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說心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活很現實的說說推薦
1) 你有沒有特別特別相信一個人,友情也好 ,愛情也罷,卻反手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個耳光。
2) 我在默默地期待,相信自己的存在,現實中的無奈,最后終于信賴,眼淚流下一瞬間才明白
3) 現實就是逼自己不得不接受那些不愿意看到的東西
4) 越在QQ上聊的火熱的人,在現實中話題越少,在QQ上話少的人,越在現實中聊的火熱
5) 現實錯亂的年代 誰分不清黑白
6)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一樣的難過,我只能說服自己接受現實。
7) 他們說網絡很假、我笑了、好像現實很真一樣、。
8) 誰不是從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被現實折磨成一個心機深重的瘋子.
9) 現實與,未來,拉近距離,可是一切都變的那么凄涼
10) 昔日的甜蜜已遙不可及 現實的悲哀卻寸步不離
最新生活很現實的說說
1) 不戀愛不唱k不抄作業初吻還在 這些現實么
2) 多少人的愛情都敗給了現實。
3) 慢慢才知道,快樂常常來自回憶,而痛苦,常常來自于回憶與現實的差距。
4) 親,這是現實而不是童話,別把愛情演繹得像那么回事,最后的最后感動的還不是只有你自己。
5) 這么近那么遠,現實和夢境相疊。
6) 其實我們都是好孩子、只是現實所迫而已。
7) 愛情愛情,有錢就有愛情,這就是現實。
8) 現實就是這樣,你才消失一會,整個世界就都把你忘了。
9) 現實中的我卻沒有自己想象中的堅強 如今 我喜歡把淚藏在心底
10) 現實會告訴你,無論你是男是女,不努力就會被生活踩死。無需找什么借口,一無所有,就是拼的理由
精選生活很現實的說說
1)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武裝自己# 與其逃避現實,不如笑對人生#
2) 女性沒魅力才覺得男人花心,男人沒實力才覺得女性現實。
3) 有時候你需要接受現實,有些事永遠也回不去以前的樣子了。
4) 社會狠現實,思想狠無奈···
5) 誰不是從一個心地善良的傻子被現實折磨成一個心機深重的瘋子@
6) 現實告訴我這世上沒有如果。
7) 我曾害怕孤獨 怕黑 怕背叛 怕現實 但我如今什么都不怕了 我倦了
8) 曾經以為你會愛上我,可是現實好殘酷
9) 現實再美゛也美不過虛偽つ
10) 小時候有過很多理想,長大后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
11) 非要現實給一個巴掌才知道什么是人心
12) 現實每天抽我幾巴掌,我說怪不得我臉那么紅.
13) 幻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幸好還有差距,不然誰還稀罕幻想!
14) 現實決定了女人外表丑陋內心就是骯臟。
15) 網戀再怎么轟轟烈烈也比不過現實的一處萌動。
16) 非讓現實給你一巴掌你才知道社會有多虛偽,非讓所謂的朋友把你敗壞的什么都不是你才知道人心可畏
17) 現實的社會,毀了我一個做好人的機會
18) 不能夠接受現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逃避。
19) 擁擠的城市,快速的生活,現實的社會,奴隸般的人們
20) - 現實會告訴你,無論你是男是女,不努力就會被生活踩死。無需找什么借口,一無所有,就是拼的理由。
21) 社會你能不要那么現實么,現實得讓我不敢面對。
22) 人在現實的生活是漫步,心卻依然徘徊在苦澀的回回憶
23) 男人沒本事、何必要怪女人現實
24) 再難受又能怎樣,生活還是得繼續,現實就是這樣,沒有半點留情,你不爭就得輸,
25) 再難受又怎樣、生活還要繼續。現實就是這樣、沒有半點留情、你不爭就得輸.
26) 你有沒有特別特別相信一個人,友情也好,愛情也罷,卻反手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個耳光?
27) 來年的我們終將被現實洗刷得只知勝者為王
28) 再好的想法也經不起現實的摧殘.....
