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海洋環境

海洋環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洋環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海洋環境范文第1篇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學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

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可以將輻射應力的計算公式與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轉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污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涂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鑒于黃河三角洲海岸線不斷依退所帶來的國土面積減少、陸上設施受到威脅甚至破壞、對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條件的毀滅性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此外,長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開發、灘涂圍墾和岸灘保護及整治工程對水域影響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也切枰?重點研究的課題??BR>以主要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海岸帶地區以及主要海域的經濟發展為背景,建立一個數字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模擬系統。與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一樣,將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與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針對經濟發展規劃,預測由于發展經濟帶來的海域環境水污染的惡化、海洋自然災害(臺風、巨浪、風暴潮、地震、冰害、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工程建設所引起的海洋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用數字手段統一地加以處理,建立智能化的決策支持系統,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將會是決策部門進行宏觀決策和具體規劃時的一個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海洋環境范文第2篇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各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尋找未來發展的支點,我國也不例外,海洋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海洋資源開發管理力度加大,海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粗放式的經濟增長也給海洋環境帶來了壓力,海洋成為污染輸出的空間載體。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加大,加之薄弱的海洋環境保護觀與低效的污染治理力度,導致海洋環境污染的加劇與海洋災害的頻發,嚴重影響了海洋經濟的發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在促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由此可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引起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對于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研究國內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國內的研究有1996年吳越明等對環境—經濟指標體系以及協調度模型做了相關研究;2000年陽潔等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庫茲尼茨曲線, 建立了環境經濟的協調度函數,并給出了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判據;2003年,張曉東等利用灰色系統模型對90年代我國省級區域的經濟與環境協調度進行了計算,并對2005年與2010年的區域協調度進行了預測;2007年李鶴等運用因子分析和相關分析法對1990年以來遼寧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定量評價;2010年王輝等通過建立協調度模型對遼寧14市的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度進行了定量測評;2012年蓋美運用可變模糊識別模型來分析遼寧沿海經濟帶經濟與海洋環境的協調關系;2013年許冬蘭,王超運用熵變方程法對我國海洋經濟和海洋環境的協調度進行了定量分析。

 

本文在借鑒眾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11個評價指標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在綜合評價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子系統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運用相關性分析法定量評估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協調度,為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一、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協調度

 

(一)協同論與協調度

 

協同論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 ·哈肯教授1971年提出。他認為:系統發生相變與否由系統控制參量決定,系統相變過程通過系統內部自組織來實現,系統走向何種序和結構取決于系統在臨界區域時內部變量的協同作用。相變點處系統內部變量可分為快、慢馳豫變量。慢馳豫變量是決定相變進程的根本變量也稱為系統的序參量,快馳豫變量服從于慢馳豫變量,因而可以不加考慮。

 

系統的相變結果不一定都走向新的有序,也可能走向無序。在臨界點處,如果系統內部變量不能區分成慢馳豫變量和快馳豫變量時,則系統將進入無序狀態。臨界點處,系統內部變量的不可劃分性說明了子系統的耦合能量不占主要地位。

 

協調度指的是系統之間或系統要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體現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由協同論可知系統走向有序的機理不在于系統現狀的平衡或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統距平衡態多遠,關鍵在于系統內部各子系統間相互關聯的“協同作用”,它左右著系統相變的特征和規律,協調度正是這種協同作用的量度。

 

(二)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協調度

 

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其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因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會存在由協調到不協調或由不協調到協調的一種動態演化過程。根據協調度的概念,本文將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協調介定為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內,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協調一致程度的定量評估,它能表征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整體的發展水平,最終追求的是兩系統之間相互促進、互惠共生的協調發展。

 

二、研究方法與模型建立

 

(一)研究方法

 

(1)數據標準化方法。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協調度評價過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指標分別對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描述,但由于不同指標數據的量綱、正負向、數量級均有差異,為消除各指標數據的量綱的影響,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標準化常用的兩種方法是標準差變換和極差變換,本文中采用極差變換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對子系統有積極影響的正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大對系統發展越有利的指標,采用正向標準化方法;對于子系統有消極影響的負向指標,即指標值越小對系統發展越有利的指標,采用負向標準化方法,具體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標準化:Zij=■

 

負向指標標準化:Zij=■

 

其中,i是指標序列,j是年份,xij為指標數據,min(xi·)是指標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小值,max(xi·)是指標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

 

(2)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作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它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該方法的核心是將專家的經驗判斷予以量化據此確定指標權重的一種方法,屬主觀定權法的一種。在指標權重確定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專家的實際經驗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量化評估,因此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從主觀方面確定指標的權重。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需要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利用德爾菲法,邀請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分別對指標的相對重要度進行打分,根據評分結果構建判斷矩陣。判斷矩陣可用A=(αij)m×n表示,αij為因素i和因素j對目標因素的影響之比。二是計算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λmax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指標對相應上一層次指標或目標重要性的排序權值。三是進行一致性檢驗;若未通過一致性檢驗,應該對判斷矩陣進行進一步修正。

