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離去的背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三年前深秋的一個晚上,在上海的美琪大戲院,我的越歌劇作品《簡愛》正上演。曲終人散,袁雪芬老師走出劇場,楊小青導演、“杭越”侯軍院長和我趕忙迎上前去。猛然間,我不禁有些忐忑,老先生會不會對這樣一出越歌劇頗有微詞?孰料老先生先開口了,仍舊是那熟悉而親切的紹興普通話:“這個戲我們年輕人很喜歡。”我瞪大了眼睛,以為自己聽錯了,老先生指著自己,再一次強調:“是我們年輕人喜歡看。”那時那刻,我按捺不住喜悅和激動,并非為了我的作品得到認可而激動,而是感喟于一個八十六歲的老人,說自己是年輕人,依然朝氣蓬勃,雄心猶在!
目送大師走出劇場大廳,我低頭沉思。自2006年離開上海去了杭州,有一陣子沒見到袁老師了。這次相見,覺得老人又老了許多,腳步更加蹣跚了,身影更加顫巍了,只有那一雙眼睛,依舊炯炯。老人自詡“年輕”,其實蘊含了很多。在她心里,越劇一百多年的歷史,真的還年輕,年輕意味著青春飛揚,年輕更預示著前路漫長。作為新越劇的探索者和踐行者,老先生深知,相對于昆曲、京劇以及別的古老劇種,年輕的越劇還有巨大潛力,還有無限可能。“年輕”二字,牽系著越劇曾有的輝煌記憶和將來的新穎期待;也勾連著生之蒼蒼和心之不老,她只能以一腔熾熱的心懷,給予越劇后輩更多的包容和勉勵。
袁老師看我的第一部作品是《被隔離的春天》,她為越劇人關注現實生活、擔承社會責任而興奮。后來她聽說趙志剛在排《趙氏孤兒》,也曾擔心越劇能否駕馭得起如此陽剛厚重的題材。但看了連排后,老人家很感動,還一個勁地感謝我們主創人員,稱贊我們拓寬和提升了越劇的表現力,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難為你了”。之后幾年,老先生又看了我的越劇《藜齋殘夢》、越歌劇《簡愛》和錫劇《江南雨》。老先生早早為后輩讓出了舞臺,近年來隨著年紀漸增,無法再身體力行為越劇而奔走呼吁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劇場里,注視著年輕人的戲曲實踐,投之一瞥關愛的目光。今年十月,我的新作《煙雨青瓷》有望來滬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還想著再請老先生來看戲。誰知,這美好的愿望落空了。2月19日晚上,聞知老先生仙逝,一陣愕然……當晚,我在微博中記下一段話:“我與袁老師交往不多,她看過我幾個戲,但我此時感覺到,一個越劇的時代結束了。”
我對袁老師生平藝事所知甚少,平素僅從袁派弟子方亞芬那里了解些微。方亞芬說“袁老師從未正式收徒,也很少有手把手式的傳授,主要是言傳,所傳并不拘囿于舞臺,更播灑著為人處世之潔凈芬芳。”而今,對于一位幾乎可以說是素昧平生的老人的離去,我竟滋生出一種“世事空茫茫”的況味。世事,何事?是我輩為之魂牽夢縈又悲欣交集的越劇之事。
1科研、調研能力
對于社區護士而言,除了要為社區民眾宣傳健康教育知識,提供日常的護理服務以外,同時還要幫助社區護理發展,完善好護理學科。所以,每一位護理人員都應該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水平,跟上社區護理的發展。除此之外,社區護士還應當能夠與他人進行社區科研活動。在護理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找出適合社區情況的護理新模式,幫助我國社區護理事業能夠持續發展。
2預見能力
預見能力主要針對于預防性的服務,預防同樣也是社區護士的主要任務之一。任何一名社區護士都應該對社區的家庭、殘疾人以及社區中的健康人進行預防性的服務和指導。社區護士與醫院護士不同,醫院護士是針對已經發生了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而社區護士需要在問題發生之前,找出預防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減少問題的發生。尤其是在社區殘疾人的護理過程中,社區護士能對突況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所以綜上所述,社區護士人員的預見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1]。
3管理能力
社區護士除了要為社區民眾提供護理服務之外,同時還應當將社區的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利用社區的各項資源積極開展健康活動[2]。社區護士應當對各種活動、物資有統一安排,對敬老院、餐館以及餐廳消毒人員進行指導。這些都需要社區護士具備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
4綜合護理
綜合護理包括了專科護理技能以及中西醫結合護理技能等。根據社區護士的職責以及定義,社區護士實際上就是全科護士,在進行日常社區護理服務的同時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的患者,例如外科術后患者、臨終患者以及精神患者等,因此在對這些患者進行護理的同時,就免不了涉及到外科、神經科、內科以及中醫科等方面的護理技能。所以,身為一名社區護士,需要對中西醫結合的護理節能以及專科護理技能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區民眾[3]。
