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平衡功能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 平衡功能;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81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2-98-01
高齡老人由于行走不靈活,平衡功能差,摔倒機會大,極易造成股骨頸骨折。近半個世紀,隨著Dr Charnley低磨損人工髖關節的問世,人工關節技術經歷了初創、發展與完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老年患者髖部疾患、重建髖關節功能最常用的手段之一[1]。隨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需要進行合理的術后康復治療。我科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對96例高齡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術后進行系統的平衡功能訓練,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6年1月- 2009年12月在我院行髖關節置換術(全髖或半髖)后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57例。年齡71-87歲,平均78.8歲。通過對致傷因素的統計發現,全部因跌倒致傷的。排除合并老年癡呆、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嚴重心肺疾患、腫瘤及精神病患者。
1.2平衡訓練
1.2.1訓練原則:及早、個體化、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支撐面積由大變?。?]。從最穩定的通過訓練逐步進展至不穩定的。初時應選擇支撐面較大或輔助工具幫助下進行訓練。當平衡穩定性提高后,支撐面積逐漸變小,輔助工具也逐漸減除。例如,從仰臥位至坐位,再到站位,從雙足站立位到單足站立位。逐步加大平衡訓練的難度。①從靜態平衡到動態平衡。重心轉移,由靜態平衡訓練患者逐步掌握運動中保持平衡;②身體重心逐步由低到高。臥坐站,身體重心隨著訓練的改變而逐漸提高,平衡訓練的難度也將逐步加強。
1.2.2訓練方法
1.2.2.1基礎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肌力和肌肉耐力訓練,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肌力訓練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最重要的部分[2]。下肢肌力若不夠,患者的立位平衡不能維持,不能出現跨步、跳躍反應等。平衡的維持還需要肢體有正常的關節活動范圍,靈活與否也非常重要。
術后第一天即進行腓腸肌訓練:足踝用力跖曲(腳趾向前伸直,腳跟向后拉),然后足踝呈背曲位(腳趾向后拉,腳跟向前推),注意保持膝關節伸直。每次保持10s,每10次為1組,練習組數以患者不勞累,疼痛不加重為標準。同時指導患者主動做踝關節伸屈活動及足趾活動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術后第2天,可搖高床頭由斜坡臥位45°逐漸坐3次或4次[1],同時開始患肢的水平移動練習。術后第二天進行股四頭肌訓練:讓患者股四頭肌收緊,膝部下壓,膝關節保持伸直5秒鐘,再放松5秒鐘。等長肌肉收縮訓練可避免給損傷部位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還能很好的增強肌力。應注意的是,有高血壓、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禁忌訓練過程中過分用力或憋氣。術后3天后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進行傷肢CPM關節內、外旋活動鍛煉,以維持膝髖關節活動度。逐漸加大關節活動度,并使髖膝關節的屈伸訓練由最初的被動向主動加輔助到完全主動練習過渡。術后1周,進行立位練習,髖關節伸展練習[3]:雙上肢用力支撐練習步架上,雙下肢稍后移,然后囑病人抬頭,挺胸,做骨盆前移動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搖擺練習:扶雙拐或習步架,上肢負重,同時雙下肢伸直,置輕度外展位,站穩后左右搖擺骨盆,使雙側髖關節交替外展,內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髖練習: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過調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髖角度。需在醫生保護下進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勞為度。
1.2.2.2平衡功能訓練:①平衡的種類: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靜態平衡:指人體在無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靜態姿勢,自身能控制及調整身體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賴于肌肉的等長收縮來完成;動態平衡:指在外力作用于人體或身體的原有平衡破壞后,人體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來維持新的平衡的一種能力,主要依賴于肌肉的等張收縮來完成。②方法:術后第二天搖床至30°取半坐位,逐日加大角度,至一周達90°坐位。改床邊坐位訓練,開始時輔以床欄,待去除輔助設施能夠坐穩,可進行立位平衡訓練。從靜態平衡開始,輔以助行器以加大支撐面積,增加穩定性。站立時務必保持軀干正直,以達到良好的骨支撐。如站立時膝髖關節彎曲,則四肢肌肉負擔成倍增加,加速疲勞甚至跌倒。待站立時能夠維持穩定,減少支撐面積,由雙腿站立改為助行器支持下的單腿站立。無任何困難時,可進行由靜態平衡過渡到動態平衡的訓練。下肢交替負重訓練。練習過程中,注意非負重腿屈膝屈髖使足離地,避免非負重腿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過渡收縮出現提髖、擺臀動作。待熟練后可進行助行器輔助下的步行訓練(動態平衡訓練)。再過渡到去除助行器加大平衡難度的訓練。
