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保護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我縣文物保護工作現狀
對地下文物的保護,文物管理部門一貫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在目前經費緊缺又無博物館和專用庫房的情況下,對已知的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等地下文物,盡力做好原地保護工作,待時機成熟再報批發掘,進行科學研究。對在基建中暴露的各類地下遺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積極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調查發掘,從不遺漏。近幾年,先后搶救性調查發掘了萬家山墓葬群、黃土嶺墓葬、何婆嶺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區、大溪蔣村宋代古墓、黃狗山宋代瓷窯殘址、花岙島古代遺存等,盡職盡力做好了塔山路東首延伸段的塔山遺址的保護工作,使一批面臨厄運的地下文物得到搶救性保護。
多年來,我縣通過財政撥款、上級文物部門補助和群眾自發集資捐贈等多種途徑,籌集了數百萬元資金,視各文保單位不同情況,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廟、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廟、東門島燈塔、東門島天后宮、王家謨烈士墓、陳漢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戲亭等十余處省、縣級文保單位和重要文物點。在維護和整修各級文保單位的同時,注重使用單位和專(兼)職管理人員的落實工作,加強定期檢查,即時提出保護意見及整改措施,使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得到較為妥然的保護。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不僅落實專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負責制,做到24小時不斷人,還加強“雙鐵”安全保護措施,實現“110”報警聯網,單位職工雙休日、節假日輪流值班。文物部門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監管好庫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評為寧波市文博系統安全先進單位。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各級文保單位及文物保護點受損情況普遍存在。如丹東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護體石墻大部分被拆,寨城內建有非法廟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東邊新建的公墓區嚴重破壞了環境風貌;丹城塔山遺址保護區外沿修筑道路時不經勘察調查就動工,破壞了地下遺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搗毀或私藏現象時有發生;爵溪街心戲亭周邊電力、通訊、有線電視等桿線密布,不僅破壞環境和景觀,還存在嚴重隱患;王家謨烈士墓旁屢建養雞場,雞糞遍地,臭氣熏天,嚴重破壞環境;陳漢章先生墓區“綴學亭”圍欄及墓道石凳被毀,紀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區亂建違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如爵溪街心戲亭后廂房年久失修而破舊;陳漢章先生故居“綴學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許多古建筑電線老化隱患嚴重;王家謨烈士墓區通道嚴重毀損;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單位勵氏宗祠、東陳鑒公祠等的維修,因缺專項資金無法啟動。
(二)原因分析
1、對文物價值認識不足。一直以來,有些領導和有關部門視文物保護為包袱,為經濟建設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障礙,往往從眼前的經濟利益出發來衡量文物的價值。如古建筑保護中有人認為這有損于城市建設的形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來對待文物保護,或者要算眼前的經濟帳,保護文物要花多少錢,而拆后搞開發能賺多少錢。不能充分認識到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沉淀。它不僅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資源可直接或間接地為我縣經濟建設服務,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
2、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從我縣情況來看,全社會普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一些地方領導和干部不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嚴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認為文物保護是文物部門的事情,與當地政府無關,文物保護與否對其政績無任何關系,缺乏“守土有責”的責任意識。普通群眾則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情,與己無關,毫無顧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隨意地破壞文保單位的周邊環境風貌。如爵溪城墻非法建筑時有發生,環境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0-0120-02
導言
21世紀初,我國開始著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尤其是在文化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大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發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深刻反思當代社會發展狀況下作出的重要的舉措。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體現出社會的悠久歷史和文明程度,也能發揮力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因此,在文化安全視角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描述與分析能夠反映十幾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同時可以發現在保護工作中不足之處。
“作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調動和傳承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對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建構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也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1]。為了充分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筆者從文化安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景泰藍保護等方面進行深入調查,根據客觀數據撰寫報告。希望能夠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幫助。
