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悠然田園生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后現代時期;家居設計;田園風格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187-01
一、后現代時期的夢想生活
“后現代”作為一種生活形態、文化形態,它的核心目標是使個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質量和生活體驗,這一切使得現代城市人將生活的夢想羨慕投向了曾經不屑的鄉村。
鄉村,由于比城市更貼近原始自然環境,居住在鄉村里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淳樸,生性豁達,心理壓力小。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更愿意把家搬到附近鄉村居住,自己開車上班。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們的再次撿拾和重新詮釋。而作為數量龐大的城市普通居民和中產階層,即使無條件去擁有和享受富豪老爺們的鄉間別墅。但是也希望能在處于鋼筋水泥森林中的小家里擁有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哪怕只是一盆花,也是生命的昭示。能夠給自己每天疲憊的身心以足夠的寬慰和鼓勵。不管是懷念,還是歡呼,現代高科技、快節奏的城市化生活方式不可挽回地虛弱了,人們更夢想一種簡單的、具有生活氣息與人情味的田園生活方式。
二、夢想田園——后現代家居的精神
后現代的家居設計與夢想的田園生活方式相呼應。這個時期的設計更注重人的使用,注重人的感覺,注重如何在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得到思想、精神以及身體上的。
后現代時期家居設計多用木料、織物、藤、竹、石材等天然材料,顯示材料的紋理,清新淡雅,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創造自然、簡樸、高雅的氛圍,這就是后現代時期家居設計追求的一種田園風格。
田園風格的核心是回歸自然。
在選材上,田園風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磚、陶、木、棉、石、藤、竹……越自然越好。譬如,實木家具采用開放式的油漆,顯示大自然材質的自然肌理,更有當今流行的仿古磚、原木家具(用整塊原始木材做出的家具),在織物質地的選擇上多采用棉、麻等天然制品,感覺自在、渾然天成,更具有一種時尚美感,體現出的是一種拙樸、自然、和諧之美。
在裝飾上,現在市場上很多茶幾和餐椅選擇純實木為骨架、外刷白漆,配以花花草草的面飾軟墊,另外還有那種比較常用的全布藝沙發,給人一種溫馨、舒適或者浪漫的情調,體現出的是人們對輕松的生活方式的一種留念。
在空間設計上,田園風格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空間通透。開放式的廚房、大玻璃窗顯示出的是人們對自然空間的一種向往。不可遺漏的是,田園風格的家居設計還要通過綠化把居住空間變為“綠色空間”,如結合家具陳設等布置綠化,或者做重點裝飾與邊角裝飾,還可沿窗布置,使植物融于居室,創造出自然、簡樸、高雅的氛圍。此時,邀三五好友,透過玻璃窗,對月品茗,真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覺。
田園風格力求表現自然的生活情趣,而這樣的自然情趣正好處于現今人們對于人類城市擴張迅速,城市環境惡化,人們日漸互相產生隔閡而擔心的時代,迎合了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關心、回歸和渴望之情。
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基礎,有著不同的自然,進而也衍生出多種田園風格。如中式田園風格、歐式田園風格、美式田園風格、法式田園風格、甚至還有南亞田園風格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麗。
中式田園裝修空間上講究層次,多用隔窗、屏風來分割,用卯榫結構做出框架,用字畫、古玩、精致的工藝品加以點綴,更顯主人的文化韻味與尊貴;歐式田園風格,運用自然的材料、有機圖案的壁紙和布藝等裝飾手法,講求心靈的自然回歸感,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濃郁氣息;美式田園風格在室內環境中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法式田園最明顯的特征是家具的洗白處理及配色上的大膽鮮艷,反映豐沃、富足的大地景象;南亞田園風格則顯得比較粗獷,平和而容易接近,材質多為竹、柚木,也有椰殼、藤等材質的家具,成本低,風格濃郁,是許多年輕人的喜愛。
田園風格倡導“回歸自然”,美學上推崇“自然美”,認為只有崇尚自然、結合自然,才能在當今高科技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園風格力求表現悠閑、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特別一提的是,在田園風格里,粗糙和破損是允許的,因為只有那樣才更接近自然。
在自家陽臺小院,圈出一塊“自留地”,閑時種花、種草、種菜、種樹,是種選擇;去市郊租塊地,工作日加班加點,周末則悠閑農耕,也是種別樣生活;網蟲們更是開鄉村農耕之先河,在網上搞起了“圈地運動”,以獨特方式“回歸鄉野”,更是一種時尚體驗。
千奇百怪的收獲喜悅,亦真亦幻的田園之夢,讓都市人漸漸上了癮。“夢田一族”,悄然成了流行的時尚。
這讓我不知不覺想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這個自號五柳先生的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詩人、散文家,曾任彭澤縣令,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田園不仕。歸田的二十多年,他以鄉野躬耕之所感、所思創作了大量田園名篇,初覺平淡,再詠則平中蘊奇、枯木茂秀。質樸的田園情感,平靜的鄉村景色和農耕的閑適生活,無不在敘說他心意擺脫俗世、回歸自然的怡樂情愫。
順應自然,不違本性,是智慧,也是時尚。是什么讓現代都市人之心回歸“田園美夢”?不妨聽聽陶淵明的吟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一幅充滿田園盎然的絕美圖畫。淳樸、寧靜的田園式生活與紛擾、復雜的俗世相比,是多么另類,多么符合當今時尚人士的時尚精神:藍天白云、清風細雨、田園屋舍、雞鳴犬吠,都市“夢田族”因田園生活而感溫馨倍至,美妙無比。
