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舞蹈音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表達,通過肢體來表現內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隨著人類最早的動作行為出現的藝術形式,而在舞蹈創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著音樂的音素。任何一種舞蹈,任何一個舞者必須根據音樂的節奏來進行舞蹈動作的創作,音樂就像是舞蹈創作環境的氧氣一樣,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它的存在。舞蹈和音樂相互依存,沒有音樂伴隨就不存在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節拍或歌唱相伴和。音樂與舞蹈的結合,使得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得到了豐富,而且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求又滿足于兩者相結合以后絢麗多姿的綜合藝術中。舞蹈和音樂的這種“共性”為它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音樂在舞蹈中的存在性
舞蹈需要音樂的情感激發和動作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是一種無聲的藝術,它是聲音的藝術,是以音響為表現的物化形態。其主要表現手段是旋律,節奏與和聲;而舞蹈主要是以肢體動作為其表現的物化形態,主要表現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樂是時間、空間、聽覺的藝術。舞蹈是空間、視覺的藝術。它們雖然有著不同卻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來舞蹈與音樂被作為姐妹花藝術來看待。從舞蹈與音樂的結合來看,節奏是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節奏是舞蹈動作構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構成音樂旋律的基本因素。從產生之初,兩者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這是他們結合的基礎。
從上古時代,舞蹈、音樂就伴隨著人類聲場勞動而產生。動作和節奏是密切相關的。如《毛詩》序所說,“情動于中,而行與言,是言之不足,故嘆之,足之蹈之也”。人們用手拍打,腳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了有規律的節奏,既是音樂的也是舞蹈的節奏。舞蹈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音樂也需要舞蹈來詮釋節奏。在節奏相同的情形下,產生多種多樣的動作變化和隊形的更改,從而形成群舞或獨舞。只有有了一個共同的節奏源,才能創作出一個協調而具有觀賞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創作當中,由于表演者是由多個人組成,而每個人的心理節奏卻又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沒有音樂節奏的規范,舞蹈創作者將無法按照自我心中的節奏來進行編排每個人的動作,那將導致群舞作品創作失敗。在獨舞的舞蹈作品創作中,舞蹈編導也必須按照自己的心理節奏,或者是根據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自行安排與音樂相對應的舞蹈動作完成作品創作。抒情也是舞蹈與音樂的共同點。兩者都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舞蹈借助形態動作,便于表現情感的外部形態,音樂長于抒發復雜而強烈的內心情感,而且音樂的表達具有抽象性,它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疊,矛盾或干擾,而可以與舞蹈結合得天衣無縫。
二、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成為音樂之行,音樂成為舞蹈之聲,自古以來就難舍難分。從音樂中的音素、動機、主題旋律與環境氛圍,其一致性達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舞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音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屬于視覺范疇,有形而無聲,而音樂則屬于聽覺藝術的范疇,有聲而無形,兩者可以有機結合。在舞蹈表演藝術中,優美的音樂配合,可以幫助舞蹈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個性,烘托氣氛,從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樂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揭示其主題思想的組成部分。