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審美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范文第1篇

關鍵詞:審美境界;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和諧

一、如何理解審美境界

境界本是空間概念,多指物體的分界、地理的疆界,后被用于精神領域,才有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一類概念的產生。在美學中,審美境界指審美過程所達到的階段和狀態,在審美教育中,則指審美心理和審美意識交織而成的一種狀態,是審美教育、審美修養的成果。

就審美教育而論,審美境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結構體,其中有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這類審美意識因素的滲透,有科學、道德因素的滲透,還有一些階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乃至個性的影響。因此,審美境界是受各種因素滲透的審美心理結構組合方式和表現形態。

審美境界,其本質就是心靈自由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個人擺脫一切強迫,與社會、自然和諧交融,感性與理性和諧交融。席勒把審美境界描述為“游戲和假象的快樂王國”,“……在這個王國里,審美的創造沖動使人卸掉了一切關系的枷鎖,使人擺脫了一切稱為強制的東西,不論這些強制是物質的還是道德的。”“在審美王國中,人與人只能作為形象彼此相見,人與人只能作為自由游戲的對象相互對立。通過自由給予自由是這個王國的基本法則。”在這里,席勒認為審美王國是擺脫一切感性物質欲求和理性道德法則的強制的自由王國,即心靈自由的審美境界。在這種審美境界中,感性與理性趨向一致,個體與社會趨向統一,從而“使個體與族類共同享受,審美使人忘記自己的局限,使全世界幸福”。

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所論及的“境界”即是審美境界。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向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閑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還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姑不論王國維把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得失,僅就他把境界分為“優美”與“宏壯”而言,就是一種審美境界的劃分,他看到了審美境界并非單一的審美狀態。若對象于主體無利害關系,審美即處于平靜狀態,為優美感;若對象不利于生活意志,即憑知力深觀外物,審美進入壯美感。這是王國維先生審美境界說的可取之處。

此外,中外美學家對審美境界也多有論列,如柏拉圖的“迷狂論”,普洛丁的感性觀照和神明理性的觀照,姚鼐的“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比照等等,說的都是一種美感狀態。

總之,審美境界是一種審美經驗的狀態,審美感受的形態。它是多因素的構成體,是審美修養在不同層次上所達到的不同階段。

二、關于審美境界的類型

美學史曾對美感狀態作過分類,如優美、崇高、滑稽等。這是對美感經驗狀態的橫向分類,不易顯現審美經驗的高低層次。若從審美修養的成果對審美經驗狀態進行分類(這是一種縱向分類),則不僅可以揭示審美境界的高低層次,且能進一步揭示每一層次所顯示的人性自由的程度。由審美修養所達到的審美經驗狀態,大體可分為三種審美境界。

1、感性愉快的審美境界

也稱為悅耳悅目的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直覺性很強,偏重于感性能力對審美對象形式、樣式、結構、節奏、韻律的直觀感受。處于這種審美狀態,感知因素較為突出,往往不用通過對對象內容的深入領會便進入感性愉快的審美經驗狀態。所謂“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阿奎那),“眼睛一看到形狀,耳朵一聽到聲音,就立刻認識到美,秀雅與和諧”(夏夫茲博里),“一眼看到時心靈馬上就判定它們的美和丑,不須預先經過考慮”(愛迪生),說的都是感性愉快的審美經驗狀態,其共性都在強調憑感官直覺而生愉快。這種審美境界包含較強的生理因素,卻又決非單純的感官生理愉快。

所謂“不須經過事先考慮”,并不等于沒有理性因素的介入,作為審美的感性直觀,已經滲透著理解和想象,已經積淀了理性,所以才似乎是不假思索,不預先經過考慮。所以該審美境界決非一般的生理狀態,否則便是動物性的反應,而非美的。可見,感性愉快的審美境界,雖以感性為主,卻仍是多種心理功能的共同參與,只是理含而不露,隱而不顯罷了。

感性愉快的審美境界,既然感性突出,就多與生理欲念、意向相聯系,就往往缺乏持久性,多有變異性。即是說,感性愉快易疲勞、厭倦,它總要求新鮮、變化,要求審美形式的豐富多樣。因此感性愉快的審美境界,是層次較低的,經過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但它仍是一種自由感,仍表明進入自由境界。感性愉快的審美境界標志著感性能力的審美教育成果,它是進入較高層次審美境界的基礎。

