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齊魯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早在遠古時代,黃河下游地區就是當時文化發達之區,生活在這一地區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創造了東夷文化。考古資料表明,發源于黃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東夷文化一度處于當時文化發展的領先地位。而當時生活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黃帝氏族及其后裔則創造了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文化。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共同創造了早期的黃河文明。經過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漸次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兩個主干——夷夏文化,而齊魯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齊魯建國至春秋,是齊魯文化兩大文化體系的形成時期。隨著西周的建立,來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漸沿黃河東下,到達下游地區。周文化和東夷文化在接觸過程中,由于齊、魯兩國人文環境、地理條件的不同和建國方略的差異,造成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體系:齊文化和魯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里,齊文化和魯文化沿著各自獨特的道路發展,使黃河下游地區的文化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狀態。齊文化是以東夷文化為主、以周文化為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經濟上,從齊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實際情況出發,除了繼承周的“重農”傳統外,又實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以農業為主,農、工、商并舉;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親親”的宗法原則,而是“舉賢而尚功”;文化上,主張寬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簡其禮”。齊文化最終成為一種合時俗,務實際,具有革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傳統。魯文化則是以周文化為主、以東夷文化為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經濟上,由于魯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于農耕,這就使魯文化一開始就具有一種農業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魯國統治者強調周的宗法制度,主張“尊尊而親親”;文化上,則采取“變其俗,革其禮”的方針,用周文化強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講求的禮樂仁義即是重禮的周文化和重仁的東夷文化結合的產物。魯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仁義、尊傳統、尚倫理、貴人和的道德型文化傳統。
戰國秦漢時期,是齊魯文化的綜合發展時期。進入戰國,由于齊國對魯國的兼并,造成黃河下游地區政治上的局部統一。而學術文化界興起的百家爭鳴,則促進了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在這個背景下,齊、魯兩大文化傳統的交融日益發展,逐漸走上了一體化的道路。戰國時期,齊、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表現在思想領域,主要是孟子對齊學的批判吸收,鄒衍陰陽五行說對魯學的滲透以及管子學派和荀子對齊學和魯學的揉合。特別是《管子》、《荀子》的出現,反映了齊魯兩大學派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向。秦及漢初,齊學盛極一時,主要表現在黃老學和陰陽五行學的盛行。這一歷史時期齊學與魯學的融合,為其后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說構筑新的儒學體系作了理論準備;同時也為漢代儒學內部的齊學與魯學以及今古文經學之爭埋下了伏線。經過東漢今古文經學的學術之爭,雙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滲透,至東漢末年,一代經學大師鄭玄會通古、今文經學,最終完成了齊魯文化一體化的過程。