 

(3)熵值法。熵原本是一熱力學概念,它最先由申農 C. E.Shannon引入信息論,稱之為信息熵。現已在工程技術,社會經濟等領域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熵是系統的無序度量,可以用于度量已知數據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熵權法就是根據指標數據的變異程度,利用信息熵,判斷該指標提供的有效信息量,從而確定權重。當指標值數據變異程度大時,說明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大,指標的有用性就越大,其權重也應相對較大;反之,指標數據變異程度較小時,說明指標提供的信息量少,指標的有用性就越小,其權重也應相對較小;當某項評價指標的數值完全相同時,意味著此項指標提供的是無用信息,可以從指標體系中將其剔除。熵權法屬于客觀賦權法的一種,本文運用熵權法確定指標的客觀權重。

 

用熵權法確定權重需要以下三個步驟:一是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二是計算指標信息熵ei,ei=-k■(yij×lnyij),其中,yij=Zij/■Zij,k=1/lnn,Zij是第i項指標第j年的數據xij標準化之后的值;三是計算信息冗余度di,di=1-ei,其歸一化后的數值即為指標權重。

 

(4)相關性分析法。相關性分析是數學統計中的一種分析方法,主要用以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表現為兩者之間的正相關程度、負相關程度以及兩者之間無太大相關性的無序程度。相關系數基礎的計算公式是:

 

r=■

 

其中,r是相關系數,r∈[-1,1],r<0時為負相關,r>0時x,y為正相關,且│r│越接近于1,兩者的關聯程度越大。

 

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體現在兩者具有相同的發展程度,還表現在兩者的同向發展以及同向發展的相關程度。簡單來說,若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處于協調發展的狀態,兩者應具有相似的發展水平,同時,發展水平應同步正向提高,此時兩者之間相關性是正相關,且相關系數越大說明其同步發展的程度越大,兩者的協調度也就越大;當然,正相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兩者同步衰退,此情況屬于極不協調狀態,因而在分析相關性的基礎上,應結合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狀態對兩者的協調度做出判斷。若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相互之間呈負向發展,則兩者處于不協調狀態,此時兩者之間負相關。在測算并分析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性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達到分析二者協調發展程度的目的。

 

(二)模型建立

 

(1)發展度模型。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作為兩個子系統,在不同的階段其發展程度是不同的,二者的發展水平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動態演變過程。協調度的評價正是基于對二者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因此需要建立發展度模型分別評價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在不同時段的綜合發展水平,具體的評價模型如下:

 

海洋環境:FAT=∑(wAi*zij) (1)

 

海洋經濟:FBT=∑(wBi*zij) (2)

 

式中,FAT、FBT分別是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在第t年的綜合發展水平,wAi、wBi分別是各指標體系第i項指標的權重,zij是各指標對應實際數據經標準化后的數據值 。

 

(2)協調度模型。根據前文可知,相關性分析方法屬于統計學中的一種方法,可綜合反映兩者之間的密切程度和發展方向。在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都呈良態正向發展的情況下,海洋環境狀況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正向相關度越大,兩者的協調度越高。本文基于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利用相關性基礎計算公式,建立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協調度評價模型如下:

 

C=■ (3)

 

式中,C表示系統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度,-1≤C≤1;

 

FAt、FBt分別表示兩系統在t時期的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分;

 

■A和■B分別表示兩系統在不同研究時段發展水平綜合評分的均值;

 

相關性原理中,要求K≥3,根據這一要求,同時考慮海洋環境變化的漸進性與環境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滯后性,選取5年為一個觀察周期考察2003—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協調性。

 

三、協調度類型劃分

 

本文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選取相關系數檢驗的臨界值作為協調度類型的劃分標準。一般而言,當│R│0.805時,屬同向相關,代表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海洋環境改善,兩者協調共同發展;二是海洋經濟衰退的同屬海洋環境惡化,二者共同衰退;具體的情況應結合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定。樣本數為5,R0.1、R0.05、R0.01分別為0.805、0.878和0.959,以此為劃分標準(見表1)。

 

四、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指標體系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指標篩選原則。指標體系的篩選直接影響到海洋環境質量與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到兩系統之間協調度評價的有效性,因此確定客觀合理的指標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指標的篩選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篩選指標體系時,應該首先考慮指標篩選的科學性,這關系到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協調度評價的準確性;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遵循客觀實際而非主觀臆斷篩選指標體系;另外,選取的指標應能通過觀察、測算等方式客觀真實的對系統特征做出明確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系統性原則。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各作為一個子系統,指標體系應正確合理的描述海洋環境子系統和海洋經濟子系統的發展現狀,指標的選取應綜合考慮影響系統發展的各個因素,同時所選指標之間既要有聯系也要有區別,盡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系統的總體特征。

