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國古代詩歌 自然科學元素 自然科學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類憑直覺認識到自己來源于神秘的自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處處依賴自然,敬畏自然的巨大力量,對一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產生驚悚和恐懼,從而對自然產生崇敬和膜拜。這些情感在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當中有很明顯的反映,《詩經·十月之交》也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不少文化學者對此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比如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史》,何新先生《諸神的起源》,朱狄先生的《原始文化研究》,等等。
隨著人類自身力量的不斷強大,對一些問題的不斷質疑,對一些自然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入,人類逐步認識到一些自然現象原來是自然事物運動的結果,是有其規(guī)律的,可以把握,甚至可以運用,于是人類不再害怕,逐步從一些自然現象中獲得啟發(fā),領悟人生、社會的一些道理。
一
中國古代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除傳遞人文情懷、描繪歷史景觀、刻畫社會風俗,還有不少自然科學元素。中國古代詩歌不但含有眾多的自然科學元素,還包含了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氣象學、天文學、地理學、農學、植物學、動物學,甚至建筑學等。
(一)中國古代詩歌涉及氣象物候的內容特別豐富。
《詩經》的《豳風·七月》被認為是一首物候詩。其中一些詩句反映了各個月份的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比如:二月份,“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三月份,“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楊”;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鳴蜩”,“五月斯螽動股”;六月份,“六月莎雞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鳴鸚”,“七月亨葵及菽”;八月份,“八月萑葦”,“八月載績,載玄載黃”,“八月其獲”,“八月剝棗”,“八月斷壺”;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筑場圃”,“九月肅霜”;十月份,“十月隕籜”,“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獲稻”,“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十月滌場”,等等。
在唐宋詩詞中,既有大量關于四時物候及天象的客觀揭示,更有對雨雪風霜現象繪聲繪色的生動描述。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首藝術性極高的詩同時又是一首典型的揭示物候現象的杰作。詩中第一二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點出了在四月(陰歷)的平原地區(qū)已是春季即將結束的“芳菲盡”時期,然而,在海拔約1400米高的廬山大林寺,卻是“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另一番初春盛景。而詩中第三四兩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則含蓄地表明了,春天并未結束,在海拔很高的廬山上,則剛剛開始。這正是現代氣候科學中早已揭示的氣候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自然氣候規(guī)律的生動寫照。現代氣候學研究表明,氣候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十分明顯,其中最敏感的氣候要素就是溫度。由于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其相應的物候也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延遲。在氣候科學上這一規(guī)律往往又與氣候(指平地上)隨緯帶升高而趨向寒冷的分布規(guī)律相一致。通常人們將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稱之為“氣溫的垂直梯度”,它不僅因山脈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還因不同季節(jié)而有所不同。
坡《有美堂暴雨》云:“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此詩概括而生動地描寫了暴雨來臨之際詩人正在浙江海邊的一所房舍“有美堂”中所見到的一幕幕“浙東飛雨”過江的天氣過程,真實寫出暴雨來臨前的一片天昏地暗的自然景象,十分傳神生動。
(二)地理學的知識也出現在許多詩歌作品中。
例如,《詩經》敘述的“谷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huán)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長,《邶風·谷風》描述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huán)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qū)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風》中描述的“習習谷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
沈括在《夢溪筆談·雁蕩山》中說:“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認為這首詩準確地揭示了雁蕩山的地理、天氣特點。
(三)植物學知識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大量出現,尤以《詩經》和《楚辭》為甚。
《詩經》里的植物學知識不勝枚舉,現僅略舉一二言之:《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這里的“茆”是莼菜,莼菜為睡蓮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蔬菜中的珍品,嫩莖葉可食用,還是抗癌癥的佳品。
《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一位青年樵夫,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綠綠的蔞蒿割倒了聚攏起來,把馬兒用蔞蒿喂得飽飽的,以便能夠有機會去接時刻記掛的人。作為菊科的蔞蒿,歷來就是人們桌上的涼拌菜,蘇軾詩里云:“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肉里有毒,而蔞蒿則是除蘆芽之外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涉及植物學知識堪與《詩經》媲美的是《楚辭》。《楚辭》,尤其是其中的《離騷》與植物學的關系,早就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臺灣的潘富俊、呂勝由先生,“希望能在古典文學與植物科學間鑿開一條雙方溝通的管道”。他們將《楚辭》中的草木全部拍成照片,并配以專業(yè)性的植物學解說,編成《楚辭植物圖鑒》一書(該書2002年由臺灣貓頭鷹出版社出版)。據他們研究,《楚辭》中寫到大量的植物,按作品統(tǒng)計,《離騷》寫了28種,《招魂》寫了14種,《九歌》寫了40種,《九章》寫了17種,《天問》寫了9種。
與植物有關,自然也就會與中藥有關,據研究,現存的屈原詩中,與中藥相關的19首,其中植物類藥物多達50多種。對于《離騷》所述的中草藥,早在宋代就有學者作了專門研究,堪為代表的是宋人吳仁杰所撰的《離騷草木疏》,共分四卷,載有草木55種。
限于篇幅,中國古代詩歌中所反映的其他諸如天文學、建筑學等科學領域的現象不再舉例。
二
(一)自然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描述,正確的描述來自對自然現象的細致觀察和大膽質疑,而質疑是科學的起點,不質疑,不去探索,科學就不能發(fā)展。
