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中醫飲食護理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根據疾病病因病機、癥狀表現和食物的性味歸經理論,合理搭配膳食或在食物中添加適當的藥物制成可口的菜肴,通過日常飲食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
【關鍵詞】 中醫飲食;護理;應用
中醫飲食護理是中醫護理學的重用組成部分,也是辨證施護的重用方法之一。運用正確的中醫整體觀念及辨證施食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或康復病人的保健方面,進行營養和膳食方面的調護和指導,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1]。
1飲食調養在健康中的作用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合理的飲食,使人能獲得各方面的營養,預防各種疾病和促進病體康復都有重要的意義。中醫有“治病當論藥功,養病方可食補,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因此,飲食護理在中醫護理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醫飲食護理是中醫護理學的重用組成部分,也是辨證施護的重用方法之一。運用正確的中醫整體觀念及辨證施食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或康復病人的保健方面,進行營養和膳食方面的調護和指導,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強調了飲食調養在人類養生,確保健康中的作用。
2在中醫治療與護理中,飲食有著重要的作用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边@里所說的“毒藥”是指治療性藥物,以攻邪治病為主;而谷、果、畜、菜是為食療性食物,以調養機體為主,即為飲食護理。藥食合用,則“補精益氣”。 進一步指出了五谷、五果、五畜的氣味屬性以及在治病、防病當中的作用。
3中醫飲食護理的基本觀點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膳。
3.1整體觀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3.1.1首先是天地人合一即是人與自然的相統一,因為人處在天地之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所以飲食護理就有了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等原則。
3.1.2其次是指把人體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人體是由肝、心、脾、肺、腎等五臟,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和膽等六腑,皮、脈、肉、筋等五體以及眼、耳、鼻、口、舌、前陰和等諸竅共同組成的。并通過五行的相生、相克將五臟、六腑及五體等有機聯系起來,所以就有了食物對臟腑的“所生”、“所克”、“所制”、“所化”等不同。
3.2辨證施膳分為辨證和施膳兩個階段(1)辨證主要是指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及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內外因)、性質(寒熱)、部位(表里、臟腑、經絡)及邪正關系(虛實)之間的關系,確定為某個證型。(2)施膳主要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膳食宜忌。(3)“同病異膳”和“異病同膳”之不同。
轉貼于
4飲食的相宜
海帶和芝麻:兩者同食可美容、抗衰老,并對血液有凈化的功效。豆腐和韭菜:兩者同食對陽痿、早衰、、遺精、婦女陽氣不足、大便干燥、癌癥患者有一定療效。草莓和牛奶:兩者同食清涼解渴,增加營養,養心安神。紅棗和核桃:兩者同食有補血、益智、抗衰老的功效。雞肉和冬瓜:兩者同食有清熱利尿、清腫輕身的作用。雞肉和人參:有填精補髓、活血調經的功效。
5中醫飲食護理的原則
5.1“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飲食。因時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地有東、南、西、北之分;人有胖、瘦、盛、弱之別,所以飲食也應“辨因”施治。
5.1.1因時制宜夏季氣候炎熱,陽熱偏盛,應多食寒涼、滋潤屬性的食物,如綠豆、苦瓜;冬季氣候寒冷,陰寒偏盛,應多食溫熱屬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根據食物的不同屬性能使人體順應氣候變化,以維持人體的內外環境相對平衡。
5.1.2因地制宜東南地區氣溫偏高,濕氣重,宜食清淡、滲濕食物;西北地區氣溫偏低,燥氣盛,宜食溫熱、生津、潤燥食物。
5.1.3因人制宜兒童身體嬌嫩,宜用性平、易消化食物。老年人氣血、陰陽虛弱,宜進補氣助陽 或養血滋陰之品。成年體質壯實的外感風寒患者,可選用 發散作用較強的食療方如姜糖飲、姜糖蘇葉飲、蔥白粥等;對老年體虛而感風寒者,食療時宜配補益食品,如人參桂枝粥、木耳粥等。體質屬寒者,宜食熱性食物;體質屬熱者, 宜食涼性食物,忌熱性食物以及辛辣煙酒等;女子以血為本,飲食應以補陰補血為主, 盡量選擇多液食物;體質過敏的人,不宜吃海鮮腥發之物。
