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土保持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沒有出現“水土保持功能”的術語,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關于水土保持設施解釋問題的批復》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術語,表明了“水土保持功能”正式從一個學理概念轉變和提升為一個專門的法律概念。該批復規定,水土保持設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設施的總稱。《實施條例》第21條第2款中所稱的‘補償’,是指對損毀或侵占水土保持設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喪失或降低所必須給予的補償。正確理解和適用“水土保持功能”這個專門的法律概念,對于開展水土保持執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解釋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釋水土保持
1.1水土保持在學理上首先指一種自然狀態或自然規律
在學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巖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態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種健康和諧的正向演替的狀態和規律。從巖石到成土母質,從成土母質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種健康和諧的正向演替的狀態,最終土壤厚度不斷增加,土壤肥力不斷提高,給植物提供源源不斷的養份。大氣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間保持循環和相互補充,最終通過土壤水源源不斷地給植物提供生態用水和養份。1957年頒布的《水土保持暫行綱要》有“…禁止濫伐林木,破壞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頒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條例》也有“嚴禁濫伐林木破壞水土保持”的表述。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種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資源不斷自我維護和提高的自然狀態或自然規律。
1.2水土保持在學理上還指人們一種有目標的思想、行為或技術
在學理上,水土保持還指人們在正確認識水土保持規律的前提下對人為活動進行調控,以糾正人為活動對水土保持狀態所造成偏差和紊亂。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們這種有目標的水土保持思想、行為和技術。1981年國務院學科委員會明確,水土保持學科范圍是“研究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和規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論,據以組織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維護和提高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改善環境條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門綜合性為其特點的應用技術科學。”1992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學是一門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綜合性技術應用科學。1996年關君蔚主編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綜合性技術科學。有意識地通過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變一部分環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壞力減少,土體的抵抗力增強,終將使外力的破壞力小于或者等于土體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對生產和生活上的危害,進而可以保護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建立良好生態環境,達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產的目的。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們與水土保持有聯系的行為
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們與水土保持有聯系的行為,包括消極行為和積極行為。但是不能包括與水土保持有關的思想、理論或者觀點。因為法律是一種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它的調整對象是人們的行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們的水土保持思想觀念問題是水土保持法律規范本身無法解決。《水土保持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設施(即物)和人們與水土保持有聯系的行為(即行為)。根據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原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中作為權利義務對象的物,必須是人們可以影響和控制的、具有環境功能的自然物。在水土保持法律關系中這種物就是水土保持設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而這些行為則如林業采伐、整地造林、撫育幼林、墾復油茶、油桐等經濟林木、開發建設項目的生產建設等。
2、解釋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釋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學理上有多種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沒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水土流失學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過程論、水土流失結果論等,以不同的學理概念表述為基礎來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會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適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過程論
水土流失過程論,這里列出兩種典型。1981年科學出版社《簡明水利水電詞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質、巖石受到水力、風力、重力和凍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種破壞和移動、堆積過程以及水本身的損失現象。這是廣義的水土流失。狹義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蝕現象。”土壤侵蝕指“土壤在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破壞和搬運的現象。…土壤侵蝕有時僅指受水流作用,這與水土流失相似。”1990年王漢存編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蝕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類不合理的經營活動影響下,土壤、母質、風化物、甚至基巖被剝蝕破壞、搬運和沉積的全過程。我國通稱的水土流失,嚴格地講應屬土壤侵蝕中的水力侵蝕,而且除指土壤、母質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損失。不過習慣上,人們常將‘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兩詞等同起來使用。”
