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測試心理變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電臺;記者;采編能力
新聞節目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大重要途徑,是傳統媒介之一,更是人們知曉重大事件的載體,人們通過新聞媒介去豐富日常生活,使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滿足,那么,新聞節目怎樣才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主要是取決于新聞工作者的采編能力,新聞工作者在發覺新聞節目時要及時,有效,具有正能量,才能達到新聞采編的效果,為人們傳播正面的信息,所以,我們應在新聞工作者的采編能力上不斷的下功夫,使采編的新聞質量不斷的上升,為人們的生活添姿添彩。
一、新聞采編目前存在的問題
新聞記者本身的素質不高。一名優秀的記者是要具有優秀的新聞敏感度,并且能抓住新聞的重點,并且要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更具一定的生活實踐,對新聞價值進行斟酌,然而,就現在新聞工作屆的形式來看,有經驗的往往都是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年長的工作者,剛剛參加新聞工作的記者,資歷尚淺,對新聞的捕捉以及采編能力上尚且不足,判斷力與敏感度也沒有老記者深厚,這就導致采編新聞的時候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記者的對新聞本質真性還原度不高。作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對有關新聞理論的認識與分析,必須做到融會貫通。然而,現在有的用人單位在招收記者的時候,并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在工作中缺乏事實的原真性,為了博取新聞的眼球,會給新聞冠上不切實際的標題,去贏得大家的關注,缺乏新聞的真實性,這就違背了新聞本身的意義。
電視臺的培訓力度不夠。當一個新人進入新聞工作單位的時候,不能得到正確的指導,使剛入職的新聞工作者成長的速度變慢,這就違背了我們用人的理念,不利于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采編新聞價值取向來源于生活,同時也要應用于生活當中,新聞工作記者在采編新聞的同時,要對新聞進行挖掘、審核、采編,新聞的價值取向要貼近民生問題,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一半以上是農民,如果在新聞中天天播報國外大事,金融風暴等等,那么就失去新聞本身的價值了。
二、提高電視臺記者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
提高新聞記者專業能力。 從記者自身出發,加強自身素質。認真去適應工作,在工作中學會提高自己,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記者,必須培養對新聞的熱愛之情,對新聞的捕捉,必須具備很好的敏銳程度,并且要在生活中積累經驗,以及自己生活實踐中的感悟,不斷提升自己,從生活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
還原新聞事實的本真性。從新聞記者剛剛入職起,就要對新聞的理論知識穩抓穩打,并且做到科學合理的運用,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力具有敏銳的視覺,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新聞的價值,要善于觀察生活,新聞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與生活,新聞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一定要注意新聞的真實可靠性,切不可為了博得人們的眼球就開始信口開河,那樣只會引起人們反感。
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記者,在工作的過程中,身上肩負的使命是非常重大的,記者要做最真實的報道,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杜絕為了蠅頭小利,一己之私,對新聞進行“有色”報道,在采編的過程中要深度挖掘新聞的真實性,做正確的報道,遵守職業道德,并且在采編的過程中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對新聞工作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去面對,始終站在新聞發生的第一線上,對新聞進行充分的了解與剖析,進行深入調查,認真學習老前輩留下的經驗,運用正確合理的手段探究事實的本質,例如:一則新聞中報道了一家制作拖鞋的小型作坊,經過記者的走訪,在市面上發現許多非常便宜的拖鞋,但是有股難聞的氣味,記者通過小商販老板獲知制作拖鞋的地址,利用隱藏的攝像頭拍攝采訪,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利用便宜有害的化學垃圾或舊鞋加工制作成新的拖鞋,投放到市場上,人們一直以為新鞋都會有難聞的氣味是錯誤的觀念,如果不通過記者的暗訪,人們的思想觀念會一直停留在老的觀念上。只有運用各種合理的手段去追求事實的本質,才是成為一名具備職業道德操守的新聞工作記者,這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關注新聞事業。
