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歌愛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類生活中,痛苦和歡樂無處不在。有人用只言片語就深刻表達出心中的愛恨情仇,這就是詩。但如今詩已被大多數人置之腦后。生活為我們創造了詩,又迫使我們學會了遺忘――那些最精致的語言和心底最溫柔的情感。
所有的藝術天才具有的痛苦和歡樂都頗具詩情畫意。《我曾經愛過你》是普希金在遭受愛的痛苦時寫就的一首小詩。愛情,也許在我的心靈里,還沒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會再打擾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難過悲傷。我曾經默默無語、毫無指望地愛過你,我既忍受著羞怯,又忍受著嫉妒的折磨,我曾經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個人也會像我一樣愛你。
愛情詩在普希金詩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普希金是個感情豐富,對愛充滿幻想與追求的詩人,過著一半是詩歌,一半是愛情的生活。《我曾經愛過你》是普希金愛上彼得堡名門閨秀奧列尼娜引發出來的。早在皇村學校畢業之后,普希金就和奧列尼娜一家人熟悉了。奧列尼娜是老前輩,對普希金多方關懷。奧列尼娜的沙龍是彼得堡文學藝術名流聚會的地方,普希金很愿意在那里露面。普希金認識奧列尼娜時,她只有16歲。在一段風風雨雨的流放與禁居之后,普希金再次見到她時,她已經是19歲的窈窕淑女了。因為長期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奧列尼娜魅力四射,惹人喜愛。
普希金呼奧列尼娜為“我的天使”,用優美的詩句描繪她的眼睛、她的腳、她的外貌:一旦內心的靈感燃燒,是天才就應該全身心地只為那青春和美麗傾倒。他說她的眼睛就像拉斐爾畫中的天使仰望上帝那樣閃著光輝。另一首詩中他風趣地寫到她的腳:有一雙小腳兒在款步行走,一綹金黃色的鬈發隨風飄動。奧列尼娜很有音樂才華。有一天,她演唱格林卡改編的格魯吉亞曲調,普希金傾聽時大受感動,浮想聯翩,當即寫成了《美人兒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
愛情激發了詩情,詩歌讓普希金成為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太陽。《我曾經愛過你》這首小詩,便是普希金愛上奧列尼娜卻遭到她父親的拒絕后寫就的。盡管奧列尼娜對普希金表白,說他是她所見到的最有趣的人。但普希金寫下這首詩后,還是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很快離開了彼得堡。在普希金的世界里,擁有一份美麗,可以讓一個人不再冷漠。而愛一旦變為冒犯,遠離便是保持對心上人最忠誠、最可靠的方式。因為在他看來,活著的忠誠在年輕、美貌、活生生的身體面前總顯得蒼白無力。
關鍵詞:隱喻愛情詩歌認知一、引言
自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發表其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并提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簡稱“CMT”)以來,“CMT”掀起了隱喻研究的熱潮。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不僅存在語言中,也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思維和行動中[1]。他們一反傳統隱喻觀點,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
情感作為人類普遍、基本的經驗,并非難以言狀,而是蘊含豐富內容。愛情是人類最久遠、最神秘的情感之一,也是詩歌的永恒話題,古今中外,都有無數詩人不吝筆墨去描繪愛情。為了使人類的這一體驗更生動形象,詩人常將它隱喻化。而情感隱喻實質上是以隱喻為認知機制,參照空間方位,或具體有形的實體,特別是人體本身來表達情感概念的[2]。本文將以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為指導,在“映射論”的基礎上,以中德愛情詩歌為語料,對中德愛情詩歌中的隱喻進行對比分析,重在尋找相同之處,試圖借此進一步了解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愛情認知共性。
二、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理論是由萊考夫和約翰遜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他們認為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隱喻的工作機制是“映射論”,Lakoff等人認為隱喻的每一個映射過程都有其內部結構――始源域和目標域[3],是一個概念映射到另一個概念的過程,比如在“argument is war”(爭論是戰爭)中,通過“戰爭”去理解“爭論”,其中“argument”是目標域,“war”是始源域,始源域概念化了目標域,同時一個目標域往往有不止一個始源域。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還將隱喻分為了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結構隱喻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個概念。[4]比如“time is money”(時間是金錢),“love is journey”(愛情是旅程)等等。方向隱喻是指概念由“上下、高低”之類的方向概念為基礎構建起來的。[5]“光明、喜悅、高興、未來、更多”是“上”,“黑暗、難過、悲傷、已知、失控”是“下”,而道德和社會地位則有高低之分。實體隱喻是指將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視為有形的實體, 從而可以對其指稱、量化和識別特征。情感隱喻絕大部分屬于實體隱喻[6],人類情感之一的愛情亦是如此,如“love is bird,love is plant”等。