一、研究方法
研究過程中,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與整理,研究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研究動態有較深刻的認識,掌握了該領域專業性的知識并確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總體是我國居民,調查的樣本是從全國各地選取具有代表性地區的居民。除此之外,還進一步評估樣本質量來確保研究結果的說服力。后期進行數據處理時,將采集到的數據錄入到計算機后,采用了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交叉式統計。研究分析整理階段,以文字、圖表等多種行式展現成果。
二、研究對象
本次調研選取了北京市、保定市、衡水市安平縣三地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入訪談,共發放問卷600份,其中有效問卷588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8%。其中年齡在19歲~30歲的占受訪者人數的69.4%,年齡在31歲~40歲的占受訪者人數的22.4%,年齡在41歲~50歲的占受訪者人數的8.2%。在受訪者的職業信息中,學生占40.8%,專業技術人員占10.2%,農民工占14.3%,商業、服務業人員占10.2%,軍人占8.2%,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占10.2%,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占6.1%。在受訪者目前所在地區中,農村占16.3%,新型城鎮占46.9%,文化城鎮占36.7%。
三、研究結果
(一)文化安全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我國居民的文化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導致文化遺產資源嚴重流失。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繼承者、保護者,增強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識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從調查結果中發現我國文化安全意識有所提高,但是文化安全意識相對薄弱的局面沒有改變。在對“文化安全了解”一題中,多數受訪者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其中選擇“不太了解”的占46.9%,選擇“完全不了解”的占26.5%。體現出了人們對文化安全的認識不足。人們對外來文化的喜愛程度已經超過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喜愛程度。有59.2%的受訪者在“對外來文化的喜愛程度”一題中選擇了“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但是,只有49.0%的受訪者在“對傳統文化的喜愛程度”一題中選擇了“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數據表明威脅我國文化安全的因素較多,如外來低俗文化的傳播、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遺產遭到掠奪、文化遺產遭到忽視、價值觀扭曲、文化產業落后等。從問卷所得數據中發現,選擇文化遺產遭到忽視的比率最高,占受訪者的67.3%。各地區對保護我國文化安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所采取的措施仍舊以“宣傳教育”為主,然而采取“加強立法工作”、“發展文化產業”、“文化走出國門”等其他措施的并不多。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眾多問題
1.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普及度較低
很多人僅僅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真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的卻少之又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程度”一題中,有61.9%的受訪者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只有4.8%的受訪者選擇了“非常了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哪些”一題中,正確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涵蓋的五個方面(口頭傳統和表達,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的受訪者較少,尤其是“口頭傳說和表達”一項僅有35.7%的受訪者選擇。造成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普及度較低的因素有很多,不可否認的是這受到文化程度的影響。
2.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工作的人員較少
生活中很少有人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的工作。在“您周圍的人,有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工作嗎”一題中有92.9%的受訪者選擇“沒有”或“不清楚”。由于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或宣傳工作人員的責任就越發重要。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優秀人才從事該方面的工作,進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除此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有65.3%的受訪者認為“人們的認識不夠”,有61.9%的受訪者認為“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有38.1%的受訪者認為“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有59.5%的受訪者認為“缺乏資金”,有52.4%的受訪者認為“傳承人老齡化”,有47.6%的受訪者認為“缺乏有效的傳承機制”。
3.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諸多其他問題
在“您所在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有哪些”一題中,選擇“發展相關文化產業”、“健全檔案資料”、“加強立法工作”的比率沒有超過半數,尤其是“加強立法工作”比率只有7.7%。數據表明,一方面我國各地立法工作在數量和質量上較為落后,另一方面,對于已制定出有關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法律和法規沒有做好宣傳與落實工作。在非物資文化遺產的宣傳方式方面“發放各種資料比如宣傳冊、海報”,是人們普遍接受的宣傳方式。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不同職業的人群選擇的宣傳方式不同,這就要求我們要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學校開設課程組織學習”方式為例,針對學生、軍人和專業技術人員等職業的人群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商業、服務人員、農民、農民工等職業的人群只有少數人贊同這種方式。
四、討論
