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恩記敘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寫人記敘文寫作對象是“人”
(一)當前記敘文寫作的問題
寫作目標的確定依據(jù)于《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課程標準》認為,寫作中,學生既要學習,又要思考,要認識到,寫作的主體是學生自己,但讀者既有自己,也有他人,前者微觀,后者要在宏觀的視野中確定寫作目標和效果,這樣寫作能力才能得到自覺培養(yǎng)。《考試大綱》提倡記敘文要真情實感,細節(jié)生動,鼓勵學生“以我為主”,寫出自己的生活和對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見解,反對為寫而寫,大話套話,無病,異想天開,平庸虛假地扭捏作態(tài)。以這些觀點看待現(xiàn)今的記敘文教學,很容易會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記敘文的方法指導上,例如細節(jié),沖突,構思,線索,抒情,寫景,意境,點題等,但很少涉及“寫什么”,因為覺得這沒有教學的必要,所以也就不去加以研究;二是對于高中三年甚至是一個學期的寫作教學缺少規(guī)劃,有時候感覺很長時間沒有寫作了,就隨手找到一個作文題目,稍講一二,就讓學生動筆,學生就胡寫一通,反而是評講時,老師會花大量時間一一指出不足,甚至講如何升格,可是這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方式?jīng)]有針對性和引導性,學生的寫作能力并沒有提高,剩下來的,就是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于寫作,還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這樣,老師寫作教學低效,學生的作品簡單甚至稚嫩矛盾讓人哭笑不得。
(二)記敘文寫作要重視“人”
記敘文的根基是“人”。怎樣才能寫好人,要敘事,在敘事中去塑造人物形象,去表現(xiàn)主題,表達情感。一般好的記敘文,沉淀下來的,很多是人物形象,可以說,人物形象越突出、形象、飽滿、豐富,記敘文越成功,認識到這個問題,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才能有的放矢。至于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議論抒情,鋪墊伏筆,呼應點題等,這些所謂的寫作技巧,可以慢慢地教學、鍛煉,最后做到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無意識地運用上去,不顯生硬。
(三)明確寫什么樣的人
記敘文寫作,寫自己,也可以寫別人。自己是很熟悉的,情感經(jīng)歷,所思所想,顯得真實真摯。此類好文章很多,如下面一段,甚是發(fā)人深思:
三模考好了,難得一個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門前的街心廣場。華燈初上,流光溢彩,人頭攢動,一片歡樂海洋。射燈將花草樹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綠油油一片。可,總覺得少些什么。或許是考前的心理煩躁吧,我安慰自己說。瞥見廣場西北角有一條通向深處的小巷,我朝里走去。腳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腳。借著朦朧的月光,我看到腳下那一塊塊長方形的石塊,泛著幽幽的光。或許,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條石板街吧。懷著虔誠的心,我放慢腳步,生怕踩疼了這條古巷。淡淡的月光傾瀉下來,氤氳出一派祥和。寂寥無聲,且聽蟲鳴。兩邊低矮的平房就那樣安靜地立著,墻磚之間已滋生了綿軟潮濕的青苔。我看見歲月在墻上一點點剝落、侵蝕。木制的大門深鎖著,鎖住了那青蔥的時代,鎖住了老一輩曾經(jīng)激揚的夢。晚風拂面,門環(huán)輕叩,卻遲遲不見應門人。這里,沒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沒有塵世的無邊喧囂和物欲橫流。雖然沒有綠色射燈的照耀,但它依然顯得郁郁蒼蒼。或許,這就是最本真的綠色吧? 我的心濡潤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點。
但在當前應試背景下,寫人記敘文寫自己,不容易展開,寫作就會是一種自我介紹,或者更有甚者會變成一種夢囈。所以高考記敘文中的“我”,往往會像魯迅《孔乙己》里的小伙計,只是一個線索人物。故而,考場作文一般寫他人。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生一般被拘束在校園里,與外面的接觸有限,即使是校園家庭生活,他們也會不自覺地找各種借口回避,甚至漠然置之。現(xiàn)在這個時代,信息膨脹,獲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很多,學生在寫作方面較之以往,應該得天獨厚,優(yōu)勢明顯,但是信息化經(jīng)濟化的社會,浮躁的現(xiàn)實,高考的壓力,又不能讓他們沉下心來,養(yǎng)成靜靜思考和感悟的習慣,所以即使生活再豐富,信息再發(fā)達,也是無濟于事。所以高中作文教學,應該想方設法讓他們關注生活,關注他人,形成自己的思考和體驗。
二、如何寫好一個人
(―)找熟悉的人物
寫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包括親人師友,左鄰右舍等,他們是學生熟悉的,甚至影響深刻。老師的任務是讓他們在學生意識的墳墓中活過來,細細發(fā)掘他們的音容笑貌,細枝末節(jié),慢慢升華,突出一點,使人印象深刻。
