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內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次是在內科門診與中醫老教授抄方學習,讓我受益非淺。我經常與腎病的中醫專家王榮欣老師談論中醫的各種學術問題。我們暢所欲言,我的很多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最后我們既是師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買的一些書看,我也經常到她的門診去聽她看完書后的體會,我就能比較和我看完書后的體會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來的幾次拜訪是我學到東西最多的時間。
后來就是連續的病房實習,那時我深刻體會到這些醫生對中醫知識的缺乏。我有時問自己:“這是中醫院嗎?”因為他們看病治療幾乎都是以西藥為主。中藥只是補一補正氣,提高一下免疫力之類的,根本不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他們還含笑而說:“周四是開大方的日子。”而開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藥,價格也很高。不僅如此,他們還讓學生開這些方,“看著差不多就行”就下醫囑了。偶爾有時候會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學生開的某幾味藥太便宜,換幾個差不多功效的而價格高一些的藥。難道這就是我將來要工作的我們中國的中醫院的情況嗎?
在神經二病房的時候,我的同學因沒在帶教老師陪同下去與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罵。他只是想去補充收集一下老師沒有收集完整的中醫四診資料而已。
學校要求我們要寫16篇臨床病歷。我雖然覺得抄這些病歷幾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為,但還是決定硬著頭皮抄兩篇交差。還沒等下筆就被主任痛罵,說些什么這是患者的隱私,不能讓你抄之類的。看來她對我印象不怎么樣。罵得好!我本就覺得這是浪費我時間,不抄了。
當我要轉到普外實習的時候,我終于忍不住了。我斷然拒絕了醫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內科門診的主任---大連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醫—李吉彥教授。他平時是不帶學生的。但看到我的誠意,又經我跟科教那邊多方協談,他終于同意了。我終于感覺到我開始學中醫了。他先看一個患者,寫方,遞給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個患者(這時他看另一個患者),望,聞,問,切,自己來一遍,再自己開個方,跟老師的比一下。幸虧老師看得很慢,我有足夠時間做這些。當抄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方,我漸漸明白了這位老師的思路和用方習慣,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見解,有些也被他采納了。我感覺我突然進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說不出的喜悅。
【摘要】中醫護理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以護理程序為結構,運用整體觀念,對疾病進行辨證護理,結合預防、保健、康復等措施,并運用獨特的傳統護理技術, 對患者給予照顧和幫助, ,以保護人民健康的一門應用學科。而作為內科的一個分支的內科護理,在醫院對內科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發揮著中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性質與效果 ,手段,辯證施護
中醫護理學是中醫藥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整體觀念理論、辨證施護以預防為主,注重養生康復,運用獨特的中醫護理技能并汲取了代護理學的長處而形成的一門實用性學科。中醫護理是遵循中醫藥理論體系,體現中醫辨證施護特點的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彌補了現代中西醫學及護理學的不足。隨著社區醫療的開展和中醫走向世界,中醫護理學愈發顯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中醫護理的性質及醫學中效果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是中醫護理的核心,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廣泛。例如采用針灸、點穴、穴位注射、臍療、按摩、中藥熱敷等多種技術操作解除尿潴留;中醫更注重預防、保健、調養、康復,歷來強調疾病三分治、七分養,主要包含調理和護理兩個方面。調是指指導人們調攝、養慎、避忌,如適寒溫、適勞逸、調七情、節、飲食宜忌、病后調養等,護理是指對病人的照料、服侍,觀察病情,協助醫生治療等。采用耳穴壓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針、中藥離子透入及氣功等多種方法調整人體內外環境,治療失眠癥;通過針、炙、耳穴壓豆、拔罐、外敷中藥等處理疼痛、便秘、褥瘡、肌注后硬結等。中醫護理人員已將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適應證、使用范圍不斷擴展、不斷挖掘、整理、完善、創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療胃脘痛;用艾條熏蒸愛嬰病房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且對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中醫護理是通過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在臨床實踐中來實現的,也是檢驗中醫護理理論的途徑。但是醉著臨床實踐,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我們傳統統中醫護理操作的基礎上吸收現代護理操作中先進的、實用的內容來滿足需求,中醫護理與現代護理相結合,使中醫護理規范化、科學化已成為中醫護理發展的趨勢。
