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婦科疾病的預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婦科疾病;治療;疾病護理;心理輔導
1概論
1.1概念闡述 女性生殖系統的疾病即為婦科疾病,包括外陰疾病、陰道疾病、子宮疾病、輸卵管疾病、卵巢疾病等。婦科疾病是女性常見病、多發病。但由于許多人對婦科疾病缺乏應有的認識,缺乏對身體的保健,加之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等,使生理健康每況愈下,導致一些女性疾病纏身,且久治不愈,給正常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1.2研究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產科學、腫瘤學、子宮內膜異位癥、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生殖道感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全國第三屆產科熱點會議暨第二屆產科主任論壇會上,提出了目前產科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基因組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在先兆子癇、妊娠期糖尿病的病醫學研究方面取得長足發展。
2婦產科常見的疾病
婦科病的種類有很的多,而且發病原因也不盡相同。就臨床表現而言,目前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有: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產后大出血、惡性腫瘤以及產前抑郁癥。其中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指在進行手術后,手術切口部位的敷料變黃,會出現液體流出,這樣一來切口愈合相對就會比較慢,影響皮下組織,嚴重的話常常會出現皮膚下陷,流出黃色的膿狀液體。產后大出血是指患者術后出現大出血,采用常規的治療和控制方法都無法有效治療。此外,還會誘發各種凝血障礙,不及時控制的話可能會出現患者死亡。惡性腫瘤也是在一些地區比較多發的疾病,有些是因為居住地食物和飲水誘發的,一旦出現這種疾病,如果沒有相應的醫療設備,患者就只能接受放化療,生活質量會嚴重受到影響,痛苦不堪。當然,目前比較高發的還有產前抑郁癥,這是一種心理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接受針對性治療,還會產生生理性問題,不利于胎兒的發育,特別是現在都市生活中壓力比較大,這類病的發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3常見婦科病治療方法
3.1手術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療 患者手術之后,切口必須進行必要的護理。不然的話,很容易出現切口液體時滲出現象。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檢查是否存在感染的情況,如果發現有感染的跡象,應立即采取措施。如果治療之后仍會出現黃色滲液,則應當拆除縫線,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消毒之后包扎,同時口服抗生素,并注意日常保健。
3.2產后大出血治療 產后大出血是有標準的,特別是對于一些醫療條件不是很健全的社區醫院或者鄉鎮醫院,必須要根據標準進行診斷。一般情況下,判斷產后大出血的標準是:患者在術后有超過1500 mL的出血量或者出血量大于1000 mL。這種大量出血導致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不僅會危及患者的健康,還會誘發各種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的會導致患者死亡。在這一情況下,醫生應該對患者給予極大的關注,并開展有效的治療措施。
3.3惡性腫瘤治療 由于資金方面的限制,很多社區醫院或者鄉鎮醫院缺乏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高新儀器等有效工具。醫生可以考慮采用中醫聯合療法,減少對醫療機器的依賴。中醫聯合療法,可以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采用該種中醫聯合療法治療能夠降低缺乏先進醫學設備的不足,能夠保證患者生命質量,避免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3.4產前抑郁治療 產前抑郁同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未來胎兒的健康息息相關,卻常為醫院所忽視。為此,醫院可充分利用自身條件,幫助患者解決產前抑郁。醫療工作者應該認真地研究分析導致女性在妊娠期出現抑郁情況的原因,并結合臨床實踐摸索其病情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各種防治措施。同時,醫療工作者還要結合目前掌握的醫療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可能發病的人群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糾正患者對于分娩以及各種分娩方式的不正確認識,避免妊娠期婦女在一些不正確的無醫學依據的猜測和臆想中產生悲觀消極情緒。
4結論
婦科病一度成為困擾女性患者的常見疾病,對于患者本人來說經常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作為醫護人員,本著治病救人的理念,相信大家都想盡自己所能為患者減輕負擔。筆者在此提出的防治措施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醫務人員能夠深入研究,為以后的醫療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素婷.淺談婦產科常見的疾病與防治[J].中國衛生產業,2012(6).
[2]劉海意.婦產科常見疾病與染色體核型異常的關系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3(10).
[3]王建六.全國婦產科感染、急癥與并發癥診斷及處理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6).
[4]劉荷一.三維超聲在婦產科常見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超生醫學雜志,2004(5).
[5]遲少珍.婦女保健及婦產科常見健康問題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6).
