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意美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巧選餐具
美術活動是幼兒與材料接觸比較頻繁、親密的活動,在收集餐具時,不是所有的餐具都可以拿來就用,還必須注意以下原則:
1.確保安全性。選擇的餐具要考慮排除一些不利因素,如尖利的、生銹的、不衛生的不能用。也可以對收集來的餐具進行安全化改造,如涂上油漆、進行消毒等。
2.力求多樣性。一是保證形狀的多樣性,如圓形的盤子、瓶塞、清潔球等,長條形的勺子、叉子、吸管、攪拌器、塑料刀具、扳手、夾子等,正方形的盤子、去皮器等。二是保證材質的多樣性,餐具材料有木制、鐵質、塑料、橡膠等,有軟硬、厚薄、輕重之分。不同形狀、大小、材質的材料為幼兒創作會帶來不同的啟示。
3.突出組合性。在選擇餐具時,即使是同一種材料,也要突出其組合性,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盤子如果與別的材料結合就適合做很多物體的底座,如頭、身體等,再組合其他的小型的東西就可以變出人、動物、植物等各種物體。總之要有可以作為美術元素的點、線、面的各種餐具,保證可以帶給幼兒無盡的靈感。
二、巧置餐具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懷特說:“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設良好的環境。”我們探索了許多特色環境設置,通過箱、區、室、廊的結合,拓寬了幼兒的活動空間。
1.放置百寶箱。我們將教師、家長、幼兒收集來的材料分門別類地進行擺放,并稱之為“百寶箱”。在百寶箱里,大到鍋子、砧板等,小到筷子、吸管等,只要孩子們在美術活動中需要這些材料,他們就可以到百寶箱中來尋找、領取。
2.布置操作區。我們在每個班級都設有餐具創意美術區。在一日活動中,幼兒可利用區域活動、自主游戲等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任選操作區的材料,通過反復的操作、一物多玩,展現創造發明或藝術潛力。我們發現,餐具美術區往往會成為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區,在這里,孩子們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創意無限。
3.開辟創意室。為了滿足幼兒對餐具創意美術活動的興趣,我們為幼兒創設了餐具創意美術專用室,材料一應俱全。幼兒在寬敞的創意室里自由創想、自主創作,一件件藝術作品充分展現了幼兒的美術潛能。
4.設置展示廊。針對孩子富有創意的餐具畫,我們為孩子設置了一個展示的長廊。在長廊里,孩子的作品有的懸掛在走廊內,有的粘貼在墻壁上,有的陳列在過道中,有的擺放在樓梯口,使許多不起眼的生活化餐具材料都成了一件件藝術珍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來自生活的美麗,感知到了生活化材料的多變和可利用價值。展示廊一方面使幼兒從小樹立“廢品也是寶”的環保理念,另一方面激發幼兒參與創作活動的熱情,為幼兒的潛能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巧用餐具
對于幼兒來說,美術活動的創意不是天生就有的,幼兒的創意其實也并不如成人那樣帶有目的性,而是在與材料的操作過程中即興產生。因此,對于如何利用餐具材料、開拓幼兒創意,我們提煉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1.餐具誘導法。在開展餐具美術創意活動之前,讓幼兒充分認識、觀察餐具,誘發幼兒的創意靈感,可采用以下兩個方法:①變換角度讓幼兒觀察。例如在觀察一把勺子的時候,除了認識勺子的樣子外,教師還可變換勺子的角度,如豎著放、橫著放、倒著放,這都能帶給幼兒不同的靈感。如豎著放時,幼兒把它猜測成人的鼻子、一條腿等,而倒著放時,幼兒又將其想象成了一棵樹、一朵花等。②改變形態讓幼兒觀察。例如在觀察吸管、網兜等軟性材料的時候,除了看自然狀態下的形態外,還可以觀察其故意扭曲、壓縮、折疊等情況下的形態,以拓展幼兒的思維,為接下來的創作進行鋪墊。
這算是孩子充分自主的創意美術嗎?不,很多時候孩子都不知如何下筆。他們想象力雖然非常豐富,獲得的相關經驗也不少,但當技能不能支撐自己的想象力時,作品內容干涸、形象單一,許多美好的想象最終不能得到較完美的流露。
