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作文生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們總是刻意的去追求華麗的語言、瀟灑的文字、充滿文采的詩句,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不經意間,語文已走遍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陪在我們身邊。
萬紫千紅總是春
靜靜的,靜靜的……春的顏色在這杯世界之水中慢慢擴散,沒有一絲聲息。朋友邀我去踏青,我卻垂頭喪氣的喃喃道:“哪里有什么青啊,春天還沒到呢!”不過說不過朋友,我還是跟著去了。到了田野里,我為我的這個決定而喜悅,放眼望去,小草露出了尖尖的小腦袋,野花脫掉了厚重的外衣,含苞待放。雖然沒有夏天的綠蔭,但還是讓我吟出了“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詩句。語文的學習,在那生機勃勃的田野里。
夢中花落知多少
每天伴著星星上路,陪著月亮回家,三點一線的我已不知疲憊是什么。回到家中,躺在床上,靜靜的想著,想著……“朋友,來壺酒吧!”“是誰在說話?”我猛然起身,看那月下依稀的有個人影,定眼一看,原來是那穿著長袍正在吟唱“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的李太白啊。我與李白談笑風生,飲著酒,賞著月,對著那平仄仄的詩句。語文學習,在我的夢境中。
我寄愁心與明月
三年的初中生活馬上就要過去了,看著那與我同窗苦讀的兄弟姐妹,心中嘗盡人生百味。幻想著分別的情景,兩行熱淚流進我的嘴里,只叫我吟出“苦痛離肝腸裂”的惆悵詩句。想起那李白與汪倫的友情,管仲與知己鮑叔牙,一股心酸再一次涌上心頭,唯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才能詮釋我的心情。語文課堂把我們匯到一起,語文學習,在我的兩行熱淚中。
語文伴我走過了十幾個春秋,在那剛剛吐出嫩芽的枝頭,我發現了它;在那蕩漾著幾層漣漪的湖面上,我看見了它;在那被塵土掩埋的落紅中,我找到了它。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小學作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1.引言
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讓許多老師頭痛的一個環節。因為沒有現實的依據可循,更沒有一個可以利用的固定教學模式。有的老師為了省事和方便,甚至不給學生上指導課,僅僅讓他們自己想想、隨便寫寫。這樣就使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的問題更嚴重。由于各個地區的現實條件和情況不同,必然造成某些學生對作文的寫作不感興趣,可以教給學生的系統理論知識不多,教師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因此,為了適應大綱的要求和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不斷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1],我國國內各相關學者都加強了對該問題的思考和探究。這樣就能從理論和現實中改變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枯燥和乏味的現狀,保障學生學有所得,掌握寫好語文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2.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現狀
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學生自身。第一,小學生對語文作文的認識沒有生活的基礎,無真情實感的流露。經調查發現,小學生在語文作文創作的過程中沒有親身經歷,缺乏真正的感情,抒情模式化,導致學生的作文模式單一,表達感情的句子結構和感嘆句的形式缺乏創新性。第二,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缺乏對生活獨到的觀察,缺乏對這類題材的知識儲備,缺乏“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氣勢和胸襟。一些學生只有在作文課上才學會思考,作文寫作的材料不多,對所寫內容的描述比較單一、空洞,從而造成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痛和厭煩。第三,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鼓勵和支持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想象力的充分利用,但是,又反對小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胡編亂造。作文的學習和寫作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迅速普及造成了學生的作文抄襲率不斷提高,為學生胡編亂造和作文的寫作提供了方便,作文課并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在作文中要提倡學生說實話、講真話。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有關。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并沒有將生活和作文相結合,而僅僅停留于講述教學技巧的層面。教師在作文教授時只注重對作文題目的理解、保障結構的完整和層次的分明、語言表達的技巧等環節之中[2],而沒有教授學生對作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造成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會捕捉現實生活中的作文題材和細節的描寫。其次,教師在教授作文時僅僅是教授學生,自己并沒有親身實踐過,沒有動筆寫寫也懶于思考,教師的寫作在一方面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和途徑