齊魯文化是一種混合型文化。它不僅融合了齊文化和魯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廣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長處,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完備的自我調節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強的文化。特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齊魯文化實際獲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為一種政治大一統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終融入到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二
[關鍵詞]齊魯文化;齊文化;儒家;山東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03 ― 0073 ― 02
以儒學為代表的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對于當代政治、社會發展及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以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來審視齊魯文化的當代價值、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使我們對齊魯文化的認識更具時代性,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繼承齊魯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提升齊魯文化的影響力,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為文化建設提供思想基礎和理論支撐,實現“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
一、齊魯文化的內涵
齊魯文化中的“齊魯”不僅是表示空間的概念,還是一個表示時間的概念。作為空間概念,“齊魯”指山東地區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最大諸侯國齊國和魯國;作為時間概念,齊國和魯國兩個諸侯國在歷史上皆存在了800年左右,其后為其他諸侯國所滅。但雖然政權被滅,齊魯兩國的文化體系和思想成果卻傳承下來,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與燕趙文化、秦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樣,齊魯文化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表現出豐富的內涵。齊魯文化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自秦漢以來,齊魯文化逐漸融合到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學界在探討齊魯文化的結構時,一般認為齊魯文化包含了齊文化和魯文化兩個文化圈。齊文化側重“功利”,較重視耕戰、農業發展;魯文化注重“道德”,較重視倫理規范與道德規則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齊文化與魯文化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我們可以把齊魯文化理解為“以先秦齊、魯兩國文化為內核和主干,以兩國文化的淵源發生和延續展現為主要描述對象的文化。”〔1〕在齊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它始終保持了開放性的特點,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優點,從而使自身具備了良好的調節功能。西漢時期,隨著儒學被統治者定為處于獨尊地位的意識形態,齊魯文化也獲得了在社會諸種文化和思潮中的主導和支配地位,并成為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齊魯文化的當代價值
齊魯文化表現出自強不息、經世致用、和而不同、崇尚民本、誠信友愛的基本精神,這些基本的政治價值和社會理念曾經有效地促進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有序發展,對當今社會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1.自強不息,重視經濟
齊魯文化中有崇尚氣節、自強不息的精神。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齊文化對經濟與社會實際的重視。姜太公、管仲等人都重視人的積極因素,以積極入世的精神推進社會變革與發展,表現出自強不息的精神。重視經濟是齊魯文化的特點之一。尤其在傳統農業社會,齊魯地區的農業較為發達,漁業、鹽鐵工業、及社會化的水利、交通等都比較發達。以齊文化為例,齊相管仲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了鹽鐵專賣制度,不僅富強了當時的齊國,也極大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成為后世鹽的專營制度的起始源頭。管仲關于“四民分業”的思想將齊人劃分為士、農、工、商四類,為齊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后來的傳統社會一直沿用。這種重視經濟的思想與當代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相通的。
2.崇尚人本,天下為公
