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聞報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7月12日下午14:30分在平湖供電局,只見三位老師帶著小銀杏小記者們進行實踐采訪。小記者們個個躍躍欲試地左看看右瞧瞧。接待員帶小記者來到了第一站,調度室。調度室有兩塊銀幕,小記者們好奇地涌到了銀幕前,只見,走出了一個講解員叔叔,小記者們不約而同地向叔叔走去。一位小記者搶先地問起了問題;“叔叔,什么叫做變電站啊?”叔叔卻面帶笑容地為小記者們講解起來……隨著這一炮打響,小記者們開始此起彼伏、七嘴八舌地開始問講解員叔叔問題。當然,講解員叔叔也就耐心地小記者講解起來。第二站,小記者來到了24小時服務熱線室,剛一進門,就看見工作人員的電話響個不停。小記者們還發現這個工作室里還有二張床,這讓小記者們感到很疑惑。于是小記者們就乘工作人員休息的時間走了上去打算問個明白。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因為夏天正是用電的高峰期,每個工作人員每天的工作量要達到24小時, 怪不得還有床呢!
第三站,小記者們來到了會議室,工作人員為他們講解了如何用電并發給小記者們資料手冊……
其實,供電局的工作人員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很艱苦的,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所以,我想借助這次機會對它們深情的說一聲“謝謝!”
浙江省平湖市實驗小學606班應童郁
新聞報道具有信息傳播功能、社會教化功能和服務大眾功能,這是傳播業界和學界所公認的,也是在日常新聞報道中被廣泛實踐的。然而,隨著當前社會矛盾的多發,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了“撫慰功能”,弘揚正氣、調和沖突、釋放溫暖、傳遞真情大愛、營造和諧氛圍!!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強調。新聞的撫慰功能主要是通過正面報道來實現的,它可以平衡人們對社會的負面認知,提振人們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撫慰功能就好比“減壓閥”,在“觸點多、燃點低”的狀況下,可以疏解壓力、緩和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報道也是生產力,因為新聞的撫慰功能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社會健康發展,這正是其作為生產力的重要表現之一。舉例來說,近期有許多節目“一擁而上”報道、討論晚輩不贍養、不孝敬老人的問題,在節目中大量展示兒女們互相推諉、互相指責,并以各種貌似充足的理由證明自己不贍養、孝敬老人的合理性,有些節目甚至還煞有介事地進行分析和調解。筆者認為,這類節目是“收視的殺手、文化的毒藥”。因為,這類節目極易讓收看的觀眾陷入一種誤區,認為這就是社會的主流現象。收看電視節目時,觀眾往往一方面產生憤恨、仇視情緒,一方面對傳統道德標準產生懷疑,導致價值觀產生偏移,以至于隨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針對這種電視文化亂象,北京電視臺在春節、“五一”、重陽節等傳統假日,加大力度宣傳兒女盡孝、家庭和諧、老人幸福的社會典型,努力為社會注入正能量。2011年“五一”勞動節,北京臺推出了“幸福綻放”系列專題報道,其中有一期講述了牛街街道兩位年輕民警像兒女一樣照顧社區孤寡老人的事跡,感動了許多觀眾,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劉淇同志多次在各種會議上對此提出表揚。再如,一些關于基層黨員干部嘔心瀝血為百姓辦實事的正面報道,這些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無疑會讓一些對立、抵觸的情緒得到疏解。類似的報道通過對道德的肯定和弘揚,較好地撫慰了人們的心靈。需要注意,若想正面報道更好地發揮撫慰功能,首先要“真”,唯有真實、真誠,才令人信、令人服。
關于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果
新聞宣傳工作要以正面報道為主,這是一項基本工作原則。但近年來很多時候,正面報道卻常常收到負面的傳播效果,這顯然有悖于正面報道的初衷。例如,2012年“7•21”抗洪救災報道中,記者為了表現領導不舍晝夜、無暇餐宿、全身心投入抗險救災的指揮工作,用特寫鏡頭拍攝并播出了領導夜半時分才顧得上吃口方便面的畫面,然而在這一組畫面前后,播放的卻是還在雨中忍受饑寒侵襲的人們,兩相對照,觀眾反響十分不好,特別是在網上受到了較大的質疑。類似情況還有:在救災現場,領導走進沒至小腿的泥水中,記者按一般處理方法拍攝了腳部特寫,但領導穿的是高筒雨靴,而現場的大多數人卻沒有雨靴穿;領導到災區安置帳篷里慰問,帳篷里只有兩張簡易行軍床、兩位對答如流的老大媽,連瓶水、連件衣服都沒有,顯然是緊急擺湊以應付領導慰問和檢查的現場!!試問,如此新聞播出去怎會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正面報道出現負面效果,可以從三個角度找原因:一是新聞事件自身原因。違反客觀事實,虛假夸大式的樹典型、說經驗,會讓報道喪失真實感,損害公信力;二是記者呈現方式問題。在大原則上要注意符合電視傳播規律、符合新聞敘事邏輯,在具體方面要注意采訪細節和畫面語言;三是觀眾接受因素。當前,懷疑和指責漸成一種思維習慣和一股風氣,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更加注意報道的方式方法,要選準角度、用好鏡頭。
關于傳統媒體借用新媒體
