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影視和文學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在常規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
1、課前預習中的優差合作。學生在課前進行成功的預習,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通常情況下,中等以上的學生一般都能順利地完成預習任務,而一些基礎較差,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則往往難以完成。我就把優等生和差生進行合理搭配,分成幾個相對固定的合作小組。對小組內的優生和差生分別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由于優生基礎扎實,學習能力、組織能力較強,幫助和帶動了差生的學習,從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合作小組中學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氛圍是寬松的,不僅提高了差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促進了優、差生之間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
2、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精心選擇安排合作的內容,準確把握師生合作的最佳時機。在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出現爭議的時候,在學生考慮不夠細致全面的時候,在學生遇到疑難無從下手的時候,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和學生共同合作,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例如,在學習魯迅《故鄉》一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在外貌和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由此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聯系魯迅其他作品中的中國農民形象,談談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的認識有何變化?這些問題單憑學生是很難獨立解答的,應該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展開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合作來解決。
二、在閱讀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
1.中央國營和公私合營的企業、事業單位中應該實行學徒制度的工種、業務的名稱表,和各類學徒學習的具體期限、學習技術和業務的具體要求,及各類學徒的最低年齡,由中央各主管部門按照實際情況分別規定,經勞動部審核平衡后發表執行;地方國營和公私合營的企業、事業單位參照中央國營和公私合營的企業、事業的規定執行,中央各主管部門沒有規定的,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另作規定。
不實行學徒制度的工種、業務的名稱表,同樣按照上述手續制定。
2.正式工人、職員因為生產和工作需要,改行學習別的技術和業務的時候,以及轉業軍官當學徒的時候,都應該按照內部調動工作處理,不實行學徒制度。
(二)關于學習期限的計算、休學和解除合同
1.學徒的學習期限應該自合同生效之日算起。
2.學徒在學習中途因為生產和工作需要而改變工種業務或者調換學習單位的時候,其學習期限可以合并計算。
3.學徒在學習中途因故停止學習連續在兩個月以上的,其停止學習期間不計算為學習時間;不滿兩個月的,可以計算為學習時間。但是企業停工期間可以計算為學習時間,每年停工時間長的行業在規定學徒學習期限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停工的因素。
4.志愿入伍的軍人復員后當學徒,其學習期限可以適當縮短,只要生產或工作需要,本人的技術、業務達到轉正的水平,經過考試合格,即可轉為正式工人、職員。至于學習期限是否需要一個起碼的期限,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考慮。
學徒應征服兵役復員后繼續當學徒的時候,其學習時間可以前后合并計算。
5.學徒因病和非因工負傷連續停止學習滿六個月的時候,應該休學,休學后在一年內身體復原,可以恢復學習,否則,應該解除合同。
6.學徒開始學習后半年內,如果發現患有嚴重慢性病,不能繼續學習的,應該解除合同。
(三)關于生活補貼
1.學徒的伙食費標準應該根據城市、鄉村、礦山、野外等不同的工作條件,各行業的特點,和各工種勞動強度的差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規定幾個標準。
2.學徒學習期為四年的,其第四年的零用錢可適當提高一點,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3.學徒因病和非因工負傷連續停止學習不滿六個月的,生活補貼照發;超過六個月休學后,停發生活補貼。
4.企業停工期間,學徒的生活補貼照發。
