來,各地報道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直接威脅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國的環境保護形勢還很不樂觀,作為中職學校,我們承擔著培養和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的重大責任。

一、當前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的迫切性

現在的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近年來國際貿易動向表明,經貿“關稅壁壘”已向“綠色壁壘”轉變,把環境保護要求演變成新關稅壁壘。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的環境資源受到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情況在加劇,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加入WTO后的貿易發展。再者,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在的環境問題已呈現出全球化、社會化、高科技化等一系列新的特點。一些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控制難、后果嚴重,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據筆者本人觀察,中職生隨地亂扔紙屑和垃圾、浪費水電、隨地吐痰、破壞花草等現象隨處可見,對我們身邊發生的環保污染事件表現淡漠,缺乏應有的環保意識。

二、當前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的現狀

與大中小學相比,中等職業學校環境保護教育開展得還相對滯后,除少數學校開設環境保護與監測專業外,中職學校開展環保教育僅限于兩個方面:在少量相關專業中開設環保課程,如化工、食品類專業;絕大多數其他專業,環保教育開展得很少,只在個別課程,如化學、物理課程的相關內容中滲透了一點環境保護的內容。有關中等職業學校環境保護的論文、活動等也不多,在網上也很難查詢到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的情況。而且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根本意識不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不去履行環境保護教育這一新的職能,直接影響著環保教育在中職學校的有效開展。

三、中職學校開展環保教育的一些建議

1.從學校管理層面強化對環保教育的重視

環保教育工作學校應有專門領導負責。要建立健全宣傳組織,定期在校園宣傳櫥窗中布置并更換有關環境道德教育的資料,在管理環節上崇尚綠色意識和環境道德,可以把環境道德教育作為任課教師、班主任工作的一項考核內容,把環境道德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測評和班集體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環境道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完成教育任務的主導,很大程度上決定學校環境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們的積極作用,建議學校要組織廣大教師學習有關環境教育的法規文件,聽專家講座,多看各種資料,并選派人員參加各類環境教育的培訓,幫助教師確立環境道德觀念,增強他們自覺進行環境道德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能使教師們在環境道德中起到言傳身教的表率作用。

3.發揮學科教學的引導作用

在日常教學計劃中,要求增設有關環境教育的課程,內容力求豐富多彩、貼近實際。比如可以根據學生興趣進行人口、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等教育,讓學生基本了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國策,幫助他們確立良好的環境質量觀、價值觀和應有的環境道德。

4.發揮校園環境的熏陶功能

校園環境對于培養學生的愛綠護綠用綠意識十分有利。在校園內,擁有大量綠地,有池塘、亭子、花壇、假山。這些都十分有利于學校的環境教育,可以培養和激發學生對環境科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學校可以通過讓每個班級認定一個護綠點、每個班認領衛生包干區、讓師生自己種植并養護花卉樹木、拒絕使用一次性的餐具、組織回收廢電池等校園活動培養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5.成立興趣小組,擴大環境保護的影響面

環保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還要讓同學們自己主動去關心、去參與、去探索,才能使環保教育取得真正實效。所以,成立環保興趣小組是一種培養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悟的有效途徑,目的在于通過小組成員的活動開展,來帶動全校師生的環保行為。

6.針對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日,推出相應的主題活動

關于環境保護的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 《民事訴訟法》 民事公益訴訟 案件類型

我國2012年8月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明確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對環境污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訟。”可見,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是針對“環境污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條文以不完全列舉的方式規定了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根據我國的社會現狀,關乎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遠不止環境污染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兩大類。

一、環境、資源保護案件

我國的環境問題一直是民眾關心的焦點問題,污染和治理始終是一對矛盾體困擾著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我國華北地區爆發的霧霾天氣,以及全國大面積地方出現浮塵、揚沙等惡劣天氣,這些現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生存的環境在惡化。目前,推進環境公益訴訟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新民訴法之民事公益訴訟的規定更成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建設的新起點。

(一)原告資格的擴寬

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本文以環境公益訴訟為例,分析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類型。

1.享有環境資源管理權的環境行政執法機關。如環保局,代表國家管理相應的環境資源,當環境資源遭到破壞時,環保局代表公眾利益要求污染實施者停止侵害并賠償損失。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規定:“破壞海洋環境并給國家造成損失的,由有關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該條文明確了國家具有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訴訟的主體地位,還提出由有關部門代為行使該訴權的規定,“相關部門”具體指什么部門并未明確規定,但只有環保機關和依法行使環境資源管理權的其他行政機關才具有該訴權。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29日印發的《關于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務的若干意見》提出,“依法受理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代表國家提起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嚴厲打擊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由此可見,最高司法機關也明確認可環保行政部門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2.檢察機關。檢察機關的憲法地位決定了其實施的法律監督行為和執法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公法秩序。一方面,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模式在我國得到了普遍認可,加之民事公益訴訟的被告常常具有強勢地位,相比來說民事訴訟的原告往往是弱勢群體,應借助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賦予其民事公訴權。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在常年的辦案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優勢資源,在刑事案件、附帶民事案件、重大貪污案件等接觸到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數量較多,而且作為檢察機關的內部人員,其辦案素質較高,可以通過檢察舉報、申訴、控告、網絡等渠道及時收集受理有關公益受損事件的線索。

