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影像;文學理論;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的崛起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而影像與視覺文化密切相關。這樣的趨勢,促使我們對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進行變革與探索,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一、影像在文學概論教學中的可行性
文學理論在學科上歸屬于文藝學,關于文藝學的理解實際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研究文學、藝術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從定義看,它包括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分支學科在內,故統稱文藝學。從狹義上,是指研究文學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文藝學本來叫文學,但這三個字在中文里很拗口,所以從蘇聯翻譯過來時,就干脆叫文藝學。叫文藝學有它的好處:這為我們跨越學科邊界涉及繪畫、電影等領域提供了合法性。
與視覺文化關系密切的影像文化的崛起,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大事件。丹尼爾·貝爾在論及“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影和電視”為代表的“視覺文化”時曾指出:“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弊尅U德里亞也說道:“攝影是現代的驅妖術。原始社會有面具,資產階級社會有鏡子,而我們有影像?!庇跋袷澜纭巴ㄟ^技術向我們強調它的存在。這個主客關系的反轉發(fā)揮著驚人的、不可輕視的作用”。
影像是以圖像和聲音為媒介的,在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傳達信息,創(chuàng)造形象,它“克服了文學的有意而無色、無畫的缺陷,克服了繪畫的有形而無聲的缺陷,克服了音樂的有聲而無形的缺陷,克服了舞蹈的舞臺單一的缺陷,把圖像、顏色、聲音、文字等因素迭加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把文學的意義豐富性、繪畫的圖像直觀性、音樂的曲調含蓄性、舞蹈的動作傳神性等特點合成一體,創(chuàng)造出了以往任何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效果”。這種視聽結合、時空并存的特點使它能夠更精確、更逼真、更生動地表現各種復雜的內容和精彩的故事,同時也能夠全方位地刺激觀眾的審美感官,使其產生多方面的美感享受。
發(fā)揮影像的獨特優(yōu)勢,進行視覺教學的探索之路,勢在必行。伴隨視覺文化教育思潮的濫觴,利用電影、電視等媒介開展教學,是當前高校教學中一項頗有現實意義的嘗試。
二、影像與教學對象接受心理的契合
目前高校教學的對象,幾乎都是上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們在影像文化熏陶下成長,熱衷于看電影、看電視、看動漫、看廣告、看繪本……他們對“視覺性”的敏感是以往時代的人無法比擬的,“看”成為他們閱讀與吸納知識的重要方式。
針對教學對象的接受心理,利用影像的優(yōu)勢,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貼近學生的接受心理與認知規(guī)律,利用視覺影像,更好地呈現文字無法傳達的內容。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策略,利用生動立體的教學方式,為抽象的理論講述尋找到生動的形象載體,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也會樂意接受。
三、影像有助于培養(yǎng)教學對象的審美能力
文學概論是研究文學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文學屬于藝術領域,因此,培養(yǎng)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也是文學理論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過去的應試教育大多只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美育的滲透;注重教學成績,忽略育人的目的,使得學生越來越成為“單向度的人”,對屬于文學語言的魅力越來越淡漠,對藝術形式感覺越來越喪失,對審美感知、直覺和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往往流于形式。
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學者賀拉斯就說過:“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她喜愛,才能符合眾望。”五四時期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先生強調:“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睂W生既要接受知識,有不能忽視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影像的教學方式,訴諸人的視聽覺,圖像與聲音的空間感,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理解的角度,不必冗長表述,一組有感染力的鏡頭,不經意間就能觸動他們的情感。假如我們選擇好的影像作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賞,必然會在感性的、直觀的、非功利的教學過程中,對他們有所啟迪,去領悟影像中包含的哲理意蘊和人文關懷的意味。
影像的直觀逼真,讓學生感受色彩、光影和聲音立體效果,體會人類情感的細微表達,洞燭人物幽深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比如由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改變的電影《王子復仇記》,王子留學海外,父親卻遭暗殺,王位被奪,母親別戀……一切都來得太突然,權力與親情、光明與黑暗、磊落與奸詐、愛情與寡義等等,進行復雜的移形換位。王子、皇后、父親、叔父、朋友、大臣和心愛的姑娘,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以及凝練優(yōu)美的臺詞,強烈的抒彩,以藝術的方式,使得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然后在討論和講授中,將感覺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人生、人性的各個層面進行歷史內涵和哲學意蘊層面的分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教育的本義是要在精神愉悅,受教育者深刻領略,經久不忘。施教者應該深諳美的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達到“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的效果,起到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卡塔西斯”(凈化)作用。