三、中德詩歌中愛情隱喻的相同特征
愛情是詩歌的三大主題之一,它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卻從不曾被透徹認知,一直以來愛情詩歌的創作也從未間斷。為了充分闡釋愛情這一抽象概念,詩人常借助隱喻,用具體或抽象的事物指代愛情,同時也展示自身對愛情的認知方式。通過與比較中德愛情詩歌,我們發現中德詩歌的愛情隱喻對始源域的選擇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具體表現如下:
(一)愛情是植物
愛情本身是抽象的,詩人們為了更加形象地呈現它,往往會采用具象的物體,植物便是其中之一。例如鮮艷的玫瑰象征著熱烈的愛情;紅豆代表訴說不盡的相思情;梧桐訴說了相偎相依、雋永深沉的愛語等等。中德詩歌中都有“愛情是植物”的概念隱喻。例如:
(1)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2)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3)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君知否。
(4)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5)Wenn Ros' und Lilie der Sommer bringt, er doch vergebens mit Liebchen ringt.
(6)Das sind die liebchen Veilchen, die ich zum Strauß erkor.
(7)Die Myrte still und hoch der Lorbeer steht.
(8)Unter der Linden an der Heide wo unser beider Bette war.
(二)愛情是鳥
沖動與激情賦予了愛情活力,而不離不棄的相伴保證了愛情的綿延。鳥兒永不疲倦地歌唱愛情的瑰麗,充滿了活力,它們彼此間無需多言的陪伴也羨煞旁人。中德詩歌中都有“愛情是鳥”的概念隱喻。例如:
(9)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10)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作仙。
(11)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12)天泉水暖龍吟細,露畹春多鳳舞遲。
(13)So liebt die Lerche Gesang und Luft.
(14)Und vor deinem Fenster soll klingen das Lied der Nachtigall.
(15)As alle Vögel sangen, da hab ich ihr gestanden mein Sehen und Verlangen.
(三)愛情是星體
詩人常選擇日月星辰作為其愛情的見證,同時日月星辰這些星體也是他們詩中的隱喻――愛情的熱度與太陽的溫度、愛情的純潔與月光的皎潔、愛情的不渝與星辰的永恒就是其中三組映射。這些星體體積龐大,影響廣大深久,是愛情寬度與深度的概念化。中德詩歌中都不乏含有“love is star”的具體詩句,即“愛情是星體”的概念隱喻。例如:
(16)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17)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18)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19)Ich denke dein, wenn mir der Sonne Schimmer vom Meere strahlt; Ich denke dein, wenn sich des Mondes Flimmer in Quellen malt.
(20)Der Mond scheint klar und rein, ich sing und möchte weinen!
(21)Wie die Sterne leuchtend, wie Äuglein schön.
(四)愛情是旅程
旅程艱辛,一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從出發點堅持走到終點可謂困難重重,還常伴有熱情逐漸減退,徒生畏懼的情況。可途中如畫的風景使得這場旅途意義非凡。愛情亦是如此,有起點、終點,更有艱難險阻,卻也能品味苦澀而甜蜜的心情。“love is journey”即“愛情是旅程”,將旅程中的“起點、終點,路途漫漫”等概念映射到“愛情”這個目標域中。中德詩歌中都有詩句表達這一概念隱喻。例如:
(22)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23)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24)Ach! sie regt in ihrem Lauf, so wie deine, meine Schmerzen.
