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之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眼前閃過一道特別刺眼的光。我一不小心掉進了密林中,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是怎么一回事,已經有許多動物向我奔來。所有的動物都拿著用竹子做的長矛指著我,異口同聲地對我說: “你是何方神圣?為何這么大膽,敢闖進我們共同的家園?”我有點不知所措,等冷靜下來,我回答說:“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四年級小學生,放心吧!絕對不會傷害你們的。”
小動物們為了歡迎我這位來客,在晚上開了一個宴會。在宴會上,我看見了孔雀跳舞,貓咪爬樹,鯉魚游泳……等好多節目。晚宴結束了,小動物們為我安排了住處,我便睡下了。第二天一大早,天剛亮,我就聽見白兔大臣向獅子大王匯報消息。“大王,由于人類過度地砍伐森林,鳥兒們無家可歸;人類排放出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導致魚兒們中毒身亡;最為嚴重的是人類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臭氧層受到破壞,從而產生“溫室效應”,南北兩極冰川迅速融化,導致海平面升高,隨時可能將我們世世代代生活與居住的陸地給淹沒,威脅到我們的生存。”獅子大王聽后,將“阻止地球環境日益惡化”這一任務交給了我。
我呼吁人們加強環保意識,不讓悲劇上演。保護環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責任。幾周后,人類在哥本哈根召開了氣候大會,果然在我意料之內,沒過多久,地球又恢復昔日那美麗的面龐。我回到了動物王國傳播這一喜訊。動物們高興到了極點,個個都圍著我盡情地狂歡,我發現平常殘暴兇猛的動物們也變得溫馴起來了。
如果上天讓我擁有操控動物的機會的話,我也許會選狗熊,也許會選擇老虎,但我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了狼王——狼族首領。
只要操控了狼王,其他的狼都會乖乖聽話,那我就可以坐在狼王身上帶著狼群去幫助別人了。
這一天,我接到xxx長官的密報,說有一群犯罪團伙,警方追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抓到。只有派我的狼王和“狼小弟”們去搞定他們了。于是,我接到命令就跨上狼王,帶領著“小弟們”出發了。來到現場,只見大群人帶了狼狗像無厘頭一樣東轉轉,西轉轉,可始終沒有突破。我的“小弟們”就不一樣了,迅速向一個方向邁進。轉眼間,又見有火光竄動,我馬上讓“小弟們”停下來觀察情況。“老大,我們會不會被發現?”一個低聲響起。“安心,這種地方就算是再精的狼狗都找不到,哈哈哈……”又是一陣低聲。我只見一個山洞里,有五六個人在吃烤雞腿。我心想:老狐貍,真夠清閑。我邊想邊讓“小弟們”圍住洞口,只要一有人出來就沖上去咬住他們不放。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五人也許在山洞待久了,全部出來活動筋骨來了。“上!”隨著一聲令下,數十頭成年公狼都相繼咬上那些人的四肢動都動不了。我連忙掏出信號彈,一拉,一大群警察涌了上來,把那些人推上了警車。一個人還怒瞪了我一下,我毫不客氣地瞪了回去。之后把那些沒吃完的雞腿發給了“小弟們”,以示嘉獎。
經過這次行動后,人們還給我戴上了狼之使者的帽子呢!大小任務中都少不了我的蹤影,一些不法分子聽到我的名字都聞風喪膽,不敢再犯案了。
(小荷海綿老師點評:有了你帶領的狼之隊,不法分子哪敢猖狂?)
通過檢票大廳,我們首先來到了長臂猿群島。我們看見在清澈見底的小河兩邊有瀕臨滅絕的衰羽鶴、戴冕鶴,還有樣子奇怪的鵜鶘。“咦,長臂猿群島上,怎么找不到長臂猿呢?”我心想。突然,島中心的叢林間傳來長臂猿嗷嗷叫聲。我尋聲望去,看見一群長臂猿在樹枝間蕩來蕩去,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看完長臂猿,我和媽媽來到了雉雞類一條街。這里住著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雉、藍鳳冠鳩、白鷴……它們都拖著七彩斑斕的長羽毛,“太漂亮了!”
