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本課程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主要措施
1、用資料收集、講授法學習滿族歷史文化的基礎知識。
2、通過對滿族歌舞的視頻欣賞,了解滿族歌曲及舞蹈的風格特點。加深對滿族歌舞的印象。
3、用傳統的“心傳口授”法教唱滿族歌曲。
4、用模仿法學習歌舞表演。
5、用滿族歷史文化知識競賽、滿族歌舞大舞臺等一系列評價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主要內容
1、滿族歷史文化知識及滿族歌舞的風格特點。
2、滿族歌舞的視頻欣賞。
3、演唱《滿鄉四季》、《滿族姑娘》、《望祭山》、《搖籃曲》等滿族歌曲。
4、滿族舞蹈的基本動作。
5、學跳《腰鈴舞》、《宮廷舞》、等滿族舞蹈。
折紙、剪紙、絨線編織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在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時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心靈手巧。同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和陶冶了他們的情操,讓他們在活動中激發自信心和成就感。折紙、剪紙、絨線編織是一門講究手眼協調的技能,有助于開發大腦智能,培養學生的廣泛興趣和動手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一門生活技能,符合學?!翱鞓飞睢毙1菊n程的要求。因此,開設這一校本課程,通過一系列手工折編活動,培養他們的耐心、細心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從而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用自己的雙手編織美好的希望。
活動目標:
1。通過折紙、剪紙、絨線編織各種圖案、圍巾、手套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2。通過折紙、剪紙、絨線編織增強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3。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手工勞動習慣。
4。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感受生活的美。
5、通過成果展示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活動對象:
五年級(3)班學生。
活動準備:
1、 師生課前準備絨線和編織材料、彩紙等。
2、編織材料及必備材料的展示品。活動時間安排:第五周———十五周。
活動安排:
第一節:教師簡述折紙、剪紙、絨線編織藝術及用途;展示編織材料及必備材料;傳授折紙、剪紙、絨線編織基本方法。
第二節:講解折紙、剪紙的方法;學生訓練折紙、剪紙的方法。
第三、四節:學生收集有關材料。
第五節:學生成果(自己手工折、剪成果)展示;學生介紹其中經驗。學習平針編織手套的方法。第六節、學生成果(自己手工編織的手套)展示;學生介紹編織經驗。第七節:學生優秀成果(編織精細、款式新穎的手工編織的圍巾、手套成品)展示及評價。第八節:學生談感受,寫體會日記。第九節:學生找資料,編手抄報。第十節:活動總結。第十一節:成果展示。
活動總結及評比:
1、學生們通過學習,掌握折紙、剪紙、編織技巧,從學習折紙、剪紙、編織的基本功,到會折紙、剪紙、編織圍巾、手套等,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也能掌握一門生活技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并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
2、評價方式:
(1)過程評價與產品打分相結合。
(2)教師評分與學生互評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協作精神相結合。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壯文化 校本課程開發
【基金項目】本文系百色學院2009年度基金項目“基于壯文化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廣西靖西縣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2009kB14。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253-02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校本課程開發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作為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校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要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學校在努力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應根據現代化農業發展、產業結構和地方特色等因地制宜的開發適合當地需要的課程。
廣西靖西縣地處中越邊陲,總人口62.98萬,其中壯族人口占99.4%,所占比例為全國之首,可謂典型的壯族人口聚居縣。由于千百年歷史積淀,靖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風俗習慣和深厚的壯族文化底蘊,如:稻作文化、服飾文化、壯秀文化、曲藝文化、歌圩文化、體育文化、歷史文化、壯劇文化和節日文化等,其中,最有特色且聞名中外的算是壯秀文化了。這些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
