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冠心病;糖尿病;飲食治療;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7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256-02
在2005年美國的心臟學會(AHA)已經提到關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的新醫學論點,美國而在成人的健康教育—膽固醇計劃中指出冠心病的危癥首領為糖尿病,患者自身患有糖尿病之后,導致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更加增加風險[1]。大量關于糖尿病的資料文獻證明,能夠控制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是預防冠心病的方法之一。特別對于血壓的控制、脂代謝降低紊亂對冠心病的控制和治療可能要遠遠超過血糖控制的效果。臨床中對患者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治療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共同有效的手段之一。馬駿等[2]在10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例的調查研究中已經充分證明飲食的種類因素對于疾病的發生更為重要。對于飲食治療主要的目的是根據降糖藥物使機體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體重降至正常,血脂恢復標準水平,從而控制高血壓,這些因素都用能夠對冠心病的治療提高有利的基礎[3]。而對總熱量的控制和合理分配最重要,主要包括蛋白質、糖類以及脂肪的正確比例是飲食治療的關鍵措施[4]。
1 對機體的總熱量的控制能降低膽固醇及血壓導致有效控制血糖
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以及血糖代謝紊亂均為心血管的高危因素。臨床中對于體重指數的判斷極為重要,我國有關糖尿病人群中調查證實,當人體的BMI≥23Kg/m2,機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發生機率已經發生危險。體重的控制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講,尤其是對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來講,能夠使體重下降往往也能導致血壓以及膽固醇水平發生下降的趨勢,繼而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有關文獻表明[5]在糖尿病患者關于飲食治療中如出現體重下降5%-10%就能夠對血糖有效地控制同時減少出現2型糖尿病的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體重核心是減少機體內的多余脂肪,其中以總熱量以及減少脂肪攝入量來實現體重降低的目標。對于飲食治療按患者體質加之配合運動療法(冠心病患者要根據自身心功能級別而進行調整)。有關的實踐證明:輔以運動療法能夠使血脂中的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明顯的降低繼而使血糖得到控制,注意在進行飲食治療時也要保證機體的每日營養需求。
2 三大營養物質的合理比例,能夠使血脂及血糖更好的得到控制
2.1 糖 有關新的觀點報道[6],在攝入的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糖類的飲食對于患者來講,可以占總熱量的60%-65%以上為最佳狀態,此時含糖量不僅使葡萄糖耐量能夠得到改善,而且發生機體的胰島素的需要量會不斷的增加。高糖類的食物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尤其對于機體的內源或外源性胰島素的表現更為明顯。機體的糖類所占的熱卡比例取決于對限制脂肪以及蛋白質的食物要求,患者對蛋白質以及脂肪的嚴格限制總攝入量時糖類的熱卡比例一般情況是較高的,反之則熱卡比例較低,但臨床并沒有設定限制的范圍[7]。有關資料證明[8]牛奶以及水果比淀粉類食物能夠對升高血糖有最低限的效應,但機體果糖以及蔗糖攝入更多時可能對降低血脂產生不利的影響[9]。臨床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食用甜味劑來滿足患者對甜食的需要,從而減少真正對糖的需求。
2.2 脂肪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提倡食用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有利于改善機體對于胰島素的抵抗,增加對胰島素的吸收,從而使餐后血糖降低;使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謝降低,能夠有效的預防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能使血脂和脂蛋白降低,導致血液中的血小板的聚集量降低,細胞膜增加流動性最終使血壓降低[10]。植物油內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平時食用的大豆油以及花生油中都含有。飲食中不斷的加大膽固醇攝入量會導致升高血膽固醇水平,因此使冠心病的危險性發生明顯的增加[11]。目前只有動物性食物中富含有膽固醇,而在植物性的食物中一般不含膽固醇,而食用含有植物固醇的食物可以對膽固醇的吸收產生明顯的影響,最終使血膽固醇發生降低。對于冠心病患者控制中膽固醇的攝入量,最主要是對動物性食物限制攝入量,注意進食含膽固醇食物的食物總量。一般患者每天小于300mg膽固醇攝入量。對于已經為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應嚴格限制在200mg/d。