(25)Ich sehe dich, wenn auf dem fernen Wege der Staub sich hebt.
(五)愛情是夢
夢看似虛無縹緲,卻也有反映現實的含義,有的夢天馬行空,有的夢基于生活,也有好夢、噩夢之分。總的來說,夢是朦朧的,總隔著一層輕紗,似真非真,若隱若現。愛情則有撩撥人心,卻捉摸不定之感,讓人們患得患失,或帶來苦悶,或帶來喜悅。把“夢”這一始源域映射到“愛情”上,很好地將愛情概念化了。中德詩歌中就有“love is dream”,即“愛情是夢”的概念隱喻。例如:
(26)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27)醉起微陽若初曙,映簾夢斷聞殘語。
(28)今宵剩把銀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29)Träumend, wie im halben Schlummer, wandle ich bei Tag.
(30)Verblichen und verweht sind längst die Träume, Verweht ist gar mein liebstes Traumgebild'.
四、中德詩歌中愛情隱喻的不同
在中國,人們的文化傳統長期以來都受著儒、道兩家哲學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關于處世的哲學,重于今生該如何度過,并沒有來世之說。道家則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雖探求世界本原,但同樣沒有創立另一個世界的存在。總的來說,愛情和生命一樣具有現世終結性,死亡終結了愛情,愛情也無法在死后得以延續。[7]陸游的《沈園二首(其二)》有“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詩作于其妻唐氏溘然長逝四十余年后,詩人并不認為有一個死后的世界,所以詩人與妻子是永遠都無法得見的,連夢里也是見不到的。潘岳在悼亡妻子楊氏的《悼亡詩三首》中寫到“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層層土壤將他和妻子永隔。同樣可以看出,詩人認為妻子已入土為安,并沒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蘇軾在《江城子》中也只能在“明月夜”,于“短松岡”(即亡妻墳前)回憶在世時兩人日常生活之景,而“年年腸斷”。
在德國,人們受宗教傳統的影響,認為存在著“天國”,即便死去,也能在天國里和愛人再續前緣。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為了悼念死去的未婚妻寫下Das Lied der Toten,詩中寫到:Klagen sind nicht mehr zu Hören, keine Wunden mehr zu sehen, keine Träne abzuwischen; Ewig läuft das Stundenglas.詩里所描繪的亡人世界是一個童話般的樂園,沒有人訴苦,沒有人想離開,沒有傷痛,沒有眼淚[8]。在亡人世界里,詩人更與未婚妻性結合。詩人表達了在人們死亡之后,仍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在那里,人們繼續前緣,愛情穿越生死的界限。
由此看來,兩國詩人受其傳統文化或的影響,漢語中蘊含著“現世論”,而德語則是“來世論”,這體現了他們的認知差異。
五、結語
自萊考夫和約翰遜發表著作,提出“CMT”以來,“CMT”一直頗受爭議,有肯定,也有批判質疑。[8]從這里就應看到,沒有哪種理論是完美無瑕的,“CMT”自身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學者對其提出批判質疑的同時,也推動其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比如:在看待文化共性與差異的關系上,Kövecses認為在自然場景中,隱喻概念的形成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來自“體驗”(embodiment)的壓力和來自“情境”(context)的壓力。[10]
在以上語料的分析研究中,不難發現具有相同特征的愛情隱喻。中德詩人在表達時也有不同之處――同一隱喻概念下,喻體存有差異。例如:中國詩人多用“楊柳、紅豆”表達愛情中的不舍、思念,而德國詩人則是“椴樹、玫瑰、紫羅蘭”;中國詩歌里多用“龍鳳、鴛鴦”等雙棲偶居的動物來表達愛情中的成雙成對,而德國詩歌則是“夜鶯、云雀”。這是由于兩國詩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價值觀念和不同,導致中德詩人選擇了不同的喻體,這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用Kövecses的觀點來闡釋就是,隱喻概念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來自情境的壓力影響。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德詩人對愛情的認知共性。我們發現在“愛情是星體”“愛情是旅程”這兩個隱喻上,兩國詩人描繪愛情時具有相似性。這是由于詩人們所看到的星體是相同的,對于旅程的體驗感受也頗為一致。在兩地的植物、動物種類本來就不相同的情況下,詩人們也自然受生活環境的限制,處于一種“就近”認知的狀態。由于人類的認知活動根植于日常的身體及物質經驗,而不同民族的人體及物質經驗卻是相同的,因此存在著人類共同的普遍性的隱喻概念。[11]概括來說,中德兩國詩人對愛情隱喻認知的相同之處是以人類的物質體驗為基礎的,也就是受到了來自體驗的壓力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德詩歌愛情隱喻的異同分析,漢德兩種語言在構建愛情隱喻時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各自特色。對于德語學習者來說,如果能在學習時了解相關的德國文化背景,將十分有助于對德語的理解。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寧波大學外語學院蔡玳燕老師的悉心指導,在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呂英莉.淺析英漢情感隱喻的共性[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08,(6):95~99.