一、農村中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盡管地方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但由于種種原因,當前靖西縣農村中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仍未取得相應的進展。訪談中,一位小學校長如是說:“學校目前均按國家課程標準開設課程,如音、體、美,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等,這些都是過去不曾開設過的課程,現在課表上都排有了。只是因為老師人數有限(全校1-6年級共6個班119位學生,僅12位老師),老師們應付主干課程(語文、數學和英語)都很吃力,其它副科的難以得到保障?!币晃秽l鎮初中校長也道出了他們的煩惱:“農村學生讀書就是想跳出農門,語、數、外等應考科目才是決定他們命運的關鍵,美術、音樂等一些非考試科目卻是無關緊要的。而上級評價學校和老師的首要指標就是看升學率,我們也是很無奈呀。”在接受訪談的十多位中小學教師中,絕大多數均不知道甚至未曾聽說過校本課程這一概念,更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他們認為自己充其量就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在升學率這一指揮棒下,幾乎所有的農村中小學校均圍繞考試科目開展教學活動,音樂、體育等非考試科目其實是名存實亡,根本沒有校本課程的余地。當地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向我們透露:“別說是農村學校,就是縣城的中小學里校本課程開發也是少有?!庇纱丝梢姡壳熬肝骺h農村中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開況確實不容樂觀。
二、影響農村中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校本課程作為我國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對于絕大多數農村學校來說還很陌生。其主要影響因素有:
(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及物質保障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是落實學校辦學自的過程,它首先需要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有力的政策支持及校本化的學校管理體制作保障。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學校校長不僅能根據本校具體情況制定適當的措施,同時要有權實行這些措施。只有這樣,校本課程才能在學校教學中真正得以實施。然而,當前農村中小學校和教師開發課程的自受到極大限制,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校本課程的認識缺乏準確的定位,往往把校本課程的開發等同于國家課程,于是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其次,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支持,即需要學校具備相應的經濟基礎。然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校地處偏遠地帶,信息相對落后,資料匱乏,辦學條件極差,教師數量有限,辦學經費嚴重不足,如果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不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作保障,農村中小學也就無法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課程意識淡薄
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即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的撰寫、計劃、實施和評價的過程。然而,由于職前教育中缺少相關課程理論的學習,職后又缺乏培訓指導,導致農村中小學教師普遍缺乏課程理論知識和課程意識,他們認為課程即是學科或者教材,課程開發是專家與學者們的權責,教師們只是課程的被動執行者,即根據上級部門下發的計劃好的課程方案加以忠實地呈現,也就是按課程標準備好課、上好課,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或主角。學生是校本課程開發最終的載體,課程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并被學生所體驗,因此學生有權參與課程決策的討論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興趣和需求。但訪談中我們得知,幾乎所有的農村中小學生明顯缺乏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意識。在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除了個別回答“打球”或“唱歌”之外,大多數學生竟反映自己不清楚有什么興趣愛好,更不可能有意識地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求向老師和學校提出建議了。學生家長作為教育最忠實的伙伴,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者和決策者。可是他們普遍認為:孩子上學就是要認真學習語、數、外等科學文化知識,努力通過層層考試,最后考上大學,方能跳出農門進入城市工作。而絕大多數家長長期以來習慣扮演著陪讀或監督的角色,再說他們受教育水平普遍很低,缺乏有關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他們認為課程開發是國家和學校的事,與自己無關,他們最主要的職責就是監管好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順利“過關斬將”繼而出人頭地,對于學校是否開設“促進孩子個性健康發展”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課程”并不關注也不支持,更不用說參與了。