5.鐵路、航運系統規定運輸部分學徒的生活補貼標準的時候,應該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的意見;其所屬工廠中的學徒,應該同樣執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規定的生活補貼標準。
6.志愿入伍的軍人復員后當學徒,其生活補貼按照學徒生活補貼標準第三年的最高標準執行,但是不能執行第四年的生活補貼標準。
7.某些個體腦力勞動者(如中醫)培養學徒,如果習慣上是由學徒自備生活費用的,仍然可以從習慣辦理,或者由師徒雙方自行協商確定。
(四)關于學徒參加計件工作
1.學徒參加計件工作的時候,他所做的那一部分工作量,原則上不計入師傅(或工組)的工作量之內,具體辦法由企業主管部門制定。
2.學徒轉為正式工人后的第一年,參加工作計件的時候,按照本單位生產工人一級(最低)工資標準計算計件工資;從事個人計件工作的時候,按照本單位生產工人一級(最低)計時工資標準執行。
(五)關于獎勵、津貼和勞保福利待遇
1.學徒可以享受合理化建議獎和不屬于工資基金開支的其他獎勵。
2.學徒可以與本企業職工同樣享受保健津貼(高溫津貼)和出差補助費。除此而外,所有野外津貼、林區津貼,生活費補貼、地區津貼、施工津貼等,學徒都不能享受。
3.學徒可以與本企業職工同樣享受生產和工作所需要的防護用品。
4.學徒本人住公家宿舍的時候,免收房租、水、電費。
5.學徒家庭生活有困難的,不適用職工的困難補助辦法,應該由當地政府按照社會救濟辦法處理。
6.學徒因病和非因工負傷醫療所需要的醫藥費、住院費和住院伙食費本人負擔有困難的時候,由所在單位酌情補助。學徒休學以后,停止享受醫療補助待遇。
7.學徒休學回家所需的路費,可由原單位酌情處理。
(六)關于學徒轉為正式工人、職員后的工資待遇
[關鍵詞] 文學;小說;影視;改編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文字為媒介來創作詩歌、小說、散文等體裁的文學作品,來表現情感、再現生活。而影視是一門聲畫藝術,是通過直觀的畫面和聲音沖擊人的視聽器官來傳達觀念。文學不同于影視,影視是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文學則是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它們通過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現自我。
影視和文學具有一種先天的親緣關系,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與文學藝術相比,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自誕生至今也僅有百余年歷史,電視的歷史甚至更短??梢哉f,影視藝術的發展需要得到歷史悠久的文學的滋養。文學可以提供一套相對完整的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式和方法,這無疑為影視創作供給了天然的豐富的養料。縱觀世界影視發展史,諸多經典影視作品都是依據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改編而來。優秀的文學創作可以為影視作品提供堅實的故事基礎、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人物性格、獨特的表現手法等,這樣也就為導演搭建了一個得以發揮想象進行二度創作的空間。
在國外,根據莎士比亞、雨果、小仲馬、狄更斯、海明威、托爾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銀幕形象。另外,在世界影壇,許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影片,如黑澤明的《羅生門》、科波拉的《教父》和《現代啟示錄》、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以及《亂世佳人》《美國往事》《法國中尉的女人》《克萊默夫婦》《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等,都依據經典或流行的文學原著改編創作而來??梢哉f,正是在文學甘泉的滋潤下,影視藝術勃發出了日益旺盛的生命力。文學儼然成為影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然而,在我國文學與影視的關系卻一直沒有得到統一的認識。在20世紀80年代,著名電影導演張駿祥先生曾提出“電影就是文學”的偏激觀點,他把電影等同于文學的說法否定了電影的獨立性。雖然“電影就是文學”的觀點遭到否決,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影就沒有文學特性和文學價值。在影視創作的前期,文學劇本的打磨與推敲成為重中之重,它需要為以后的拍攝作好鋪路搭橋的準備工作。文學劇本會對電影的思想主題、人物形象塑造和藝術表現手段等做出基本的框定,之后在具體的拍攝中將其轉換成銀幕形象。“雖然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由語言文字所體現的文字消失了,但文學的價值卻在與其他藝術的結合中被保留下來?!雹僦袊谖宕脑S多電影作品,如《霸王別姬》《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曾有評論者指出,第五代導演的電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骨子里流的是別人的血液。張藝謀至今感嘆,一個好的文學劇本對于電影創作的重要性。電視劇同樣如此,《四世同堂》《蹉跎歲月》《新星》《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以及歷史劇《雍正王朝》等也均由小說改編而成。優秀的文學作品不但為影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故事基礎,而更為重要的是,提供了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理解方式。