水土流失過程論雖為學理解釋,但是通俗易懂。在水土保持科學知識宣傳普及中采用,能產生較好的效果。特別在南方丘陵山區的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對水土流失(水力侵蝕)有類似的感性認識,對此更好理解。根據水土流失過程論的定義,判斷是否為水土流失的標準有三條:一是水土流失的對象是土壤、母質、風化物、基巖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類不合理的經營活動;三是水土流失的過程是破壞、搬運和沉積三個環節。但是水土流失過程論的定義有兩點缺陷:一是對“水的損失”沒有闡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損失,還是地表水的損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損失?怎樣理解水的損失?一般的業外人士都認為降雨轉化為地表徑流、地下滲流和地表蒸發,最終匯入江河湖海,水循環怎么會有損失呢?二是單純強調具有破壞、搬運和沉積三環節的全過程,只是從現象上進行定義,沒有從本質上進行定義。既容易導致概念的泛化,又對于認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現象有一定障礙。如有的同志主張,舊城改造中舊磚房被折除過程,不負責的環衛工人在打掃垃圾時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如有一塊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較平整,擬房地產開發,開發商提出他們進行基礎開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壞、搬運和沉積三環節的全過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作為水土保持執法人員如果也嚴格按此定義還真不好駁倒。這就需要水土流失結果論的定義了。
2.2水土流失結果論
1996年關君蔚主編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陸地表面由外營力引起的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破壞。土壤侵蝕是陸地表面,水力、風、凍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質和其他地面組成物質被破壞、剝蝕、轉運和沉積的全過程。
顯然,水土流失結果論,比起水土流失過程論,更宏觀、簡潔,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質。根據水土流失因果論的定義,判斷是否為水土流失有三條標準:一是水土流失發生的場所是陸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發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必須是外營力,最主要的外營力是水力、風力、重力和人為活動;三是水土流失產生的結果是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破壞。
但是水土流失結果論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對于業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進一步的闡述。要解釋外營力這個地學術語,要解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破壞。比如水的損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發和蒸騰、地面徑流和土體內滲流、向深層滲漏,從而造成對生產和生活不利的現象。二是容易導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無限擴張。單純從“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破壞”字面上理解,任何環境污染現象似乎屬于水土流失的范疇,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導致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破壞,都離不開水和人為活動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
雖然在法律文件中沒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從《水土保持法》總則部分,特別是第一條和第二條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學理基礎是水土流失結果論的概念。進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總則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兩個構成要件:
(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資源的破壞和損失,或是加重水、旱、風沙災害,或是惡化生態環境,或是影響生產,四者居其一則可滿足。《水土保持法》第一條規定了立法宗旨,即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制定本法。法律所要保護的,自然就是需要預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單純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單純的人為因素,還可以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是否有人為因素參與在所不問。
3、如何在水土保持執法中適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功能有兩種含義,一是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種是效能。而效能指事物所蘊藏的有利的作用。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發揮或蘊藏的有利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筆者認為,水土保持功能指陸地表面的各種類生態系統所發揮或蘊藏的有利于維護和提高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作用。為避免了循環論證,這個定義沒有用“水土保持設施”,而準確地采用了陸地表面的各種類生態系統。因為生態系統是一個適用任何范圍或任一等級的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可以具體指一個池塘、一塊農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這里土地生產力是一個衡量和判斷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標,不能用政治經濟學上的生產力概念來理解,只能采用生態學上的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的基本原理來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養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現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養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調節和吸收地面徑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護和滯蓄下滲水分,抑制蒸發,提高水分有效蒸騰,均勻積雪,改變雪和土壤的凍融性質,并能促進降水增加等有利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質是森林對水資源的有益影響,這種有益影響不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區,而且對鄰近地區,特別是江河下游地區影響更為突出。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區必須充分發揮森林水源涵養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濫伐森林,毀壞植被、陡坡開荒等行為,從影響水源涵養作用意義上說,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生物生產力是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
生物生產力是一個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生態系統內能量流的起點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對光能的固定。世界上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全部活動皆取決于植物光合作用中所獲取的能量。植物在單位面積和單位時間(通常一年)內積累光能合成的總量稱總生產力,通常用有機物質干重g/m2/年表示。通常情況下,按總生產力從大到小進行排序是森林、農田、疏林和灌叢、草原、荒漠。在其他環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溫度等條件相同情況下,植物數量和分布越少,總生產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產力越低,說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這也就從理論上論證了人為生產活動挖掘、破壞地表和傾倒土(石、渣)占壓地表,破壞植被,從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題。試問原來的植被都被占壓和毀壞,何來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何來生物生產力?