3 結果
高齡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經上述平衡訓練后,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患者的康復,接近甚至超越傷前的生活狀態。減少了再跌倒致傷的可能性??s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及再次跌倒致傷的危險。住院期間未出現1例跌倒。出院后隨訪1-2年,跌倒再受傷導致二次手術2例。
4 討論
國外研究表明,平衡機能的下降已成為老年人發生跌倒等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4]。平衡能力與年齡密切相關,老年人平衡能力強弱的分水嶺在60歲,60歲以前較穩定,60歲以后每10年下降16%或更多[5]。據有關報道,我國老人跌倒發生率男性約為6% ,女性約為11%;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3 以上曾因跌倒致傷,導致骨折。對于老年人,跌倒是最常見最嚴重的家庭傷害[6]。尤其導致的髖部骨折更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是預防跌倒所致的髖部骨折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對于髖關節術后的老年人防止再次跌倒致傷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平衡能力反映了身體對來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關節內的本體感受器以及視覺等各方面刺激的協調能力。由于手術打擊、臥床,肌肉力量、關節功能會再次下降。平衡能力也隨之降低。因此,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平衡功能的訓練非常重要和必要。實踐證明,高齡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經上述平衡訓練后,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加快了患者的康復,接近甚至超越傷前的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大大減少了再次跌倒的風險,降低了髖部損傷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 現代人工關節外科學(精裝) [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51.
[2]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3] 王若義,郭開今,唐先業,等.雙側全髖關節同期置換治療嚴重性髖關節病[J].中華實用醫學,2003,5(13):5-8.
[4] Lilley JM,Arie T,Chilvers CED.Accidents involving olidder peopl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ge Ageing, 1995, 24 (4):346-365.
[關鍵詞] 針刺;早期下肢關節運動療法;腦卒中;平衡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1(c)-103-02
肢體功能障礙可導致腦卒中患者72.5%~75.0%的致殘率[1],尤其是平衡功能受損較重。而臨床患者保持平衡是步行能力的前提,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采用針刺和早期下肢關節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2年3月~2007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共87例,隨機分為綜合治療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腦梗死28例,腦出血18例;年齡40~74歲,平均66歲。對照組41例,男21例,女20例;腦梗死26例,腦出血15例,年齡35~74歲,平均65歲,兩組上述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均符合我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病情穩定后由醫生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功能訓練。綜合治療組同時給予針刺治療及下肢關節運動療法。
1.2.1 針刺療法穴取癱瘓側太沖、足臨泣、照海、解溪、三陰交、昆侖、豐隆、上巨虛、陽陵泉、粱丘、血海、伏兔,手法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次/d,每周6次。
1.2.2 下肢關節運動療法[2]①髖關節運動:包括骨盆帶的旋轉、髖關節的主動、被動內旋外旋、橋式運動、膝關節屈曲位和伸展位屈髖。②膝關節運動:仰臥位膝關節主動、被動屈曲和伸展運動。③踝關節的主動、被動訓練,1次/d,每次40 min。
針刺和下肢關節運動療法結束后指導患者進行端坐,站立練習也可由患者家屬協助完成。
1.3 評定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Fugl-Meyer(FMA)運動功能量表評定中的平衡項(總分14分)進行平衡功能評定。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完成坐位平衡、起立坐下平衡、站立1 min平衡所用天數。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P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平衡分值均增加,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均值比較表(x±s,分)
