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歷史課程改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課程改革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案,編寫了新版的初中歷史教材,方便了初中歷史老師和學生對歷史的研究和學習。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要將重點放學生身上,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進一步研究。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科學的新理念,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力。
一、關于課程改革視閾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的概述
(一)課程改革視閾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內容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的內容,就是以人教版教育教學的大綱為指導思想,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不斷學習掌握和積累過程。使學生積少成多,由不會到會的過程轉變;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積極進取,熱愛歷史課堂教學,了解和掌握歷史發展的進程。在教學的方法上采用開放式、參與式、啟發式、合作式、小組討論式等新的教學理念。
(二)課程改革視閾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是為了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了解和掌握歷史的發展進程。課程改革視閾下,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將傳統教學中的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疲勞備戰等方法割舍掉,改為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寓教于樂,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加強對學生自身素質教育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操,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二、課程改革視閾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方法創新的基本思路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特點,就是運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的思路,使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連。課程改革視閾下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將這一點牢牢的掌握,圍繞這一點開展工作,將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教育教學的內容緊密結合,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一)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教學過程互動
新時期課程改革以來,運用人教版教學大綱,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增強學生主體地位意識,主動的進行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在歷史課堂中與歷史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學習,改變傳統教學中老師占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灌輸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開闊了學生的學習思路,極大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歷史的演變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互動,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
(二)推進啟發式教學,開發學生歷史思維
啟發式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人教版教學特點的具體表現形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傳統教學中一問一答的教學方法,加強提問的方式和水平,將問題設計的恰如其分,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課前和欲望,難度不要太大,大多數學生都可以作答,具有發展研究的意義。在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的同時,也起到了開發學生想象思維的目的,使學生養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擁有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三)凸顯問題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新時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點,是以人教版教學大綱為中心展開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增強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這與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學理念相一致,鼓勵學生多問、多想、多思。課程改革視閾下,初中歷史課堂創新教學思路,將問題參與式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來,核心思想是以問題參與的方式,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思考。在這個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增強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改革視閾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重點是認真貫徹和落實人教版的歷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歷史課堂的生動有趣性,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正確的樹立世界觀、人生觀、發展觀,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一、問題與困惑
(1)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歷史知識掌握的太少了。由于河南省中招考試中,歷史是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要求過低,導致學生在初中時對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如有的學生連最基本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分不清。而高考又是閉卷考試,學生連常用的歷史語言都不會用,更不用說活學活用歷史知識了。
(2)高中新教材內容的時間跨度大、體例新、容量多、學術性強、難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內在邏輯嚴密。教師一節課四十分鐘根本講不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不是內容多而是內容好似壓縮餅干,再加上學生的初中歷史知識的“膚淺”,致使前后內容無法銜接。如在講授必修(一)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要介紹北宋為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鏟除地方割據的基礎,就必須給學生講解唐中期如何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國是如何形成的。這就必然會浪費不少時間,但如果老師不介紹,而大講特講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學生根本不知道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也就無法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3)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未完全更新。教師受原有的教學習慣的影響,在教學上還是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 舊的教學模式。或者認為只要把知識講到位了,就等于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不去考慮學生是否樂學優學。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就無法真正調動起來,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木偶。而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不會好到哪里去。