5.2辨證施膳病證有寒、熱、虛、實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別,飲食調護應按病證的性質不同,選擇相宜之食品。對于患者的飲食,須根據具體病證加以調配,即辨證配膳。飲食護理與用藥治療同法,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證應忌生冷瓜果等涼性食物,宜食溫熱之品;熱證應忌辛辣、醇酒、炙搏等熱性食物, 宜食涼性之品;陽虛者忌寒涼,宜厚味溫補;陰虛者忌溫熱,宜甘寒滋養。食量適宜,軟硬適宜。
6討論
飲食護理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原則。張仲景言:“飲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病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由于飲食本身的復雜特性,必須做到辨證用膳,以促進病人康復。重視四氣五味食物同中藥一樣有四氣五味之理,食物同中藥一樣對機體功能和疾病有某種調理和治療作用。中醫飲食的護理,在醫療飲食護理實踐中有著獨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輔助治療方面意義非常重大[2]。中醫膳食護理完全遵循整體觀念,并高度重視協調人體內部、人體與自然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
【參考文獻】
1臨床表現
以腹部脹大,繃急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征。
2臨證護理
2.1生活起居護理
(1)以臥床為主,不宜臥軟床,防墜床。(2)皮膚瘙癢者忌搔抓,防止抓破皮膚引起感染。(3)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腔感染。 (4)準確記錄24小時尿量、腹圍、體重。(5)保持二便通暢。
2.2辯證施護
(1)肝脾血瘀:主癥:腹大堅滿,脈絡怒張,朱砂掌,蜘蛛痣。脈細澀,舌質紫紅或邊有瘀斑。
1)中藥外敷肝、脾臟部;中藥穴位貼敷;中藥臍敷。
2)飲食以溫熱具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為宜,以利于肝脾回縮??墒成剿幠迪牸佐~湯,田七芡實甲魚湯,鱉甲海藻湯等。
3)中藥湯劑宜飯前溫服,服藥后臥床休息。
4)肝脾瘀血易引起各種出血,尤其是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引起的出血,故要注意嘔吐物及糞便的顏色,如有胃脘燒灼感、口腔血腥味為嘔血先兆。
(2)濕熱蘊結:主癥:腹大堅滿,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脈弦數,舌邊尖紅,苔黃膩。
1)中藥灌腸,中藥臍敷,中藥穴位貼敷。
2)飲食以清熱利濕偏涼為宜??啥嗍扯?、黃花菜,鯽魚、赤小豆、慈姑、芥菜等??墒撤涿垡詽櫮c通便。
3)中藥湯劑宜飯前稍涼服。
(3)脾腎陽虛:主癥:腹大不舒而脹滿,神倦肢冷,面色蒼黃,脈沉弱,舌胖淡。下肢水腫,小便短少。
1)臍敷,艾灸臍部,中藥穴位貼敷。
2)飲食應溫熱,忌生冷??墒辰∑⒁婺I之物,如雞蛋、山藥、蓮子、苡米、花生等食物;可適當用姜蔥、蒜、胡椒等;
3)湯劑宜飯前熱服。
4)病室溫暖向陽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5)寒濕困脾,氣滯濕阻,肝腎陰虛可參照上述有關護理。
3飲食護理
(1)飲食宜少食多餐,避免過飽。(2)進食時要細嚼慢咽,忌食帶刺、帶骨、帶殼的食物,以防傷及曲張的胃、食道靜脈。(3)限制飲水量,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000ml。(4)對長期使用利尿劑的病人,應注意水和電解質平衡。(5)飲食以低鹽和無鹽(嚴重者)、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為宜。(6)忌食粗纖維、干硬、辛辣、油膩、生冷、煎炸、海腥發物。(7)高血氨時禁食高蛋白飲食。(8)禁酒,忌食人工合成食品和含防腐劑的食品。
4 用藥護理
(1)中藥宜濃煎,少量多次服下。
(2)丸劑,片劑等藥物應碾粉后服用。
5 情志護理
(1)糾偏釋疑。不少病人受“鼓脹為不治之癥”錯誤觀念的影響,而悲觀消極、指出只要與醫務人員配合,治療及時,措施得當,是可以帶病延年。
(2)移情調志:“在于此而忘于此”。 設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如:聽曲、談笑、弈棋、
6并發癥護理
(1)肝昏迷:1)出現計算力、記數力和定向力下降、煩躁失眠、靜臥嗜睡、語無倫次、尋衣摸床等肝昏迷之先兆時,及時報告醫生,配合處理。2)肝昏后按昏迷護理常規護理。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各種反射、呼吸氣味以判斷昏迷程度。
4)鼻飼飲食應無蛋白,以糖類飲食維持熱量,每日熱量保持1500kcal~2000kcal。5)做好基礎護理,和安全防護工作。
6)保持呼吸道通暢、大便通暢。7)抑制腸道細菌,減少腸道有毒物質的產生與吸收,按醫囑給予中藥灌腸、醋灌腸。嚴禁肥皂水灌腸。8)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每日總液量在2500ml以內,準確記錄24h出入量。
(2)出血(消化道、痔靜脈曲張):1)按血證護理常規護理。2)記錄觀察嘔吐物、大便的色、質、量及次數。3)注意觀察腸鳴音。4)保守治療無效需介入止血者,應做好治療前的準備。