2.3 蛋白質 對于冠心病患者的蛋白質攝入要求主要是對于優質的植物蛋白質所言,可以明顯的降低疾病的病死率。在植物性蛋白中有豐富的纖維素,能夠使三酰甘油以及血脂膽固醇明顯降低,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有預防的作用[12]。每日攝入動物蛋白質的含量應占總蛋白質量的1/3,使必需氨基酸能夠達到機體的供給。對于黃潤生等[13]證明,高蛋白質長期飲食會導致腎小球的濾過壓不斷增高,機體易患糖尿病腎病的可能。低蛋白食物的飲食習慣可明顯降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腎病的并發癥發生率,能夠使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危險性降低。目前ADA對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總蛋白質攝入量提出要達到總能量的10%-20%即可[14]。
3 其他營養素的食用有效的控制血脂及血糖
3.1 無機鹽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飲食中要注意應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量,每天少于6g為宜。碘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對動脈壁沉著的膽固醇能夠產生清除作用,并能清除鈣鹽在血管壁上的沉積,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因素明顯降低。食物中的鈣以及鎂離子能夠對心肌離子的平衡起到維持的作用,當機體內缺乏鎂離子時,機體的糖份利用率會發生降低,導致增加胰島素需要量使機體發生脂代謝紊亂,因此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癥狀[15]。
3.2 膳食纖維 黃振國研究發現[16]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并能有效的利于葡萄糖吸收,可以降低血中三酰甘油的水平,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4 飲食護理是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壓水平的重要手段
護理工作中關于糖尿病患者了解飲食治療是重要手段,對于飲食治療中的錯誤想法及時糾正,制定相關的飲食計劃,使機體的代謝在正常的狀態下,能對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進行良好的控制。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體重以及日常的勞動強度設定有效的飲食計劃。做到少量多餐,三餐定時定量的原則。范麗鳳等人[17]報道,證明出使用食物模型教具實施個體化教育干預后,患者對食物的重量、容量以及體積大小的實物認識的評分明顯較教育前有所提高,對飲食控制以及管理帶來有利的作用。
5 小結
對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提倡健康的膳食模式,有效地預防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將在今后的護理和治療之中更加完善。飲食護理的目的主要是協助降糖藥物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和標準體重,降低血脂水平,能夠預防冠心病的多重并發癥的發生。在醫學界提倡健康的膳食模式的進展和方向,能夠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好的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護理雜志,2009,5(12).
[2] 馬駿,吳顯忠,王正倫,等.膳食因素與2型糖尿病繼發冠心病關系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1998,14(9):525.
[3] 惠芳.糖尿病病人個體化飲食管理150例[J].現代實用護理雜志,2011,19(1).
[4] 逄力男.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病人的飲食治療與評價[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1,9(4):68.
[5] 宋曉燕.糖尿病飲食管理的最新觀點[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2(11).
[6] 沖利糖尿病的飲食治療[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1,10(4):54.
[7] 欒秀香.個體化飲食教育對糖尿病病人的干預效應[J].護理雜志,2009,1(22).
[8] 張愛珍.糖尿病營養治療進展[J].預防護理醫學,2010,1(16).
[9] 周逸丹.糖尿病飲食治療現狀[J].現代護理雜志,2011,2(35).
[10] 高建梅.膳食營養與2型糖尿病[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9,(6).
[11] 劉宏.1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行白內障手術的護理[J].護理研究,2010,1(6).
[12] 潘雪梅.冠心病危險因子探討及預防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9,1(19).
[13] 劉鳳勤.論糖尿病的飲食治療[J].華北護理雜志,2010,6(12).
[14] 朱大權.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治療[J].家庭護士,2008,6(5A):1161.
[15] 徐甲芬,歐鳳榮,田艷萍.維生素與無機鹽復合制劑改善糖尿病病人末梢神經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1055.