藉由影像符號進行文學理論教學,于娛樂和放松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分享豐富多樣的生命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情懷,開發(fā)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意思維,引發(fā)學生對文學名著的興趣,抵御潛閱讀,最終走回重歸哈羅德·布魯姆所推崇的“正典”或“經典”(Canon)文學閱讀之路。
參考文獻:
[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156
文學概論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主干課程,通過文學概論的學習可以使?jié)h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同學系統掌握文學的基本概念,幫助他們建立文學學習的能力,所以說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誠如《文學概論》編寫者所說:“文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指導文學課程的學習、可以指導做人與生活,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的能力?!?/p>
每一位文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者或者是每一位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師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學理念,而教師的文學理念是在大量閱讀文學著作的同時,自覺運用文學概論中的基本原理形成的。這種文學觀念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所以在文學概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自己的感性文學認識中抽象出理性的觀點看法,提煉出最為穩(wěn)定的知識結構,幫助同學搭建文學體系的理論框架。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既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事實同時又要求教師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
既然課程的名稱是文學概論,那么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都離不開對這一門課程最基本概念的闡釋即什么是文學,文學的本質又是什么?上千年來古今中外的許多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給出了千差萬別的答案?!墩f文解字》中說“文錯畫也,象交也?!薄墩撜Z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而后君子?!痹谥袊糯斑@個文字包含了若干的含義既有語言文字的象征符號,又包括具體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毕惹貢r期文的含義比較寬泛,到了戰(zhàn)國中期以后,文就偏重于指文章、文辭。但是不管是語言文字禮樂制度還是文章文辭。唯一例外都是人的感性活動。童慶炳認為“文學作品是人寫的,是直接或間接地寫人的,并且是為了人的需要而寫的。”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對于生活的切身感受有了表達、宣泄的需要,就產生了文學創(chuàng)作。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本能感受,才能幫助他們搭建穩(wěn)定的文學框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位文學概論的教師不僅是權威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幫助學生進行概念學習的引導者,那么教師如何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引導作用。
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自覺進行文學的內部學習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文學的外部學習。美國學者韋勒克在其著作《文學理論》中首先區(qū)分了文學的外部研究與文學的內部研究。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分十分重要。文學的內部研究,不言而喻,主要研究的是文學文本本身的存在。它的范圍及其廣泛,既包括文學的文體分類。同時又包括對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文學閱讀消費過程等。這其間包含了許多概念。這些內容一般是文學概論大綱中所包含的內容。對這一部分的內容各版本的教材,爭議不大,教師需要在明確基本定義的基礎上,通過一些文學作品實例幫助同學們理解這些繁復的概念,使他們具有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但筆者認為文學的外部研究更能夠幫助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打開思維并且學會如何進行思考。這部分的內容同時關系到學生的道德情感評價、關系到學生審美價值觀的形成,甚至能夠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而這些內容才是教育的真諦所在。但是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具有難度,第一,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不夠明顯。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容易把握這個度,容易造成邊緣內容在課堂的教學中喧賓奪主的情況。第二,各版本的課本對這一部分的內容爭議比較大,而且內容分布不均勻,涵蓋面不夠廣泛,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能力,在龐雜的內容中,選其精華,去其糟粕。簡單精要的講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要啟發(fā)同學們在課下進行思考。
[關鍵詞]文學概論;合作式教學;雙主動;目標化;技能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4 — 0190 — 02
文學概論課是高師中文專業(yè)的基礎理論課,也是統攝文藝學課程群的主干課。該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理性與學術思維,深化學生文學閱讀的感知能力與審美體驗,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藝審美觀與批評價值觀。同時,該課在拆除學科壁壘、構建文學類課程間的有機聯系方面也不可或缺。但自從該課創(chuàng)設迄今,學生的教學反饋與接受效果始終不盡人意,學生因理論枯燥常常形成厭學心理,壓抑了理論課的教學潛力,使教師的知識傳授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這大大削弱了該門課在高師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如何在新世紀背景下創(chuàng)新文學概論教學,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讓該課真正實現自身的學科價值,這成為高師人文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文學概論的教學缺失與合作式轉向
