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憶江南教學設計

憶江南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憶江南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憶江南教學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21-0071-05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幾年,教育部啟動和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云南省歷經“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三通兩平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等。這些工程的實施,大大推動了云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發展,改善了中小學校信息化環境,提高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寬帶接入的義務教育學校8743所,占義務教育學??倲档?7%;建成多媒體教室73442間,占教室總數的41.46%;全省共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4078個,非一師一校點2722個,占67%,一師一校點1356個,占33%[1]。教育信息化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彌補了貧困、邊遠、山區學校信息閉塞、資源短缺、交通不暢的短板。網絡和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手段在中小學課堂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可能,為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奠定了物質基礎。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基本度過起步階段,進入初步應用整合階段,這個階段主要任務還是深化應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資源的大量投入,發揮效益成了關鍵。如何結合教學目標、內容和對象,充分用好設備、資源,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以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均在云南省129個縣中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縣作為研究區,對于把握云南省縣域內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探索中小學校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對策措施,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調研設計

報告以2012~2014年江川縣教育事業統計數據為數據源,結合問卷、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綜合分析了李帥軍(2007)[3]、張豪鋒/張水潮等(2008)[4]、蔡親鵬/增毅/馬生全(2008)[5]等學者提出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云南實際,課題組確定從五個維度設計問卷:即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資源建設、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應用、教師培養與技能。問卷范圍涉及5所學校,其中農村小學、鎮區小學各1所,鄉鎮初中、鎮區初中各1所,高中1所。問卷對象包括校領導、一線教師、3~6年級小學生、1~3年級初中生和1~3年級高中生。問卷過程同時對縣級教研員、校領導和一線教師進行訪談。共發放校領導問卷25份,回收有效問卷24份,回收率為96%;發放教師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4份,回收率為96%;發放學生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回收率為100%。從問卷對象來看,校領導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齡集中于35~50歲之間,占75%;以本科和大專學歷為主,其中本科學歷校領導占75%,大專學歷占20.83%;所有參加問卷的校領導都承擔了教學任務。而一線教師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齡段分布較為分散,從25歲以下到50歲以上都有,其中25歲以下教師占8.4%,25~45歲之間教師占57.3%,45~50歲之間教師占25.2%;大部分教齡較長,教齡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學歷都在大專以上,其中大學本科學歷占65.3%;參加問卷的教師承擔了各個學科的教學任務,其中小學教師來自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信息技術等9個學科,中學教師來自語文、數學、英語、歷史、生物等12個學科。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1.成就與進展

經過近幾年發展,江川縣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表現在三個方面:(1)學校聯網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縣96.3%的小學、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過撥號、ADSL、光纖、無線等方式,已實現互聯網接入。(2)2012~2014年間硬件設備數量不斷增大。全縣中學生機比從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擁有的電子白板數從2012年的157塊增加到2014年的238塊;小學生機比從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擁有的電子白板總數從2012年的52塊增加至2014年的156塊。(3)交互式電子白板、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的使用頻率較高。問卷結果顯示,選擇 “使用頻率較低”的教師比例不到11.6%。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交互式電子白板,認為“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師占75.9%;其次是計算機教室,選擇 “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師占61.2%;使用頻率相對最低的是多媒體教室,選擇 “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師占46.6%。

二是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力度逐漸增強。江川縣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專任教師從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時,學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的比例較高。2011年以來,71.5%的教師和62.5%的校領導每年平均至少參加1次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中小學校領導的培訓以州市級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訓,占20.8%;一線教師的培訓則以縣級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縣80%以上的小學教師、90%以上的初中教師基本能應用信息技術設備進行常規教學。問卷結果顯示,能夠熟練使用電子白板、電腦、網絡、聊天工具等進行辦公或開展教學的教師占59.6%,雖不熟練但能使用信息技術設備開展教學的教師占29.2%。這點也從學生問卷中得到證實。92.3%的學生認為“老師上課時經常使用電子白板、課件或多媒體設備”,94.7%的學生認為“老師能夠熟練操作電子白板、課件或多媒體設備”。同時70%的校領導認同“大部分校領導能夠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辦公、網絡交流或查找資源”的觀點。在實際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比例最高,達92.4%;其次是備課環節,占76.4%,接下來依次是教研、考試、作業批改環節(圖1)。64.58%的教師樂意使用電子白板、多媒體設備等來備課、上課。73%的學生喜歡老師使用電子白板、課件或多媒體設備進行上課。