[關鍵詞] 急性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有效率;探討
[中圖分類號] R5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a)-0172-02
心血管疾病是一類涉及到人體心臟、血管(靜脈、動脈、微血管)等循環系統的病癥,臨床中又叫做循環系統疾病。其根據病癥的緩急程度可以分為慢性心血管疾病和急性心血管疾病兩種,這往往都與患者動脈硬化息息相關[1]。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科室中多見的病癥,其具有發病迅速、病情進展迅速的特征,如果醫護人員沒有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患者的生命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2]。臨床中急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絞痛和急性心力衰竭[3]。為了研究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措施與方法,本文對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本院的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結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泌陽縣醫院的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齡為37~60歲,平均年齡為45.6歲;本組70例患者均是出現急性發作癥狀而被送至醫院進行搶救,其中10例患者屬于急性心肌梗死,52例患者屬于急性心絞痛,另外8例患者屬于急性心力衰竭;其中合并貧血患者15例,合并高血壓患者55例。
1.2臨床癥狀
急性心絞痛患者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為:當患者出現激烈的情緒波動或者是過度勞累時,患者的心前部分會出現陣陣的壓迫性疼痛,并且疼痛并不向患者肩部放射,當患者服下硝酸甘油或停止勞動時,其壓迫性疼痛會有所緩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并且多發于起病的24 h以內,且出現與心絞痛性質相同的疼痛,但是其疼痛程度明顯高于心絞痛,疼痛持續時間也長,如果患者經過服用硝酸甘油或者休息沒有好轉效果,就會有瀕臨死亡的痛感[4-5]。其中少數人一開始就會出現急性心衰或者休克的現象,并且惡心嘔吐,嚴重者甚至出現呃逆[6]。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中主要表現為:患者突發性高度呼吸困難,面部出現恐懼的表情,并且頻繁咳嗽、煩躁不安,咯大量的血色或者白色泡沫痰液,嚴重時甚至有大量的泡沫狀痰液從患者鼻孔涌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并且四肢出現冰冷癥狀,患者雙肺出現濕音,脈搏增快,并且血壓下降,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心源性休克[7-8]。
1.3治療方法
對于心肌再灌注治療方法,患者在起病后的6~12 h內,應用尿激酶0.5 h靜脈輸注(1.0~1.5)×106 U,之后皮下注射肝素1.25×105 U或者低分子肝素0.5×104U,注射7 d,每天2次;長期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日1次:前3天每次0.3 g,之后減量至75~150 mg。
對于縮小梗死范圍方面,主要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1)β-受體阻滯劑,患者每日口服2次美托洛爾(倍他樂克),每次6.25~50.00 mg;(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在起病1 d內給藥,并長期給藥,依那普利,每日2次,每次5~10 mg,卡托普利每日3次,用藥量從6.25 mg向12.50~25.00 mg遞增;(3)硝酸甘油制劑,患者入院后常規口服,對合并心功能不全和梗死后頑固性心絞痛患者進行硝酸甘油靜脈輸注,每療程7~10 d,輸注速度為5~15 μg/min,每日維持8~24 h;(4)降低血黏度,每療程2周,250~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1次;(5)極化液療法,每療程7~10 d,在500 mL 10%的葡萄糖中加入1.5 g氯化鉀,普通胰島素8~12 U,每日1次,對室性心律失常者,在以上液體再加入5 g硫酸鎂;(6)調節血脂藥物,每晚1次口服辛伐他汀10~40 mg。
1.4療效標準
本組70例患者的治療結果以患者的心電圖和臨床綜合評價為標準,主要分為以下3類:患者心電圖S-T波段沒有改變,心電圖顯示正常,心律整齊且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患者心電圖S-T波段有輕微的變化,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為好轉;患者心電圖無改變,臨床癥狀沒有明顯好轉,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2結果
本組70例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0.0%,急性心絞痛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2.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50.0%。具體數據如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治愈5例,好轉2例,無效3例;急性心絞痛52例,治愈40例,好轉8例,無效4例;急性心力衰竭8例,治愈2例,好轉2例,無效4例。
3討論
本文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絞痛、急性心力衰竭3種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中對該病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案,但是由于患者在送至醫院時,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臨床中的治療效果并不樂觀。因此對于中老年人群,醫護人員應該對其積極普及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知識,并對其講述預防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告誡其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運動,不抽煙不酗酒,規律生活,避免暴躁、易怒、抑郁等不良情緒。患者一旦出現胸悶、氣短、頭昏、四肢發冷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定期復查,而醫護人員應向社會普及心肺復蘇等基本搶救技能。對于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易患因素的患者,醫護人員在控制好其血壓及血糖基礎上,應適當進行預防治療,從而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綜上所述,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早的發現以及有效的治療是保證患者身體恢復健康的良藥。
[參考文獻]
[1] 張小秋,司艷華. 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臨床治療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1,2(11):120.