近幾十年來,文藝理論工作者在汲取國內外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對該課的內容編排與體系設計。但伴隨這種課程內容建設的縱深發(fā)展,文學概論在教學方法上的革新卻步履緩慢、弊端重重。傳統上以講授法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學生主體的發(fā)展現狀,雖然近些年一些研究者相繼提出了審美化教學、批判導讀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多樣化教學等新模式、新方法,但從實際效果與推廣情況來看起色不大。從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來看,文學概論想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首先這種教改要符合理論課自身的文化品性,其次要盡可能地契合學生的身心結構與接受視野,再次要符合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如是,教與學雙方才會和諧互動,克服文學概論教學的當下缺失、煥發(fā)教學的青春活力。
在化解文學概論教學危機方面,合作式教學的引入與開發(fā)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廣前景。這種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很快在世界范圍內主導教流的教學模式,自80年代引入國內各級、各類教學后,在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與實踐能力上綻現了蓬勃的教學生命。合作式教學以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為組織方式,以學生興趣與問題探究為導引方式,有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消除師生間教學文化沖突,形成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高效學習的教學場域,極大地推動了教學文化的生態(tài)變革。從該教學模式在文學概論課堂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價值來看,我們可將之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合作式教學有助于師生間教學文化的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教學矛盾首先表現為一種差異性文化的相遇,即作為精英文化代表者的教師與作為青年亞文化載體的學生之間的異質性碰撞,如何才能由不同主體的文化沖突走向文化調適與文化融合,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根據教與學雙方所處的教學文化處境,我們認為實現這種主體聯合的有效前提是,教師應主動感知與應答周遭的文化嬗變,既做主流文化的傳播者與代言人,又不忽視學生亞文化在課程實踐中的補充價值,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不同教學文化主體的積極性,形成教師與學生不同“文化人”之間的主體平等與自主交流。
(二)合作式教學有助于實現專業(yè)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對接。于文秀教授指出:“人文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二者中,人文教育是基礎和底蘊,專業(yè)教育則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yè)教育不能代替人文教育,它不能成為大學教育與大學文化的唯一承擔者。”〔1〕文學概論合作式教學模式不僅傳授專業(yè)知識,更注重實現教學的人文使命、生命意義。該教學模式的突出特征表現為以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為根本要旨,在師生、生生之間建立多重對話機制,如通過小組研討、學生評課、模擬教學等合作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意識、思維能力、品評能力與教學能力。所以,把學生激活是合作式教學的靈魂,惟其如此,文學概論教學才能放飛思維、事半功倍。
(三)合作式教學能夠更好地釋放文學概論的理論品性。文學概論在知識屬性上可歸入元理論范疇,不僅抽象、思辨,而且較之當前創(chuàng)作、當下文學現象帶有明顯的滯后性與文化惰性,這種理論化的課型特征不利于學生認識與接受。但文學理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文學閱讀、文學批評、文學史諸經驗的系統化與抽象化,合作式教學能夠通過設置議題、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組內與組際、教師與學生互學互評等多向交流方式,變單一課程資源為多元訓練主題,且能還原形而下向形而上的理論生成軌跡,契合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認知心理與接受規(guī)律,實現學生由苦學向樂學,由知識向素質的教學擴展,更好地釋放理論課的文化魅力。
二、文學概論合作式教學的建構原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改革 內容 方向 課程結構 教材建設 實踐教育
學科教育類課程作為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主流課程,傳授語文學科教育知識、培養(yǎng)語文學科教育技能是它的兩大基本目標。這兩大基本目標之間的關系常常被表述為語文學科教育知識是基礎,語文學科教育技能的培養(yǎng)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但實際的情況是“語文學科教育知識是基礎”這一地位被無形中當作為“重點”,需要在這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語文學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襯。綜上所述,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改革與結構重建,目前可以緊緊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即課程結構(內部學科構成)改革、教材建設改革和實踐教育改革。
1.課程結構改革
