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夕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3年的七夕越來越近,我的心弦越繃越緊。想著牛郎織女的愛永遠定格在這一年一度七月初七的夜晚,我竟黯然淚下。
今夜梅林心音獨守,寂寞向誰傾訴?此刻,看冷月寂然,夜不能寐,我坐在電腦旁,想敲擊一指相思,淺奏一曲離歌,在紅塵流煙的嘆息中,聆聽織女的訴說,繾綣月色迷離,書畫銀河滿天,落墨款款深情,行吟在寂寥的詩詞端。在牛郎織女千年彼岸的守候中,拈起唐風的遺韻,婉約宋詞的悠雅,斜聽那輕笛橫吹在輕紗流霜里,愈來愈近,若隱若離。在七夕夜,信手拈來清風玉露,看織女纖指清舞,穿過斜風疏云,編織牛郎縷縷清淺的思緒。七夕夜,26歲的我一池研墨,躍然而書,揮筆作情,斷章殘句款款向銀河而行,聽織女吟哦聲聲,詠唱數千年,看牛郎案前宣紙,在古典文辭的落拓下驚鴻一韻。
美玉兮流光,佳人兮天一方。今夜的銀雀在天河飛舞,織女花香襲衣,月映池波粼粼,浮影暗香,枕泉聽漏,獨倚西樓,天涯望斷,斷鴻聲里,一彎娥眉,在碧波瀲滟中流轉;牛郎一襲水袖,在風來塵往里冉冉飛舞。我掬一闋宋詞,盈一縷幽香,在柳絮塵囂,煙波浩渺的津渡里,思那一搦白衣婆娑,在梅林書院吹天仙配的清辭,讓牛郎織女立于天上人間,在梅林唐宋的詩詞中,輕舞飛揚……
夢幻著那一世的織女,不為羈客,只為牛郎,她身化為鴻若翩仙的仙女,從古老的天庭中徐徐走來,執一葉扁舟,載牛郎孑然清寒的一蓑煙雨,于殷殷期盼中,卿卿我我。她點絳朱唇,閉花羞月,有采蓮女子輕快的歌謠,有秦淮漿聲燈影里的旖旎溫潤,有煙雨樓臺的隱約迷蒙,有檀板清歌的婉轉清麗,有折葉為舟,織繭為裙的古韻流轉……
七夕的今夜,梅林筆下的織女是舞動文字水袖的女子,不辭撫琴一曲于千年,撥彈著十指光陰,針針如意繡,沉沉同心結,她采擷天堂的嫁衣,踏過忘情的水,身登輕云的梯,泛波在墨香古卷的煙海浩渺神州大地中。織女向往著自由,尋求著人世間的真善美。織女從文人墨客幽遠的遠古走來,循著前朝有牛郎的地方蹣跚步履,正把唐宋的盛裝一一取下,凝眸處,醉舞淚裳,衣袂臨風,指尖下正挽著孤寂的牛郎。回眸間,一處香袖,又添新瘦!每一束唐詩都薈萃一生的剪影,每一朵宋詞都泛著一世的漣漪……
今夜,梅林讓織女從唐風宋韻里走過。是牛郎,織女為他在巴山秋池的夜雨里,婉約人世別離?是牛郎,在后世凄美的月色下,織女為他提筆寫下三千辭海,寄予詩情?是牛郎,織女為他在等霜林染盡,月落烏啼,深藏了回憶?七夕朦朧的煙雨,斑駁了詩意,焚一爐思緒,暖三尺深寒,是牛郎,跟隨著浮云浪跡,滄海覓盡,萬世飄零,只等織女續寫下珍惜。
今夜,梅林讓牛郎在千年唐宋里為織女輕舞飛揚。是織女,牛郎為她在凝眸處醉舞胭脂淚裳?是織女,牛郎為她在風花雪月中訴說憂傷?一襲淺香打攪了牛郎的前朝記憶,秋云上演著人間那一幕離合悲歡,兀自徜徉在唐朝似畫如詩的煙雨中,孑然夢醉于宋時胭脂畫堂的樓閣里。煙雨之外,樓蘭之外,青山之外,綠水之外,是織女在天河絕唱,微啟朱唇,玉潤珠圓中,飛歌繚繞。思戀織女裊裊而來,幽幽情深絡繹于銀河。
牛郎織女在守侯,七夕那一縷清澈柔和的月光。他們在書寫,那一段凄美婉約的詩章。牛郎織女在等待,七夕那一懷繾綣溫馨的柔情。今夜的梅林,任性的,肆意的在這飄渺的夜里無眠,在這綿長的曲調中心傷,在這空靈的意境里懷想。如果銀河有風風輕撫織女的長發,那么牛郎纏綿著如夢的記憶,就是織女如水的思念。在碧空如洗寧靜的的夜晚里,梅林遙望茫茫蒼穹,仿佛看見牛郎織女深深的眷戀和夢想——-如果思念這樣美麗,如果讓牛郎織女的思念那樣深沉,如果在梅林的夢里最深處把牛郎織女的故事珍藏,那么,今夜的梅林借你一片云,讓牛郎踏著月光向織女飛去,我用多情的筆蘸滿思念為牛郎織女繼續譜寫千古絕唱。
只想在七夕,聽簾外柔情蜜意,愛意闌珊。
筆墨書銀河,詩詞賦閑情。相思未老花先瘦,無計怎消冷清愁?詩詞疏狂圖一醉,怎教桃李鬧春風?今夜,那牛郎的小屋依依楊柳,化作此時眼底的天河茫茫;那漫天晶光燦燦晶瑩剔透的星星,化作牛郎望織女時眼波流觴;那蕭瑟凄涼的清風,吹皺的不再是銀河,而是七月的碧波流淌。一卷詩案,半紙詞墨,在平平仄仄的詩章辭海,呢喃輕語的吟哦中,淚水盈滿了眉眼。那一岸曉風,那一輪圓月,于迷醉的喜鵲橋上,一番緣聚云散,相望的牛郎織女真的注定是永遠??
梅林攜一縷銀河的清風,踩著古韻悠悠的詩詞,笙歌墨詠,袖手千年,佇立于樓蘭的煙雨中,踏遍青山綠水,天上人間。在牛郎織女的故事里:隔世恍惚中,走過秦時明月,雁過漢時城關,穿過魏晉遺風。思念牛郎的凄楚,融了世俗的塵埃,縱橫阡陌的心事,明滅閃現。將繾綣的舊事伴著七夕月色的輝映,肆意潑墨寫意著牛郎織女相聚的渴望。屏障起塵埃飛揚的俗世,掬著天河之水,細磨一紙硯香。為牛郎填一闋闋相思詞,橫枕千年情絲于彼岸,試將遺恨,寫入婉約的舊章中。提杯把盞,在暮落黃昏、在金風玉露的夜色中啜進清瑩的容顏,抿思在曉風殘月里咽淚愁歡。