 

(3)有效而實用原則。指標的選取盡可能的簡練、有效,數量上要少而精,避免過于龐雜;且指標體系能較為準確的反映海洋環境現狀和海洋經濟實力,其分析結果能準確的說明問題。

 

(4)數據可獲性原則。在篩選評價指標體系時,不應只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和動態性原則,還應遵循數據可獲性原則。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指標數據的采集和獲取必須有正確合理的途徑;其次,所選指標應該能夠量化,以保證定量計算,這是進行計算的關鍵。

 

評價指標體系。依據科學性、系統性、有效而實用和數據可獲性等原則,綜合考慮海洋水質、入海污染和海洋環境災害情況,分別選取全國劣于四類水質標準海域面積、徑流入海CPDCr總量、徑流入海重金屬總量、工業廢水直排入海量、沿海工業固體廢棄物丟棄量與赤潮災害面積為反映海洋環境質量的指標;綜合考慮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選取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涉海就業人員與全國海洋科研機構從業人員為反映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根據2004—2014年的《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國海洋環境統計年鑒》2003—2013年的《中國海洋報環境質量公報》確定表2中指標數據。

 

(二)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是在評價過程中,各指標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在評價過程中,不同的指標對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難免會有差異,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指標的重要性賦予不同的權重。而指標權重直接影響到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選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分別使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確定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是通過德爾菲法建立判斷矩陣,并據此計算指標權重的一種方法,屬于主觀定權法;由于此方法的主觀性比較大,本文中權重的確定結合了熵值法。熵值法是基于數據的有效信息量確定權重的一種方法,屬客觀定權法。綜合主客觀因素,最終的指標權重取兩種定權方法計算結果的平均值。由于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科研中的運用已相當成熟,本文不再贅述具體計算步驟,指標權重計算結果見下表:

 

五、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

 

(一)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綜合評價

 

利用經標準化后的指標數據,結合已確定的指標權重,根據公式(1)、(2)綜合評價2003—2013年間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綜合評分變化情況見圖1。

 

由圖1可知,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03—2006年間,海洋經濟增長勢頭較猛,海洋經濟發展在2006年出現了一次高峰;在2006以后海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呈波動上升趨勢。海洋環境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2003—2004年間環境質量下降最明顯,2004年以后呈緩慢波動下降趨勢,在2012年環境質量出現研究時間段內的最底峰,2012年以后環境質量有明顯的改善。

 

對比海洋經濟和海洋環境質量發展狀況,海洋經濟增速最猛的時候也是海洋環境質量下降速度最大的時候,說明在此研究階段,海洋經濟的發展以海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此時人們只看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短期利益,忽視了環境惡化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造成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的嚴重破壞。2006年以后,海洋經濟總體發展態勢放緩的同時,海洋環境惡化的速度也放緩,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海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二是政府和民眾已經意識到海洋環境惡化問題的嚴重性,越來越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問題。

 

(二)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協調度評價

 

根據海洋環境會和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利用協調度評價公式(3),分別以5年為周期滑動進行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的協調度評價,計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2003—2007年間,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處于異向發展狀態,說明海洋經濟增長的同時,海洋環境反向惡化;根據協調度類型的劃分,判斷2003—2007年間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屬中度失調。該時期海洋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沿海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大量工業廢水排放入海,加上工業廢棄物的傾倒,嚴重污染了海洋環境,致使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2004—2009年間兩個研究時間段內,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都處于相關性關系不明顯,無序發展的狀態,同屬輕度失調;但值得注意的是,兩者的協調度基本呈直線上升趨勢,說明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關系有所改善。在此期間,不論是是海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是海洋環境質量下降的速度都有所放緩,說明惡化的海洋環境已對海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同時也說明海洋環境問題已引起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也會注重海洋環境的保護。

 

2005年之后的4個研究階段內,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仍然呈相關性不明顯的無序發展狀態,同屬輕度失調;協調度呈先降后升的“U”型趨勢發展,說明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關系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2003—2013年,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總體處于不協調狀態。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海洋環境并沒有得到同程度的改善,且海洋環境的惡化會制約海洋經濟的發展。

 

六、結論

 

本文從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協調度的概念出發,根據科學性、系統性等原則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從主客觀兩方面綜合確定指標權重,在對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利用相關性分析原理建立協調度評價模型,研究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密切程度與變化方向,定量評價了2003—2013年間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協調度。評價結果表明:我國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發展基本處于不協調狀態,海洋環境的改善落后于海洋經濟的發展,但人們已經意識到不良的海洋環境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海洋環境問題已受到了重視。為促進海洋環境和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海洋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產業創新能力。目前,我國海洋經濟呈現的是高速發展態勢,但是經濟發展質量仍然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仍停留在低層次水平,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制約了海洋經濟質量的提高。因此,應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轉變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注意提高海洋產業的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海洋環保等新興產業,在利用科技進步促進海洋經濟增長的同時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