《綱要》指出:當孩子表現困難時,教師要提供合適的幫助和指導。創意美術杜絕“授人以魚”,但不是丟棄“授人以漁”。日本學者恩田彰指出:“創造,僅僅產生新的思想觀點還是不夠的,必須使它在合適的場景中以客觀規定的表現方法來實現”。藝術創作也一樣,藝術靈感與藝術技巧共同構成了創造力的完整內涵,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關系,單獨地強調某一方面都會影響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我們應用尊重的態度、智慧的語言、合適的手段協調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技巧訓練之間的關系,做到藝術暢想和技巧表現同步發展。
一、魅力線條,趣味現身――求“實”
線條是幼兒最直接的一種繪畫語言,它是創作的奠基石,是藝術靈性跳動的一個音符。在與線條玩玩變變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斷地體會到線條變幻無窮的魅力和奇特的造型能力。因此,與線條交上朋友,是學習繪畫技能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它為創作打下扎實的技能基礎。
首先,魅力線條在生活中現身,我會讓孩子們去找一找有趣的線條躲在哪里,通過一次次的觀察尋找,孩子們逐漸發現,線條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彩旗的舞動、周邊的掛飾、四射的光芒、水中的波紋、蝸牛爬過的痕跡……真是個線條的世界。回來后,讓孩子們畫一畫生活中看到的各種線條,孩子們從中積累了事物的表象經驗,也學會了觀察和思考。
其次,線條在藝術課堂上大變身時,結合前階段的初步感知和生活經驗,組織孩子進行線條的想象畫。如中班“螺旋線兒變變變”,我在活動室中間掛了一個大大的螺旋掛飾,下面又放了一個點燃的蚊香,讓孩子們觀察:掛下來的螺旋線像什么?平躺的螺旋線像什么?徐徐上升的螺旋線像什么?散開的螺旋線像什么……他們大膽地想象與夸張地表現,一張張充滿童趣的兒童畫應運而生:螺旋的降落傘、螺旋的大型運輸機、螺旋的專業理發店、螺旋的花花草草……當然線條大現身的形式很多,主要是幫助孩子建立線條與物體表象之間的聯系,是創意美術靈動思想巧妙表現的良好手段。
二、巧用繪本,替代范例――化“真”
我們發現,繪本畫面非常貼近幼兒的繪畫形式,教師在激發孩子情感共鳴的時候,應善于運用繪本的美術語言,在看的過程中直接把美術元素植入孩子們的心靈,如繪本畫面的造型、色彩、構圖等技巧表達的基本要素,尋找可動情的情景資源進行截取定格分享,尋找喜歡的形象進行模仿,尋找有價值的畫面資源進行聯想遷移。
如有著天馬行空般想象的繪本《小真的長頭發》,運用簡單、生動的元素,表現的是稚氣的小真,幻想的長頭發……結合小班的孩子經驗少,畫線條拘謹、不流暢的特點,我截取了“小真的長頭發”畫面讓孩子們欣賞,隨著故事情節的引入,在強有力的視覺沖擊下,孩子們很快就獲得了長頭發的相關經驗和幻想,畫起了“我的長頭發”,有粗長條的黑發、螺旋式的卷發、爆炸式的散發,孩子們都快把自己當做真真了。后來,又畫上了“媽媽的長發”,畫頭發的興趣久久不停。又如在大班的線描畫教學中,由于線描畫的繪畫工具相對簡單,線條練習也比較枯燥,很難引起孩子的興趣。而當我把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帶到孩子面前,他們立刻愛上了這位機智勇敢而又愜意的“蘿絲”,也被繪本中線描畫深深吸引,繼而萌生了一幅幅生動的“我的母雞”。
可見,具有藝術視覺沖擊的繪本畫面不僅給孩子提供了范例,對提高幼兒學習繪畫技能的興趣和熱情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煥發了孩子真實的情感,創作轉變為孩子自己的內心需要,打破了單純的“模仿”行為,變“別人的思想”為“自己的內心活動”,實現了創作“求真”的藝術追求。
三、抓準視點,觀察各異――出“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選擇一個富有創意且能為教學所用的題材之后,教師應抓住材料的可取性特點,摒棄傳統觀察的一些習慣性的角度和位置,要善于選擇新的視點,誘發幼兒的求異思維的過程。這種視點可能是實際中的某一位置,也可能是一種想象視點。如美術活動“水壺的聯想”,老師選擇了多個想象的新視點,引導孩子觀察:
師:“孩子們,當壺嘴對準你的時候,你覺得它像是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像小豬的尾巴”“像鴕鳥的脖子”“還像晾衣鉤子”……
師:“來,誰來拎拎這水壺,看看水壺的柄又像什么?”