2、領悟愉快的審美境界

也稱為悅心悅意的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偏重于對審美對象蘊涵的內容意味的領悟和品味,進而產生精神的愉快。尤其是對藝術美的欣賞,往往須經過反復玩味,才能獲得審美享受,品味愈深,享受愈大。如聽交響樂,感受的不是單純的音響,而是某種情感意味。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叩響命運之門”,向命運抗爭的蘊含。看一幅畫,感受的不是單純的線條、色彩,而是人物、場景及其隱含的意味。如鄭板橋竹畫中所顯示的清高氣節。是長期的審美修養積累培養了理解、想象的審美心理功能,使審美者能在有限的具體形式中領悟到無限的必然的本質內容(意味),引起深刻而豐富的精神享受。

在領悟愉快的審美境界中,理解和想象因素相對突出,由此而生的情感愉快相對穩定、持久、深刻。就各種心理因素關系分析,活躍的想象,受到理解的規范和限制,理解的邏輯始終依賴于想象的聯結、推移和轉換,并趨向于感知。這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相互滲透,是和諧、自由的審美活動。其所生的愉快是心意自由的愉快。由于想象不歸結于確定的理解,理解也不歸結于不確定的想象,因而審美領悟總具有朦朧多義的特點,常會令人反復玩味、興奮、愉快,這是一種較高級的心靈自由的感受。

處于領悟愉快審美境界的人,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理性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為這是形成一種超日常生活意識審美態度的人生態度,達于領悟愉快審美境界的基礎。它標志著審美理解和想象的成熟,標志著審美已進入心靈自由的境界,是進入更高層次審美境界的前提。

3、精神愉悅的審美境界

也稱悅志悅神的審美境界。這一審美境界包含兩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一是倫理情感與哲理思索的交融而形成的道德精神的高揚、奮進;二是超道德精神的本體和自然的交融。前者即所謂“悅志”,后者即所謂“悅神”。“悅志”的審美境界中,審美愉悅表現為倫理精神高

揚而激起的奮發進取之情。當你面對巍巍群山、浩瀚的時候,當你感受電閃雷鳴、暴風驟雨的時候,當你遙望莽莽草原、無際沙漠的時候,你會從自我的渺小中掙脫出來而起奮發搏擊之情。當你面對波瀾壯闊的英雄業績的時候,當你體驗平凡中孕育出偉大的時候,你會因敬畏、仰慕而起奮發向上之情。當你觀賞一出驚心動魄悲劇或欣賞一首慷慨激越樂章的時候,你會因情感激當而生激越奮起之情。這些,都標志你已進入“悅志”的審美境界。

“悅志”的審美感受狀態是激蕩的、振奮的、愉快的。它是由極為復雜矛盾的心理因素交織而成的情感網絡。

其中有畏懼與無畏,有驚嘆與奮起,有自卑與自尊,有渺小與偉大,有脆弱與堅強。矛盾乃至相悖的情感渾然一體,但總的傾向卻是在矛盾激蕩的情感中去擺脫、克服、凈化那些渺小、卑瑣、平庸的消極心理,引起滿足和喜悅,進而向上飛躍,達到精神力量的高揚。這種審美經驗狀態,是感知、想象與理性的矛盾沖突而激起的對“合目的性的必然內容的探索追求”,進而構成“巨大倫理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思維的滲透交融”,其本質,“是主體精神力量(倫理與哲理的力量)的高揚”。

審美教育范文第2篇

我認為審美教育更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其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情感性正是對感情真摯奔放,形象思維極強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審美教育更顯示出在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