四是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培養。至2014年底,全縣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學已全面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完小和校點也都能同步利用遠程教育資源。2014年,全縣小學3~6年級每周的信息技術課程課時數基本保持在61節左右;初一、二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平均每周29節,初三平均每周17節;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節,而高二、高三均沒有信息技術課程。問卷顯示,97%的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上過課,54.3%的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每天使用計算機在0~1小時的學生占36.7%,1小時以上的學生占27.3%。65.9%的學生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上網查找資料或進行網絡交流。

五是大部分學校制訂了教育信息化規劃和相關的管理規范,并應用信息管理系統軟件進行日常管理。問卷結果表明,5所學校都不同程度對教育信息化相關工作制訂管理規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務管理信息系統和學生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率最高,5所學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財務和設備資產管理系統,4所學校在使用;3所學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有4所學校制訂了教育信息化規劃。

2.問題與不足

取得成績同時,全縣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校園網建設滯后、可共享的本地優質教學資源少、現有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專業師資力量缺乏、學校之間信息化硬件設施不均衡等。

(1)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園網建設滯后

截至2014年底,雖然全縣95.8%的中小學已接通互聯網,但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已建設校園網的學校僅有1所,占義務教育學校數的1.45%。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校園網建設水平遠遠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學建網學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學平均水平低了12.1個百分點,比全省小學平均水平低了10.4個百分點;初中沒有一所學校建設校園網,而玉溪市初中建網學校比例平均水平為34.4%,云南省初中建網學校比例平均水平為38.2%(圖2)。

(2)學校之間網絡多媒體教室數量不均衡

學校之間網絡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覆蓋率差距較大,初中好于小學,中心小學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學均遠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從圖3可以發現:①無論鄉村、鎮區還是全縣網絡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覆蓋率,初中均高于小學。全縣小學網絡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覆蓋率比初中低18.9個百分點。鄉村中小學之間的差距更明顯:鄉村小學網絡多媒體教室的覆蓋率比鄉村初中低了35.7個百分點。②鎮區、鄉村學校之間的網絡多媒體教室覆蓋率也不均衡,鎮區小學高出鄉村小學11.4個百分點,鎮區初中則比鄉村初中低19.1個百分點。③小學、初中的網絡多媒體教室平均覆蓋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學比玉溪全市小學平均水平低15.9個百分點,比云南全省小學平均水平低11.2個百分點;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個百分點,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個百分點。

(3)信息化設備不足

現有網絡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中的一部分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配備,已使用近十年,設備老舊,大部分已不能正常運轉。第一輪“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實施配備的交互式電子白板等設備,由于數量不足,有些地方將設備配置向初中尤其是農村初中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沒有一套設備。此外,由于資金不足,第一輪“薄改計劃”招標的有些電子白板設備價格比較低,導致質量不高,售后技術服務跟不上,使用一段時間后就因各種問題而不能運轉。座談、訪談時教師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現操作反應不靈敏、黑屏、投影機不聚焦、影像模糊、燈泡損壞等現象,聯系公司售后服務技術人員,要么拖延不維修,要么干脆不接電話,造成設備長期無法使用。問卷顯示,25.9%的教師認為已安裝的電子白板等設備質量差,35.7%的教師認為硬件設備售后服務跟不上。超過一半的教師認同“多數教師上課時經常擔心電子白板、計算機等設備突然出現故障”的觀點。

(4)適合本地的教學資源短缺

適合本地教材和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不多,大部分教師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網搜索、整合,花費時間多。問卷顯示,77.8%的教師使用的教學資源是自己從網絡搜索下載后修改的,44.4%的教師自己制作開發,36.1%使用了學校購買的資源。沒有形成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個別好的本地教學資源難以共享。“農遠工程”提供的教學資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員缺少未及時整理登記、學科教師不會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應用。部分學校購買的發達地區優質資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處理和優化組合,難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優質校本資源。問卷表明,53.1%的教師認為缺乏足夠的本地好用教學資源。教師目前常用的教學資源以文本資源為主,其中電子教案(含PPT課件)占84.7%,教學設計文檔占56.9%,試題試卷庫占36.8%,授課與說課視頻占29.2%。教師最需要的免費教學資源從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電子教案(含PPT課件)占77.1%,授課與說課視頻占47.9%,微課視頻和教學設計文檔各占36.8%,非PPT類教學課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師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教師們在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仍處于學習、明白或熟悉階段。尤其是年齡在45歲以上教師,很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師還是停留在“黑板+粉筆+教材+嘴”的傳統教學模式,“農遠工程”和“薄改計劃”提供的資源和設備未能有效應用。問卷顯示,對于教學應用信息技術,78.5%的教師處于學習、明白或熟悉階段,處于創新應用階段的僅占6.9%。教師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軟件以Office辦公軟件為主,僅有20.8%的教師應用了Flash軟件,6.9%的教師應用了學科專用軟件。

