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唐詩、宋詞就是其中之一。
詩詞與中華漢字就像一對好姐妹,,總也分不開。中華漢字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演變過程。從遠古時期,聰明的人們發明了象形字,并在龜殼、堅硬的骨頭、象牙等上記錄,這就是甲骨文。有經過了許多年的演變,終于變成了如今的漢字。在古代,也有一些書法家的字流傳到了如今。如王羲之,他的草書豪放大方,具有英雄魂魄的氣質;歐陽修的楷書秀麗端莊,字中透出一股秀氣。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好好繼承它。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魅力四射,慢慢品讀,細細咀嚼,便覺得余味留香,韻味十足。走進唐詩吧!去體驗古人的送別情懷,王維在渭城送元二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送杜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傳唱古今,汪倫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使人感受到友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去感受詩人常年在外的思鄉之情吧!李商隱因思念妻子,動筆寫下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白躺在床上,皎皎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來,他望月生情,寫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名句孺婦皆知,家喻戶曉;王維在異鄉,重陽節到來時,心頭不禁生出了悲情,筆下便瀉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讀了這幾句話,何人心上不涌起思念家鄉的傷感?
詩是古人抒緒的一種方式,我能在其中感受到詩人的心情;詩如畫,在那具有魅力的唐詩中,我們仿佛身在其中;詩富于哲學,聰明的古人在詩中蘊含了各種人生哲學,使讀者受用無窮。
說起唐詩,不得不提前宋詞。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寫得詞《聲聲慢》表現了她難以言傳的凄楚悲傷之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三句用一連串疊字表達了這種凄苦的心境,更是千古流傳。岳飛的《滿江紅》表現了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全詞都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蘇軾的《浣溪沙》蘊含著人生哲理,告訴我們要擁有樂觀闊達,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詞是我國的文化之一,不僅能說,還可以彈唱,讓我們一起走進宋詞,品味宋詞!
唐詩宋詞,歷史悠久,是我國的瑰寶,必定要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深地一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祖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而感到驕傲!我們不僅要讀,還要品,更要讓我們去傳承它,保留它發出發出更燦爛的光芒!讓我們傳誦中華唐詩,流唱千年宋詞!
關鍵詞:詩教 興趣 語文教學 拓展 延伸
詩教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孔老夫子首先發明的,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詩教是我國培養人文素質的優秀民族傳統;詩教是以中華傳統詩詞為內容,通過誦讀、吟唱達到以詩勵志,以詩明德,以詩從善,以詩益智,以詩陶情,以詩向美的人文素養教育。孔子在《禮記·經解》中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不僅是詩教的創造者,也是校園詩教的首創者和實踐者。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迎合詩教活動?如何借詩教活動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拓展與延伸?是語文教師探討較多的話題。
一.借“詩詞進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1.朗讀,背誦興趣。
學生讀詩,誦詩,吟詩在學校舉辦全校性“心向黨·快樂長”為主題的經典詩詞誦讀、吟唱比賽活動的準備和進行中氛圍越來越濃。在學生中評選班級、年級、學校“背誦古詩詞”之星活動。班級完成《中學階段古詩詞推薦篇目》考核測評每學期進行一次,并登記建檔,作為評優的依據。借助學校讀書室,創建班級讀書角,在學校文學社組織的“讀書心得交流和讀書筆記評比”活動氛圍中強化學生的課外閱讀意識。《文心雕龍》中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在足夠的詩歌閱讀積累和閱讀賞析的基礎上,詩歌寫作也就有了嘗試的可能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觀察和體會周圍的事物,并鼓勵學生用詩歌的語言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將更深刻地體會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撰寫詩歌評論,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解讀詩歌的語言和情感,以充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水平。
2.寫作興趣。
鼓勵動員學生加入校園文學社,讓學生借助文學社展示自我。在所教班級組織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對學生的創作的作品在班級的學習園地展出,利用作文課時間師生共同賞評。讓每個學生給自己和別的同學的作品打分,同時寫出自己的賞析結論。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多寫創作緣由和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想,對別人的作品多寫自己看到的優點,問為什么很少寫別人的缺點,學生的回答是:我看不出好來,但也說不出不好的原因。這就夠了,每個學生聽到的是自己作品的優點,即便平時寫作文就頭痛的學生也有了寫作的欲望和沖動,一兩周就交了幾篇自由詩,讓我改改。還有幾位同學的作品被登在我校校園文學報《襄墨韻》上,有的學生作品被張貼在校園詩墻,借助校園文學社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多了,寫作興趣有了很大提高。
二.借“詩詞進校園”活動,堅持遵循語文教學的“三大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不同特點,采取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寓教于樂,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誦讀活動,培養其持久的興趣。
2.重全面,突重點原則:“中華詩詞進校園”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使全體學生都能從中受益,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堅持全員性的原則下,教師要鼓勵一些學生脫穎而出,成為誦讀古詩詞的“尖子生”,鼓勵學生學習寫一些詩歌作品,培養一些“小詩人”。
3.實踐性原則:古詩詞重在誦讀,重在實踐,應堅持“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背誦為主”。教師因此要大膽放手,指導、引導學生多誦讀,既鼓勵學生在課堂、課外多誦讀,更鼓勵在家庭多誦讀,在實踐中積累,在實踐中收獲。
關鍵詞:古詩教學;傳統文化;結合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詩)的動人美景。