新聞要注重民生問題。新聞是人們生活中獲取信息的一大重要渠道,人們通過電視新聞得知今日發生的各類事件,所以新聞工作記者在采編的時候要更加注重民生問題,要努力貼近人民的現實生活,得到更多人的青睞,要牢牢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當人們打開電視或者在網上閱讀新聞時,一打開新聞就有想關注的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得到人們的青睞。新聞工作記者在新聞采編的過程中要始終貫徹黨的方針路線,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標準,注意貼近民生問題,新聞如果每天報道國家大事,就會有很少的人去關注,相反,如果報道監督食品安全問題,社會醫療保障等問題,會更大的程度上吸引人的眼球,新聞工作記者要扎根于人民群眾當中,為人民群眾服務,找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素材,對新聞內容進行如實播報,增加新聞的本真性與可信性,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新聞在百姓中的關注度,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增磚添瓦。
加大對新聞工作記者的培訓力度。新聞工作中有經驗的老記者應主動帶新記者,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新人得到最快的成長,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新聞工作記者。其實工作和學習是一樣的,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在工作中也是如此,領導的贊揚與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為新聞工作的領導,也要時刻關注員工的工作情緒,對于優秀的員工給予一定的鼓勵,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使員工得到重視,使員工在和諧的工作環境中工作。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科技水平的不段進步,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豐富,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生活中所發生的大事小情,所以,新聞工作者要提高新聞的采編能力,吸引人們對新聞的關注度,還原事實的本真性,做到有效的報道,提高新聞報道的科學技術,正確樹立新聞工作記者的職業道德觀念,報導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新聞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肢解食人魔的新聞頻頻出現,甚至引發了恐慌。從概率上講,你很可能遇見過類似的“冷血型精神病患者”,因為這樣的人占總人口的0.5%~1%。至今難以解釋的是,很少有女性患有這種精神疾病,因此排除婦女和兒童后,男性中這類人的比例還要更高。就拿美國來說,不算被關在精神病院和監獄里的人,還有25萬冷血殘酷的精神疾病患者自由地生活著,中國的數量要更多。
如何鑒定一個冷血精神病患者呢?警方一般通過一些典型犯罪模式來鑒定:1,把人囚禁在地下室?2,使用郵政系統郵寄過尸體殘肢?3,獲得過“殺手”、“開膛手”之類的綽號。但實際上,這類精神病患者不是這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的。
正因為這樣,關于精神病測試的寫作才讓英國人喬恩?龍森成為廣受歡迎的暢銷書作家。龍森的主要作品有《他們:與極端主義者的冒險》,《瞪死一只羊》(本書有中譯版,講述美國軍方網羅了一群擁有特殊能力的特工,他們會隱身術、穿墻術、飄浮術、千里眼……)。這些書的特點就是關注各種奇聞異事和對細節的描述獨具匠心。他的新著《心理變態測試——瘋狂工業之旅(THE PSYCHOPATH TESTA Journey Through the Madness Industry)》也是如此。在書中,龍森不但質疑了對精神病的定義,對現存的測試方法也持保留態度。
這本書的開頭像小說一樣迷人:一家學術機構邀請龍森幫忙找出是誰送來了一張滿是隱秘線索的匿名信,這張字條上寫著:祝你好運!龍森想搞清楚什么樣的人會做這樣的惡作劇,就此踏上了尋找精神病的旅程。在探尋的過程中,龍森遇到了一個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這人聲稱自己為了不進監獄故意在精神病測試中得了高分,所以他堅持認為自己是正常人,只是裝出了種種瘋狂的舉動。此人到底是精神病標準化測試系統的受益人,還是一個編織故事的精神病患者?