[3]李松蔓.淺談隱喻研究[J].安徽文學,2010,(12):161.
[4]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7~72.
[5]陳嘉映.說隱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6):3~17.
[6]袁紅梅.英漢情感隱喻之對比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5.
[7]何月佩.跨文化下中西方愛情詩表達方式的對比研究[J].青年文
學家,2011,(3).
[8]譚余志.德語詩歌名家名作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2005.
[9]孫.萊考夫?約翰遜概念隱喻理論:批評質疑與發展[J].東方
論壇,2013,(3):94~100.
[10]Kövecses,Zoltán.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Some
criticisms and alternative proposals[J].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8, (6): 168~184.
[11]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9,(4):7~14.
[12]郭娟.李商隱詩歌的隱喻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13]歐凡?歌德詩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
十年:指結發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軒:有窗檻的小屋。
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遣悲懷三首
元稹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是元稹為懷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最小的女兒,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和元稹結婚,當時她二十歲,元稹二十五歲。婚后生活比較貧困,但韋叢很賢惠,毫無怨言,夫妻感情很好。過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監察御史時,韋叢就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陸續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懷三首》。
蝶戀花
潭獻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壓鬢釵梁金鳳小,低頭只是閑煩惱。
花發江南年正少,紅袖高樓,爭抵還鄉好?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愿化車前草。
鵲橋仙
許纘曾
云疏月淡,烏慵鵲倦,望里雙星縹緲。人間夜夜共羅帷,只可惜、年華易老。
經秋別恨,霎時歡會,應怯金雞催曉。算來若不隔銀河,怎見得、相逢更好?
大堤女
袁宏道
文窗斜對木香籬,胡粉薄施細作眉。
貪向墻頭看車馬,不知裙著刺花兒。
許棐
妾心如鏡面,一規秋水清;郎心如鏡背,磨殺不分明。
郎心如紙鳶,斷線隨風去;愿得上林枝,為妾縈留住。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詞》
陳剛中
客舍休悲柳色新,東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答外》
郭暉妻
碧紗窗下啟緘封,尺紙從頭徹尾空。
應是仙郎懷別恨,憶人全在不言中。
注釋:外,此指在外的丈夫。 啟緘封,拆開信封。 尺紙,尺幅的信箋紙。 仙郎,唐代稱尚書省各部郎中、員外郎為仙郎。這里借指其丈夫郭暉。
御街行
無名氏
霜風漸緊寒侵被。聽孤雁、聲嘹唳。一聲聲送一聲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兒略住,聽我些兒事。 塔兒南畔城兒里,第三個橋兒外。瀕河西岸小紅樓,門外梧桐雕砌。請教且與,低聲飛過,那里有、人人無寐。
【注釋】
①嘹唳(lì):指高聲鳴叫。
②瀕:靠近。
③雕砌:雕花的臺階。
④人人:那個人,指所愛之人。宋詞中常用此語。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