3.4土壤水是是反映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
論文摘要:進一步明確了水土保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分析了人們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時經常出現的問題及根源,并對今后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工作提出了建議。
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應考慮的問題,究竟是一些什么問題呢?由于人們對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時僅著眼于防治土體損失的機械固定,僅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從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沒有意識到防治水體損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對風力侵蝕的防治,不考慮植物侵蝕和化學侵蝕等。
要討論這些內容的不合理問題,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來,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內容,還必須弄清水土流失的定義。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根據一些學術專著,它的意義也是比較明確的:是指土壤侵蝕(包括水、風、重力、人為活動等營力)造成陸地表面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蝕呢?土壤侵蝕是國際通用的土壤學學術用語,國際上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和機構對此定義大致相同,即水、風、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國內定義是指土壤在內外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
當然,隨著人們對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的認識的不斷深入,土壤侵蝕、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正如土壤侵蝕從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風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質的移動,逐步發展到土壤在內外因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發展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舉,從單一強調土壤侵蝕引起土地生產力退化到同時強調土壤侵蝕環境與全球生態環境的聯系,如水土流失與水環境的聯系,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對象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水土資源,而是任何在內外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水土資源,水土保持的內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由此看來,水土保持涉及的內容除了防治水土資源的流失外,還賦予了利用水土資源,綠化美化環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內容,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涉及了植物侵蝕、化學侵蝕,慎重考慮工程措施等內容,綠化美化環境則涉及了植樹造林,慎重使用復墾措施等內容。總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簡單地把水土資源固定在某一個區域。
2問題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經說了方案中存在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單純地理解為水土保護,而沒有意識到水土保護的根本目的。現結合前面給出的概念來解析這些問題。
2.1僅把“保持”理解為“保護”
保持含義不僅限于保護,而是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單純地理解為水土保護、土壤保護,甚至與土壤侵蝕控制等同起來,沒有意識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農、林業生產,即沒有考慮到對土地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設計的時候,僅著眼于防治土體的損失,進行機械地“固定”處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從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沒有著眼于提高土地生產力。有人認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間范圍,這樣處理后基本不會發生土壤侵蝕的現象。有的就是忽視植物措施對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對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編制中忽視植物措施,至少不對石料場、石渣場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該區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進程。也有人在方案編制中不是先考慮提高土地生產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隨意采用復墾措施,使土地越墾越窮。相對次要一點的是,在方案中沒有提及風力的揚塵等對土地的沙化。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產力呢?因為他們只知道土地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國僅有10.20%的土地面積適于農業,37.10%適于畜牧,且風與水沖刷嚴重。因此必須考慮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從提高土地生產力、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來看,把棄渣場設置在農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棄渣在水土保持措施處理后,能夠使土地生產力提高到以前農田狀況下的水平(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但棄渣場本身占壓了肥沃的土壤,讓其退化,變得難以利用。據科學測算,自然風化1cm表土層需要400年時間,而風化成30cm耕作層,則至少需要1.20萬年。但破壞這1.2萬年才風化成的耕作層,卻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這是一種資源在時間上的巨大浪費。因此,強烈反對占用農田不經處理就用作棄渣處理場地處理棄渣的方案。
2.1.2對綠化、美化環境認識淺薄。由于沒有意識到綠化、美化環境,一部分人沒有考慮植物措施,或亂用植物措施,或沒有把植物措施設計到相應深度等。總的說來,是對綠化、美化環境的認識沒有深入。沒有考慮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沒有考慮水土保持的綠化、美化這一部分內容。在方案設計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認為在工程措施的防護下,已經能夠達到防治目標,采用植物措施純屬多余。