3.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環保社團。2005年12月3日,國務院的《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指出,“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顯而易見,最高行政機關明確鼓勵“社會團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根據環境保護部2010年的《關于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環保社會組織是以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為宗旨,從事各類環境保護活動,為社會提供環境公益服務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包括環保社團、環保基金會、環保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多種類型。”我國比較活躍的環保民間組織有:中華環保聯合會、地球村、自然之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綠色流域、綠家園、達爾問、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等。如中華環保聯合會目前每年提起約10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二)擴大保護范圍

條文中規定的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是“污染環境”,事實上,在環保領域損害公共環境利益的行為,主要有三種基本類型:一是污染水、氣等環境要素;二是破壞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三是損害濕地、物種等生態系統。因此,新民訴法關于環境公益訴訟范圍的規定不應局限于“污染環境”,具體范圍可以表述為:對“污染環境、破壞自然資源、損害生態系統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提訟。這一具體范圍的表述可規定在《環境保護法》中。

(三)舉證責任的分配

環境公益訴訟所涉的證據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特點,一般為被告掌握,原告舉證相對困難。例如由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相對于被告的舉證責任,原告只需證明環境公共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的事實,以及提供被告有污染行為的證據;而被告對企業的了解更深入,便于調查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情況,具備證明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條件。可見,民事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改變了一般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格局,被告方的舉證責任須重于原告方。

(四)賠償范圍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環境權益,賠償請求不僅包括由污染造成的經濟和環境利益的直接損失,還應包括環境要素損害后的恢復費用。另外,環境污染侵權具有滯后性與潛伏性,對于有證據證明是由于污染引起的潛在人身損害,也應予以適當賠償,且這種賠償不應受最長時效的限制。

二、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案件

(一)消費者權益的綜合性

消費者權益的核心是消費者權利,而消費者權利——消費者為進行生活消費應該安全和公平地獲得基本的食物、衣物、住宅、醫療和教育的權利等,實質即以生存權為主的基本人權。不論是環境污染案件還是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案件,二者的主體都表現為多數,公益的特征是由眾多私益逐漸積累并最終組成的。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日趨深入以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不僅消費者權益的內容不斷豐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主體也會擴大,如互聯網、教育、金融、保險、交通、醫療、旅游、購房裝飾裝修等新興領域的消費者群體進一步擴大。可見,消費者公益訴訟必須是涉及多數當事人因同一或類似的事件引起的群體性訴訟。

(二)消費者協會支持

在消費者公益訴訟中,消費者協會無疑是最廣泛、最成熟、影響力最大的全國性社會團體,它由國家法律確認、國務院批準成立,旨在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很多社會團體都具有公益法人的性質,中國消費者協會作為公益性社團組織介入到消費者公益訴訟當中,具有非營利性,是解決社會公益糾紛和實現社會公益目的的重要條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了消費者協會的職能,其中第六條“就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消費者協會有支持的職責”。除了支持的職能,消費者協會還可以向消費者提供與案情相關的法律咨詢服務,參與行政部門對商品和服務的監督和檢查,受理消費者投訴并協助消費者調查取證。

(三)擴大保護范圍

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消費者消費的領域不斷擴大,所引發的消費者糾紛之公益性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從過去小規模的虛假產品侵權,到現在大規模的壟斷性消費以及食品安全、產品質量侵權的蔓延,都凸顯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不足,因此需要擴大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范圍。

1.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性消費

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改革的轉型時期,機構改革、企業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壟斷行業的暴利經營侵害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實施價格聯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擾亂了市場秩序,最終受到侵害的還是消費者。例如汽車行業的鋼價聯盟、空調價格聯盟、乳制品價格聯盟等,還有現在備受關注的鐵路系統改革引發的火車票價格聯盟等。這些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性消費,主要依靠政府宏觀調控與監管不能有效解決消費者群體面臨的救濟難題,域外的集團訴訟與團體訴訟的經驗表明,建立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是制約市場壟斷和政府壟斷的最佳司法救濟手段。

2.電子商務領域的網絡型消費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已然將“網購”推向最快捷、最便利的消費領域,加之電子商務技術以及物流運輸規模的迅猛發展,網絡為消費者提供了極其寬廣的交易平臺。然而消費者在通過網絡進行交易時,也大量存在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例如實際物品與網上的宣傳不符,預先付款后不能按時得到商品,商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等。并且,“霸王條款”廣泛存在于消費者與網絡賣家達成的合同中,網絡型消費涉及買賣、運輸、保險等多項環節,復雜過程中容易出現脫節問題,而消費者難以及時發現,且網絡的虛擬性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3.食品安全領域的消費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食品從生產、包裝、銷售、食用等一系列過程,還包括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種植,確保農產品的消費安全。食品安全法規,新增了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和法律責任,在理論上和立法上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更高的保障。消費者也應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的工作中,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故反映出一個事實,消費者的知情權難以得到保障,例如轉基因食品的生產使用問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問題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一区二区 |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又黄又爽又色的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 a级片网址|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交 | 国产成人aaaa | 久久午夜视频 | 国产影视|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老色网站 |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一区二区在线看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污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区一区二 | 操操片 | 草久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 九九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九色 | 日本a天堂 | 欧美在线免费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国产天堂 | 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免费观看 | 伊人中文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 日韩人成 | 三级av在线 | 欧美日韩黄色大片 | 99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日韩黄色一级毛片 | 黄色在线| 中文日韩 | 亚洲精品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