這幾年的高考優(yōu)秀寫人記敘文,大多是寫三個方面。一是寫小學初中的生活,充滿對過去的懷念,對朋友的不舍,對老師的尊敬感恩;二是對高中生活的新奇,抱怨,無奈,迷茫或感憤;三是對周圍人物的觀照,尤其是對那些底層小人物的同情,尊敬,歌頌。第三種往往不隨大流,別具一格,寫得深刻,能脫穎而出。如下面這段敘寫,就在普通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中與眾不同:
那一間瘦小破落的房屋貼著邊上雙層的獨立門戶顫抖著,像是站不住,馬上就要轟然碎裂了,若不是那團死氣里不時憋出幾句蒼老的唱腔,路過的人準以為那不過是對殘垣罷。屋里的人已經(jīng)很老了,我這樣的小輩,不知其名姓,只以“爺爺”相稱。
他愛戲,尤其是京戲。這也叫人奇怪,這樣一個常年潤在江南深巷,梧桐煙雨里的南方人,卻偏愛那一口圓潤的京味,聽著便覺得帶著塵土氣息的京味究竟是怎么樣讓他如此癡迷的呢?我懷著對他的一點好奇,便時常到他家去,擠進那間像是快要坍塌的小屋,聽他滿口的“唱念做打,生旦凈丑”。他講著講著就愛哼上幾句,那個時候的他半臥在竹編的發(fā)亮的藤椅里,下巴微微抬起,雙目微合,蒼老的皮膚下那枚蒼老的喉結微微一動,滿口黃牙一露,聲音就和聲帶摩擦出的沙啞串聯(lián)起來,幽幽然繞過他自然彎曲著和著節(jié)奏晃動的左手手指,吻過他隨曲調(diào)打著拍子的右腳,然后滲入我的耳朵,鉆進血液控制了我心跳的起伏,我的欣喜便默默泛濫開來。
(二)找不熟悉的人物
得分高的記敘文,肯定不是低幼化的寫作,而往往能展現(xiàn)寫作者的視野,胸襟,修養(yǎng),境界,所以記敘文寫作要有由表到里的升華意識,要有讓讀者掩卷沉思的意識。這就要求突破自我的圈子,寫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因為自己不熟悉,那大多數(shù)同學不會寫到,而老師也未必在漫漫考卷中熟悉,這就可以出奇制勝。
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由地談談他們自己遇到過的人物,哪怕是一面之緣,甚至不打照面,只是一晃而過或者抬眼偶然看到,這樣可以喚起他們塵封的往事,以及這些往事中的人物,讓這些人物死而復生。然后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看能否和這些人再續(xù)前緣,去了解他們。如果他們消失在人海中,也可以由此及彼,去觀照與他們同一類的人物。在這些回憶咀嚼完后,就要鼓勵學生在上下學,哪怕在食堂打飯的時候,去觀察某些人,或者某一類人,如小區(qū)的保安,快遞員,清潔工,公交車司機,收廢品叔叔等。
一、抓細節(jié)
“于細小處見真情”揭示了細節(jié)在表達感情方面事半功倍的作用,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擅長在細節(jié)上作文章。例如“予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祭妹文》袁枚)兄妹兒時奮臂共捉蟋蟀的快樂細節(jié)和如今天人永隔的悲傷形成鮮明對比,袁枚對妹妹的懷念之情,躍然紙上,令人感懷。再如“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約客》趙師秀)“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這一動作細節(jié),把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已過半的煩躁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又如“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i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李清照)閨中少女的天真、俏皮、羞怯、活潑以及對未來夫婿的心儀之情,盡在“青梅嗅”這一細節(jié)描寫之中。
二、發(fā)議論
記敘文長于敘事,但若綜合運用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則能使記敘文錦上添花,特別是敘事后的適當議論,不但可以起到升華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可以使讀者有振聾發(fā)聵之感,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我媽像螞蟻一樣辛苦70多年,還在忙。別人看電視的時候,她站著;別人吃飯,她還站著。喚她坐是坐不下來的,人站著總能幫上別人一點忙。好像沒人管自己的母親叫螞蟻,一般都謳歌為大山呀、江河什么的。我媽如蟻,沒時間抬頭看天,只在忙。如果我媽是一只鳥,一定從窗戶飛出飛入無數(shù)次,把所有好東西拿回來給自己的兒女,不管飛多遠。家是碗,母親是碗里的清水。人們只看到碗,看不見里邊的清水。(《我媽如蟻》鮑爾吉?原野)這段文字最后一句議論不但寫出了“我媽”為了自己的兒女像螞蟻一樣不辭勞苦、只顧忙碌的高尚品質(zhì),而且由“我媽”推及到天下所有的母親,以恰當?shù)谋扔鳎幐枇四赣H任勞任怨,為家庭甘愿奉獻一切,而又不被人注意,不求回報的高尚情懷。這句議論在點題的同時,也引起了讀者思考:我注意到碗里的水了嗎?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shù)穆淙~,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我放下書,想,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我與地壇》史鐵生)最后一句的議論既表達了母親對我的愛,又透露出我對母親的愧疚之情,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得以向縱深發(fā)展,更加刻骨銘心。
