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會一課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靈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緣起與探索
為了給學生搭建自主學習、靈性發展的平臺,近年來,我們雙塔小學堅持“以生為本不教而教,以人為本無為而為”的教學理念,在唱響“生本課堂”的旋律中,我們抓課改,創特色,合力攀登更高峰。
2009年,我校組織一批骨干教師赴新絳衡水中學學習衡水經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科教師上下聯動編寫學案,逐漸摸索出了“問題導學——自主互助——交流展示——鞏固提升”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這樣的課堂模式比較符合初中以上學生的學習特點,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則困難較大。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仍需進一步改進完善。
2010年,我校組織骨干教師再一次赴河南永威學習,親眼目睹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感受頗深。受益匪淺。再次反思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認為:教學改革,優勝劣汰,勢在必行。
2011年,我校在走出去學習、請進來指導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結合我校的師資水平、學生特點,進一步研究、實踐、探索、總結,逐步確立了“五步三會”的靈性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五步”,即為“目標導學、自學領悟、交流展示、鞏固訓練、實踐運用”的五個步驟。所謂“三會”,即為“我會讀、看、想;我會說、辯、評;我會做、背、寫”的三個主體環節。其結構圖如下:
1 目標導學
目標導學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導人課題。上課開始,教師要以飽滿的激情,創設情境,導入課題,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做到語言生動、語速適中、貼近主題。二是出示學習目標。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要求,這要求教師做到語言準確簡練,能夠切中要害,并且目標制定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還要有可強的操作性。
2 自學領悟
自學領悟是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自學感知。這一步驟通過“我會讀、看、想”這一主體環節來落實。
語文課上,老師先出示“我會讀、看、想”的“自學導航”,學生根據“導航”來讀課文,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圈畫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讀之后,教師要檢測學生識字、讀文情況,在檢測中發現問題,要及時糾錯、重點指導。
3 交流展示
在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中,彰顯了學生智慧,錘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交流互動中,學生能夠互相發現,互相欣賞,互相贊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和諧、快樂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
語文課上,教師要分層次、分梯度,讓學生展示讀書后的所想、所感、所悟。在交流展示中,達到生生間、師生間在知識、能力、情感上的碰撞與共鳴。最終使學生能夠復述課文內容,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等,實現學會學法、掌握讀法、領悟寫法的目的。
4 鞏固訓練
“我會做、背、寫”是指學生要當堂完成課堂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以語文課為例,要求教師在學生理解感悟了文章內容、方法的基礎上,逐步訓練學生寫字、寫話、寫段、積累語言等能力。數學課則要求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在練習中得以鞏固和運用。
這一主體環節目的有三:一是嚴格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的能力;二是檢測每個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三是便于教師準確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加以輔導。
5 實踐運用
實踐運用是指對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擴展。可分課內、課外兩個層次進行。
語文課上,教師可以進行運用語言的實際操作訓練,比如指導學生學寫句子、段落、片段等;也可以讓學生學著搜集與主題相關的古詩、詩歌、故事、人物信息等,以便擴充其知識量;也可以舉辦一些諸如講故事、演講比賽等的相關活動,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處理信息等能力。
數學課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回歸、融入生活,可以讓學生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制作數學模型等。以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二、靈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措施
為了提高備課效率,節省教師資源,充分體現“五步三會”靈性課堂模式的優勢,我校對備課進行大膽改革,要求人人過好備課關。我校備課的基本流程是:一人主備一課一小組交換共用——適當調整修改——試課總結得失——完善修正成稿——記錄教后反思。
在一人主備的基礎上,參備人認真修改初案,搞好復案補改。在備課組內進行集中研討,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各自發表建議,形成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交流研討側重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由主備人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圍繞討論提綱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設計思路,其他組員修改、補充、刪減、矯正某些教學環節,初步形成教學設計預案;另一方面就教學的難點或困惑,組織教師進行深入討論,就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形成有效的實施策略。最后備課組長作小結,對議課、說課活動作詳細記錄。