幼:“像我的一個小提籃”“像媽媽的拎包”“像秋千架”……
師:“把水壺翻個個兒,瞧瞧水壺的底又像什么?”
幼:像一個架子鼓
……
教師運用了不同的視點引導孩子觀察,突出了不同部位的藝術特征,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表現興趣,投入了“水壺大變身”的熱創中,有的變成了有趣的動物;有的變成了美麗的拎包;有的變成灑水車、玩 具……藝術形象生動各異,筆觸流暢飽滿。
我們以滿腔的熱忱激發孩子的興趣,放開孩子的思維,鼓勵孩子選自己的視點去觀察,去感知。每次觀察完畢后,教師組織孩子討論,由感知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求異思維過程中作縱深的探討,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結合自己的想象力,繪制出奇異的景象。這一種創作用物體形象的新視點作為支撐,用豐富的想象作為羽翼,孩子的作品夸張、奇特,每一幅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
四、采用游戲,化難為簡――提“趣”
皮亞杰的游戲理論指出: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要吸引兒童自覺、自為、自由地參加到活動中去,使他們在充滿樂趣、情趣的活動中學習新知識,訓練新技能,形成新能力。因此,在游戲中植入技能學習的元素,采用游戲化的方式指導幼兒繪畫,學習就會更加輕松、有趣。
小班孩子畫圓不能閉合,起點和終點有明顯的間隔距離。為了讓他們畫封閉的圓,我設計了“母雞下蛋”的情景游戲,告訴孩子雞媽媽下蛋要小心,蛋寶寶不能下破(要閉合),否則蛋寶寶就受到傷害。這樣一來,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畫圓,而且學得樂此不疲。
在中班年齡階段,技能的基礎是人物畫,人物動態的把握是一個重點和難點。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課例,用拆拼、組合的方法,如木偶人、紙板人的操作游戲,讓孩子們在制作中慢慢體會理解人物的結構造型和動態變化。現在我們組織孩子們玩flas游戲,讓頭、身、四肢會夸張分離、組合,讓頭發像音符般擺動,讓長手、長腿會伸縮跳躍,身體的曲線會扭動。有趣的動感游戲,孩子自然習得了人物的動態變化,提高了造型能力的表現。
關鍵詞:創意美術小班
一、小班美術活動的現狀
小班孩子對物體的美感和形象思維還處于啟蒙階段,往往會感到學得乏味,無法使其對美術活動保持長久的興趣。每當在美術活動課時總有孩子對老師說:“老師,我不會。”“老師,你幫我做吧!”一是對美術活動一無所知,不感興趣;二是怕動手。針對小班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實際情況的表現的特點結合幼兒的年齡和生理特點,對小班幼兒進行指導,主要是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二、創意美術對幼兒的作用
創意美術是指教師為幼兒提供寬松的環境,創設展示作品的空間,提供大量創作材料的活動,引導幼兒充分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繪畫方式,探索尋找新的作畫方法,通過自己的構想,動手制作出各種有創意的作品。
1、內容的豐富創新讓幼兒感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意美術活動材料豐富,內容創新,吸引孩子的眼球,每一次活動都有不同,即使相同的材料用法不同,表現出來的東西就會不同。
2、能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
創意美術的重點是幼兒創造意識的啟迪,而不是繪畫內容硬性的傳授。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學畫畫要比學說話快的多,在繪畫中表達的心態和對事物的感受,要比語言還要豐富。創意美術可以直接刺激幼兒的右腦。
三、如何開展小班創意美術活動
近一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小班創意美術活動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 利用自然材料、日常生活材料,感受創意之美
自然材料和工具在美術教育中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而運用特殊的美術材料、工具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對于小班幼兒而言,他們很難對已有材料的用途和功能的把握,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更多的是由教師篩選和把握,在材料的使用上我們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1、根據活動的目標一物多用。生活中的許多材料都能被我們所用,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可以不妨從多方位考慮它的用途,看似簡單的材料卻能促進孩子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如最常見的報紙我們就考慮到的易變形的特點,從培養幼兒撕、團、擰的技能目標出發,創設生活化的游戲場景,循序漸進的展開活動。