[2] 夏光輝. 3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J]. 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4):62.
[3] 高鮮會,席孟杰. 貝那普利美托洛爾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J]. 醫藥論壇雜志,2006,27(5):66-67.
[4] 黃增有. 急性心血管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J]. 健康必讀(下旬刊),2010,10(1):47.
[5] 劉乃瑞. 探討12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J]. 中國醫學工程,2012,20(5):53-55.
[6] 劉紀政,姚玉才. 早期溶栓治療終止急性心肌梗死的探討[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9):782-784.
[7] 張維忠. 降壓聯合治療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5(5):385-386.
【摘要】:靜脈輸液是護士日常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常執行的一項操作,通常也是衡量護理技術操作水平的一項重要依據,它直接影響著心血管病人的安全,病人的滿意度和護患關系。2011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心血管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圍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與其他任何原因相比,心血管病每年造成的死亡最多,因此,面對眾多的患者,如何杜絕護理缺陷提高防范意識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討論心血管病患者輸液治療中常見的護理缺陷有助于提高輸液治療的安全性。
【關鍵詞】:心血管病、靜脈輸液、護理缺陷、防范
1.臨床資料: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住362位患著,其中男性251人,女性111人,年齡31-79歲,平均55歲,主要是高血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
2.護理缺陷的定義:護理缺陷是指在護理活動中因違反醫療衛生法律、法規和護理規章和規范等,造成護理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失誤。護理缺陷包括護理事故及差錯。
3.輸液治療中常見的幾種護理缺陷
3.1執行醫囑時不認真加以核對、查對,致藥名、劑量錯誤,如醫囑:硝酸甘油10mg加入5%GS250ml靜脈滴注,實際操作中護士只加入5mg硝酸甘油在液體中。
3.2盲目執行醫囑:執行醫囑前沒進行查對,或查對后由于專業知識有限未發現錯誤,盲目執行有問題的醫囑,因缺乏工作經驗或工作時粗心大意執行了錯誤醫囑,如醫囑:10%氯化鉀15ml加入5%GS250ml靜脈滴注;又如:把糖水輸給糖尿病患者。
3.3因對藥品性能了解不夠或配液環節失誤,不了解藥品間的配伍禁忌,致藥液變性混濁。
3.4護患間缺乏溝通。護士服務態度差,在穿刺失敗或藥液外滲后不能主動向患者道歉,反而責怪患者而引起不滿甚至糾紛。
3.5不能認真向患者講解用藥目的及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也不告知患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采取何種措施避免加重損害。
3.6不遵守操作規范;不認真執行查對制度,輸錯液體;不了解藥品性能;不認真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不能按醫囑調節輸液滴速,如對患心臟病的病人輸液速度過快,造成急性肺水腫甚至死亡;甘露醇等脫水劑應快滴;升壓強心藥要慢滴或根據血壓調滴速;臨床經驗不夠,不能根據病人病情變化隨時調整補液速度。
3.7巡視不勤不力,致回血堵塞或液體外滲不能及時發現,有的護士做巡視工作只知道拔鹽水換鹽水,卻不知道觀察病人在輸液過程中的病情變化。
3.8發生不良事件后護士處理不當、失誤,如刺激性液體外滲后未能及時冰敷或局封處理,發生了嚴重輸液反應后不能及時與病人家屬一起完整封存證物。
4.如何防范輸液治療過程中的護理缺陷
4.1對護理人員加強責任心教育,預防發生缺陷。
4.2嚴格貫徹操作規程和各項查對制度。制定靜脈輸液標準工作規范,嚴格培訓,使全院形成統一的操作規范模式統一的操作規范模式。在治療室、護士站張貼配伍禁忌表、操作流程圖、查對內容、警示牌等,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抓好易發生缺陷的薄弱環節和關鍵環節。
4.3保證臨床護理教學質量,放手不放眼,防止實習生發生護理缺陷。
4.4建完善護理記錄書寫,加強病案保管。建立護理缺陷登記報告制度,發生護理缺陷后,要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以減少或消除由于護理缺陷所造成的影響及不良后果制定不良事件處理流程,完善不良事件報告制度,制定《輸液反應處理流程》、《護理缺陷報告制度》、《護理事故防范預案》,讓護士在統一的操作規范模式遇到不良事件時有章可循,冷靜處理,降低風險。發生護理缺陷的各種有關記錄、檢驗報告及造成事故的藥品、器械等均應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銷毀,準備鑒定。
4.5提高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注意護理人員個人素質的培養和專業知識學習,特別要求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技術追求,在輸液治療過程中,熟悉病人病情,掌握用藥知識,執行了錯誤醫囑要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護理缺陷出現后要正確、及時處理,認真嚴肅、實事求是,重在總結教訓、接受教育。
5.討論
低年資護士容易發生護理缺陷,由于她們缺乏工作經驗,專業技術水平相對較差,管理層要采取各種方式來發動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對她們的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確保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血運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預后