舞蹈表現的情緒變化,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來體現的。舞蹈正是在形體動作與音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有機結合中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的。就來說說舞劇當中的《烏紗魂》的編導情況為例。在該劇的編導過程中,他沒有單純地去設計舞蹈動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用在傾聽音樂上。所謂聽,就是用心靈去感知音樂,就是“入境”,在旋律中體味,去尋覓動作的源頭。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點時,劇情中設計的動作和音樂融為了一體,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場上,劇情不靠回憶動作,更不靠場記,而是先和演員一起反復聽音樂,交代對音樂的準確感覺,待音樂喚起靈感沖動后,他便在“凝固”的音樂氣氛中如癡如狂的教起動作來。這時舞蹈隨音樂馳騁,動作從胸中流出。因此,《烏紗魂》劇的動作不是硬編出來的,而是自然流出來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這正是源于舞蹈與音樂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樂舞”之稱。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中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做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舞蹈家對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當然有更深的感覺和理解。這種感覺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來。
三、舞蹈與音樂的內在聯系與異同
(一)舞蹈與音樂的內在聯系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語言為主體的,那么音樂究竟給予舞蹈一些什么呢?本人看來,音樂shi少在以下六個方面,給舞蹈增添了魅力。(1)節奏、節拍等,給舞蹈以鮮明的律動;(2)音調、調式、音色等,給舞蹈以主題形象和風格的預示;(3)背景音樂、音量、速度等,給舞蹈以情緒的渲染和烘托增加戲劇性;(4)轉調、變和鉉、變節奏等,給舞蹈的內容以花容點睛,立增加戲劇性;(5)和聲、復調等多聲部,給舞蹈形象表現以豐富感,立體感和層次感;(6)不同的曲式結構連接,使舞蹈作品的情節發展更具邏輯性、完整性。
(二)舞蹈與音樂存在的共同點
1.舞蹈和音樂都是時間性流動的藝術,它們都是表現一個連續的、進行的過程,音樂是靠音符的連續,舞蹈是靠動作的連續,二者都是以節拍和節奏組織起來、連貫起來的。如果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那末節奏就是它的基礎,同樣地說,動作是舞蹈的靈魂,那么它的基礎也是節奏。因之節奏是音樂與舞蹈同步進行的最重要的基礎,也是連續兩種藝術的橋梁。
2.舞蹈和音樂在表現特點上都是不擅長表現抽象的概念。二者都是長于抒情,拙于敘述,更拙于理論。舞蹈與音樂都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審美的一種方式,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現著他們的傳統習俗,道德觀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們都來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現規律去揭示生活,因此,它們是具體的,形象的,并不是理論性的。
3.舞蹈和音樂都是表演藝術。它們必須經過二度創作——表演,才能完成整個創作的過程。當一個舞蹈作品在舞臺上演出
時,舞蹈和音樂同時經過視覺的途徑到聽覺的途徑——“殊途同歸”于欣賞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產生了新的“質”。
(三)舞蹈與音樂存在的差異
1.音樂是聽覺藝術,舞蹈是視覺藝術,進一步說,一個是有聲而無動作,一個是有動作而無聲,這兩者的結合既有聲又有動作,就可能產生更鮮明、更準確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細致的感情。
2.音樂善長于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本身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聽著來聯想,發揮其最好的效益,而舞蹈是通過具體的動作來表達要表達的對象。