當然,這里所指的一物多用還有一個層面是指向于孩子們的美術區域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提供幼兒更多的同一類工具盒材料,引導孩子們在探索和使用這些材料的過程中感受同一材質的材料進過不同的組合和排列或產生不同的作品,這樣有助于拓展幼兒的思維,發揮他們的創造性。
2、根據主題的內容多物一用。創意美術的開展同主題相結合,按照主題的線索展開的,因此在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我們還考慮到同一內容或主題,用不同的材料表現所呈現的風格各異的作品。如:在開展“可愛的動物”的活動中,幼兒可根據提供給孩子們多種裝飾的材料,有瓶蓋、雪花片、棉花、珠子等。孩子們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對材料的理解選擇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同一內容,因為材料的不同最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作品更具有了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
(二)游戲貫穿活動,體驗創作之趣
游戲是幼兒最好的朋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育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1、過程情景化。幼兒為主體,但教師在這其中的引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教育如何做到無痕,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怎樣才能點燃孩子的創意。如在《顏色對對碰》活動中的設計就很巧妙,為了讓幼兒了解色彩知識,我們巧妙地創設瓶子會變魔術的情節,通過選擇瓶蓋――搖一搖瓶子――變出了顏色一系列活動,運用噴壺、水槍等清潔工具將噴水、調色貫穿起來了,在孩子們的刷色過程中自然地呈現了兩種原色混合以后出現的間色,再以小豬的一家去野炊了,拋出“他們會去什么地方呢?”這樣一個問題,來喚起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發揮幼兒的想象,拓展他們的思維。通過點畫的形式表現野炊的地點,表達自己的創意。整個活動孩子們都投入到教師預設的有趣的故事情景中,時時處處都能閃現他們創意的火花。孩子們持續創作的熱情和執著感動著現場觀摩的老師。
2、區域生活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集體活動的補充和延伸,我們在集體活動中許多尚未完成的目標可以再區域活動中得意拓展,同時區域又是教師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的重要環節。我們在創美區域中呈現了孩子們帶來的各種自然和廢舊材料,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材料,充分地自我表現。
由于集體性創美活動的開展受到時間的限制,許多幼兒感興趣的集體活動我們就將它延伸到美術區域中,如:結合主題開展的撕紙黏貼活動,我們根據幼兒能力引導幼兒進行水果、動物的撕貼。教師展現一些圖片和范例,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如何撕貼這些紙條。
我們開展的創美區域同時還與其他區域相融合,如孩子們“撕”出的面條等能為角娃娃家所用,這無疑也提高了幼兒創作的興趣,從另一個角度也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回歸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的理念。
(三)以幼兒為主體,師幼和諧對話,共享創造之樂
藝術與創造,一直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離開了創造,藝術就成了死物,創造是藝術生命的源泉。因此,美術作品是否具有創造性,往往成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
(1)教師的作用