Effect of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XUE Zeng-ming, AN Ju-hui, ZHAO Zhi-gang,WANG Xiao,NIE Shao-ping,MA Chang-s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Langfang People’s Hospital, Langfang 065000, China
Correspondence author: MA Chang-sheng,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by analyzing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these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of 349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ECG documented acute 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rimary PCI. After PCI, clinical, angiographic and EC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those with preserved (≥50%) or reduced (
【Key words】Revascualrizatio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 failure; Prognosis
2 結果
2.1 基線特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基線特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見表1 。和LVEF降低組患者相比,LVEF正常組男性患者較多(P=0.01),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和N末端B型利鈉肽原,較LVEF降低組患者明顯降低(P
2.2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兩組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見表2 。兩組患者在冠脈左主干病變、慢性完全閉塞病變、開口病變、彌漫病變比例,病變血管數量、植入支架數量,應用抽吸導管比例以及是否達到完全血運重建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LVEF降低組患者中有較多患者為前降支近端病變和支架內再狹窄病變(P
2.3 超聲心動圖結果
兩組患者的超聲心動圖指標結果見表3 。可見LVEF正常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和左室短軸縮短率明顯高于LVEF降低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和左心房內徑,明顯小于LVEF降低組;室間隔厚度明顯高于LVEF降低組患者。LVEF降低組患者有較高比例的室壁瘤和室壁運動異常(均P<0.01)。超聲心動圖其他指標如主動脈竇內徑、升主動脈內徑,左心室后壁厚度以及評價舒張功能的指標E峰最大流速和A峰最大流速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患者住院期間藥物治療情況
患者住院期間藥物治療情況見表4。和LVEF降低組患者相比,LVEF正常組患者住院期間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和螺內酯的應用比例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在ACEI/ARB、低分子肝素、洋地黃和替羅非班的應用比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 住院及隨訪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及隨訪期間終點事件結果見表5。可見LVEF正常組患者有19例(8.44%)患者失訪;LVEF降低組患者有7例(5.65%)患者失訪,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住院期間死亡和MACCE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基線校正年齡、性別、陳舊心梗病史、心房顫動病史、空腹血糖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N末端B型利鈉肽原、Killip分級、前降支近段病變、支架內再狹窄病變、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左心房內徑、室間隔厚度、室壁瘤和室壁運動異常以及藥物治療等變量后,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新發心衰和MACCE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6 影響患者預后因素分析結果
通過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發現只有Killip心功能分級(HR=1.092, 95% CI:1.040~1.049, P
2.7 生存分析結果
應用Kaplan-Meier方法(Log rank檢驗)分析兩組患者的生存率,發現兩組患者在長期生存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40)。見圖1。同時發現兩組患者在無MACCE生存率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36)。見圖2。
3 討論
本研究將行血運重建的合并STEMI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LVEF是否正常分組,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和長期預后。結果發現和LVEF正常組患者相比,雖然LVEF降低組男性患者比例較少,有較多的患者既往有陳舊心肌梗死病史和心房顫動病史,在總病死率方面,兩組患者長期預后相似。