我們繼續前進,來到了食草動物區。食草動物可真多啊!有可愛的浣熊、調皮的袋鼠、高貴的白?鹿,還有白長角羚羊一家三口……其中,最喜歡的就是印度黑羚羊了。它全身都是黑色,腹部是白色,脖子上和腿上各有一塊橙紅色。它的羚角呈彎曲狀,就像一條彎曲的小路。
來到斑馬的“家”,我拿著買來的牧草,想親自體驗一下喂它們的樂趣。別看斑馬個子不大,但是力氣卻不小。一只斑馬一下就把我手里的牧草拽了下去。
途經愛情湖,我們來到了“海洋天地”。表演開始了,首先上場的是海獅,海獅可是“球界”高手哦,無論是籃球還是排球,它們都很棒。不過我還是更喜歡海豚,特別是它的“輕功水上飄”,讓人難以忘懷。
“海洋天地”的演出結束后,我和媽媽來到了動物園的危險境地——猛獸谷。猛獸谷里有孟加拉虎、獅子、大棕熊、狼、野狗,個個都是威武、兇猛的叢林霸主。
東北林業大學在開展“三走”前,學校團委曾對該校近千名學生進行大學生體育鍛煉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自身身體狀況的認識不太樂觀,僅32.63%的同學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較好。在問及“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形式”時,有25.12%的學生選擇“體育課”,主動鍛煉的僅有313人,占總人數的36.74%;在問及“課余時間做什么使用的時間最多”時,23.94%的同學選擇“上網”。
“調查的結果讓人很沮喪,但也使我們更加清楚認識到‘三走’是提升大學生體質的一劑良藥。”東北林大團委書記、校“三走”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艾曦鋒說。
艾曦鋒介紹,作為全國具有代表性的10所“三走”試點高校之一,該校自2014年4月10日啟動“三走”活動以來,開展各項活動達100多次,參與人數覆蓋全校2/3以上的同學,僅9項“院長杯”系列賽事就覆蓋所有二級學院,參與人次達2.1萬。
東北林大通過活動設計,最大限度體現“三走”的群眾性特點,并將“三走”賦予文化內涵。為了形成長效機制,該校還將學生“三走”成績寫入畢業生檔案。
從“你參與,我加油”到“人人都是運動員”
東北林大的調查發現,當下校園內普遍缺少群眾性的品牌體育活動。目前,校園中開展歷史較長也較為常見的體育活動大多為足球、籃球等競技性體育活動,這只是少數同學參與的“高端活動”,無法覆蓋大多數學生。以前常見的長跑、廣播體操等參與面較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學校中已不多見。
如何從“你參與,我加油”,到“人人都是運動員”?東北林大從體育活動設計上下了一些功夫。該校組織多名具有體育碩士學歷的輔導員設計了“三走”體育活動,并制定了《課外體育鍛煉指導手冊》和教學視頻。
“我們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體育項目的技能性,提升其趣味性。”李順是該校文法學院的輔導員,也是該校“三走”體育項目的設計者之一,他樂于將這些運動稱為“笨運動”。
“打個比方,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有能力打正規的籃球比賽,但定點投籃卻是每個學生都能做到的。”李順說,“說得‘高大上’一點兒,這些項目都是集群眾性、趣味性和運動性于一體的。”
“變敵為友”“坐地而起”“同夢同心”……東北林大一共設計了20個“三走”體育項目。“單從名字來看,你就知道這是些有意思的運動。”李順說。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三走”的參與度,東北林大還在各種比賽賽制上做了革新。
以往的體育比賽多是以挖掘、選拔體育尖子和精英為目標,所以很多比賽的初賽參與主體就是“學院代表隊”,而現在則轉變成以宿舍、班級、實驗室為主的微團隊,保障“班級有團隊,宿舍有項目”,只有部分項目的決賽才出于必要性將“微團隊”柔和成“大集體”。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該校的趣味性集體體育項目的具體操作章程中,也看到相關的引導性規定:“各院參加每個以寢室為單位的項目的寢室數,不得少于學院寢室總數的20%,參加每個以班級為單位的項目的班級數,不得少于學院班級總數的20%。”
“硬考核”變成“宅男宅女”緊箍咒
學校團委的調查還對當下大學生體育鍛煉提出了建議:規范的考核制度是促進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必要保障。據了解,目前包括東北林業大學在內的高校中關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硬性考核制度較少,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呈下降態勢。