5溝通以及交流
社區護理工作除了需要護理對象的理解與配合之外,同時還需要合作者的協助和支持;這里所指的合作者主要是社區街道辦、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由于社區護士所需要護理的人員范圍相當之廣,除了患者本身需要護理以外,其中還包括了家屬以及其他健康人群。由于護理對象的家庭、年齡以及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社區護士除了應當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以外,同時還應當熟練的掌握溝通方面的技巧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在社區開展好護理工作。
6判斷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對于醫院中的護士而言,往往在遇見困難或問題時可以與其他醫生護士一同協助處理應對,但社區護士時常需要獨自完成各項護理操作,獨立展開社區健康指導以及咨詢活動。除此之外,不管是在患者家中還是社區的服務站,其醫療設備以及治療條件都非常有限,與正規醫院都有著天壤之別,所以這就要求社區護士自身需要具備較高的應變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7護理能力
社區護理質量的好壞,完全取決于社區護士的護理能力。現如今,對于我國而言[4],社區護理工作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只有不斷加強社區護士的能力,才能提升社區護理的整體質量。
7.1妥善管理各種社區衛生服務記錄和檔案由于社區的服務對象是長期的,保持完整的、準確的家庭或個人健康記錄十分重要。這樣可作為轉診到其他單位的參考,也是保護醫護人員的法律根據。
7.2按醫囑進行治療社區護士在社區中按醫囑對患者治療不同于在醫院中,無論社區或家庭中醫療設備用物較簡單,特別在家庭中往往一人操作,護士更要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和"三查七對一注意",避免危險事件的發生。
7.3為了能夠保證社區群眾的健康,應當在社區中開展各種健康教育。社區護士除了應當具備健康教育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利用各種機會向家庭以及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宣傳。
7.4要改進社區環境、加強傳染病的公共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如社區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兒童、老人在公共娛樂場所的安全等,有些安全保護要靠當地行政組織保證,但護士要善于觀察發現并及時反映,協助改進環境衛生與集體衛生:如污水和糞便處理等整理。對傳染病的管理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及早治療,同時教育家屬進行隔離消毒防止疫情擴散。
7.5將一起能夠使用的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為社區中的特殊人群做好預防保健方面的工作。圍生期婦女、兒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及殘障者,這些人群也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社區護士要針對這些人群的不同需要,除提供直接照顧外,還應當對這些特殊人群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他們如何維持健康,盡可能地融于社會。
7.6進行提供家庭護理,進行家庭探訪,讓社區護士到居民家中了解家庭整體衛生以及成員健康狀況,對社區每一位民眾的健康進行評估。
7.7在對該社區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慢性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進行分析時,能夠熟練運用生命統計的方法。對該社區的衛生狀況進行全面了解,為改善社區健康問題提供可靠依據。
7.8了解國內及本地區有關的衛生政策、法律法規及管理規范等。政策與法規是保證衛生工作向正確方向發展的指南,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城鎮醫藥衛生正在不斷深入改革,社區護士要關心這些相關政策和法規,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尚少梅,鞏玉秀.社區護理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5,10,15.
[2]李偉.我國社區護理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1,07,30.