(一)增強人們的文化安全意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一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卻與我們的民族智慧和靈魂血脈相連、保留著我們最純粹最古老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財富正迅速離我們遠去”[2]。這并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原因造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失。涂成林和史嘯虎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正遭遇嚴重的集體失憶”[3]。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會導致一部分人產生相反的錯誤認識。他們誤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數不勝數、不需要重視的,文化安全意識和非物質文化保護意識有待提高。有些少數民族的語言因為缺乏保護瀕臨消失,如果這些語言消失了那么這些民族也不在存在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必須重視其地位并加以保護。
(二)加大資金投入,培養專業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通過調查發現資金投入不足是各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突出問題。政府投入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設立基金會或合理引入市場機制來拓寬資金來源,緩解政府部門在資金投入這方面的壓力。再者,我們要重視培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人才,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學習相關專業并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培養專門人才,讓他們走到社區、家庭中去普及關于非物質文化的知識。同時我們應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機制。不可否認,當代青少年因為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正逐漸消失。“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是對其最有效的保護”[4]。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是以人為載體的,采取口耳相傳的形式繼承下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失現象與缺乏傳承人有關。目前很多掌握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已經八十多歲,呈現老齡化特點。除此之外,我們應該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群眾基礎,通過各種方式讓各種職業的人群去了解、接受并喜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加大宣傳力度,建立保護機制
研究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方面采取措施的力度不夠,其表現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應該多舉行傳統音樂交流會或原生態民歌比賽,借助現代傳媒工具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了解、喜愛傳統音樂文化”[5]。在學校可以開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供廣大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對該方面的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部分地區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并未有得到重視。上級下達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件沒有貫徹實施;全面深入的普查、宣傳、保護工作沒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不健全,部分地區只是臨時負責小組在做相關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不配套,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保護,等等。要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人民群眾喜愛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我們必須重視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吳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形象的建構[J].前沿,2011,(21).
[2]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3]涂成林,史嘯虎.國家軟實力與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保護動物演講稿范文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珍惜動物》。現在地球上有許多動物都在面臨死亡,所以,我們不再保護動物,最終受害的只有我們。
而現在,人類瘋狂捕捉動物,是為了什么?象牙,用動物制成的皮毛?不,都不是,是為了填飽虛榮心。為了虛榮心就能對動物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嗎?那人類真是太自私了。
平均每天有五十五頭大象因非法捕獵死亡。捕來的象牙會被制作成精美的象牙工藝品。可是,你是否想到每一件象牙工藝品后面都有一頭象悲慘的叫聲和悲慘的一生。每當看到一頭頭大象死在人類手里,總有一天,地球會替它們加倍奉還的。其它動物也是一樣的,它們也是地球媽媽的孩子,我們也是孩子。只是它們比我們先走一步,我們每滅絕一種動物,就是讓世界末日更進一步。
所以,“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保護我們自己,保護動物,珍惜動物,還地球沒有血跡的世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保護動物演講稿范文
我要演講的是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動物,它們為這美麗的大自然增添了許多色彩。可是,動物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遭受人類的破壞。愛護環境,從我做起,還小動物們一個溫馨的家園。
雖然有些動物被列為國家及保護動物,但仍有一些被利益熏心的人屢屢向其。伸出黑手,破壞他們的家庭。不只人類擁有溫情的眼眸,大自然中的動物也同樣擁有。
讓我們一起愛護動物吧!
保護動物演講稿范文
親愛的同學們:
從前,在一個大森林里,住著許多小動物,他們每天都在開開心心的玩耍。
一天,兔子、猴子、青蛙、小鳥、烏龜、熊貓、蛇一起在一顆大樹下玩耍,他們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蹦出來了五個人,他們個個拿著斧頭,正大搖大擺地向蛇它們走來,這時,一個人說:“兄弟,這下咱們可發了,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熊貓都在這呢!這要是拿去賣了,一定能賣個好價錢,到時候咱們去酒店喝個三天三夜。”
這時又有一個人說:“這回咱們可有口福了,你看這只烏龜,養的這么肥,肯定吃了不少好吃的,咱們吃了那可真的有營養,我還聽說烏龜吃了還能延年益壽呢!”