為了應對這一不良趨勢,東北林業大學努力將學生“三走”情況列為“硬考核”。
東北林業大學探索通過手機APP等形式,記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探索對其鍛煉時長、頻率等指標進行評價;建立《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檔案》(以下簡稱“活動檔案”),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鍛煉情況和評價結果,該檔案將和《<國家體質健康標準>證書》一同存入畢業生檔案。
這份活動檔案記錄了學生每學期的運動時長以及參與的主要項目,并按優良中差4個等次給出評定。
對于這個“硬考核”,艾曦鋒說,東北林大關于學生的這份檔案只是一種記載,起到對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記錄的作用,不具有直接的約束力。
但對于學生而言,存入個人檔案的這張紙卻會產生十足的心理壓力。“任何工作單位都不可能喜歡招收‘病秧子’。”該校園林學院2013級學生朱麗衡說。
此外,該校還明確“體育鍛煉”在各類評獎評優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在學校各級各類評獎評優過程中,對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優先考慮。
該校也改革了部分校內體育比賽的考核方式。據介紹,體育賽事不僅設置優勝獎,還盡量設置組織獎。優勝獎是考察“更高更快更強”,組織獎則是從學院、班級或宿舍的組織情況來看,比對參與人數。比如一個班級所有人都參加了,可能就會得組織獎。這樣就在比賽考核上引導、發動更多的同學以廣泛參與為目的,不單單以成績論英雄。
給“三走”打上文化烙印
“一起來,大家一起來,奔向操場讓身體放開,那些揮汗如雨淋漓酣暢,在這屬于我們的年代。”這首動感十足的《一起來》是東北林業大學“三走”活動原創主題曲。
不僅有主題曲,東北林業大學的“三走”還有吉祥物:有林業氣息又活潑好動的松鼠造型的“東東”和“林林”;還有動漫宣傳片、“三走”專用lOGO、“三走”紀念品等。
為了做好“三走”思想動員,該校還組織了“三走活動大家談”、“生命在于運動與生命在于靜止”等辯論賽。
艾曦鋒說,一項工作只有形成氛圍,給其打上文化烙印,才能更好地“久久為功”。
為了加強體育鍛煉的榜樣引領作用,該校先后邀請索契冬奧會冠軍張虹、NBA球星麥迪來校,并承辦2014中歐男籃錦標賽。在校內先后推選出10名為“三走”代言的學生運動達人和10個校級“大學生百煉之星”宿舍。
為營造“三走”氛圍,該校還努力將一些校園活動打上“三走”標記。該校創立了“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大自然――與校長一起去植樹“活動,2014年4月,300名師生與校長楊傳平一起參加植樹活動。在新生入學期間,推出了“足跡東林”活動,在圖書館、游泳館等8處東北林大標志性建筑處設置關卡,以跳繩、拍籃球等項目作為闖關項目,每闖一關加蓋印章,以蓋章的多少領取“三走”紀念品,數百名新生參與了活動。此外,還有“走”到一起來體育社團體驗日活動、趣味雪塑大賽和趣味冰上運動會等一批“三走”校園文化活動品牌。
除了在氛圍營造上下功夫,東北林業大學還在組織和經費保障上用力。“三走”開展后,該校校級層面成立以校黨委分管副書記為組長的“三走”工作領導小組,院級也相應成立領導小組,甚至校學生會也進行了機構改革,原本的校學生會體育部擴展為體育中心,下轄三個部。據了解,該校校院兩級也都為“三走”劃撥了專項經費。全校還成立了40個體育興趣小組,同時首批體育鍛煉團隊立項活動立項資助了59個社團、班級、宿舍團隊項目,對“五四”評比等表彰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發放了體育館健身票和體育健身器材共計10萬元的獎勵。
目前,東北林業大學的“三走”形成兩組有意思的數字“14420”和“1234”:“14420”為1次體育文化節、4類球賽、4項文化活動、20項趣味集體體育項目的“14420”全年整體活動架構;“1234”即“在1年中,每個班級至少參加兩項,每個宿舍至少參加3項,每個同學至少參加4項集體體育活動”的目標要求。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4日電(記者李延兵)2月4日是春運首日,7萬多名青年志愿者在全國4700多個火車站、機場、道路客運站、港口碼頭、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場所統一上崗,廣泛開展以“青春志愿行,溫暖回家路”為主題的服務春運“暖冬行動”。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汪鴻雁出席了共青團北京市委在北京西站舉行的“暖冬行動”啟動暨北京西站地區志愿服務隊成立儀式,為志愿服務隊授旗并講話。