2 各種情形下科學內科護理的具體手段
2.1 特需內科的護理:隨著社會發展和大環境的變化,對部分特殊需求的患者在進入特需病房時進行的護理。這些患者很多在各事業單位擔任職務、有一定經濟能力、在總體上,、較強的經濟支付能力,較高的文化層次。在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的前提下,進行多元化服務護理。目前特需病房建設尚處初創階段,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去探索對特需病房及其護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強特需病房建設的一個十分重要方面。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1)因為區域的差異性,應該使患者適應新環境, 病房應有較好的適合病人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盡快進入患者的角色,有利于管理和恢復;(2)多元化護理中的溝通:語言溝通和文化溝通。因此,對于內科護理的護士需要努力滿足病人和家屬隨時會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健康指導。 (3)特需病房的護士應該能夠養成靈活應變的好習慣,特別是加強理論和技術的學習,熟練基本功,如靜脈穿刺一針見血、無痛注射、導尿、灌腸等操作應輕捷、利落。
2.2 心內科患者安全風險與護理:心內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病人。例如跌倒、猝死、出血等,具體的護理手段及方法: 對于不同類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護理對策:對于跌倒患者:遵守三個“半分鐘”的原則,即坐起半分鐘、平臥半分鐘、下肢垂下坐床邊半分鐘。在此過程中,要加強防止行走時、洗澡時跌倒,而且還要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類標識,如“防跌倒”等標記。加強心理上的安撫,對于患者的家屬應該避免和預防腦出血及高血壓。
辯證施護:
根據護理基本法則,再按照“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制定出理、法、護一致的具體措施和方案。 “辨證論治”是中醫精神實質,“辨證施護”則是中醫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基本特點有:1.整體觀念 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包括兩個方面,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2.同病異護 相同癥狀由于引起疾病原因(機體自身、地區、季節)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護理同樣以“實則攻之、虛則補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氣滯者理氣、血瘀者活血”確定護理措施。3.異病同護 不同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可采用同一護理方法。4.中醫護理不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和癥狀不同 相同的病機或證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
靈活多樣和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是中醫護理的特色除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有推拿、拔罐、敷貼、刮痧、熏洗等中醫護理技法,以及貼藥法、敷藥法、坐藥法、中藥保留灌腸法、中藥離子導入法、超聲霧化法、穴位注射療法等給藥方法,適用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簡單、操作方便、見效快的特點。這些方法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且都是西醫護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在中醫護理教育過程中應在不斷吸取現代護理學理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護理學整體觀念,發揚辨證施護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心內科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分析及對策 安徽省醫學協會信息中心
【關鍵詞】 中醫;消化內科;臨床應用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688-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濃厚,在進行中西醫的對比之后,已然意識到中醫的重要性,使得中醫又重拾地位,再次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隨之,中藥也便更廣泛地得到臨床運用。本文從中醫在消化內科中的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作如下介紹。