屈原是《詩經》以后中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的《楚辭》,他在《楚辭·天問》中提出四個問題。一問宇宙的起源;二問天體的形成;三問日月的運行;四問物質的結構。這些問題,經屈原一問,實際上都成了自然科學問題。
詩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就對神的存在產生了質疑:“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他否定六龍的存在,認為太陽的運行,不是六條龍拉著在跑,那么作為龍的駕馭者羲和(太陽神)也就不存在了,“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之波?”在他看來,太陽“似”從地底下升起來。一個“似”字,用得十分精當。太陽“似”乎從地底來,而不是真正從地底下升起來。由此可見李白在這里已經脫離了天圓地方說,認識到宇宙間日、月、星辰一直在運動著,“其始與終古不息”。這一觀點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二)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出現,證明了中國古代詩人是一個熱愛觀察、熱愛思考、勇于質疑的群體。
因為畢竟是詩人,他們的觀照最終還是落腳在藝術、人生和社會上,所以,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古代詩人總喜歡從他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上聯想到藝術、人生和社會,悟出一些藝術和人生的道理,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理趣詩”,尤以宋代詩歌為甚。
如家喻戶曉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暫時將繁盛的草燒光了,但是來年春風一吹,它們又綻出了綠色的小芽,并長成了一望無際的綠草地。詩人發(fā)現了真理,并形象地寫出了這個真理,是對小草頑強生命力的禮贊,是一首生命的頌歌,蘊涵有深刻的哲理。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是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這是一條自然規(guī)律,但是詩人這里卻用“源頭活水”來比喻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它還給予我們更為深遠的啟示:源頭活則池水深,根本固則枝葉榮,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根本源頭上解決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這里,詩情和哲理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像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許渾的“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坡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無不在揭示自然科學原理的同時,參透人生和社會的某些哲理,而且渾然一體,了無穿鑿的痕跡。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其實,她何嘗又不是一個科學的國度,我們在生活當中從來就沒有忽視科學的元素,然而事實是,中國近代以來在科學上確實落后于西方,其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還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何新.諸神的起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4]余冠英.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①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5年。
②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0年。
③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5年。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一、中學歷史教師是中學歷史教學活動的主體
中學歷史教師是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思想品德向中學生傳播人類知識財富和思想意識,并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專業(yè)人員。韓愈在《師說》里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謂教師,就是指那些專門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要作用在于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歷史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進行相應基本技能的訓練。他們是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以傳播歷史知識為基本手段,把中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要作用還在于在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這是因為,未來社會不僅需要人掌握豐富的知識,更需要人具備較高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需要人具備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可見,中學歷史教師是歷史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歷史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意識,以及所具備的教學能力等素養(yǎng),都制約著其主導作用的發(fā)揮。
二、中學歷史教師應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
21世紀中國教育的質量,關鍵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指教師穩(wěn)定的職業(yè)品質,它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通過師資訓練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與職業(yè)修養(yǎng),它是教師履行職責所必備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并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的身心特點的總和。理想的中學歷史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所謂職業(yè)道德,就是指從事一定職業(yè)的人們在職業(yè)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職業(yè)情操和品質。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求教師依法執(zhí)教,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我們認為,中學歷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培養(yǎng)下一代的光榮職責。盡管不同的歷史時代和社會制度對教師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忠誠教育事業(yè),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是對教師崗位的共同要求,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尤其如此。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歷史上許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時代教師的教誨。