為了了解這兩者間的區別,龍森轉而向最有影響的精神病學專家請教,讓他們傳授診斷和辨別精神病患者的技巧。這一領域的頂級專家無疑是羅伯特?黑爾,他是黑爾精神病態癥狀清單的創立者。這份測試包括了包含了諸如病理性謊言、易于厭煩的傾向性和性濫交的行為和特征等20種標準,每種都以0、1或2計分。最高分是40分,如果被測試者得分超過30分,就會被診斷患有“人格障礙”中危害最嚴重的一種,俗稱“精神變態”,可能從此就會被關進特殊機構,與世隔絕。
龍森在跟黑爾學習了一個周末后,把這套測試用于企業的高管、政治家、戰爭罪犯,甚至他自己身上。在紐約,龍森與殺人如麻的海地戰爭罪犯見面,和酷愛解雇手下的美國商界大佬談話,龍森給這兩個人打的分都很高。測試結果并沒有讓精神病認定變得一清二楚,龍森發現黑爾精神病態癥狀清單是一套很模棱兩可的工具。而且他鉆得越深發現水越渾,龍森開始懷疑,精神病學已經脫離了正常的軌道。黑爾精神病態癥狀清單和美國精神病協會最新第四版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都是很危險的工具。
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1〕,隨著老年人生物機能的退行性變化,其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也發生變化,并且影響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2〕。本調查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從四個維度分析運動對老年人人格特征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早晨在長春市某公園和吉林大學老年大學每天進行不同鍛煉項目的老年人132人為實驗組,入選條件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運動史為12個月以上,每周至少鍛煉3次,每次鍛煉的時間要超過1 h;其中太極拳組45人均為男性,秧歌組60人,男27人,女33人,健步走組27人,男24人,女3人,平均年齡(71.67±5.196)歲。選擇長春市某社區未參與任何運動的老年人58人,男33人,女25人為無運動組,平均年齡(70.17±10.83)歲,入選條件為能生活自理,平時主要進行散步、偶爾運動且運動時間不超過20 min。
1.2 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量表)對2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的人格特征進行測量。P量表為神經質和精神質;E量表為內向或外向性格;N量表為情緒穩定性;L量表為掩飾性〔3〕。受試者當場填寫并當場收回,獲得有效問卷189份,有效率為94.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二組老年人基本情況分析 二組老年人年齡經統計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老年人男性參與運動者多于女性,經兩兩比較運動組間性別有顯著性差別而非運動組男女之間比例無顯著性差異;一方面可能與調查例數少或區域性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男性早晨不作家務有關。參與運動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明顯高于無運動組老年人(P﹤0.01)。二組老年人的職業比較有顯著性差別,無運動組從事教師及公務員者很少而運動組中較多(P﹤0.01),見表1。
2.2 二組老年人EPQ調查結果分析 見表2。
2.2.1 二組老年人神經質和精神質比較 P分值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說明無運動組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可能會更容易出現古怪、敵意、攻擊行為等心理變態傾向〔4〕。應注重無運動或社交活動少的老年人的心理溝通及與家人或鄰里的聯系,鼓勵他們經常參與運動及社會活動并為他們創造與外交流的機會。表1 二組老年人基本情況比較表2 二組老年人EPQ結果比較
2.2.2 無運動組老年人的E分值低 E分值代表內向或外向性格,分值低說明此組老年人內向性格偏多,易產生孤僻、冷漠、悲觀等負性情緒,但同時他們對應激反應要大于外向性格,也就是說他們比外向性格的人遇事更加冷靜。
2.2.3 二組老年人N分值無顯著性差異 根據艾森克理論分析N分值會隨人年齡的升高而升高,可能與自主神經活動下降有關,也就是說運動與自主神經功能下降可能無關。
2.2.4 無運動組L分值比運動組低 L分值代表掩飾性,提示無運動組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掩飾性,人的社會成熟性或掩飾性隨著年齡的增高而越來越強,因此其也同時具有更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壓力。
2.3 運動可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朱〔5〕等通過長跑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王利〔6〕等通過太極拳鍛煉對中老年人心理因素影響分析等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說明運動是一項非常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減少心理壓力、改善人際關系的活動,與本調查結果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說運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調查結果顯示,不運動組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比同齡老年人內向、孤僻、冷漠和具有較強的掩飾性。建議老年人多參加運動,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運動項目,通過運動可以提高老年的抗病能力、人際關系、心理素質和改善情緒〔7〕。
參考文獻
1 劉永策,林明鮮.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實證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3):6079.
2 高國武,王 新.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關因素研究〔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4(2):8992.
3 魏孝琴,陳 非,高 杰,等.老年前期與老年期正常人群EPQ評定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6):2613.
