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農業工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是控制農業用水有了新進展。2016年我省突出重點區域和主要作物,著力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本土化、簡約化和產業化,堅持行政推動與技術推廣互動、工程措施與農業措施結合、水分與養分耦合、高產與高效并重的原則,加強分類指導,強化工作落實,在松原市寧江區和乾安縣建立了3個玉米節水農業示范區,示范區總面積5000畝,并根據各示范區農田節水類型,篩選出針對性強、實用性好、效果佳的3種農田節水模式進行了示范展示。同時集成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土壤墑情監測等技術,農業用水量顯著降低。
二是化肥零增長實現預期目標。全省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了手機測土配方施肥全省全覆蓋,全年新增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00萬畝,化驗土壤樣品13萬個,發放施肥指導卡80萬份,落實肥效試驗1300個,培訓農民4.5萬人次。補助專項資金1000萬元,在長春市及梨樹、雙遼、前郭、舒蘭等9個縣(市、區)開展增施有機肥補貼試點,落實面積20萬畝,推廣增施有機肥技術面積1000萬畝,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面積300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面積10萬畝,高效緩控釋肥面積300萬畝,中微量肥料推廣面積達到20萬畝。2016年全省農作物化肥用量增幅實現了降到0.8%以下的預期目標(常年化肥量年增幅1%~2%)。
三是農藥零增長任務全面完成。全省推廣生物防螟技術3530萬畝,在257個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在德惠、公主嶺、敦化等地推廣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航化作業防治面積243萬畝,在農安、榆樹等6個縣(市、區)推廣水稻控藥控水試驗,落實面積1800畝,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授課15次,培訓人員2000余人次,全省化學農藥用量同比減少758.3噸,項目區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化學農藥使用次數下降1~2次,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既定目標。
四是農膜回收利用超預期目標。2016年全省14個項目縣建設廢舊地膜收集儲存點81處,新增地膜回收面積共262.95萬畝。新建改建U舊地膜加工站(點)15處,新增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共8820噸。新增地膜回收面積和新增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均超過計劃指標。
最近幾年,我師高度重視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著力做好水毀災損水利工程修復、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節水灌溉發展、防洪抗旱薄弱環節建設、水利扶貧脫貧攻堅、水生態文明建設等項重點工作,地區農業灌溉水平顯著提升。但是在農業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常常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基于此,就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提高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
1 農業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某農田水利工程從2012年開始施工,項目位于五一農場灌區以北,涉及人口1.51萬人,總面積3000畝,主要施工內容包含對5個末級渠系進行配套改善,建設一個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2個小型水源工程。在具體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單位科學施工意識不強,施工中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土壤環境的影響。修建農業水利工程會對工程周圍土質造成威脅。由于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大量水泥和砂石,在混合攪拌過程中不對地面采取保護,直接傾倒,導致土壤鹽堿化嚴重,影響了土壤的再利用,此外,大型機械設備運輸過程中沒有設計好行駛路線,導致機械隨處碾壓,破壞了土壤的內部結構,使得土壤性能不可恢復;其次,對生態平衡造成了影響。農業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對生態平衡的威脅是十分嚴重,施工現場污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對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引起河流水源富營養化,對水源質量造成嚴重破壞,危害到地區生態平衡。此外,農業水利工程修建下游水位降低,上游水位升高,導致了水生物環境發生改變,影響到生物的正常聲息,嚴重的會導致生物滅絕,對地區生物多樣性會產生深遠影響。
2 解決農業水利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分析
2.1 強化對施工現場監督管理
首先,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建設單位安排專門的監理人?T對整個施工進行全面監督,禁止以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開展建設施工,并做到盡早發現,及時制止,嚴厲處罰。做好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將環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其次,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在施工之前就需要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分析污染產生的原因,改進施工程序,對施工人員進行全面的環保教育,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案。同時,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法規開展施工作業,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關鍵詞: 水資源; 水利工程; 生態農業; 合理配置; 縣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7-0034-01
生態農業建設是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生態農業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實現生態農業建設快速穩健發展之路。
而水利工程建設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態農業建設的關鍵就在于必須利用好水資源、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實現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一、搞好生態農業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尤為重要
(一)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需要加強水利建設
生態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概念,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農業。 它的內涵就是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種資源,能夠使發展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全面協調,形成林木、果樹、魚類、畜禽、農作物和農產品加工良性循環發展的態勢。