集體交流之后,由主備人綜合集體備課的意見和智慧,在個人初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案,規范教學設計,形成教學預案。同時要求教案的右側要留出空白處,以便教師及時書寫教學反思。最后由主備人將預案發至學校集體備課郵箱,和參備人實現資源共享。
教師拿到集體備課的教案后,再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案做深入細致的推敲、斟酌,并作旁注。旁注可以是知識點的拓展,可以是教學方法的更換,可以是教學片斷的增刪,并形成個性化的教案。教案實施后,教師還要針對課堂中發生的現象作生成性分析,就教案實施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進行反思完善,以便改進教學。
我校在模式的實施應用上,首先把好了備課關,其次扎實組織開展了四個階段四種課型活動。
1 學習討論——上好“示范課”
在2010年赴永威學習后,我校組織骨干力量,建設學習隊伍,全動員,全參與,學習新課標、新理念。組織教師研究討論本校教學模式,加強集體教研備課,讓所有教師領會實質,人人踐行。從低(一、二年級)、中(三、四年級)、高(五、六年級)段各學科組選送一名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示范引路課。引領教師有效地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每位教師的授課水平。
2 研究完善——上好“達標課”
我校分學科、分學段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課堂達標細則,進行了年輕教師的課堂達標活動和40周歲以上教師的達標課;對于未達標的教師,學校領導會跟蹤聽課,直至達標為止。
3 研究推進——上好“優質課”
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質量,我校每學期都舉行青年教師優質課賽講活動。每位青年教師結合我校“五步三會”課堂模式認真備課,教研組長跟蹤輔導,先在各年級組內試講改進,然后參加學校賽講評比。評課組領導根據我校“五步三會”課堂教學評分細則,對參賽教師進行評分,前六名教師將成為中心校賽講的候選人。
4 研究提升——上好“精品課”
在“優質課”的基礎上,各學科的牽頭人和年級領導,對各學科的優質課再次進行修改完善,打造出我校的“精品課”,最后推往中心學校,參加鎮級賽講,使我校的教學模式得到認可與推廣。
三、靈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成果與反思
1 教學模式成果
我校“五步三會”靈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以來,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實實在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到了提高。“五步三會”靈性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學生知識的落實和能力的提高;實現了“少教多學,以學論教”的高效教學目標;關注學困生的學習,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整體水平。
其次,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五步三會”靈性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教師滔滔不絕,學生默默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了“我的課堂我做主”,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懂得了怎樣學、學什么,有所為而學、有目標而學,真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再者,教師真正樹立了“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的教學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教師的指導地位,得到了適時的發揮。教師能夠根據課堂信息的反饋,及時采取措施,及時講評、糾錯、引導,課堂調控能力得到了提升。
2 教學模式反思
我校的“五步三會”靈性課堂教學模式在推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存在著一些困惑,需要在摸索中靈活運用,不斷完善:
首先,存在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應該多些還是少些的問題。以往的課堂,教師的評價較多些,但新模式以學生自主為出發點,文讓學生讀,話讓學生說,結論讓學生下,學生之間通過互動評價提升能力。教師只是適時評價、點撥,課堂上勢必會出現教師不評價或者評價過少的問題。
其次,低中高段的推進速度有差別。中高年級相比低年級的推進速度快些。因為低段學生年齡小,自主能力差,還需要教師的幫扶,所以實施有困難。針對低段特點,在模式推進中,不應該急于求成,給學生施加過重的負擔,應循序漸進,由扶到放,健康發展。
再者,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推進的差異較大。一些年齡大的教師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總是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一碰上學生可能不會的地方,總是想自己講,從而導致學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發展。所以,對各年齡段的教師應做到一視同仁,不應姑息退讓,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
How shallow light good science classes
Gao Xiangdong
【Abstract】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is bas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for the purpose of scientific enlightenment course, it covers scientific concepts, process and method,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class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涵蓋了科學觀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予認識自然事物和應用所學獲得知識,大膽自主探求和應用知識。教師怎樣有意識地與學生同玩同樂,學中玩、玩中學,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探究科學的方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巧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如: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構造,看看電池夾、小燈泡電線是怎樣安裝的,接著指導學生合作連接線路,讓小燈泡亮起來。