在慢性穩定性心衰患者中,LVEF正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數[8-11]。但在合并STEMI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正常者所占比例明顯增加。本研究發現,LVEF正常者占所有來診患者的64.5%(225/349)。分析可能與患者為急性發病,來診時距患者發病時間較短,其心功能尚處于代償階段有關。冠狀動脈疾病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續的冠狀動脈缺血還會進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12]。在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舒張功能不全發揮了主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左室松弛性受損和左室舒張期僵硬度增加。其他機制還包括左室收縮功能不全,血管功能下降,心室-血管偶聯性降低,心室儲備功能下降,左房功能不全,神經-體液因子激活,心室舒張期容量負荷過重等。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血運重建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預后有重要影響,可顯著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整體和局部功能,顯著提高患者的LVEF和NYHA心功能級別,改善心絞痛癥狀,改善患者近期和晚期預后[13-15]。 Carluccio等[16]對2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研究發現,血運重建治療不僅改善了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功能,而且對于大多數患者的舒張功能也有明顯改善。26例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術后仍有左室舒張期充盈受限(P=0.016)。目前指南強烈推薦對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腫的STEMI患者,如患者發病在治療時間窗內,應積極行直接PCI治療以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后。
分析患者的基線資料發現,和LVEF降低組患者相比,LVEF正常組男性患者較多,而在穩定的慢性心衰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12]。這可能與在STEMI或冠心病患者中,男性發病率較高有關。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和N末端B型利鈉肽原較LVEF降低組患者明顯降低;而LVEF降低組患者既往有較高比例的陳舊心肌梗死和心房顫動病史。在Killip分級方面,LVEF正常組患者較多為Ⅱ級,而LVEF降低組患者有較高比例的Ⅲ級和Ⅳ級。陳舊心梗提示患者冠脈病情復雜嚴重,冠狀動脈造影的結果也提示LVEF降低組患者前降支近端病變,支架內再狹窄病變比例較高,超聲心動圖發現較多患者合并室壁運動異常和室壁瘤,同時較多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應用IABP治療;而房顫患者左房內徑明顯擴大,左房功能明顯受損,使心功能惡化,故LVEF降低組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方面嚴重心衰的比例較高。對于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雖然N末端B型利鈉肽原水平較低,但仍可預測患者的預后[17]。
在治療策略上,除行常規的直接PCI外,患者均接受其他冠心病的二級預防處理。住院期間行改善心功能治療以緩解心衰癥狀,提高運動耐量,減輕肺淤血,去除心衰的誘發因素。但在糾正心衰的治療中,LVEF正常組患者的利尿劑和螺內酯的應用比例明顯減少。目前LVEF正常的心衰治療以積極治療原發病為主,如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和腎血管疾病等。雖然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左室舒張功能不全,但是冠心病和心肌缺血對于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左室舒張功能不全和相關心衰癥狀的影響目前仍不清楚,而且也缺乏血運重建治療對此類患者長期預后影響的相關數據,然而目前指南仍推薦,如考慮HFPEF患者發生心肌缺血可對其舒張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可行血運重建治療[6]。ACEI/ARB類藥物在HFPEF患者的作用也差強人意[18-20]。ALLHAT試驗中和氨氯地平和多唑沙嗪相比,利尿劑氯噻酮明顯降低了LVEF正常的心衰和LVEF降低的心衰住院患者新發心衰的發生率。和賴諾普利相比,氯噻酮也降低了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新發心衰的發生率[21]。
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和LVEF降低的心衰患者臨床預后相似,兩組患者的長期生存率相當。Tribouilloy等[22]發現,與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普通人群相比,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明顯降低(43% vs.72%),但和LVEF降低的心衰相比,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相似(43% vs. 46%, P=0.95)。Bhatia等[23]也發現,兩組患者調整后的1年病死率、因心衰再次住院率和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筆者的研究結果發現,LVEF正常組在住院期間和隨訪期間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較低,主要與其新發心衰事件發生率低有關,但兩組患者在長期病死率方面預后相似。考慮該類患者在常規PCI以及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的基礎上,仍應探索專門針對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的其他治療措施。