1 消化內科常見病癥: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和胃腸道改變密切相關的綜合性疾病,往往與胃腸道相關的其他疾病并發存在,比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癥狀為:腹痛、腹瀉、排便不規律、大便不正常。根據腸易激綜合征的具體癥狀,中醫會把它細分,像“便秘”、“腹瀉”等。根據實踐,該疾病癥狀通常表現為以下四種:第一,腹部。如疼痛。患者往往是順著腸道感到不舒服或者是疼痛,重者為劇痛,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癥狀在排出大便或者排氣之后會有所減輕。第二,腹瀉。一般在飯后特別是早餐過后,排便頻繁,且大便稀甚至無法成便。量不大但次數多,一般晚上恢復正常。第三,便秘。有便感但排不出來便,通常一蹲就是一個小時,幾天甚至上十天才大便一次,且大便顏色異常。第四,腹脹。這種現象白天比晚上明顯。
依據以上四種癥狀,中醫追究產生此疾病的根源為心煩、氣不順使得肝氣郁結,影響到胃腸。由此,中醫根據癥狀的不同便對癥下藥,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腹瀉”型病患,主要采用參苓白術丸制成的中成藥;治療“便秘”型病患得采用另外的中成藥,如舒肝片等。其療效評判結果為兩種即有效和無效。主要通過大便來評判,大便次數、量和顏色形狀恢復正常為有效,反之為無效。當然評判過程中,還要參考其他癥狀的恢復情況。
2 消化內科里中醫的應用:中藥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由3組共7種中藥組合而成,即姜、夏(辛開溫散)和芩、連(苦寒清熱)以及參、草、棗(甘補調中)。半夏瀉心湯作用眾多,能抗炎癥、調節腸胃功能、抗菌止瀉、保肝促消化等等。
第一種為寒性脈象,表現為:喜暖怕冷,手腳發涼,全身乏力,面露困疲之態,聲低乏氣,喜靜惡動,不愛喝水,臉色不紅潤。脈象現陰脈特性,舌苔呈現淡白之色。第二種為熱性脈象,表現為:喜涼怕熱,手腳溫熱,心煩氣躁,聲高氣足,有食欲但會反酸燒心,口燥易渴,大小便異常。脈象現陽脈特性,舌頭發紅,舌苔泛黃。第三種為寒熱交雜脈象,表現為:熱性脈象特性與寒性脈象特性相互交錯。
根據不同癥狀確定用藥的不同,各種藥物的量不同便可治療不同癥狀的病患。芩、連具有苦寒清熱的作用,所以對于熱氣較重的病患,這兩種藥物用量就適當增加,加到10g左右;對于寒氣較重的病患,芩、連的用量就要適度減少,芩減到3g左右,連減到6g左右。姜、夏、參、草具有辛開溫散、甘補功效,那么對于熱氣較重的病患就要減量,對于寒氣較重的病患就要加量。所以中醫要根據病患寒熱多少來確定這7種藥物的分量比重。
3 消化內科里中醫的臨床方法:中醫“和法”
中醫主要運用“和法”原理,也被稱為和解法,是指使用和解疏泄方劑,起到祛除病疾、調節平衡、恢復正氣的治療方式。“和法”在醫學上運用甚廣,如肝脾不和、腸胃不和、氣滯郁結等都可使用“和法”進行調理。但“和法”也需要方法得當,否則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在消化內科中,諸如肝脾不和、腸胃不和之類的疾病均可使用“和法”。以下四種是消化內科眾多病種中運用“和法”治療的幾個例子。第一種為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第二種為腸結核、炎癥性腸病、慢性腹瀉、功能性胃腸病。第三種為便秘。第四種肝、膽、胰疾病。中醫“和法”在消化道疾病中運用廣泛,具有絕對優勢。因為中醫“和法”既能從癥狀上治療還能從根本上即精神層面上治療,讓病患精神愉悅,健康由內而外。這也是與西醫有別的地方,也是與西醫相比,頗具優勢的一點。
4 提升中醫在消化內科臨床中的應用價值
基于近年來對中醫在消化內科臨床應用情況調查來看,中醫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認可,與中醫相關的各種藥物,各種療法也都取得很好的療效,同時與西醫相比,中醫的優勢也逐漸被凸顯出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醫在消化內科乃至整個醫學領域的前景之廣闊。
4.1 制定符合CAG病理、病證特點的辨證分型標準 醫學界一直在追求有醫學上的突破,比如對慢性萎縮性胃炎(CAG)的胃粘膜病理和癌基因表達的證病相關變化的研究。就現狀來看,慢性萎縮性胃炎沒有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所以該標準的制定是醫學專家急需解決的難題。專家需要復制慢性萎縮性胃炎證病模型,再分別將脾虛證、肝郁證、腎虛證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聯合建造模型,設立相關組進行比照,從而制定標準,這個標準可以反應慢性萎縮性胃炎各種不同病理特點標準,這樣便有利于早日制定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辨證分析標準。
4.2 抓嚴臨床療效科研設計工作 大家都知道,醫學研究就筑長城,工程任務艱巨,無法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從眾多的醫學報道分析,其病例選擇和療效評判標準也不盡相同。為了抓嚴抓緊臨床療效科研設計工作,就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資金投入,把科研和社會效益結合在一起。就目前來看,諸多醫院都存在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無法讓科研順利進行,但醫院依然應該積極爭取,通過各種方式爭取經費,大力支持科研設計工作。
4.3 加強藥方研究,提高臨床療效 中醫在消化內科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可觀,但是距離突破性發展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不能安于現狀,放棄繼續研究的決心,而是要精益求精,加強研究,以提高臨床療效。研究時,在保留中醫特色的基礎上,遵循醫學研究,不斷積累經驗,逐漸制定評價標準,繼承和發展中國古文明中醫醫學。
參考文獻
[1] 胡應峰.淺談中醫在消化內科臨床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1,12:199-200.
