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聞琵琶已嘆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5年夏季的一個星期日上午,我們幾位石友相約驅(qū)車到漢江邊撿石頭。經(jīng)過半個小時的行程,來到鄖縣彭家崗村的一個江灘。五、六位石友排成“一”字形,地毯式地向前搜尋。一位石友說:“這里與鄖縣縣城一江之隔,石友們經(jīng)常來撿,不會再有好石頭了。”另一位石友說:“魚過千千網(wǎng),網(wǎng)網(wǎng)都有魚嘛!”就這樣我們堅持在江灘忙乎了一個多小時,幾位石友都一無所獲。臨近午時,驕陽似火,大家都大汗淋漓,口渴難忍。有人提議,下水游會兒泳再撿吧!石友們都齊聲響應(yīng)。會游泳的幾位石友很快就游到江中去了,只有我這個“旱鴨子”在江邊望水興嘆!只好在淺水區(qū)“狗刨式”游玩,累了就躺在江邊泡著歇息。舉目遠眺,清澈的江水映襯著縣城的倒影,如一幅美麗的水彩畫。岸邊白楊樹高拔挺立,在江風吹拂下,發(fā)出啪啪的響聲。浪拍沙岸,沙流石現(xiàn)。忽然我看見不遠處的沙中出半截石頭,急忙過去用雙手刨,很快就刨出一塊表面光滑的硬砂巖石。我舉著這塊奇石,高興地大聲呼喊著:“快來看噦!我撿到好石頭了!”石友們聽見呼喊急忙游到岸邊圍著觀看,問我在哪里撿到的?我說挖沙掏寶唄!石友們都按照我說的方法,沿沙岸刨沙掏石,不到一個小時,石友們都刨出了自己喜愛的奇石。
不久前,石友聚會,酒足飯飽之后,有人提議:“我們一起到老徐家喝茶品石怎么樣?”大家異口同聲:“OK!”
到我家后,還不等老伴將茶沏好,石友們就擠進書房,激動地摸摸這塊,品品那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一位石友拿起我的這塊硬砂巖石時,大聲嚷道:“快來看,好像個‘棒棰’啊!是不是專門撿了給嫂子洗衣服用的?”另一位石友看后卻說:“你才是個‘棒棰’!這像個‘土琵琶’?!闭f著說著就抱著奇石邊彈邊唱:“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大家都跟著唱啊!跳啊!坐在一旁翻閱雜志的女石友再也坐不住了,站起來,奪過這塊奇石抱在懷里。這一抱不打緊,我突然脫口而出:“這不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嗎――‘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石友們的喧鬧聲嘎然而止,都集中精力品“琵琶石”。詳觀此石,石友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的說:“你看多像‘琵琶琴’,上面長的石筋多像琴弦啊!觀之有形,聽之有聲”,隨口朗誦起《琵琶行》中的詩句“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的只言片語,誦不成句。見此情景,我索性從書櫥里取出唐詩集,搖頭晃腦地給大家全文朗誦起來,全詩616言,膾炙人口。石友們越聽越來勁,觀石聽詩,仿佛聽見“琵琶女”彈奏的《霓裳》和《綠腰》的美妙琴聲。石友們大都被奇石與古詩所陶醉,有的石友也為《琵琶行》而悲切傷感,久久不肯散去。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我作為“琵琶石”的擁有者,在品石賞詩的歡樂中,更加感悟到覓石之苦、養(yǎng)石之情、品石之道、賞石之樂與獎石之悅!