嫵媚而飄渺的風,在銀河輕輕掠過,瑯瑯心弦,憑欄的是柔腸千結;盈盈的織女,在詩書熏染間,若有一葉輕舟,持著一把相思泠,一路臨水吟哦聲聲,她一路尋覓著牛郎的身影。采弦上月華,拔流水芬芳。詩一樣的情懷,在云水間穿行,讓絲絲柔情盛開為古老傳說的天上人間。于天涯處,入畫入詩,寫盡了牛郎織女的思念。
七夕的夜,是牛郎織女拉動那悠悠古弦,是牛郎織女在低吟著百轉千回的憂傷。是牛郎織女漫步在輾轉翻覆的夜幕,昔日一紙紅袖盟約,為一年一度輕描淡寫,勾勒出不老的容顏,暗涌起傷情的思戀,斷不了的,是今生來世永遠難續的前緣,如一場初夢,總在落英繽紛的季節,隨你風花雪月揚鞭于春花秋月,踏碎了一地的相思和春紅……
一首詩詞便匯成天堂波影,一眼回眸不過虛浮過往。前面依然是銀河碧水的幻影,后面仍然是紅塵的迷茫。那個清瘦了宋詞的織女,她是那朵飄落在水面的出水芙蓉,是凈土一瓣蓮露,彌漫著空氣中那一尾的暗香,撐一竿碧色,踏一葉輕舟,在一朵又一朵銀河盛開的鵲橋花中涉水而來,在花紅影綽中,織女與牛郎盈盈相笑。
曾經的舉案齊眉,枕邊絲絲囈語,是那一袖欲語還休的難釋惆悵。是那一幕風花雪月的萬種風情。依稀轉瞬的剎那,幾經云煙回首,織女還是織女,而牛郎還是牛郎,織女早就已天涯去遠,轉身陌路中,猶不知,冷冷清清的境里,織女的心底眉梢里依舊盼著牛郎。牛郎是她前世的眷戀?是她今生的劫數?是她一年一度的輪回。期待著,盼望著,一年一度在淚濕春衫透的七夕,對著暗香涌動的瓊花月影,銀河言歡。
每當雁字回首,月滿西樓后,牛郎唯有在秦悲柳切,傷花惜夏中纏綿悱惻,唯有在輕靈哀宛的詞句淤積里來去迂回,沒有人能讀懂牛郎心靈深處關于“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幻境。或許,在紅塵一隅,牛郎是多么期待著織女會陪他浪跡天涯。等到七夕漸遠時,誰,可與牛郎吟詩弄月來把那相思尋盡?浮生幾何?流年幾度?誰,可與牛郎將那幽凄一一細數?誰,又會將牛郎落寞孤愁來憐惜許?
永遠唱不盡七夕花前月下暫相逢,“楊柳岸,曉風殘月”只能在柳色拂煙中墨筆添香。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看銀河,憶當年,只能吟哦“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等閑妨了繡工夫,笑問鴛鴦兩字怎么書?
今夜,梅林信手從詩詞里煮杯咖啡,便盛滿七夕離人淚;書頁間點曲輕歌,便能飲盡萬古愁。
七夕節陽歷時間20xx七夕是20xx年8月28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七夕節的歷史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荊楚歲時記》一書中描述此俗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更為有趣的是,由于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為了登樓曬書。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遠超過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特別是吟詠七夕的詩篇更比比皆是,僅全唐詩中就有僅千首。比如崔顥詩云:“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祖詠同題詩亦云:“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習俗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喜蛛應巧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他鄉七夕》
----(唐)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鷓鴣天七夕》
----(宋)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馬嵬其二》
----(唐)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