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歷史遺產,是我們國家興旺發(fā)達的巨大原動力。歷史教師應當弘揚民族正氣,振奮民族精神,同時要熱愛教育工作,熱愛歷史學科。人類全部的知識歸納在一起就是歷史學,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生動有趣。要把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而不是把它作為謀生的職業(yè)。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的職業(yè)中體會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另外,關心、愛護、尊重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師必須重視且要努力踐行。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原動力,是照亮學生心靈的點點燈光。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得好,在教師缺乏愛心的地方,無論是品行還是智力都不會得到良好的或自由的發(fā)展;而這種愛實質上是將孩子作為目的‘感覺’構成的。愛使師生雙方彼此敞開心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情感紐帶,使學生的精神格外亢奮和充實,它使教學由單一的認知方面進入全面的心靈對話成為可能,因而教育愛在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
教師的知識結構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科知識,即教師對所教科目的理解與掌握;二是條件性知識,指教師所具有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知識;三是實踐知識,指教師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或更具體地說,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
教師是通過系統(tǒng)的知識技能傳授和智力開發(fā)來完成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的,“術業(yè)有專攻”是做一個教師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本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專業(yè)造詣應成為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為此,教師必須牢固地掌握本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以及相應的技能,熟悉本專業(yè)的歷史和現狀,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發(fā)展趨勢,懂得本專業(yè)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教師還要了解推動本學科發(fā)展的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把握該學科對社會、對人類發(fā)展的價值以及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多種表現形態(tài)。此外,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同本專業(yè)相鄰的學科知識,以便適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相鄰學科的知識,才能從學科交叉、學科對比與學科滲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教育,從系統(tǒng)理論的高度來駕馭教學內容,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還需要掌握教育教學的各種技能,需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學的理論知識。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可以幫助教師“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掌握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與技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應重視反思,善于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作為歷史教師而言,這里的知識基礎是指雄厚的歷史專業(yè)素養(yǎng)及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厚薄,直接影響著歷史教學質量的高低。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一方面縱貫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另一方面又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科技、文化、藝術等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歷史知識多樣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唯有使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趨向厚實,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yè)、解惑。
隨著當今社會文明進步和醫(yī)學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為溫飽犯愁,而是向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活水平邁進。對個人健康、生命質量、社會和諧的要求越來越明顯,社會及患者對醫(yī)院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使醫(yī)患矛盾越來越緊張,因此護士不但應具備高超的護理技術,更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從容面對更多的新技術、新理論、新要求,才能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現代臨床護理活動。因此,提高現代護士的素質勢在必行。
1思想道德素質
1.1要求護士具有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黨的領導,黨和人民需要時,義不容辭奔向祖國人民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與力量,遵紀守法、服從組織及領導的安排,具備高尚的醫(yī)德、醫(yī)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1.2具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城實謙虛的品格,擁有較高的慎獨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工作中一絲不茍、認真負責 、嚴謹求實。
1.3體現人道主義精神。有熱愛生命的情感,對患者一視同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并具備高度的敬業(yè)心和責任感,追求崇高的理想,忠于職守、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
2文化素質
2.1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修養(yǎng),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多種學科知識。
2.2掌握一門外語及現代科學發(fā)展的新理論、新技術、適時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3專業(yè)素質
3.1護士應具有扎實的護理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工作中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責任感主動巡視觀察,發(fā)現患著病情有變化的跡象應及時報告醫(yī)生,采取果斷應急措施,為拯救患者生命贏得時間。