2.2 兩組患者獨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數比較
綜合治療組患者的獨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所需天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
表2兩組患者獨立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 min所需天數比較(x±s,分)
3 討論
平衡功能受前庭神經、視覺信息、本體感覺、小腦協調功能等的調節[3],正常的神經反射、肌肉牽張和骨關節功能是維持人體平衡的基本保證,腦卒中后中樞神經失去對下級神經元的正確整合,肌肉力量減低或喪失,肌張力失調,肌肉、骨和關節的支持和運動功能不能完成,機體平衡失去了基礎。機體要保持坐位、站立位、起立坐下平衡必須恢復大腦的整合、小腦的協調、肌張力和肌力以及關節的運動功能,尤其是恢復髖對策和踝對策[4]。本研究針刺穴位多選陽經穴位,除考慮到陽經氣血旺盛,針刺這些穴位,能使陽經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持,使肌體功能逐漸恢復外,主要與現代神經反射學說有關,上述穴位深淺部大多有支配肢體運動和感覺的神經干或分支通過,針刺這些穴位,比較容易取得明顯感應,促進肢體運動恢復。早期下肢關節運動療法是對病側肢體本體感覺、肌肉牽張、骨與關節運動程序、運動感覺的培訓與再學習。特別是針對髖對策、踝對策的掌握更加有利。針刺、關節運動與平衡訓練增加了大腦的信息輸入,激活了大腦皮層的運動、本體感覺、前庭平衡細胞,促進了突觸側芽的生長,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針刺和下肢關節運動療法治療的患者的平衡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完成坐位、起立坐下平衡訓練所需天數明顯縮短,并且有顯著性差異。這與“早期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能較好地提高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平衡,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5],“運動療法對腦梗死者平衡功能和運動功能有積極的恢復作用”[6]相一致。至于站立1 min所需天數比較無顯著差異,可能與運動耐力恢復較慢有關。
[參考文獻]
[1]黃如訓,蘇振培.腦卒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58-306.
[2]王強,李鐵山. 腦卒中康復治療技術[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41-150.
[3]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學[M]. 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150-151.
[4]曾麗,賈秀萍,馬淙.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8z):6-7,18.
[5]羅順.早期針刺結合康復治療腦卒中150例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09,20(3):45-46.
1.1一般資料
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間,選擇在我院康復科住院的年齡65歲以上老年患者50例。排除標準:①嚴重認知障礙者;②心血管疾病者;③能獨立站立30s以上者;其中男35例,女15例,患者年齡65~92歲,平均年齡(80.1±3.6)歲,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Morse跌倒評估量表(對照組25例)及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觀察組25例)對其做跌倒風險評估;兩組各項一般數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工具
1.2.1Morse跌倒評估量表
是專門用于預測跌倒可能性的一個量表;主要由6個項目組成:①跌倒史(0分為無,25分為有),②超過1個醫學診斷(0分為無,15分為有),③借助行走輔助工具(臥床、活動由護工照顧或無需使用為0分,借助手杖、助行器、拐杖為15分,需倚靠家具行走為30分),④應用肝素鎖或靜脈輸液(0分為無,20分為有);⑤步態(正常及臥床不活動為0分,下肢乏力軟弱為10分,殘疾或者功能障礙為20分),⑥認知(0分為量力而行,15分為忘記自己受限);總分125分,分數越高,表示老年患者存在越大的跌倒風險。
1.2.2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
是指借助于顯示屏上光標指示的方向,了解患者身體重心位置和左右掌及腳后跟承重情況的一項平衡分析系統;功能評分為百分制,評分越高,表示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越低。
1.3方法
1.3.1測試者培訓
本次研究測試者由我院康復科兩名注冊護士擔任,一名護士為本科學歷、一名護士為大專學歷;為達到量表條目理解、測試方法的一致性,防止在測試中發生不同測試者之間的誤差,在對老年患者測試前,統一做30min的培訓,介紹量表應用目的、測試方法,分析量表應用存在的分歧,達成一致意見后開始研究。
1.3.2測試方法
50例患者均予以康復治療手段,包括肌力訓練、步行訓練、姿勢控制訓練;并予以傳統平衡訓練,例如坐位平衡、立位平衡訓練,每次40min,6次/周;在此基礎上,對照組25例患者采用Morse跌倒風險評估方法對其跌倒風險的大小進行評估,觀察組25例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對患者進行平衡功能訓練,包括姿勢穩定度訓練、穩定度極限訓練、重量轉移訓練、迷宮控制訓練,30min/次,1次/d,6d/周,每周分別應用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進行檢測,共4周。