民本思想是齊魯文化最重要的價值理念之一,齊魯文化是圍繞“人”這個核心展開的。在齊文化中,管仲提出“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管子?霸言》)管仲的改革也是圍繞人本展開的,其改革思想與民本精神為后代統治者繼承發揚。以孔孟學說為代表的魯文化中,民本思想占據了重要地位。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王道”、“先王之道”、“堯舜之道”、“文王之治”等等,其“仁政”思想把儒家的民本思想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另外,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是齊魯文化的思想特色之一。近年來,隨著社會公正問題的凸顯,我國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公平正義在社會主義內涵中的地位,提出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在當代社會條件下,我們應當發揚傳統齊魯文化中天下為公、仁者愛人的政治理念,進一步維護、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正義。
3.誠信友愛,仁者愛人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齊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也是齊魯思想家思想體系中重點倡導的。孔子構建了其仁學思想體系,把克己、愛人、復禮作為仁的具體內容,并將之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精神指導,并要求人們都按照有一定的禮制規范行事。盡管孔子所講的禮的核心是上下等級關系,但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以為我們今天所用,如“正禮”、“修己”、“自戒”、“自訟”、“自省”、“自責”等思想,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對今天處理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孟子則突出了孔子學說中的仁義禮智,并把這四者與人性善理論結合起來,提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倫理范疇與人性善連結在一起,從人的本能的角度來解釋人倫關系,這是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發揮,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傳統齊魯文化中也有一些與現念不相符的消極因素,諸如重農輕商意識較濃、宗法觀念凝重、法治意識缺失等。對于這些消極因素,我們應辯證對待。要看到這是與當時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嚴密的等級制度和思想相應的,是受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限制的。
三、提升齊魯文化影響力的途徑
兩千多年來,齊魯文化對于維護傳統大一統理念及國家統一、社會倫理規范的遵守及人際關系的協調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應繼續呼喚齊魯文化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繼續挖掘齊魯文化的核心價值,形成提升齊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合力。
1.發揮政府主導功能。政府在社會資源的掌握和分配中具有其他任何組織都不具有的優勢,因此政府在提升齊魯文化影響力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就文化建設來說,政府在文化資源的配置中起主導地位,能夠為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證。因此,提升齊魯文化的當代影響力,首先要重視發揮政府的統籌規劃、政策扶持、監管協調等功能,為齊魯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證和社會平臺。
2.利用好齊魯文化影響力提升的載體。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有利于齊魯文化影響力的提升,近年來,我們采取了諸多措施來普及齊魯文化,如各級各類道德講堂、各種層次的文化講堂等。這些載體形式促進了文化產業品牌的推廣,提升了齊魯文化的影響力。近年來,山東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構建并推進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孔子文化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項目,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須新一步創新理論和工作機制,探索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貿易和對外文化傳播的新領域、新模式,從而更好地提升齊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3.培育“山東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擴大齊魯文化的影響力離不開人的精神的改造與提升,要以提高人的素質作為支撐。而提高人的素質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應該是體現在現實生活之中的。