4 高玉霞,于 偉,徐一平,等.護理專業原發性痛經大學生的EPQ測試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7):9878.
5 朱,毛文忠.長年長跑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12):812.
關鍵詞 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進入21世紀,我們的社會和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堅強意志品質的人,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我國獨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漸增大,由于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的優越,加之其家庭的嬌慣和社會的不良影響,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的缺陷,導致了一些學生缺少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遭受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喪失信心。養成怕苦、怕累的壞習慣以及厭學、混學、逃學、輟學、焦慮、孤獨、心理變態、怯懦、自卑、自負、違法亂紀、甚至自殺等不良現象,他們心理很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那么,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使他們具備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質問題,是社會、教育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過去那種重視身體、輕視心理的傳統的體育教育是不全面的,不科學的。現在的新課改又把體育教學目標分為五個學習領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而它們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心理健康是體育課的重要內容之一,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教學的特點和體育運動屬性,建立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機制。對于挖掘體育的內涵,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促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1體育教學的特點
在以運動為媒介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與其它學科有所不用。其它學科的教學,一般是教師在室內講課,學生進行反復過程,雙邊關系就是如此。而體育教學方面,雙方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其方式不單有語言的,還有非語言的。這種非語言的主要靠身體的動作、表情、眼神等活動來實現。在以運動為媒介的體育教學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以非語言的交往為背景而展開的,教師通過學生的整個活動來理解學生,學生則對教師產生親近感或者拒絕態度。通過體育活動,互相之間可以打破隔閡,進而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活動,通過展開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和相互往來的過程,教師就可以了解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從而實現和有效地調整學生心理目的,這是體育教學過程所特有的屬性。
2體育運動的屬性
體育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的形態發育,改善人體技能,提高運動能力,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但是體育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身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不同的項目對人體的技能和心理環境的調節作用,產生不同的效果。如足球籃球接力集體項目,可改善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壞性格;乒乓球、單雙杠等改善猶豫不決,培養應激反應能力。
3 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
區別對待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建立在學生身體素質基礎之上的,實際教學中,應打破“一刀切”的狀況,依據敘述身體素質的差異,確立不同的目標,區別對待。教學中應對學生的素質能力,進行全面的了解測試,做到有的放矢,從而使更多的學生,從動作的學習到動作的完成過程,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
4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體驗
體育教學中學生情感體驗,包括對教師本人(形象、業務能力、人格魅力)的情感體驗。體現在表象的認知理解上。而對學生情感體驗是建立在學習過程中,體育運動的實踐上,動作完成是否,質量高低,教師的評價,學生的反應等。教學中應注意動作結構的分解和組合,適當改變動作的結構,降低一定的難度。運用和游戲組合、競賽等形式強化動作過程的內心體驗。如球類項目增加一些組合比賽,田徑項目增加對抗比賽,同時加強器械的安全性和動作的保護幫助,創造一個輕松完成動作的外部環境。
5暗示、誘導、激勵的作用
暗示、誘導、激勵的作用是體育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教師時機的選擇和態度體現尤為重要。如一個眼神,一次擊掌,都要恰如其分,讓學生得到一個親切的感受。如跨越式跳高的完整動作練習時,無論學生是否過桿,教師都要及時加以鼓勵,提高學生的勇氣和自信。
【關鍵詞】 兒童;精神障礙;行為分析;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
【中圖分類號】R72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378-01