李安導演的《斷臂山》根據1997年安妮普羅克斯的短篇小說改編,小說原作只有數十頁,文字極其精簡。導演將自己獨特的理解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容和二度創作:“愛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當愛降臨時,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不妨把性別撇開?!庇捌趦灻赖奈鞑匡L光和略顯滄桑的吉他音樂的襯托下,兩個牛仔之間的愛情如泣如訴,達到了“從沒有過地如此純潔、神圣地刻畫兩個男人間的愛情”的境地,而影片的最后,Ennis目送自己即將與心上人結婚的女兒驅車離去,打開衣櫥,凝視著斷臂山的明信片,飽經滄桑的臉上老淚縱橫,說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時候是如此地凄涼。這樣的愛情故事超越了性別、文化、種族、地域,令觀者唏噓感嘆。可以說,《斷臂山》從小說到電影,升華了原著中細膩優雅的文學意蘊,將這種文學性轉化為形象化的視聽語言,讓觀眾通過影像去領略和回味其中的妙處。
正因電影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時,運用影視媒介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特定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有助于他們了解外國文學作品所涉及的地域風情和社會習俗,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價值觀。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文化潛力還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利用電影進行文化教學將大有助益。
(一)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外國文學包括歐美、亞非拉許多國家民族的經典作家作品、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內容豐富龐雜。因此,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首要困難來自于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再現。外國文學形象再現了各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描寫了不同階層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而這些與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必然會表現出明顯的文化差異和文化隔膜,這就造成了一定的接受困難。而電影,則可以營造一種特定的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和了解到文化的差異。在電影中,環境、風俗、禮儀、服飾、言談舉止等一系列感性印象替代了抽象的文化符號,原本不可觸摸的“文化”被置換成了具體可感的場景,有利于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如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我們在輕松愉悅中感知到了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電影《名利場》通過具體的場景和形象使我們看到了19世紀英國中上層社會名位、權勢、利祿原是相連相通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出身寒微的蓓基•夏潑要不擇手段飛上高枝了;而2013年由巴茲•魯曼導演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不僅還原了小說中描繪的1920年代的紐約的質感,甚至找回了那種“爵士時代”的某種耽美和玩樂主義的感覺。電影以最為直觀和生動具象的方式反映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文化情境,無疑有助于學生體會外國文學作品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二)促進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和反思
在外國文學中,有些經典作品盡管聲名遠播,卻由于種種原因使中國讀者望而生畏,如美國當代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海勒曾以這部小說迅速走紅文壇,產生了震撼性效應。這部小說是海勒為讀者精心設計的一座文字迷宮,“小說自然時間序列被破壞,因果關系也缺失,各章節、各段落可以相互取代,可以從任何位置開始,也可以在任何位置結束?!边@種刻意為之的“混亂無章”對于很多追求情節生動曲折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艱辛的閱讀旅程。而借助于邁克•尼克爾斯導演的同名電影,則更有利于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觀影中,我們感知到了整個飛行大隊士氣低落的氣氛,士兵們有的酗酒鬧事,有的開小差,有的找胡混,有的架了飛機作超低空冒險飛行解悶。尤索林地站在隊伍前接受勛章,丹尼卡醫生活生生地變成了一個“死人”,這些畫面不僅給觀者以一種忍俊不禁的感覺,又傳達出了作品中憤世嫉俗的深層含義,令人悲傷,引人沉思。