主要解決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的問題,應本著各有側重、區(qū)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構建語文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新格局。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指的是要提升課程的內涵,豐富學科教育類課程涵蓋的具體學科范圍。以往構成學科教育類課程的主干學科往往是小學語文教學法或者是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外加教育見實習作為實踐教育課程,培養(yǎng)出的小學語文教師能夠輕松駕馭靜態(tài)的語文課程。而《語文課程標準》在理念上將語文課程當作一個不斷開發(fā)、不斷深化的動態(tài)過程,對教師的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fā)、教學方案的設計與整合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要求很高。適應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現有的以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為主干課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必須提高研究與訓練的規(guī)格層次,本著各有側重、區(qū)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建設好著眼于宏觀課程開發(fā)與研究的小學語文課程論、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的小學語文教學論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語文課程資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學科體系?!案饔袀戎亍笔侵高m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fā)、教學理念、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學科教育類課程各內部課程設置要具有對應性,并相對獨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區(qū)分能級”是指不同學科在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培養(yǎng)情感和價值觀、探索過程和發(fā)現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量不同,教育影響的結果也有長效短效之分,學科教育類課程內部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能級,實現學科的互補;“明確陣地”是指適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綜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內部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主陣地、學校課外教育陣地和社會教育陣地,立足于不同的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專業(yè)思想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教育知識學習和語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領域擴充為基礎,按照上述原則建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新格局,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四個方向和三塊陣地”。
2.教材建設改革
主要解決目前學科教育類課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適應當前小學教育專業(yè)建設的需要,編寫貫徹《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理念的新教材。當前小學教育專業(yè)所使用的學科教育類教材,存在很多不足。從小學語文教育專業(yè)建設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適合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方向需要的教材;從與小學語文教育關系看,當前使用的教材無論在體系上還是內容上與小學語文教育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對小學語文教育發(fā)展改革的趨勢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從《語文課程標準》所體現的課程理念看,當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沒有體現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三維統一,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研究也沒有從這三個維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重新解讀小學語文教材,詮釋小學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研究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趨勢,開發(fā)設計小學語文課程,盡快建設緊扣小學語文教育實際、緊跟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步伐的教材體系,已經是當務之急。針對我國目前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方向專業(yè)建設實際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異,新教材的編寫和體系建設需要考慮諸方面因素。
3.義務教育
《語文教學標準》把小學語文教育當作師生不斷探索、不斷展開、不斷體驗的過程,客觀上要求教師具有熱愛語文教育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具有嶄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具有比較強的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能力,具有從事語文教育的綜合能力。適應這些客觀需要,學科教育類課程也要轉變課程理念,應對挑戰(zhàn)。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特別是熱愛語文教育的職業(yè)興趣和情感,是小學教育專業(yè)特別是語文方向學科教育類課程的重要任務。隨著教師隊伍專業(yè)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推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正逐步推廣并不斷完善,教師這一職業(yè)逐漸提高對從事教育事業(yè)人員的素質要求。如何在新形勢下,培養(yǎng)并鞏固未來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思想,使其樂意為小學語文教育事業(yè)不斷增長才干,增進專業(yè)學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熱愛教育事業(yè)特別是熱愛語文教育”這一呼聲不僅不能降低,而且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增強感染力和感召力。
一、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指導思想,合理安排具體教學內容