汪鴻雁指出,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春運“暖冬行動”,是共青團組織動員青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舉措,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春運工作的重要補充和有力支持,也是弘揚志愿精神、引導廣大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奮力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希望廣大青年志愿者踐行志愿精神,熱情參與,真情奉獻,向社會傳遞青春正能量。要按照崗位要求和旅客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提高服務技能,在實踐中收獲成長。要注意安全,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服從整體工作安排,聽從工作人員管理,在服務好他人同時,切實提升自身安全意識,與社會各界一道營造平安出行、溫暖出行的良好氛圍。
春運首日前后,北京、天津、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市團委聯合相關部門在火車站、機場等地舉辦了啟動儀式,結合本地特點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團天津市委招募1300余名志愿者在各火車站、機場、長途站和客運碼頭等地服務,并為240余名在津的農民工子女家庭等群體提供免費回家機票,安排留守兒童來津與父母團聚。團河南省委聯合有關單位到火車站慰問青年志愿者,為他們送去了保溫杯、手套、藥品等物,通過新媒體方式展示志愿者風采,傳遞社會正能量。團上海市委發起了“暢享團圓”春運志愿服務特別行動,主動與醫院、盲童學校等對接,為行動不便的特殊人士開展春運出行一條龍服務。寧夏通過書法家協會征集了300余副春聯,由車站志愿者送給旅客。團杭州市委在機場、火車站、公路客運站、輪渡碼頭建立立體式服務陣地,春運首日啟動了“青春暖流”幫扶行動、“夢想起飛”圓夢行動、“便民暖心”溫暖服務等十大主題服務,并將持續到春運結束。
科考隊于7月中旬從云南西北邊陲的貢山縣丙中洛鄉沿著貢察公路進入,察隅縣的察瓦龍鄉是我們的第一站。田壯壯有部影片《德拉姆》,以馬幫山道為主脈,記錄了怒江大峽谷內居民的原生態生活,片中那條茶馬古道的終點就是的察隅縣,而察瓦龍鄉古時就是滇藏茶馬古道進藏的必經之路,是為咽喉要道。我們走過的貢察公路是2005年新建的鄉村四級公路,全長91公里,依山走勢,緊貼怒江而建,說是公路,準確地說應該是勉強供機動車通行的鄉間土路,道路僅3米見寬,崎嶇不平,一邊是近乎垂直的峭壁,一邊是波濤洶涌的怒江,之間落差竟達數十米。坐車行走在這危險的路上,讓我這初出茅廬的新手時不時驚出一身的冷汗,雙手緊緊地抓住車扶手,別說是欣賞,都不敢向車外看一眼。領隊金博士笑笑說:“過幾天就習慣了,我們以后走的路差不多都是這樣。”“一直都是這樣的路?”我暗問道。后來的事實證明,金博士一語中的。
經過一天的顛簸,我們終于到了察瓦龍鄉,貫穿街道的是一條土路,三四家旅店,五六家商店顯示著察瓦龍鄉的商業氣息。由于交通不便,這里物價比較高,特別是蔬菜,只能從云南貢山等地運進來,還有就是那時有時無的手機信號。善良淳樸的當地人對偶爾經過的游客倒是司空見慣,但是還是會好奇地打量著我們這群大山之外的“不速之客”,遠遠地打量我們攜帶的奇怪裝備,好奇地看著我們制作植物標本,操著我們聽不懂的方言在議論。只有當地小學生會勇敢地湊近看我們制作標本,我們向他們微笑,他們報之以微笑,但我抬頭剛要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又羞怯地跑掉了。
第二天,我們野外科考工作正式展開。我們前期考察線路是從察瓦龍鄉出發,徒步穿越,途徑美姑,翻越齊馬拉山到達獨龍江的上游日東河,追溯日東河,再翻越大、小雪山經桑久到達察隅縣城。這一地區植被類型豐富,且隨海拔上升具有明顯的垂直性,一天之內便可領略到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各種植被景觀。簡直就是一部植被垂直分布的“活教材”。