教師們認為,對于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夠的技術培訓支持”和“硬件設備不足”,均占60.1%,硬件設備不足,導致一線教師因沒有設備練習、使用而放棄信息技術應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師計算機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來依次是“缺乏足夠的本地好用教學資源”、“缺少足夠的設計制作和準備時間”、“缺乏足夠的指導性支持”(圖4)。信息技術應用效果不好,反過來挫傷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降低了應用信息技術的熱情。

(6)信息技術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業統計數據,高中平均每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員數為5人,初中為1.83人,小學最少,僅為0.77人。而且從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數變化趨勢來看,小學每所學校平均擁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員數還在逐年減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僅為0.57人,年平均降幅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現出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1.88人,減少為2014年的1.80人。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與信息技術專任教師的比例在不斷擴大。2012~2014年,小學生與信息技術專任教師的比例在成倍擴大,初中的這個比例在2014年也出現增大趨勢(圖5)。

四、對策建議

1.政策、設備、資金適當向鄉村學校、小學傾斜

根據國家總體部署,2014~2018年實施新一輪的“薄改計劃”,云南省將從計算機教室、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教師備課室和數字教育資源共四個方面加強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信息化環境的建設,使學校能夠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和實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政策、設備、資金向小學尤其是鄉村小學傾斜,更加關注農村學校、小學的硬件建設,堅持按需建設的原則,提高互聯互通水平,提升網絡多媒體教室的覆蓋率。在項目招標過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務指標的權重,以保證配備的硬件設備質量,提高公司對硬件、使用培訓的售后服務水平。

2.加大資源建設力度,整合各種有效資源

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契機,整合國內優質教育資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設規劃,利用玉溪市建設的玉溪教育云平臺,要求全縣教師注冊該平臺,建立考評機制,鼓勵教師積極上傳教學資源,從而收集本地教師上傳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視頻案例等資源,建設本地特色教學資源庫,突破縣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技術力量、資金等瓶頸,同時實現校校間、師師間的資源共享。

3.加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加強全體縣級教研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培訓,提高縣級教研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水平,使縣級教研員在深入一線課堂,指導一線教師過程中,及時發現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能給予指導;能夠指出哪些知識點適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哪些知識點不宜使用,從而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加大校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力度。一要提高校長的信息意識,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積極爭取各方條件;二要提高校長制定信息技術應用規范和評價辦法的水平,促進教師從被動逐步發展到主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三要提高校長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帶動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做好頂層設計,教研、師訓、儀器裝備室形成合力,邀請部分教師參與,共同制訂一年內本縣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方案,形成通識培訓和專項培訓。通識培訓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學科教學設計的理念培訓;專項培訓指針對學科特色開展特色培訓,以信息技術解決本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為核心,體現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為特色的培訓。并使培訓更有系統性。

4.重視教育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

制訂相關政策,增設學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務人員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人員的職稱評聘、考核獎勵、流動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設一支勝任信息化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開發、管理和維護的專業技術隊伍。

開展本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比賽活動。每兩年全學科或按學科年輪流舉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說課、現場授課等比賽活動,評價指標中增大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的權重值,既達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積累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優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設要有長久的發展, 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必須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輔相成。硬件建設是前提條件,沒有一定的硬件環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條件;設備管理是基礎, 管好設備,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 體現設備的價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應用,不應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作用。有效運用是最終的目的, 只有真正使用起來, 才能確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建穎.深化認識 狠抓落實 切實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現場觀摩培訓會上的講話[DB/OL].http:///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楊宗凱.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 認識與實踐[DB/OL].http:///news/n2/n20141028_ 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帥軍.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12.