馬克思曾引用黑格爾設想的一個生動比喻,來說明人類在創造活動中實現其本質力量叫產生的愉悅:一個小男孩,將一塊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漣漪不斷變大,他欣賞自己的創造,從中得到無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階段,這時的學生從原來的快樂、無拘無束、天真活潑變得沉默、羞澀和嚴肅,他們要尋找一種新的適合表現自我意識的方式,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如果灌輸給他們一種起著心靈感應作用的思想教育---審美教育,就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覺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這種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說教難以達到的。而到了初中階段,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熱,是準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刻,他們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觸面也更加廣泛,他們求知欲強烈,學校教師傳授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渴望從各種渠道接受新觀念,接受新知識。但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當代的世界正處在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期,學生經歷著空前的觀念撞擊和文化震蕩,正如電腦和算盤同在,洗衣機和搓板并存,試管嬰兒和恐龍蛋化石共生一樣,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精神并非同代。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美術也顯得希奇古怪。如現代主義的美術,有入說是一種頭腳顛倒得藝術。一位心理學家曾幽默的用生動的語言概括了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根本區別。他說:“今天年輕的一代和我們這一有什么不同。他們也是逐漸懂事,也離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順序倒過來的。”的確,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藝術家那里,藝術的含義更加寬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惡的;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純實體的東西,也有純形式的純數學的東西。

同時,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上難免出現許多不良因素,商潮洶涌,文化兵敗,偽劣走俏,真金蒙塵。今天,似乎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撲溯迷離和令人費解的時代。

哲學家不再尊重笛卡兒、黑格爾;文學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亞、魯迅;藝術家也不再欣賞達芬奇、拉非爾和貝多芬。一臺國家級水平的交響樂演出,聽眾寥若星辰,而一位懷抱吉他,聲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卻吸引數以萬計的歌迷。同樣,在美術市場,一些利令智昏的畫店,畫商更是不吝出資,成批偽造畫和名家字畫。同時,在我們今天的藝術殿堂中,也似乎愈來愈難以看到人類古代所創造的各種美麗的神話,圣潔的傳說,優美的音樂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繪畫。而更多的是邪惡、荒謬、仇恨、丑陋。

莎士比亞在《風月通鑒》中曾經寫道:人們齊心贊賞新玩具,不理會他們是用舊物捏成,寧愿歌頌鍍金的劣貨,不愿欣賞蓋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帶動學生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的接受新的觀念。在我任教的初中美術欣賞課上,我做了以下嘗試:

首先,選擇優秀的畫家,優秀的作品。上課時要先讓學生對畫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個充分的了解,然后對其作品進行分析時,融入畫家的思想和為人,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能屹立不倒,不僅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如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藝術在他看來是所謂靜觀默察,是深入自然,滲透自然。與之同化的心靈的喜悅,是智慧的喜悅,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這個世界而又再現這個世界的喜悅。

學生從中獲得審美喜悅,正是和藝術再現世界相對應的,即熟悉,親切,又陌生新鮮的心靈體現。而對羅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們會同時浮現雙重的現實感:一種是通過潔白潤澤的大理石,造型語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現形象;另一種是由這個再現形象激起的對外部客觀現實的聯想。這兩種現實都在幻覺中產生,從再現形象到客觀現實往復多次,構成心靈意象的跳躍感再現。捕捉這樣一種大幅度的擴展和變化著的意象,將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經驗的漣漪,這一精神活動本身“力”圖樣,體現的恰是夢想與現實,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矛盾。羅丹的助手葛賽爾寫下了《沉思》這座雕像給他的審美經驗——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神的張弛,往復,伴隨著極度的審美愉悅,呈現為精神上的創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現時特別注重強調和對比,把眼睛以上從眉弓推向前額,突出入類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領域,以先聲奪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觀賞者。而下頡到脖頸再到雙肩,幾乎“沉沒”在石座里,“突出”與“沉沒”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頭像,她低著頭,周圍縈繞著夢想的氣氛,顯得她是非物質的頭腦上帽子的邊緣,好象她夢想的羽翼一樣,但是她的頸項,甚至她得頷都在一塊粗大得石頭上,好象夾在不能擺脫得枷板中一樣,不具形的“思想”在靜止的“物質”中花一般地吐放出來,而且用輝煌地光彩照亮了這物質,但是她絲毫沒有辦法擺脫現實的沉重束縛。

而在現實當中,羅丹對藝術的執著使他自己認為是“教徒”,他在遺囑中對青年諄諄教導:要有耐心!不要依靠靈感,靈感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志。像誠實的工人一樣完成你們的工作吧!。