 

(2)發展循環經濟,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海洋資源的嚴重浪費,這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發揮資源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在科學有效的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

 

(3)加大環保投入,保護海洋環境。沿海城市生產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直排入海或污水徑流入海等陸源污染是海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對于此類現象,應加大環保投入,加快建設沿海城市、江河沿岸城市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提高排污技術,減少入海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應加快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遏制“偷排”現象,從源頭上減輕海洋環境污染、保護海洋環境。

海洋環境范文第3篇

關鍵字:海洋環境污染事故 海洋污染 海洋生態破壞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Abstract:

The sea is the hometown of life, Marine and human relations close. Marine accounted for seventy point percent of the earth, it absorbs heat from the sun, and will be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heat, and adjusting the climate, therefore, coastal areas favorable climate, beautiful environment, since ancient times is that the population is dense land, the whole world has forty percent of the people live in coastal areas. The oceanographer sears and. El said; Our planet is domin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ean point,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is also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ocean's collec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species of the crown and more global, if sea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will change.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has faced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ases, human development, they need a guiding ideology to avoid to cause more difficult to recover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Key word: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arine pollution of the sea ecological destruct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復合體,海洋環境問題又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局部的破壞都會影響到海洋整體生態系統,從而產生全球性的影響。本文首先通過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海洋污染事故來探討目前海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進而闡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分析我國目前海洋環境的現狀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 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海洋環境污染事故

1、1978年3月16日 夜,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超級油輪艾莫科.凱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隨之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擱淺,價值1500萬美元的艾莫科油輪和2400萬美元的中東原油損失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條寬18海里、長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風景如畫的海岸。死于溢油污染的各種鳥類達10000只,還不得不把5000噸被原油嚴重沾污的牡蠣處理掉。法國政府花費9500萬美元補償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損失和清理溢油所需的開支。布列塔尼地區居民的損失達3000萬美元,這次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多美元。

2、1999年12月12日,滿載2000噸重油的“埃里卡號”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處海域沉沒,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嚴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帶。使法國西海岸,至少大約有20萬只以上的海鳥已成為“埃里卡號”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犧牲品,顯然,這場事故已經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3、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等級與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相同,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銫總量達到27.1千兆貝克,危害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放射性沉降物是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產生有害作用,已釀成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海洋污染。

二.目前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2.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的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變化,海水的有機統一性及其流動交換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的有機聯系,使海洋的整體性和組成要素之間密切相關,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變化(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都不可能僅僅局限在產生的具體地點上,都有可能對鄰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作用。生物依賴于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當外界環境變化量超過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三.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海洋環境保護不僅指海洋污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資源的保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工業布局、能源結構、產品結構等許多問題,即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就是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源和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自然資源對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破壞資源,就是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并不是消極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面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環境及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者是統一的和互為因果的。要以生態平衡的整體觀和經濟觀,科學地、全局地、長遠地正確處理好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開發是為了人民的需要,為人民造福;保護是保護資源再生產能力,防止污染,防止生態系統惡化。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必須注意保護。要從環境的全局出發,使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做到海洋開發事業既能全面發展,海洋環境又能得到保護。

四.我國海洋環境的現狀及主要成因

我國海域基本屬半封閉性海區,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個氣候區,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海洋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海域環境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

1. 陸源入海污染物日益增加

2. 近岸海域部分貝類受到污染

3. 赤潮發生的面積和次數逐漸增多

4. 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2009-2011年,全海域污染面積在18-24萬平方公里之間波動,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江蘇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臨近海域,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入海排污口臨近海域污染尤其嚴重。中國近岸和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排污。2009年,年排放入海污水約456億噸,主要入海污染物約2416萬噸。全國712個陸源入海排污口檢測結果顯示,82%的排污口超標排放,95%的排污口設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部分排污口檢出多環芳莖,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等持久和劇毒類有機污染物。

中國2004年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態脆弱區域或敏感區建立了15個生態控制區,包括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的生態系統。監測系統顯示,只有廣東,廣西,海南3個生態監控區內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保持良好,其它海灣,河口以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富營養化及營養鹽失衡,生物群落結構異常,河口產卵場嚴重退化,部分產卵場正在逐步消失,生境喪失或改變等。總體而言,中國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整體上處于脆弱狀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中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海洋環境保護缺乏宏觀規劃和嚴格的法律標準。我國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和規范還不完善,從公民到企業人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都很薄弱,很多可操作的環保措施因為管理不善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在一些重點海域的開發上缺乏宏觀指導和規劃,使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得不到協調發展。