水利工程建設作為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對于生態農業的作用極為重要。實現農田的有效排澇和有效灌溉,能夠有效提高耕地產出率和水資源利用率。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是以運轉協調、功能齊全的水利工程建設為基礎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農業建設協調發展,才可以有效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比如以周至黑河引水工程為例,水利工程建設作為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對于生態農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另外,實現農田的有效排澇和有效灌溉,能夠有效提高耕地產出率和水資源利用率。所以我們認為,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基礎是運轉協調、功能齊全的水利工程建設。只有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農業建設協調發展,才能有效地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這是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命脈。
(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水利工程建設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周至西駱峪水庫建設證明,如果沒有健全的農村水利工程建設,那么必然就會造成旱澇現象常發,洪澇災害會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傳染病流行、糧食絕收等問題;干旱缺水會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土地鹽堿化嚴重、草原退化、樹木干枯等問題。
因此,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建設的力度,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洪澇災害和干旱缺水的問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從根本上扭轉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狀,這一點無論從縣域經濟還是我國農業發展概莫能外。
(三)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提高和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善治國者必治水。水利工程建設,還能夠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奮斗目標,提高耕地的產出效率,不斷提高糧食的產量。同時,生態農業建設是以產出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的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是農民增收增產的法寶。因此,生態農業的標志就是通過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來體現,加強農產品加工、經濟作物、糧食生產、水產、畜禽等一體化發展的綠色農業生產就極為重要。
例如周至縣大力發展獼猴桃示范基地,加強綠色農業生產,那么水利工程建設就顯得很有必要,它能夠減輕農業用水污染,切實改善土地退化現象,有效避免土壤鹽堿化及荒漠化,改善植被條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需要抓好的工作環節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興水治旱、治水興縣”的執政理念,加大興水治水力度,切實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節灌、水庫灌區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設,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耕者有其田,其田能澆灌。認真實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設,切實加強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為重點的戶辦抗旱水源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旱山村“飲水難”和農村飲水安全。加大病險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復水毀水利設施,確保農業生產用水。做到辦農民之所需,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用民主來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共同參與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二)提高責任意識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一旦發展工程質量問題,應在第一時間內向水利局質監站或水利局主要領導匯報情況,及時制止和處理,減少損失,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防患于未然,便于今后工程移交當地站管理后少出問題,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轄區內新建的水利工程,當地水利站所要無條件的協助施工隊搞好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
(三)增強安全意識
充分認識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實行項目業主負責制,成立專項安全管理機構,認真對施工安全生產工作中每個環節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憂患意識,堅決克服消極厭戰情緒和輕視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點和規律,不斷規范水利工程施工組織和現場管理。
(四)按照合同施工
繼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嚴格履行監管程序,從項目立項、可研、初設到施工,嚴格履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設從立項到施工驗收投入使用的各環節程序,確保工程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水平發揮效益。同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以法律為準繩、以合同為依據”,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項條款約定,進一步規范施工程序,本著友好協商的原則,明確甲乙雙方的義務、權利和責任,確保水利工程施工項目的順利完成。
象山縣沼氣建造工作可分為3個時期,一是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小型沼氣池,沼氣池容積為12m3左右,目前絕大多數已損壞廢棄,完整保存的不多,如黃避岙鎮精制茶廠用于餅肥發酵的沼氣池。二是20世紀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的沼氣凈化池,總共7家,共計1910m3,主要用于生活污水處理。三是2004年開始建設的中小型厭氧發酵沼氣池,單個容積以50m3為主,目前全縣已建成130座,總容量6500m3。我縣建設沼氣池的功能與北方地區不同:北方地區主要是解決薪柴燃料,保護環境,集改廁、改圈、改廚“三改”于一身;我縣沼氣池主要用于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沼液沼渣用于柑桔、蔬菜、葡萄等作物生產,沼氣用于居民生活燃料和畜牧業生產,集農村養殖環境治理、生產用肥、生活燃料于一身。第三個時期的沼氣池建設工作真正體現出了生態農業的功能和效益。通過近5年的努力,沼氣建設技術成熟,施工技術儲備充足,并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區和示范戶。
2沼氣建設的生態效益
沼氣生態農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肥料效益