首先,要不斷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發現生活的習慣,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積累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主動體驗生活,享受生活。例如寫“春天的公園”,就要讓學生走進公園,感受春天的氣息,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公園中的景色,從而成為學生作文寫作的素材。教師在這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多看、多思考,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不斷培養學生逐漸成為有心人,將生活與作文的寫作緊密結合。同時,還要讓學生不斷體驗生活的真諦,使學生有感情的流露,幫助學生融入生活,例如幫助敬老院進行義務勞動、愛護周圍的環境和花草樹木。小學生正處于對外界事物認知的啟蒙期,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對大自然及周圍事物的熱愛之情,使小學生語文作文的寫作既有內容又有思想。
其次,保障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逐漸生活化,保障學生在課堂中體會生活的真諦。設置生活的場景,讓學生自由討論,讓學生參與其中,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真實體驗[3],不斷充實自己的寫作素材。另外,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小組和活動,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生活素材的能力和習慣。
最后,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社會的認知和對生活的體驗才剛剛開始,要不斷培養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發揮,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教師在選擇題目時,要選擇適合學生發展需要和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題目,讓學生在快樂中寫作,健康地成長。
4.結語
生活化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不僅是當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更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不斷發展的根源。小學語文作文生活化教學既需要學生加強對生活的體悟,更需要教師的主動參與,讓小學生的寫作與生活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何昌雅.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讀與寫雜志,2013,(03):187.
【關鍵詞】 生活 教育 興趣 動機 方法 發現 描述 創造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生作文的處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天地有多廣,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寬。正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的一個核心觀念是:“生活即教育”。小學生如何用自己的筆描繪出豐富多彩的生活呢?
作為一名從教19年的語文老師,在課程改革的征程中,我再次重溫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努力探索適合孩子們的一條生活作文之道。歸納成三點,也就是讓兒童走上習作道路的三個必備條件。
1 熱愛生活,激發兒童寫作動機
今天的孩子和少年時代的魯迅一樣,不是沒有生活,而是像生活在深宅大院中的“迅哥兒”似的,只看見“四角的天空”,內心向往著月下刺猹,海邊拾貝的少年閏土的生活。那少年閏土的生活便是純樸的、天廣地寬的兒童生活。每個兒童心中都有著想象的翅膀,引導充滿幻想的兒童走進生活,學會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情”與“趣”,感悟生活的啟示與波瀾,這就是激發兒童寫作動機的最重要的一步。
作文怎樣才能寫得好呢?這是孩子們傷腦筋的事。他們就只好借助名篇佳作來完成任務,這里“借用”一句,那里仿照一句,東拼西湊,即使完成任務,也是平平淡淡。教師不愿看到千人一面的習作,就要啟發學生熱愛生活,用心去感悟。教師要成為一位引導者、設計者,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走進生活情境,樂于用文字來溝通、表達,使習作成為兒童自己的需要。
1.1 引導學生發現生活,描述生活。如:初入學的兒童對新伙伴、新的校園充滿了好奇。讓兒童小手牽小手,小手牽大手在校園里走一走,看一看,議一議,再到班上,指導孩子們說話:我叫,今年( )歲,很高興認識大家,成為( )班一員。今天,我很興奮地看到的校園里有 ,有 ,有 ;以后,我會 。教師引導幼小的兒童關注生活中的一切,是口頭作文的開始,幫助他們說出完整的話,是作文訓練的基本功,學會了說,再去寫,便從一個階梯上升到第二個階梯。
