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小,人們告訴我男人大多鄙視揮金如土的女人,而事實上,他們不但不鄙視,還趨之若騖,假如那個揮金如土的女人揮的是自己的金;從小,人們告訴我男人喜歡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的女人,但事實上,他們只把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當做挑小時工的品質標準,而挑老婆他們還是寧肯挑“洪水猛獸”“禍國殃民”型的;從小,人們告訴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既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懊喪……但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女人應該過的一生,女人的一生不應該這樣度過,她應該有適度的悔恨、適度的懊喪、適度的碌碌無為以及適度的虛度年華。否則,她才是真正虛度了一生。
當然,假如你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一群人,那隨便你怎么過一生都可以,像帕里斯?希爾頓、凱茜?強生,她們整天愛干什么就干什么,跳鋼管舞、吃棒棒糖、公開征集,反正家里有的是錢,怕什么?凱茜?強生的老姨媽已經?56歲了,離了5次婚,后面仍然跟著一個連的男友團。這個老女人有的是錢,一年零花錢的底線是一億美金,她偏愛英俊小生,愛上男人的時候她花錢,甩掉男人的時候還是她花錢,她從不說謊,因為沒說謊的必要,只要有了新歡,她就對舊愛說: “你走吧,我已經不愛你了。”然后,你開走一輛法拉利就是了。而她追新歡的方式也直截了當得不得了,據說她迷上一名美發師,她追他的方式是每隔5分鐘就送他一份貴重禮物。男兒膝下有黃金,那是因為沒遇到“鉆石大富婆”,遇到了,就另說。
我們大多數女人都沒這樣的“富貴命”,所以我們大多數女人不得不小心翼翼處心積慮地過我們的人生,我們要在自己的花季去奮力讀書,然后找個好職業,然后找個好老公,然后生個好孩子,然后一生……我們的一生不能有半點差池,因為我們怕遺憾怕悔恨怕懊喪,我們怕得笑不露齒坐不露膝。
我有一個女友,在大學里連戀愛都不敢談,因為父母告訴她,那些男人不值得,不要讓他們白白占了便宜,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她按部就班地讀書出國留學,然后在一個體面的公司做一份體面的工作,然后相親,然后做了妻子,然后做了母親,然后丈夫是一個事業狂,一年到頭只有在幾個可憐的假日陪她和孩子。她買了無數套房子,但多數房子是保姆在住,她有一個優秀成功的男人,但她卻沒享用到他,也許她享用他的機會還不如他的女秘書多。可每個人都在說她幸福,羨慕她幸福,她真的幸福嗎?一輩子活得像一只金絲雀。
最近看到很多焦慮的家長和孩子。孩子的焦慮,大概是因為一個新學期又開始了,那成堆的作業,那每天早早就被掀開的被窩。而家長的焦慮呢說到這個,我也陷入了焦慮的沉默里。
我們不可能像消毒那樣徹底地讓焦慮消失。對于很多家長來說,育兒的焦慮,其實是自身處境焦慮的反映。比如說我,當我擔心孩子身上出現的諸多性格問題,仍因為那些問題的根源在我這里,我吃過它們的苦頭,我擔心在神奇的基因復制里,它們把我的命運,也同樣帶到孩子身上去。
有一天,我在微博上記錄了孩子一點趣事后,有人夸了孩子一句,我習慣性地反應,趕緊又說說孩子的問題,比如說他在現實里交際差,做事不利索,膽小,等等。這時有個陌生的讀者給我留言,說她注意到我身上有很多中國父母的毛病:當別人夸獎自己的孩子時,我會習慣性地舉出他不好的例子來。
中國傳統文化使我們骨子里覺得謙虛是最大的美德,所以很容易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并不知道這些缺點往往是硬幣的兩面;而我們的焦慮,很可能是偏執造成的誤解。
每次看到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我都會忍不住發脾氣。在寒假的最后兩天,母子倆是在各種脾氣中度過的,甚至覺得親情都受到了挑戰――因為那兩天,他在集中完成他拖延了一整個寒假的作業。
然而,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有一天,那時我想,我完了,我是一個學渣,成天不寫作業,上課也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說什么,我已經這樣度過了十幾年,很可能人生要一直在這樣的失敗中過下去,我可能永遠翻身不了,以后就做一個撿垃圾的,收破爛的,看大門的,修理單車的,在家長里短、辛苦勞作中,度過余生。
我還記得那個瞬間的憂傷。不明白我來到世界上這一趟是為什么,是來過這么暗淡又無能為力的一生嗎?
可那個瞬間過去后,我繼續無心無肺地生活了下去,而且事實上,身為一個學渣的我,也并沒有暗淡地過完余生,我獲得很多光芒四射的活著的激情,我忘記了獲得它們的途徑,只記得一點:生活的可能性太多了,一點作業和成績,真的不會決定什么的。
作家張蔓菱曾在一次北大的講座中對在座的學生說,你們今天能坐在北大,很可能不是因為你們比同齡人更聰明更優秀,很可能只說明你們更能壓抑自己的天性,去配合老師的要求,而同時,你們犧牲了很多玩樂、享受等等,所以,很可能這只是一種壓抑的勝利。
這當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觀點,挑戰了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學校教育。但是這個觀點,也許可以緩解很多父母的焦慮,因為很多父母的焦慮,無異于來自:孩子能否在學校教育中出類拔萃?
我們的一生,真的是那么狹窄嗎?真的有那么多的“應該”和“必須”嗎?蘇珊桑塔格說,我們與自己的關系,不是認同的關系,而是變異的,創造的,革新的,保持同一,實在令人煩膩。――與自己的關系,也在創造中,我們為什么要被“三歲看八十”這種令人絕望的話給綁死呢?