三、借景物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詩歌的寫作技巧,也是記敘文情感抒發(fā)的法寶。在記敘文中,景物就像無聲的語言,是傳達作者主觀感情的最佳載體。例如,“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秋天的回憶》史鐵生)爛漫的秋菊有傲霜的氣節(jié),不但讓“我”體悟到生命應該堅強這一真理,而且更蘊藏著母親的叮嚀:即使歷盡艱險也要堅強的活下去!“恩師大人,朕于先帝前元七年,師從先生,至今八年有余。先生接詔時,朕正站在昔日的太子學舍之前,為先生送別!多少往事涌上心頭,宦海浮沉,世事難測,唯講堂猶在,青松翠然。朝中熙熙,多為利來,宮中攘攘,多為利往。”(《漢武大帝》)“唯講堂猶在,青松翠然”短短幾個字以景物渲染出了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的悲傷情緒,武帝對太傅衛(wèi)綰的留戀之情也如淙淙之水流淌于其間,令人喟然。
四、引詩文
在文章中恰當引用和主題相關的名言警句更可以使文章在表達感情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學生寫關于母愛的文章可以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jīng)?小雅?蓼莪》)以此來抒發(fā)“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的情懷;也可以引用“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荷葉母親》冰心)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恩;可以引用“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來表達對親人的想念之情;也可以引用“共看明月慶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可以引用“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愛因斯坦)贊揚友情的珍貴;也可以引用“友誼,好比一瓶酒,封存的時間越長,價值則越高;而一旦啟封,還夠一個酒鬼濫飲一次”(梁曉聲)謳歌友誼的真摯。
五、直抒情
關鍵詞: 高中漢語文 寫作教學 興趣培養(yǎng)
高中漢語文寫作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一直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與高中漢語文寫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等多個方面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對目前我國部分地區(qū)的高中漢語文教學進行走訪與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高中漢語文寫作教學缺乏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態(tài)度敷衍了事,漢語文寫作能力一直無法得到提高。鑒于此,如何有效開展寫作教學活動,培養(yǎng)高中生的漢語文寫作興趣,就成為現(xiàn)在高中漢語文教師共同關注并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注重積累素材
漢語文寫作本身是一種語言的表達形式,其是通過語言的疊加堆積,達到對事物進行描述與表達的目的。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升高,漢語文寫作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高中漢語文寫作與小學初中相比較,無論是寫作的字數(shù)還是寫作的內(nèi)容和寫作的范圍等都有了大幅度的變化。為了讓學生適應高中漢語文寫作的具體要求,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漢語文寫作的興趣,高中漢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教學方法的革新提高高中漢語文寫作教學質(zhì)量。首先,高中漢語文教師應擺脫傳統(tǒng)漢語文寫作教學的束縛,將漢語文寫作從書本中解放出來。具體來說就是在漢語文寫作授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教材中寫作的題目和相關資料進行一定的了解。在明確寫作意圖后,教師可以將寫作題目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為學生的漢語文寫作拓寬思路,拉近學生與作文題目之間的距離。例如,教師帶領學生以感恩為話題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就感恩話題展開探討。
(一)教師要給學生留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由發(fā)表對感恩的看法,在充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興趣與能力。