現代都市“夢田族”,適時而生,是對純凈心靈的追逐,是對閑適生活的向往,有對現實的反彈,有對時尚的觸摸。社會的無形壓迫下,他們也偶爾會像陶淵明一樣,對都市生活有憤慨、有無奈,內心渴望著走入山林田地間、鳥語花香處,能夠暫時忘記一切世俗生活的煩惱,回歸田園、回歸自然。都市“夢田”正是隱然之境與俗世塵網沖突之下的產物,是對自由生活向往與追求的另一種表達,正如陶淵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從在自家陽臺的彈丸之地種菜、種花,到周末踴躍參加郊區“農耕樂”,甚至放棄城市生活,融入農村“隱居”,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渴望與田園式生活“親密接觸”。
【關鍵詞】藝術風格;自然樸素;醇厚有味
陶詩的藝術風格以自然樸素著稱。他的詩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點染勾畫,便呈現出深遠無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質樸無華而又詩意盎然。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他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并不明顯。下面我就淺談一下陶淵明詩歌的自然樸素風格。
一、 自然的風格
陶淵明田園詩感情流露舒緩自如,發源于真,歸乎自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為之所能及。他說:“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五柳先生傳》)又說:“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飲酒序》)由此可見他的創作態度。陶詩的節奏,舒緩而沉穩,給人以藹如之感。
1、自然率真的個性
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例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之所以陶淵明的詩歌作品中處處流露出平民生活的率真感情,是他親自參加了勞動,堅決走上了躬耕自給的道路,這樣他的思想就引起了一系列的變化。他改變了剝削階級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平等交往的生活中,對農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
2、自然的感情流露
他能在實踐中,在躬耕中體會真實的感受,寫下的詩歌也當然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歸園田居》其三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是一個從仕歸隱田園從事躬耕者的切實感受,帶月荷鋤、夕露沾衣,實景實情生動逼真。而在農耕生活的描寫背后,隱然含有農耕與為官兩種生活的對比,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追求。
詩人除了流露出躬耕之喜外,還有描寫了自己生活的艱辛和貧困。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夏日長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詩作者歷述自己從少年以來所遭接踵而至的天災人禍,過著饑寒貧困的痛苦生活。多大改變現實的貧困生活,從而陶淵明也不無擔憂之情。
3、自然的情景交融
以景抒懷,托物言志。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
如《歸園田居》,在這首詩歌中陶淵明營造了一個幽靜、自由、美好的鄉村生活的情境,沒有世俗的煩擾,只有“狗吠”和“雞鳴”,從這個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體驗到歸田后的喜悅之情。如《飲酒》第八首中詩人以青松自喻,眾草在寒冬均被凍死之際,青松卻表現出格外挺拔。作者的思想感情同青松一樣高潔,自然把情感滲透其中,物我交融,表現出和諧自然的風格。所以,陶詩中所描寫的田園生活不只是寫實,其中蘊含了詩人所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襟懷氣度,這也是陶詩雖然素淡卻韻味悠長的奧秘所在。
二、樸素的風格
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質樸無華,不煩繩削。“樸素”即未經雕琢飾染的自然之美。他善于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陶淵明則開拓了以自然平淡樸素為美的天地。
1、樸素的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表現方式
陶淵明的很多詩歌都是采用樸素的開門見山式,沒有迂回的感覺,使讀者直接能走進詩歌的意境中來,讀來感覺自然、親切。如《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中的“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蟬”這首詩開門見山的寫了共游周家墓時的天氣情況以及周邊的環境。
2、樸素的白描手法
他的田園詩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他的詩多采用樸素的白描手法,稍加點染勾畫,便呈現出深遠無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山滌馀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時運》)。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漸消失,南風使新苗長上了翅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其一)。寫鄰居和自己一起談史論文的情形,那種真率的交往令人羨慕。
3、樸素貼切的比喻
陶淵明的詩歌中,運用了很多的比喻,他經常在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操和堅決的意志時,自喻為菊和青松。如:《和郭主簿其二》“芳菊開林耀,青松冠若列”又如“青松在東圓,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詩人除了自喻外,有些比喻也是很貼切的。如《雜詩十九》中的“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把人生比喻為陌上塵,嘆息人生無常。