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寄夫
陳玉蘭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嘆花
杜牧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離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贈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后塵,
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
從此蕭郎是路人。
綠珠: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妾,非常漂亮,這里喻指被人奪走的婢女。
蕭郎:詩詞中習用語,泛指女子所愛戀的男子。這里是作者自謂。
板橋路
唐代白居易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
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不知消息到今朝。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唐代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題都城南莊
唐代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江南曲
唐代于鵠
偶向江邊采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
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春日憶李白
唐代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
宋代程顥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別董大
唐代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代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①,有女如云②。雖則如云,匪我思存③。縞衣綦巾④,聊樂我員⑤。出其闉闍⑥,有女如荼⑦。雖則如荼,匪我思且⑧。縞衣茹藘⑨,聊可與娛。
【注釋】①東門:城東門。
②如云:形容眾多。
③匪:非。思存:想念。思:語助詞。存:一說在;一說念;一說慰籍。
④縞(gǎo 稿):白色;素白絹。綦(qí 其)巾:暗綠色頭巾。
⑤聊:愿。員(yún 云):同“云”,語助詞。
⑥闉闍(yīn dū 因都):外城門。
⑦荼:茅花,白色。茅花開時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眾多。
⑧且(jū 居):語助詞。一說慰籍。
⑨茹藘(rú lǘ 如驢):茜草,其根可制作絳紅色染料,此指絳紅色蔽膝。“縞衣”、“綦巾”、“茹藘”之服,均顯示此女身份之貧賤。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秋風辭》
劉徹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玉樓春·社前一日
游人等得春晴也,處處旗亭閑系馬。雨前紅杏尚娉婷,風里殘梅無顧藉。 忌拈針指#還逢社,斗草贏多裙欲卸。明朝新燕定歸來,叮囑重簾休放下。
【注釋】
社:社日。此處指春社。
旗亭:指酒樓。閑:朱祖謀據汲古閣鈔本《絕妙好詞》校作“咸”。
忌拈針指:古時風俗,社前一日婦女停針線。
斗草:見前陳亮 《水龍吟》注。
【賞析】
此詞寫春社前一日游人仕女觀賞春晴。上片寫游人,下片寫女子。“紅杏”、“新燕”兩句寫物擬人,情姿綽約,但婉而不露。
卜算子·海棠為風雨所損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道是天工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工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賞析】
此詞上片寫海棠花開色艷,乃由天,下片寫海棠朝繁暮謝,也由天。上下片前兩句與后兩句皆用反證法,以海棠葉如片片蝶衣,色澤猩紅,說明天公并非不惜花,以海棠的凋零之迅,說明天公并非真惜花,而重點在后者,以扣合題中 “為風雨所損”之意。聯系作者生平,實暗中以花喻己,才華不為朝廷所用,猶天公之不惜花。作者以議論入詞,頗見警策。
步蟾宮