本研究發現,既往研究發現的LVEF和前降支近端病變等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在本研究中經回歸分析未達到統計學意義[24]。考慮可能是因為患者在發病初期即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此時患者心功能可能仍處于代償階段,而Killip心功能分級系統則能如實反應患者發病當時的心功能狀態。
在行直接PCI治療的急性心衰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數正常組和左室射血分數降低組患者的長期預后相似;患者心功能分級水平是影響心衰患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
本研究未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一些預設定的終點事件如住院期間的心肌梗死和再次血運重建等未發生以及患者隨訪時間較短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Wijns W, Kolh P, Danchin N, et al.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J]. Eur Heart J, 2010, 31(20):2501-2555.
[2]Richards AM, Nicholls MG, Espiner EA, 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and ejection fraction for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Circulation, 2003, 107(22):2786-2792.
[3]Moller JE, Brendorp B, Ottesen M, et 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J]. Eur J Heart Fail, 2003, 5(6):811-819.
[4]Thygesen K, Alpert JS, White HD.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 2007, 50(22):2173-2195.
[16]Carluccio E, Biagioli P, Alunni G, et al. Effect of revascularizing viable myocardium on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cardiomyopathy [J]. Eur Heart J, 2009, 30(12):1501-1509.
[17]Puri A, Narain VS, Mehrotra S, et al.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s adverse outcomes in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even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J]. Indian Heart J, 2006, 58(2):138-143.
[18]Yusuf S, Pfeffer MA, Swedberg K, et al. Effects of cand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he CHARM-Preserved Trial [J]. Lancet, 2003, 362(9386):777-781.
[19]Massie BM, Carson PE, McMurray JJ, et al. Irb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J]. N Engl J Med, 2008, 359(23):2456-2467.
[20]Cleland JG, Tendera M, Adamus J, et al. The perindopril in elderly people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PEP-CHF) study [J]. Eur Heart J, 2006, 27(19):2338-2345.
[21]Davis BR, Kostis JB, Simpson LM, et al.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and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J]. Circulation, 2008, 11 8(22):2259-2267.
[22]Tribouilloy C, Rusinaru D, Mahjoub H, et al. Prognosis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 5 year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ur Heart J, 2008, 29(3):339-347.
[23]Bhatia RS, Tu JV, Lee DS, et al. Outcome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 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N Engl J Med, 2006,355(3):260-269.
[24]Holper EM, Blair J, Selzer F, et al. The impact of ejection fraction on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registry and dynamic registry [J]. Am Heart J, 2006, 151(1):69-75.