當前的重點之一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可以把“山東精神”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切入點。“山東精神”的主要內涵有“改革創新、開放包容、忠誠守信、務實拼搏、敢為人先”。這為齊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樹立了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精神追求,也為地區發展豎起了一面精神旗幟。近十年來,圍繞這一價值目標,結合山東的區域實際和文化傳統,我們在改革創新、誠信和諧等方面展開了諸多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弘揚山東精神有利于激活齊魯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和積極因素,實現傳統美德與當代價值相貫通。
四、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齊魯文化資源
需要明確,在當代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震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傳統齊魯文化。對待傳統齊魯文化,應該有科學的態度。換言之,我們固然不能否定文化傳統,不能否認傳統文化中有諸多優秀因素,然而,要避免走入另一極端,避免盲目地一味頌揚以齊魯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要避免對齊魯文化研究中的“主觀投射過度”現象,避免“認識主體用現代性的認知替代傳統認知,把自己的觀點、甚至是當下流行的現念或觀念,投射到古人身上。”〔2〕例如,現在有諸多學者著文立說,提出儒家學說中的“君子”人格即是現代政治學意義上的“公民”人格,并從各方面、各角度去論證這一學說,進而提出傳統儒家文化中含有現代公民理論的成分。實際上,儒家理論中的君子根本不具有現代公民概念的內涵,把二者等同起來或者認為二者想通的觀點從本質上混淆了傳統臣民型政治文化與現代公民政治文化的區別,是一種認識的誤解。所以,對齊魯文化傳統的價值要區別對待,不能忽視其本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認,在傳統齊魯文化有諸多優秀的因子,對當今的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但從總體上來說,以齊魯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是與現代政治與社會理念相悖的。齊魯文化產生于傳統封閉的小農社會,具有重義輕利、道德政治化等缺陷。對于這些缺陷,我們應理性分析。以齊魯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文化不能成為現代文化的主流,對于其中的積極因素和有益成分,要根據當今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不能不加區分地把傳統齊魯文化照搬到當今的社會之中,更不能把傳統齊魯文化中消極落后的因素扣上“優秀”的帽子而大力提倡。
總之,挖掘齊魯文化的深刻內涵,發揮齊魯文化的當代價值并提升其影響力,從而使齊魯文化更好地服務于山東地區乃至全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當代條件下,既不能守著傳統照本宣科,也不能對傳統置若罔聞,要立足于當今的社會實踐,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新的有益因子,從而實現齊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詩經》;齊文化;魯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3―0133―02
西周初分封于東方的齊國與魯國分別繼承了東夷和夏、商、周三代的先進文化,但是由于兩國地理條件、人文環境的不同以及建國方略的差異使得這兩個原本同屬一個文化圈的文化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了兩個風格迥異的文化傳統――尊賢尚功的齊文化和尊尊親親的魯文化。下面擬從對《詩經》中《齊風》《魯頌》以及《豳風》的研讀對齊、魯兩國的文化差異作一次試探性的研究,主要從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民風民俗等方面分別敘述。
一、經濟制度
(一)齊國:務實開放
齊國地處泰山之北的濱海平原,多山地丘陵和海濱鹽堿地,農業生產受到很大限制。而齊國東、北兩面臨海,當地又有煮鹽的傳統,再加上齊地的崇尚功利的風俗,齊太公于是“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歷代統治者均奉行農工商并舉的政策。對于這種經濟政策,《齊風》雖然沒有明確提到,但是我們通過閱讀、分析這些篇章,也可略知一二。《南山》中“葛屨五兩”、“麻如之何”說明種植作物有葛、麻,《東方未明》中“折柳樊圃”體現了蔬菜種植業。《敝笱》首句“敝笱在梁”說的是將破了的笱放在攔魚壩上,可見齊國的捕魚方法多,而其后提到的魴魚、鰥魚、魚也說明齊國漁業資源豐富。這種綜合的經濟政策充分利用了齊國的各類資源,再加上國家政策的開放性,極大地刺激了齊國經濟的發展,促使齊國增加了大量財富。
(二)魯國:厚重保守