4、樸素的語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質樸關系很大。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歷,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盡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樸素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鐘嶸《詩品》評價說:“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典婉愜。”鐘惺的《古詩歸》也說:“其語言之妙,往往累言說不出處,數字回翔略盡。”都恰當地評價了陶詩的語言特色。?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極其樸素,毫無做作,好象是“從胸中自然流出”。
三、樸素、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
關于陶淵明的藝術風格,蘇軾有處評述,說“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即看似質樸而有清麗的文采,給人清瘦的感覺而有豐腴的內容。注5陶詩所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荊扉,而且一切如實說來,沒有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一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青松在東園”, “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平淡之中可見綺麗。
四、陶淵明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對后世影響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歷代有成就的詩人,幾乎無不受到他的藝術熏陶,以至后世的“擬陶”、“和陶”詩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大詩人,都表示過對陶淵明其人其詩的贊美與仰慕。沈德潛《說詩啐語》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維)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閑?遠,儲太祝(儲光羲)有其樸實,韋左司(韋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柳宗元)有其峻潔。”這說明,陶詩給了后代詩人多么豐富多采的藝術營養,他的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陶淵明;“真”人格;美學;追求
1.前言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堪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也是杰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淵明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在他世后取得比生前更高的稱贊和地位,并不是因為他的詩詞用詞華麗,而在于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體會他的人生境界,以及對“真”的人格以及美學的不懈追求。
2.陶淵明對“真”的人格追求
對“真”這種人生境界的追求,反映出了人們在不斷探索自然和社會方面的主觀能動性。“真”是人生境界中的首要方面,它主要反應在人類的認識過程之中。只有真誠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認識主體,因此,我們應該以“真”作為起點,進而對陶淵明的作品以及人生的境界作深入和全面的探究。
“真”在陶淵明貫穿在陶淵明的人生境界中,首先它體現在陶淵明對功名成就的模式以及對自然和宇宙的崇尚上。縱觀陶淵明的一生,他層經出仕五次,但在期間也曾經多次隱退。而且,陶淵明因對小人的痛恨而最終辭去了彭縣的縣令,從此徹底歸隱。陶淵明多次投身于仕途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及謀得生存。
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意思是“家里四壁空蕩蕩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縫綴補綻著;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以及“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意思是“性情閑靜,說話不多,不羨慕名利”,從這些可以看出盡管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很貧苦,但是他仍然能經得起這種生活,看淡了名利得失,在誘惑面前保持一個正直的自我。他能真正從功名羈絆中將自己的身心解脫出來,擺脫了虛偽的心態,在追求“真我”的道路上又更進了一步。
“五柳先生”陶淵明對“真”的追求,清晰的反映在他對人生的終極的不斷追問上。對于生命個體的歸屬,他表現出了一種非常客觀的心態,當然,他并不對生命不珍惜,他對生命的追求可以在他的作品《讀山海經》中可以很好的體現:“黃花復朱實,實之壽命長”,因為他曾經為了達到長生的目的而服食過。但是他并不是幻想能夠長生不老,他很清楚死亡并不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他曾在《連雨獨飲》中寫道: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
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遠。
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
自漢末古詩十九首以來,文人詩歌中不斷重復著“生年不滿百”的哀嘆。陶淵明則將人的自然運數,融入天地萬物的運化之中,置于自古如此的廣闊視野里,從而以理智、達觀的筆調來談論人生必有死的自然現象了。“真”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指順應人自身運化的規律。“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表達了詩人獨任自然的人生態度,也表現了詩人孤高耿介的個性人格。全詩正是從觀察“運生會歸盡”而推演到了觀察自我形骸的變化,《形影神·神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依此而看,陶淵明的自然遷化說,同于《莊子》生時樂生,死時樂死,死生無變于己的學說。
由于當時時代的限制,陶淵明對于“真”的不斷追求,盡管他沒有將自己變成一個科學家,但這卻使得他具有了關注現實世界的精神。在他的詩詞作品中就很好的展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風格。相間的田園,草屋,荒墟等這些自然的景觀都被陶淵明用作創作。這就幫助他很好的突破了世俗的束縛,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3.陶淵明對美學的追求