1.2 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游戲、活動是小學生最樂于參加的。中年級的作文起步指導,要從生活入手。兒童每日里有吃、穿、睡、學習的基本事情,但入文的內容卻不知選擇,往往記有意義的事偏被寫成了流水帳或無趣的惡作劇。擷取生活中的浪花也是很要一些技巧的。開展多姿多彩的活動便成為習作入門的捷徑。許多活動,親歷了就有情感。寫出自己的喜樂、擔憂,文章便是有情物。
1.3 創設機會,系列訓練。到了高年級,我們可以創設話題作文。如:汶川地震后,組織學生就這一話題,談自己想說的,寫自己想寫的。教師既是學生非常時期的學習生活的指導者,也是引領學生在沒有教師面授的日子里學會自學的好時機。
生活是萬花筒,只要老師有心,引著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激發兒童寫作勸機,五彩的顏色都可以成為兒童習作的內容。
2 培養習慣,積淀兒童寫作素材
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的兒童采取了生活作文的第一手資料,如何將來源于生活的素材形成文字?這更需要指導學生養成讀書習作的好習慣。要指導學生廣泛閱讀,開闊視野,記誦佳句名篇,學寫讀書筆記,拓展習作思路,積淀語言材料。
2.1 模仿是積累的起步。作文離不開字詞句的教學,如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更好地理解、運用語言,這是作文教學致力探討的老話題。我認為模訪積累是初步。對小學生來說,教師就是師傅。小學生模仿性強,對于教師推薦的范文,下水文,他們有極強的領悟力。學生在寫自己的見聞和想象時,語言不易做到形象生動,這應引導他們從課文中體會語言。針對這一優勢,教師結合文本中的精美范文,讓兒童復述故事,初步感知語言文字美,為以后的寫作做鋪墊。
2.2 引用使積累豐實。摘抄優美詞句,誦讀精彩片斷,積累古詩佳句、名言警句、成語,豐富作文的語言材料,達到引用自如,并逐步養成讀書筆記的習慣,是很好的習作進展途徑。寫日記,觀察周圍事物變化,記錄生活心情,不一定要深刻,但是常寫常新,便也養成觀察思考練筆的好習慣。
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要借助教材中好文章的寫作方法,層次安排,樹立理念: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實感,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作文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低、中、高年級的習作有明顯層次。
2.3 創新使積累升華。積累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習作訓練可在原作的基礎上,沿著作者思路,進行創新改造,融入自己的情感。有些課文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創新續寫。具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和語言習得的習慣,抓住契機加強訓練,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獲。學生會在新作文中融入自己新的生活體驗和素材,使出來的習作始于原作又高于原作,這也是一種創新。
可事實上,小學生作文中說假話、空話、套話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究竟是何原因呢?是生活內容不夠豐富,還是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深刻?我看都不是,導致“有米難炊”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障礙。
記得一個李子飄香的季節。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房前屋后,枝繁葉茂的李子樹上都掛滿了果實。街市上也挨挨擠擠的滿是各色的李子。這李子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何不讓學生寫寫李子呢?課堂上,我的話題剛一出口,許多學生就傻眼了,“老師,李子是什么呀?”“老師,李子是梨嗎?”……這真讓我哭笑不得。我說:“你們口袋里裝的是什么呀?”“噢,這個就是李子呀!”學生感到很新奇。以前只會用方言稱呼這種東西,沒想到這就是書中說到的李子。繼而他們又興奮起來:“李子很酸!”“李子有點兒酸也有點兒甜!”“李子有黃的也有紅的!”“李子沒有成熟的時候是青的,還很澀!”“我家的雜交李子很大!”“李子樹很容易種!”……學生把對李子的了解表述得淋漓盡致,他們對李子的情感得到了自然的流露。
可以說,這堂作文課的效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李子是什么?”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總縈繞在我耳際,揮之不去,發人深省。
語文教學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讓學生認識生活,認識世界。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生活引入課堂,讓語文走向生活。突破認知障礙,才能拉近生活與作文的距離。
以識字教學為例,學生除要記住字詞的構造和書寫方法之外,還要了解字詞的含義及所指向的對象,從而為正確使用語言奠定堅實的基礎。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只注重了字詞的書寫,而忽視了字詞的含義或所指向的對象。以至于一些該明了的意思也模糊不清。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問“李子是什么”,甚至還會問:“空心菜是什么”,等等。
生活中,與我們相伴相隨的事物有多少呢?比如,蔬菜中的茼蒿、茭白、扁豆、淮山、絲瓜、瓠子、萵苣,魚類中的鯽魚、鰱魚、鯰魚、鳙魚、烏魚,果實中的板栗、荸薺、野草莓、甜瓜等,這些事物又有多少寫進了學生的作文呢?