2012年5月29日,全國許多媒體都播發了這樣一條新聞:浙江杭州客運公司員工吳斌,駕駛客車從無錫返程途中,突然被空中飛來的鐵塊砸中,危急關頭吳斌強忍劇痛,以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措施,確保了車上24名乘客安然無恙,而他自己雖經全力搶救,卻因傷勢過重去世,年僅48歲。作為報紙上的一段文字報道和電視新聞節目的一條口播消息,這一事件在剛被播發時并沒有引發特別巨大的社會反響。然而,在此新聞首發后三天,一段事發時的視頻開始在電視上連續、多時段地反復播出,無數觀眾被鏡頭里的畫面所感動、震撼。此條新聞很快發酵,各類追蹤報道、背景報道、新聞評論等隨之大體量推出,吳斌被政府授予“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稱號,被網民譽為“最美司機”,相信也一定會入選“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為這條新聞帶來巨大影響的現場視頻并非來自專業記者和專業設備,而只是截取于長途車上的監視錄像。在北京電視臺“7•21”抗洪救災報道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這場暴雨中,房山區降水量最大,受災最嚴重,其中北車營村尤為嚴重。暴雨之后,記者到現場拍攝了泄洪的大溝、被淹的車輛和被破壞的房屋等畫面,采訪了當地村民描述洪水來臨時的情景,雖然有了這么多豐富的素材,似乎還是難以真實還原洪水的兇猛和殘暴,就在此時,記者找到了一段手機拍攝的現場畫面:在街頭小亭子里,有一對中年人緊緊地抱著一根木柱,洪水呼嘯著奔騰而來,水已經沒過了他們的脖子,幸好迎水的方向有一大型車輛給他們擋出一塊喘息的地方!!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如果把傳統的、專業拍攝之外的影像來源都稱作新媒體渠道的話,那么,手機、IPAD、銀行監控、小區監控、交通監控等都應被納入視野。這些來源的影像素材開始更多地進入主流媒體的報道與傳播中,并發揮著傳統媒體、專業媒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對此,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加以研究,主動加以利用。
關于傳統媒體應答新媒體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了兩個輿論場,二者特點不同,往往在觀點上、傾向上也有很大差異。還有一個現象,近年來由新媒體生發出來的社會熱點越來越多,新媒體設置議題的能力越來越強。兩者不交叉、不回應顯然是不行的,問題在于,傳統媒體該如何回應新媒體的“發言”和“提問”呢?一是直接回應。比如日本大地震后,網上和短信等忽然傳出“海鹽被污染、海鹽將脫銷”等謠言,面對這類情況就要快速回應,果斷回應,予以迎頭痛擊。再比如,天津薊縣大火后,一些網民不相信政府公布的死亡數字,更有甚者是有名有姓有住址地公布了一些死亡人員。對此,《北京青年報》針鋒相對,派出記者專門尋找那些被網上公布已死亡的群眾進行采訪和拍照,用事實鐵證對網上的不實之詞給予了有力回擊。二是平行回應。“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的頭兩天,網上輿論主要集中在對特大雨情的描述、對災情的關注、對搶險的贊美上,但接下來的一周內卻發生了較大轉變,如:批評政府準備不夠、救災不力,批評媒體只會贊美而不會反思追責,特別是對不繼續公布死亡人數多有猜疑,各種謠言也紛紛傳出。因為事實情況比較復雜,觀眾了解不夠全面,此時如果直接回應觀眾的批評,就會陷入無意義的對立和扯皮之中,就會使報道偏離應有的軌道。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應采取平行回應的辦法,也就是繼續且更加全面、更加及時地做好報道,此時的“不回應”即是一種回應。三是不予理睬。舉最近一件惡俗報道為例,北大原教授鄒恒甫通過微博爆料稱北大院長。且不論這位鄒教授是幾年前被北大辭退之人,此舉有報復之嫌,問題在于無論此事真假,都只是孤立的、缺乏普遍意義的事件,主流大眾電視媒體完全沒有必要依照“小報做法”予以跟進和炒作。對這類題材的處理,應是不予理睬。
關于新聞評論的多元化
在新聞領域,新聞與新聞報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新聞是人在實踐中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物,屬于社會存在范疇;而新聞報道是經驗事實的表象和陳述,是對新聞所做的報道,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一、新聞與新聞報道的區別
1 新聞屬于社會存在范疇,新聞報道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新聞來自經驗事實,經驗事實來自“存在事實”;而新聞報道則是人們對全部或部分經驗事實整理、加工和表象的結果,屬于另一個環節上的東西。有關專家在《新聞學概論》中,區分了“兩種新聞定義”,一種是“新聞是新近事實的信息”,另一種是“新聞是新近事實的報道”,并正確地指出,前者指的是新聞的實質內容,只能是信息或訊息,不能是事實,因為事實客觀存在著,無法移動,后者指的是新聞的表現形式,新聞必須經過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客觀存在的事實。新聞與新聞報道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環節,前者屬于社會存在范疇,后者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2 同樣的新聞可以有不同的新聞報道,同樣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都是從“事實”與“新聞”的關系而不是從新聞與新聞報道的關系談論這個問題的,所以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報道者對“事實”有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判斷。實踐證明,新聞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新聞報道是特殊命題構成的陳述,簡言之,新聞是事實,新聞報道是命題的陳述。同樣的新聞可以有不同的新聞報道,其根源在于同一事實可以用不同的命題來陳述。如專家論述“樹在廟前”與“廟在樹后”不僅是兩句話,而且還是兩種不同的命題,但是從實際來看,這兩種不同的命題所斷定和陳述的只是一件事實。這里似乎不存在對事實的不同選擇和判斷,“樹在廟前”與“廟在樹后”選擇和判斷的都是同一個事實。就是說,造成同樣的新聞可以有不同的新聞報道的方式,根源不在于新聞報道者有著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而在于作為“經驗事實”的新聞本身就是直接性與間接性、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就事物的客觀情況以自己的存在狀態。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就事物的客觀情況為主體的概念接受并由其作出斷定來看,它又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質。作為新聞的“經驗事實”這種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統一,則體現了事實與命題的對立統一,即命題反映事實,但又不同于事實,事實集中體現了“經驗事實”的客觀內容方面,命題集中體現了“經驗事實”的主觀形式方面。主觀形式又有普遍與特殊之分,作為一般而又普遍的認識形式,是人們在遠古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為每一個認識主體所接受和以可,具有社會存在屬性,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是建立在這種普遍認識形式基礎上的:而特殊認識形式則受具體認識主體自身條件的制約,可能干差萬別。