----(唐)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云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七夕》
----(唐)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鵲橋仙》
----(宋)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二郎神七夕》
----(宋)柳永
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時間一長,師生都感到“中華文化,妙不可言”。
一、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得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以便活躍語文課堂學習,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了解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古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靈活運用,無論是導入、解答問題、小結、總結時均可加以運用,達到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親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中最濃郁、最強烈的亮點就是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游憂國愛民的真實情懷, 陸游《 示兒》一詩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陸游臨死之前,仍然惦記祖國的一統大業,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濟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發了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感。學習過程中,務必讓學生在理解詩句含義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體察探究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學習偉大詩人熱愛自己的祖國的高尚品質,長大后做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和建設者,能夠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2)對學生實施親情教育。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點。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頌揚了母愛的偉大。唐朝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成為千古佳句。三國時期曹植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則教育我們親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且不可相互殘害。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親人對自己的關愛,注重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給學生編織一個和諧的親情關系網。
關鍵詞:內聚焦 旁觀者 親近者 可信度
一、三種敘事方式
全知全能式的敘事給人的感覺作者是無所不知,可以任意的在人物之間跳來跳去,對每一個人的內心都了解的很清楚,但作品中的人物對對方卻不了解,相當于我們讀者旁觀者清,書中人物當局者迷。這類敘述的特點就是作者總是以一種傳教式的敘述來插到作品中告訴讀者知道的東西,讀者會覺得文本情節沒有神秘性,沒有想像的空間,而且作者告訴我讀者的東西會被讀者認為帶有過多的作者的主觀色彩,說教性明顯。
完全的外聚焦則是敘事者像一臺攝影機,既不能進入人物的內心,也不會發表任何評論。