這時,學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燈泡就亮起來了的興趣,進而要學生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2個、3個……燈泡燈座、電池盒連起來讓更多燈泡亮起來呢?現在讓我們合作連起來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情緒高漲,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指導觀察,教給探究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觀察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于少年兒童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么?為什么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么?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應先準備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發聲的物體,實驗時,要求學生觀察這些物體發聲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得出:它們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但發出聲音時都會振動。進而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3 課外做準備,課內收成果——媒體作指導
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油菜花開了》與《各種各樣的花》這一教學內容,恰逢春季,正是百花爭艷的時期,教完《油菜花開了》后。課外可布置學生在校園、路旁、田野、菜園采集油菜、豌豆及各種各樣的花。(結合安全、文明禮貌、愛護植物教育)采集時要完整,把采集的花小心地保存好,不要損壞花的每一部分。花的顏色、形狀是多種多樣的,這是培養學生觀察審美能力和比較能力的很好的材料,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通過采集植物的花,可以豐富學生關于花的感性認識,并為教學《各種各樣的花》提供材料。
課內:可分為:1、教師先指導學生把采集的花按顏色分類,然后多媒體或幻燈片出示:花的顏色統計表:顏色 白色 黃色 紅色 藍色 紫色 橙色 粉色 其它種類 2、多媒體出示測量花的大小方法,要求學生合作模仿測量。3 、合作研究花的結構 A、多媒體了出示不同顏色的花分擺兩堆,讓學生在輕快和諧的音樂聲中把同油菜花結構相同的花分為一類,其它結構的花分為一類。B、觀察分辨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后,出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C、觀察分辨出示雄花和雌花D、討論、小結。4、鞏固花瓣的形狀,進行畫瓣和拓瓣活動。A、將花瓣平鋪白紙上,左手壓住花瓣用彩筆沿瓣邊將花瓣的輪廓畫在紙上,填上瓣脈,涂上顏色。B、在花瓣上涂上相同顏色,像蓋印章一樣將瓣的形象印在紙上組合成美麗的圖案。C、課后要求學生進行花的記錄,了解各種花生長的地點,測量花的大小,花離地面的高度。花梗上有幾朵花,聞起來有什么氣味,有幾個雄蕊,幾個雌蕊等。
4 “評價”讓學生天天都在進步成長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在課堂中要善用評價激勵語,如:“你的想法很有創見,非常可貴”。“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學正在分享著大家的快樂,我相信他已經有了很多收獲!”。還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識真豐富!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來,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妙的方法,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學生!”“你的回答真是與眾不同啊,很有創意,老師特欣賞你這點!”“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么多重大發現!”等。對于學生的回答,無論恰當與否,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有影響,這點我在教學中已頗受至深。我還結合實際,進行了“三會一能”評價法。就是上課時會聽,會看,會說,能做。 從實踐看,實行激勵性評價,學生心中就會始終涌動一種精神力量,誰也不會自甘落后。
綜上所述,教好科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理解、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任重道遠的艱巨之路,教師應站在世紀的高度,深入鉆研課標和教材,敢于創新,大膽探索,就能走出一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 《小學科學》雜志.
作業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生對單位時間內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據此調節、改善自己的教學。簡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鞏固與延伸的功能,培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發展的功能,反饋、矯正與交流的功能。
可是,不少初中英語教師在布置和處理作業的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步入“題海”的誤區,其結果是不僅空耗了自己和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而且導致學生厭學,降低了教學質量。這是有悖于真正的學科作業的主旨的。如何有效地規范初中英語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筆者對此談談看法。
一、作業布置上的“四性”
1.針對性