亂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間的互生與對土壤肥力的競爭,只知道植物對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為作用下惡化土壤理化性質、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蝕)。要么是簡單的進行混交造林,沒有考慮主要樹種與伴生樹種之間的關系,對各樹種不進行優化配置;要么亂用植物種造林,使得外來物種入侵并惡化土壤理化性質,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蝕。
沒有把植物措施設計到相應深度的人是對植物的綠化、美化作用的認識深度不夠而總認為種下去就成。他們要么是隨意設計,沒有考慮立地條件;要么是簡單設計,沒有考慮混交造林;在簡單的進行混交造林設計中,沒有考慮造林密度對生長量的影響;當然,他們植物措施中更不會考慮到微生物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良作用(其實,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僅從定義上理解,沒有注意到事物的發展
早期,人們只提出了土壤保持這一概念。而今,還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這一概念上,認為只是對于水力、風力等各類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蝕的治理。于是,他們沒有注重水體的保護和利用,沒有意識到化學侵蝕帶來的危害。也就是說,沒有水憂患與水戰略的意識。當然,這些還與水體保護的具體定義有關,因為在這一方面大家還持不同的意見:如有人把入滲作為一種水體保護措施,但有人認為,入滲到地層深處的水體已經變得難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編制中少了很多內容,讓編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沒有了“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這一內容,好多東西也就空蕩起來,更別說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了。個人認為,水資源的保持要從水資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發,做好庫存,同時進行防污染處理。
因為我國氣候的影響,我國的干旱災害時常發生,隨著社會主義建設體系的優化,其災害情況也非常多,這對我國的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通過對水土資源的保持,可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應用效益,從而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這需要進行水利應用方案的更新,保證經濟應用環節、人口環節、資源利用環節等的協調,實現其與環境的協調應用,滿足水利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總的來說,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間,也是進行水源涵養的關鍵。隨著土壤的貧瘠化,其貯水空間也會逐漸的消失,從而導致土壤蓄水量的減少。為了滿足水利施工工作的要求,進行徑流年內變化的分析是必要的,從而進行洪水季節的分析,做好水土流失的分析工作,保證蓄水容積的分析,進行蓄水量的優化,保證汛期水的分析,保證水土流失的控制,從而進行洪澇情況的控制,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受到我國的氣候條件及其生態條件的影響,很多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是比較嚴重的,也就導致其枯水季節水量的降低,特別是一些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其植被出現了大規模破壞的情況,在某些山區地帶,其水土流失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如果碰到暴雨情況,受到地面坡度的影響、植被的影響,坡面的截留能力受到制約,從而影響到其土壤的表面涵養水源能力,可能導致大規模山洪的出現,從而不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意識到洪水過和暴雨過程是有相似處的,兇猛的洪水傾瀉而下,嚴重影響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正是受到植被破壞、徑流變化、地質結構變化等影響,出現暴雨更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等情況,從而導致房屋的沖毀,導致電力通信設備出現問題,不利于水利設施的良好工作,不利于其航運的有效保持。
二、水土保持方案的優化
為了提升新農村的建設效益,進行水土流失的預防是必要的,這需要進行水資源的利用控制,進行資源利用現狀的分析,針對農村及其相關區域的水土流失情況的分析,進行水土的良好保持,針對生態環境脆弱性進行分析,做好相關的水土流失情況分析,做好相關防治,保證水土資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改造,保證土地生產力的有效維護及其應用,進行水土資源經濟效益的提升,進行生態環境的良好的建設。為了滿足水土保持工作的應用需要,進行不同水土保護法的遵守是必要的,從而進行水土保護力度的加強,從而有利于水源的有效保護及其監督管理,避免由于人為活動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及其水污染情況,進行非法破壞水土資源行為的控制,做好群眾的生態保護及其環境保護教育工作,進行群眾環境意識的提升,保證人人參與水源的良好保護,保證生態環境的良好維護,從而實現水土的良好保持,保證生態建設效益的提升,保證水土的科普教育的開展,進行水土科普教育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進行水土保持方案的應用,進行日常洪澇災害的控制,滿足水土保持工作的應用要求,進行土壤的入滲量的分析,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做好水庫建設梯田建設等工作,保證徑流的良好控制,進行河流汛期洪峰量的分析,保證其防洪能力的提升。在枯水期,我們也要進行徑流的補償應用,進行水土的保持,進行水土流失量的減少,保證水土的良好保持,進行蓄水控制環節的優化,保證水利工程效益的提升,保證水庫的使用壽命的提升,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為了提升水利施工效益,進行水土保持控制體系的健全是必要的,從而實現不同區域的水環境質量的提升,提升小流域生態建設效益,提升水源保護的力度,真正的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做好生態修復應用、生態治理應用、生態保護應用、生態發展應用等工作,實現水土保持整體方針政策的優化。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提供助力,通過對小流域綜合治理方案的應用,也可以確保其小流域治理體系的健全,滿足當下的生態生產的需要。當然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各個新農村綜合措施的協調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升新農村的綜合環境應用效益。這就需要進行污水、河道、環境等的同步治理,保證其結構的良好性,保證整體防護體系的應用,保證水土的保持,保證水源的保護,保證環境的改善,保證生產的良好開展,實現人與自然的良好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證水利工程整體體系的健全,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升其可持續發展的效益。
