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改革開放變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好了起來。
我聽老人家說,30年前,經濟基極很差。人們的生活也很艱苦。
那時侯的家住的都是泥房子,溫飽都是一大難題,每家庭幾乎都吃不飽。冬天沒有溫暖的時候。因為那是窮每錢買衣服啊,所以到了下雨和刮風的時候只能凍的直發抖。還有以前的路還是泥路呢。還有以前交通很不方便,好像去哪里都是走路去的。
但如今,改革開放改變了以前的情況。現在交通也方便啦!人人都能吃包穿暖啦!還有電腦也走進了普通人的家門。所以說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好了起來。
改革開放三十年帶來的變化真是無窮,我們大家過上了好日子。我們大家都奔向了小康社會,大家都過得很安逸。
一.
建設情況。原來的矮小平房都一一換成了高樓大廈。原來都沒有游泳池,現在都有了。原來都沒有羽毛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和乒乓球場。就連一個滑冰場都沒有?,F在科技發達了,這些場子到處都有,而且還非常美麗。
二.
交通情況。以前只有小面包車,而且路也很窄。經常堵車塞車,害得上班的人經常遲到。原來在嘉陵江那兒,只有一座橋。橋上經常堵車,還多次發生交通事故,死人很多人??墒乾F在又修了一座橋,一座去一座來。重慶的橋還越來越多,還有上了橋都這個名稱。
三.
幾年前,寶雞只有一條中山路是雙車道的柏油公路,比較繁華。其它都是一些又窄又臟、彎彎曲曲的小巷。一到下雨天就變成了泥濘小路。
改革開放后,我們修了又寬又平的經二路、高新大道和環城北路等等。還修建了西寶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分為左右兩條車道,每條車道又各分為一條主車路和一條超車道。路邊,一根根銀白色的護欄,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兩條車道中間,種著一排排四季常青的松柏,既可以美化車道,又可以吸收有害物質,一舉兩得。這條路縮短了西安至寶雞的距離,讓人們出徒更方便。
聽姥姥說改革開放前人們要拿著限量的票去排隊買東西,有時候甚至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媽媽小時候也只在過年才能有一套新衣服的獎賞,平常不要說零食,就連水果也是個稀罕物。而改革開放后肯德基、麥當勞、這些洋餐已經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了,手機、電視、空調、電腦都已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品,就連汽車已進入許多普通人的家庭。
這十幾年來,寶雞城市的建筑變化也很大。低矮的平房不見了,高高的電視塔、高大漂亮的樓房、高級豪華的寫字樓和商店聳立在道路兩旁。這些成為寶雞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首先說吃,民以食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價格在0.17元,而現在的價格在1.30元左右,上漲了接近8倍。副食價格就很驚人,蔬菜價格由平均5分錢一斤上漲到平均1.50元一斤,漲幅30倍。肉食價格,以豬肉為例從0.82元到現在的平均6元,上漲了7倍還多。牛羊肉的價格至少達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漲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嚇人啊。
其次談談穿吧,現在一套象樣的衣服怎么說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衣服的價格相對于那個時代上漲了18倍。
下面這個題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燒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對環境污染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步入了電氣化時代。都喜歡使用對大氣沒有污染的燃料。
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轉變,以前,大人們不重視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現在,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進大學校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農民,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題目是行,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有人開私家轎車,當然,也有人愛坐出租車。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車,30年前的車票5分錢,現在的車票是1元,整整上漲了20倍。
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們來談談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工人看病都是單位報銷,不用花錢,農民有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錢。那么,我們假定一個人沒有單位,他看病是花錢的,進一次醫院需要多少錢呢? 30年以前,感冒這種普通疾病塊八毛的就解決問題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塊吧,現在呢?少說20到30元,如果輸液了,100元根本不夠。如果病大,就更麻煩了。醫療費用上漲了80倍!
現在,我們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一個月幾十元就能養活全家十幾口人。而現在呢?上漲到了幾百元甚至幾千元,工資翻了十幾倍到幾十倍。
教育問題就更大了,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父母上學的時候全年學雜費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學,1分錢都不用交,吃飯錢都是國家管著,沒有讀不起書的。現在,小學一年幾百元,中學一年幾千元,大學一年幾萬元,讀不起書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費用上漲了300倍不算多吧??是的,現在我們國家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后小學初中的學費免了,但是我們沒有趕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從1978年開始算起,中國的改革開放整這個經歷了30年的風雨歷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說明了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我是96年出生的,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這場變革,但想想我印象中的十幾年,還是可以感到身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變化最大的就是家用電器的變更。九幾年那會,電視還沒有普及,只有有些家底的百姓才能買得起。那時我的姥爺家雖然有些積蓄,可是想要買得起電視還差得很遠。我老爺喜歡電子,決心要自己造一臺電視。通過好友的結構圖和不懈的努力,我老爺造出了整棟樓的第一臺電視。雖然這只是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但對當時的的人而言卻是個新鮮玩意。造好電視的那天晚上,樓里大大小小的住戶都來我姥爺家體驗這“奢侈品”。 現在,當年的那臺黑白電視早已“光榮下崗了”,而三四十寸的大彩電隨處可見,甚至有些人家還有兩三臺。
其次就是通信設備,雖然當時告別了寫信的繁瑣時代,可由于高昂的話費,手機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擺設。為聯絡方便,當時但凡經濟允許的人都配備了“BP”機。所以當時朋友見面總不忘拋下一句“有事CALL我”再離去,對當時的人來說別提多神奇了。近幾年,通訊設備飛速發展,早已是“手機人手一部,電腦覆蓋全部”了。流行語也從“有事CALL我”變成了“有事Q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