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國慶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啊!今天是國慶節!我一溜煙的從床上爬起來,跑向客廳,只聽見外面的鞭炮響個不停,“噼里啪啦”鞭炮一陣接一陣,好像在爭先恐后地向祖國表達自己的祝愿。
我走出家門,看見幾乎每一家門前都插了一面五星紅旗,在風中舞著。來到大街上,每一家商店個個張燈結彩,商店里的商品更是琳瑯滿目,大街上的車輛川流不息。
夜晚,夜空卻不黑,因為被五彩繽紛的禮花映紅,有紅的,藍的,綠的……它們爭先恐后地飛上天空,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美。
啊,國慶真美!
國慶期間,我們駕車去安徽旅游。我們先到了瑯琊山,參觀了醉翁亭。沿著山路我們來到山頂的瑯琊寺,我還去拜了一下佛,希望我學習好。
我們還去了天堂寨,天堂寨是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山上的臺階彎彎曲曲,有的地方還很陡,山上還有個瀑布群,水從高處落下來很壯觀,很好看。這里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在這里游玩感到非常愉快和輕松。
今天是國慶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
大街上車水馬龍,行人川流不息。街道兩邊彩旗飄飄,空中飛舞著五顏六色的氣球。一盆盆鮮花把城市的街頭打扮得格外美麗,開得最旺的是,有紅的,有黃的,還有紫的……朵朵鮮花張開了笑臉,好像歡迎人們的到來。
——讀《生命流淚的樣子》有感
五年3班 何霖欣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愛,老師的愛、同學的愛、朋友的愛、父親的愛……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名叫《生命流淚的樣子》,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最偉大的愛是母親的愛。書的主人公盛欣怡是一個性格軟弱、心地善良的女生,她原本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但是,媽媽突然得了不治之癥,這飛來的橫禍使她的生活乃至性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著老師不斷的鼓勵,但對親情和友誼的煩惱依然使她感道孤獨和困惑。媽媽最終還是永遠離開了她,十二歲的欣怡,卻過早地體驗到了生命和愛的深刻涵義。
讀著欣怡的故事,我的眼睛慢慢濕潤,淚水不由自主的流下來,當我讀到第十章“媽媽對我深深的愛”我那幼小的心靈再一次被深深的震撼了。晚上那悲哀的蠟淚讓欣怡看見了生命流淚的樣子,欣怡無意中發現了媽媽的日記。
日記寫到“突然的消息,我得了絕癥,最放不下的人,是尚且年幼的欣怡。”這是媽媽病剛剛被發現的時候寫的。“一天比一天痛苦!欣怡真讓我著急。她什么都不會,我好不放心她!”“欣怡果然在進步。高興,又難過。”……欣怡媽媽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欣怡的擔憂和牽掛,母親的心此刻是多么難過和不舍。盡管如此,欣怡媽媽還在在有限的時間里,教會欣怡學會面對生活,面對現實,讓欣怡在生活中學會堅強。欣怡在媽媽的鼓勵下,成長了,進步了。媽媽的心也得到安慰……盡管她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但是,媽媽深切地感覺到欣怡的每一點進步就是她生命的延續。
最終欣怡的媽媽還是去世了。看到這里,我大哭了一場,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溫馨和感動——關于生命、親情,還有母愛。
看完這本書我心里很不好受,也讓我想起了在我幼兒園時,有一次我發高燒,媽媽很著急,馬上帶我去醫院看醫生。我打吊針打了一天,媽媽一直陪伴在我身旁無微不至的照顧著我,在她焦急的眼神里充滿了對我的關愛,直到我的病好了,媽媽的臉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國慶節,是我們偉大祖國母親的生日。伴隨著風風雨雨,我們的母親祖國已經55周歲了,這一天,舉國上下都在歡度慶祝這一節日。
一大清早,我們便到了學校,在學校里,同學們有的出黑板報、畫畫;有的做賀卡、開主題班會;還有的通過日記、詩歌等形式紛紛表達對祖國媽媽的愛。國慶長假,同學們跟爸爸媽媽一起走出家門,游覽名勝古跡,領略祖國的偉大文化。商店的門口懸掛著氣球和彩旗,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洋溢著喜慶的氣氛。里面人聲鼎沸,原來都在打折、開展系列促銷活動。街上人山人海,就連坐車買票也要排著長長的隊伍,打的也要等好長時間。風景區的游人有如長龍,不計其數,男女老少盡在其中,人們都趁著節日出來游玩。
遠方北京的叔叔打來電話告訴我們,北京國慶熱鬧非凡。我很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門,看看我們偉大首都的面貌,我和叔叔已經約好明年暑假一起同暢游北京。
國慶節是一個快樂的節日,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得很快。我們在祖國媽媽的懷抱中,幸福、快樂地成長,愿祖國媽媽永遠美麗、永遠繁榮,愿祖國一年比一年興旺、發達!