【關鍵詞】 心內科急癥;中醫思維;臨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97
心內科急癥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疾病, 患者若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治措施將造成殘疾或死亡等嚴重后果, 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本文將選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前來本院就診的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給予臨床研究, 探討心內科急癥的現代中醫治療思維, 為提高患者療效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 年齡49~86歲, 平均年齡(64.34±4.06)歲, 疾病類型:心律失常18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臟驟停6例。
1. 2 方法
1. 2. 1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經臨床檢查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內科)》確診為心內科急癥;②排除惡性腫瘤、精神類疾病;③排除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產褥期等特殊生理時期者;④無腦、腎、肝、肺等機體其他重要器官嚴重器質性病變;⑤對本次研究所需各項治療措施具有良好耐受性, 可遵醫囑完成治療;⑥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
1. 2. 2 研究方法 對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指定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中醫醫師完成所有患者中醫治療工作, 分析方法為查閱相關病歷資料、詢問當事醫護人員、詢問患者及家屬等。記錄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臨床療效, 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 2. 3 治療方法
1. 2. 3. 1 心律失常 若患者先期經西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時也可加用或改用中藥, 室性心律失常、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Ⅱ度1型、Ⅱ度2型、Ⅲ度)、病態竇房結和綜合征, 無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及昏厥史, 可根據中醫理論中“心悸”證實施辨證救治, 藥物選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麗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
1. 2. 3. 2 心臟驟停 心臟驟停患者經西醫處理復蘇后, 根據其實際證型提供針對性的中醫治療措施:①氣陰兩虛:治療原則以益氣養陰為主, 藥用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生脈散加味(鼻飼)等;②痰熱蒙蔽清竅:治療原則以滌痰清熱開竅為主, 藥用醒腦靜注射液、安宮牛黃丸(鼻飼)、清開靈注射液等;③氣滯血瘀:治療原則為活血祛瘀, 藥用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④陽虛欲脫:治療原則為回陽固脫, 藥用麗參注射液、參附注射液等, 可加用參附湯、真武湯加味(鼻飼)。
1. 2. 3. 3 急性心肌梗死 對于無明顯合并癥、梗死面積較小、已經失去溶栓機會或不宜實施溶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選用純中醫綜合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屬于“真心痛”范疇, 急性期宜化痰祛瘀為主, 藥物可選用具有豁痰行瘀的溫膽湯+失笑散、越鞠丸+失笑散, 囑其絕對臥床休息, 根據患者實際表現可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鹽酸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滴丸等藥物, 應注意若患者合并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情況應給予中西醫結合搶救措施。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臨床表現變化情況判斷其療效:①顯效:各項臨床表現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②好轉:各項臨床表現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③無效:各項臨床表現均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2 結果
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經上述中醫對癥治療后, 臨床總有效率高達89.47%, 無效率僅為10.53%。見表1。
表1 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臨床療效分析(n, %)
治療效果 例數 所占比例
顯效 21 55.26
好轉 13 34.21
無效 4 10.53
總計 38 100.00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不斷進步, 祖國中醫理論已受到越來越多醫學工作者的認可并應用于臨床救治疾病過程中。研究表明, 我國將現代醫學俗稱為西醫, 而傳統醫學則俗稱為中醫, 因此臨床對待同一病證可出現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等多種治療方案[2]。
有研究顯示, 根據臨床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患者不同臨床表現, 中醫思維可分為先中醫后西醫、先西醫后中醫、單純中醫等多種形式[3]。此外, 在治療前確定大的中醫思維后, 仍應根據患者實際臨床表現細分證型, 實施中醫辨證給藥, 從而獲得更為理想的臨床療效。
本文研究可知, 心內科急癥中輕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采用單純中醫治療思維;心律失常、心臟驟停患者則可給予先西醫后中醫治療思維。本文中38例心內科急癥患者給予正確中醫思維治療后,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達89.47%, 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提示正確運用現代中醫思維治療心內科急癥效果顯著, 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相符[4]。
綜上所述, 臨床醫師應準確掌握現代中醫思維, 待確診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臨床治療方案, 保障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唐榮芳, 程友桂, 孫開婷, 等.中醫護理臨床帶教路徑在心內科病房教學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7):114-116.
[2] 張詠梅.在中醫院心內科實施優質護理的體會.中國醫學創新, 2011, 8(22):115-116.
[3] 葉麗燕.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急癥康復期臨床效果觀察.亞太傳統醫藥, 2013, 9(11):160-161.