又有一個人說:“你們看這只蛇,可是正宗的眼睛王蛇呢!光看長度就有7米多長呢!”……
首先是加強藏品保藏和展示中的“六防”意識。即藏品的防盜、防火、防塵、防潮、防蟲和防霉意識。在藏品的保管以及展示中,防盜工作是放在第一位的。藏品庫房雙人雙鎖出入制度、全天24小時攝像頭監控等嚴格的庫房出入制度是必須具備的。而在陳列展示中的防盜意識可能就相對淡薄,措施也相對欠缺。庫房和展廳應當嚴禁煙火。除了明火之外,電火的危險應當格外引起重視。特別是投影儀、電腦多媒體、電視機等要注意電線的走向、接法等。空氣中的灰塵具有酸堿性,能腐蝕書畫,因此要做好庫房和展廳的防塵工作。防潮、防蟲、防霉是三位一體,互相關聯的。防潮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防蟲和防霉工作,因此,藏品庫房防潮非常重要。高校美術館大多不具備恒溫恒濕設備,但應盡量多添置一些小型溫濕度記錄裝置和溫濕度表,以隨時監測記錄藏品的保藏和陳列環境的溫濕度。在保護和陳列中應掌握各類藏品適宜的溫濕度安全標準。要了解藏品環境中易出現害蟲的種類、滋生條件和習性,掌握殺滅害蟲的方法。要定期定時投放防霉劑,估算投放量,并適時改變防霉劑的種類。在藏品展示的過程中,要加強展廳藏品的觀察,隨時掌握出現的變化,必要的藏品展覽還要拉警戒線。以上的“六防”意識是所有藏品保護工作都需要注意的問題,對高校美術館的書畫、油畫、版畫、雕塑與裝置、陶瓷、攝影等常見藏品的保藏與展示還有相應的針對措施,現分別加以敘述。
一、書畫
書畫是一個大項,存放環境首先要考慮防潮、防蛀、防鼠、防霉、防玷污等。特別是南方地區,每年的春夏之交,要嚴防白螞蟻。在保藏過程中,可將每件書畫裝入一個塑料袋或布袋,也可用白紙包好,平放于柜、櫥之中,不能豎放,不可在書畫上面放置重物使書畫受壓。珍貴的書畫可以訂制專用長方形木盒或長筒形布袋、紙盒等用于包裝。保管已經破損的古舊書畫要謹慎,一時不能修復的不要隨意展示,以避免書畫的二次損壞。如果是已破碎的書畫則要防止散片丟失,以免給將來的修復帶來困難。書畫作品多為紙質,在每年的春、秋天氣晴好的時候可以有目的地安排藏品展,在展廳通風陰涼處懸掛以散濕氣。書畫的展示是很有講究:卷軸在懸掛時要一手持畫叉挑住畫繩,一手托住書畫未展開的部分,然后慢慢放開將書畫掛起。手卷在展示時要放置平整的案頭或桌子上。片最好根據尺寸大小配上鏡框,避免長時間風化及灰塵污染。光線對書畫的危害也應高度重視,強光或長時間太陽光照會導致書畫變色、變脆、翹曲、龜裂等。另外,因為書畫作品長期懸掛會使書畫發黃、發脆,甚至變形,因此藏品展的時間一般不宜過長。
二、油畫
油畫要定期維護。放置油畫的庫房要注意通風和防潮,防止灰塵對畫布造成損壞。受潮的畫一定要慢慢陰干,切忌暴曬,以防止畫面脫落。要盡量避免陽光的長期直射。因為紫外線對色彩的破壞性很大,會造成褪色和變色。最好包裹塑料布,在防止日曬和風吹的同時可避免灰塵。嚴禁將兩張畫面對貼,以免氣溫升高使畫面粘連,導致油彩脫落、畫面受損。墻上掛的油畫如果落上灰塵,定時用微濕的干凈布輕輕地擦。可以用專業的上光油為油畫保養,在刷上光油之前,一定要用干凈的布把畫面擦拭干凈。如果畫面有油煙,可以用淡肥皂水和清水輕輕地試著擦洗,然后迅速拿海綿把畫面上的水吸干,再拿電風扇輕吹油畫表面。如果遇到年代久、有龜裂的油畫,則要少用水,局部干擦即可。
三、雕塑與裝置
雕塑與裝置兩者在理念、手法上互相借鑒,很難明確界定。于是,在展示時就要求我們依據不同的形式來尋找不同的空間、視點。甚至雕塑也有懸掛的,還有多層次的展示方式。很多雕塑結合三維空間按和二維平面來充分展示作品。浮雕有壁掛式、懸掛式,平放式與加上雕塑結合的方式。總而言之,雕塑作品的展示比書畫類作品更為豐富,更需要空間感。其平面、立面、剖面都可以展示。另外,雕塑作品展示的規模性也是一個新特點,一件作品的重復放置,可在展廳內形成秩序美。另外,小雕塑和小件裝置作品展示時要特別注意安全,最好布置警戒線以防止丟失。對于雕塑來說,在保藏時可以用薄塑料布纏繞包裹,避免落上灰塵并減弱風化程度。
四、陶瓷