相關資訊:
2009年國慶作文:祖國在我心中
迎國慶征文范文:祖國走過風雨六十年
喜迎國慶60周年作文:我的祖國
有些學生一上作文課就頭疼,缺乏寫作動機。為此,教師可以把小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活動引進作文課堂中,寓教于樂。如開展一些表演性、故事性、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這樣,學生不但主動參與活動,而且產生了比較強烈的寫作欲望。如“智力競賽”“慶國慶聯歡會”“教師節向教師送賀卡”“給孤寡老人送溫暖”等。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某種動物》這篇作文時,我預先布置全班學生在家里觀察一種小動物,并制作了許多小動物的頭飾,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上課時,我組織學生開展“動物王國開會”的游戲,讓學生佩戴上各種動物頭飾進行自我介紹,生動形象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全班同學,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實踐體驗生活汲取素材
許多學生總覺得寫作文無話可說,也有教師抱怨說“農村學生見識少,無材料可寫”。其實,生活的內容十分豐富,人生的天地無限廣闊,只有投向五光十色的生活懷抱的人,才有機會獲得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因此,我注意擴大學生的生活面,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有益實踐活動,主動獲取素材。如植樹節植樹,變廢為寶科技小制作,環保實踐活動等。例如,在一堂寫《一種水果》的作文課上,我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實踐”。
(l)用眼看。給每個小組分一種水果,要求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能說出水果的名稱、形狀、大小、顏色。
(2)用手摸。讓學生用雙手去觸摸水果的表皮,感覺水果的重量、質感。
(3)用鼻聞。讓學生用鼻子嗅一嗅水果所散發出來的氣味,并說說這種氣味帶來的感覺。
(4)用嘴嘗。讓學生咬一口水果的果肉,并說說它的味道。經過這些實踐,學生對水果有了較深刻、全面的認識。這個時候,再讓學生抓住水果的特點來說就顯得比較容易了,他們寫出來的作文也就不會空洞無物了。例如,樹軍同學在描寫桔子形狀時就這樣寫道:“你剝開桔子皮,就能看到里面藏著十片左右的桔片,看!它們像十分親密無間的小伙伴,你挨著我,我靠著你。”邱明同學在描寫芒果的味道時這樣寫:“你輕輕咬一咬,滑溜溜的果肉立即到了你口中,滑滑嫩嫩的,甜中帶酸,別有一番滋味,我情不自禁地說:‘哇!真棒,舒爽可口,味道好極了!’”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作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過多媒體再現生活汲取素材
Abstract: the Writing composition speedy and joyful speed the writ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but it lost the seeking for the human cul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riting composition in China and table a proposal to solve.