《琵琶行》談及琵琶女的演奏有三次:第一次是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朋友聽到的。而文中并沒有提及演奏的內(nèi)容和演奏時的情形;第二次是明寫,詳細描寫了琵琶女應(yīng)詩人之邀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時樂曲的聲音及情態(tài):第三次也屬于明寫,但是詩人只是簡單地說重彈了一支曲子,而具體內(nèi)容只字未提。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時的情感基調(diào)是悲涼的。一方面她在這“紙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另一方面琵琶聲的確打動了在“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內(nèi)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船不發(fā)”。其余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zhàn)T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tài),因此在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之前,詩人從她調(diào)弦的動作入手,用“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
詩人將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fā)展變化以及通過四個樂段來表現(xiàn),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聲喻聲、以形繪聲,積極調(diào)動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其在豐富的想象中傾聽琵琶的美妙音樂和旋律的發(fā)展變化。
第一樂段,急切,愉悅。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盤”,漸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xiàn)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diào)。第二樂段是緊接其后的四句,由輕松流暢而逐漸緩慢、暫歇,以花底“鶯語”的“間關(guān)”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接著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tài)――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熱烈,緊張,而后戛然而止。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進”,這是到來的信號,它發(fā)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xiàn)了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而后的“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shù)效果,這種抑揚變化,盡傳古代名曲之妙,使聽眾繼續(xù)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就是最好的明證?!皷|船”句從側(cè)面點染了當時的環(huán)境氣氛,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靜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
第三次演奏時在詩人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并與自己對比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之后再次邀請琵琶女演奏的。這次演奏沒有寫彈的內(nèi)容,只是說彈得更急了?!捌嗥嗖凰葡蚯奥暎瑵M座重聞皆掩泣?!边@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最后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品味詩歌意境,感受人物命運悲劇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領(lǐng)會作者運用獨特的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感受詩中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將樂曲的情調(diào)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教學設(shè)想】:《琵琶行》教學重點在于整體感悟。應(yīng)將掌握字詞知識放在課前預習中完成,課堂上應(yīng)著重圍繞領(lǐng)會作者運用獨特的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感受詩中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這一重點內(nèi)容進行。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另一種語言,它通過七色樂音的有機組合,描繪多彩世界,敘說豐富人生,傳達內(nèi)心情感。那么無聲的詩歌是如何能將音樂轉(zhuǎn)化為可感知的形象的呢?千年絕唱——《琵琶行》給了我們答案。一曲絕唱《琵琶行》,司馬灑淚青衫濕。那弦音有著怎樣的魔力,觸動了詩人怎樣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解讀千年樂曲——《琵琶行》。(板書:《琵琶行》)
二、看課題,知重點:
看標題想想本詩重點可能寫什么?誰寫的?在什么情況下寫的?表達什么情感?
三、自讀詩歌,討論梳理
1.學生自學課文,掌握疑難字詞,了解詩歌意思,讀通詩歌。
2.讀課文,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
點名讀課文,思考問題:
(1)詩歌前的小序說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概括段意,找出小序和詩中的對應(yīng)部分。
四、探究賞析誦讀
1.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在這首敘事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明確:琵琶女詩人。)
2.是什么把這兩個素不相識、不同層次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明確:琵琶聲。)
3.研讀課文,賞析音樂美,感受悲劇情調(diào):
(1)學生讀第二段,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賞析。
明確:整個曲調(diào)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奏曲:“轉(zhuǎn)軸撥弦……平生不得志?!睗£柦?,冷月風寒,琵琶女獨處空船,凄涼孤單。因而出場彈奏的旋律凄清抑郁,抒發(fā)著失落與不得志的情懷。那么怎樣從琵琶曲調(diào)變化中,捕捉琵琶女的情感生活變化軌跡呢?(賞析:抓住“情”‘朗讀:突出凄涼抑郁失落之情)明確:生活反差勾起琵琶女對昔日生活的回憶,于是音樂轉(zhuǎn)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落玉盤?!边@時明朗歡快悅耳的琵琶聲,高低錯落,交織成跌宕起伏的歡樂樂章,奏出了她風光的青少年時代。(賞析:抓住比喻、疊詞、韻律,突出“向往”之情,朗讀:旋律輕快舒緩圓潤清脆。)可是,光陰似箭,好景不長。親人遠走、離世,自己年長色衰,落得門庭冷落。由于生計所迫,她只好嫁給了商人。想到這,她心酸不已、肝腸寸斷,因而旋律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guān)鶯語……無聲勝有聲?!毙勺兊谩澳^”“冷澀”,樂曲之聲漸停,琵琶女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之中。(賞析:比喻、韻律運用,言雖盡意無窮的體會,朗讀:悲抑哽咽之情)結(jié)尾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一聲如裂帛。”琵琶女沉思后的情緒突然高漲起來,以急促剛勁的節(jié)奏,訴說著自己對命運的憤懣之情。丈夫“重利輕離別”,她時常獨守空船,現(xiàn)實使她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因而音樂之聲高亢激越。這是對丈夫重利寡情和世人重色輕才的憤怒控訴。最后,“四弦一聲如裂帛”,是絕望的呼號,因而旋律急促剛勁。(賞析:突出余意無窮,朗讀:絕望悲號之情)
(2)本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jié)有什么作用?
五、再誦讀第二段,指導背誦。
1..方法指導:大弦之后四句要背得快點,語調(diào)輕快;間關(guān)以后兩句速度要慢,背得要流暢;冰泉后四句是蓄勢待發(fā),要輕微小聲地背;銀瓶向后四句話是,要背得熱烈緊張。
2.學生試背、互相點評。
六、課后作業(yè):
1.鞏固字詞
2.再讀課文,質(zhì)疑思考。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學生朗讀全詩,回顧詩歌內(nèi)容。再暢談自學時遇到的疑難點。
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1.談?wù)勁门囆g(shù)形象,她的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琵琶女才貌雙全,而在當時卻被侮辱、摧殘。她對自己的不幸遭遇、對世態(tài)炎涼,表示了強烈的憤激之情。她的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年齡、歌妓、丈夫重利等方面,最主要的是他自己。
2.從內(nèi)容上看,作者心情如何?從哪里可以看出?