“魯文化就是在單一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周魯一體的內陸農業式的封閉文化。”這在《魯頌》《豳風》中多有體現:《七月》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以連續性的圖畫生動描繪了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的圖景,具有史詩壯闊的氣魄,是一首當之無愧的農業史詩。同時該詩也反映了魯人的生活、農業生產情況,表明了魯人對于土地和農耕的深厚情誼,再現了魯國作為周王朝重要分封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毛詩序》:“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農重谷,牧于野,魯人尊之。”所以,《魯頌》歷來被視為贊美僖公之作,這與其重農重谷是分不開的。《魯頌》中《》和《有》反映了魯國重農的傳統,《》中描繪了一群又肥又壯并且花色各異的馬,突出了魯國養馬眾多、重視農牧業的特點。《有》里“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詒孫子。于胥樂兮”直接表達了年年豐收糧滿倉、把谷物留給后代的愿望。
二、政治制度
(一)齊國:尚變革、惡守常的功利主義政治
《齊風》11首詩中有《雞鳴》《東方未明》《南山》《敝笱》《載驅》《猗嗟》6首詩的內容都與政治生活有關。《雞鳴》描寫了天明時一位官宦之家的妻子一遍遍催促其丈夫起床上朝,與其關心政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丈夫以“蒼蠅之聲,日出之光”應付其催促的慵懶的形象,此詩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勾勒了一名關心政事的齊國女子的形象。《東方未明》同樣描寫了一位因公室使喚而從早忙到晚的小吏形象。《南山》《敝笱》《載驅》一向被視為刺襄詩,實非盡然,“詩人是站在維護齊、魯兩國友好關系的高度來審視齊襄公與文姜私情和文姜嫁魯的:看到文姜嫁魯而作《敝笱》《載驅》抒發欣喜之情,看到文姜、魯桓公造成兩國友好的破壞而作《南山》譴責他們的違禮行徑”,這表明了齊人對政治生活的關心。
(二)魯國:重守成、謹守周禮的宗法政治
縱觀《魯頌》4篇,都和周代禮樂文化制度有關。“《》是一首關于養馬的頌詩,而馬在周代禮樂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祭祀的對象又是重要祭品,也是軍事力量與民力的象征。”《有》是記述祭祀后君臣宴飲的詩,描寫宴飲時還有樂舞相伴,詩中提到“鼓咽咽,醉言舞。鼓咽咽,醉言歸”。舞是周代禮樂的有機組成部分,進一步展現了魯國對禮樂的遵守及其對禮樂復興所做出的努力。《泮水》里的“泮宮是魯僖公依據西周辟雍所建造的實施周代禮樂制度的綜合性的典禮場所”。辟雍是周禮的一種象征,所以泮宮繼承的是辟雍代表的文化精神。在春秋禮崩樂壞背景下僖公仍能積極復興周禮,足見魯國對周禮的嚴守。《宮》為頌揚僖公建廟、祭祀之頌歌,從詩中描繪的祭祀對象、車服用具可知禮樂形式。由上可知魯國對周代禮樂是極為推崇的。
三、民風民俗
(一)婚俗
1.齊國:東夷傳統深厚、開放色彩濃厚
姜太公就齊后對東夷族人采取綏靖政策,實行“因其俗,簡其禮”的民族文化政策,沿襲其舊民風民俗不加干涉的措施,故許多東夷舊俗被保留下來,滲入到齊國人的婚姻禮俗中。《著》和《東方之日》展現的就是齊國女子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渴望。《著》描寫了一位等待新郎迎娶自己的新娘,她內心充滿喜悅,希望趕快看到她的新郎。《東方之日》寫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到男主人公住處約會的故事,她感情奔放而又率直,絲毫看不出羞澀以及拘束。
2.魯國:依周禮嚴謹行事的婚姻
魯國婚俗也是一向以周禮約束行事,嚴格遵守同姓不婚的傳統,無怪乎流行著“男女同姓,其生不藩”的說法。“魯昭公因娶了個千里之外的吳國同姓女子為夫人,就受到了人們的議論和非難。”最后娶時不聲張,去世的時候也沒訃告,可見魯公也不能輕易踐踏同姓不婚的規定。
《豳風》也體現了婚姻制度中對周禮的遵守,“伐柯如何?匪務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媾之子,豆有踐”(《伐柯》)與前文《南山》中“析柴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傳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必要性。
(二)社會風尚
1.齊人尚富、好奢、尚武
《著》《盧令》《敝笱》《載驅》4篇集中體現了齊人奢侈的生活。《著》對新郎裝飾的描寫就有素、青、黃色的美玉,其間還有瓊華、瓊瑩、瓊英點綴。《敝笱》《載驅》都寫了文姜出嫁時隨從人員眾多,排場壯觀,規模宏大,其奢侈的生活一目了然。《盧令》寫獵犬帶有重環、重,在當時金屬還比較貴重的時代里,連獵犬都帶有金屬項圈,其主人的裝束也會很華貴,對金錢的炫耀肯定會刺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久而久之,齊國尚奢變成風氣。
《齊風》11首詩歌中有《還》《盧令》《猗嗟》3首描寫齊人尚武善射的習俗,《還》《盧令》兩首贊美獵人技藝高超、風姿俊美、謙遜有禮、威武俊美的精神風貌,《猗嗟》中寫了一位身材頎長、英俊高昂、眉目溫婉、目光澄澈的勤于練箭的射手形象。《詩經》中描寫田獵、射箭的詩很少,但《齊風》中四分之一的詩以此為主題,突出了尚勇打獵在齊國的盛行。
2.魯國講禮義、重德
魯國本為殷商故地奄,伯禽就魯后采取“變其俗,革其禮”的文化政策來取代奄地舊俗,經過一段時期的慘淡經營,魯國不負眾望終成禮儀之邦。魯人在國家祭祀或是宴飲時均配以繁復的禮儀形式,《魯頌?有》中就描寫了君臣宴飲配樂起舞的畫面。《漢書?地理志》記載魯國時講:“其民有圣人之教化……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說道:“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由此看出魯國的特點是重德義、講禮義,傾向于保守,表現出極強的排外性。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邵先鋒.齊文化與魯文化之異同論[J].管子學刊,2007(04).