1.4觀察指標
①觀察評估得出跌倒風險發生率(包括跌倒高風險、跌倒中等風險、跌倒低風險)差異;②Morse跌倒評估量表[2];③Biodex平衡功能評分[3]。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不同方法評估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Morse跌倒評估量表及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評價之前,組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其進行Morse跌倒評估量表評價及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評價后,兩組各項評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跌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Biodex平衡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評估跌倒風險發生率結果比較
觀察組應用Biodex智能型平衡功能分析訓練系統評價后,跌倒發生率的敏感度(跌倒高風險、跌倒中等風險、跌倒低風險)顯著要高于對照組,組間各項數據差異對比皆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摘要】目的:觀察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174例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分為接受過現代康復治療的為康復一組(59例)、未進行康復治療的為康復二組(59例)、在我院接受過康復治療而后遺癥期出院回家自行康復鍛煉的患者做對照組(56例)??祻鸵唤M、康復二組采用現代綜合康復治療手段,對照組出院回家自行康復鍛煉。對3組患者分別在入選時(V0)、入選第1月末(V1)、入選第3月末(V2)和入選第6月末(V3)分別進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和Bathel指數(BI)評分。結果:Fugl―Meyer評分和Bathel指數(BI)評分,V1康復二組較V。增加(P
【關鍵詞】腦卒中后遺癥;康復訓練;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Modern recovery treatment to apoplexy sequela time patient movement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ability influence research
【Abstract】 goal: Observation modern recovery treatment to apoplexy sequela patient movement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ability influence. Method: what 174 example apoplexy sequela patient divides into has accepted the modern recovery treatment what is restored to health a group (59 examples), not to carry on the recovery treatment is restored to health two groups (59 examples), to be located in my courtyard to accept the recovery treatment in addition, but sequela time being out of hospital goes home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exercise patient to make the control group voluntarily (56 examples). Is restored to health a group,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wo groups to use the modern synthesis recovery treatment method, control group being out of hospital goes home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voluntarily the exercise. To 3 group of patients separately when being selected (V0), is selected at the end of January (V1), to be selected at the end of March (V2) and is selected at the end of June (V3) to carry on Fugl-Meyer movement function grading and Bathel separately the index (BI) grading. Finally: The Fugl-Meyer grading and Bathel the index (BI) grading, V1 is restored to health two groups V. Increases (P
【key word】 apoplexy sequela; Recovery training; Movement function; Daily life ability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093-02