經檢測,并與農業生產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對,每立方米沼液相當于尿素0.75kg、氯化鉀0.37kg、過磷酸鈣1kg;每立方米沼渣相當于尿素7.6kg、過磷酸鈣8kg、氯化鉀1~2kg。養殖規模為150頭左右的養殖戶,建一個50m3的沼氣池能解決養殖污染問題,同時年產沼液為沼氣池容積的3倍,沼渣為沼液的10%,即年產沼液150m3,沼渣15m3,相當于生產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鉀127.5kg、過磷酸鈣165kg,經濟價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農產品使用沼肥,不僅能使農產品增產增效,品質優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從而減輕或避免農業面源污染。
2.2能源效益
沼氣是沼氣生態農業的副產品,作為清潔能源和農村熱能已被農戶普遍應用。一個容積50m3沼氣池,日可產沼氣12.5m3,可供7個以上3~5個人口的家庭使用。農村家庭每年用煤氣以6瓶計算,一個50m3沼氣池的能源效益相當于42瓶煤氣的價值,其經濟價值約4000元。
2.3環境效益
用沼氣池厭氧發酵豬糞便,基本達到養殖環境無蚊蠅無臭味的效果。經我縣環保監測中心對沼氣池污水排放測試:未經處理的養殖污水,其化學需氧量(COD)為10000個單位;沼氣池厭氧發酵后沼液的COD為1000個單位,減少了90%;沼液再經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達到400個單位的國家農用灌溉水排放標準。
3象山縣沼氣生態農業工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3.1沼氣生態農業工程進展不一
我們在工作中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發展沼氣生態農業縣里很重視,把發展沼氣生態農業作為我縣生態縣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有些鄉鎮領導重視不夠,沼氣池建設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進展緩慢,有的鄉鎮盡管養殖污染治理任務很重,但沼氣池建設工作尚是空白。
3.2地質環境影響施工進度
象山縣土壤成土母質為濱海沉積土,地表2m以下多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現塌方現象,這不僅影響工程進度,加大沼氣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像岳浦、賢庠等鄉鎮在沼氣池施工中就出現該問題。50m3沼氣池在一般情況下半個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現塌方至少要延遲一個星期,造價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沼氣池的規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問題
沼氣池安全使用技術手冊中要求畜禽糞便干濕分離,且50m3沼氣池最多只能處理150頭生豬的排泄物,可實際生產中,養殖戶不按技術手冊和沼氣池安全使用有關規定執行,導致沼氣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且削弱了沼氣池的厭氧發酵能力,達不到處理污染的目的。
3.4沼氣生態農業鏈的延伸工作開展不夠
近5年的實驗已證明“豬-沼-肥”是很典型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由于有關政策的規定,養殖戶能在沼氣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們再投入建設農業循環經濟中的后續部分就很難,需要政府支持。我縣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區如雙聯峙畜牧小區、高塘珠益畜牧小區、茅洋畜牧小區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沼氣生態綜合利用技術推廣上也存在試驗示范推廣不夠的問題,在沼氣、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方面經驗不足,示范引導作用不強,沼氣綜合利用停留在較低層面上,應用的領域比較狹窄,還沒有發展成為以沼氣為紐帶,集養殖、沼氣、種植業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沼氣生態農業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還沒有發揮出大的作用。
3.5服務體系仍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強
一是縣級管理機構不健全,縣農村能源工作站雖已被編入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但只有一名專職工作人員,任務重,工作量大,適應不了沼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服務體系仍不完善,雖然我縣有通過培訓的建池施工人員,但缺乏服務車輛、出渣車、建池技工與模具等。
4對策建議
4.1加強組織領導
要加大對鄉鎮一級組織的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的督促檢查,要組建縣、鄉鎮(街道)、養殖小區或場(戶)多級沼氣生態農業工作組織網絡。沼氣工程實行的是屬地管理,50m3以下中型沼氣池的安全管理和科學使用管理由鄉鎮(街道)和建池戶負責,100m3以上大中型沼氣池由縣農村能源管理部門備案管理,因此鄉鎮一級的管理工作很重要。
4.2加大對沼氣生態技術綜合利用的支持
要按照規?;?、產業化的思路,在沼氣池建設政府引導、政策激勵的基礎上,加大對沼氣生態技術綜合利用的支持,積極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建設,引導農民將沼肥應用于果樹、蔬菜、糧食、育苗和養魚養蝦等無公害生產領域,建立一批“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等生態農業模式,充分發揮沼氣綜合效益。
4.3加強宣傳培訓,提高管理水平
宣傳沼氣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宣傳沼氣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作用,宣傳發展沼氣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系。培訓沼氣建設的新技術、新工藝,普及沼氣池科學管理和安全使用知識。堅持沼氣池建設一批,驗收一批,培訓一批的工作原則。要按照《安全生產法》和《浙江省沼氣開發利用促進辦法》的規定,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制,做到每個沼氣池前有安全制度和警示牌,每戶都有一個沼氣技術明白人,每個灶前都有一張安全使用明白卡,保證每個沼氣池都能充分發揮其使用效益。通過全方位、深層次、經常性的宣傳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認識水平,建設高層次、高標準沼氣生態工程。
[關鍵詞] 生態農業 發展重點 發展目標 貴州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1-0013-01
一、貴州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促進貴州農業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
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和貴州省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貴州省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可以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促進貴州農業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環境污染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2.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貴州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掠奪式經營和濫用、浪費資源的現象,對農業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利用。這樣不僅能減少水土流失,避免生態環境惡化,而且有利于占耕地2/3以上的中低產田土和400萬hm2宜林宜牧荒山荒坡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改造,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地利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貴州農業發展開辟新的廣闊的途徑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提高貴州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