[3]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關鍵詞】儒家文化;齊魯民風;影響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6-0278(2013)08-289-01
民風與文化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由人類集體創造、人人相習并歷代傳承,其形成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儒家文化作為一種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上承夏商周文明之精華,下開兩千年中國思想之正統。雖然因為長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而不可避免的帶有腐朽落后的因素,但它更積淀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史經驗和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和智慧結晶。就當下的山東地區的民風來說,儒家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儒學影響下的山東人的禮儀修養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學,戰國時成為顯學,漢武帝時期豎起了“獨尊儒術”的大旗,從此孔子居廟堂之上,被尊為萬世師表,孔孟之道被歷代帝王視為治國安邦的思想和選拔人才的依據,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處于基礎與主體的地位,其中的君臣之道、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中庸之道,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的促進了文化繁榮。儒學的尊卑親疏仁愛之禮,使中國封建等級社會等級森嚴之外又充滿了人性。在山東地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孔子的思想和主張,也塑造山東人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的最高準則。
山東人民豪爽、樸實、大方、好客、忠厚的真性情廣為人知,山東地區的優良民風在中國大地上是有口皆碑的。例如“風近鄒魯”是對其他地區評價其當地民風民俗的相當高的標準。從以禮治國到崇尚忠孝禮智信,無一不體現著儒家思想中的發光點和現代社會人們需要借鑒的地方。《禮記?中庸》中記載“誠者,天之道;誠之道,人之道也。”山東人的誠實也處處體現著。《論語?顏淵》中有孔夫子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人所處位置與責任的一致性。《禮記?禮運》中孔夫子所講的“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際關系中來定義,所強調的是家庭成員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雙向責任,互相對對方負責,齊魯人正是在儒家這種人與人的責任中踐行著自己的責任,履行著自己的義務,來實現自己心目中的自己所處位置的定義。在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中,實現自己作為群體一員的社會價值,這其實也是一個道德自我修養、人格自我完善的過程。
二、儒學影響下的孝文化
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我從歷史上去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而在地域上我則在山東尋覓,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山東文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儒家發源于山東,反過來,儒家思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山東人。正如孝文化,也是如此。
孝道是中國獨有的,近代西方傳教士剛剛來到中國時,為了讓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接受基督教,特意把祭拜祖先加入到教義中,可見,中國孝文化對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影響。
孝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追溯孝文化的源頭,據考古考證,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家庭的形成,孝文化也隨著逐漸發展與完備。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奴隸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大小分封國家紛紛改革制度,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孔子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也就是說:穩定家庭是穩定社會的基礎。所以孔子提倡孝道。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孝要情真意切,而不是單單在物質上滿足父母,更要在精神方面尊重與體諒父母。在《論語?里仁》中提出“事父母幾諫”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要和顏悅色的勸說,如果父母不愿聽從,也不能怨恨父母。子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山東人歷來奉行百善孝為先,山東人已經把一個人是否孝順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值得合作的標準之一。山東人對生育自己的父母,養育自己的故土,都有深深的感情牽絆。