29)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30) 他們說網絡很假,我笑了,好像現實很真一樣
生活很現實的說說相關文章:
1.生活說說很現實的心情說說大全
2.2017現實的說說
3.含有人生哲理的說說 生活說說很現實的說說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出版的圖書,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后只有3卷。
《志人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指魏晉六朝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歷史人物的傳聞軼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軼事小說。代表作品有《世說新語》、《西京雜記》
(來源:文章屋網 )
2、你喜歡轉頭就走,我學會了不再挽留。
3、有一種心疼叫做“隨便你”,有一種失望叫做“算了”。
4、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我是你想不到的無關痛癢。
5、希望是火,失望是煙,生活就是一邊點火,一邊冒煙。
6、我們必須接受有限的失望,但絕不失去無盡的希望。
7、看透了人心,心也涼透了。
8、后來的滿腹心事不知說與誰聽,茶人欲去,酒客未留。
9、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
近日,教學之余,在翻閱《世說新語》時,讀得其中一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余,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茍同:
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季倫笑曰:“卿不識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一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一樣。
我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悅目,或動聽悅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說,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里的“佳”,只是一般人說的“好聽”的意思。若進一步問“佳在哪里?”“為什么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郭洗馬所說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著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里”“為什么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層次:一為“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悅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為“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一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一個音樂修養高的人會聽得如癡如醉,贊嘆不已;而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你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一樣。你不僅會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能對每個樂章都會細細品味,能分辨出哪是“初見鄉村景色時的愉快情緒”,哪是“農民的歡樂舞會”,哪是“小溪流水”,哪是“狂風暴雨”……,從而真正步入音樂美的迷人世界。
欣賞藝術美,少不了知識修養;觀賞自然美,同樣離不開知識修養。有一出歷史劇叫《關公單刀赴會》,其中寫關羽帶著周倉來到江邊,見江水在旭日的輝映下一片通紅,兩人都產生了美感。周倉目不識丁,只能叫:“好水!好水!”關羽滿腹經綸,便由通紅的江水聯想到在此發生的流血戰爭,感慨道:“鏖兵的江水猶然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顯然,關羽多獲得的美感要比周倉豐富得多,原因就在于他比周倉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要高得多。面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人所以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很大程度上與知識修養有關。游覽黃山,知道一些黃山傳說和歷代詩人吟詠黃山的詩詞的人,會比對黃山一無所知的人增添許多游趣。登上萬里長城,有點中國歷史知識的人,對長城的雄偉都會發出由衷的感嘆,感嘆先人的智慧和才干。而對歷史知識了解不多的人,面對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感慨的也只能是表面所見的景象罷了。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就是說,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現它們。靠什么去發現呢?藝術修養和知識修養是很重要的方面。修養越深,展現在你眼前的美的事物就會越豐富,你獲得美感的機會也就越多。