審美教育范文第3篇

一.培養審美感知能力

審美感知能力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由審美感覺上升為審美知覺的能力。審美知覺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直接呈現于感官,二是整體形象體驗,三是情感反應。三者缺一不可。藝術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喚起人們的美感,是因為經過語詞、線條、色彩、聲響等中介,使審美主體回憶起既有的表象。但在中學教育中,學生由于經驗不足,有時卻不能喚起美感。這是因為審美知覺的基礎是客觀事物,包括時間、空間、能量、信息等物質存在形式。而在語文教育中大多是教材中那些經過了折射的時間、空間的存在形式,對這些整體形象的把握程度如何,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態度。

如果僅僅把語文學科教育中的自然現象作為自然形態,而不能識得其中的情與理,那么,即使喚起了學生的表象記憶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審美感知。“深藍色天空中的一輪金黃的圓月”、“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的火燒云”、“水面上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等景物描寫,都不只是通過語言中介的自然景象;《黨員登記表》《荷花淀》諸篇中的景物描寫都遠遠不是景物的表象,不是一般的知性,而是賞心悅目的情性。教師那種“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說教并不是美育,因為審美感知是學生本質力量的體現,是生命的體驗。語文審美教育必須培養學生自己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培養審美想象力

想象,在心理學上的意義是通過自覺的表象運動,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經驗,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智力結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審美想象是審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審美觀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對象之中,使之物化,從而體現出人的性格思想。正如高爾基所說:“想象――這是賦予大自然的自發現象與事物以人的品質、感覺、甚至還有意圖的能力。”通過語文學科的美育培養想象力,對人的智力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鑒賞活動中,審美主體從來就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受主觀感情的驅使,發現、補充、豐富審美對象,賦予它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審美客體總是潛藏著感染、誘發審美主體的力量。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激發鑒賞者的想象。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想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語文審美教育培養審美想象力,就是要把作品的藝術美和現實社會聯綴起來,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加以比較、融合,進行再造想象。這是使學生憑借教學活動喚起內心視象,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語文教材中諸如《土地》《白楊禮贊》《櫻花贊》等課文都是培養想象力的極好憑借。

培養想象力應當特別重視移情現象。審美想象本質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是情感的物化。審美觀照中的移情,是審美主體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而不是向客觀對象移入。這是由于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質同、形似、神合等方面的聯系,而不是脫離了客觀事物的想入非非。沒有直接的或間接的審美經驗,就難以構成由此及彼的聯想,難以發生想象活動。因而,語文審美教育必須根據效應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獲得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審美想象與形象記憶和情感記憶分不開,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進行綜合、創造,發揮想象在審美判斷中的作用。語文審美教育培養想象力的途徑,一是通過作品鑒賞;二是適量地背誦詩文,儲備記憶材料;三是觀察自然和社會,增強形象記憶和情感記憶。記憶和積累越多,想象力就越豐富。

三.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直覺是一種高敏度的感知能力,是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把握,具有更大的悟性。直覺的猜想、假說往往是科學發現和美的創造的起點。然而,在現實的語文學科教育中,學生接受的多是知識條文、文學概念,兒童時代那種整體知覺的內心世界往往由一種與之互不相干、互不一致的東西所代替。這種教育方式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直覺思維能力因此大大下降了,人的成熟似乎與人的創造思維形成了矛盾。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在常規教學中,把閱讀教學確定為劃分段落、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把講授歸納為對人物形象和景物的分析,把原有可以把握的整體形象肢解開來,這些做法都會扼制直覺思維能力的發展。

語文學科教育中的文學作品鑒賞課和課外語文教育可以彌補這些缺陷。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客觀事物并不在眼前,而只有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但是通過語言符號,經過想象、聯想,在閱讀者的頭腦中便形成了表象。這個表象不一定是具體的“這一個”,而是經過了創造的“那一個”,是對自然、對社會的直接觀察和感悟,具有更高的價值。讓受教育者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去觀察自然、了解社會,能夠使他們獲得更加直接的表象,而且這種表象是任何人無法割裂、肢解的整體形象。審美直覺和心理學上的形象直觀不盡相同,審美直覺形象更帶有模糊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創造性。鑒賞中無意識與知覺表象交替出現,還未形成有意識的明確形象,或隱或現,帶有神秘感。學生在心理上被誘導,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這就是語文審美教育的即時效應;而誘發創造性,發展直覺思維能力則是語文學科教育的延時效應。直覺思維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質之一,也是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之一。