(明確:凄涼,孤寂,傷感。從“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我聞琵琶已嘆息”“江州司馬青衫濕”等詩句可以看出。)
3.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與主人公的心情在哪點上產(chǎn)生了共鳴?為什么?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投影:作者6歲能寫詩,9歲懂聲韻,29歲中進士,32歲登科,35歲被授翰林學士,36歲被授予左拾遺,44歲上書遭貶為江州司馬。
明確:(1)兩人均淪落江州:本是京城女——辭帝京。
(2)兩人均懷才不遇:名屬教坊第一部,曾教善才服——才華四溢。
(3)兩人均落魄失意:門前冷落鞍馬稀,商人重利輕別離,夢啼妝淚紅闌干——謫居臥病潯陽城。
三、總結(jié)歸納,把握主題: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欣賞到了用獨特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形式,了解到了通過環(huán)境渲染氣氛傳達感情的獨到之處,感受到了悲劇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四、再讀全詩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品味欣賞。
五、布置作業(yè):
欣賞《荷塘月色》這首歌,然后寫40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來描摹它。
板書設(shè)計: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婦——音樂——謫官
Abstract: As the highest expression form of literature, poetry has always been the best way to express emotions for writers, s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lso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 Xu Yuanchong''s three principles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and idea for poetry translation, and have a great guiding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Xu Yuanchong''s three principles for the poetry translation, in hope of continuing to inherit the fine traditions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poetry culture to the world.
關(guān)鍵詞:許淵沖;詩歌翻譯三原則;傳承弘揚民族文化
Key words: Xu Yuanchong;three principles for poetry translation;to promote and inherit nation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219-02
0 引言
許淵沖是中國當代翻譯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國詩詞英法韻譯的惟一專家,翻譯了大量的中國古典詩歌作品,為播中國文化,提高中國優(yōu)秀文化在世界文學界的影響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大量的詩歌翻譯實踐活動中,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翻譯思想,又提出了詩歌翻譯的三原則——“三美論”,“三化論”,“三之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翻譯理論特色,為中國優(yōu)秀詩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當代的詩歌翻譯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作用。
許淵沖在文學翻譯實踐的60年活動中,不斷結(jié)合自己的翻譯實踐總結(jié),不斷對自己的翻譯實踐進行反思并建立了較為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體系。許淵沖在1984年出版的《翻譯的藝術(shù)》和2003年出版的《文學與翻譯》中明確的闡釋了自己的詩歌翻譯的主張和原則,從而奠定了自己詩歌翻譯獨樹一幟的基礎(chǔ)。
1 許淵沖的詩歌翻譯三原則
中國傳統(tǒng)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shù)寶庫的精品。它融合了繪畫美、音樂美、意象美,是一種三維組成的復合藝術(shù)系統(tǒng)。它的內(nèi)容形象生動,讀起來耐人尋味,在風格上主要呈現(xiàn)含蓄婉約的特點,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學最該保護的部分。
這些美感在其英譯中不但不能喪失,而且還要盡量體現(xiàn)。翻譯難,翻譯文學作品尤難,譯詩更是難上加難。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英譯,尤其是在再現(xiàn)原文“三美”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譯界的共識,盡管如此,譯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價值的古典詩詞英譯的上乘作品。許老的詩歌翻譯為西方了解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對于詩歌的翻譯許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則,以下就結(jié)合具體的詩歌來領(lǐng)略許老詩歌翻譯的經(jīng)典策略:
1.1 詩歌翻譯的三美原則 “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是譯詩的本體論。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說翻譯是美的創(chuàng)造,所以神似勝于形似,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齊備。
下面是許淵沖先生《靜夜思》的兩種韻文:
譯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
Raising my head。I find the full moon bright;
And bowing down,in thoughts of home I’m lost.
譯文②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韻文整篇押韻,如譯文①的尾韻…t’及譯文②的…t,…d’,每一句都對仗工整,讀起來順口好聽,譯詩都是韻腳工整,音步整齊,音美在譯文中幾乎都體現(xiàn)了出來。
李白《菩薩蠻》:
原文: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譯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mbroidered mist,
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4].