[6]何少杜.婦女保健及婦產科常見健康問題[J].中國保健營養,2013(1).
[7]張文艷.婦女保健及婦產科常見健康問題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6).
【關鍵詞】婦產科;病原體;手術感染;抗菌藥物;合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148-01
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與社會、環境的變化,使病原微生物數量、種類、性狀發生不同改變,隨之對人體影響亦有所不同。適時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動態變化與致病性,是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治療和預防婦產科感染性疾病關鍵所在。
一婦產科病原菌分布特點和原因
近二年婦產科臨床共分離4609株,其中18.17%革蘭陰性桿菌,均為寄居人體生殖道、腸道的條件致病菌,如大腸埃希菌、摩氏摩根菌、拘椽酸桿菌,與肺炎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產氣腸桿菌以及假單胞菌、不動桿菌等腸桿菌細菌;15.60%革蘭陽性菌亦為寄居人體皮膚、口咽部的腸道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腸球菌等條件致病菌,1.58%厭氧菌,0.72%淋病奈瑟菌,16.49%酵母菌,47.13%支原體。二年檢出菌種數值及所占比例無明顯差異。檢出率居前五位的為:解脈支原體、大腸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糞腸球菌和人型支原體。解脈支原體達41.71%居首位,這與浙江省溫州杜文君等報道的一致,而山東省章丘市李愛新報道的卻婦產科患者病原微生物檢出率以革蘭陰性桿菌為居前,考慮是否存在地域差異,南方沿海地區相對開放,支原體是主要傳播病原體。支原體為陰道內正常微生物群,在婦產
科患者中穩定存在,當無臨床癥狀、體征出現時,表明菌群之間形成生態平衡,檢出微生物不應做為臨床應用抗菌素的唯一指標,如檢出率最高的解脈支原體的致病力與濃度有關,解脈支原體
二不同年份病原菌變化趨勢
2009年與2010年婦產科手術相關感染檢出病原體第一位為革蘭陰性桿菌,分別高達63.75%、55.45%;第二位為革蘭陽性球菌,分別為21.25%、22.73%; 2009年第三位為厭氧菌6.88%,第四位為支原體6.25%;而2010年支原體顯著上升至第三位為20.91,與2009年相比,數值及百分率有差異。厭氧菌下降至第四位為0.91。數據顯示導致感染最主要為革蘭陰性桿菌,達1/2以上,其次為革蘭陽性球菌,目前第三位為支原體,厭氧菌僅占極少部分。因此婦產科感染性疾病治療的目標菌主要為革蘭陰性桿菌,兼顧革蘭陽性球菌和支原體。這與以往經驗性治療較為重視厭氧菌有所不同,但不排除厭氧菌陽性率易受標本取樣、環境、操作等影響而偏低的因素。2010年支原體檢出率較2009年增長,但數值無明顯差異。而2010年手術相關感染病原體支原體數率顯著升高,表明不僅支原體感染婦女增多,且支原體致病
性增強,因此在經驗性抗炎治療時應酌情覆蓋。具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醫院應每年統計公布細菌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為臨床治療及預防用藥提供參考,臨床醫生應根據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及時調整藥物,提高準確性、有效性,減少濫用、無效使用抗菌藥物,延緩耐藥
的發生。
三病原菌的致病力與圍術期預防用藥
婦產科患者檢出率最高的病原體為解脈支原體,二年平均數達41.27%,大腸埃希氏菌為13.47%;而與手術相關感染細菌檢出率最高的為大腸埃希氏菌達36.29%,解脈支原體12.04%。婦產科手術,如剖宮產術、婦科子宮切除術等手術,均與陰道相通,理論上手術相關感染細菌應為檢出率最高的解脈支原體,而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并非如此。與手術相關感染病原體檢出率最高的為大腸埃希氏菌,明顯高十解脈支原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考慮其易感可能與細菌致病力有關。大腸埃希氏菌致病力高十解脈支原體,當人體免疫力受到侵害時,大腸埃希氏菌成為優勢菌,導致疾病的發生。本文分析顯示:在不同部位檢出的病原菌亦無區別,手術切口、陰道分泌物、陰道斷端、尿液及其他部位檢出大腸埃希氏菌均明顯高十解脈支原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臨床圍術期用藥,選擇抗菌藥物時不應僅考慮針對檢出率高的病原微生物,還應考慮其致病力強弱、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當患者免疫力正常時應選擇針對致病菌用藥,免疫力受損時,應選擇相對廣譜的抗菌素。本文數據顯示對十婦產科患者,其圍術期用藥主要目標菌為革蘭陰性桿菌,特別是大腸埃希菌,兼顧革蘭陽性球菌,選擇第二代頭飽菌素或頭霉素類較為適當。第二代頭飽菌素對革蘭陽性菌作用同第一代,而對革蘭陰性菌作用增強,腎毒性減低,可作為婦產科患者圍術期用藥。若本地區、本院監測顯示細菌對第二代頭飽菌素耐藥性較高,可選用頭霉素類藥物,其抗菌譜和抗菌活性與第二代頭飽菌素相同,抗厭氧菌作用強十所有第三代頭飽菌素,并對革蘭陰性菌的β-內酸胺酶穩定,可抗產β-內酸胺酶耐藥菌。