文學理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完備的系統性,在文學理論教學中追求知識的相對自足性、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具體的教學活動又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具體教學對象而展開的,因此,它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目前,我國已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一般本科院校的生源情況以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過去相比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樣,傳統的以培養(yǎng)文化精英和專業(yè)知識分子為目標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應該及時加以調整。
具體到文學理論,筆者認為現階段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第一,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學理論基礎知識,樹立較為正確的文學觀,為他們認識、判斷、分析具體文學現象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第二,致力于學生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對理論學習產生興趣;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促進其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說,文學理論教學的目的既在文學理論本身,又在文學理論之外,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的意義更為重大。明確了這一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就容易處理了。
首先,抓綱舉目,圍繞文學觀念做文章。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文學理論界一方面大力引進和介紹西方文論,內容幾乎涉及西方文藝學一百多年來積累的所有重要知識,另一方面為振興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又雄心勃勃地開發(fā)本土理論資源,致力于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這樣,我們的文學理論在視野更為開闊、資源更為豐富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無主題變奏的時代。此時的文學理論教學,首要的是要解決學生的文學觀念問題。盡管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代,我們應當用足夠開放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同的學術派別與學術觀點,但從事基礎理論教學不能沒有自己的理論支柱,否則,學生將陷入理論的而無所適從。
因此,我們要始終自覺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努力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與理解文藝理論的內在邏輯和精髓,在充分尊重其他文學觀念的同時,教學生學會"用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考察新情況,回答新問題"。比如,在講"文學批評的標準"問題時,可以以當前頗為盛行的以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宣泄為目的的"欲望寫作"為例,一方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這一現象出現的深層心理原因,另一方面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分析其產生的時代原因,并運用"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去衡量它,指出其值得警惕的副作用和社會危害性。
其次,刪繁就簡,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傳授?,F在的教材內容大都較為龐雜,恨不能將馬列文論、西方文論和古代文論的知識精華一網打盡,讓學生"一步登天",這種想法顯然不切實際。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知識的輕重緩急以及整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完整的四年教學計劃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重點講授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比如"文學與生活""文學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文學的社會作用""語言藝術的特征""文學閱讀的一般規(guī)律"等,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在注重知識點講授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理清知識的脈絡,讓他們明白知識與知識、原理與原理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這樣,原先看似龐雜的理論就會變得清晰和明朗起來。至于被精簡下來的教學內容,有的可以調整到寫作學、文藝心理學等課程;有的應"物歸原主",即返還給馬列文論、西方文論、古代文論等課程;還有的可留待學生在以后的選修課中學習。再次,面對現實,努力解決學生的理論困惑。進入 21 世紀以來,大眾的文化消費目的和方式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接受的休閑化、游戲化、享樂化成為時尚,傳統文學經典所追求的深度、意義已不再為人們所關注;流行歌曲、網絡游戲、情、恐怖電影如水銀瀉地般滲入街頭巷尾,充斥電腦和手機終端,成為大眾文化消費品中的"主食";傳統的"面對語言符號所進行的沉思默想式的文學閱讀正逐漸讓位于由電子傳媒所帶來的超感官的視聽享受"……面對這一切,學生自然會產生許多理論困惑:為什么高雅的純文學日漸衰落,而膚淺的通俗文學卻大行其道?如何看待身體寫作、低齡寫作、大話文學和玄幻文學的風靡?如何理解文學"弘揚主旋律"與"游戲人生"的關系?等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的教材大都是"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guī)律",忽略了對具體問題的探討,尤其不關心現實文藝的發(fā)展狀況,這也正是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文學理論"沒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除了講授基礎知識外,還應盡量結合現實,補充諸如"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網絡文學的特點""大眾文化的審美特點""消費時代的文學經典"等一般教材上沒有的內容予以講解。這樣,既能增強理論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及時有效地排解學生的理論困惑,又能促使學生認識到文學理論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僵死的教條和陳腐的說教,從而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精神培育,促進能力發(fā)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