欣賞美還需要健康的審美趣味。這里所說的趣味是個比喻,是由口舌的感覺引申而來。長有人講:“說到趣味無爭辯。”也就是說,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你喜歡甜,他喜歡辣,你喜歡咸,他喜歡淡,--這沒有對錯之分,高下之別,因而沒有什么好爭辯的。這種看法若僅僅指人的飲食口味,當然無可厚非;若擴大到審美領域,不說大謬不然,起碼也是值得商榷。因為,審美趣味不僅有高下優劣之分,而且這種區分往往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例如,同是閱讀文學名著《紅樓夢》,從中看出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與只見驕奢逸和宮闈秘事,實在有天壤之別。同是欣賞西方繪畫藝術,沉浸在美的造型和豐富的寓意里,與只從中尋找刺激和醫學專用,也是不可相提并論的兩碼事。在這里,前者是吸收營養,后者是吸毒;前者是可使人的精神品位得到提高,后者卻讓人的思想品質受到腐化、墮落。
所以,培養健康、純正的審美趣味,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大事,對青少年來說尤其是如此。青少年正是審美趣味的形成期,如果缺乏正確的導引,那就是容易受各種低級、庸俗趣味的引誘;而一種低劣的趣味一旦形成,便會逐漸成為習慣,甚至進而由習慣變成自然,不但改起來難乎其難,甚至會執迷不悟,越陷越深。在這方面,一些青少年由接觸網絡到沉迷于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到荒廢學業,甚至違法犯罪的教訓已經很多。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培養健康、純正的審美趣味,在熱愛優秀文學藝術的同時,自覺地抵制那些庸俗、低級“藝術”的侵蝕,以防自己的心靈受到污染。
關鍵詞:《世說新語》 人物形象 名士品格 魏晉風度
《世說新語》是反映魏晉士族生活的專書,被魯迅稱為“名士教科書”,主要記敘了漢末及魏晉以來三百年間士族階層的遺聞、軼事、瑣語。書中人物眾多,但反映出的社會層面卻十分集中。它通過記述人物的只言片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士大夫階層在《世說新語》中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集中展示了魏晉名士所特有的氣韻風度和精神境界。因此,可以說《世說新語》生動地展示了名士的人格特征,自然名士的品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一.張揚個性 追求真情
從《世說新語》中展現的魏晉名士與漢代皓首窮經的儒生已經有天壤之別。非常明顯的是,魏晉名士們的種種奇特嗜好都體現出“任誕”之風,這也成為魏晉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這些奇形嗜好使他們言行形成了一種放誕色彩,如西晉末年的張翰就發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這樣的名言。放誕之風主要以“竹林七賢”為發端,比較典型的代表有嵇康、向秀、阮籍等人。嵇康因不合作而獲罪司馬氏,向秀在職終日飲酒,阮籍在其母喪期內喝酒吃肉。他們雖然言行放誕,不拘禮法,但是內心真誠坦蕩。他們是整個名士群體的代表,也是后來者效仿追逐的對象。
輕視禮法,來源于對真情的執著追求。莊子有云,“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在名士們放任的行為之后,是對于“赤子之心”的追求。如《任誕》七中寫道“阮籍嫂嘗還家,籍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也?’”《禮記》中有規定叔嫂之間不能通問。阮籍卻不舉禮法,在嫂子回娘家的時候前去道別。當別人責難他時,他卻說,“禮豈為我輩設也?”禮法對阮籍來說是虛無的,凡事只滿足于內心的欲望,合理又合情。《任誕》八中這樣寫“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儒家傳統上對禮與情的要求是“發乎情而止乎禮”,這也是傳統倫理的道德觀念。阮籍醉酒后,卻睡于鄰家美婦側。阮籍并非不懂禮教,而是他所作所為實屬無奈之舉,是一種全身之道。以上兩則故事都體現出了阮籍超越世俗禮法而追求真情真性的灑脫。
在這一時代, 士族們的嗜好也十分怪異。根據《世說新語》所記載,當時的名士有服藥、賭博、裸形等愛好。《言語》 第十四條記載:“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何平叔是士人服藥的發起者,他認為服用五石散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使他精神煥發。魏晉人生于亂世,朝不保夕的動蕩時局使他們企圖通過服藥得以延長生命。這也成為了魏晉正統士人一種特殊的風氣。此外,有趣的是竹林七賢占據了《世說新語》任誕一門中的前十五篇,并且內容大多與酒有關,《任誕》第五條記載:“三日不飲酒, 覺形神不復相親。”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玄學對于名士們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名士自身對于時代生存方式的厭惡。劉伶的代表作《酒德頌》和阮籍的《大人先生傳》中也流露了他們對于正統生活方式的厭惡。從此不難看出,他們放誕的行為是反對世俗綱常,竭力張揚人的自然本性和體現個體價值。