關鍵詞:舞蹈音樂結構;舞蹈表演;編排關系
中圖分類號:J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8-0143-01
舞蹈從一出現便與音樂聯系在一起,音樂沒法離開舞蹈,舞蹈也少不了音樂。從國內外舞蹈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舞蹈藝術的進步和音樂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一、舞蹈音樂段落結構和舞蹈段落結構關系分析
舞蹈和音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門類,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諸多的相似性,即兩者在段落結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舞蹈音樂段落結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促進樂思及形象的表達,不同的音樂段落結構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相同的主題,并使得主題的表示形式呈現多樣化。而舞蹈段落結構的不同也有助于舞蹈內容的表現,使其展現出一定的情感,從而深化了舞蹈的內涵。
二、舞蹈音樂旋律結構和舞蹈旋律結構關系分析
所謂的旋律是指舞蹈或者音樂表現過程中,作者以流動的時間形態來展現出來的自身的情思或感觸,這種情思或者感觸最終以音樂的高低起伏、音程的跳動而產生的音樂線條形式得到體現。為此,旋律是情感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了創造者的心情狀況。同別的情思表現形式相比,旋律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不能通過具體的含義來體現,而是通過五聲、七音或者十二序列音樂曲表現。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使得舞蹈創作者能夠充分發揮藝術想象能力,通過不同的舞蹈形式來展示音樂的情思,使得兩者能夠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美的情思表現體。
舞蹈音樂給舞蹈創作所帶來的動力效果主要可以通過三方面來表達:首先,音樂可以作為一種基本節奏和旋律伴隨舞蹈始終,這種形式的關系是音樂烘托舞蹈表演全程,使得舞蹈能夠有良好的表現主題,并從始至終引領著舞蹈的發展變化;其次,舞蹈創作可以把音樂作為主要對象,通過音樂來獲取舞蹈的內容。這種形式的關系是舞蹈以音樂為基礎,并以音樂的情思為舞蹈的表現情思,兩者在表現主題上是一致的;最后,舞蹈家們可以通過音樂來獲得創作靈感,展示音樂所激發的自我情感。音樂和舞蹈的這種關系是當前很多舞蹈創作的形式,編舞者根據音樂帶來的情感啟發,創造符合音樂心境的舞蹈內容,從而具有較強的感情基礎。根據上述情況描述,在舞蹈創作旋律方面可以總結為下述幾個形式:一是演繹形式,即在音樂十分流暢的情況下,讓編舞者隨之翩翩起舞,舞蹈內容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而呈現相應的發展;二是對抗的形式,即脫離舞語,創造出同舞語相對的具有對抗性的形象語言,最后使得配合后的音樂和舞蹈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效果,這種形式的舞蹈創作旋律具有很強的表現感,能夠從對比的形式實現主題的凸顯;三是對話的形式,即把音樂僅且當作一種烘托舞蹈的角色,然后有目的地配合舞蹈動作,讓舞蹈可以充分的單獨展現,這種形式的舞蹈創造是以音樂為起子,啟發下一步舞蹈的發展方向,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四是忽略的形式,即音樂和舞蹈彼此單獨展現,互不干擾,這種形式的舞蹈旋律創造需要具備較強的情思,能夠有效地將舞蹈和音樂區別開來,從而實現彼此的獨立;五是變化式,即通過另一種舞語來代替原本音樂所闡述的某種舞語,最終來獲得某種特別的效果,但是最終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想通過音樂旋律來推動舞蹈所展示的情緒,最終又展示旋律的意義,獲得旋律和舞蹈之間最協調的合作方式,完美地將舞蹈作品表現出來。
三、舞蹈音樂和舞蹈表演情感布局關系分析
舞蹈的結構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舞蹈音樂情感布局的影響,舞蹈音樂情感布局將直接影響舞蹈表演者期望表達的內容、情緒以及相關的表演時間和順序,除此以外,也關系著段落結構跟主題思想。一般的群眾自娛自樂性舞蹈,從整體而言,除了段落結構并不復雜外,整個舞蹈也只呈現一種情緒,所以它所呈現出來的情感是比較單一的,而儀式類舞蹈,情感的布局往往緊緊的配合儀式內容,舞蹈的情緒將隨著儀式的變化而隨之變化。比如逢年過節時候展現的節慶舞蹈、一些民間流行的驅魔舞蹈等等。
參考文獻:
[1]朱紅.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1).
[2]吳祖強.舞蹈音樂的結構及其它[J].舞蹈,1962(6).