憶江南教學設計范文第2篇

當今有一些語文課堂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形式取代了古詩詞的誦讀吟唱、語言品味、情感感悟。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詞教學有著鮮明的、獨特的個性,忽視了古詩詞教學的特點,就沒有了古詩詞教學的“味道”。尤其是現在以解詩、讀詩、背詩作為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時間用于理解分析內容、讀通讀順,但是學生沒有學會“品詩”,沒有學會吟誦,不能從品味詩句中加深對詩的意境、情感的領悟。

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應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精心設計問題,不斷引導學生走進詩詞中的意境,讓他們自己嘗試用最恰當的誦讀方式去表達情感。

首先是語言的品味。語言素養體現在對語言的理解、品味、積累、實踐諸多方面。對詩的語言的理解是讀詩的基礎。許多老師都指點學生自己看注釋、查資料或聯系上下文把字詞的意思讀懂。如“風景舊曾諳”,讓學生理解“諳”是熟悉的意思,從中知道詩人曾經很熟悉江南,現在很懷念江南,因而才抒發“能不憶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時花濺淚”,讓學生理解“時”不僅指時候,還指時局、時勢的動亂;“淚”不是一般的眼淚,而是生離死別的淚,是心驚肉跳的淚,是愛國愛家的淚。這樣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釋上。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學會對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特色。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是“品”出來的。

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著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于一般課文的朗讀。一些古詩詞教學讀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于對詩句的誦讀缺乏必要的引導,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開來。如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端驮拱参鳌废茸寣W生自讀題,有的學生把“元二使”三個字連著讀。教師再引導學生看注釋,學生分別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讀得正確了。

同時教師的示范誦讀也是對語言品味的導向。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范讀領會、感悟、傳神。教師重視范讀,而且讀的水平很高,聲情并茂,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讀,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既體現了教師的文化底蘊、語言藝術,也體現了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這就和一些教師的教學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錄音代替范讀,有的吝惜到全程僅作一次范讀,這反映了教師沒有整體把握好詩詞教學的特點,沒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誦讀的水平。

其次是情感的感悟。必須把握好古詩詞以詩傳情這一特點。古詩詞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由于詩詞時代背景的獨特,學生學習時空的距離,“情感態度”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必須與文本深入對話,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詩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現手法,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如教杜甫的《春望》,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誦讀,比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自然體會到詩人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鳴。

古詩詞情感的感悟,必須立足于語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隨著對語言的感悟,學生對詩詞情感的共鳴也不斷升華內化。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古詩詞教學應特別強調: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肌體中歡騰地流動時,知識才會成為一種信仰,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闭Z文古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賞美,受到熏陶,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從而吟誦這些經典之作。

憶江南教學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閱讀教學;審美教育;滲透

語文是小學教材中美育因素極為豐富的一門學科,《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就是通過感受和欣賞美麗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通過學習和使用美麗的語言來形成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美育呢?

一、引導學生感受美

在小學閱讀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小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審美對象,引導學生有意注意語言文字,經過一段時間的冥想、消化、理解,通過這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1.語言渲染法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富有邏輯性,聲音抑揚頓挫,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絲絲春雨無痕、自然地與學生交融。

2.情境對話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創造對話情境,豐富學生的認知渠道,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學生可以體驗課文的真實情感世界,帶來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共同感受,從而形成從理性認識升華到感性認識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一開課,我用了這樣一段開場白:“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一起去金華的雙龍洞玩一玩,做好準備,我們出發了?!苯又n件出示精美的雙龍洞圖片,在學生伴著悠揚的音樂聲欣賞雙龍洞美景的同時,配以導語:“看,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進入洞內,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也很值得觀賞。”一下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教師提供感性的資料作為補充,不僅能使學生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置身于具體睛境,也可以激發同學們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體輔助法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工具來激勵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情感,體驗文本的巧妙之處,從而使學生獨立探索出掌握語言學習的方法。如《觀潮》一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重點句段感受到潮水的長,潮水的高,潮水的氣勢猛、聲音響后,再借助多媒體通過視頻觀看錢塘江大潮真正到來的這一刻是不是與剛才大家想的一樣。當學生親眼看到錢塘江大潮的驚濤駭浪,潮水的聲音由遠到近,江潮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時,心情也隨之洶涌澎湃,跌宕起伏。所以,適當地使用視覺輔助,特別是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實現高效的信息傳遞和吸收,更能實現學生和文本的有效“對話”。