東風又送酴信。早吹得、愁成潘鬢。花開猶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邊珠翠香成陣。也消得、燕窺鶯認。歸來沉醉月朦朧,覺花氣、滿襟猶潤。
注釋:鐘過,字改之,號梅心,廬陵祐三年(1255)解試。詞僅存一首。
【賞析】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在小寒到谷雨八個節氣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風里,酴是春天的尾聲。此詞開頭云 “東風又送酴
風,表示春天即將離去。作者巧妙地以這一番花信風把自然季節的變更和人事感情的變更扣結到一起,說這番東風不僅送來了酴信,而且把人也吹愁了雙鬢,實際上是寫人因春去而愁,
潘鬢沈腰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典故,用以表示愁緒損人。然后,作者再把花與人對照起來寫,并以十年前后的今昔對比作開合:“花開猶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這兩句詞使人想起唐代劉希夷的名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表現出春秋代序、物是人非、華年易逝、美人遲暮的深沉感慨,琢意警拔,為后人所推崇。下片寫作者盡管感覺遲暮,但并未就此消沉,而仍去消受那燕窺鶯認的水邊春景。“珠翠香成陣”指游觀的仕女。一結寫月夜沉醉而歸,覺花氣猶潤衣襟,寫得蘊藉有余意。
唐多令
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到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酒,終不似,少年游。
【注釋】!唐多令:此詞在 《龍洲詞》中有題序云:“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于龍洲道人,為賦此 《唐多令》。同柳阜之、劉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安遠樓,即詞中所述之南樓,在武昌黃鶴山上,故詞中有“黃鶴斷磯頭”之句。
【賞析】
武昌為當時抗金前線,當南北交通之沖要,為荊湖北路之首府。劉過當時已近暮年,壯志不酬,在事隔 20年之后重新登上此樓,望中原之未復,嘆身世之不遇,不禁感慨系之,遂為此詞。詞起三句寫景,時當秋季,汀洲上長滿蘆葦,沙灘寒漠,江水淺少,皆是凄清荒涼景象,景中隱含作者的蕭瑟之感。“柳下”三句,進一步發歲月迅逝的感慨,是為襯托作者功業無成的悵恨。只是這后一層寓意,作者未加點明,但聯系作者生平,自能領會到。故地重游,自然緬想往事,追念故友。過片借用唐代崔顥 《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意,表明物是人非。“舊江山總是新愁”一句,更進一步由人事想到國事,江山依舊,但觸處新愁,有新愁,則必已有舊恨。這舊恨新愁的內涵是什么 20年前后國事如舊,山河仍多破碎,中原依然陷于金人之手。“欲買桂花”以下三句,扣住上片 “系舟”和 “中秋”時事,而仍以今昔之對比出之,意謂縱使買花載酒,重泛江上,也終不同于年少志壯時的心情。在龍洲詞中,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朝中措
晚妝慵理瑞云盤,針線傍燈前。燕子不歸簾卷,海棠一夜孤眠。 踏青人散,遺鈿滿路,雨打秋千。尚有落花寒在,綠楊未褪青綿。
【注釋】
瑞云盤:指女子發髻。
【賞析】
關鍵詞:所羅門《雅歌》;對話體愛情詩歌;伊甸園的模仿;女性化的抒情
一、《雅歌》(Sir has-sirim)名稱如何神圣化
這卷書一開頭的一段話就是“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1:1)。換句話說,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那么就是“最美的詩歌”“最好的詩歌”的含義。猶太語言認為詩歌和音樂本身就具有美好和神圣二重屬性,就像君王本身就是偉大的,所以用“萬王之王”這一種方式。換句話說,“美好”是詩歌的固有屬性,也是與神圣相關的屬性。“你們要贊美耶和華,……,鼓瑟彈琴贊美他,擊鼓跳舞贊美他……”(舊約?詩篇:150)。就像大衛用彈琴唱詩為掃羅驅魔一樣,也像先知書中眾多美好事物是上帝的創造和恩賜一樣,詩歌必須是宗教化的,而最美的詩歌也就是最神圣的詩歌。而且其中有關自然的、田園的意象,與中國的《楚辭》“香草美人”類似。在中國,《詩經》《楚辭》并列,被認為是上古先秦時期最好的詩歌。可以說,三者時代、內容、思想非常接近。西方傳教士們翻譯時,用“雅”這個中國《詩經》里面的術語,表示這一作品的重要性。“雅”是宮廷的、廟堂之上的,是不可玷污的,而中國周代也是“君權神授”論的政治,周王自稱天子,可以說,這也是神圣的、宗教的符號。與王權相關的是中國最好的,與上帝耶和華相關的,是猶太民族和基督教社會認為最好的。《雅歌》看似世俗,但到處都有美好事物,加上開頭的那句話,其實已經使其變得神圣而不可侵犯了。至于詩歌中人物的“預表”意義,與新舊約的時代的對應,應當為后世解經家們的觀點,這屬于宗教,而非語言或文學。