方法: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治療的53例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濕疹程度的差異進行不同的中醫內科治療,以15d為一個療程,觀察患者接受3個療程的治療效果。
結果:53例患者在接受3個療程的中醫內科治療后,重度、中度和輕度濕疹患者分別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療效顯著,5例、9例和7例有效患者,總有效率為98.1%,1例無效患者,無效率為1.9%。
結論:中醫內科治療的方法治療濕疹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治療濕疹患者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中醫內科 濕疹治療 應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9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13-01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 [1],濕疹的病因較為復雜,濕疹既可以由人體的內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環境因素引起。濕疹在發作時不僅有大量的溺水滲出,還會引起人體難以忍受的強烈瘙癢感。濕疹易反復難以根除,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來,我院采用中醫內科治療方法治療濕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醫內科治療的濕疹53例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中醫內科治療的臨床資料,分析中醫內科在治療濕疹上的應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者均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在7至61歲,平均年齡28.15±8.44歲;最短病程11d,最長病程3.5年;重癥濕疹13例,中度濕疹24例,輕度濕疹16例;頭部發病患者37例,全身發病患者9例,下肢發病患者7例。
1.2 方法。根據患者濕疹程度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重度濕疹患者、中度濕疹患者和輕度濕疹患者。所有患者的基礎藥方為金銀花、桑皮、甘草、梔子花、蛇床子、白鮮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參、生地黃等11種中草藥,并依據患者濕疹程度酌情增減藥物用量。將所有藥物綜合并用水煎熬,每日給患者服用三次。15d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都接受3個療程治療,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控制飲食。
1.3 療效判定。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患者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無瘙癢感,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很大程度的消失,有瘙癢感,對生活和工作還有一定的影響;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并出現病情加重情況,仍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2 結果
53例患者在接受3個療程的中醫內科治療后,重度、中度和輕度濕疹患者分別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療效顯著,療效有效的重度患者、中度患者和輕度患者分別有5例、9例和7例,總有效率為98.1%;1例患者治療無效,無效率為1.9%。
3 討論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濕疹的病因較為復雜,濕疹既可以由人體的內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環境因素引起。濕疹易反復難以根除,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濕疹的發病機制多有患者不科學的日常生活所致。例如患者飲食不規律,過多飲酒或食用辛辣或刺激性強的食物,患者脾臟和胃臟嚴重受損,并出現濕熱內蘊癥狀,一旦患者外感風濕熱,內外兩種因素同時對患者產生作用,從而導致患者身體虛弱,肌膚失養,血虛風燥,最終形成濕疹 [2]。從濕疹的臨床癥狀來判斷,濕疹可分為三種:慢性濕疹、急性濕疹和亞急性濕疹 [3]。三種濕疹都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瘙癢感,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旦治療不及時,病情會進一步擴散而加重。而且病毒在皮膚內可以存活多達數年之久,患者治療不徹底,病情容易反復。在治療濕疹患者時,臨床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病情的差異以及患者其它臨床資料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消除患者皮膚瘙癢、出水等癥狀,減少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的痛苦。雖然西醫有治療濕疹的藥物,但是西醫藥具有治療時間長、消除患者時間短的特點,患者治療的時間也增加,患者需承受更長時間的痛苦。而中醫內科治療則可以快速消除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給患者使用的金銀花、桑皮、甘草、梔子花、蛇床子、白鮮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參、生地黃等11種中草藥在改善患者病情重分別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如梔子花具有清熱利尿功效,花粉為患者提神,增強患者抵抗力,同時還能幫助患者快速消除疲勞和美容的功效 [4];苦參清除患者體內的熱燥感和濕氣;蛇床子可以燥濕溫腎;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且對患者的胃臟沒有副作用,可以祛除患者體內的毒素 [5]。將所有藥物混合使用,具有疏風解毒、利濕涼血的作用,從而消除患者的癥狀,改善病情。本次研究中的53例患者在接受以3個療程治療后,有98.1%的濕疹患者具有顯效或者有效的治療效果,而只有1例濕疹患者的治療效果為無效,無效率為1.9%,本次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治療的方法治療濕疹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治療濕疹患者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士兵.中醫內科治療內科濕疹的臨床探析[J].中外醫療,2013,21(11):118-119
[2] 王國穎.濕疹的治療概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7(03):163-165
[3] 董世松,李繼民,劉永濤.清熱涼血解毒方治療濕疹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07(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