關鍵詞:音樂;舞蹈;視覺;聽覺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0-0088-01
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音樂和舞蹈是各自獨立的藝術。音樂屬于聽覺藝術,有聲而無形,舞蹈則屬于視覺藝術,有形而無聲。然而音樂與舞蹈卻是一對姊妹藝術,甚至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可以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舞蹈離不開音樂。舜時期的樂舞《韶》,孔子曾贊其:“盡善矣,又盡美也”。《樂記?樂象篇》中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與心,然后樂器從之。”可見,早在先秦時代,“樂”已經被稱為詩、歌、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在古希臘,音樂與舞蹈融為一體,成為競技的贊歌和英雄的頌歌。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為我們提供了至美的藝術享受。
音樂與舞蹈存在的差異決定了它們的獨立性。它們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一個是聽覺藝術,一個是視覺藝術。音樂是以聲音為媒介,作用于我們的聽覺,給我們以藝術的想象。這種聲音不是一般的聲音,而是樂音的排列與組合。舞蹈則是以人的肢體語言為主體,通過具體的動作作用于我們的視覺,它們的結合,增加了藝術形象的立體感,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更加生動而細膩;如果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那么,舞蹈既是時間的藝術又是空間的藝術,賦予音樂真實的印象。從某中意義上來說,它是具體的藝術;音樂可以不依賴舞蹈也可作出色表現,而舞蹈必須依靠音樂發揮它的極致。音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更善于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舞蹈正是通過音樂強化它的感彩,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蘇聯著名舞劇編導扎哈諾夫曾這樣說到:“音樂―這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了并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音樂給舞蹈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與色彩。那么,以下幾個方面足以說明它對舞蹈藝術的重要性。第一,音樂的節奏、節拍,增加了舞蹈鮮明的律動。第二,音調、調式、音色等,賦予舞蹈以個性的形象與創作風格。第三,背景音樂、音量、速度等,給舞蹈以意境的渲染,情感的宣泄。第五,轉調、變和鉉、變節奏等,給舞蹈的意象增色添香,極具戲劇效果。第五, 和聲、復調等多聲部,使舞蹈形象更加豐滿,具有層次感和深刻寓義。第六,曲式結構的變換聯系,給作品的情節發展以連續性,沖突性。在大型舞臺劇中,舞劇的角色、動作與音樂的關系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如柴可夫斯基為舞劇《天鵝湖》創作的音樂,主要角色都有相對獨立的音樂主題,并圍繞主題發展,塑造符合角色性格的音樂形象。舞劇音樂的整體是根據情節的發展,情感的起伏,性格的矛盾進行的。因此,舞蹈通過音樂與觀眾取得感情的共鳴與升華,使舞蹈的全部內涵更能夠生動的得到詮釋。
音樂與舞蹈雖是獨立的藝術類別,卻有著許多共同之處。首先,音樂與舞蹈的全部律動來源于它們的共同基礎―節奏。節奏是音樂作品的骨架,也是構成舞蹈的基本要素。樂曲及舞蹈的主題形象和不同風格往往通過節奏感表現出來。最原始的樂舞是通過節奏把樂與舞聯系到一起的,節奏就是它們關系的紐帶。而在日常生活中,附有節奏的動作也需要音樂的組織,如勞動號子,這是在生產勞動的節奏中產生的。舞蹈家吳曉邦指出:“就是一個無伴奏的舞蹈,雖然沒有聲音,但它從無聲中也有一種節奏動作。會使人感到無聲勝有聲。”其次,音樂與舞蹈都具有抒情性。從遠古時代起,人們興盡而至,載歌載舞,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它直接體現了一個民族共同的審美特征,傳統風俗,道德追求。人們在這有聲與無聲之間傳達著一種至善至美的生活理想,激情和信念。再次,它們都是時間的藝術。即它們都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都具有時間的行進性。音樂是樂音在時間上的進行,而舞蹈是舞蹈動作在時間上的進行。都體現著音樂與舞蹈的基本構思。因此,音樂和舞蹈在作品當中是永無止境的“動”的藝術,這種動態本身就是作品的持續創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編寫和表演,作品的藝術意象得以完整的展示。