最新研究表明多重耐藥菌在同種菌中比例,產超廣譜β-內酸胺酶(ESBLs)大腸埃希氏菌與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雖略有降低,但仍分別為37.5%、21.82%,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5A)明顯升高,為18.92%。多重耐藥菌致病性強,使常用抗菌藥物無效,給臨床治療帶來極大困難,其產生與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不合理應用有關,應引起臨床醫師的警惕。臨床醫師應重視病原學檢查與藥敏結果,規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參考文獻
[1] 杜文君,孫慶豐,蔡微微等.婦幼保健院婦產科病原體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 李愛新.婦產科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田.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關鍵詞】優質服務;內科病房管理;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R197.3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31-02
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不斷創新病房管理模式,優化整合人力資源,有利于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率[1]。為了分析基于優質服務下的內科病房管理模式創新成效,本院對收治的206例內科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實施創新內科病房管理模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206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102例,年齡在35~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52±5.52)歲。心內科護理人員共14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有6名,護士4名。同時隨機選取我院心內科實施創新管理模式前的206例患者作為對照,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106例,年齡在34~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36±5.44)歲。
1.2方法
1.2.1構建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在護士長的全面指導下,嚴格遵循衛生部門的標準,根據本科室實際情況,制定病房管理標準的考核制度。設立專業的優質的病房管理工作小組,主要由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組成,實行護士長領導下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2],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程度,定期組織各級病區護理人員召開會議,總結護理工作情況。
1.2.2護理文書管理模塊在創新內科病房管理模式中,重新調整制訂崗位職責,制定符合內科病房管理的護理文書范本,認真書寫護理記錄、護理評估單、交班報告。針對護理文書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及時的糾正對策。同時,指導科室理人員進行護理文書書寫培訓,定期進行考核等。
1.2.3科研教學管理模塊病房管理人員制定規范化培訓及崗位輪轉,組織實習護士帶教工作,根據不同科室護士工作年資,選擇規范化培訓措施,使每位管理人員都可以對病房管理工作職責和流程做到了如指掌。同時,充分利用院報、網站、櫥窗、召開會議等方式,對各項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及時消除存在的管理隱患。
1.2.4以“優質護理服務”為載體,促進病房管理工作建立科室、各級質控員、護理管理者的三級護理質控模式[3],定期檢查各項標準的落實,持續改進病房管理質量。病房管理人員妥善管理藥品及特殊藥物。在患者剛住院時,全面為患者介紹住院環境,為其安排床位,組織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增強患者對病房管理模式的理解和配合,保持清潔舒適的病房環境。針對住院病區情況,采取分時段封閉管理方式,促進病房的標準化建設。最后,落實物品外借制度、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管理巡查制度等。同時,合理評估患者情況,從而制定個體化、針對性的病房管理方案。