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去而不歸的心情。這兩句為遠景,此“漠漠”沒有直接譯出,但句中三個“f”起頭的詞(flat,forest,far)把“漠漠”表現(xiàn)出來了。[f]是唇齒音,可以拖得很長,將樹林“無邊無垠”的感覺體現(xiàn)出來了;第二句“傷心碧”的“碧”字,譯者用英美傳統(tǒng)詩中的相關(guān)意象來替換這一色彩意象,將“碧”譯成“blue”,巧妙運用了blue一詞多義的特點,既表達了山色碧,又傳達了思婦的“憂郁”這一深層含義,一語雙關(guān),充分表現(xiàn)了李白用語奇特的特點。
1.2 詩歌翻譯的三化原則 “三化論”(深化、等化、淺化)是譯詩的方法論。分別利用加詞、換詞和減詞等方法,通過意譯來努力達到神似的境界。
1.2.1 詞語反復 詞語反復指的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相同的英文單詞,出現(xiàn)在同一或相鄰的詩行里。在詩詞中,為了某種需要,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某一個方面,往往重復使用一些字或者某些詞組;這種手法,無論在中詩或英詩中,都是屢見不鮮的。
如李白《秋浦歌》的翻譯: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Long,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long,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如《江雪》中詩句的翻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no man in sight.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翻譯: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Listening to her sad music,I sighed with pain.
Hearing her story,I sighed again and again.
1.2.2 新創(chuàng)詞語 詩歌語言來源于日常語言,卻又不同于日常語言。詩歌語言是對日常語言的偏離,具有鮮明的形式美學意。許淵沖在詩歌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詞語,使詩歌語言自然、明確而充滿美感,充滿新意。
1.3 詩歌翻譯的三之原則 “三之論”(知之、好之、樂之)是譯詩的目的論。知之是使人理解,這是翻譯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歡;最高的境界是樂之,能使人愉快。
許淵沖先生認為“譯詩不是科學是一種藝術(shù)”(許淵沖,2003),指出“唐詩英譯的目的是對外宣傳,即‘中為洋用’;而翻譯的方法和技巧則是‘洋為中用’。好的譯文應(yīng)該達意、通順、傳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
為了能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許淵沖教授選擇了其中他所喜歡并能譯成韻文的作品,書中許先生的譯筆優(yōu)美,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為《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許淵沖教授對原作的理解精深獨到,將原作的妙處表達得淋漓盡致,加之又熟諳中英詩律,細刻精雕,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廣大外國讀者的好評。
沒有創(chuàng)造美的詩趣的人是翻譯不好詩歌的,許淵沖先生譯文的獨到之處就在于他是“以創(chuàng)補失”,他為中華詩詞翻譯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盡管創(chuàng)造性具有譯者的叛逆之嫌,但是在詩歌的翻譯中,創(chuàng)造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做可以讓西方讀者更好地領(lǐng)略中國詩歌的魅力所在。我們在許淵沖先生的譯文中,很容易地體會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許淵沖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補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他與其他人翻譯的最主要區(qū)別之一。他的“以創(chuàng)補失”的思想更加符合現(xiàn)代翻譯的時代精神。
2 結(jié)束語
一首好的詩詞,只有通過傳神的翻譯,才能再現(xiàn)它的文學藝術(shù)之美。在翻譯的時候,我們要兼顧詩詞的音律、形式、意蘊上的統(tǒng)一,力求使譯文達到同原文“神似”的境界。翻譯藝術(shù)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應(yīng)該以再現(xiàn)原作之藝術(shù)為宗旨,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把古典詩詞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瑰寶更為準確地再現(xiàn)給西方讀者,這是譯界永不言棄的追求,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現(xiàn)的追求。我們不僅要讓外國讀者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獨特的韻味,還要讓他們體會到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只有兩種語言之間達到相互的協(xié)調(diào),才能在內(nèi)容上實現(xiàn)互通的目標,使得譯文在功能上形成同原文的對等。從而能將中華民族的可貴遺產(chǎn)傳播到更多的國界。
參考文獻:
[1]張經(jīng)浩,陳可陪主編.名家名論名譯[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195.
[2]張柏然,許均主編.面向21世紀的譯學研究[M].商務(wù)印書館,2002,5:353.
[3]許淵沖英譯.唐詩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90.
[4]桂乾元.翻譯學導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0:78.
[5]許淵沖.追憶似水年華[M].企鵝出版社,1991.
[6]羅淑萍,洪蔚.許淵沖———詩譯英法唯一人[J].科技英語學習編輯部郵箱,2004,(04).
[7]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8]馬.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許淵沖的譯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9]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30.
[10]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8.
[11]陶沙,張亞蜀.忠實對等,形神兼求:詩歌翻譯的理想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2:56-59.
[12]閏軍利.論詩歌翻譯的“信,美”,統(tǒng)一[J].外語教學,2005,(6):83-85.
[13]許淵沖.譯筆生花[M].河南:文心出版社.2005.
[14]許均.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5]張智中.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的美學特征[J].時代文學,2008.(1),144-146.
[16]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17]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18]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一百五十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19]呂叔湘,許淵沖.中詩英譯比錄[M].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8.
[20]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