音樂與舞蹈有著共同的藝術表現力,所以我們說音樂與舞蹈是相通的,音樂是聽覺的舞蹈,舞蹈是視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正是跳躍的音符,跳動的音符也正在舞蹈著一個個美麗的故事。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它們永遠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手舞足蹈,喜及而歌,它們永遠相映生輝,不斷開辟著藝術新天地。
什么是簡譜簡譜是一種簡捷的記譜法,它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用0來代表休止,通常在數字的上面或下面加點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在數字的后面或下面加短橫線表示時值的長短。簡譜是我國常用的記譜方式之一,通常用來記載民族樂器和歌曲。但是簡譜并不是由我國創造的,它的雛形初見于16世紀的歐洲,到了17世紀時由法國人改進后用來演唱教會歌曲。18世紀中葉,法國文學家盧梭再將它加以改進,并編入《音樂辭典》一書中。直到19世紀,經過加蘭、帕里斯和謝韋三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20世紀初,簡譜在學堂樂歌時期經日本傳入我國,經過早期音樂教育人士的大力推廣及30年代抗戰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在我國迅速普及,成為國內音樂教育、表演、傳播的主要記譜方式。
二、舞蹈初窺
作為世界藝術之一的舞蹈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它是由各個不同種類、不同樣式、不同風格的舞蹈形式而組成的。本文將從舞蹈與人類生活、藝術密切聯系的角度出發,對舞蹈學科中的兩大分類“生活舞蹈”和“藝術舞蹈”進行較為詳細的論述。
(一)什么是生活舞蹈
所謂生活舞蹈是指人們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舞蹈活動。主要包括: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娛舞蹈、體育舞蹈、教育舞蹈等等。在這里,筆者重點介紹一下習俗舞蹈與教育舞蹈。
1.習俗舞蹈:
通常人們把習俗舞蹈又稱之為節慶舞蹈、儀式舞蹈。這種習俗舞蹈大多傳承久遠,根植于本民族,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又進行不斷的發展。在全世界的各個國家,習俗舞蹈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展現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特征。
2.教育舞蹈:
從名字中我們不難看出,教育舞蹈大多來自于學校,主要是指學校、幼兒園等進行審美教育與日常藝術教育的舞蹈活動,主要通過開設舞蹈課程來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目的是希望陶冶和美化青少年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從而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
(二)什么是藝術舞蹈
藝術舞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思想性、技巧性。大多由專業或業余的舞蹈家,通過自身多年的藝術修養與實踐,創造和表演出主題思想鮮明、情感豐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藝術形象。藝術舞蹈主要類型有:古典舞蹈、民族民間舞蹈、現代舞蹈、當代舞蹈。
1.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的藝術性較強,是根植于民族民間舞蹈,同時又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不斷發展的藝術舞蹈。古典舞蹈是歷代專業的舞蹈工作者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的結晶,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例如:西方的古典舞蹈代表形式為芭蕾舞。
2.民族民間舞蹈:
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并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一、舞蹈音樂段落結構和舞蹈段落結構關系分析
舞蹈和音樂雖然是兩種不同的門類,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諸多的相似性,即兩者在段落結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舞蹈音樂段落結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促進樂思及形象的表達,不同的音樂段落結構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相同的主題,并使得主題的表示形式呈現多樣化。而舞蹈段落結構的不同也有助于舞蹈內容的表現,使其展現出一定的情感,從而深化了舞蹈的內涵。