教師作為孩子們的伙伴、材料提供者、活動幫助者以及觀察者而存在,在美術活動中不應對藝術活動進行過多的指導和干涉,不應以規范、技能去約束兒童的想象。
(2)教師如何引導和指導
在創意美術活動中,應擯棄傳統教師教,幼兒模仿的方式。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是半成品的范例,少演示,少糾錯,活動中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技術支持和幫助,使幼兒的創造力得到自然的噴發。在孩子們的美術創作中盡可能多的提供各種實物、圖片,重在引導幼兒去觀察、感知物體,引導幼兒大膽的把內心地感受表現出來,杜絕千人一畫的現象,鼓勵幼兒本色創作。
(四)滲透生態式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就地取材 鄉土資源 蒲草 美術創意活動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我們幼兒園很多孩子家在圩區,家門口水塘遍布,水塘邊綠茵茵的蒲草隨風搖曳到處可見。家里的爺爺奶奶都會用蒲草編織席子、蒲包。孩子們對蒲草非常地熟悉,收集起來也容易,我們就地取材,利用家鄉這一特有的資源,在幼兒園設立了充滿童趣的“蒲草作坊”,引導幼兒在用蒲葉拼貼、編織,用蒲桿、蒲花粘貼和造型,在蒲席上繪畫、噴繪等的過程中,表現他們的創意和審美能力,并且學會了一種技能――交叉十字的編織方法。通過利用蒲草材料制作的每件稚拙的作品,都閃現著孩子的靈性與創造力。
一、認識材料,激發學習興趣
注重美術課程與幼兒生活經驗的聯系,提倡把幼兒的美術學習與其生活經驗、周圍環境相聯系。我園選擇蒲草作為美術創意活動的素材,通過探討身邊最熟悉的材料,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課前發動家長帶領孩子進行資料搜集,探討材料的性能以及生活的關系。發放了調查表“蒲草與生活的關系”,藉此開拓思路,擴展視野。共分為四個小組,各小組探討的問題是:(1)蒲草的生長環境;(2)蒲草與牲口的關系;(3)蒲草與人的關系;(4)蒲草制作的產品。課堂上讓孩子來充當小老師,各小組推選代表敘述本小組搜集和調查的成果,這時老師是引導者和點撥者。孩子們收集的資料答案如下:1.蒲草是很好的牲口飼料,營養豐富。2.將收割下來的蒲草曬干儲存,在冬季缺草料時喂牲口過冬;蒲草是一種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草科植物。3.蒲花曬干燃燒,夏天可以驅趕蚊蟲。4.蒲葉可以編織蒲席。5.蒲桿可以制兒童玩的小推車、小竹馬等。孩子們都睜著求知的眼睛望著代表們,每一位小組代表講完他們的收集成果時都贏得陣陣掌聲,他們的臉上都寫滿了一種榮譽感,一種比別人多了解知識內涵的成就感。
二、探討材料性能,增強創作欲望
蒲草這種普通的不再普通的草科植物,當成美術課堂的造型材料我也是頭一次,孩子們也感到新鮮。為此,我撿了許多蒲草回來,嘗試摸索制作,蒲草真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材料,用它來造型時,可以編織、彎折,亦可以剪貼、立體造型等。
創作來自于靈感,更來自于人的不斷探索。孩子們一個個撿起蒲草聞一聞都說有一股香味。然后,小組進行探討活動,分工收集不同顏色的蒲草,剝開外殼,分深淺色不同進行捆扎。我示范用蒲草編辮子,并且叫幼兒觀察有什么情況出現,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老師編辮子時蒲草容易斷,誰有好的辦法?孩子們開始探討活動了。有幾個孩子不慌不忙地把蒲草放在水中浸濕。我感到奇怪,孩子們也都叫了起來:“弄濕了不好拿的。”只見有一位孩子說:“你們不要大驚小怪的,等一下你們就知道用處了。”過了五分鐘左右那孩子把濕的蒲草弄好了拿給我試試,一用才知道非常有韌性,我身為老師也自愧不如,并及時表揚他們的知識面豐富,孩子們都向他們投來了欽佩的目光,探索活動顯得更有意思了,小組之間思維活躍起來了,有的把蒲花撿起來說可用來做花籃的裝飾,有孩子要我幫忙把蒲桿用刀剖開,說看看里面是什么,后來發現剖開的蒲桿不會在桌子上滾動,容易擺放成美麗的圖形。
三、探索材料的美,提高創作能力
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和可塑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不是居高臨下完全地替代孩子去展示對討論結果的認識和見解,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親身探討材料的美。讓孩子們在玩蒲草的過程中,進行造型游戲活動,逐步創造出有個性的蒲草服裝,喚醒孩子們的創造熱情;孩子們不停地擺弄著手中的蒲草,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有的把一大把搓好的蒲葉一頭捆緊,一頭散開,戴在頭上,像新疆姑娘滿頭的小辮兒,長長地拖到地上;還有的把蒲桿剪短,一顆顆串起來像項鏈……),孩子們感受著蒲草作品帶來的獨特美感,興奮極了。孩子們全部動起來,去表達出自己盡管有些偏激甚至幼稚可笑的觀點,在探討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體驗創作發現的樂趣,在感受藝術魅力的愉快中,掌握基本的創作技巧和技法。