2. 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產生的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國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退水都排放到海洋,海洋資源過度利用,特別是過度捕撈,加上各種海洋開發活動如填海,海上汽油開采,航運等都加快了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海洋保護的資金和技術不到位也是導致海洋環境遲遲得不到有效改善的原因之一。雖然國家每年在海洋保護方面的資金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金額與環境惡化產生保護費用差距也在逐年擴大,我國海洋保護起步較晚,在科學技術與專業人才上十分短缺。

五.應對我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措施

1.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些涉海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促進我國海洋管理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海洋環境與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國應該加大對于海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合理規劃好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的監測與評價,逐步建立海洋環境宏觀調控機制,實施海洋生態環境分類管理制度。對各種典型珍稀海洋生態區域實施重點保護,對脆弱敏感海洋生態區域實行限制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環境政策,對已經受損的海洋區域實行生態建設與綜合整治相結合的政策,對全海域實行綜合管理與協調開發相結合的環境政策。

3.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業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一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加強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三是按照“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專業處理和就地處理,禁止工業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四是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五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4.完善海上突發污染事件的預防監測和應急管理系統。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學品泄漏應急計劃,制定港口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建立應急響應系統。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臺產生石油類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做到油氣田及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符合該類功能區環境質量控制要求,不對鄰近其他海洋功能區產生不利影響,開發過程中無重大溢油事故發生。

5.加大對于海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包括用于開發新技術與用于培養新型專業人才的資金投入,為海洋環境的保護提供長遠有力的科技支持。

結論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江河湖海上發展起來的。我們依賴著海洋的同時,卻也因為過多的索取給海洋母親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要使人類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保護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參 考 文 獻:

1.拉弗雷(美). 建設彈性海洋保護區網絡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9-01.

2.趙淑江.海洋環境學.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6-1.

3.宛平路.海洋生態環境有何重要性[EB/OL]wenda.省略/wenda/thread?tid=562c2809a3e90186,2009-08-13.

4.張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06-01

5.張麗穎.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 [m]山東:冶金工業出版社.2010-08-01

海洋環境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海砂開采海洋環境減少污染對策

中圖分類號:TD80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作為混凝土細骨料的砂子用量特別巨大,在沿海某些地區相繼出現河砂短缺、濫開濫菜海砂的現象。但是,海砂作為建筑用砂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海砂是一種重要的礦產資源,作為建筑材料,可以緩解河砂短缺局面、避免過度開采河砂。可廣泛用于大型工程項目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海砂能夠使其服務于經濟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量盲目、非科學地開采則會導致資源的枯竭,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乃至影響整個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本文對海砂開采可能帶來的污染和非污染兩類海洋環境影響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減輕對環境不良影響的對策。

1 海砂開采方式

海砂開采作業一般采用射流式吸砂船。射流吸砂船是一種具有自航能力,船體結構形式為鋼質單底單甲板,橫骨架式結構,分雙頭整體形,全船設備由噴射吸砂系統、輪機系統、供電系統、航行、系泊系統、砂水分離、輸送系統及其它輔助設備組成。

采砂的過程具體如下:海砂開采作業首先在指定海域將剛性射流管和吸砂管以60°~70°左右角度插入預定砂層,射流泵將一定壓力的工作水經過噴嘴后,形成高速射流與空氣之間產生卷吸作用,將射流泵混合室內的空氣帶走,使該處產生低壓或真空,在外界壓力作用下,被吸的流體沿吸管吸上來,兩股流體在射流泵的喉管內混合,然后進入擴散管,將動能轉換為壓力能,壓入排管至采砂船船艙。射流泵將砂漿吸到洗砂船艙,通過甲板上裝有一個篩網進行過濾,將石塊、垃圾等濾在篩網上,海砂流入砂倉,經過水體清洗,砂粒迅速沉入船艙底部,表面形成含泥余水,淤泥、粉砂則隨水流經采砂船體兩側的溢流口排出,采砂船艙中的海砂用傳送帶輸送到泊在挖砂船邊的運砂船上。

2 海砂開采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

海砂開采對海洋環境影響主要包括污染影響和非污染影響兩類。采砂作業期間主要污染環境影響體現在:采砂作業過程中高壓射流擾動底質中的砂和淤泥,以及溢流作業產生的懸浮泥沙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此外,采砂作業船舶也會產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船舶含油污水。工程非污染環境影響主要是:采砂后采砂區的海床塌陷對海底地形地貌和海床邊坡穩定的影響;海床變化對水動力環境的影響;潮流場改變對附近海域沖淤環境的影響;采砂作業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采砂作業對周邊環境敏感區和主要環境保護目標的影響以及采砂作業對通航環境的影響等。