關鍵詞:中醫;中醫護理;護理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作為診斷、治療疾病的指導思想,認為組成人體的臟腑、經絡、肌肉、皮毛、氣血津液等既是性質不同的組織結構,又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自然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與它保持動態平衡,機體才能維持健康。這種觀念不但貫穿在中醫診治疾病方面,而且也貫穿在中醫的護理工作上。在對病人進行護理治療時,不但要重視對患者疾病的治療,還要考慮到患者的心理變化、環境影響,抓住影患者身體康復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在對病情的觀察方面,祖國醫學認為“有諸于內,必形諸外”這就是說,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以了解其內在的情況,通過病人的表情、語言、氣息、神態變化及舌苔、脈象的改變,來了解病人臟俯虛實和機體氣血的盛衰。例如,當我們看到一位兩顴發紅、紅色如妝的咳喘病人時,應該知道這并非是營養良好,而應考慮到該患者肺腎陰虛,因為肺主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故可見兩顴發紅。對這種病人在護理上要求其忌食刺激、燥熱、辛辣之品,以色化燥傷陰。當我們看到一位毛發枯燥,沒有光澤的病人時,就應該知道該病人為陰血虧虛,毛發失養,在護理上應對其強調增加飲食營養,促進精血生成, 并要求其保證足夠的睡眠,以防陰血進一步消耗。這樣對病人因人而宜提供相應的護理方案,對病人身體早日康復,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
祖國醫學把整體觀念貫穿在醫療護理的各個環節上,特別強調精神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本來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但如果情志活運過度,則會轉變成為一種致病因素?!秲冉洝分赋觥芭瓊?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說明了喜怒不節則導致人體氣機逆亂,升降失常,氣血受損,臟腑受傷,臟腑傷則病起,人患病以后,身心都蒙受著極大的痛苦,變得焦急、煩躁、恐懼,住院后,醫院的環境使他們感到特殊而不習慣。在性情上會發生一些改變,這都需要醫護人員去解釋、安慰,通過與病人的接觸,去掌握病情,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對病人的病情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端貑枴分赋?“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主張治病要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增強其治療信心,充分發揮內因在治療中的作用,幫助病人消除不良的精神刺激,解除心理壓力,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達到“精神上進,志意堅定,則病可愈矣”。《內經》指出:“醫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說明做為一名醫務人員,不但要精通醫術,而且要有各方面的知識,知道病人的心理,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例如臨床上的高血壓病人,中醫認為多屬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型,多因郁怒傷肝,情志不遂所造成,且病程長,變化快,對待這樣的病人,在護理上同樣要加強精神護理,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上的憂慮,使其心情舒暢,氣血平和,則能收到藥物治療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有利于病情的穩定和好轉。
“辨證施治”是中醫理論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方法引用到護理工作上就是“辨證施護”。中醫的辨證方法很多,在護理工作中首先要熟練掌握的是八綱辨證。八綱辯證是辯證的總綱,它可以把各種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證候都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讓、實證、虛證、陰證、陽證,掌握了這個總綱,就可以對不同的病人給予不同的護理。例如一位住院病人自述惡寒怕冷、頭痛、身體酸痛,其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根據八綱辯證分析說明這個病人合并感冒,屬表寒證。在護理中應告其注意休息,避風寒,多喝開水,或用辛溫散寒之品生姜切片煮湯加入紅糖飲用,輕者不用特殊治療則可告愈。這樣就減少了對患者原有疾病治療的干擾,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復。
由此可見,辯證施護在護理工作中有它的獨特作用,可收到良好的護理效果,對護理醫學的發展、充實都有重要意義。祖國醫學歷史悠久,中醫護理方面的學術思想十分豐富,有許多理論學說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做為了一名護理工作者,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中醫護理理論思想,并運用于臨床實踐中,這對于搞好我們的臨床護理工作,提高整體護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練柳蘭, 楊柳青, 吳建偉.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醫治療
及辨證施護[J]. 中國中醫急癥, 2010, (01) :166~167
[2]張智紅, 陳美芳, 徐月桂. 嬰幼兒外感發熱的中醫護理
[J]. 甘肅中醫, 2010, (01) :57
[3]朱光萍. 淺談中醫護理走向社區的可行性、必要性[J].