三、結束語
關鍵詞:水土保持規劃研究
一、我國水土保持的現狀
合理利用山丘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事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水土保持應該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在水利方面,我國存在著水多、水少、水污、水濁的四大問題。其中水濁既獨自為害水體,又增加其他“三水”對河流的不利影響,處于關鍵地位。水土流失破壞土壤結構,降低植被質量,影響流域對徑流的調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質量,影響水生物活動,又作為污染物的載體,提高污染的濃度與防治的難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似不應就問題論問題,而應當追根溯源,將水土保持作為水利的中心環節與戰略措施,提高其在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水土保持面廣量大,情況復雜,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用問題,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既注重于經濟發展,更關注生態環境,既要有辯論思維,又要考慮政策法規。從人與自然以及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共處,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當然,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艱巨的任務,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經條件。但是只要我們努力研究,積極爭取,總有一天能夠達到或部分達到這一艱巨而偉大的戰略目標。
二、土壤侵蝕量與輸移比防治的方向與對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蝕量與進入河道的輸沙量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彼此密切相關。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蝕量沒有顯著減少。一般總是從源頭開始,正本清源,將侵蝕、輸移、沉積貫穿為一個整體,以觀其全貌的攔截與滯蓄,然后進入干流。干流輸沙量與流域侵蝕量的比值稱為輸移比。有些專家從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積、時空差異等多方面對輸移比作了理論分析;有些專家根據眾多考慮與測試成果分析了水沙從源頭至主干流一系列變化及相應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蝕,二是攔泥。攔泥作用顯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療急性病癥,狹義的水土保持,顧名思義是減蝕,一般包括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減少水土流失,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態環境,間接作用是減少進入河下游的泥沙,減少河道的淤積抬高和洪水威脅,利在當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攔泥壩庫對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沒有攔泥壩庫對當地人文社經的某些不利影響。
三、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水土保持與水土利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同為國民經濟服務。保護為了利用,利用必須保護,兩者相輔相成,總體效益更為完善,是科學發展觀,人地合一保證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內容與要求已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復雜多樣:一是建設基本農田,發展農業生產;二是植樹種草培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環境;三是營造水窖、坑壙、澇地,就地調蓄雨水,提高當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墾荒既增加耕地數量,也提高土壤質量;五是開發小型水電,直接緩解能源匱乏,間接維護林木發展;六是大中型灌區的渾水灌溉、中小水庫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資源,增肥保墑。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與淤地壩是水土保持工作中兩項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調整坡地與溝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滲和就近入滲方式達到減輕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壩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攔泥庫的作用,長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續利用,兩者時空搭配,相輔相成,共同對黃河中上游的減泥增產發揮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廣大群眾的自發性成果,不夠理想。有時拿泥沙填死庫容,難以發揮肥力作用;有時削坡填溝,劈山筑路,破壞表土;有時管理不當,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壓,變利為害令人遺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四、水土保持的效益與評價
水土保持是一項面廣量大、復雜的系統工作,要全面測試分析評估其效益,確實不易。一般將水保效益分為經濟、社會、生態三部分,對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還增加一項攔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單項效益,以便為水保評價提供依據;從土壤流失至進入干流之間各河段的水沙變化及其對周邊的經濟、社會、生態和人文的影響,以便了解輸移過程,可能產生的負效益或不利影響,如對大小水庫、坑塘、澇池的運用壽命,對河岸的沖刷破壞,對農作物沙壓減產等。效益計算:采用有無措施或增減措施后在時空方面的對比。為實現科學管理和國家決策要求,必須客觀地、定量地認識和評價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單項問題,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況與動態變化、水土保持的成效與進展,水土保持的潛力與展望。總效益是各項效益的融合,研究分類效益及其間的相互關系應是主要內容。生態環境既是總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與不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經濟既是各類措施的物質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和構建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