(3)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關鍵詞: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3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21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古詩詞就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文化。古詩詞最早起源于我國的唐宋朝時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色文化。通過學習古詩詞,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綜合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讓學生感受優秀古詩詞的精髓和文化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這些古詩詞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并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學生通過閱讀古詩詞,能夠感受古人在遭遇困境時的心態變化,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的內容。但是要想真正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還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從各方面出發,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結合應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就能綜合提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一、古詩詞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古詩詞。而且,這些古詩詞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屬于經典作品,能夠綜合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和文化素養。古詩詞學習也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智力水平發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古詩詞只有依托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夠得到發展。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古詩詞占據著重要位置。
通過古詩詞教學能夠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這些經典古詩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宣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詞不僅僅描繪了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且闡述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習俗。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形成的智慧結晶,能夠通過精煉的文字體現出中國特色文化,形成了生動形象的畫面,讓人們感受這種文化意境。通過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能夠重新煥發學生生活、朋友、家鄉和國家的熱愛之情,可以教會學生最傳統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從而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分析
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以來,我國語文就開始了古詩詞教學。但是,在古詩詞實踐教學中,教師仍然沒有轉換教學觀念,沒有完全重視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對于古詩~語法的講解不夠徹底,僅僅讓學生機械式地背誦古詩文,使古詩詞教學失去了靈魂。教師在古詩詞的理解教學上運用大量的時間,并沒有完善教學模式,把古詩文翻譯作為教學重點,沒有讓學生自行領悟古詩詞背后的傳統文化,忽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意境和情感,只有通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才能真正領悟古詩的魅力。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死記硬背成為了學生學習故事的主要方法,教師過于重視考試內容,而忽略了原有的意境美。
目前,許多學生學習古詩詞缺少興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對,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死記硬背,雖然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但是也讓學生喪失了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同時,古詩詞內容與現代化科技內容存在著本質差別,所以給學生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學習古詩沒有任何用處,無法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古詩詞理解非常枯澀難懂,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所以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古詩詞。
三、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閱讀大量的古詩詞,重視積累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做任何事只有不斷積累,才能獲得成功。對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來說也是一樣,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閱讀大量的古詩詞,才能由量變達到質變。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說明只有大量閱讀,才能夠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需要閱讀大量的古詩詞,在這些古詩詞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而且,積累大量的古詩詞,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為學生的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二)結合生活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必須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由于初中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性格特征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必須因材施教,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狀況和興趣愛好,制定古詩詞學習計劃。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教師可先給學生具體描述王維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把學生帶入當時的場景中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又如,在學習曹操的《龜雖壽》時,教師可讓學生用慷慨激昂的語調進行閱讀,體會曹操的那種老當益壯的情懷。這樣通過特定的節奏,可以描述出生動形象的意境畫面,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古詩詞之美。此外,在每篇古詩詞中都有名句。對此,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賞析名句意思,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詩詞意境,獲得情感體驗,充分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充分體會詩人所處的情境以及詩人的心境。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現代文明發展的同時,傳統文化愈發受到重視,并且滲透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既幫助學生扎實掌握了古詩詞,也能夠提升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筆者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從而實現了激發學習興趣,陶冶品德情操的目標。本文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起點、在古詩詞教學中尋找切入點,對此進行了實踐探究。