二、引導學生鑒賞美

在小學閱讀中滲透審美教育,從而培養小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小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是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評價的能力。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細膩語言的感性品味和理性分析,使情感體驗升華,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1.品詞析句,挖掘文本的語言美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詞語、句子,他們鮮活、精妙,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關注這些語句,在教學中隨時學會捕捉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驗作品遣詞造句的美妙之處,從而引領學生分析、理解旬式、句意,從中發現美、品味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如設計《荷花》一課時,教師可抓住“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的“冒”字,通過比較用詞展開討論,使學生感受到“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鉆出,也不是自然地長出,而是“冒”出,這不但與上句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相呼應,而且也體會到荷花頑強的生命力,領悟荷花在荷葉襯托下奮發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也由此得到陶冶。作品的語言往往滲入作者的情感。好的教學設計應引導學生透過字面表層意義,挖出其深刻內涵,讓作品的思想觸動靈魂,引起感情的共鳴。

2.分析篇章,剖析人物的形象美

小學語文課文中描寫了眾多的優秀人物,這些人物不僅行為美,而且心靈美,其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教學設計時就要緊抓人物的特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的光輝。如《燈光》一課,展現了郝副營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為美好生活獻身的精神;《跨越百年的美麗》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金色的魚鉤》一課,要感悟老班長關心戰友,舍己為人的人情美。備課時,教師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字詞句章上,而要著重分析人物身上閃耀的人性美。針對課文內容和小學生的審美特征,設計有效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欣賞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的光輝,從而使學生得到榜樣人物的感化和熏陶。

3.感情朗讀,體驗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

Z文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在朗讀時學會以聲傳情,以情感人,引起聽者感情的共鳴。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選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春來江水綠如藍”與上旬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用短短十幾個字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幾乎無需過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不但貼切傳神,而且表現出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營造出了一個悠遠深長、余情搖漾的境界。像這樣被千古傳誦的佳作名篇還有很多,如杜甫的《望洞庭》、賀知章的《詠柳》以及韓愈的《早春》等,我們都可以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去誦讀,去品味,去體會,去理解祖國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和文學的意境美。

三、引導學生創造美

在小學閱讀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審美創造力,是指小學生按照“語言文字的規律”再現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鑒賞美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完善和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掌握技能,大膽運用到實踐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1.文本填白補充美

課本中,有些內容沒有進行詳細的描述,寫得比較簡單,給讀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空白點,指導學生肆意發揮想象,用自己的思想把空白填充起來,使課文更加豐滿和翔實。如《觸摸春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苯處熆梢詥l學生展開想象:“此時的安靜,仰著頭,仿佛張望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展開想象,有的說:她仿佛看到了蜜蜂在花朵上采蜜。有的說:她仿佛看見了蝴蝶在不遠處翻飛盤旋。有的說:她仿佛看見了蒼翠挺拔的大樹、色彩絢麗的花朵……豐富的想象升華了美,通過想象,學生感受到了盲姑娘安靜憑著對春天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她用心靈的眼睛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看到了整個繽紛的世界,從而感受到了她身上散發出的那種生命的力量之美。

2.拓展閱讀延伸美

憶江南教學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學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7-0049-02

中學語文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條件等選擇最佳的教學模式,以提高中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一 中學語文合作學習的不足

合作學習改善了以往的“教”、“學”互動性不充分的積弊,但在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突出的共性問題有三個方面:第一, 只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第二,合作學習缺乏有效性;第三, 關注“合作”忽視“個性”。

1.只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

結果往往是徒有熱鬧,別無其他。問題不管是否合適,不管難易,都拿來讓學生討論,這樣用討論充斥課堂,豈不成了故弄玄虛!這樣的合作,是強求,有悖合作學習的真諦,往往達不到激發學生參與討論和訓練思維的目的。

2.合作學習缺乏有效性

中學語文合作學習缺乏有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對于合作學習的認可度與參與度存在兩極分化現象;第二是教師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管控能力欠佳。

中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模式講究“組內合作,集體探究”。一般而言,在分組時,依據所呈現問題的性質、難易程度,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確定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異質合作小組的成員組成,是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混編。中學語文教師在分組時,每組內基本上都由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組成,分組后如果教師沒有正確引導,組內討論時往往會出現“兩邊倒”的局面,在這種交叉分組形成的合作學習模式下,優等生大談特談、中下生聽之任之,無疑對于小組整體目標的完成及本組內知識的內化是極為不利的。

3.關注“合作”忽視“個性”

某些教師往往熱衷于形式上的討論。而且這樣的“小組討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頻繁出現,看似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表達,可無形中減少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而且在小組組織者得到教師具體化的指導點撥后,所謂的小組合作也喪失了允許學生個體自由思考、自主探索的情境,這樣的教學,由少數優等生唱獨角戲,大多數學生基本上處于人云亦云的狀態,他們的思路也不自覺的趨同于教師代言人——小組組織者的指向,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這樣的環境中往往得不到認同的機會,富于個性的求異思維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和肯定。學生對老師的依賴轉變成對同伴的依賴,因此,全班學習到小組合作學習的轉變只是一個表面的變化,而非結構性的變化。