(收稿日期:2012-08-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12
作者單位:065000 河北省廊坊,廊坊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薛增明、安巨會、 趙志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王曉、聶紹平、馬長生)
關鍵詞:胺碘酮;先衰合并心律失常;臨床療效;護理效果
臨床心血管疾病中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較為常見,對其的治療若不及時,則可能導致患者的猝死[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4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平均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7:15;患者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為(59±2.34)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1例,缺血性心臟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例,風濕性心臟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例;給予對照組患者綜合抗心衰治療及護理。研究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6:16;患者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為(56±1.43)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3例,缺血性心臟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例,高血壓性心臟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例,風濕性心臟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例;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胺碘酮進行治療及護理。兩組性別、年齡及癥狀等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及排除標準 本次所選患者均參照相關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進行確診,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會批準同意,且均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本次所選患者均排除合并腎、肝等功能不全患者,排除竇室心動過緩者,排除房室傳導阻滯及其他血液疾病患者,排除甲狀腺功能障礙以及碘過敏患者。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綜合抗心衰治療,如控制感染、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強心劑、利尿劑等;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胺碘酮(由杭州賽諾菲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70056)進行治療,首次劑量為75mg,將其加入到20mL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注射時間約為10min,然后以1.0~1.5mg/min的速度靜脈滴注維持,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將劑量減至0.5mg/min。對于初次負荷量控制無效或心律失常仍反復發作的患者,可每隔15~30min追加劑量75mg靜脈負荷量,24h靜脈總量
1.3.2護理方法 在治療的基礎上,均給予兩組患者相同的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患者在治療期間,應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壓及心律等變化的情況,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對其進行處理。②心理護理: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發病較快且病情進展較為快速,患者極易出現焦慮、緊張等負性心理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告知患者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有利于疾病的進一步康復。③飲食護理: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胃腸道反應,因此,治療期間,不易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等食物,而應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為主;同時,對于不良飲食習慣的患者,應及時糾正,并為其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④用藥護理:給予患者胺碘酮治療之前,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同時準備好相關的除顫器等急救用品;用藥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給藥的速度,并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從而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⑤出院指導:使患者病情康復情況給予其出院治療,同時出院前,應告知患者用藥的方法以及應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適當鍛煉對于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同時還應囑患者定期復查。
1.4評定標準 治療及護理前后,監測并記錄兩組患者心率、血壓等變化情況,并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同時,從顯效、有效及無效等三個方面對兩組治療及護理的效果進行評定,其中,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較為明顯,且心電圖檢查結果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且心電圖檢查結果有所好轉;無效:各項指標改善不明顯,且仍有不適癥狀;甚至加重。
1.5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各項指標采用( 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
2 結果
2.1兩組治療及護理前后心率、血壓情況對照 治療前,兩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等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及護理后,兩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等均有所好轉,明顯優于治療前,比較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及護理效果情況對照 經治療及護理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3.33%,組間比較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注: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組例數×100%,表中,#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
2.3兩組治療及護理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對照 治療護理期間,研究組出現出現2例靜脈炎,1例心動過緩,1例血壓下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2%;對照組出現1例靜脈炎,1例血壓下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組間比較雖有差異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血管系統疾病中心力衰竭較為危重,且患者的死亡率較高,一旦并發心律失常,則可能增加患者的病情,增加其死亡率[2]。胺碘酮是一種苯并呋喃衍生物,對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是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藥,將其用于治療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能夠有效阻止鉀離子負極化電流,通過增加折返波長抑制心律失常發生與發展,達到抑制心律失常的效果[3]。但由于胺碘酮應用過程中,需持續靜脈輸液及藥物的刺激作用,極易出現靜脈炎,胺碘酮本身易引起低血壓、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藥物護理、飲食護理以及病情監測等,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而提高治療的療效。
本次研究表明,治療及護理后,兩組心率、血壓均有所好轉,研究組心率、血壓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2.86%,高于對照組83.33%,比較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同時加強護理,不僅能夠提高治療療效,而且還能有效控制不良反應情況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金麗華,張桂琴,朱啟華.胺碘酮治療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3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