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鯉魚溪文化
一、探索與實踐
怎樣將古詩詞教學與當地傳統結合起來,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鯉魚溪文化、民族圖騰文化等精髓。筆者結合平常古詩詞教學實踐,進行了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嘗試。
1.特色公開課,融入傳統文化
公開課是教師之間學習與交流的最佳機會,也是將當地傳統文化向外宣傳的難得時機。古詩詞公開課授課過程中,不僅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還要和當地極具特色的本土文化相結合,有計劃的開展古詩詞觀摩課。如教學古詩《江南》時結合鯉魚文化,可以先創設情境,出示剪紙畫――“年年有余”剪紙圖騰,引入課題。接著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詩意。然后讓學生細讀課文感悟詩意。教學“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段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讀課文,分析人魚嬉戲的場景。師:看到采蓮姑娘這么開心,魚兒也來湊熱鬧做游戲和捉迷藏,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生:從“戲”字可以看出。師:小魚兒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躥到西面,一會兒鉆到南面,一會兒溜到北面,你覺得小魚兒怎么樣?生:魚兒歡騰跳躍,爭相追逐,很開心。這時可以播放周寧鯉魚溪《人魚同樂》的視頻課件,師:我們的鯉魚溪中的大小鯉魚在悠然自得地游弋,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請你說說你和魚兒怎么相處?生:魚兒見到我們就游過來搖頭擺尾,我們用手輕摸鯉魚,魚兒不跑,魚兒和人很親。師:鯉魚溪人與魚同處一塊兒,人魚嬉戲,構成一幅美妙的人魚同樂的和諧畫面……。這樣,課文就可以巧妙地結合浦源八百年來的護魚文化來充實。從宋代開始,當地村民就已經形成規定,要保護家鄉的鯉魚,小學生對本土的護魚風俗早已耳聞目染,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特色傳統文化,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詩意,更能深入地理解古詩詞中的精髓。
2.古詩詞擂臺賽,傳承傳統文化
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班級每年舉行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古詩詞擂臺賽。首先,組織詩詞朗誦會。內容都是小學生必需掌握的近百首唐宋詩詞和一些簡單的古文常識,有些是小學課本中學到過的,比如賀知章的《詠柳》,王維的《鹿柴》等。其次,開展古詩詞知識競賽活動,設計一些詩詞文化常識、名家名作,以書面的形式讓學生解答。再次,以擂臺賽形式推進比賽。學生根據事先分組推薦代表參賽,由教師出題,內容為小學課內外古詩詞,還包括周寧本土的《怡園詩集》《樂天室詩草》等一批優秀詩集。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背誦整首古詩,或整組背誦古詩詞,不能重復,最后將這幾輪成績進行匯總,成績高者勝出。通過這樣的擂臺比賽活動,學生不但更深入的了解課外古詩詞知識,同時感受了當地傳統特色文化的氛圍。這樣,使古詩詞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好地弘揚了中華國粹,傳承了本土文化。
3.誦讀經典,同品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前人智慧結晶,反映著深沉歷史文化。如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深,對本土文化的人文價值更不甚了解。因此結合古詩的經典誦讀學習,會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所蘊涵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等。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的時候,讓學生思考:重陽節這天古人會做什么,而我們會做什么?通過交流,學生知道了重陽節古人有登高和佩帶茱萸的習俗,而我們當地會吃芋頭,吃糍粑,孝敬老人,組織老人登山比賽。古詩學習是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個窗口和平臺,要讓學生收集周寧本土傳統節日古詩詞,了解當地民俗,并在班級交流會上展示。例如,在一節展示課上,學生通過交流,他們了解到當地雖然水資源豐富,但絕不打井,因為浦源村地形像太極,形狀酷似魚,而鄭氏祠堂形狀為船,打井了無疑是船鑿洞。除了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還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傳統文化活動,了解三月三駝燈節、清明祭祖,及獨特魚葬習俗等。引導和提示他們,用古詩詞,來描摹眼前看到的情節,使得古詩詞經典誦讀和傳統文化學習充分地結合在一起。
4.聯通實踐,弘揚傳統文化
實踐出真知,結合導游活動開展“我是鯉魚溪小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讓班級的小導游在課余時間置身導游實踐。讓學生根據景點的文化,加工撰寫導游詞,將古詩詞與傳統文化結合,活躍孩子們的思維,拓寬孩子們的想象,這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寫作水平得到提高,品格得到塑造。例如:小導游在給游客介紹雄偉壯觀、氣勢非凡的石牌坊――“孝子坊”時,結合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的詩句,《游子吟》寫的是母愛,百善孝為先,在浦源這里有現實生活中的孝行,兒子為母敷藥割股療傷的事跡,可謂孝感動天,為后世孝子之楷模。
二、收獲與思考
多年的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實踐,收到一定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興趣更高漲。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難度最大的部分,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古詩詞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當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結合之后,學生能夠更透徹地理解古詩詞中的含義,并且學習的負擔減輕,學習的興趣也提 高了。
2.學習氣氛更濃郁。讓每個教育墻都說話,在班級墻上教師設置了“傳統文化區”和“古詩詞學習區”,讓墻壁潛移默化地發揮育人作用。當將傳統文化引入到古詩詞教學的工作過程中之后,課堂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發言,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是非常濃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