可見,搞好歷史新課程改革任務艱巨,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它內容的變化與知識點的瑣碎。這就需要歷史老師在吃透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的同時,把歷史課這份粗糧加工成“滿汗全席”。
二、總結與反思
(1)鉆研考綱、吃透教材、更新教學理念。傳統的歷史教學只關注知識的傳授,不關注知識的應用;只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只關注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建構知識的過程;只關注智力的發展,而忽視情感的發展。這種教學方式讓教師沒有創意,沒有熱情,波瀾無驚,讓學生沒有興趣,學起來味同嚼蠟。教師在吃透教材和考綱的前提下,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注重學習過程。采取觀察、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充滿自信地參與課堂活動,從不知到有知,逐漸構建新知識。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差異,創導學生敢于表達個人的觀點、意見或情感,敢于自主提問,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教師充當積極的傾聽者,允許學生出錯,并給予適時的幫助。
(2) 注意初、高中教材的銜接 。從初中通史式的教學,發展到高中中外合編的專題式教學模式,跳躍性強,時間跨度大,增加了教學難度。從新課標來看,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初中教材刪減了大量的基礎知識;高中教材卻采用專題式教學,專業性較強。高中教學的專題應是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和深化。它們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因此有必要為高中學生“補課”,簡要補充某些歷史問題的來龍去脈,來補充學生的通史知識。
(3)給學生布置一些小型的研究性習題,以補充課本知識。例如:在介紹科舉制度的時候,可布置學生課后查找科舉制走過的歷程。這種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不僅需要學生準確把握史實,而且這個學習的過程既可培養學生查找、歸納、分析資料的能力,還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的能力。
一、歷史教師必須要轉變教育思想
教育觀念是一種教育思想意識,對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學行為有重要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轉變教育觀念也成為每個教師的共識,關鍵看怎樣落實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學過去較多注重講述法,這對于歷史事實的再現和認知功不可抹。然而有悖于今天倡導的“一切為著學生”、“一切為著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觀。所以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走下講臺,變“講臺上的圣人”為學生的啟導者、合作伙伴、知心朋友。歷史教育也必須讓學生自己去走近歷史,感知歷史,學會用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來認識人類社會,進而運用歷史的視野來審視社會現實,思考人生價值,提升自己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歷史教育的目的,切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擺正師生位置,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得到尊重,使他們在學習中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歷史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求為基礎,主動體驗和感受歷史的過程,也是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樹立真誠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信任感,這樣才能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美好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輕松愉快、自覺主動地參與思維、理解等一系列活動。在課堂中,學生有充分的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要盡可能采納合理的建議。教師應對學生的各種發現和見解給予鼓勵,并進行恰當的引導,從而讓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中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
二、歷史教師必須學會創設教學情境
1、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歷史情境。如七年級上冊《燦爛的青銅文明》,講述奴隸的悲慘生活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以第一人稱的語氣這樣敘述:“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馬加一束絲買回來的一個可憐的奴隸,我一直過著最黑暗、最悲慘的生活。每天干著忙不完的活,卻從來都沒有吃飽過一頓飯,還經常受到主人的鞭笞,我的身上刻著恥辱的印記。白天,已勞累了一天,晚上,為了防止我逃跑,主人還要用枷鎖鎖住我的雙手。每到祭祀祖先的時候,主人還會殺掉我和我的同伴做殉葬品,他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放過我們,我知道我會被殺死去為他陪葬……”。用低沉、緩慢而蒼涼的語言再現奴隸的悲慘命運,同學們在深受感染的同時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和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之上的。
2、通過圖片、實物創設歷史情境。充分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幻燈、電影、電視、錄像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其直接興趣。如講《帝國主義的狂潮》時,首先掛出《時局圖》,引導學生觀察黑熊、老虎、太陽、青蛙等各代表哪一個帝國主義強盜?這幅圖說明了什么?當指出以后,帝國主義就象這些毒蛇猛獸撲向祖國大地,吸吮著母親的乳汁,可愛的祖國即將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殆盡時,同學們個個義憤填膺,小拳頭捏得“咯咯”直響,似乎要將這些殖民強盜砸個粉碎。
3、 通過多媒體創設歷史情境。多媒體教學的出現為我們改變歷史課堂教學多年來一貫沿用的“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傳統手段開辟了新的途徑。首先,多媒體教學軟件把形、聲、色、光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繪聲繪色地展現歷史畫面,使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從冷冰冰的書本文字中活了起來,生動而迅速地擺到了學生面前,從而大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更為直觀。這種直觀會使他們對許多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其次,多媒體軟件具有以下特點,使教學獲得了極高的效率。如講《秦始皇統一六國》,讓一幅秦始皇畫像徐徐移入屏幕中的“戰國七雄形勢圖”,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神韻和氣勢。再如揭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的進程”,采用計算機技術,在空白的中國地圖上,陸續加上《》、《》、《》、《》的內容,可以看到割地面積越來越廣,賠款的數額越來越大,被迫開放的口岸越來越多、直至深入內陸。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其特有的直觀動態性,能再現歷史,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動態的歷史情景,使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在“真實而復雜”的歷史問題中體驗歷史、感知史實,對史實的本質理解更透徹。