關鍵詞:雙快作文 實踐活動 哲學層面
Key word : the Writing composition speedy and joyful, practical activity, the human culture
作者簡介:杜偉(1971.5―)河南汝州人,講師,現任教于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兒童文學與教育。
基金項目: 1.海南省教育廳高校科研資助項目“雙快作文教學法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運用”(HJSK2008-54);2.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級重點學科“初等教育學”立項課題“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比較研究”。
進入21世紀后,社會發展的速度更快,交際面的全球化發展,網絡的普及,――這些都要求人人要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這對寫作學科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中小學作文教學基礎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建設好中小學寫作基本理論體系和基本功訓練體系;要深入研究信息時作的新情況,回答當前中小學生寫作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探索網絡寫作的特征和規律,推進中小學作文課的教學改革,把提高中小學生寫作能力與提高整體素質結合起來。
近幾年來,各地都紛紛打出了“雙快”的旗號,快速作文首創者為南開中學老教師田家驊老師,此外全國快速作文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特級教師楊初春,資深兒童作家藍祥云,陳清良、趙錦川等也對快速作文有深入研究。2004年5月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美波老師主編的《雙快作文教程》,廣西北海新世紀外語培訓中心開辦有“雙快作文”輔導班,上海觀瀾小學進行了“雙快作文”教學課堂的實驗,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小學袁貴遠老師也進行了“雙快作文”的探索教學與培訓,2009年3月并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9年級的《雙快作文學生用書》,湖北武漢有青年作家文翔舉辦的“楚才雙快作文”培訓班等等。因為多是培訓班之類商業目的性很強的機構在操作,所以雙快作文的效果有夸大之嫌,一些正規的學校則很少采用此類“巧法”,足見這些方法還是有先天不足的毛病。
“雙快作文”固然會有一些實效,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看到,“雙快”只是一種應急措施,它注重技術上的“巧”,而有悖于傳統作文教學理論以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提高為主要目的――基于這種目的,提倡作文教學的循序漸進,所謂“工夫在詩外”、“水到渠成”。目前在實踐中的思維含量上還不是很高,只是處于較為低級的技術、技巧境界,所以有必要反思其缺陷與不足,以此引領其向更高的層次攀升。
傳統的作文教學都是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生活的整合理解,來源于他們的智慧和對孩子的個性的把握。循序漸進地進行指導和提高。同時他們沒有拘泥于教材,還要結合學校日常活動如野游、祭奠烈士、學校演出和各類競賽,結合節日和假期活動等來整合課外的東西,指導學生觀察、感受和寫作。但首先教師應該把課內的東西全教完,而一些經典的課文對學生理解寫作的意義也是巨大的,經典好文會讓學生認識社會,學會深入思考,學會細心做事和成熟成長,培養他們的敏銳的洞察力,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而“雙快作文”在某一方面是一種浮躁,一種不負責任,一種惰性的思考,一種經不起推敲的快餐文化。同學們經過這樣的“雙快”訓練,固然是增加了對文字的敏感程度,能夠就某個問題立筆成書,煞有介事,但這樣的文章的“含金量”一定是有所欠缺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要想寫出經典的文章,必須日常多練習,細推敲,體會漢字的文化博大精深,體會民族歷史的深厚,這樣才能寫出有深厚思想內容的文章來,曹雪芹用一輩子的時間只寫了一部殘缺的書,沒有快起來,但卻成了經典;魯迅先生也說過自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了工作上。為了克服“快”帶來的基礎不扎實等缺陷,應該引導學生多讀經典作品,古今中外都要有所涉獵了解才行,除了《語文新課標》要求的篇目以外,小學生應該讀完文字版的安徒生童話全集、格林童話及中國的葉圣陶、張天翼童話作品,初中生起碼應該看完文字版而非影視版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而高中生應該讀完魯迅的三本小說集和部分雜文集、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經典作品應該有所了解和閱讀――這些經典名著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人文水平,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名著,文章應該如何寫,使得他們的寫作有一個最高目標的參照,以此激勵其人生追求和寫作礪練。
同時,實踐活動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要途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我們在教會學生表達技巧的同時,要在學習和生活等實踐活動中引導他們關注社會民生,培養他們的愛國、愛民族、孝敬父母,尊重老師、樂于助人。自立自強、平等博愛,責任感強等優秀的品德,這一點,傳統作文教學中的節日寫作尤其優勢,因為春節、兒童節、國慶節、教師節、中秋節,春游秋游,采集標本、入隊入團、班會校會家長會等等都是學生不斷親歷的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傳達著民族情感的形式和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潛移默化地養成了學生們愛國愛家、尊敬師長的優美情感――這些實踐活動實在是搞好寫作教學的最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