人際交往,溝通能力
社區護士不但要與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其他工作人員,如全科醫師、居委會工作人員,密切合作,而且要以社區的全體居民為護理對象。面對這些不同年齡、家庭、文化及社會背景的合作者及護理對象,社區護士必須具備社會學、心理學及人際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
綜合護理能力
綜合護理能力主要包括各專科護理技能及中西醫結合護理技能。社區護士在工作中難免用到內科、外科、神經科、精神科、中醫科及老年和康復等方面的護理技能。因此,社區護士必須具備綜合護理的技能,才能滿足社區人群的需求。
獨立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區護士常常獨立地進行各種護理操作,開展健康教育,進行咨詢和指導,并且是在病人家里或社區衛生服務站,這就要求社區護士具備較高的解決問題或應變能力。
預見能力
預見能力主要應用于預防性的服務。預防是社區護士的主要職責之一,即在問題發生之前,找出可能導致問題發生的潛在因素,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問題發生。
組織管理能力
社區護士要調動社區的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促進活動。例如:要負責人員、物資、各種活動的安排。這些需要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調研、科研能力
在社區護理實踐中,護士要關于總結經驗提出新的觀點,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推動我國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要求社區護士應具備科研的基本知識,能獨立或與他人共同進行社區護理科研活動能力。
自我防護能力
關鍵詞:鄂西北;幼兒教育;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030-02
鄂西北幼兒教師心理的亞健康狀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影響。就像近幾年,幼兒園頻頻出現幼師虐童事件,幼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幼兒園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怎樣才能使類似虐童事件不再發生?就這一問題,筆者對鄂西北地區幼兒教師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對研究結果做出了總結歸納,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以期提高鄂西北地區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鄂西北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
一、民族地區幼兒教師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由于地處偏遠,風土人情、文化等方面較內地有較大差異。鄂西北地區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較全國正常水平明顯偏低,具體表現有:暫時性抑郁、飲食睡眠型障礙、暫時性敵對等各個方面。為使幼兒園學生健康成長,對鄂西北地區的幼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一)社會經濟環境
幼兒園的職責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對幼兒園學生進行學前教育。其二,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園學生互動嬉戲玩耍。與進行學前教育相比,嬉戲玩耍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幼師職業亦被稱為“保姆”。因為幼師職業進入21世紀后才興起,所以沒有劃歸為教師的行列,也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與內地的幼兒園教育相比,鄂西北地區地處偏遠地區,重視程度遠遠落后于內陸發達地區。再者,其教師隊伍大都由女性組成,又成為社會認可的一大障礙。
由于幼兒思想活躍、奇特,又具有愛玩天性,所以幼兒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相比,工作量較大。再加上鄂西北地處偏遠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工資待遇較中小學較低,長期從事這種“出力不討好”的工作,心理容易出現不平衡進而出現心理疾病。
(二)心理壓力
由于地處偏遠地區,鄂西北地區的幼兒教育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關注,幼兒教師也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經過歸納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來自幼兒家長的壓力。由于鄂西北地區經濟不發達,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學生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例如,在規定的時間內要達到家長要求的水平,但是這些要求大大脫離了教師教學大綱,教師的教學進度和學生家長的觀念容易發生分歧。還有一些家長到幼兒園無理取鬧,對老師進行無端責怪,這對幼兒園教師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簡而言之,教師和家長對教育進程在觀念上的不一致使教師工作壓力增大,影響教師心理健康。
2.來自自身工作的壓力。有些幼兒園為了節省資金,聘請的幼兒教師人數較少,卻招收大量的幼兒園學生,一個教師要帶很多學生,同時還要對集體游戲的組織、午休、幼兒園學生的餐飲狀況等方面照顧的面面俱到。另外,幼兒園教師擔負著教學任務,同時又要和家長聯系。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兼顧家庭和自己寶寶的教育工作。工作量之大,工作時間之長讓教師不堪重負,造成精神的高度緊張。
3.來自幼兒園園長的壓力。為了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幼兒園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并制定了很多規章制度。有的園長甚至將幼兒園學生的安全和教師綁在一起,學生只要出現安全事故,就會將責任全部推到教師身上。教師的精神整天處于緊張狀態,壓力大,不堪重負。
4.來自孩子的壓力。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做事也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顧忌他人的感受。有的幼兒園學生在幼兒園不聽老師教誨甚至頂撞老師,跟老師很難進行溝通,使人精神煩躁。
(三)教師自身因素