二、運用電影進行外國文學教學的注意事項
如上所述,電影對外國文學的文化教學大有裨益。但這并不是說可以用電影賞析來代替正常的教學內容,更不能把外國文學課程當做影視鑒賞課來上。結合教學實踐,在運用電影進行外國文學文化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選取優秀影片
在外國文學史上,有很多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了電影,從網絡上流傳甚廣的一個帖子《88部電影,外國文學史不用愁》就可見一斑。但影視和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在創作方式、表現方式、存在方式和受眾接收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作品在文學史上默默無聞,卻因為被改編成電影而帶動了相關圖書的熱銷,如F•S•菲茨杰拉德的《返老還童》,原本不為人們所注目,卻因2007年上映的、由大衛•芬奇導演、皮拉德•皮特主演的同名電影而名聲大噪;而某些由經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卻反響一般,如海明威的《老人與?!吩粩荡胃木幊呻娪?,其中1958年上映的同名電影在當年的奧斯卡中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獎項,以及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攝影獎提名,但海明威本人卻很不認同演員的表現,很多觀眾也反映影片比原著要遜色很多。在外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名著也被不同國家、民族、時代的導演們搬上屏幕,如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有多個影視版本:1940年版、1980年版、1995年版及2005年版,其中,1995年BBC的6集迷你劇是公認的迄今為止最好的版本。而這首先得益于它忠實于原著,不過多地烘托男男女女的情感悲哀,通過對話來刻畫世俗的人物形象,那些瑣碎的、奧斯丁式的幽默被保留了下來。面對這種現象,在外國文學文化教學中,要慎重選擇影片,盡量選取那些忠實于原著的、文學性較強的影視作品。
(二)進行有效賞析
由于課時的限制,在課堂教學時間內放映整部電影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一方面,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外進行完整的電影賞析;另一方面,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把最能體現外國文化、民俗風情的片段剪輯出來,在課堂上適時展示。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又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外國文學課程的興趣。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決不能僅僅把影視欣賞當作娛樂消遣。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到“四熟”:對教材內容熟悉、對作品內容熟悉、對影片內容熟悉、對學生學情熟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文學文本和影片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整體的認識,在播放影片時進行恰當的點評和講解。而在欣賞之后,教師還應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或單純從影視欣賞角度出發,探討中外文化的差異;或從影視改編的角度出發,探討影片有哪些創造性叛逆以及對作品主題的影響。這種思考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主題發言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觀后感的形式來抒發。如此,學生不僅通過影片欣賞鞏固了文學知識、豐富了文學素養,還提升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鉆研精神。
[關鍵詞] 影視話語;《紅粉》;當代文學;經典化
當代著名作家蘇童的許多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并引起普遍關注,其中小說《紅粉》于1995年由李少紅導演拍成同名電影曾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10年之后,2007年20集電視劇《紅粉》熱播,又對小說以影視話語的方式進行了新的闡釋。在影視改編與小說文本互動的關系中,批評者尤其是一般的文學批評者往往關注小說“文學性”在改編中的“流失”,甚至對影視改編文學詬言頗多。在我看來,在當下影視和文學發展的多元背景中,這種“詬言”大大遮蔽了影視話語之于文學的功能和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的語境中,影視話語對于文學文本的廣泛認知、價值闡釋和經典建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以《紅粉》的影視改編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影視敘述與認知廣度