【關鍵詞】有效課堂 導學案 目標明確 教學相長 情景設置 有的放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新的課程理念和新課程要求的推動下,廣大教師的教學觀念正在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促使教師的教學形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教師由原來的主導地位轉變為組織引導者,學生由被動學習也逐漸過渡到自主學習為主,合作、探究成為課堂的主流,新的課堂形式已慢慢形成。可以說,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的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提倡自主學習,泛化為自流無序;提倡合作探究,泛化為有型無質的固定模式程序;提倡鼓勵學生,……這些泛化,使我們的一些課堂流于形式而沒有實效。基于此,如何實現有效或高效課堂,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及課后的反思中,得到了一些淺顯的認識,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有效課堂的含義
要實現有效課堂,首先必須明白什么是有效課堂。我認為,有效課堂側重在“效”字上,而這個“效”主要包括“效果”和“效率”兩個方面。“效果”又涵蓋兩個方面,即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結果及學生的學習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目標一致,也就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體現。而“效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教學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歷史學科這種在初中各學科中被稱之為小學科的科目,往往具有課時時間少,課程任務重,復習時間特別短的特點,講究課堂效率,更是我們歷史教師所要努力的方向。總之,我認為,一堂課中,教師教得有法、學生學得快樂、當堂測試師生滿意,那就是有效的課堂。
二、如何實現有效課堂
了解了有效課堂的概念后,我們要實現有效課堂,主要就從“效果”和“效率”上實現突破。
1.準確理解教材,制定教學目標
教師要做到教得有法,就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核心,所以它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最終歸宿。課堂教學的進程與發展,教學質量的高與低都直接受到教學目標的制約和影響。
設計準確的教學目標,必須深刻領會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和對教學內容的功能價值進行深入分析,如教學內容包涵了哪些思想、方法、觀念等,然后結合教材,分析把握它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生來說,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基于學生的發展規律,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過高或過低的教學目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要客觀分析學情,這樣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實現有效課堂中的“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我所教的四個班級中,通過對學生入學成績的對比,再利用兩周時間通過課堂提問、課堂觀察、完成作業的情況,以及學生來源于城鎮還是鄉村、班主任對班級學生的介紹等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后,發現有兩個班級的學生素質比另兩個班的素質稍低,接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稍弱,學生自控能力較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就是學生學情的一部分,根據這樣不同的學情,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分成兩個層次的目標。例如,在對《秦的統一》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時,對學生素質較高的兩個班我的設計如下:
知識與技能: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和修筑長城、開發南疆的有關史實,列舉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統一的具體措施。
過程與方法: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歷史作用”為題展開討論,嘗試與同學交流和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習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培養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秦朝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為題,探討秦的統一以及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感受國家統一的重要性。
而對另兩個班學生,根據他們的學情,我將過程與方法設計為:通過展示歷史上人們對秦始皇的各種評價,來引導學生形成對秦始皇歷史作用的正確看法,學習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培養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習慣。因為這兩個班學生原來沒有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所以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而且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積累的課外知識較少,見識面較窄,這就限制了他們對秦始皇治國措施的看法,如果讓他們直接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歷史作用”為題展開自我討論,學生是提不出什么看法的,其結果就是造成冷場。如果能夠先給學生幾個觀點,然后引導他們根據這些觀點結合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來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在被動中主動形成自己的觀點,就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同時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事實證明,這節課學生在針對不同歷史上對秦始皇不同的觀點的討論是比較積極的,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要真正的備一節好課,我們做老師真的不能“偷懶”。
2.采取有效措施,落實教學目標
實現有效課堂,落實教學目標是關鍵。新課程下,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由原來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的舊模式逐漸轉變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假設答案――驗證答案――評價體驗的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措施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⑴師生目標明確,胸有成竹才能事半功倍
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應該讓學生明確,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過去的教學中,教學目標只成竹于教師的心中,而學生并不知道每節課自己應該了解什么、掌握什么、達到什么樣的能力,只是混混沌沌的跟著老師的思路前行,最后才被動的知道了這節課老師的教學目標和自己的學習目標。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是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就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才能在學習目標這條無形線索的引導下,沿著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得出正確的結論,使整個課堂取得“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也便利于教師更好的駕馭課堂。同時,還能讓學生在今后的自主復習環節中,明確復習目標,提高復習效果。所以,每節課的第一環節我認為應該首先展示學生的學習目標,并簡單解釋或強調學習目標中的一些內容,使學生真正認知自己的學習任務。