就教師自身而言,在生活上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將不良情緒帶到課堂,會對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另外,有些教師文化素質低,沒有教學經驗,不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進而產生職業怠慢的情況。教師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也易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二、不同群體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一)不同地域在整個鄂西北地區,幼兒教師的心理狀況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較城鎮幼兒教師,鄉鎮的幼兒園教師心理具有較多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環境問題導致的。從工作環境、食宿環境、工資待遇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鄉鎮在各個方面都比城市落后。教學質量也因此難以保證,因為起點低,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城市里家長的要求還要高,家長在沒有了解教學課程的情況下對教師進行苛刻指責,進而引發教師的心理問題。
(二)年齡方面
筆者通過對鄂西北地區293名幼兒教師的調查采訪了解到,在鄂西北地區,25歲左右的幼兒教師在患病人群中占有很大比重。原因包括:沒有教學經驗,不能很好地處理家長所提出的問題,孩子的安全責任問題等,這些因素導致教師精神不堪重負,引發心理疾病。在31~40歲的教師中,由于職業原因,在心血管、呼吸道等方面會出現一些疼痛等軀體化的癥狀。介于以上兩個年齡段的群體――26~30歲的幼兒教師,由于家庭、工作相對穩定,所以出現心理問題的人數相對較少。
(三)學歷方面
學歷也是造成教師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影響因素。相對于文化程度高的幼兒教師,文化程度低的教師更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由于經濟比較落后,鄂西北地區的教師受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心理承受能力不強,認識狹窄,對時間不能合理分配。要想使教師心理健康發展,就必須要提高其文化水平及認知水平。
(四)職業興趣
有些幼兒園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并非出自本人意愿,在剛剛上崗時就存在職業懈怠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幼兒教師更容易出現強迫癥狀、抑郁、焦躁固執等心理問題。另外,園長的工作沒有切實到位,只注重教師的工作質量,卻忽視了幼兒教師的日常生活,使其出現消極情緒,進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要想解決以上問題,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其一,大力宣傳幼兒教育工作的優點,使教師學習積極性提高,進而使職業懈怠現象徹底消失。其二,園長的工作要切實到位,對每一個教師的心理和精神給予關心,進而提高幼兒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民族地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
(一)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較東部發達地區,鄂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教育資源相對缺乏,而且,幼兒教師作為“保姆”,其社會地位較低,家長對幼兒教師缺乏尊重。當地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幼兒教育者的合法利益。另外,國家還要制定相關傾斜政策,提高鄂西北地區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這樣對人才引進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縮小民族地區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規范幼兒園的管理
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極其雄厚,而鄂西北地區的教育資源較發達地區就相對薄弱,具體表現在編制配備不足、教育環境較差、教師進修的機會少之又少等方面。有關部門應有所舉措,以減小差距,提高鄂西北地區的教學水平。同時,園長對工作也要進行合理分配,以減少教師的壓力。
(三)園內要以人為本,建立和諧人際關系,促進園內健康發展
園長在評價幼兒教師的工作成績時,不能帶著有色眼鏡,而應以平等的眼光對待每一個教師,對于好的教師應給予支持鼓勵。在日常生活中,應關注教師的生活,并給予關懷,進而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幼兒園可以針對教師開展一些活動,促進園長和幼兒園教師建立良好關系,讓每一個教師都有參與進來,使其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視,提升幸福感指數,進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四)有效開展家園溝通,提升民族地區家長的素質和觀念
鄂西北地區家長的素質和觀念還有待提升。家長和教師所處的時代不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家長不應該將自己的教育觀念強加于教師,而應積極溝通,了解兩者教育理念的差異進而提出自己的建議,使教師和家長的關系更融洽。另外,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家長會,舉行一些親子活動,使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教師的成績被充分肯定的同時,家長和老師又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系,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加大培訓力度,注重不同年齡層次的培訓需求,提升自我素質,完善自我人格
由于鄂西北地區25歲左右的幼兒教師出現心理疾病的概率較大,所以應對其進行重點培訓。培訓內容要包括崗前培訓、在職培訓等多個方面,以提高專業素質,完善人格。對于個別沒有教學經驗的幼兒教師,幼兒園應采取一對一指導,讓有經驗的幼兒園教師對其工作進行指導,消除職業怠慢的現象。另外,園長要針對25歲左右的年輕教師開展一些交流會,交流教學心得,以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幸福感指數,使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發展。
隨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教育受到極大的重視,它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鄂西北地區,基礎教育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優劣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所以,重視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本文筆者通過調查采訪并查閱文獻,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對讀者,對鄂西北地區的基礎教育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趙海云.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應對策略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生活狀態。本文意在以老齡化為背景,探討濱水舊城區改造要素。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居家養老;鄰里場所