3 內容無所謂真假。反映內容的形式則有真假。與此相對應。新聞報道有真假,新聞則無所謂真假。新聞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事實只能是實存的,或者是過去存在過的,或者是現在存在的,不可能有一種過去和現在均未存在過的“事實”:從實際經驗這個角度來看,人們對事實的把握是一種感性經驗的直接把握,即通過感性直觀經驗事實。這種感性直觀有人類共同的生物學基礎,有遠古的實踐經驗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學基礎。正是這兩大共同基礎,我們將太陽從某類物體折射的光經驗為“紅”色。把有質量的物體脫離地球表面的移動稱之為“飛行”。把超過一定分貝的聲響認定為“噪音”等等。所以說感性直觀經驗對正常的社會成員來說基本上是共同的。聞報道由命題構成,而命題總是有真有假,否則就不是命題了。可見,所謂“新聞的真實性”其實是一個虛假范疇,新聞無所謂真假,假的就不是新聞,有真假的是新聞報道,所謂“假新聞”其實是假新聞報道。
4 新聞報道帶有報道者的主觀感彩,新聞中沒有這種色彩。作為經驗事實的新聞,是人的感覺器官客觀事實的直接接納和把握,人的情感流露、價值取向等主觀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幾乎無能為力,所謂“我們必須面對事實”正是這個道理。但是,當經驗事實作為結果成為主體的“對象意識”時,主體的“自我意識”就開始糾纏這一“對象意識”,甚至干預“對象意識”。新聞報道是報道主體對經驗事實的陳述,其間滲透著陳述者的主觀自我意識。
5 間接經驗必須憑借一定的符號形式才能得以呈現和傳播,而最精致的符號形式就是語言。新聞報道是“經驗事實”的陳述,由于這種陳述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感性呈現對象,也就是客體刺激我們感覺器官而產生和形成的感覺圖像,它必然是有真假的陳述即命題,所以新聞報道由命題構成。可以說,新聞是為命題所陳述和肯定的內容,新聞報道則是新聞的表述形式,兩者既統一對立,又相互一致。
二、新聞與新聞報道的關系
1 新聞報道與新聞之間的關系總體上可以理解成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兩者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既互為表里,又并非一一對應。新聞與新聞報道,也就是新聞與宣傳的關系,使人們認識到新聞的內容是信息,而宣傳的內容是觀點。澄清新聞與宣傳的關系根本,就只需明確新聞就是人在實踐中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即可。我們說“事實勝于雄辯”,新聞是經驗事實,所有社會成員都有基本一致的認可度:新聞報道是具體的報道者(個人或組織)對經驗事實的陳述,除了上述基本認識形式外,其中還包含著報道者自身特殊的觀點和傾向,可以說,絕大多數新聞報道都凝聚著報道者的思想觀點。所以,將新聞等同于宣傳的理論根源在于將新聞等同于新聞報道。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報道;要素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0-0039-0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以微博、微信等為主的新媒體,在新聞事件的挖掘與報道方面,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要素和模式探索,無論對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新媒體環境給了新聞報道的諸多可能,也給新聞報道提出了諸多要求與挑戰,要求新聞報道要適應新媒體的報道環境,能夠恰當充分運用新媒體,為當前的新聞報道工作助添動力。
1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優勢
新媒體以信息傳播速度快、傳統范圍廣、互動及時、傳播內容豐富等優質,遠遠勝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與傳播。新媒體給傳統新聞報道帶來諸多可能,將實現了新聞報道的快速傳播、多樣傳播等,讓新聞報道的方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傳統的新聞報道一般以“新聞六要素”為要求,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及時的報道,要求新聞報道關注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追求在事實基礎上的新聞及時性與有效性。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給新聞報道的諸多要素挖掘與使用,帶來了新的便利,豐富與挖掘了新聞報道的方式,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整體水平。
1.1 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增強
新媒體依托的是傳播快速的互聯網平臺,消息的傳播經過轉發與評論,就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影響到最大范圍。這跟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模式比起來,有著非常鮮明的優勢,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加工與印發,但新媒體的存在,讓新聞報道能夠做到第一現場與第一時間報道,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尤其是針對一些突發新聞事件,往往新媒體最先新聞事件,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在互聯網上形成碎片化的內容傳播。傳統媒體依據新媒體的信息豐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挖掘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然后利用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增強新聞事件傳播的速度與范圍,將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及時推送出去,增強新聞報道的及時性。