2.1 海砂開采對環境污染影響

2.1.1對水質環境影響

采砂作業過程中高壓射流擾動底質中的砂和淤泥,以及洗砂環節產生的懸浮泥沙影響附近海域水質,高壓射流管插入砂層引起擾動引起的懸砂擴散量值較小。采砂產生的懸浮物主要在洗砂的過程中產生。

2.1.2對沉積物環境影響

砂層被抽走后,采砂區的垂直沉積物將出現斷砂層,沉積物垂直結構也發生變化。抽砂過程中溢流的泥漿水主要成分為粉砂和粘土,與海域表層沉積物粒度類型接近,并將隨海流、波浪向周圍海域擴散、沉降。溢流產生的懸浮物濃度增量僅在采砂區與本底濃度值為同一數量級,而在其余海域相對海水本底濃度值來講很小,基本不會改變其懸浮物濃度,因此,吸附到懸浮泥沙上的污染物基本不會改變采砂區以外海底的沉積物特征。采砂作業結束后,采砂區將通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重新建立新的相對穩定的沉積物環境。

2.1.3作業船舶污染物的影響

每艘采砂船和運砂船作業人員各約10人左右,每人生活污水按50L/d計,則每艘船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量500L/d;生活垃圾每人按1kg/d計,則每艘船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10kg/d。 一支采、運砂船隊包含若干船舶,其一年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含油廢水的總量就是一個可觀的數字,直接排海將對海洋產生嚴重污染。

2.2 海砂開采的非污染環境影響

2.2.1對水動力環境的影響

采砂施工期間沙層不斷被抽走,原海床逐漸坍塌,在采砂區形成低于原床面若干米的深坑,由于海床的地形地貌改變,相應引起海流和波浪動力的變化。

2.2.2對岸灘穩定性和咸潮上溯的影響

采砂區離海岸較近距離時,開采海砂有可能危及岸線穩定;若采砂區位于水道區域時,采砂區溯源侵蝕對維持自然水深反而有利。

采砂時人為降低海床,相當于海平面下降,因此對咸水入侵河網會造成不利影響。

2.2.3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對底棲生物的影響

抽沙作業過程中,一些棲息于開采區內的底棲生物由于來不及逃離而被增壓泵抽到船上之后因受礦砂篩選而死亡。大部分底棲生物的生長較緩慢,開采區被抽沙作業后底棲生物環境受到破壞,其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可能在幾年內,開采區的底棲生物種類和生物量都偏于貧乏。在采砂行為結束后底棲生物才能得到逐漸恢復。

對浮游生物的影響

水中懸浮固體物質的增多會提高海水的渾濁度,減薄水體的真光層厚度,從而降低海洋初級生產力,隨之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以浮游植物為餌料的浮游動物,其單位水體中擁有的生物量也必然相應地減少。懸浮固體含量增多對浮游橈足類的存活和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原因是過量懸浮固體使其食物過濾系統和消化器官受到堵塞,含量達到300mg/L以上時影響特別明顯。

采砂作業會產生一定量的懸沙,但濃度含量不會太高,由于淺海岸自然狀態懸浮泥沙濃度變化較大,區域內動植物的生長有一定的適應性,因此采砂施工受到一定的干擾動植物只發生在采砂區內。

3)對漁業資源的影響

水中懸浮固體物質含量過高,容易使鱔類的鰓耔腺積聚微泥,減損鰓部的濾水呼吸功能,甚者導致窒息死亡。不同的魚類對不同濃度的懸浮固體的忍耐期限有所不同,另外,水中含有過量的懸浮固體,細微的固體顆粒會粘附在魚卵的表面,妨礙魚卵的呼吸與水體之間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從而減緩魚類的繁殖。

2.2.4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水生生物對緩慢變化的水體環境比較能夠適應,但對于驟變的環境,魚類等水生生物則因不能適應而作出敏感的反應行為。采砂過程中引起高濃度的懸沙和擾動水體限于采砂區范圍內,且抽沙作業是間歇性的過程。所以,施工作業不會出現大范圍內魚類驚慌逃離的現象。

2.2.5對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

采砂區附近若有環境敏感目標,如:主要航道、灣港區、經濟魚類繁育場保護區、貝類護養增殖區等。要考慮海砂開采時對航道、灣港區的淤積影響程度。以及對其他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

2.2.6對通航環境影響

采砂船嚴格在采砂區內進行作業,嚴格遵守海上交通的正常秩序、保障船舶和施工作業安全,施工時應設置相應的施工警示標志。

3 減輕對環境不良影響的對策

3.1采砂作業防污措施

海洋環境范文第5篇

    目前有關海洋環境的履約機制雖已初具規模,但尚且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

    (一)聯合國海洋法法庭的實踐

    聯合國海洋法法庭成立于1996年,是根據《海洋法公約》規定創立的一個常設性國際司法機構,在海洋糾紛及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至今其判例不多,所管轄案件范圍也很有限。④但其在海洋糾紛審理的專業特色、國際法規范依據的采用和解釋、訴訟主體范圍的擴大以及彌補國際法院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不足等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二)相關國際公約成立的履約機制