Summary: Jane Jacobs, to figure out the city manifested mysterious behavior, it is necessary departure from everyday life, carefully observe the most ordinary scenes and events. 21st century "is not rich first old" day-to-day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elderly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ging as backgroun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front reconstruction of old urban areas elements.Keywords: aging society; aged at home; neighborhood places
中圖分類號:U418.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正文:
中國正邁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來說,過早的進入老齡化社會,將給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聯合國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當5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數達到2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數達到14%時,即可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65歲及以上年齡段人口比重持續增長。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六譜顯示我國26個省份65歲及以上人口總人數比例超過7%,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老年人居家養老生活狀態將是未來整個中國的生活狀態
目前中國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以及居家養老。完全由家人照顧老人的家庭養老模式是中國的傳統;機構養老在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正在逐步完善,而居家養老則是我國近年來針對“未富先老”的國情提出的養老方式。
家庭養老在城市呈弱化趨勢,目前中國家庭規模正向兩人戶、三人戶發展,家庭規模不斷縮小,相對應的,子女長大后從父母身邊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空巢家庭”大量出現。家庭形式的改變使家庭養老的功能和效果進一步減弱。
機構養老不僅成本高而且不完善:1)供需矛盾突出;2)養老機構發展不平衡;3)養老機構服務水平低。
21世紀居家養老生命質量高,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養老服務有社會提供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是一個由老年人—家庭—社區—社會組成的完整體系。
城市舊城區的改造是城市開發中的重要資源
21世紀是城市的時代。舊城區改建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是改善民主和改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舊城的改造需要公眾的充分參與,為人民爭取最大利益是改造過程中的難點與重點。尤其21世紀的中國是老齡化社會,為老年人爭取最大的利益是成功改造舊城區的必要條件。
老年人居家養老背景下城市舊城區的改造要注重鄰里場所的營造
老年人居家生活最怕的就是孤獨,有人情味、有意義的鄰里場所空間的營造是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必需。
鄰里場所—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
人是自然和文化世界的主體;社會生活包容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物質與觀念、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相互關系;鄰里場所是街區內部眾多社會生活的基礎之一。鄰里場所與街區居民之間存在相互依賴性: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是前者的內容。街區文化又往往是一個城市社會文化的濃縮,使街區文化得以展開,并良性影響其他方面的運轉是鄰里場所塑造的價值初衷。鄰里場所作為社會文化的物質載體,在塑造時具體表現為:
鄰里場所空間的社會性:街區內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共享;
鄰里場所空間的文化性:體現地方風俗與藝術;
鄰里場所空間的識別性和歸屬感:體現街區特色,可以是歷史文化方面、社會文化方面等;
鄰里產所—多方共贏的價值體現
高品質里尼場所的塑造將給市民(使用者)、開發決策主體(提供者)、社會(各方綜合體)帶來多方共贏的綜合效益。作為鄰里場所的使用者,人們對于鄰里場所有基本的使用要求、特殊要求(弱勢群體);作為鄰里場所的提供者,政府需要在執政期間為老百姓有所作為,開發商需要鄰里場所的建設有利于他們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作為各方綜合體,高品質鄰里場所為社會經濟發展、文明建設注入一劑興奮劑。鄰里場所在體現多方共贏的價值上表現為:
鄰里場所空間的整體性:支持街區的居住功能、商業功能、環境等,使總體功能相協調;
鄰里場所空間的多樣性:在功能、形式上靈活多變,滿足多方需要;
鄰里場所的生態性:有利于街區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鄰里場所—歷史文化的傳衍舞臺
城市空間是城市發展的歷史積淀:記述城市的起源、發展中的重大階段和歷史事件。舊城許多街區內散布著歷史典故、名人故居和有意義的歷史地段,塑造鄰里場所空間將這些歷史記憶竄連起來,有利于形成街區的認知和歸屬感。同時,街區百姓的傳統生活習俗、業余愛好是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鄰里場所空間為城市歷史文化的傳衍提供舞臺,在鄰里場所塑造中具體表現為:
鄰里場所空間的歷史意義:反應街區歷史事件、歷史典故,成為有歷史記憶的地點;
鄰里場所空間的象征性:表現街區的歷史風貌,提供地方藝術的展示空間;
鄰里場所—人們生活的第二個“起居室”
鄰里場所是人們進行戶外生活的“起居室”,是人們與社會、與他們交流信息的空間。作為與人使用密切相關的空間體,在空間屬性上應滿足使用者基本的物質環境要求,具體為:符合人生理特征的安全、遮陽、擋雨、避風、空氣清潔等基本屬性;另外,提供更適宜人們進行自發性活動與必要性活動的物質環境,具體要求:
鄰里場所空間的通達性:便于街區個方位使用者到達,可望可及;與其他功能區的便捷聯系;
鄰里場所空間的舒適性:為使用者舒緩工作壓力,放松身心。
結語
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要的是在鄰里場所里有交流溝通,讓他們可以聊家常,聊國家大事,喝喝茶,下下棋,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生活的愜意;遇到困難,大家可以相互幫助,舊城區的改造需要重視具有傳統價值的鄰里場所空間的營造。
參考文獻:
老齡問題研究—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資料輯錄,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李翌萱,對我國機構養老模式發展問題的思考【J】,社會視野, 2009.7
強虹,適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