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從而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環境和能量轉化,有著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4.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增強貴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生態農業是一種綜合性農業,它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聯合經營。這就會大大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的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的聯合經營,需要大批的勞動力,這就為農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它將對推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二、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
1.農田生態工程
即按照推廣農田優化模式,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積極調整結構,穩定糧田面積,強化用養輪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品,增加物質投入,努力提高單產,擴大復種面積,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適當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具體來看,其一,調整作物布局。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形成作物種植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在經濟作物的集中產區和城鎮郊區適當調減糧食面積,增加蔬菜、瓜果生產面積;逐步將不宜種糧或經濟作物的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漁,對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堅決停止耕作。其二,調整作物結構。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前提下,擴大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改變單一、僵化的種植模式,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提高經濟作物和飼料糧面積在種植業面積中的比重,使種植業與養殖業、加工業銜接配套,協調發展。其三,調整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種植業作物單產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農田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中低產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2.林果生態工程
這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點工程,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長期利益與近期利益的結合。實施林果生態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責任制,加強技術服務,提高林農生產積極性。其二要調整林業布局,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大力發展以集體林場為主的商品林生產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態系統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種改良和標準化栽培外,還要搞好畜禽養殖配套,形成林果立體種養生態系統,以增加效益,改善環境,提高品質。林果生態工程的重點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四大建設項目。
3.養殖生態工程
養殖生態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單一養殖傳統模式,將畜、禽、漁等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搭配,連接種植業,配套沼氣,巧用食物鏈,循環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并且,通過調整優化草山草坡草場畜牧業產業結構,發展培育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創立名牌,經過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經轉變,逐步建設區域性重要畜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副則副、宜工則工”的原則,適合山區型養殖生態工程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種養型”“、共生型”“、立體型”“、庭院型”“、節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幾種類型。
4.生態能源建設工程
在農村能源建設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和“節約與開發并重”的方針,解決農村能源短缺,促進和保護生態平衡,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這是一項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的建設工程。在貴州山區,生態能源建設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氣工程。應以點帶面的形式,以沼氣為紐帶,與種養相結合,抓規模化推廣與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相結合,工程技術實施與組織管理措施相結合,建立多種模式,推廣擴大示范成果,寓生態環境建設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之中,推動山區農村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另外,科學利用秸稈還土還田,也是山區型生態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5.環境生態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資源優勢,大力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突出生態特色。在山區,重點實施四大環境生態建設項目。一是城市生態形象塑造工程。運用現代園藝技術對城鎮進行規劃實施,重點突出“特色”與“園林”,綠化率達到人居環境指標,改變臟、亂、差現象,對街道、樓群院落、屋頂、墻面等城市綠化體系進行生態建設。二是生態家園建設工程。每個縣重點抓好幾個生態家園示范點建設,每個鄉鎮分別抓好一個村的生態家園示范點建設,生態家園示范村要實現農田林網化、水渠潔凈化、村莊花園化、庭院立體化的目標。三是生態走廊建設工程。發展帶狀生態經濟,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設生態經濟走廊。四是生態觀光農業工程。廣泛利用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現代科學為支撐,金融資本為基礎,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施工,建立具有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合一的區域,在實現高科技、高效益、集約化、市場化的現代經營活動的同時,達到美化景觀,保護環境,搞好觀光旅游的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