二 提高中學語文合作學習的策略

1.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明確學習目標,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與氛圍

合作學習模式下,需要預設學習目標,選擇有價值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將原來由教師主講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語言表達、語法特點等知識點,通過組內、組間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之達成。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的情境創設尤為重要。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及媒介的廣泛應用與普及,為情境創設提供了更好的物質環境。可以通過音樂、畫面等元素應用于教學課件中,創設學習氛圍,使學生較易進入教學情景。

2、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就近組合、科學管控、課外延伸

(1)就近組合 。小組就近組合的合作自主學習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小組討論和分組議論。一般情況下,教學中的小組學習活動是隨機的、松散的,而小組就近組合的合作學習則是在共同學習目標下進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學習活動。因此,為達到合作學習的預期效果,使合作學習小組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教師在班級開展合作學習前,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學習的知識輔導和技能訓練。開始實施時,教師還要示范性地與學習小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標,安排恰當的、明確的合作任務。合作學習小組的組長可由學生自己采用輪換制產生,使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鍛煉的機會。

小組就近組合的合作自主學習的活動可以在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前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是預習課文、查閱詞典,也可以是思考問題和提出質疑等。與一般的課前預習有所不同的是,教師經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要求。這些教學活動既能營造課前合作學習的氛圍,又能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自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便于小組交流的語境或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發散性地、創造性地思維。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評價各小組的團體成績,并將其作為小組成員個人成績的組成部分。

(2)科學管控。合作學習模式必須重視引導,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筆者認為,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綜合素質等特質,嘗試選用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為組內核心,對于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選擇值得信任組織能力強、時間把控能力強的學生作為本組的主核心,對于普通難度教學目標的合作學習,可以嘗試選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為組內的組織者,不求組織者成為本組學習的核心,但求鍛煉其組織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質能力的同時,用實際行動激勵中下生,形成共同進步的長效機制。

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各組將討論的過程及解決的問題在組與組之間或全班范圍內作交流溝通。在合作學習結束后,中學語文教師要利用組間、組內的學習達成及過程情況,進行系統的總結提高。在總結時,要尊重個體差異,并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感情或意見。

(3)課外延伸。語文課外學習比起課堂教學來,內容更豐富多彩,形式更靈活多樣。經常性地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并鼓勵學生自由合作學習,不但可以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更充分地發展,還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如學生學習了《田忌賽馬》、《夜鶯的歌聲》等課文后,主動要求把它們改編成課本劇表演。課后每個小組的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又如學習古詩詞《憶江南》《漁歌子》《游園不值》后,教師鼓勵學生搜集描寫春天的詩詞。有的小組合作辦起了手抄報,有的小組進行了詩詞朗誦比賽……這些趣味性極強的語文課外活動將學生合作由課堂延至課外,大大激發了學生課外學習與積累的自覺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與能力。

為了使學生能通過課外合作學習鞏固知識、擴大視野、開拓思維、提高能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成就的平臺。我在班上開辟了一個“佳作展覽”欄目,主要展覽各小組學生的練筆、書畫、讀書筆記等作品。學生自己將作品張貼,展示個性,體驗成功,感受不足,最后師生共同評選優勝合作組。在學生讀了《三國演義》并搜集大量成語故事后,讓學生通過故事會以活動形式講給大家聽,并比一比哪個合作組的“故事大王”多。

相關期刊更多

揚子江評論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江蘇省作家協會

臨床精神醫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南京醫科大學

神經藥理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在线看 | 国产精品美女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日本国产在线 | 国产做爰免费视频观看 | 亚洲最新在线 | 国产a免费| 毛片免费高清 | 免费av电影网站 | 麻豆视频免费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国产尤物视频 | 精品嫩草 | av黄色在线 | 国产一级在线 |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中文网 | 草久久网 | 啪啪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 | 50岁女人一级毛片 | 久久精选 | 婷婷激情综合网 | 日韩一区免费 | 久久久亚洲国产精品麻豆综合天堂 |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 www日韩| 日韩三区在线 | 国产搞逼视频 | 欧美激情不卡 | 韩国日本美国免费毛片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精久久 | av免费观看网站 | 国外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黄色小视频网 | 91cn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