內聚焦恰好是居于其中的一種,敘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在說話,說話的人的內心活動我們可以看到,而且他可以說出他自己對其他人物的看法和評價。
二、內聚焦的旁觀者與親近者
(一)旁觀者
尼克是敘述者,但故事情節矛盾的的主人公并不是他,他并不是矛盾的中心,而更像是一個看客,而作者塑造尼克旁觀者的方法是,交代尼克對他們中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概念,不了解。文中的這個我,就是尼克,他在講述一個故事。
于是,在一個溫暖有風的晚上,我開車到東卵去看望兩個我幾乎完全不了解的老朋友。
從紐黑文時代以來,他樣子已經變了。現在他是三十多歲的人了他,這里是說湯姆和黛西,尼克說雖然以前認識他們,但是好久不見了,對他現在的發展性格也幾乎一無所知了。
兩個之中比較年輕的那個,我不認識。她平躺在長沙發的一頭,身子一動也不動……
這里是喬丹的出現,這個時候尼克對黛西,湯姆,喬丹的現在和之前的認識是沒有的。
對于蓋茨比,尼克更是沒什么認識,雖然見面以前知道蓋茨比是他的鄰居,也被邀請去參加舞會,但他并不認識此人,也毫不了解。這一段的描寫其實是作者有意為之,讓蓋茨比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主人公最后出場而且以一種這樣的方式,實際上就為了說明尼克一開始和他們的關系,尼克的旁觀者位置在此實實在在的被確定了。
重讀一遍以上所寫的,我覺得我已經給人一種印象,好像相隔好幾個星期的三個晚上所發生的事情就是我所關注的一切。恰恰相反,它們只不過是一個繁忙的夏天當中的一些小事,而且直到很久以后,我對它們還遠遠不如對待我自己的私事那樣關心。
尼克明確的說,對待他們這些事還不如對待他自己的私事關心,說明尼克壓根沒想摻和進他們的生活。
從作品的一開始就交代,他是置身其外的,可以說他在這里只是作為作者的一張嘴和讀者的一雙眼睛存在著,只是一個旁觀者。他的作用是審視其他人物的相貌、裝束、表情、動作,記錄人物的談話,但他并不能把握其他人物的性格,更不能夠進入他們的內心。這樣寫的好處是,交代旁觀者尼克記錄的純客觀性和中立態度,因為尼克對其他人物并沒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他記錄下來的東西必然是他眼睛所見到的真實的,并沒有主觀臆造的成分。當尼克和這些人物拉開距離去審視的時候,不存在主觀的色彩,做出的評價也是基于客觀現實的,所以讓讀者去相信尼克的敘述是真實可信的。另外,對于可信度這方面,菲茨杰拉德還專門在故事的開頭這樣寫道:
久而久之,我就慣于對所有的人都保留判斷,這個習慣既使得許多有怪僻的人肯跟我講心里話,也使我成為不少愛嘮叨的惹人厭煩的人的受害者。
尼克說自己不愛對外人作出評價,對凡事比較容忍,所以他的敘述更具有理性的特點,不是一個十分喜歡讓主觀感情左右行為的人,因此敘述的可信度就大大增加了。
這種見證人式的“非個人化“敘事,使得文本的客觀性得到大大增強。但是雖然尼克記錄下來的已經是真實的了,但我們讀者并不能知道這些現象背后代表著什么,或者他們這些人有什么關系,我們看到的這些就像是謎面,謎底要靠敘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慢慢揭開。
(二)親近者
如何實現這個有限參與?敘述者必須有條件真正參與進去,那么就不能是一個完全的看客,他必須在他們之間,不能總是在他們之外。我們會發現,尼克成為一個成功的敘述者是因為作者沒有把他設置成為一個路人圍觀似的角色,而是讓尼克是蓋茨比的近鄰;黛西的遠房表兄;湯姆的大學同學;同時又在和黛西的密友喬丹談戀愛。所以他后來會被邀請到湯姆家做客,會和黛西談話,會見到蓋茨比,會從喬丹口中知道黛西和蓋茨比的往事,正因為如此,尼克和黛西與蓋茨比的故事的距離才有可能拉近,尼克作為一個和他們的感情糾紛沒有直接關系的人才能夠對他們的事了解得如此清楚,這種關系的設置給了尼克這個矛盾沖突外的人一個介入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馬雋.《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敘事策略探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何世杰.《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二元主角剖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