要使學生真正看懂學習目標,還要教學生去解讀學習目標,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歷史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分為三個層次的要求,即:①凡在學習目標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也就是要背誦的內容;②凡在學習目標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凡在學習目標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來解決新問題、現實問題也就是以古鑒今。這三個層次能力的要求,也就是教師考試命題時的主要依據。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更明確了。
⑵以學案促教學,做到教學相長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已經成為課堂學習的主流,于是催生了“導學案”的課堂教學模式。我認為,這種“導學案”的教學模式,能很好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是尊重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表現。也真正使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傳統的歷史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猶如知識的容器,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學生學習歷史的個性被扼殺了。使用導學案,教師由主宰者轉變為知識學習的引領者和組織者,而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提高課堂效率。而通過自學而掌握的知識,也使學生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探索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導學案中,第一部分的設置就是提出學生的學習目標,這就可以真正的實現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否則只用多媒體課件或其他形式展示一下的學習目標,對學生來說也是形同虛設,這節課了解了,下一節課又忘記了,更不用說用學習目標來指導自己的復習了。本學期開學初,我就在本人所教的兩個成績相當的班級中的一個班級進行學案教學實驗,經過一個月的實驗,使用導學案教學的班級,在第一次月考時與原來另一個成績相當的非實驗班相比,優秀生的人數就多了4個;到了段考時,在整個年級各班成績都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實驗班成績卻有所提高,且與原來成績相當的非實驗班級的優秀人數的差距擴大到了十個。這讓我更堅定了使用學案進行教學探索的決心,學生也反應有了導學案學起來輕松多了。所以我計劃下學期在自己所教的四個班級同時展開學案教學,而且在本學科組中推廣。當然,要以學案促教學,真正實現有效課堂,關鍵還在于課前對學案的精心編制,課堂上科學組織、靈活運用,否則,導學案也可能會成為我們師生教與學的束縛。
⑶注重情景設置,激發學習興趣
要讓學生學得快樂,就必須用各種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兩句話生動的說明了興趣在一個人求知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歷史教學中,對歷史課提不起興趣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了。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我們廣大歷史教師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找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今天,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又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徑。其中,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我認為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感性認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通過設置歷史情境,可以讓抽象的歷史具體化,枯燥的講述生動化,單一的課堂多元化。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調動起來,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牢牢吸引。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可以用別具一格的導入,或是恰當、適時的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或是準確而充滿激情的講述,也可以用干練、懸念式的結尾等歷史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更易于和樂于接受歷史知識。例如,在講述《三國鼎立》這一課時,上課前,在部分學生對這一內容較感興趣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大多數學生熟悉也愛哼唱的歌曲《曹操》,歌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東漢末年和爾虞我詐的三國時期,這一來就把學生的興趣點提到高峰,這時我趁勢提出了本節課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導入新課……這一節課,學生們帶著激揚的學習興趣直到下課。所以這節課學習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⑷邊講邊練,有的放矢
傳統的教學環節,往往都是在教師把全部的基礎知識講授完畢后,再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不可否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確實也是有成效的,但如果能夠做到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話,效果會更好。既每講一個重要的知識點,都設計與此知識點相關的習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訓練,這種有的放矢的訓練,目的明確,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識,也更容易體驗成功的快樂,記憶也將更深刻。那么,在相同的時間段里,這種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應該比傳統的方法所獲得的效益更高。當然,在設計練習題的時候,題目不宜過多,如果是考查記憶能力為主的基礎知識,一般一個知識點以3道選擇題為合適,最好是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或易錯易混類型的題目,在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就強調這些易錯易混的地方,學生印象會更深刻。如果是課標要求理解和運用的知識點,可以設計一道材料題來進行針對性練習。我在上述學案教學實驗中,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邊講邊練這一環節,學生也普遍反映這一環節容易讓他們記住一些易混的知識點,通過練習也容易加深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把握。
三、實現有效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現有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充分預設,把握環節,確保教學任務當堂完成。在實施有效課堂過程中,隨著課堂模式的轉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也活躍了,但如果不注意控制好課堂節奏,教學任務往往不能及時完成、“雙基”落實不到位,或者是展示的內容只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或者達標檢測、歸納反思環節得不到體現,課堂顯得支離破碎。以前一節課完成的任務有時候需要兩節課才能完成,致使教學進度受到影響,從而也影響了教師進行課改的積極性。影響課堂環節控制的主要因素是對課堂的預設不足,一個是每一個環節的時間預設不足,第二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預設不足,第三是教師應變能力不足導致對于沒有預設到的問題不能做出及時的調整、處理。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預設,同時要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當堂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堂,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第二,在利用導學案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導學案中“雙基”的內容并由各組長做好檢查和記錄,課堂上主要是引導和組織學生思考和解決導學案中所設置的問題,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教學任務當堂完成。導學案設置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如:體現“雙基”的基礎題、培養綜合分析能力的能力題和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的拔高題等三個層面,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導學案真正成為學生的“導航儀”。