在陶淵明的眾多詩文作品中,體現出了一種特殊了極具特點的審美境界。
在陶淵明所處的時期,多數文人都致力于追崇那些很是華麗的詩篇,在作品的用詞方面喜歡用一些雍容的詞語。但是,陶淵明與他們不同,他的作品大多比較平淡樸實,因而在當時實屬另類。同樣的,陶淵明的審美風格與他的作品相一致,具有樸實、簡單、平淡的特征。在他的很多的田園詩作中,都充分的體現了這些特點。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一首詩中,“見”字體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采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筆法。還有“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天倫之樂亦表言里,好不愜意。陶淵明的田園詩植根于田園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詩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細膩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的生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
陶淵明獨特的審美情趣對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著深刻的影響。坡和陶淵明歸隱田園的生活境遇和心愿相似。他們都親自耕作,親自修建草房,過著清苦的生活。但陶淵明的灑脫是坡所向往的。可以說,陶淵明是寄托于山水,坡則寄托于陶淵明,也就是兩人都寄托于山水。蘇軾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曾表達對陶淵明的贊賞。坡有《江城子》一詞為證:“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他還“隱括”陶淵明《歸去來辭》成《哨遍》一詞:“使家童歌之,時向從于東坡,釋耒而歌之,扣牛角為之節,不亦樂乎?”。這些都表明,在精神上坡有陶淵明拋去熙來攘往的污濁世界,縱浪大化,不期生滅的感悟。可見,陶淵明對蘇軾在審美方面的影響可見一斑。
飲酒能夠幫助陶淵明擺脫現實對他的困擾,使得他進入到自己的審美境界。以《飲酒·青松在東園》為例,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本篇運用了比喻與聯想。詩人用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比喻人在特定環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喻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詩人又通過聯想,感嘆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發出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的箴言。這很好的展現了陶淵明的審美境界以及對“真”的追求。而且陶淵明應經擺脫了語言的限制,通過意會來很好的表現自己的審美意境。
4.結語
陶淵明在自己的詩作中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真”以及審美境界,真樸與淡遠是陶淵明詩作的主要意境。他的“真”是與世俗的禮法相對立的,他沖破了世俗對自己的束縛,在詩作中享受自由自在的愜意。他對“真”的追求出了對名利的淡薄還有就是對自然的欣賞,以及情真、景真。他獨特的審美意境不僅使得自己的作品為后人所傳頌,而且對后世的詩詞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陶淵明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傾情,體現了他思想的淳樸,心靈的純美以及對“真”的不懈追求。(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段秀平.略論陶淵明對“真”的人格和美學追求[J]九江學院學報,2005(12):15-16.
仰望星空,千百年來群星吟唱著的亙古不變,
春回大地,千百年來記憶里磨礪的刻骨銘心。
才華橫溢 李太白
幼兒時,吟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白了你的思鄉之情。你使得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意圖就是半個盛唐,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偉大抱負,你“安得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然之情,你“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滿腔愁緒,你揮一揮衣袖,不帶任何的一物隱居,不問世事,及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思鄉之情。
你的著作,傳留至今,我喜歡這樣才華橫溢的人——李太白,領略了盛唐的文化彌香。
留取丹心 文天祥
兒童時,聽說過你的歷史背景,我們的關系很近,但你”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的艱難坎坷使我為你唏噓不已,你無奈的過零丁洋,你的抱負,你的遠大理想就此終止,你”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經歷,你的國家,你的君主,你的百姓,還有你自己,如同一葉扁舟,被雨打的飄零,你只能”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但你從不放棄,你昂首闊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義由你感慨。
你的丹心,世人銘記,我喜歡這樣滿腔愛國熱情的人——文天祥,看清了人生的仕途坎坷。
采菊東籬 陶淵明
少年時,看慣了城市的繁華喧囂的熱鬧,但向往你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閑適靜謐的田園生活。問我如何面對,只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但問君何能爾,你卻應道心遠地自偏。這就是你的心得吧!你的田園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適自得。你的生活,身著素衣,一簞食,亦或一豆羹,亦是晏如也。因為你”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