四.培養美好的情操

情操,簡言之,就是情感和操守,這是由情感和思想綜合起來的,不會輕易轉變的心理狀態。美好的情操能夠產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務也是美育的任務。

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滲透在其他的心理因素之中,又是審美心理的誘因。情感往往同個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而又具有個體性;情感還受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易變性。中學階段學生的情感不夠穩定,操守尚不堅強,情緒極易沖動。因而,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養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現行語文教材中,許多古代詩文都表現出修身養性、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現代作品《自序》《荷花淀》《百合花》《堅強的戰士》《黨員登記表》等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閃耀著為追求真理,實現偉大理想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操守。內在情感是人整個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情感的穩定性形成每個人特有的操守。語文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堅定的意志。

五.全面發展個性

人的歷史,始終是其個性發展的歷史。審美活動是一種個性選擇。學生自覺地擁抱美的世界,充分顯示出自己的個性。德育是受動式的教育方式:理性反思、啟迪智慧、激發完善自身的意志力量;以其邏輯力量和說服引導引起學生心靈震動,鍛煉個性。美育則是主動接受教育的方式:審美陶冶對性格的洗禮,主要依賴含有理性成分的情感因素,感染調動學生,使其自我教育、自我調節。教師以情感春風化雨,點滴入微;學生以心靈沐浴春風,欣然接受。

審美教育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課文分析 審美情趣 途徑方法 創新思維

在現代教育中,審美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將使人自身各種因素協調發展,將使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審美教育可以使人們更全面、具體地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意義。語文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內蘊豐厚的藝術魅力是學生精神生活、情感培養和智力發展的動力。可以說,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語文課程“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其中在高中新教材中,每年級段閱讀能力層級的訓練和審美能力層級的培養是吻合的,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去規劃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過程,高一階段突出審美感知力培養,高二階段突出審美能力培養,高三階段突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培養的。其中,顯示出閱讀能力層次的提高,而且也隱含著從審美感知力到審美想象力再到審美創造力的審美能力發展的階段。

教師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學校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場所。社會的各種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識都通過教師體現出來。教師既不是灌輸者,也不是附從者,而是美的活動的誘導者、組織者。教師的責任在于挖掘課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以藝術化的手段啟發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規律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表演藝術”。教師輕松自如、得體大方、莊重優雅的教態,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生動清晰、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的語言,通俗的例證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和諧、協調的氣氛中陶醉于藝術的享受之中,這樣,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所精選的美文就能充分發揮作用。

那么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呢?作為課堂進程的主導者,老師的作用尤為關鍵。審美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導演功夫,這也勢必給當代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點上做足文章,營造出一種審美的氛圍,創設出良好的條件。

一、要以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情美來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題材。中學語文教材選文中,不僅有像荷塘月色那如籠著輕紗薄霧般的素淡朦朧的靜美,而且有著像黃山那樣高峻威武的壯美。欣賞課文中的自然美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注入的情感與匠心的動態變化,引導學生調動個人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在贊美山的雄偉、海的壯闊、松的偉岸、竹的高直的同時,也贊美人與自然特點相吻合的精神。如讀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而領悟到那不畏嚴寒、對抗險惡、卓然不群的品德;讀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而領略到遠離塵囂的清高恬淡的情懷。而語文教材中的人情美更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撞開學生關閉的心扉。如從《荷花淀》里,學生在品讀著男女主人公對家鄉、對親人的愛時,心中也不由得生起了一種對祖國、對親人的責任感。又如讀小說《等待散場》,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與忠貞也讓學生領悟到愛的真諦。如學習《雨霖鈴》,可引導學生運用“圖文并茂”的學習手法,體味詩詞中的景美、情美、人更美。