毫無疑問,當下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明顯落后于物質文明建設,以致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盛行,社會道德風尚每況愈下。這樣,大學作為人類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傳承場所,理所當然要擔負起社會道德重建的歷史重任。文學理論以文學為研究對象,而文學是對社會歷史人生的表現,這樣文學理論就必然與人的思想、情感、道德等保持密切的聯系。
文學理論教學也就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滲透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社會性活動。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比如,在講"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的規(guī)律"時,可以告訴學生應怎樣看待不同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
化財富,如何正確對待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在講"文學的社會作用"時,可有意突出文學在社會道德建設以及人們情感溝通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講"文學意境的特征"時,應注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人的精神獨立、自由和超越的問題。 總之,要努力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涵養(yǎng)、有品位的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應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傳授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師要將那些容易被人忽視的、簡單實用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比如,怎樣查閱學術期刊論文,怎樣選購和閱讀圖書資料,怎樣讀書、做筆記,等等。
第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發(fā)揚教學民主,變"獨白"式教學為"對話"式教學,自覺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智慧的啟迪者。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多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一些開放的、有爭議的問題,比如"文學的審美性與功利性""文學的真實性""抒情自我與社會"等,讓他們在理論探索的過程中體會獨立思考的艱辛和樂趣。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學會用開放、質疑的眼光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成為有主見的人。
第三,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為解決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應要求學生在多"動腦"的同時多"動手"。比如,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可以要求他們就某個具體理論問題或作家作品去網上查資料,并寫出有一定質量要求的綜述材料或小論文,以訓練其學術基本功。其實上述幾點都是教學常識,并無新意,但要落在實處卻并不容易。因為,這需要教師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如今高校"學術 GDP 主義"盛行,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也是唯學術至上,導致教學中能夠做到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的教師已>:請記住我站域名/
三、講究教學藝術,方法靈活多樣,確保教學效果的高質量
(一) 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個案教學
大多數學生一開始學習文學理論時都有敬畏感和神秘感,看教材時往往云里霧里、頭腦發(fā)暈。所以,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盡可能地選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去說明看似復雜深奧的理論。在選擇具體材料時其實也很有講究,如果只盯住傳統的經典材料,就很有可能造成用學生陌生的事例去說明抽象理論的現象,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所以,在引用眾所周知的文學史經典例證的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時尚讀物、流行歌曲、好萊塢大片、流行電視劇等當代事例說明文學原理。
比如,講"文學隨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時,可以將時下的流行歌曲(如《讓我一次愛個夠》《愛情買賣》等)與 20 世紀 80 年代前后的抒情歌曲(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中關于"愛"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加以比較,當學生明顯感受到前者描寫的多是為愛而愛,且充滿孤獨、感傷、憂郁和頹廢的氣息,而后者描寫的愛則多與革命、理想、事業(yè)等息息相關,并洋溢著一種積極、樂觀、忠貞和幸福的情感時,便能深刻領會藝術與時代政治以及社會風尚之間深層的內在聯系,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二) 增強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美國課程理論家拉爾夫·泰勒曾指出:"在教育上,興趣既與目的有關,又與手段有關;也就是說,興趣既是目標,又是與旨在達到目標的經驗相關的動機力量。"理論教學固然要講究邏輯性、條理性和思辨性,但同時也要講究趣味性。文學理論教學的趣味性既可體現在對理論知識的解說和品味之中,又可體現在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研究具體文學現象的過程之中。比如,關于文學閱讀過程中的"誤讀"現象,可舉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當我們用不同時代的讀者對《梁山伯與祝英臺》截然不同的理解為例加以解說時,其效果就迥然不同了:今天居然有讀者能從這個經典的異性戀傳說中讀出同性戀的故事,并且言之鑿鑿,這給人帶來的驚異和樂趣可想而知。當然,講究趣味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理論上來。因為,從這種匪夷所思的"誤讀"中可以得出結論:文學閱讀是一種社會行為,是隨時代文化和社會心理的變化而變化的。對"梁祝"的另類解讀其實是人們思想解放,價值觀、倫理觀、婚戀觀漸趨多元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