    1、《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履約機制公約規定,基于公約的解釋或者適用方面的任何爭端,采取提交國際法院或按照附件中的仲裁程序進行仲裁或調解的義務是強制性的。⑤2、《海洋法公約》的履約機制該公約規定,一國在簽署、批準或加入本公約時,或在其后的任何時間,應自由用書面聲明的方式選擇下列一種或多種方法以解決爭端:國際海洋法法庭、國際法院、仲裁法庭或特別仲裁庭。⑥這種選擇是強制性的,一方若依公約提起訴訟,另一方不得拒絕;而且其前提條件是,締約國在自行選擇的和平方法解決爭端失敗后,有義務將爭端提交法律方法解決,并接受有拘束力的裁判可見,現代國際法針對氣候與環境方面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均具有強制性特點。此外,尚有為數不少的國際環境保護組織,比如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等,積極承擔包括保護海洋環境在內的環境保護公益事業,他們的行動也是在積極監督與履行海洋環境國際法規范規定的權利義務。

    (三)海洋環境法律履約機制之缺陷

    1、海洋環境保護與保全的管轄權執行情況不理想首先,由于許多船旗國是方便旗國,在領海管轄權的權利義務行使方面往往不作為。其次,各國對防污的規定沒有嚴格的限制,解釋不一、技術不統一、資金匱乏等現象普遍存在。傳統國際法與習慣國際法在管轄權方面的規定接近失敗。1958年的《領海與毗連區公約》僅僅是一種妥協與微妙的平衡。⑧2、司法程序的強制性仍顯不足從《海洋法公約》規定的爭端解決程序整體角度來看,僅僅包含了強制管轄與強制裁判,并未規定強制執行。如果出現當事方不履行海洋法法庭司法裁判的情況,就沒有相關的補救辦法。

    二、完善海洋環境國際法律機制相關對策

    為了讓海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相關海洋環境糾紛得到更妥善解決,國際社會及各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切實對策。

    (一)完善海洋環境國際法規范的相關內容

    1、細化國際公約的相關規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海域物權、海洋區域劃分、海上權利義務、海洋環境保護保全、以及海洋糾紛解決等方面做了較為全面而原則性的規定,但是許多具體制度不可能作一刀切的規定,全球各國各個區域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有待各國在照顧各個區域具體條件的情況下作出更為合理的安排,同時履行國際法上的條約義務。2、彌補國際公約之不足關于排污權交易制度,在大氣污染領域,已有眾多國際公約對此作出規定,比如《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等。但在進入海洋的陸地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方面,尚且是國際法的空白。目前一些主要海洋國家實行的是國內法的排污總量控制制度。關于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的談判將有可能成為下一步的議題。3、推動強制管轄權的進一步發展在國際爭端出現時,為了更有效地解決糾紛,國際社會逐步發展出一種準強制性程序,使得締約國接受一種程序,在將來出現爭議時自動接受爭端解決機構的管轄。國際法的這項制度,先是在《國際聯盟盟約》第12條和《聯合國》第36條作了初步規定與嘗試,接著《國際法院規約》第36條規定了任擇強制管轄權,后來《海洋法公約》第289條又做了進一步發展,但其強制性仍然不足。國際社會可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不執行裁判的當事方應該承擔何種責任。

    (二)加強履約機制建設

    國家履行國際公約規定的國際法義務,既有報復、反報和制裁等外部壓力,又有自愿、聲譽、秩序以及互惠等內在動因。影響國家遵守國際條約的因素大致有三:國家實力、國家利益和戰略觀念。瑏瑡三者當中,只有建立在國家實力基礎上的國家利益追求才是有保證的。瑏瑢在海洋環境國際法義務的遵守方面,國家同樣離不開對這些博弈因素的考量。因此,相關履約機制的設計也不可能脫離這些現實因素的制約。1、充分利用國際法院、聯合國海洋法法庭目前還有一些國家尚未接受國際法院的管轄,也不打算將有關海域爭議提交海洋法法庭,這些顧慮自然有國家層面的現實考慮。但從長遠看,這些國家應該加強研究、充分準備,以便條件成熟、現實需要時,可以充分利用國際機制,享受國際機制帶來的公平與便利。2、不排除設計出管轄權更廣泛的海洋環境爭端解決機制因為現有的國際性法庭處理的爭端大都涉及國與國的重大事項,而有關國際組織、公司法人甚至自然人的訴訟案件則絕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國內法律程序解決,有時訴諸國際仲裁庭。從程序角度而言,這些糾紛解決機制基本夠用。但也造成不同區域同類糾紛的不同解決結果,加劇海洋環境國際法的碎片化。將來應當盡可能在更專業、更統一的基礎上設計出適用于各類糾紛解決的綜合機制。