都說“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也就是說,語文要與生活緊密聯系,不能兩張皮。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表達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他們又如何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事物繼而產生情感呢?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很有可能成為一些“活書櫥”――只是滿腹的“記問”之學、“殺龍”之技。這在我們的人本社會里,耗費這么多課時,卻不能在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上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無論是語文還是其他,我認為都是一種悲哀。葉圣陶老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普通公民。”這見解于今天來看非但未過時,反而愈顯獨到。
一、把生活融入習作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可見生活對于習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寬了學生生活的空間,讓他們親身實踐,切身體會,才能題材豐富,寫作時才會得心應手,有事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
1. 觀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小學生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變化萬千,而他們卻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周圍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導致作文時頭腦空空無內容可寫。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我在教學中打破了封閉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引導他們用具有個性的眼睛去欣賞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鳥獸蟲魚,去欣賞城市的高樓大廈、鄉村的小橋流水、田野的豐收景象。用具有個性的耳朵去聆聽春天燕子第一聲婉轉的啼唱,夏夜青蛙歡樂的蛙鼓,鄉鎮小販大聲的叫賣,母親耳邊溫柔的嘮叨。經常不斷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多方位地觀察事物。讓他們能分清主次,抓住重點,有目的,有順序,認真細致地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從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實自己的寫作題材庫。
2. 體驗生活。
王安憶曾說“其實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點內容,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生活,大家觀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寫出來的作品卻不一樣”。我從這句話中深深地領悟到:只有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直接參與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切身體驗的事情才是具體生動有情感基礎,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學生也只有通過這樣的體驗,也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作品。
我常常加強與其他各科教師之間的聯系,積極為學生創造各種親自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唱唱跳跳,展示自己優美的舞姿、動人的歌喉;讓他們涂涂畫畫,盡情揮霍自己的靈感,創造出出色的、有靈氣的作品;讓他們在百米跑道上拼搏沖刺,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讓他們親手實驗探索,享受其中的歡樂和愉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不斷地進行思考、感悟,同時也積累了許多極富生命活力的素材。
二、用作文表現生活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寫出生動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為抽象的語言文字,絕非易事。生活僅僅是寫作的一個入口,“只談生活,不談技巧”是不行的,學生仍然只會面對紛繁蕪雜的生活,咬著筆桿半天擠不出一句話來。如何讓學生用習作來表現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巨大的努力。
1. 仿寫,鞏固寫作方法。
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描寫類似的事或物,這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現行的課本多以相同的寫作方法或相同要求的幾篇課文放在一個單元,單元作文也大多是學習這種寫作方法。但學生的感覺就是這是大作文,寫起來有難度,首先產生了恐懼,于是寫起來很吃力。所以,我在學習課文過程中,先讓學生學習課文主要段后,就讓學生仿寫一段話。學習了《故鄉的楊梅》,可以讓學生按時間順序寫寫自己熟悉的家鄉的水果,由于是平時常見的,比較熟悉,所以寫起來生動具體。
2. 補寫,培養想象能力。
有些課文內容跳躍性較強,或寫得比較簡單,我們可以進行補寫,或者用幾句話具體地介紹一下。如《丑小鴨》這篇童話,丑小鴨昏倒在冰湖上,被一位好心的農夫帶回家。可以讓學生補充丑小鴨在農夫家里的生活,學生的興致很高,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3. 改寫,提高表達能力。
有一些課文,可以讓學生換一種表現手法,也就是改變體裁,常用的是改寫詩歌。如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等,讓學生根據詩意或插圖寫一段話或編一個故事,由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續寫,激發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