五、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水土保持;規劃研究
1我國水土保持的現狀
合理利用山丘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事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水土保持應該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在水利方面,我國存在著水多、水少、水污、水濁的四大問題。其中水濁既獨自為害水體,又增加其他“三水”對河流的不利影響,處于關鍵地位。水土流失破壞土壤結構,降低植被質量,影響流域對徑流的調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質量,影響水生物活動,又作為污染物的載體,提高污染的濃度與防治的難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似不應就問題論問題,而應當追根溯源,將水土保持作為水利的中心環節與戰略措施,提高其在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水土保持面廣量大,情況復雜,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用問題,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既注重于經濟發展,更關注生態環境,既要有辯論思維,又要考慮政策法規。從人與自然以及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共處,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當然,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艱巨的任務,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經條件。但是只要我們努力研究,積極爭取,總有一天能夠達到或部分達到這一艱巨而偉大的戰略目標。
2土壤侵蝕量與輸移比防治的方向與對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蝕量與進入河道的輸沙量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彼此密切相關。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蝕量沒有顯著減少。一般總是從源頭開始,正本清源,將侵蝕、輸移、沉積貫穿為一個整體,以觀其全貌的攔截與滯蓄,然后進入干流。干流輸沙量與流域侵蝕量的比值稱為輸移比。有些專家從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積、時空差異等多方面對輸移比作了理論分析;有些專家根據眾多考慮與測試成果分析了水沙從源頭至主干流一系列變化及相應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蝕,二是攔泥。攔泥作用顯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療急性病癥,狹義的水土保持,顧名思義是減蝕,一般包括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減少水土流失,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態環境,間接作用是減少進入河下游的泥沙,減少河道的淤積抬高和洪水威脅,利在當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攔泥壩庫對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沒有攔泥壩庫對當地人文社經的某些不利影響。
3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水土保持與水土利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同為國民經濟服務。保護為了利用,利用必須保護,兩者相輔相成,總體效益更為完善,是科學發展觀,人地合一保證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內容與要求已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復雜多樣:一是建設基本農田,發展農業生產;二是植樹種草培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環境;三是營造水窖、坑壙、澇地,就地調蓄雨水,提高當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墾荒既增加耕地數量,也提高土壤質量;五是開發小型水電,直接緩解能源匱乏,間接維護林木發展;六是大中型灌區的渾水灌溉、中小水庫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資源,增肥保墑。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與淤地壩是水土保持工作中兩項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調整坡地與溝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滲和就近入滲方式達到減輕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壩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攔泥庫的作用,長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續利用,兩者時空搭配,相輔相成,共同對黃河中上游的減泥增產發揮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廣大群眾的自發性成果,不夠理想。有時拿泥沙填死庫容,難以發揮肥力作用;有時削坡填溝,劈山筑路,破壞表土;有時管理不當,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壓,變利為害令人遺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與評價
水土保持是一項面廣量大、復雜的系統工作,要全面測試分析評估其效益,確實不易。一般將水保效益分為經濟、社會、生態三部分,對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還增加一項攔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單項效益,以便為水保評價提供依據;從土壤流失至進入干流之間各河段的水沙變化及其對周邊的經濟、社會、生態和人文的影響,以便了解輸移過程,可能產生的負效益或不利影響,如對大小水庫、坑塘、澇池的運用壽命,對河岸的沖刷破壞,對農作物沙壓減產等。效益計算:采用有無措施或增減措施后在時空方面的對比。為實現科學管理和國家決策要求,必須客觀地、定量地認識和評價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單項問題,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況與動態變化、水土保持的成效與進展,水土保持的潛力與展望。總效益是各項效益的融合,研究分類效益及其間的相互關系應是主要內容。生態環境既是總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與不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經濟既是各類措施的物質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和構建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
5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