(1)欣賞作品,探討技法
展示蒲草為材料的作品,讓幼兒觀察、欣賞、討論并提出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作品來進行評價觀察探討,猜一猜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來的,看誰先猜出來。孩子們活躍起來,開始認真研究,老師則適時引導和提示,并幫助他們認識各種剪切、粘貼、編織、卷曲等制作技巧、技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2)觀摩制作,拓展延伸
當老師拿出示范作品時,孩子們都很好奇的樣子,并贊嘆道:老師這些都是怎樣制作出來的?我在他們的求知中耐心引導他們觀摩制作步驟。第一步,選好一塊喜歡的形狀的KT板。第二步,在板上輕勾好設計好的圖案。第三步,在圖案外邊涂上白乳膠,再用選好的蒲草先貼外型,然后用力壓一壓。第四步,半干后,再根據圖案一段段剪貼、彎折、卷曲。第五步,完成后自己編織辮子或剪一段段來裝裱畫框,并根據畫面涂好顏色后,上光油就完成。除了這些拼貼我們還可以利用它們的韌性拓展延伸到其他立體造型,如:建筑物房子、風車、飛行器等等。
(3)實踐操作,激發思維創新
在創作過程中,我要求幼兒多觀察、多交流、多動腦,盡量做到與眾不同、多創新。有些孩子的思維方式非常特別,善于想出別人想不到的方法,有個女孩子在給小花涂色時灑一些用來玩的金銀粉上去,馬上畫上的小花就變得美麗極了,我肯定了她的好辦法,并要求幼兒也可以仿照創新。孩子們通過交流經驗,豐富了自身的創意,通過吸收、借鑒別人的方法設想來完善自己的創作構思。
關鍵詞:創意 導入 教學體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課堂上教師抓住起主體作用的學生,帶領學生走進課題情境之中,使學生主動、自覺、愉快地進行敏銳的觀察、豐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揚的學習勁頭,這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但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要求善于發現"課引子",創造新穎、獨特的導入方法,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 情"。導人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及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教學內容,營造一個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探索,導人新課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產生一種需要認識和學習的心理。
同時,為加強師生的情意交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傳授知識、技能有一良好開端。這樣學生有了這樣的愿望和心理,就會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能很快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
美術課導人新課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但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課型特點、對象、環境來確定導人方式,一節美術課的好壞,主要在"導"字上下功夫,所以,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要盡量的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以引起學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如:我在美術課堂中采用過幾種:
一、由實驗導入新課
因為美術教學中,須以直觀的形式來向大家展示,而語言有時是無以表達的,采用這種方法,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強,喜歡觀察哪些生動,尚未認識的現象,
剛好以一個直觀有趣的實驗導人新課,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我在一節《水彩畫》課中講三原色的調配,用了三個盛有紅、黃、藍的三原色溶液的玻璃杯……
問:同學們,大家看這三個杯子里裝的是什么?