金博士在安排好馬幫和向導后,我們便向著大山深處出發了。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干熱河谷,這里海拔大約2000米,大致和察瓦龍在一個海拔上。為什么會出現干熱河谷呢?原來這里山高、坡陡、水急,南北向的三大河流(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將這里的峽谷切割的很深,距離海洋較遠,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所攜帶的水汽,經周圍高山的阻隔后,到達這里時已沒有多少水汽了,加上西風下沉形成的“焚風”,造成了河谷底部干熱的現象,而且沿著河谷越往北,干熱河谷出現的海拔越高。這里空氣中彌漫著燥熱,熱風迎面撲來,的巖石和沙土,讓人感到滿目荒涼,僅有斑塊狀生長著的低矮灌叢,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的白刺花以及2米多高的西南仙人掌。白刺花枝條堅硬并且具有短刺,這是對這一地區干旱炎熱氣候的適應。西南仙人掌的葉特化呈針狀。遍布全身的針刺,讓人望而生畏。其實這里的仙人掌并非一無是處,據向導介紹,當地人饑渴時就會折下仙人掌,用刀削去外皮,吮吸其中鮮嫩、營養豐富的汁液,饑渴疲勞一掃而光:同時當地人也有食用仙人掌果實的習慣,據說也很美味。可惜,我們是7月間來的,仙人掌還沒有結實,無緣享受這種美味了。
漸漸地,低矮的灌叢消失了,空氣變得濕潤起來,周圍的植物也漸漸地變得多了起來。在海拔大約2500米的時候,我們進入了常綠闊葉林。這里森林茂密,綠樹成蔭,山澗流水潺潺流下,滋潤著這里的萬物。這里最常見的木本植物便是川滇高山櫟,它也是硬葉常綠闊葉林的建群種,川滇高山櫟在當地人眼里可是塊寶,它木材堅硬,可以制作農具、家具,枝干可用來做薪柴,樹葉可做牛的飼料,由于當地人習慣放養牛馬,所以我們隊伍在行進過程中時常要給這些路邊享受大餐的牛馬讓道。有意思的是,在的吉隆和聶拉木一帶還分布著高山櫟,這兩種高山櫟分布區不重疊,絕不越雷池一步,專家認為川滇高山櫟是高山櫟向東分布的地理替代種。川滇高山櫟林下還夾雜著瑞香、繡線菊、忍冬、接骨木、草莓屬以及鱗毛蕨、鐵線蕨等蕨類植物,它們共同構成了這繁茂濃密的大森林。直徑近20公分的四照花,綻放美麗的笑臉,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陽光和雨露,也許是我們這些陌生人的打擾,皎白的臉上顯出羞怯的紅暈。象牙參雖然個子不高,但是依然默默地在路旁草叢里,綻放燦爛的笑容,紫紅色的花朵迎接著我們這些山外來客。美麗奇特的植物不斷地呈現在考察隊員的面前。忽然,隊伍前面的幾個人一陣騷動,欣喜地招呼大家靠攏過去,哈哈,原來我們發現了幾棵錐腺櫻,晶瑩剔透、紅得發紫的果實掛滿枝頭,對于我們這些饑腸轆轆的隊員來說不啻于一頓美味大餐,大家你一顆我一顆摘下紅果品嘗起來,酸酸的甜甜的。隊伍再次出發之前,我又摘了十來顆,保存起來,留待以后再享受這大山的美味恩賜。
當隊伍前行逐漸離開闊葉樹林時,在大約海拔3600米的地方,我不禁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片片淺墨綠色的“海洋”呈現在我們面前,那是一棵棵高達二三十米、樹皮斑駁的川西云杉和冷杉。雖然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了山體的隆起,隨著海拔的不斷上升,形成了很多陡坡和峭壁,這里土地貧瘠,氣候寒冷,闊葉樹種已經很難適應了,然而就是在貧瘠寒冷的地方,生長著大片的“森林衛士”,他們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力量,也是當地生產生活的重要植物資源,這些樹種所在的藏東南地區是我國除東北原始森林區、橫斷山原始森林區之外,我國三大森林區之一。走在云杉、冷杉林下,我們仿佛走進了暗室,外面的陽光被濃密的針葉所遮蔽,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潮濕霉變的氣味,云杉、冷杉上掛滿了黃綠色的松蘿,而地面以及橫臥的腐木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地衣和苔蘚。行進在這樣的森林里,危險是無處不在的,向導口中的野豬和黑熊,我們是有幸而又不幸地沒有遇見過,然而有一種危險是誰也無法避免的,就是那惱人的螞蟥。這些“吸血鬼”有的個頭纖細,有的粗大,有
的通體全黑,有的帶有黃色條紋。他們對我們展開的是“全方位立體攻擊”,個頭細小的在低矮植物的葉片上,揮動著身體,一旦沾上經過的我們,就從鞋子、腳踝處發起攻擊:帶黃色條紋的個頭稍大些,專門從我們的小腿開始攻擊:而體型最大的則重點攻擊我們的大腿和腰部。再細小的縫隙他們也拼命往里鉆,一旦被他們吸到美味的血液,他們便會緊緊地吸附在皮膚上,享受這難得一遇的饕餮盛宴,吸飽血的螞蟥個頭會膨脹數倍,模樣煞是恐怖。我們在做植物調查的同時,還得時時提防這些螞蟥,然而防不勝防,沒人會幸免。一開始我們時不時會停下來,站在的巖石上,脫下鞋子、襪子、挽起褲腳,仔細地尋找這些螞蟥,漸漸地我們也“認命”了,不愿再為這些“吸血魔鬼”浪費寶貴的考察時間,能看到的就麻木地從身上將他們扯下,扔到路邊;依然潛伏在我們身上的,到達宿營地,再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