陶瓷藏品應設立專柜保藏,在展示中也需要專門的擱架或展臺。瓷器宜放在有玻璃門的櫥柜中,要避免與托板發生碰撞,選用木質隔板則可將此類隱患降低。木質隔板應避免刷油漆或涂料,以防止油漆和涂料經過長時間的擺放而粘連陶瓷的底部。瓷器放置后,要保證底部平穩。在同一柜里.要把體輕的放在上面,沉重的放在下面。在同一層里,要把高大的放在后面,矮小的放在前面。對于體量細高,重心不穩的藏品,適合橫放。對于體量較矮、重心平穩的藏品,則宜直放。取放陶瓷藏品時應一人先將瓷器放在桌子上,另一人用雙手捧持、托起,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要避免兩個人手把手地傳遞瓷器,減少因可能失手而造成瓷器損毀的幾率,并盡量減少搬動次數。對于陶瓷來說,其效果往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面的反光層。灰塵中的一些沙粒會有一些很尖銳的棱角,在擦拭的時候要避免將瓷器釉面磨傷,使陶瓷的表面失去光澤。另外,陶瓷藏品還要特別考慮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五、攝影類
近年來,國內對攝影類藏品的收藏日益重視,特別是隨著數字輸出技術的提高,收藏級的數字藝術輸出越來越普及,日益為攝影類作品進入收藏行列增添了新的動力。而溫度、濕度和光照是攝影類藏品成功保藏的三個關鍵要素。攝影類藏品主要有膠片類(正片、負片、纖維片、幻燈片)、照片類(單色相紙及彩色相紙)、現代技術類(電腦高質打印相片)和影像類(包括高清度掃描的電子文檔及播放類作品,如DVD等)。在保存傳統沖印相片時,通過封裝相片的方式來降低色彩褪變程度,以保持色彩的表現力。在展廳內展示打印照片時,應盡量使用玻璃或有防護性的塑料框架來保護打印照片不受侵蝕。同時,在展示圖像作品時,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今年暑假,我被安排在上海電力公司95598客戶服務中心實習,負責指導我的是一名姓蘇的班長,而實習內容主要是電力報修業務的辦理。工作中我基本了解了的95598客戶服務中心業務開展情況。經過班長的悉心教導,很快我就熟悉了這些業務的各項原理,實際操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95598客戶服務中心是一個集電費查詢、電力報修、業務受理、業務投訴、業務咨詢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而我在這個崗位上實習時最重要的不僅僅要掌握好各個業務的基本內容,同時在面對用戶時也要有一個親切友好的態度,這也是專業的一個表現。
我們受理用戶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歷史紀錄,二是向客戶詢問所得相關信息。前者歷史資料較為零散,不系統,因此需要我們利用所學統計學的知識借助計算機操作軟件來完成有用數據的篩選和歸類。而且有些數據需要我們通過判斷然后從電力內部網站搜索。后者由于客戶類型特征各不相同,須向其詢問需要的信息,通過自己的組織歸類整理數據。我們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并得到基層分公司工作人員的積極協助和配合。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我們根據地址、姓名、臨近道路、聯系方式、故障類型等相關信息進行記錄與核實。
在那實習的日子里,明顯能夠比較實際的感受到公司與學校氛圍的不一樣,包括工作精神、態度以及人際間的交往等等。作為一個國企,與私營企業不同,他們會很準點準時,可能不會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但是也存在著一種無形的機制,職員都很自覺,譬如說中午可以休息,公司職員可能會吃完飯就回自己的職位而沒有要鉆時間的空子。或者說,雖然在企業里沒有一種明顯的條文規定職員該怎么樣去工作去守時,但能發現一個好的企業給你的印象絕對不是懶散的,而是緊湊的、有條不紊的、還有就是一種無形的競爭,大家都在努力,都在上進,因為大家都明白“適者生存”的道理。其實有時候可以從企業的一些外在表象看出該企業文化的特征是怎樣的,企業理念是哪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