二.從容曠達 淡定隱忍
從容曠達是魏晉名士們推重的氣魄,名士們大多追求自然之道,主張不為外物累及,灑脫從容的舉止風范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雅量》第二十八條記敘了謝安在隱居時的一個故事,謝安與眾人出海泛舟游玩,“風起浪涌”時,孫綽等人面色就有些緊張不安,想要回去。只有謝安神情淡定,“吟嘯不言”,等到風浪猛烈之時,謝安才從容地說:“如此,將無歸”,于是眾人才坐船回去。故事結尾褒揚謝安“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這種大義凜然的氣度、曠遠的心胸令人折服,這表露出東晉名士對于鎮定、從容氣魄的追求與認可。謝安的這種喜怒不形于色氣魄在他出仕后有了更出眾的體現。《雅量》第二十九條,桓溫“伏甲設饌”,欲殺謝安和王坦之,謝安“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使得桓溫“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相較謝安,王坦之的“倒執手板,流汗沾衣”就遜色多了,兩人在神情上已是高下立見。正是謝安的喜怒不形于色、老成持重的魄力使他成為了東晉名士的典范。
此外,名士們面對死亡的危險也毫不動容,值得夸贊。《方正》六記載:“夏侯玄既被枉桔,時鐘毓為廷尉,鐘會先不與玄相知,因便鉀之。玄曰:‘雖復刑馀之人,未敢聞命。考掠初無一言,臨刑東市,顏色不異。’”面對死亡,嵇康和夏侯玄沒有絲毫的恐懼和驚慌之情,更沒有哀告求饒,而是臉色不改,鎮定自若。這不僅表現出二人的勇敢無畏,更體現出他們性格中的通脫、曠達,其灑脫的精神在這故事中表露無疑。
但是,如果刻意追求這種風格,就會難免使人覺得做作而且有悖常理。“謝太傅與王文度共詣郗超,日旰未得前。王便欲去,謝曰‘不能為性命忍俄頃!’”(《雅量》第六)“為性命忍俄頃”僅六字就包涵了豐富的內涵。一個“忍”字道出了鎮定的來源,為性命而忍就失去了淡定的內涵。與當年嵇康臨刑前撫琴而彈之的氣魄比起來,這表現出的鎮定便是有失水準。魏晉名士的這種淡定,既具有不怕泰山壓頂的大無畏精神,又具有悲憫蒼生的大我氣度。
三.才學出眾 機智善辯
《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名士們不僅有著良好的德行、風度,更有著出眾的才智。才思敏捷、機智善辯的文人在書中比比皆是,《言語》一門中涉及的最多。根據書中的記錄來看,魏晉文人對才智十分重視,并以此有了許多聞名的小故事。用口頭方式表現出來的才智稱為清談。魏晉時期清談之風大盛,唐翼明先生曾對此有過論述,“所謂‘魏晉清談’,指的是魏晉時代的知識分子,以探討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為主要內容,以講究修辭與技巧的談說論辯為基本方式進行的一種學術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清談成為士人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并且是上層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文學》第53則記載,文人張憑初出茅廬,去拜訪劉真長卻并未得到重視,但之后他憑借在清談方面的出色表現終于引起了劉真長的注意,并被請到上座。魏晉時期有不少像張憑這樣能言善辯之人,憑借清談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士人之間的玩笑也充滿了樂趣。鄧艾口吃,將自己的名字說成了“艾艾”,晉文王就嬉笑他:“卿云‘艾艾’,定是幾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故是一鳳。’”(《言語》17)士人們的日常也充滿了機智和幽默,足以體現出文人對于口才的重視。
自然,魏晉名士的品格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概括。不過,我們覺得以上三個方面是魏晉名士非常突出的本質特征,且確與他們的前代士人和以后文人區別很大的地方。我們能夠從其中感受到魏晉士人瀟灑超脫的心靈世界,可以看到魏晉名士群體對傳統的價值觀念的明顯摒棄態度。他們更以極度放誕的言行,叛離固有人生道德和信仰,并且以率真曠達的舉止構建出了一種新的人生觀。
雖然偏激的心態導致了名士們舉止的失衡,但這種對于時代的批判和反思促使他們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他們開始強調生命個體的獨立,尊重人生價值,并以追求真情真性的舉止流露出自己對于人生新的認知。由此,魏晉的名士群體呈現出了一種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全新人生風貌,這便構成了后人所謂的“魏晉風度”。這種風度在古代社會常為正統所詬病,然而今天我們反觀這類流光溢彩的精神風貌,久釀的醇香溢滿周圍。
注 釋
[1]唐翼明:《魏晉清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2]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