(二)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講述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感恩。通過探討,學生很自然地將感恩與實際生活中的事例相聯(lián)系,為之后的作文寫作打好基礎。
(三)高中漢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學生漢語文寫作成績低,排斥漢語文寫作課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于寫作題目學生沒有素材可寫,經(jīng)常出現(xiàn)下筆難的問題,積極性受到打擊,失去了漢語文寫作興趣。因此,教師應找準學生漢語文寫作成績差的源頭問題,積極帶領學生積累素材。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帶領學生對好詞好句進行賞析與積累。另一方面要教授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將寫作素材應用到實際寫作活動中。對此,教師可以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講述了相關理論知識之后,可以安排寫作實踐活動。
二、開展針對性教學,開發(fā)學生潛力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凸顯了一定的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是學生自我性格的解放與發(fā)展。在實際的高中漢語文寫作授課過程中,高中漢語文教師應迎合這種個性化的教學發(fā)展趨勢,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例如,在寫作過程中某位學生擅長議論文,而在記敘文方面就稍顯遜色。教師可以針對該學生的寫作特點,引導其創(chuàng)作議論文,并對其寫作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解決。值得注意的是,個性化針對化的教學,不僅要針對學生的強項予以發(fā)展,而且要針對學生的弱項予以補足。就該生而言,教師在對其優(yōu)點進行發(fā)掘后,還需要對其記敘文的寫作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讓其掌握記敘文的寫作方法。除此之外,高中漢語文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潛力的開發(fā)。從作文的評定標準來看,好的漢語文寫作應該語句流暢,語言優(yōu)美,感情豐沛。其中最難做到的就是感情豐沛,高中漢語文教師在漢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感情表達進行有側(cè)重的引導,讓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漢語文創(chuàng)作之中,深入挖掘?qū)W生的潛力,促進學生漢語文寫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三、重視鼓勵教學,增強學生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會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造成學生逃避學習。鑒于此,高中漢語文教師在漢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引入現(xiàn)代較流行的愛的教育,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與關懷。具體來說,高中漢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方面:首先,高中漢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鼓勵。經(jīng)過教育專家研究證明,鼓勵要比批評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更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高中漢語文教師應在漢語文寫作課上對學生給予適當?shù)墓膭睢?隙▽懽魉絻?yōu)異的學生,并激勵其繼續(xù)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而對于寫作成績差的學生則要鼓勵其突破自己,并告誡其不要放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漢語文寫作能力也不是一天提升的,只要堅持練習就一定會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對學生進行鼓勵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不能盲目,要讓學生在接受鼓勵的同時,對自身存在問題進行認識并改正,才能達到鼓勵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漢語文寫作課程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高中漢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高中漢語文寫作教學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學習的意義,進而提高學生的漢語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楠.充分利用材料培養(yǎng)高中生寫作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我的成長七年級優(yōu)秀記敘文1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成長,但成長意義不同了,成長對我來說是一件令我快樂的事情,因為我遇到挫折要勇敢的面對,我的成長是……