兒童精神障礙是指發生于18歲之前(兒童與少年期)的各種行為異常以及精神疾病。其主要包括兒童行為障礙、品行障礙、多動綜合征、情緒障礙、特殊功能發育障礙、神經癥、精神病以及精神發育遲緩等,若得不到及時矯治,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心理變態[1],要及早進行干預。為了探討兒童精神障礙的行為異常情況,本文以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我院精神科診治的精神障礙兒童97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我院精神科診治的精神障礙兒童97例,男57例,女40例,年齡在6-1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2.3歲,其中6-12歲的有40例患兒,13-18歲的有57例患兒。38例患兒屬于情緒障礙(39.2%),26例患兒屬于精神分裂癥(26.8%),18例患兒屬于心境障礙(18.6%),15例為其他障礙(15.5%)。6-18歲是患兒的起病年齡,其中9例在7歲之前起病(9.28%),30例在7-12歲起病(30.9%),58例在13-18歲起病(59.8%)。病程在1.2-7.5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1年。
1.2 調查方式 臨床診斷根據臨床診斷與國際疾病分類標準[2]進行,通過MRI、CT、B超、腦脊液以及神經系統體格等檢查把器質性癥狀給排除掉。在確診精神障礙之后,通過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對97例患兒進行調查,結合訪談形式,調查者把所要調查的內容和所要注意的要求講清楚,讓患兒家長填寫知情同意書。主要對97例有精神障礙的患兒在學校的情況、具體的活動以及社交能力等進行測試[3]。并抽取同期80例正常兒童作為比較對象來進行研究[4]。
1.3 統計學方式 以上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均通過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和正太分布相符合,以t檢驗來表示計量資料,以X2檢驗來表示計數資料,P
2 結果
2.1 40例6-12歲患兒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情況 在40例年齡為6-12歲的患兒中,男童在攻擊、學習、軀體主訴以及強迫等因子方面的表現要比正常兒童明顯的多(P
表1 40例6-12歲患兒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情況
2.2 57例13-18歲患兒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情況 在57例年齡為13-18歲的患兒中,男童在交往不良、活動、違紀、社會退縮、學習以及分裂樣等方面的表現要比正常兒童明顯的多(P
表2 57例13-18歲患兒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情況
3 討論
當今,許多人們把到精神病院就診的兒童看作是精神上出了問題,然而受限于目前的科學技術,多數精神病院只能診斷以及評判此類癥狀,臨床大多也從癥狀學的角度對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分類,以對兒童精神心理發展動向進行觀察[5]。由于兒童的表述能力不足,這就要求相關醫生要觀察其行為是否與兒童精神障礙癥狀相符合。現代臨床上開始廣泛運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以此為廣大醫生的觀察提供了參考依據。
兒童的個體差異較為顯著,病理行為反應以及心理承受力也大不相同,通常表現出許多稀奇古怪的行為,通過本研究可以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較,患兒當中的軀體化主訴要高很多。此外,攻擊、學習情況、強迫癥以及抑郁癥等問題在兒童精神障礙中較為突出,這關系到兒童的性別與年齡,同時也符合相關理論[6]。與女童的社會問題相比,6-12歲的男童要少很多,而13-18歲的女童要比同年齡段的男童社會問題少,這可能關乎到他們的心理成熟時間段。相關研究[7]認為,心境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癥在少年時代逐漸增多,例如在13-18歲男女童當中,分裂樣和攻擊就表現較為明顯,這和我們以往認識的男童要有較為嚴重的攻擊行為不太一致,其相關因素還要行進一步的研究。同時,和正常兒童相比,6-12歲的女童在社交問題上與之差異不大,這可能和家長對兒童的學習過于關注而忽視了其社會功能有關,因此在這個年齡段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學習情況。
總而言之,兒童精神會受到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也同時會通過兒童的異常行為表現出來[8],而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可以把這些異常行為給體現出來。在兒童成長當中,難免會遇到多種事件,其防御方式和表現癥狀也有所差異,這就要求廣大家長要掌握兒童的正常心理需求,仔細觀察,多與他們進行交流,最終給兒童創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曉梅.流動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26(11):209-213.
[2] 歐陽菊香,劉冬生,陳露詩,魏麗娜,梁一霞.臨床診斷與國際疾病分類的對照及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3,19(02):311-311.
[3] 谷巖,徐改玲,甄龍,楊建立,楊桂伏,徐廣明.10~13歲兒童家庭虐待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12):1128-1130.
[4] 蔡婧,任艷玲,馬嶺,王蘇弘,等.對立違抗兒童行為和沙盤特征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01):15-17.
[5] 于廣梅,王雪梅.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5(06):544-546.
[6] 杭榮新,劉新民,王瑞權,吳義高.感覺統合訓練改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行為、智力及執行功能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03):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