    (三)各國切實履行海洋環境國際義務

    1、各國應批準和充分實施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中心的海洋環境保護與保全的國際法公約,并盡量將其納入國內法體系以嚴格執行。2、各國應對本國船舶進行有效監督。由于船旗國監督不力會威脅到航行安全和海洋環境,并導致過度開發海洋資源。3、各國應進一步采取措施,有效應對海洋環境受到的各種威脅。例如應該加強國際合作積極解決海平面上升、珊瑚礁褪色、長期累積的海洋廢棄物、過度捕撈行為以及海洋環境不斷退化等實際問題。

    三、中國實行海洋強國戰略應該有所作為

    中國已經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將科學發展觀作為一項執政理念。作為海洋大國,中國在邁向海洋強國的歷史進程中亦應有所作為。除了加入《海洋法公約》,進行相關海洋法律國內立法與執法之外,今后還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強努力。

    (一)完善海洋環境國內法律體系

    1、亟須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該法第三章規定了“海洋生態保護”。但是,該法已不適合目前海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修改完善:對海洋環境的整體性與隱蔽性進行綜合把握,要求立法適度超前,具有預見性;改變海洋環境管理政出多門、分散執法的體制性弊端,解決“內部重復和重疊”之苦與“機構間競爭”之弊,設計出合理高效的聯合執法新機制;改變海洋環境執法自上而下的落后模式,增加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新模式,提高執法透明度,尊重公眾環境知情權。2、加強海洋生物物種保護中國于1993年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同時于1992年開始編制《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并于1994年正式。《漁業法》也建立了水產優良品種的選育、培育和推廣、進出口檢疫、安全性評價、限額捕撈制度以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制度。但在執法力度上有待加強。3、完善海上油污損害民事賠償法律機制我國已于1980年加入《民事責任公約》,但尚未加入《建立國際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公約》。在國內法,相關海事案件可以援引的法律依據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商法》等特別法律規范,除非這些特別法沒有規定的才參照《民法通則》。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兩個法律缺陷:一是沒有賠償基金制度,往往受害方得不到應有的賠償甚至補償;二是《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全額賠償實際損失原則”與《海商法》的“責任限制”規定相矛盾,造成法律適用的混亂與同案不同判的不確定后果。瑏瑣不僅如此,《海商法》的責任限額遠低于《民事責任公約》的限額,這又造成在很多案件中受害方的損失根本得不到有效補償。從損失的角度看,案件勝訴等同于敗訴。4、制定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律責任體系中國應當盡早制定海洋基本法,確立海域管理有關實體法規則,完善海洋環境方面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甚至憲法責任在內的立體化法律責任體系,并在現有《海商法》和《海事訴訟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完善相關的程序法規則。

    (二)積極合理承擔海洋環境國際法律義務

    1、海洋環境立法與國際接軌中國法在處理國際公約與國內法的關系時,采取了不同法律領域不同對待的方式。在海商法領域,《民法通則》、《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商法》都堅持了國際公約優先的原則。瑏瑤然而,這個簡單明白的原則在實踐中,卻出現了兩種相反觀點和做法:《民事責任公約》適用于所有海事案件,還是僅僅適用于有涉外因素的案件?究其原因,在于國際公約與國內法的關系在我國尚未根本疏通。當然,在大部分情況下,中國積極加入海洋環境相關國際公約并履行了公約規定的國際義務。2、積極利用國際海洋法規定的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對包括國際海洋法法庭在內的海洋糾紛國際機制的研究,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法律實踐,明智地利用國際法創造的海洋環境國際機制,有效運用國際公共產品,為提升與鞏固我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增加法律籌碼。

    (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原則是貫穿于《海洋法公約》的主線,甚至成為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聯合國環境署在其區域海洋計劃中已經產生了30多個區域公約。我國參加了一些區域計劃,比如西北太平洋區域計劃,但是在合作問題上還有一些現實問題亟待解決。總之,中國應該在海洋國土及海洋環境方面實施依法治海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 蜜桃一区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综合在线视频 | 青青草这里只有精品 | 精品一区二区av | 中文字幕第25页 | 高清成人| 视频在线播放国产 | www日韩欧美 | 黄色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九九热av |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九色 | 久久久久久午夜 | 精品粉嫩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成人播放 | 国产毛片久久 | 国产在线第一页 | 免费在线成人av | 韩日免费视频 | 日韩手机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二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999久久国精品免费观看网站 | 黑人爆操 | 嫩草在线免费观看 | 九九热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在线91| 日韩欧美手机在线 |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 | 免费日韩毛片 | 成人免费看 | 一级在线|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98口 |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x99a | 亚洲色图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