儒家十三經經典著作中的《孝經》更是儒家孝思想的集中體現,古代皇帝唐玄宗親自為其作注,也是古代帝王唯一作注的經典之一,可以看出對儒家孝道的肯定與重視。其中“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指出孝是諸德的基礎。世代相傳的二十四孝子,其中就有十位是山東人,其中包括孝感動天的虞舜、戲彩娛親的老萊子、鹿乳奉親的郯子、百里負米的仲由、嚙指痛心的曾參、蘆衣順母的閔子騫、賣身葬父的董永、行傭供母的江革、臥冰求鯉的王祥。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在山東這片孝文化思想的沃土上,更會結出孝故事的累累碩果。
關鍵詞:大漢不夜城;淮南文化;項目規劃
前言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之下,淮南市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依照城市總體規劃,舜耕山和山南新區是淮南市“三山鼎力、三水環繞、三城互動”的重要構成要素,在未來,淮南市將以山南新區為建設重點,進而打造出全新的淮南風貌,在此背景下,淮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大漢不夜城”設想,其實施勢必將為弘揚淮南文化傳統、彰顯淮南特色、推動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大漢不夜城文化研究
淮南具有悠久的歷史,名人名家層出不窮,是我國少有的文化大市。從豆腐文化到少兒藝術,從壽州窯到花鼓燈,從呂公著到俞通海,無一不表明了這個地方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充足的文化資源。
1.1淮南歷史文化
身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淮南具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2000年的時候,考古學家就在淮南法出現了距今大約300萬年的古猿犬齒與前臼齒。以此來看,大舜耕歷山,傳授打魚、耕種技能的故事,和大禹治淮河的故事發生在淮南也并無道理[1]。而從文字歷史上看,僅在淮河流域就出現了一位稱得上影響歷史的偉大人物或偉大著作,如孟子、管子、淮南子等。這些人的思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這種影響依然存在。而在我國古代,于淮南之地,還出現了眾多文化名家,如山上淮南王,門客數十刃皆為當世才俊,其中八公(李尚、蘇非、田由、左吳、伍被、毛被、雷被、晉昌)最為出名。除此之外,淮南小山、淮南大山的作家群體也被文人津津樂道,其產出著作如《淮南王辭》、《招隱士》、《古今注》等。
1.2淮南水文化
淮南的文化其實是一種大和文化,一切都始于淮河。如在《風俗通義》中,應劭就說過江、河、淮、濟為四瀆。這四條河流適合安居種植,可見,在漢代人們就已經將淮河列為僅次于長江、黃河的第三大河了。而通過我國古代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底蘊的豐厚程度在小范圍內是以淮河為起始點,向兩邊逐漸擴散逐漸減弱的。
1.3淮南多元文化
淮南除了歷史文化與水文化之外,還具有多元文化的個性,和徽州文化、巴蜀文化等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淮南文化是包容的、開放的。其核心是楚文化,在楚文化內,就包含了陳、蔡、漢、吳等多種類型,其中又不免出現老莊的道家文化、孔孟的儒家文化,這些多元文化在淮南這個地方交匯融合,進而形成獨特的淮南文化。也正因如此,包含了儒墨道法等多元文化的曠世奇書———《淮南子》才能得以問世。該書為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百家爭鳴劃上了句號,就百科全書的影響力與豐富性而言,在我國歷史上,少有能和它相提并論的著作,故在《淮南子注•敘》中,高誘曾言道:“故夫學者不論《淮南》,則不知大道之深也[2]。”由此可見,《淮南子》可謂是我國文人必讀之書,重要性顯而易見。
1.4淮南的商業文化
淮南的經濟在唐宋時期可謂鼎盛階段,淮南幅員遼闊、土地肥沃且雨量充足,身為中央經濟的主要供給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且運河貫通江淮,為水利運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除水稻之外,此地還剩產麻、桑、茶、竹、魚,江淮之地,可謂經濟中心的重中之重,同時,造船業、鹽業、手工業、陶瓷業其先進程度,在當時全世界范圍之內都沒有能出其右者,國內文人曰“煙花三月下揚州”,而在國外,其影響力依然存在,大量的日本、波斯等國的商人都前往淮南之地經營藥草、珠寶生意,讓淮南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也為后來徽商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5淮南的建筑文化
淮南為楚漢文化代表地,其建筑具有我國古代的鮮明特色,以天人合一為基本哲學,其建筑布局形成了特有的“法天象地”式,和天上五宮三垣二十八宿進行對應,在地面建設出一座座層次有序的建筑,貫徹了“天地人”的思想。