1.2 新聞報道的傳播范圍更廣
傳統新聞報道依托有限的傳統途徑,新聞內容的傳播范圍有限,產生的影響力也比較局限,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經過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后,比較容易產生較大的影響。新聞事件在新媒體的傳播中,依托新媒體的快速轉發與評論功能,在不同社交平臺上得到轉發,增強了新聞事件傳播的范圍。新聞報道在新媒體環境中傳播的成本比較低,新媒體用戶只需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就可以實現新聞報道的轉發,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傳播范圍。新媒體具有海量信息存儲的功能,可以給新聞報道的與傳播,提供便捷的途徑,方便新聞報道的信息收集與整理工作。
1.3 新聞報道的互動性更強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經過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互動性的特點,在傳播過程中可以與新媒體用戶產生積極的互動,聽取用戶對新聞事件的評價。新聞報道在轉發與評論的過程中,又可以產生大量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的重組與加工,又可以產生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新媒體傳播帶來的互動,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立體化傳播,讓傳播過程更加靈活,增強了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報道的駕馭能力。
2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挑戰
2.1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受到懷疑
新媒體環境下,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與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這一方面給了新聞報道充足的信息來源,另一方面,也帶來新媒體環境中的各種信息混雜,信息的真實性遭到了挑戰。新聞報道在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會有更多信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增添進來,這些信息會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造成干擾。尤其在重大突發災害事件中,各種各樣不同來源的信息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充斥在新媒體的輿論空間,給謠言的滋生帶來條件,更是使消息的真實性遭到挑戰。如果一些新聞工作者缺乏基礎的新聞職業專業能力,沒有對這些消息的來源和真假進行核實,非常容易被新媒體中各種各樣的消息誤導,從而降低了新聞報道的嚴肅性與真實性。
2.2 新聞報道的專業能力需要提高
傳統新聞報道方式,要想與新媒體的報道方式接軌,盡快適應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新聞報道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綜合能力。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不僅需要具備傳統新聞報道中的職業素質,還需要進一步增強新聞工作者的全媒體新聞報道能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面對新媒體帶來的諸多壓力和挑戰,新聞工作者要盡快熟悉和利用新媒體傳播工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增強自身對新聞信息的辨別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多方資源,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將傳統新聞的內容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有效結合起來,增強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更好發揮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
3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注意事項
3.1 新聞報道要素的核實,堅決杜絕假新聞