當我們對孩子的狀態不滿意時,先想想,自己對自己是否滿意。現代人習慣于集體o意識的生活,每個人在選擇什么事的時候總會看看旁邊的人是不是也這么做,以作參考。所以我們才會擔憂一些比如“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大學你一生就完了”,“沒有在30歲前嫁出去你一生就完了”這樣的焦慮和侮辱性推論。
“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前,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解放全人類而斗爭’” 這句話永遠的記在了我的心中。
這句話是我從一本書上看來的,但是卻是媽媽告訴我的。有一次,我在和鄰居家的孩子玩瘋趕的游戲,而且我們兩個還拿捉弄人來當游戲。一連好幾次,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被我給捉弄人了,我就得了第一名,心里好高興。媽媽看到這兒,把臉一沉,嚴肅的說道“昕兒,你知道一句話嗎? “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前,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解放全人類而斗爭’”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就是不要讓我們浪費時間。像你這樣捉弄人家,而別人早就在你玩的時候好好用功。你知道你為什么要比別人差嗎?就差在你的態度。你不應該虛度年華,應該好好的去用功。長大了好為國家做貢獻。”媽媽的這些話,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就回去搞學習了。但是媽媽的這句話,卻永遠的記在了我的心中。
還有一次,我正在急急的趕作業時,媽媽的“你的讀書筆記抄沒?”就把我嚇了個半死。我不敢告訴媽媽,由于我昨天沒能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只好今天趕了。我結結巴巴地說“這……這……我等會再告訴你!”我總算是把話給想出來了。媽媽卻一直逼問“為什么要等會?你這寫的是什么?”媽媽指了指我的作業本。我沒有回答,媽媽就準備把作業本給丟去。我忙說“別,我這就告訴你。”我把事情的原因告訴了媽媽,媽媽就走了。我想起了媽媽上次跟我說的話,開始后悔起來,于是我就拼命的趕,也不忘把作業寫好。總算是寫完家庭作業了。于是我就開始積累好詞好句起來。媽媽的那句話,將時刻的提醒著我,以后我再也不趕浪費時間了。
在學習上,在生活上,我時時刻刻都記著媽媽對我說的話。盡管那話是書上的,但是我卻能永遠的記住,而且我還從中學會了道理。這句話也將會永遠的成為我的座右銘。媽媽,謝謝您!謝謝您的那句話,讓女兒受益匪淺哪!
我深深地被主人公那超人的堅強毅力和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所打動。海倫•凱勒一生88個春秋,卻有87年是在無光、無聲、無語中度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克服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難,考取了哈佛大學雷德吉利夫學院,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
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一生中的短暫一瞬。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人,無非是在燈紅酒綠的舞廳中度過,或是漫無目的地游玩著,他們追求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而目前青少年學生中也有這么一些人,他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擁有舒適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但他們不是去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點苦,把學習當成一大苦差事,整天東游西逛,無心向學。對于學習,他們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勤奮學習,努力拼搏,而是哀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一舉成名天下知。現在的社會是高科技發展的社會,是人才濟濟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的。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她還能用自己殘疾的身軀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聞名于世的書。而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奮斗,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去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海倫•凱勒說過:“身體上的不自由終究是一種缺憾。我不敢說從沒有怨天尤人或沮喪的時候,但我更明白這樣根本于是無補。因此我總是極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腦子不要去鉆牛角尖。”是啊,為什么有許多人不能像海倫•凱勒這樣樂觀對待,只是自暴自棄呢?!
對于海倫•凱勒,想想自己,四肢健全的人很難體驗到殘疾人的痛苦。只有聾人最珍惜聽覺,只有盲人最向往光明,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往往失去了才覺得珍惜。海倫•凱勒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熱愛生活,用“心”去體味生活。我們應該像海倫•凱勒那樣,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在順境里珍惜大好時光,面對逆境勇往直前。
讀完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不但讓我們增長知識,還能使我們看透人生,理解人生,感悟人生,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
石塘中學 高二(一)班付恩梅
指導教師劉向東
曾經,有這樣一本書,伴我度過了一個空虛的暑假;曾經,有這樣一個人,在我迷惘時為我指引方向;曾經,有這樣一段傳奇,激勵我邁向人生的最高點。它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就是保爾·柯察金;他。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不朽的一生。
我是不喜歡名著的人:我討厭名著的一板一眼,最重要的還是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彷徨;讀吧,沒興趣,消耗自己的腦力;不讀呢,又會被說沒有文化素養,無法應付考試。我無奈地拿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開始“啃書”的過程。
似乎這本書真的不應該被稱為“名著”吧,它沒有生澀的語言,也沒有耐人尋味的暗示;它只是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但正是這一個一個的故事,共同構筑了一棟華麗的文字殿堂!凡是喜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他談談原因,必有一條:保爾既是自己的榜樣,也是自己的真是寫照。就拿我們來說吧:保爾會在神甫,我們又何嘗不是通過違反一些紀律來表示對老師的不滿呢?……這讓叛逆的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也使我對保爾的故事產生了興趣。我不再“啃”書,開始了“嚼”書。
我慢慢地咀嚼著,享受著保爾的故事帶來短暫的激情,沉浸在預測情節的歡樂之中……不知不覺中,我喜歡上了保爾這一形象,使我真正開始了“品”書的過程。
首先要品的是保爾所受的教育。保爾受的是當時普遍存在的“吃人”的教育:只有是不是,沒有為什么。當時的學校不允許學生提出異議,不允許學生“胡作非為”,這不經使我想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我們抱怨學校,抱怨老師婆婆媽媽,但我們是否想過學校盡最大努力為我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老師為我們健康成長犧牲很多,還有不厭其煩的教育、解答……和保爾比起,我們是多么幸福、多么幸運,所以,珍惜身邊,珍惜美好的學生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