英語作業按其類型可分為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按其形式可分為聽力作業、口語作業與書面作業(筆頭作業)。除借助課堂講授以外,教師還要借助作業來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的,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獲。因此,教師采用任何類型和形式的作業,都需要根據每次作業和學生具體情況來確定。教師在選題時,只有將學生的水平層次(個體層次)與知識層次(“四會”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練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2.層次性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同時還要遵循以下原則:“切進重點、降低起點迎學生;深入淺出、設置情境引學生;長期規劃、精心設計練學生;發展能力送學生。”教師在完成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后,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布置層次分明(指學生個體層次、知識層次)、結構合理(指題型)、題量適中(指大、小題目數)的同步作業,對學生個體層次和知識層次(“四會”層次)進行分析并加以區別,不能搞“一刀切”。教師要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3.時效性
作業不僅是單位時間內教學內容的延伸與補充,而且是對某一階段內重點知識的鞏固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因而它應具有時效性(即教師布置的作業應以強化和鞏固當堂或一單元內所授重點、難點知識為主,不宜有過多超前或滯后的知識內容)。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每次作業訓練的主旨,才能完成得輕松、愉快、有成效。如牛津英語教材同步練習冊中的練習(一課一練),就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4.適量性
新課程標準和江蘇規范教育制度的實施,使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總量減少。新課程標準對學科課時量和課外作業量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如初中英語課每周不少于4節,初中書面家庭作業每天不超過1.5小時。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探索和知識的系統歸類,而不是進行大量的、毫無針對性的、機械性的練習。教師應把握好這一原則,做到選材有針對性且題量適中,不可把練習變成“題海”,更不能把布置大量的作業當成學生復習和掌握知識的唯一途徑。
二、作業批改中的“三結合”
如果說教師盲目布置練習會將學生帶進“題海”的話,那么教師對作業采用“包辦式”的全批全改,則不僅會消耗教師本應用來鉆研教材的大量時間,而且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只重結果(對、錯)而忽視過程(錯誤的原因)。筆者認為,要改變這一局面,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時,可采用以下方式:
1.“粗改”與“精批”相結合
許多師生抱怨“作業難改”、“作業難做”,“學生忙著寫,老師忙著改”。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作業的布置與選材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二是教師對批改作業的技巧缺乏探究,將每次作業盲目地全批全改,而收效甚微。如果對某些作業“粗改”與“精批”相結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弊端。“粗改”就是對那些由要求“一會”、“二會”(部分要求“三會”)的詞匯、句型和交際用語構成的復習性練習,僅給予對、錯評價即可(也可依據學生水平層次抽取適量樣本進行批閱)。“精批”就是對那些由要求“四會”的詞匯、語法或交際用語構成的各類強化、鞏固性練習,教師在批閱時不僅要給予對、錯評價,而且要對學生的錯誤予以更正并指出錯誤原因,同時教師自己還要寫好閱后記。“粗改”與“精批”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使教師在講評練習時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學生知曉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并做到“對癥下藥”。
2.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
教師“包辦式”的作業批改方式,往往使學生產生惰性,這是應予以扭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對某些作業的處理,可采用讓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的方式。何謂“自改”?就是對那些題型單一、要求層次較低的練習(如單詞拼寫、句子填充或句子結構轉換、判斷正誤等),教師可讓學生對照標準答案進行訂正。怎樣進行“互改”?就是對單元內由“四會”內容構成的練習(如補全對話、完成句子、語言運用等),教師先作必要的重點提示,然后讓學生交換作業根據提示互作批改(也可以在討論中進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對那些學習興趣不濃、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當面輔導批改(這樣還可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掃除學生思想和學習上的障礙,激發求知欲,有利于“轉差防差”,從而避免大面積的兩極分化)。最后,教師對作業中出現的共性錯誤集中評議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產生的原因并掌握糾正的方法。“自改”與“互改”的批改方式,不僅反饋及時,而且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自我教育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批改作業中得到啟迪,思維得到鍛煉,對知識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聽力作業和口語作業相結合
按照英語學習的規律,學生必須吸收相當數量的語言材料,并經過一定的語言實踐,才能獲得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因而聽力、口語作業是英語學科必要的練習形式。新課程標準也要求“考試、考查既要有筆試,又要有口試和聽力測試”。牛津英語同步練習冊中設計了大量的聽力和口語練習,設計這類練習的目的是使語言的形式與意義相聯系,從而使語言技能發展為語言交際的能力。雖然不少教師也設計、布置了聽力、口語作業,可是他們往往缺乏對這種作業批改方式的探究,只是布置而不檢查,通常只讓學生聽聽錄音、讀一讀,最后與學生對對答案了事;甚至還有少數教師將此類作業布置為課外練習或根本不作要求。這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課外負擔,另一方面使聽力、口語作業喪失了應有的作用。如何批改聽力和口語作業?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采用以下四種批改方式:
A.部分學生“聽”――部分學生“說”(教師為“裁判”);
B.某個學生“說”――其他學生“聽”(教師和學生為“裁判”);
C.全體學生“說”――教師“聽”(教師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