1.2.5落實PDCA質控循環管理工作PDCA質控循環管理分為計劃階段、實施階段、檢查階段和總結階段。①計劃階段:在病房管理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護理計劃,直到達到預期制定的效果;②實施階段:定期組織全體管理人員召開會議,組織專業的質量管理小組,介紹每一步護理工作程序,在護理服務工作考核中納入患者滿意度等,為受到表彰的護士,提供經濟上獎勵以及晉級評優機會等,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③檢查階段:質量管理小組可定期進行查房,詢問患者住院情況,并做好訪問記錄,每月進行考核專業管理知識,全面提高管理人員整體素質;④總結階段:護理質量管理可全面整合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向患者發放滿意評分調查表,總結出PDCA循環管理的優勢與存在的缺陷。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統計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上海醫院主任醫師 梅長 林薛澄
治療腎病,常需用激素類藥物。談到激素的副作用,許多病友往往為之色變。“滿月臉”、“水牛背”、骨質疏松、血糖升高、消化道潰瘍、電解質紊亂等等,常常讓病友擔心、煩心,甚至揪心。這里介紹幾種方法,以助病友與激素巧妙“過招”。
1.豁達開朗心愉快
在腎病患者沖擊治療階段,大劑量的激素副作用比較明顯。但病友們可要知道,始終保持治療康復的信心,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這是對抗激素副作用的首要條件。有了好的心境,才能處之泰然,才能主動積極地配合醫生,尋求辦法,正確應對激素的不良反應。
2.鍛煉適度常補鈣
骨質疏松、鈣離子的流失是激素的一大殺手锏,病友在治療期間要注意補鈣。平時,還要堅持鍛煉身體,但只能進行運動強度較小的活動,如散步、太極等。
3.胃部防線保護好
大量激素使用往往可誘發或加重潰瘍病,引起燒心、腹痛、黑便等。因此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必須遵醫囑按時服用,如奧美拉唑等。飲食上需注意忌食酸辛冷辣的食物。
4.注意保健感染少
激素還是一種免疫抑制劑,使用期間可誘發或加重感染。病友要注意休息,清心寡欲,保持生活環境的衛生,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還要注意驅寒保暖,嚴防感冒。一旦體內有感染癥狀,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應當及時控制。
5.及早護膚防痤瘡
激素,還經常讓病友遇上一個頭疼而又無奈的問題,那便是長痤瘡。不過,它的出現只是暫時性的,隨著藥物的減量,痤瘡會慢慢消失。
慢性咽炎的常見病因
江西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梁啟軍
1.多語耗傷氣陰,使得咽喉部免疫屏障受損,引起慢性感染,發展為咽炎。老師、播音員等以語言為職業人士的咽炎多于此有關。
2.長期吸煙者、久聞油煙者、油漆工人或其他長期遭受有害氣體刺激者,咽部黏膜受損,易發咽炎。
3.嗜酒或夜生活過度,會耗損肺腎之陰,咽是肺之關,腎經走行咽喉壁,咽炎有時候成了肺腎陰虛首發癥狀。
4.有些人久受壓抑、精神抑郁或遭較重生活挫折,會感到咽部有異物感,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梅核氣”,也屬慢性咽炎一種。
5.部分頸椎病患者,也會出現咽部異物感,患者會自以為患了咽炎,其實是頸椎病的一個癥狀。
40歲,膝痛高發 喝牛奶可預防
文/吳潤果
人到中年,身體不少零件都開始老化。天天轉來轉去的膝關節首當其沖,免不了受到磨損。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院長李斯明從1999年開始研究膝蓋疼痛至今,他發現,一般人膝關節疼痛的發病高峰是在40歲以后,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李斯明認為,40-45歲的女性膝關節痛與絕經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有很大關聯,平時喝牛奶補鈣是預防膝關節疼痛的關鍵。
歐洲的中老年人很少有骨質疏松的。李斯明說,他在瑞士給一個90歲老年人做手術,發現老人的骨頭跟年輕人一樣硬。他分析,這是因為歐洲人每天都會大量喝牛奶。
李斯明認為,牛奶中的鈣質遠比鈣片中的鈣有活性,基本可以被人體吸收,是很好的補鈣方法,因此建議大家要天天喝牛奶。
【關鍵詞】女童 婦科疾病
中圖分類號:R7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02-02