在一個陽光明媚早上,我媽媽說:“要帶我去公園散步,”當時我還在沉睡之中,媽媽看見我沒醒,就把我放在家里,媽媽去公園里散步,在媽媽走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就不知不覺的醒了。
但我一看媽媽沒在家家里,當時我真的很害怕,但我還是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可是不管我打了多少電話也沒有接,我的心里又將變成了一個找不到媽媽的那種傷感。
可是我并沒有害怕,我的心里一直在說:媽媽,你去哪里了?怎么還不回來,可是我在家等了兩個多小時媽媽也沒回來,但我一打開門,不是媽媽,當時我都哭了,我那潤濕的眼眶已經(jīng)變得越來運紅了。
我又給媽媽打了一次電話,媽媽終于接了我問媽媽:“你去哪了?”媽媽說:“我在上班,”我又接著問:“你為什么把我一個人放在家里?”媽媽說;“這是在鍛煉你成長的一的機會,只有你戰(zhàn)勝一切不是困難的困難,才會學到成長。”
我問媽媽:“我今天算不算成長了呢?”媽媽說:“你不僅成長了,還收獲了成長的知識。”
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成長意味著什么,但我現(xiàn)在知道了,成長意味著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在困難中學會成長,堅強,勇敢地站起來。
我覺的成長是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階段。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長了,我覺得成長是一件非常高興,快樂的一件事。
我也體會到了成長必須付出各種努力,要不斷的進步,即使再難也要努力。
我的成長七年級優(yōu)秀記敘文2
秋天,悄無聲息地走近,預示著生命的成長剛剛開始。
晚自習剛下,回到家,放下書包,脫下沉重的包袱,直接性地仰頭倒入沙發(fā),手腳呈八字狀,一動不動地看著桌上的試卷被風吹至地,我有些無奈。真得好累,明顯地感覺到比八年級多了份無形的壓力。此時此刻,我只想放松會兒。
月色皎潔,灑下一縷光輝,透過窗戶,在地面形成一圈圈模糊的光暈。我閉上眼安然地享受四周寂靜:時不時有幾聲鳥鳴誤闖進這片寧靜,卻又在幾秒內(nèi)悄然退去。恍惚間,我聞到一股似有似無的香味,和著一股清風,流入心中,將我煩躁的心頓時撫平了……
我尋著這一股神秘的花香步入陽臺,緩緩睜開眼,我驚呆了,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盆,準確的說是一盆前不久仍枯枝敗葉的。那是我和媽媽在一家花店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的,那盆蜷縮在不見一絲陽光的拐角,土壤斷斷續(xù)續(xù)的破痕和花瓣的萎蔫無言地訴說著它的失寵。見不得破敗的我,央求了媽媽將它帶回來養(yǎng)。
初三的繁忙,我已無暇照顧這盆毫無生機的。可現(xiàn)在的我完全訝然,眼前的不僅不見前日一番景象,相反長得蓬勃茂盛,葳蕤盎然,往日的頹廢已經(jīng)煙消云散,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一股昂揚向上的生命力。瞧,那絲絲菊瓣自然下垂,熠熠生輝;看,那中間青白色花蕊清晰可見,嬌羞迷人。此時此刻,宛如一位身披金紗的仙女在翩翩起舞。飽滿的枝葉倔強地向上翹首著,綻放著……月色將光輝傾斜在花上,葉上,更添幾許嫵媚。
看著如今的,我的心靈完完全全地被震撼,的頑強與堅忍令我折服,如若不是親眼所見,我怕是難以將現(xiàn)在生機盎然的與之前萎靡不振的聯(lián)想在一起。在如此頑強的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渺小與虛弱,再卑微的花朵,也竭盡全力開放出最絢爛的花朵。而我,面對成長必不可免的壓力,又有什么理由退縮呢?
只有經(jīng)歷破繭成蝶的痛才能完全的蛻變,翩翩起舞的蝶才有最完美的形象。菊如此,蝶亦如此。
所有的疲憊仿佛隨著香飄散開來,我踏步走向書桌,繼續(xù)我的初三生活,繼續(xù)我的人生成長。
成長,才剛剛開始。
我的成長七年級優(yōu)秀記敘文3
雛鷹渴望長大,伴著薄薄白云擁抱藍天;魚兒渴望長大,伴著涓涓細流闖蕩大海;小苗渴望長大,伴著燦爛陽光眺望遠山。我在心中也默默念著,快點長大,伴著點點成熟體驗生活。
暑假到了,媽媽見我穿著小了點的短衫,說:“去買件新的吧“。我聽了很是高興,急忙穿上鞋,媽媽卻停住了,她遞給我一張紙票,”你需要去獨自體驗長大的過程,這次你自己去吧。”我頓時呆住了,雖然去商場的路線好走,沒有多少馬路,但自己獨自去還是第一回。我撒著嬌,媽媽一反常態(tài)地拉長了臉,視而不見。沒辦法,我只好接過錢走出家門。
走在馬路上,樹葉沙沙作響勾起我的回憶。
那天,同樣也是沙沙的聲音,卻是在雨中,我和媽媽走出商店在大街上散步,兩把小花傘流動在小巷里。我無意之中看見,路邊,一株小花在無遮攔的雨中掙扎著想直起腰,可雨勢對它來說太過猛烈,周圍也空蕩蕩的,它嬌小的身軀如何能經(jīng)受過這場打擊?我靈機一動,用手中的袋子為它做了一個“大棚”。
我?guī)е院栏谢氐搅思摇S隄u漸小了,沒了。我發(fā)現(xiàn)窗戶沒關,急忙跑過去,觀賞花被穿過窗的雨點打彎了葉子,此刻依然開得很艷麗。雨珠聚在花瓣里,被陽光照得七彩斑斕。我很疑惑,花兒經(jīng)受雨的打擊,為什么還能這樣茁長成長?