“人們可以通過肉眼的視覺來看,也可以通過頭腦的想象來看。而視覺形象所造成的視像與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反映了小說和電影這兩種手段之間最根本的差異。”[1]但是,如果我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影視話語方式對提升文學大眾認知程度的作用則是非常明顯的,而這一點對于當代文學的“經典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就《紅粉》來說,小說《紅粉》在文學界首先是作為先鋒文本來解讀的,經過影視改編,小說由影視敘述迅速走向大眾空間,被一般讀者所廣泛認知。從這一現象來考察,要理解影視敘述對文學認知廣度的提升效應,應該首先探討小說《紅粉》何以是一個“先鋒”的文學文本。我們這里只是在先鋒小說的整體敘事語境中從三個視角去指涉《紅粉》的“先鋒性”敘事特征:
第一,敘事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后現代文學思潮中的敘事方式。美國文藝美學家伊哈布•哈桑透視了后現代主義的審美特征,把后現代主義的本質特征歸納為“不確定性的內在性”。盡管《紅粉》不能說成是嚴格意義上的后現代小說,但在敘事中充滿了后現代意義上的“不確定性”。我們來關注小說的題目和兩個人物——秋儀和小萼?!凹t粉”一詞顯然有著多義性和模糊性,具有多種闡釋的可能,作為小說的題目命名顯然意欲凸顯這種“不確定性”。再從人物來說,如果在敘事中把秋儀和小萼整合成一個敘事符號,把兩個人的生活都放在這個符號下演示,讓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生存可能,從而來揭示現代生存境況中的矛盾和分裂,那么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先鋒派寫法。蘇童沒有這樣做,然而重要的是,在閱讀中讀者卻被導向這種“先鋒”敘事的設想,感知了兩種敘事張力下所切分的生存狀態,使整個小說的敘事視角和敘事結構向先鋒小說的敘事方向游移。
第二,敘事的顛覆性。先鋒派寫作的文化邏輯是從反思和背叛開始的,以審視的思維實施對傳統中心體制的顛覆,是一個充滿反抗性的文學思潮。處在這個文化思潮中的中國先鋒小說也彰顯了顛覆的姿態,對傳統的“合法化”做了瓦解的努力?!都t粉》敘事的顛覆性集中表現在對歷史和歷史意義的顛覆。小說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敘述,從一個敘事視角打開了考察歷史的角度,敘寫了那個時代的特殊群體。秋儀、小萼的生命狀態在敘事結構中不斷被延伸,然而這種敘述又不斷與時下的歷史進行對話,造成讀者感到小說的敘事線索不斷地停頓,從而對傳統意義上那個時代的經驗產生質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紅粉》的先鋒敘事試圖撕開歷史的面紗,以消解價值的思維去觸摸歷史真實的內核。
第三,敘事語言的先鋒性探索。與其他優秀先鋒小說一樣,《紅粉》對其敘事語言也進行了先鋒性的探索和運用。在敘事的順延過程中,《紅粉》的敘事語言不時形成頓挫,使讀者在這種停頓中產生了密集的閱讀想象,如人的真實和虛假、人與環境對峙的無奈和擠壓等,從而產生了一種消解意義的沖動。這樣一來,便形成了潛在文本的言說,潛在文本造成了小說文本的分裂,兩種文本的互文效果也就形成了小說獨特的藝術創新?!都t粉》的這種語言在敘述中實現了能指和所指的分離,使讀者對故事之外的時空進行思考,對潛在文本做深刻的理解。
對于大眾讀者而言,“先鋒”小說一般是晦澀難讀的,而《紅粉》這樣一個富含多種“先鋒”因素的文本因影視話語敘述走向了大眾視線,拓展了小說傳播的廣度,而這正是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
二、影視闡釋與評估深度
接下來的問題是,影視版《紅粉》是如何通過影視話語對“先鋒”小說文本《紅粉》進行闡釋的?影視話語又是如何“改編”先鋒敘事并使其走向讀者大眾的?這實際上直接指涉了影視話語對文學文本的闡釋、評估方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形成了以后結構主義為中心的新敘事學。后結構主義敘事學強調閱讀行為所起的建構作用,“無論閱讀是怎樣的客觀與科學,閱讀的對象總是由閱讀行為所建構的?!盵2]同樣,我們對于影視《紅粉》的感受來源于視角觀賞行為。我們在觀看過程中不難感知到影視《紅粉》從影視的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和敘事結構上按照自己的話語方式努力去構建一種穩定的意義,采用的是易于走向觀眾的影視敘述路徑,連貫性、富有吸引力和能感染人是影視敘述的重要表征。其一,影視《紅粉》按時間順序來實施敘事行為。影視《紅粉》選擇用時間順序來安排場景轉換和行為進程,組成了非常完整的故事情節,整體敘述是延續的,我們似乎在走進一個風塵女子的民間傳奇世界,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而且明顯帶有“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敘述手法。