(三)農村中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文化環境相對落后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的、動態的工程,它不僅需要國家課程政策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需要具備一種具有支持性特征的文化,從而有利于校本課程在這種適宜的文化土壤里進行生根、發芽、開花及結果。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的學校文化是進取的創新文化,它具有尊重實踐與差異、多元民主、合作參與等方面的重要特征。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文化相對封閉落后。人們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的世界里,難以和外界進行溝通和聯系。因此在這種封閉的文化環境中開發校本課程難免也是封閉落后的。當前,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絕大多數的農村中小學不太重視構建校園文化的氛圍,它們為了擠入上一級學校,于是拼命地追求升學率,“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用考試分數來衡量一切,老師們根本無心更無力顧及校本課程的開發。于是在學生中也普遍流傳這樣的順口溜:“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辈浑y看出,有些農村中小學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片面的課程價值觀,即認為課程就是為升學考試服務的,并以此為價值尺度來評價和取舍課程。在訪談中,有一位初中的校長這樣告訴我們:“像我們這種三流中學,要是沒有一定的升學率和較好的排名,誰能認可我們呢?為了提高升學率和考試排名,甚至有的學校不擇手段婉言勸差生退學或轉學?!庇幸晃焕蠋熞埠敛华q豫地告訴我們:“在我們這種地方,別說開發什么新的校本課程了,就是按要求在課表上所列的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社會實踐活動課等等,我們都視為多余,擔任考試科目的老師們甚至不計課時報酬經常相互爭占這些課的時間?!边@些現象顯然是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為校本課程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不同需求。此外,由于受長期的國家本位的課程開發模式和中央集權的單一的課程管理模式的影響,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依賴和迷信權威的思想觀念依舊“陰魂不散”,加上校長的家長制作風依然“濤聲依舊”,導致教師和學生沒有一定的課程選擇權,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壓抑。為了自身利益,教師與教師之間是“各備各的課,各上各的課”,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很少,各位教師都在各自的行為上埋頭苦干,力爭所教的班級能考出好成績,于是在各自的心理上漸漸形成了一種封閉自守的態度。由此可見,當前大部分的農村中小學仍然存在唯書唯上、唯命是從等不良的文化氛圍,致使農村中小學壯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至今還未取得相應進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依托;古越文化;本土資源;勞技課程項目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2-0023-02
勞動與技術的課程特質決定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當地的生產實際、社會實際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要建設充滿活力和親和力、生命力的勞動與技術課程,就必須智慧地開發本土地域資源。鑒于紹興的文化特質,我們進行了勞動與技術課程本土化建設的探索。在勞技校本課程開發中,我校(注:此處指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下文同)把鏡頭對準火熱的校園生活,引領學生融人生活,漫潤于古越文化生活中,參與各種形式的勞動,學習生活必備的各種技術,發現、捕捉、分享具有古越特色的勞動與技術課程資源,加以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從生活中提煉出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內容。
一、依托“歷史文化”,開發實踐型勞技課程項目
生活性、文化性、實踐性和體驗性是勞技課程的本質特征。按照勞技課程的本質特性拓展課程資源開發的空間具有科學性,合乎課程資源空間拓展的規律。古越文化來自于本土人的生活,是勞動技術運用實踐體驗過程中知識、智慧、技能、經驗的積淀。我們嘗試通過紹興“蘭文化”、“橋文化”、“水文化”等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放大勞技校本課程資源生成的空間。
以“蘭文化”的傳承為例,紹興栽養蘭花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世界之最。1984年1月22日,蘭花正式被任命為紹興市花。在暑期實踐活動中,我校有一個小隊的實踐活動,是了解蘭知識,學習種植蘭花的知識。活動進行的有聲有色。據學校進一步了解,小隊中有一個孩子的爺爺是紹興漓渚挺有經驗的種蘭專家。了解了這個信息后,我們聘請他為校外勞技專家,向4~6年級學生講授蘭花的知識,傳授種蘭的技巧,并由種蘭擴展到其它種植知識。還以此為契機,在各班成立種植小組,開發實踐型勞技課程項目。
實踐活動方案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搜集資料。參觀蘭種植園或科技示范園。激發學習興趣,寫觀后感;搜集有關種植蘭花、蔬菜方面的資料,在班上匯報;動用各種資源,訪問有經驗的學生家長、菜農、蘭農,了解種植、管理、收獲蔬菜、種植蘭花等方面的知識,在小組內交流。
第二階段是種植、管理。學校的場地原本是寸土寸金,特別是我校本部場地較小,于是,我們就借著學校綠化全面招標,引進種植隊全面改造校園綠化之機,建立了一個勞技教學活動場地。我校種植的花卉有冬青、牡丹、海棠、梔子、盆景桃、月季、虞美人、一串紅等;樹木有楊樹、水杉、槐樹、銀杏等。勞技活動時,把學生帶到綠化種植的地方,讓學生認識各種植物,了解特點,并親自種植花卉、施肥、除蟲、對它們進行觀察記錄,在園林綠化人員的指導下,使學生掌握許多花木的播種時間、生長特點及管理技術。教師告訴學生養花、種樹也能創收,發動學生在自家庭院內種植花草樹木,美化我們周圍的環境。
而我校還有一個校區,場地寬敞,我們就在校園的空地上專門開辟了一塊種植實驗基地,帶領學生親手耕作、栽培。開墾田地,分小組播種;觀察種子發芽、生長情況,寫觀察日記,在全班交流;請菜農和花農現場作如何進行田間管理的指導。學生再親自參加田間管理。觀察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組內匯報,全班交流;辦一次種植墻報展。
第三階段是分享勞動的果實。各小組收菜,展示花卉,進行種植能手的評比;送菜給特困戶、老師或賣菜;集體討論活動的發現、收獲;辦一個花卉、蔬菜攝影作品展。