二、田@和皇室
前面已經提到了,《雅歌》中間存在大量的景物描寫,并且這種描寫似乎存在“二元對立”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雅歌》,更出現在其他書卷之中,并且也是“二元對立”的。例如:《創世記》的伊甸園和以諾城,分別用來描寫無罪的人和既有原罪,又有本罪的人。前者是上帝的恩典,即使犯了死罪,也有“獸皮”,后者是為了生存和躲避懲罰,但后者很快迎來了拉麥的復仇。《出埃及記》到《約書亞記》的埃及和迦南,前者安逸,后者充滿危險,但后者是應許之地,前者是為奴之地。《啟示錄》的巴比倫和耶路撒冷,一個近乎地獄,一個類似天堂……而值得注意的是:關于“世俗的”“有罪的”幾乎都在城市,并且都是繁華的城市;關于“神圣的”“圣潔的”往往除了迦南、耶路撒冷等應許之地以外,均和曠野、田園、沙漠、草地、江河等自然景物有關。這似乎顯示出一個奇怪的事情:上帝似乎不喜歡都市文化。西方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也有這種傾向,如華茲華斯等人就非常喜歡鄉村,逃避都市,甚至于有些學者認為沈從文的作品受圣經,特別是《雅歌》影響很深。我們因此也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反推回去,試圖還原田園和皇室之間的對立的深層原因。王學富指出過,沈從文主題、社會批判和美與愛的文藝宗旨――都與基督教文化發生聯系。而在沈從文作品中,城市和鄉村也是有這樣差異的。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雅歌中對于“伊甸園”的描寫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對抗:看似女主角追求男主角,實則男主角就是所羅門自己思想的體現。所羅門自己處于宮廷之中,但也處于異教徒的包圍和權力斗爭之中。他的嬪妃多為政治聯姻的外族人,而所羅門自身也經歷過爭權斗爭。“書拉密”女子的身份剛好是平民的女兒,這樣的愛情是超越政治的,某種意義上也更符合猶太教的傳統。(所羅門雖然也隨從過異教,但晚年回歸猶太傳統了)
那么,“書拉密”女子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也就成了解釋《雅歌》的“對話”的鑰匙了。有人認為,“書拉密”就是“書念”,并認為這個女子就是雅比煞(大衛晚年身邊的女子,亞多尼雅想要娶她,被認為篡權。)但筆者認為,這個純屬望文生義,因為《雅歌》用“書拉密”,而且只用一次(6:14),其他書卷根本不用這個詞,而用“書念”。這也就說明一個問題,“書拉密女子”或許就像曹植《洛神賦》那樣,擬構了一個女子,并通過寫這個女子的愛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更何況,除了“書拉密”,還有“巴力哈們”(8:11),也是不詳。而且這兩個詞都是僅出現一次的。倒是“所羅門”這個名字作為唯一的男性人物曾經出現過名字。《圣經》中,作者自己作為人物之一,以第三人稱寫出來是常見的事,“摩西五經”和先知書都有過先例。《約伯記》也是如此,因為沒有人平時說話也是詩歌形式的,而且作為寫作最早的《約伯記》中的主要人名在后來也沒有出現過,更重要的是《約伯記》是明顯的戲劇形式,這和《雅歌》不一樣,《雅歌》如果當做戲劇,連主角叫什么名字都沒有體現,實在與戲劇沒什么相似的地方,只能通過說話口吻判斷人物,倒像戲劇旁白或內心獨白。
參考文獻:
[1][英]弗朗西斯?蘭蒂.《雅歌》與伊甸園[G].孟令花譯.見于梁工主編.圣經文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32-153.
[2][加]戈登?菲、[美]道格拉斯?斯圖爾特著.魏啟源、饒孝榛、王愛玲譯.圣經導讀:解經原則(第三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1).
一些成分含糖的細節,流星般劃過記憶
撩疼心臟以及與心相連的網狀血脈
離開你,重拾抽煙的陋習
盡管清楚,吸煙有害健康,但是愛人啊
至少相思可以在煙霧中裊繞成一種幻覺
還有很冷很長的冬夜
思念就像表情的一件外套罩在臉上
這時候酒精是最好的東西
幾杯下肚,神經便從興奮滑向麻木
這是一個產生溫暖和學會忘記的過程
一旦醒來恢復知覺,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