3.2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樹立整體護理觀念。能用護理程序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能夠很好的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減少護患糾紛的發(fā)生。
3.3具有開展護理教育和進行科研的能力,勇于創(chuàng)新進取。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護士的臨床經驗是保證護理質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必須從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才能不斷的提高護理水平。
4身體心理素質
4.1現代護理工作的節(jié)奏快,工作量大,精神壓力也大,在工作中擺好自身的心態(tài)是很必要的。這就要求護士具有健康的體魄,有充足的體力來完成護理工作。同時,要有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穩(wěn)定的情緒和寬容豁達的胸懷。
4.2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視患者為自己親人,對他們進行最后的服務,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防止差錯事故的發(fā)生,保證患者安全和護理質量。
4.3具有強烈的進取心,能夠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總結經驗來提高和完善自己。具有良好的、規(guī)范的言行舉止,使護士真正成為人們心中的天使。愛崗敬業(yè),為病人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
4.4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同事之間應相互尊重、團結協作,尊重領導,積極完成各項護理工作。
4.5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遇到問題能沉著冷靜,隨機應變,動作靈活敏捷。
5小結
總之提高護士的素質,有利于護理學科的發(fā)展、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有利于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有利于醫(yī)院的全面建設。
護士自身的素質,突出了護士的專業(yè)能力,道德品質,人格魅力的實現。在社會不斷前進、科學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護士應是一位有文化、有素養(yǎng)、有內涵、有科學發(fā)展觀、有鉆研業(yè)務技能的科技工作者,而不是以前人們眼里只會打針輸液的護理人員。護士的付出量多,索取的知識雖廣泛,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加強自身修養(yǎng),加強專業(yè)知識,人文科學學習,努力鉆研業(yè)務技能,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發(fā)揮其個人主觀能動性,相信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3(c)-086-01
助產士的服務對象是已臨產即將分娩的產婦,其臨床特點是整體心理紊亂、害怕和恐懼分娩、怕疼痛、怕胎兒性別不理想、怕胎兒有畸形、怕有生命危險,致使臨產時情緒緊張,處于焦慮不安和恐懼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不配合助產士,人為造成了分娩的不順利。這就要求從事助產工作的護理人員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質、扎實的護理學基礎、精湛的助產技術和豐富的產科學專業(yè)知識。
1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1.1 優(yōu)良的服務態(tài)度
許多婦女在提到分娩經歷時幾乎都有痛苦、恐怖的回憶,這就要求助產士在服務觀念上有一個大的轉變,給產婦提供高質量、友善的服務,讓她們今后提到分娩過程時,永遠是幸福、溫暖的回憶,讓她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丈夫給予的支持和愛意,還有我們助產士傳遞的整個社會對她們的關心和至愛。因此,工作時不要在產婦身旁閑談,也不要行色匆匆地在她們旁邊走來走去,要給予她們親人般的關愛,讓產婦感覺到助產士都在關注、支持和幫助她,提供文明有教養(yǎng)的、以產婦及胎嬰兒為主體的良好服務。
1.2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臨產的產婦在宮縮時往往缺乏忍耐性,表現為緊張害怕,有的甚至失去理智,對助產士的工作不但不配合,而且表現得很煩躁或抑郁,常常出現敵對情緒及言行,無論你做什么說什么都覺得不好,不理解,這就要求助產士本著忍耐、克制、理解、寬容的態(tài)度,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穩(wěn)定的情緒,認真完成助產工作。
1.3 保持身體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質基于健康的身體。分娩室的工作特點是助產士長期與臨產的產婦接觸,第一產程有時是很漫長的,有的產婦由于宮縮的折磨身心疲憊,而且在夜間分娩的產婦較多,這就要求助產士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勝任助產工作。
2 業(yè)務素質
2.1 扎實的理論基礎
助產士要有扎實的助產專業(yè)理論基礎和熟練的助產操作技能,全面掌握產科專業(yè)知識,熟悉產婦的全面情況,熟悉分娩室常用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出現意外的急救措施。只有具備較全面的專業(yè)知識,才能發(fā)現并果斷處理產婦及胎兒隨時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2.2 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
助產士觀察產程進展的能力是廣泛的知識、熟練的技能和高尚的品德的結合。臨產的產婦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對分娩的無知、恐懼、擔憂,敘述是不客觀的,稍一疏忽極易發(fā)生意外。所以助產士要善于利用與產婦密切接觸的機會,認真觀察產程進展,注意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防患于未然。
2.3 廣泛的知識面
隨著產科學的發(fā)展,分娩的輔助工作也越來越人性化,如各種鎮(zhèn)痛方法、全程陪產、電子胎心監(jiān)護的使用、各種助產技術的使用等,這就要求助產士還要掌握很多相關學科知識,如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等。
3 言行素養(yǎng)
3.1 語言是溝通感情的重要工具
由于疼痛的折磨,產婦會對助產士所說的話不理解或根本就不理會,所以助產士應注意語言修養(yǎng),經常對產婦說些安慰性、積極暗示性、健康指令性、禮貌性的語言,改變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分娩過程,有利于建立相互了解、相互信賴的良好關系,增強產婦順利分娩的信心。
3.2 行為素養(yǎng)
助產士要言行一致,不能辦到的事情不可隨便答應或任意哄騙產婦,以免產婦產生不信任感。對產婦說話要掌握分寸,防止其有錯誤的想法。要求助產士儀表端莊大方、穩(wěn)重,掛牌服務,言行一致,以健康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去工作。
3.3 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分娩室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要求助產士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善于學習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能,能獨立思考,坦誠、熱情、勇于創(chuàng)新的助產士才是新的產時服務模式下所需要的助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