小兒婦科疾病近年來越來越倍受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了解女童婦科疾病的發病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可以加強對女童婦科疾病的認識和預防,降低女童婦科疾病的發生率。現對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在門診和住院部診治的286例10歲以下女童的婦科疾病發生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門診和住院部收治≤10歲女童婦科疾病共286例,年齡在2―10歲之間,平均年齡6.22歲,其中3歲以下(含3歲)28例,占9.8%;3歲~10歲258例,占90.2%。來自鄉鎮農村患兒185例,占64.7%,來自城區101例,占35.3%。
1.2 診斷方法
患兒均做婦科視診,觀察外陰、陰道口的外形、分泌物的性狀及有無異常組織,了解有無腹痛、發熱等癥狀,必要時做B超檢查,常規做分泌物檢查包括白細胞、清潔度、滴蟲、霉菌等,同時取分泌物進行病原學檢查。
1.3 疾病分類
以感染性疾病居多,共216例,占75.5%(表1),其中主要是外陰陰道炎居多,201例;出現小粘連15例。損傷42例,占14.7%,其中因騎跨等外傷原因所致不同程度損傷40例,犯致損傷2例。
另外,陰道異物21例,占7.3%;卵巢腫瘤、處女膜閉鎖、假性性早熟各2例,分別占0.7%;先天性無陰道1例,占0.3%。
表1 12歲以下女童婦科疾病分類
對于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檢查(表2),發現其中大腸埃希菌感染89例,白假絲酵母菌感染58例,蟯蟲2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7例,陰道毛滴蟲感染15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4例,淋球菌2例。
表2病原菌感染分類
女童婦科感染性疾病中,其病因有多種,對本院接診的216例感染性疾病患兒中主要以女童外陰、部位不清潔以及間接感染的誘因發病,見表3。
表3 感染性疾病病因分類
2 治療
2.1 感染性疾病治療
首先查找病因,進行病原學檢查,再施以治療。治療以口服用藥(嚴重者靜脈給藥)、局部(外陰)用藥物清洗及抗感染藥膏涂擦相結合,嚴重者予以靜脈應用抗生素治療,并要求家長保持患兒外清潔、干燥,盡量減少摩擦。對于小粘連患兒由于其年齡都小,所以多選用在麻醉下進行分離粘連,術后抗感染等鞏固治療。
2.2 損傷的治療
患兒治療以縫合、止血為主,均在麻醉下手術,縫合時要注意患兒解剖結構和日后的生理功能,盡可能保證讓其完美無缺,來院就診的損傷的患兒中有2例合并有嚴重的尿道斷裂,無法修補,經緊急止血等處理后轉往上級醫院。
2.3 陰道異物治療
本院接診的21例陰道異物患兒年齡均偏小,6歲左右,對于此類患兒需詳細檢查詢問,治療時避免損壞其正常的生殖解剖結構,難以直接取出時,需輔以麻醉及鼻窺鏡才能從陰道取出異物。
2.4 卵巢腫瘤治療
2例卵巢腫瘤患兒中有1例為良性卵巢囊腫,術中完整剝出腫瘤組織,盡量保留其正常卵巢組織,減少對其日后生育功能的影響;1例為惡性腫瘤,轉往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2.5 生殖器發育畸形治療
2例處女膜閉鎖患兒10歲,因周期性下腹墜痛就診,經詳細檢查發現為處女膜閉鎖,其內生殖器官發育均正常,對其進行處女膜切開、整形等治療,術后恢復正常。1例先天性無陰道轉往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3 討論
小女孩在青春期發育以前,一是外陰發育差,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細菌容易侵入[1];二是其卵巢和陰道均未發育或發育不完善,雌激素水平低,外陰、陰道皮膚黏膜較薄且無彈性[2],缺乏酸性桿菌,抵御外邪的能力差;二是不注意外清潔衛生,特別是在農村,比如不按時清洗外陰或清洗不徹底、尿布不干凈、內褲太緊、擦大便方法不正確等。三是女童與母親同住,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間接傳染,衣物(特別是內衣、內褲)混在一起洗滌,未定期曝曬、消毒。這些都是女童外陰陰道感染性疾病中發病的重要原因。
在本院接診治療的感染性婦科疾病女童中多有外陰癢痛或不適感,尿頻、尿痛,排尿時哭鬧,內褲上有黃色分泌物或膿性分泌物,外紅、腫和較多的凝乳狀的分泌物,無全身感染或盆腔炎癥發生,主要以局部癥狀表現突出。
由于女童年齡較小,故在詢問病史、查體和治療時,態度要和藹,要有耐心。對于縫合等操作時最好在麻醉下進行,并注意小孩的生殖解剖結構。
綜上所述,外陰陰道炎屬感染性疾病,易復發,因此要注意防治結合,尤其預防疾病至關重要,警惕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間接傳染,應注意衣物分開洗滌,被褥定期曝曬、堅持專用[3],女童外清洗尤為主要,可適當用中性肥皂擦洗外陰,一定要保持外干凈、干燥。加強女童的預防保健,積極宣傳女童衛生保健知識,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防治女童婦科疾病在于防重于治,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注意女童外清潔衛生,有利于減少女童婦科疾病的發生,增強女童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