醫學信息, 2010, (02) :513
[4]吳素清. 循證護理在中醫護理中的應用[J]. 實用中醫藥
雜志, 2010, (04) :270
[5]蔣秀玲, 吳玉英. 對慢性結腸炎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
[J]. 黑龍江中醫藥, 2010, (01) :29~30
[6]李艷玲. 淺談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中醫護理[J]. 醫學
信息(中旬刊), 2010, (01) :59~60
[7]鞏云云. 中醫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
雜志, 2010, (08) :57
[8]林江, 王平. 慢性腎炎病人的中醫護理[J]. 云南中醫中
藥雜志, 2010, (02) :88~89
[9]劉娜.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體會
[J]. 河南中醫, 2010, (03) :311~312
關鍵詞:中醫護理社區護理
社區護理起源與西方國家,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社區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負擔得起的”衛生服務組織[1]。社區護理既強調疾病的預防,又強調疾病的護理,最終達到促進健康、維護健康的目的。構建順應我國國情、滿足社區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模式是推動社區護理發展的關鍵環節。相對于起源地西方醫學而言,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和療法在社區護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鑒和發揚。
1中醫護理的發展前景:
中醫護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辯證施護、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護理方法,是祖國傳統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中醫護理體系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飲食調護、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情志護理五方面構成,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針對不同的社區服務對象,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完成相應的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疾病護理等社區服務功能。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驗、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2]。
2中醫護理的發展目標:
中醫護理在社區居家護理中的應用在我國具有獨特的運用價值。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不斷豐富著居家護理的內涵。除此之外,中醫理論當中“治標和治本”的概念,實質可以通過中西醫療法相結合,相得益彰,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區護理的主要為社區人群提供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的健康服務,以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穩定病情為要務,這與中醫護理的理論不謀而合,中醫護理的預防觀印刻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強調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適應自然變化、內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機體協調能力的養生原則。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不斷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中醫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指導、心理調適、性養生保健、用藥指導、運動養生等在社區婦女、兒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等方面不斷拓寬著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如運用得當,精巧結合,中醫護理將與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不斷的完美融合。
可見,中醫護理的整體觀與預防觀在社區現代護理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轉貼于
3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工作中的優勢和功能: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飲食調護、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情志護理共同構成中醫護理體系。中醫護理在理論、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體,在養生保健、疾病護理、康復護理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些都與社區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醫護理以我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發展至今,一些中醫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詳,一些保健運動也正在任命大眾中普遍發展,這些都說明中醫護理在我國具有良好的民眾基礎,貼近大眾生活,便于社區居民的認可和接受,這為中醫護理在社區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醫護理技術還具有廉、簡、便、驗、效等特點,在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的區域,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3]。
對于不同的人群,中醫護理發揮作用的側重點不同,對于健康人群,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預防保健為主;對于傷殘、疾病后遺癥、術后人群、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康復護理為主;對于急慢性病人,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殘病護理為主。無論中醫護理針對何種人群,發揮何種護理功能,都同時應用到多種中醫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即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例如常見的對腦血栓導致的癱瘓病人,需要在中醫辯證的基礎上進行飲食調節,推拿按摩、中藥貼敷等中醫護理技術以及保健運動指導、情志護理等。
4關于現階段的中醫護理開展情況大力開展的意義:
我國的社區服務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尚處于萌芽階段,全國只有在大城市有較完善的社區護理服務組織,主要還是以給藥及治療為主,基本是醫院護理治療的延續,而社區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詢、行為干預等方面開展較少。針對居民特點及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很欠缺,中醫護理開展的還不夠廣泛。
社區護理是護理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中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但由于我國尚未制定中醫護士的執業制度、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護士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水平低下以及中醫護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健全等諸多原因,中醫護理融入社區護理的步伐緩慢。因此,我國的社區護理應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法規;多途徑培養社區中醫護理專業人才;提高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中醫護理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利用中醫在預防、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中醫護理現代化,開創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促進我國護理事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此外,在社區中開展中醫護理,不但有利于促進人民的健康,還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醫藥文化,促進民眾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在倡導回歸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同樣也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紅云,趙燕利.中醫護理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家庭護士,2008,6(3):665.