媽媽把我領到雨中遇見的小花旁,我給它遮風避雨的港灣雖在,但小花卻因“港灣”把它保護得太緊而死亡。媽媽看著垂頭喪氣的我,輕輕說:“成長中必須有一些磨難,你長大后會懂的。”如今,我回想起這件事,明白了媽媽所說的“一些磨難”,明白了成長的意義。是要去經(jīng)歷坎坷,面對困難,是要去親身觸摸,體驗過程,在這其中長大。
微微涼風吹醒了我,我手中還緊攥著一張票,我大步走向商場,樹上的知了歡快地叫著,仿佛在為我喝彩,藍天襯著白云,仿佛在深沉的微笑。當我提著新買的衣服回到家中,媽媽笑了,說“你長大了”。
我在心中也默念著,經(jīng)歷了風雨,獨自去體驗,就這樣慢慢長大。
我的成長七年級優(yōu)秀記敘文4
在我的成長道路上,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敗的痛楚;既有陽光雨露的呵護,又有寒風雪霜的相伴。每次想起都是滿滿的回憶和感動。最難忘的便是我和爺爺爬山的故事。
在我三歲的時候,爺爺?shù)谝淮螏胰ヅ郎剑拇笫譅恐业男∈郑樦缴系呐_階一步一步往上走,那時的山路似乎特別陡峭,我沒走多遠,便累得氣喘吁吁,撒嬌要爺爺背我,他總是樂呵呵地蹲下身子,讓我爬到他寬闊的背上,再穩(wěn)穩(wěn)地向山上走。那時,我覺得爺爺?shù)谋秤譁嘏质娣2灰粫海覀兙偷竭_了山頂。
漸漸地,我長大了。我還是會和爺爺去爬山。每當精疲盡的時候,爺爺總會輕輕撫摸著我的頭,鼓勵我說:“孩子,堅持就是勝利。你已經(jīng)長大了,不需要爺爺背你了,要靠自己的堅持和毅力到達山頂,加油!”,聽了爺爺?shù)脑挘以谛睦锝o自己鼓鼓勁兒,又信心滿滿地出發(fā)了。這一次,我終于靠自己的努力和爺爺一起到達了山頂。
在去年的暑假,我和爺爺如約又去爬山,一進山里,我就像一只敏捷的猴子一樣,一口氣躥出去好遠,爬完了好多級臺階,正當我得意地回頭遙望時,卻發(fā)現(xiàn)爺爺正在遠處吃力地挪著步,走一腳,停一腳,我立即跑過去,攙著爺爺?shù)母觳舱f:“爺爺,讓我來扶你吧!”爺爺欣慰地說“你長大啦,懂得關心人啦!”,于是,一路上我一邊扶著爺爺,一邊和他開心地聊著各種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覺就到了山頂。這一次,我感到好開心,我終于是爺爺爬山的小幫手了。
是的,爺爺變老了,我長大了。我開始學會了堅持,也開始懂得感恩。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許多的人在扶持我,幫助我,教育我,就像爺爺一樣。我要像每個人學習,不管我的成長道路是怎么樣的,路上的每個時刻都是我寶貴的人生財富。
我的成長七年級優(yōu)秀記敘文5
每個人成長的背后,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這段屬于自己的故事是由喜、怒、哀、樂組成的一首交響樂曲。
記得上幼兒園時,媽媽上班很忙,有時會晚來接我,所以,孫老師經(jīng)常陪我等媽媽。有一天,下大雨了,班里的小朋友陸陸續(xù)續(xù)的被爸爸媽媽接走了,班里小朋友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怕孫老師著急,就給孫老師說:“老師,我媽媽一會兒就來了!你別著急!”孫老師笑著把我抱起來說:“寶貝兒,老師不急!你也別著急!媽媽就快到了,我們一起等媽媽吧!”過了一會兒,媽媽果然來了。老師還夸我是個又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呢!