二、重視形象分析和情感渲染。在語文教學中,沒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沒有審美教育。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學科,語文課首要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情感豐富的人,而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因而情感體驗中的審美教育實際上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教學中又如何才能出情感呢?其一,教師要用整個身心去體驗課文的情感。只有教師自己被課文的情感所感動,他才能在教學中去感動學生。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課堂離不開老師的情感的引路,在語文審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靈魂。語文審美教育活動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通過美的事物激發人們的情感,形成審美體驗,喚起情感共鳴,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華。而教師的情感灌注,動之以情,是課堂教學揭示美、傳輸美,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激昂時慷慨動情,使人共鳴;悲壯時義正辭嚴,令人動容;委婉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融美于心靈,啟開心扉,觸思,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其二,我們要摸清學生的情感點。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材的情感點、老師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條通暢的橋梁,三者達成共鳴,才能形成一種情感的高峰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具有一種“凈化”功能,它能超越狹隘的個人功利性,使學生在精神上求得一種審美滿足,讓學生得到精神的愉悅和升華,潛在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世界。在教學時,通過講述、朗讀等教學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關的審美媒介進行“設境傳情”,從而把教材情、教師情、學生情這“三情”融為一體,在動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識傳授不斷從感性向理性升華,師生之間就會迸發出強烈的美感共鳴,產生共振效應。

三、用優美感人的語言來作為審美教育的手段。語言是思想、情感的載體,形象性、趣味性、音樂性、裝飾性、多樣性、有幽默感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教師如果能用準確、優美的語言來進行課堂教學,那審美教育必將事半功倍。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就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富有激情的語言,感染力極強,能使學生產生強大的感情共鳴和渴求新知的內驅力。機智、幽默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意,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趣味盎然。在美的意境中運用美的語言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和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美,無疑是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

審美教育范文第5篇

漢語言文學作為高校重要的課程之一,已經成為大學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審美教育又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性理論課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美學理論素養和審美能力。我們甚至可以說,美學教育對于大學生提高對于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價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因而,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把審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養審美能力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也是大學生能夠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社會需要。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審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非可操作的實際實施階段。事實上,審美教育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而漢語言文學本身就具有審美教育功能,因而,我們利用漢語言文學作品來實施審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該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具體實施審美教育呢?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首先是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問題,其課時顯然不夠,授課形式也不夠先進,從而導致了漢語言文學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難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實踐課時間不充足而使得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不足;當前很多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卻能順利畢業,這充分說明了當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和紕漏,教學過程過于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還有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雖然選擇了該專業,但是,他們并不真正從內心里喜愛這門課程,導致了他們缺乏強烈的課程認同感,影響了學習興趣,也使得他們缺乏對傳承偉大文化遺產使命的光榮感,從而他們的專業文化素質并不高。

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具體措施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必然會涉及到文學作品,而我們知道,閱讀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漢語言文學教材中收錄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說是他們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濃縮”,對于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呢?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和實踐:

1、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學作品中展示的藝術境界,挖掘各種審美因素。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對課文所描繪的美進行鑒賞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注意其外部結構的表現形式和內部結構的情感滲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體會作品意境美。一般來說,文學作品本身具有審美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這種特質來引導學生發現作品本身美的魅力,產生深切的情感體驗,進而逐漸形成審美感受、審美意向與審美品位;

2、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因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從而通過引導學生增強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來達到審美的目的。應該來說,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是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漢語言文學教學就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文學作品的本身魅力來激發學生們對于知識的強烈渴望,積極引導他們發現并研究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從而達到審美的目的。具體來說,漢語言文學教師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來調動學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為學生的真實感受,從而使得文學作品能夠發揮打動人,感染人的作用,繼而使得學生產生美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黄色小视频 | 亚洲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 | 美女又黄又免费的视频 |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州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性一级片 | 日本a v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 久草在线视频免赞 | 最新日韩在线 | 69福利网| 久久aⅴ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永久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 国产专区精品 | 黄包网站|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日本成人在线播放 | 免费网站观看www在线观 | 国产高潮在线 | 亚洲h视频 | 99精品国产九九国产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高潮无套美女 | av网站黄色 | 国产区在线 | 久久av网 |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院品网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 |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一级片大全 | 婷婷欧美| 日韩成人综合网 | 国产片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第一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