在種植過程中,學生親眼目睹了植物的生長過程,親身感受勞動的快樂,親自發現了問題,親手解決了問題,這一切都是他們真切的感受,切身的體驗。這些比書本上的間接知識更能培養人的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通過生態園種植、橋模、船模等小物件、小裝飾品、小模型的實踐制作,與古越歷史文化親密接觸,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蘭鄉”、“橋鄉”、“水鄉”紹興,拓展了基于歷史文化資源的學生勞技實踐活動空間,從這樣高層次的勞技實踐體驗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家鄉之愛的培養和熏陶。
二、依托“民俗文化”,開發藝術型勞技課程項目
傳統的兒童游戲、古色古香的灰塑藝術、源遠流長的金銀飾品、豐富多彩的扇藝文化……紹興的民俗風情,史傳綿長,積淀深厚,影響深遠,極具民族性、地方性和社會性。紹興的民俗事象,林林總總,豐富多彩,觸目皆是,不一而足。民俗構成了人們的生活文化,體現了紹興水鄉文化的地域特色,是紹興文化、紹興精神得以立足和發展的土壤與源泉。
如此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給了我們靈感,我們嘗試將勞技與藝術結合,開發藝術型勞技課程項目。教師們上網、進書店、走訪民間老藝人……進一步廣泛搜集所需要的資料。然后坐下來進行一次次的討論,根據年級特點,我們在五六年級中,利用江南水鄉特有的螺螄殼、蛋殼、蟹殼、河蚌殼等材料為載體,以紹興的水鄉風光、風景名勝為題材,指導學生在勞技課中創作趣味工藝品。通過欣賞圖片調動興趣、初步嘗試自我感知、仔細探究發現特點、運用方法動手創作、作品展示交流評價、走向社會實踐調查、虛心學習改進技法、加強練習提高能力等方法,來開發學生潛能,提升勞技課的藝術含量。
按照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依據我校校情,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設置適合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德育教育》,以提高全體學生的文明修養,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二、現狀分析
1、學校德育現狀
學校地處城鄉交接處,學生及家長文化修養比較差,而且較易受處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致使學校文化氛圍不容樂觀。這讓我們的學校管理者思考著:學校德育為何失去了實效呢?
2、學校教師資源現狀。
學校位置特殊,教師們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課程資源意識高,能敏銳地洞察和開發周邊的課程資源,是一批能勝任德育課教學的教師。
為了促進學校整體發展促使學校形成特色,促進學校本身的發展。提高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完善教師的組織結構;提高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教師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知識掌握;促進學生個性張揚;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情感提升。為此,我校校本課程定位為《德育啟蒙 創建和諧校園》,以此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活躍孩子的課余生活,成為學校德育文化特色,拓展語文課程外延,濃郁學校文化活動氛圍。
三、課程目標
1、與道德與社會課程相輔相成,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學會一些場合的文明禮貌行為。
2、突出趣味性、探究性,組織形式多樣化,讓學生在各種情景體驗中潛移默化的自覺形成文明素養。
3、充分發掘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逐步完善校本課程體系。
四、具體實施方案
課程實施階段大體分為5個階段:編寫教材——組織教師學習——開展活動——成果展示——創編“德育啟蒙”兒童讀經
1、編寫教材。德育啟蒙教材的選編,需要教師獨具慧眼,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依據不同學段,有意識地進行推薦、選編,篩選出內容健康向上的童謠形式,教師對其進行分類匯編,如分為“孝親篇、友愛篇、敬師篇、擇友篇、布衣篇、惜字篇”等,編成富有個性化的“校本教材”,以便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2、組織教師學習。我們利用每周三兩節課后組織教師學習,德育啟蒙教材,并規定每位教師出認真自學外,還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反復地感知,體味到教材中所蘊含的內容,從教材中獲得新知。
3、開展活動。“德育啟蒙”兒童孝廉讀經活動,瑯瑯上口、簡潔明快、幽默風趣、童趣盎然的特點,能激起孩子們“吟誦”的欲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不同讀的形式,讓孩子們吟誦教材,做到把教材吟誦得有形、有意、有情、有聲。
4、成果展示。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張揚了兒童的游戲心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展示德育教育,學生可以以“說、唱、演、畫、玩、用”等形式,輕松快樂地展示德育啟蒙的特色。學校將舉行“德育啟蒙”兒童讀經吟唱會,并表彰表演優秀的師生。
5、創編“德育啟蒙”兒童孝廉讀經。學生在學習教材,展示成果之后,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希望有一個生活場景讓他及時地“用” 兒童孝廉讀經的形式,此時,老師應著力讓學生回歸生活,到生活中尋找創作源泉,以學生自己的學習、生活作為德育創作的對象,進行創編各具特色的德育啟蒙教育。
此外,為了營造一種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具體活動如下:
(1)兒童孝廉讀經活動大課間。
學校每天給孩子開辟20分鐘的“金色兒童孝廉讀經活動大課間”。學生把一個個兒童孝廉讀經創編到屬于自己喜歡的游戲中,這樣,一到課間,孩子們有事干了,有些學生看到什么,就情不自禁地想創編上幾句兒童孝廉讀經。
(2)兒童孝廉讀經活動展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