答:果汁……
問:再看這三個杯子分別有什么區別?
答:(紅、藍、黃)顏色不一樣。
問:那么在色彩課中,我們把這三種色叫三原色。現在看老師表演,將紅色倒一部分到另一個玻璃杯中,再加入一部分黃色,你們看看,會變成什么顏色?
答:橙色……(導出間色等)
二、提起興趣、引出課題
興趣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原動力,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如在《裝飾畫》一課中,
我先在黑板上貼上一整張大畫紙,在上面邊講邊畫,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手套小缽,一手在喂食的村婦。我說:這是一個鄉村養雞場,但是里面一只雞都沒有怎么辦?學生說:"我們每個學生畫-個,放在上面就成了"。于是,我就要求學生每人畫出一只與眾不同的,特別美麗的雞,放在養雞場里。于是,學生在這一特定的情境中,愉悅地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創造的動力,畫出了沒有一只相同的許多雞來,當把各自的雞粘貼在一起后,一幅"養雞場"的熱鬧畫面就展現在大家面前,讓對學生作業,于是開始以點帶畫進入下一環節,講明裝飾畫的特點等。
三、師生互動,創設寬松氣氛
一堂課的起始的好壞,是整堂課成敗的因素之一,一節課啟發談話的設計,使師生的情意交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傳授知識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如:在《標志設計》一課中,我采用多媒體先點擊屏幕,讓學生眼前有為之吸引的東西,讓他們欣賞、并說"請說出你所認識的標志"的話。
剛說完,一下子"麥當勞、肯德基、國徽、奔馳"等這些名稱從學生嘴里脫口而出,他們臉上流露出驕傲與自信的表情,"米奇、金雞獎"等被幾個學生說出,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而引出了更多的標志。
師:這些圖案你是怎樣認識的?他們有哪些共同的用途?
生:他們都有自己象征的事物。
生:他們都有代表著一個特定的內容。
所以,隨著多媒體等手段的使用和新課程的改革,以及各學科的滲透,使美術創設的情境教學多種多樣,創設特定的審美情境,可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同時這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又一個重要手段。
學生在課堂所創設的寬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充當角色,作為老師的對學生也不必過多的約束,讓他們盡情地玩,在玩中學,在玩中悟,為學生提供一個活動和休息的空間,因此在美術教學和新課程的改革中,我的體會有三點:
1.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喚醒、點燃、開發、發展。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啟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建立他們的信心;同時,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和心靈的溝通。因為新課程標準已打破了各種的界限,各學科的綜合滲透。可是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力有很大差異,但我們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甚至創造機會去鼓勵他們。他們才會發展,才會提高,調動了學生的各方面的感官,激發了興趣為下-個環節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2.好玩、好表現是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天性。如何利用這一身心特點,讓他們不知不覺中學習,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這就要做"師"的如何去"引"導,采取多樣的導人方式,不但對順利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十分重要。同時還可點燃一些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火花。
所以我們要善于抓住學生這些閃動的靈感,正確引導,給其發揮的空間,以點帶面,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交流能力。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
主體性的突出、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在課堂中老師走下講臺,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這里你才能真切地知道學生的體驗,獲學生的感受。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共同活動,共同思考、共同創造。共創"我動他也動"的愉悅的一種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