而先鋒小說卻與此不同,實施對故事性的顛覆,對故事的情節、連貫性進行反諷,打破敘述的線索,以曖昧取代明晰。其二,影視《紅粉》聚焦對人物的影像表現。非常明顯,影視《紅粉》給了人物完整并相對豐滿的形象,而小說文本則淡化了人物形象,人物只是文本中的一個符號,敘事側重表現光怪陸離的現代意識,“寫人物的小說徹底地屬于過去,它是一個時代的特征”。[3]在影視《紅粉》的話語敘事中,秋儀的倔強、潑辣和傷感,小萼的怯弱、順從和柔情都十分豐滿地凸顯出來,同時也表現了窮途末路的昔日闊少爺老浦的生活和性格,甚至連貪婪、刁蠻的鴇母和冷淡、頑固的浦老太太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三, 影視《紅粉》在敘事結構中注重構建觀眾情感。在重視情節的影視敘事結構中,《紅粉》通過營造敘事場景的氛圍來構建觀眾的情感,使觀眾情感與影像敘事得到了同步演示,形成了影視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親近關系。秋儀大鬧喜紅樓,因小萼引發的訓練營騷亂,婚宴之際小萼與秋儀相見等情節引人入勝,在曲折中把故事引向,提升了觀眾情感與影視敘說的融入程度。在這種影視話語敘事結構中也加入了一些讓觀眾能夠“觸動”的場景氛圍和細節表現,大大增強了故事性和人物形象的豐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對應了觀眾的期待心理,觸摸了觀眾情緒的敏感點,用一種感傷的情懷把觀眾帶到影視敘事的氛圍中去。而小說《紅粉》卻盡力破壞讀者的閱讀情感,用錯亂和消解的方式來打破這種預設中的對應關系,從而使傳統敘事意義的追求走向斷裂和破碎。
正因為如此,影視《紅粉》以自己的話語方式對小說《紅粉》的敘事成功地進行了轉換,展開了一個完整的影視文本,“使文本能夠得到讀者方面的理解才來安排或使用這些材料的”[4],并以自己的話語方式走進了一般讀者和批評者的視線。更為重要的是,影視從接受學的角度重新對小說進行了闡釋,從“大眾”和“先鋒”整合的維度上對小說的文學價值進行了深度評估,使小說走上了不斷被閱讀、反復被闡釋的“經典化”之路。
三、影視話語與“經典”構建
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布魯斯東指出:“小說與電影像兩條相交叉的直線,在某一點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點上,小說和電影幾乎沒有區別,可是當兩條線分開后,它們就不僅不能彼此轉換,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點?!盵5]這是更多地從兩種藝術的本體屬性考察,如果從它們傳播過程中的相互影響來說則大不一樣了。正是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認為,當今影視話語敘述是當代文學特別是新時期文學“經典化”必不可少的重要路徑。
由于新時期文學的產生發展和傳播影響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存在的社會組織模式發生了復雜的變化,其生產、傳播和接受的方式也在這種變化中發生了復雜的轉換,因此,對于新時期文學的考察也出現了矛盾復雜的局面,公眾空間的評判聲音有效地促使文學批評充分多元化,并使對文學價值的闡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維空間。如果從媒體文化與文學的關系中考察新時期文學的“經典化”,那么如何利用影視改編等傳播媒介增強“經典化”敘述,并形成有利于彰顯“經典”要素、凸顯“經典”品格的傳媒敘述則是新時期文學經典化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這里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影視傳播媒介往往與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緊密結合,把影視話語與“經典化”聯系在一起,是否會以犧牲“經典”的品格為代價?正像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阿多諾認為應對大眾傳媒予以深刻反思一樣,國內不少學者對諸如影視改編的傳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持一種否定的態度,擔憂會造成“經典”品格的“淪喪”。在我看來,盡管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理論問題,但從新時期文學“經典化”的實踐來看,我覺得目前不是“經典”文學品格在傳播中的“喪失”,而恰恰是更多“經典”及其“品格”被遮蔽、未發現,是太多的文學作品沒有被閱讀、被闡釋、被流傳和被認可,因此從接受學的角度來考察,能利用影視傳播媒介讓一部作品走進大眾的視線,得到大眾讀者的閱讀和認知,本身就是這部作品的幸運,而被大眾讀者閱讀和體認正是一部作品“經典化”的必要環節,尤其在目前新時期文學“經典化”遭遇“擠壓”的語境中,通過影視話語讓更多的文學作品受到更多的關注,讓更多作品潛在的“經典”品格浮現出來,這對于當代文學的“經典”建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作為語言[m].吳岳添,趙家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03.
[2] [英]馬克•柯里.后現代敘事理論[m].寧一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
[3] [法]阿蘭•羅伯-格里耶.快照集•為了一種新小說[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