2大漢不夜城規劃思路
大漢不夜城南鄰城市干道,北倚舜耕山,東接淮河大道,西壤動漫產業園。規劃項目總面積為73.9萬m2,建筑面積約30萬m2,規劃思路的基本理念為統籌規劃、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科技先導、示范效應和地方特色,在對其規劃中,一方面要做好道路、建筑、環境等方面的統籌,另一方面,需要對淮南文化進行充分考慮,讓其成為文化經典景區。其項目地形基本為反“L”型,根據地貌勘察,可以地處該地具有北高南低的特點,其中最高處山峰標高136.4m,而谷底標高81~95m,其中包含兩處自然風景區,一水一洼,水為全場426m的媽媽澗,洼為舜耕山著名景點姚洼[3]。對其進行規劃,需要做到自然風景的合理利用,整塊用地的有機完整,現有三條規劃思路進行選擇。
2.1規劃思路一
規劃思路一的主導思想是五行觀念和“淮南子”天文訓,重點是再現漢風民俗。
2.1.1空間景觀
在空間景觀上,層次分明是它的特點,可以布局可以概括為“一軸兩翼三院落”。思路延續楚漢文化中建筑的軸線對稱、院落遞進、高臺厚墻和坐北朝南。
2.1.2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此規劃思路為文化和商業融合,同樣以南北軸線為基礎,塑造出兩側對稱的多功能區,閭里區主要為休閑娛樂功能,里坊區主要為美食功能,建章宮主要負責文化演藝,長樂宮主要負責文化展示,太白宮負責文史的陳列,玄武宮為博物院。于整體的東北角位置,設置氣象科普館和氣象塔,以體現淮南24節氣發源地的文化背景[4]。
2.1.3交通體系
在交通體系方面,在用地周邊安排了機動車的環道,對機動車和景區內部予以分離,以坡道、臺階為主完成景觀步道的設計,讓游客能夠利用步行完成大部分的游覽活動。在車輛停放方面,采用了地下地上互相結合的方法,在景區前部設置地下的停車庫,在景區東西部設置地上的停車場。
2.2規劃思路二
規劃思路二的整體構想是打造一個特色鮮明、樂在其中的大漢不夜城,做到體驗為主、以城為形、文化為神。
2.2.1空間布局
在空間布局上,其南北向主軸線為媽媽澗西側,將東側南北向次軸線與南側與沿山路平行的東西向次軸線當作骨架,其內部構成單元為宮苑建筑群與“坊”式建筑。沿主軸線布置入口廣場、大漢城門、大型公建(影劇院、少兒藝術館、中式商業樓、展覽館)和舜耕殿,其中舜耕殿最為宏大,主要是對大漢不夜城進行綜合展示,如淮南的地方戲劇等,同時,它也是一個大型劇目的演出場所。在此空間布局中,利用變化的場景和精巧的設計,可以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在東西向次軸線,主要是對漢朝的商業文化進行展示,在沿線中,設置了漢樂體驗、古豆坊、漢風餐飲、漢服裝飾以及茶藝、兵器等各種商業單元,游于其中,可以親身體會到“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漢朝商業繁榮景象。而在東側南北向軸線,將人行次入口作為起點,對四個大漢城宮苑區與特色商業街坊進行串聯,其主題為漢方醫療、漢方養生或康體運動,游于其中,不免體驗到漢朝百姓生活的自然純樸之氣。而在景區之中,沿著主軸線會布置三個主題廣場,淮南王廣場、王城廣場與古國廣場,這也是此規劃思路的特色之一,一方面,對于空間布局有著優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景區的綠化工作。
2.2.2交通體系
在此規劃思路的交通體系中,其道路系統一共可分為三級,即主游路、次游路和步行道路,整體是步行為主、人車分流的網絡結構,在主游路上,設置20~24m的紅線寬度,作為雙向四車道;在次游路上,設置7~12m的雙向兩車道;在步行道路上,其寬度需要依照可能的人流量進行具體規劃,大約寬度為2~40m。
2.3規劃思路三
規劃思路三的指導思想可以總結為八個字———“陰陽相調,文商交融”。依照實際地貌的山水,按照軸線對稱的基本原則作出細化的調整,讓其具有協調性和完整性。
2.3.1景觀特色其規劃
結構為三橫三縱,具我國傳統格局的嚴謹特點,作為景觀軸線的南北主軸線在地中部,兩側南北副軸據此展開,東西三軸線對功能區域進行限定,形成紐帶的作用。將人工的環境和自然的山水之間進行組合,利用自然水系媽媽澗來間隔東西,利用姚洼來來增添北部風采。將景觀和地形進行融合,山高顯眼,水低潛藏,山陽水陰相互融合,游客游于其中時,可以感受到萬物和諧。
2.3.2功能結構
在功能結構中,主要可分為四個板塊,即文化展示、商業互動、大漢別苑和漢風勤政。文化展示版塊主要是為展示歷史文化,展現漢代故事,處在地中后部,主要包含了淮南子典故街、特色劇場、升天壇、天象臺、文化互動室等;商業活動版塊主要是用來購物餐飲等休閑娛樂活動,處在地前部;大漢別苑版塊是為游客提供住宿的版塊,處于東北部,包含了漢風賓館、特色別墅等;漢風勤政版塊主要是用來辦公的版塊,處于景區東部,能夠為游客提供事項處理等相關服務。
2.3.3交通體系
在交通體系方面,其內部是三橫三縱步行景觀道,外部為機動車環路。機動車的停放多為地下,以此來保證地面具有通暢的交通,而在景觀內部,路線倡導效率優先,為游客的觀光和游覽提供方便。
3結論
綜上所述,大漢不夜城地處的淮南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結合文化背景和項目規劃的客觀條件,可以提出三種各具特色的規劃思路,其具體選擇還要參照用料成本、旅游對象等多方面進行考慮,通過合理的選擇,勢必能促進大漢不夜城的早日完成,進而推動淮南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旭.緊抓歷史契機力促《淮南子》特色文化新發展[N].淮南日報,2017,04.
[2]周婷.《淮南子》山水觀及其審美意義探析[J].宗教學研究,2017,02:72~80.
[3]李登鳳.轉型與發展視角下淮南旅游市場綜合開發路徑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6,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