二、舞蹈音樂旋律結構和舞蹈旋律結構關系分析
所謂的旋律是指舞蹈或者音樂表現過程中,作者以流動的時間形態來展現出來的自身的情思或感觸,這種情思或者感觸最終以音樂的高低起伏、音程的跳動而產生的音樂線條形式得到體現。為此,旋律是情感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了創造者的心情狀況。同別的情思表現形式相比,旋律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不能通過具體的含義來體現,而是通過五聲、七音或者十二序列音樂曲表現。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使得舞蹈創作者能夠充分發揮藝術想象能力,通過不同的舞蹈形式來展示音樂的情思,使得兩者能夠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美的情思表現體。
舞蹈音樂給舞蹈創作所帶來的動力效果主要可以通過三方面來表達:首先,音樂可以作為一種基本節奏和旋律伴隨舞蹈始終,這種形式的關系是音樂烘托舞蹈表演全程,使得舞蹈能夠有良好的表現主題,并從始至終引領著舞蹈的發展變化;其次,舞蹈創作可以把音樂作為主要對象,通過音樂來獲取舞蹈的內容。這種形式的關系是舞蹈以音樂為基礎,并以音樂的情思為舞蹈的表現情思,兩者在表現主題上是一致的;最后,舞蹈家們可以通過音樂來獲得創作靈感,展示音樂所激發的自我情感。音樂和舞蹈的這種關系是當前很多舞蹈創作的形式,編舞者根據音樂帶來的情感啟發,創造符合音樂心境的舞蹈內容,從而具有較強的感情基礎。根據上述情況描述,在舞蹈創作旋律方面可以總結為下述幾個形式:一是演繹形式,即在音樂十分流暢的情況下,讓編舞者隨之翩翩起舞,舞蹈內容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而呈現相應的發展;二是對抗的形式,即脫離舞語,創造出同舞語相對的具有對抗性的形象語言,最后使得配合后的音樂和舞蹈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效果,這種形式的舞蹈創作旋律具有很強的表現感,能夠從對比的形式實現主題的凸顯;三是對話的形式,即把音樂僅且當作一種烘托舞蹈的角色,然后有目的地配合舞蹈動作,讓舞蹈可以充分的單獨展現,這種形式的舞蹈創造是以音樂為起子,啟發下一步舞蹈的發展方向,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四是忽略的形式,即音樂和舞蹈彼此單獨展現,互不干擾,這種形式的舞蹈旋律創造需要具備較強的情思,能夠有效地將舞蹈和音樂區別開來,從而實現彼此的獨立;五是變化式,即通過另一種舞語來代替原本音樂所闡述的某種舞語,最終來獲得某種特別的效果,但是最終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想通過音樂旋律來推動舞蹈所展示的情緒,最終又展示旋律的意義,獲得旋律和舞蹈之間最協調的合作方式,完美地將舞蹈作品表現出來。
三、舞蹈音樂和舞蹈表演情感布局關系分析
舞蹈的結構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舞蹈音樂情感布局的影響,舞蹈音樂情感布局將直接影響舞蹈表演者期望表達的內容、情緒以及相關的表演時間和順序,除此以外,也關系著段落結構跟主題思想。一般的群眾自娛自樂性舞蹈,從整體而言,除了段落結構并不復雜外,整個舞蹈也只呈現一種情緒,所以它所呈現出來的情感是比較單一的,而儀式類舞蹈,情感的布局往往緊緊的配合儀式內容,舞蹈的情緒將隨著儀式的變化而隨之變化。比如逢年過節時候展現的節慶舞蹈、一些民間流行的驅魔舞蹈等等。
從舞蹈音樂和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的復雜程度來看,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深受音樂結構復雜程度的影響,一般而言,如果遇到音樂結構比較復雜的作品,舞蹈內容通常情況下也會隨之變得相對豐富多彩,時而歡快時而憂郁,時而溫柔時而激情,情感也相對而言比較豐富,它通常在舞蹈段落和段落之間,體現出一種特別的或是對比的情感,這也使得舞蹈表現呈現出較大的情感起伏,給觀賞者以強烈的感官刺激。一些具有劇情的舞蹈和舞劇往往情感都呈多線索發展,除了段與段之間呈現變化發展外,同一段落也會夾雜著不一樣的情感線索,特別是在交響性舞劇當中所展現的對比性尤為強烈,一般在創作舞蹈音樂的時候,往往會采用一些旋律的走向、和聲的色彩、節拍的切割、音色的搭配、調性的轉換和空間的創意因素來形象和幫助所要展現的音樂的情感內容。而當舞蹈音樂結構比較單一的時候,舞蹈表演內容和形式也趨于簡單,簡單的音樂結構背景下不大可能襯托復雜的舞蹈表演,否則將會使得音樂和舞蹈表現呈現出較大的反差,讓觀賞者覺得表現形式不一,主題不一致等反面效果。為此,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要根據音樂結構的復雜程度來進行,不能一廂情愿的分割開來,使得兩者不能實現協調和統一,最終破壞舞蹈的表演觀賞性。
參考文獻
[1]朱紅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