第三,在進行情境化教學的過程中,情境設置、體驗設置要適而可止,要有的放矢,不能“為了情境化而設置情境”。不能為了提高學生興趣,讓我們的歷史課成為歷史圖片展示課,或者是游戲課、戲劇課。有的教師為了營造生動的課堂、創設生動的歷史“情境”,搜尋大量資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給學生,把歷史課上成了圖片展示課。例如在一次優質課展示活動中,某位老師在我所執教的一個班級中進行展示課,在這一節課里,他設置了三個游戲環節,學生們可以說是過足游戲癮了,但當堂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下課鈴就響了。課后我重新復習這一課內容時,發現學生無法完整歸納出所學的知識點,對應知應會的知識點說不出個所以然,可見,這位老師的展示課應該說是失敗的。這樣的課,既違背了新課程理念、也丟掉了歷史課的基本特色,走入歷史新課改的誤區。
【關鍵詞】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教學模式;創新與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初中地理新課程不再提倡死記硬背的學習理念,而是強調實現初中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過去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學習,根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新課程還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改變過去單一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由學生主動參與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打破過去單一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以及合作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可見,新課程提倡學生主體意識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這一點與以往的教學理念都大有不同,對我們多年來形成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形成了顛覆性的挑戰。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如何適應初中地理教學的發展,成為新課程背景下的合格教師,是擺在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次大考驗。
為了適應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生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教師就要改變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主的教學理念和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展開教學工作。面對新課程對于初中地理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我們廣大的初中地理教師不能坐以待斃,不能被動的等待和應付,而應該主動出擊,主動的調整與新課程教學不相適應的理念和行為,主動適應新課程發展對于教師的各項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適應新課程對初中地理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呢?下面結合我自身的理解對以上的這一課題做一番探討。
1 教師觀念要更新,角色要轉變。
1.1 要樹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面向全體初中生的教育教學理念
這就要求教師把素質教育放在第一位,摒棄過去單純強調升學率和考試成績的不良傾向。真正的把培養學生的素質落實到實處。并且要創造條件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倡導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能力的成長。
1.2 注重初中生的學習過程,促進他們的主體性參與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具個性的個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學習和探究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教師應該認識到只有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才能真正的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形成探究和實踐的能力。
1.3 教師是初中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強調初中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樣教師的角色也由過去的主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不再是主導者的角色出現在課堂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前提下才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還課堂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啟發者,讓學生自己體驗學習的過程,進而真正的形成能力。
2 加強繼續教育,促進知識結構的更新。
初中地理是一門自然學科,課程的內容在不斷的變化,地理知識在不斷的更新進步,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精力只專注到課本的內容上,還要不斷的進行繼續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因為只有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充實自己。掌握科技的發展,了解地理研究的動態,使之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3 尊重初中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預示教學不再是過去的單一模式,而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在尊重初中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模式的更新與創新,以適應新課程對于教學模式的要求。對于不同的課程我們提倡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針對初中地理學科特點,我們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的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探究的主題,并由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并通過討論確定合理的探究方案,由學生分組針對探究主題開展探究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學習,經過討論得出探究結果。再把結果拿到班上進行小組間討論。得出令人信服的探究結果。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初中生的積極性,他們是整個課堂的真正主人,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變成了整個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其中,體驗著學習的結論獲得的全過程。學生之間采用分組的學習形式,通過互相合作,完成探究過程,通過討論得出探究結果,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探究結果,更是學生體驗了探究過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了合作和討論。真正把初中生的能力培養落實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