(1)參訓人員需掌握與治未病相關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和中醫文化知識的部分內容,這些理論知識是中醫護理的內涵和精髓所在,護理人員掌握相關知識,才能靈活運用,服務于臨床工作,適應“治未病”發展的需要。(2)參訓人員需掌握中醫體質辨識相關知識,包括中醫九大體質分類與特征、判定方法和標準,以及各??瞥R姴 ⒍喟l病的發生、發展、預后與九大體質的關系,通過培訓具備一定的健康評估和中醫體質辨識能力。(3)參訓人員需掌握醫患關系溝通技巧,熟悉醫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醫院營銷策略?!耙匀藶楸尽笔侵嗅t“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體現人性化的溫馨護理,護理人員必須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醫患溝通方法,使臨床工作順利進行。(4)參訓人員需掌握中醫特色基本操作技術,包括針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貼藥法、敷藥法、坐藥法、中藥熏洗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離子導入法、中藥超聲霧化療法、中藥穴位注射療法等,這些中醫特色基本操作技術適用范圍廣,具有中醫簡、便、廉的特點,是中醫??铺厣o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治未病”工作開展的主要方法。(5)參訓人員需掌握辨體施護,健康指導的具體方法,以中醫九大體質分類為基礎,掌握不同體質適合運動的方式、強度、起居及飲食宜忌、情志調攝、食療、藥膳種類和烹飪方式。并具備對各專科病員進行健康宣教及開展中醫特色護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專科臨床護理工作中。
確定以“治末病”為指導思想的中醫護理培訓形式
各臨床科室成立中醫“治未病”小組,選派1—2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熱愛中醫護理的護士,以業余半脫產的方式參加治未病中心開展的治未病專項護理培訓,培訓方式包括專題講座、分組討論、情景模擬、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組競賽等。
專題講座
以中醫九大體質為總綱,強化與“治未病”相關的中醫藥基礎知識。每次講座預先發放講座PPT,并將講座過程全程錄像,便于學生預習和復習。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將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引入教學,以提高學生對中醫護理知識的主動學習熱情,結合講授重點針對性的進行提問,促使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
分組討論
專題講座結束后,預留與專題相關的延伸問題給學生自學和討謝,以拓展學生知識面,調動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興趣,鍛煉表達能力。
案例分析
提供有典型臨床意義的中醫體質病例,鼓勵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對病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培養其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不違反診療原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情景模擬
情景模擬作為案例分析的補充,由學生自身充當醫患雙方角色,使其身臨其境,在模擬角色的同時,對典型案例場景再記憶,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應變能力,最后老師予以綜合點評,鞏固所學專業知識。
示范操作
培訓前制定各種中醫特色基本操作技術的操作規程,使學生對操作技術有規范意識。老師充當操作示范主角,負責示范與講解,并將各種操作的禁忌癥、適應癥、注意事項、醫患溝通技巧融入其中。
課堂實踐
示范操作后,給予學生充裕的課堂操作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規范操作,反復練習,人人過關,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提高中醫技能操作水平。
分組競賽
在培訓后期,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競賽,各小組運用所學中醫理論知識,與患者互動溝通,獲取臨床資料,完成患者中醫體質辨識和健康評估,制訂健康教育和辨體施護方案,并當場實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醫特色基本操作技術,老師給予當場記分和點評,通過競賽,學生對所學中醫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并提高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掌握醫患溝通技巧。
確定以“治末病”為指導思想的中醫護理培訓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