新聞報道在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諸多優勢時,要注意辨別新媒體信息的真假,按照新聞報道的五要素,嚴格去適合新聞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維護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新媒體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比較快,一旦假新聞經過新媒體傳播,將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后果,甚至威脅社會穩定。一些傳統媒體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公信力,利用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及時有效地對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各種謠言進行辟謠,維護新聞事件報道的真實性,發揮傳統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在實際的新聞報道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新聞報道的審查與核實制度,加強對責任人的追究力度,充分利用制度手段,讓假新聞無處生存,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3.2 新聞工作者要保持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隨時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應對各類新聞事件的能力,更好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工作。新聞工作者在新媒體環境中,除了要繼續提高傳統的專業能力與綜合能力,還應增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意識,積極吸取當前先進的理論知識,增強自身的政治修養,堅持到新聞現場去挖掘新聞,增強自身對新聞真實性的尊重態度,在新聞報道的實際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問題,做一名符合當前媒體環境需要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劉堅.深度報道中一般新聞要素的意義拓展[J].傳媒觀察,2002(1):29-30.
新媒體的發展影響
新媒體被稱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媒體”,與傳統媒體“一對所有人的媒體”鮮明地區分開來。如果說,傳統媒體只能帶給受眾即時的傳播,即“你說我聽”“你播我看”“你刊我閱”,新媒體的出現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受眾,使受眾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轉變成信息的創造者,可以自主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接受信息,不同的媒體形式滿足著不同載體的“分眾”,正所謂眾口難調,新媒體的發展也恰到好處地適應了這一點。
新媒體時代下,受眾也是新聞工作者,一樣能夠獲得第一手資料,能夠直接了解當事人的態度、想法,也就使新聞事件更加透明化。另外,同一個事件的信息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羅列出來,還具有24小時同步更新的功能,這些都是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受制于篇幅、版面、出版、速度等所不能達到的。
在這樣一個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需要不斷拓寬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利用本身高信度的特點和新媒體快捷的特點相結合,運用高科技發展自己。例如:新華社在互聯網開設了新華網,政府執政部門在互聯網開設了公民輿論平臺。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特點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篇幅要短小精悍。美國學者弗雷奇曾建議美聯社的記者每個句子不要超過19個字,而美國的《時代》與《讀者文摘》的句子長度不超過17個字,對中文來說,也許控制在20個字以內是合適的。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報道具備“三短”的特點,即文章篇幅短,段落短小,句子簡潔。例如:2011年1月27日,湖南臺小年夜春節晚會,湖南臺利用微博幾乎直播了小年夜的盛況,1月27日11點發表微博“今晚19:30現場直播由楊瀾、何炅、汪涵、李湘、謝娜聯袂主持的《2011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歡迎大家互動!”連續的幾十篇微博生動地展現了晚會的盛況,讓沒有機會觀看到直播的受眾依然能夠猶如身臨其境般。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標題要醒目簡潔。新聞標題是用文字表達新聞的事實與思想的一種形式,為了提高點擊率,新聞標題非吸引受眾不可,故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標題的制作應力求簡明、有趣,牢牢抓住受眾觀看的興奮點。例如:2011年11月22日騰訊網貼出新聞,標題為《神八“太空乘客”出艙 近日可查“太空夢想”》,這則標題簡要概括出兩點內容:神八搭載物品已經亮相了,對物品的研究以及成果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公布。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的語言環境要大眾化。有語言的地方就有語境的存在。在新媒體的環境下,語言環境要充滿趣味性、平民化、親民化、口語化、大眾化。例如:2011年佛山女孩小悅悅被碾致死事件,新浪微博發出號召:為什么18個路人漠然走過?面對兩歲的倒地女孩,最基本的社會良心與社會信任在哪里?請停止冷漠!從今天開始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關懷別人就是關心自己。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狀態
隨著新媒體效應越來越大眾化,政府也開始利用新媒體這一媒介進行言論宣傳。世界上許多重大新聞,都是從網絡媒體上首先獲得的。以新浪網為例,這個網站每5分鐘滾動一次新聞,每天共播出8000條新聞,上網的人中37%首選看新聞,并創造了每日閱讀量大陸地區達300萬次、全球500萬次的記錄。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受眾對新媒體新聞報道時效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