時間過得真快!上學期間,我曾多次給媽媽說,想去看看幼兒園時教過我的老師,可媽媽因為種種理由,一拖再拖,一直沒有去成,二年級暑假時,媽媽答應我一定去!
那一天,我永遠都忘不了!天氣很好,陽光明媚。上午九點多,我們買了三大束康乃馨,準備送給園長和老師們。我們高高興興地來到了山東海洋與漁業(yè)廳幼兒園門前。一看,不對呀!怎么變了?怎么變成招待所了?
我們呆呆的站在那里,恰好過來兩位阿姨,我忙走上前去:“阿姨好!請問漁業(yè)廳幼兒園哪去了?”“沒有了,解散一年多了。”謝過阿姨后,我還站在那兒不愿離去!媽媽很自責,我沒有埋怨媽媽,因為我知道,埋怨也沒有用了,我很傷心:當初我可是老師最喜歡的孩子呀!
那天,我們默默地走回了家,我和媽媽誰都沒說話。回到家,我們留了一束粉色的康乃馨,其他的兩束送給了鄰居。
一、由表象上升到本質(zhì)
考生要在敘述的基礎上,善于挖掘提煉,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或其內(nèi)在的深層含義,催人感悟,發(fā)人深思。這是升華主題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如優(yōu)秀作文《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寫了母親對我學習、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與幫助,充分體現(xiàn)了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文章結尾寫道:“母親的話像一絲清風撫平了我心中的郁悶。茶要沖三次才能散發(fā)香氣,人要承受無數(shù)次挫折,才能有所成就。一縷縷茶香沁人心脾,它融入了我的嗅覺,融入了我的內(nèi)心,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整個人都被這香氣包圍著……細想,這不正是母愛的味道嗎?像茶一樣幽香。”這就將母親對我的關懷從表象向本質(zhì)上進行了升華。
二、由事件上升為影響
考生可先對人物或事件展開生動的敘述,然后交代人物或事件對“我”或文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以此來升華主題。如現(xiàn)代作家厲彥林的敘事散文《布鞋》回憶了在艱苦的歲月里,娘做的布鞋伴隨自己成長的歷程。文章在結尾對主題進行了升華:“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漸成為時尚。穿慣皮鞋的都市人,開始與布鞋有了緣分。無論身在何處,有一雙布鞋,一雙包含親人惦記和祝福的布鞋,就學會了感恩。盡管踩著縱橫交錯的路,有黑暗,有泥濘,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會錯、不會斜,心中總是灑滿春風、陽光、幸福和歡樂。”這段議論抒情文字既抒發(fā)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恩之情,還強調(diào)了母親做的布鞋對自己的人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由點上升到面
文章先把某一個人或事物作為具體的寫作對象,突出這個人的思想、品質(zhì)、習性,進而推及到對具備這一特性的一類人或事物之上,或由個人命運推及國家民族的命運,從而揭示主題的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如作家莫言的回憶性敘事散文《母親》寫了一個艱難歲月中的母親的事跡后,寫道:“饑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準,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zhì)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zhì),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學的靈魂。”這段文字由點及面,由母親一個人推及到許多像她一樣的人,再推及到一個民族,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拓展了文章的主題。
四、由托物上升為寄意
考生對某種事物進行了形神兼?zhèn)涞拿鑼懪c刻畫后,通過相似的聯(lián)想,把對這種事物的贊美轉(zhuǎn)移到與這種事物具有類似品格的人的贊美上來,把主題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如優(yōu)秀作文《種子的追求》寫一粒稚嫩的種子懷著夢想,踏上了一段艱苦的征程,最終沖破了重重阻礙,實現(xiàn)了夢想的故事。文章結尾寫道:“種子的一生都在追求著光明,它歷經(jīng)千難萬險,穿越重重阻隔,終于在艱難、惡劣的環(huán)境中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作者在對種子的成長歷程進行了生動的敘寫之后,由物及人,自然而然地把對種子的贊美轉(zhuǎn)移到具有不畏艱險追求夢想的精神的人身上,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五、由事件上升到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