腦卒中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10―217)/10萬,死亡率為(116―142)/10萬,幸存者中約3/4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重度致殘者占40以上[1]。腦卒中偏癱患者進入后遺癥期的臨床康復意義目前國內外相關報道極少,而后遺癥期是否需要臨床康復對大量患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涉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問題,還涉及醫療費用的合理利用問題。觀察卒中早期接受不同康復治療方案對患者在后遺癥期康復治療療效的影響,可以從另一層面了解早期康復的意義。本研究旨在觀察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本研究對康復組腦卒中患者采取 6 個月的規范化現代康復治療,對照組患者僅作同期對照,不作康復干預,各個階段對入選患者的運動功能和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情況進行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的選擇:入選標準:①符合 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2], 經顱腦 CT或 MRI 確診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發病者;②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減退;③年齡 39-75歲;④病程超過6個月且在二年之內;⑤神志清楚, 生命體征穩定。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②既往有癡呆、 精神病史者;③外地無法隨訪者。
1.2一般資料:對象選擇 2006 年 10月―2010 年 1月在我院的神經內科及康復病房住院符合上述入選標準的180例腦卒中患者, 均符合上述病例選擇標準。入組的180例腦卒中患者依據急性期和(或)恢復期是否接受過現代規范化康復治療及后遺癥期是否接受現代規范化康復治療分為三組,急性期和(或)恢復期接受過現代康復治療而后遺癥期繼續康復治療的患者為康復一組;急性期和(或)恢復期未接受過康復治療,后遺癥期才進行現代康復治療的患者為康復二組;急性期和(或)恢復期接受過康復治療而后遺癥期出院回家自行康復鍛煉的病人為對照組。入組后 6 個月隨訪期內死亡2例, 失訪4例,最終有完整數據進入統計分析的共174例。其中康復一組59例,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齡39-79 歲,平均年齡67.1歲;腦梗死41例、腦出血18例,左側偏癱39例、右側偏癱20例;康復二組59例,男性 37例、女性22例,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69.3歲,腦梗死37例、腦出血22 例;左側偏癱33例、右側偏癱26例;對照組56例,男性 37例、女性19例,年齡45~81 歲,平均年齡68.3歲,腦梗死35例、腦出血21 例,左側偏癱30例、右側偏癱26例。各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損程度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P > 0.05) 。
1.3 方法:康復一組、康復二組采用現代綜合康復治療手段(以物理療法和作業療法為主,結合認知康復、語言康復及心理康復等綜合康復治療方法),具體內容:1、神經生理學療法:包括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PNF療法(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Rood療法等;2、運動再學習療法;3、常規運動療法:包括維持與改善關節活動范圍訓練、關節松動技術、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訓練、恢復平衡功能訓練、協調訓練、擺放、身體移動及站立步行功能訓練。 二、作業療法(OT)主要依據患者各階段的實際功能情況對其進行相應的進食、梳洗、穿衣、從床到輪椅的相互轉換等日常生活活動,以及木工、紡織等手工模擬操作和套環、拼圖等文體娛樂方面的訓練。同時在訓練期間教會患者家屬或護工正確的輔助訓練及護理方法,以便患者在非治療時間也能進行訓練,同時也可減少因護理不當所致的患肢再次損傷。三、認知技能訓練:包括定向能力訓練、注意力訓練、抽象思維能力訓練、學習能力訓練、記憶能力、社交能力的訓練。 四、語言能力訓練:Schuell失語癥刺激療法。每日PT、OT各1次,每次45min,每周5次,有語言及認知功能障礙者每日進行語言能力訓練和認知技能訓練各1次,每次45min,每周5次。對照組急性期和(或)恢復期康復治療與康復組相同,但后遺癥期不進行康復治療,有些患者自行康復鍛煉。
1.4 療效評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定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在Barthel 指數(BI)基礎上修訂的ADL 量表[3], 主要增加了器具的使用和認知交流 2項內容, 并對原有項目重新組合。該表分為10 大項, 50 小項,每個項目采用4 級評價法,分別記為0-2分按得分,滿分為100分。將障礙程度分為: 90-100分獨立, 70-89分輕度依賴, 50-69分中度依賴, 25-49 分重度依賴, 0-24 分完全依賴。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表[4],運動滿分100分,包括4個方面,共50項,每項三級評分(0-2)。將障礙程度分為,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
2結果
三組患者各個階段BI評分、 三組患者各個階段Fugl―Meyer評分和患者入選后6個月,三組患者BI改善總有效率比較分別見表1-3。
表1 三組患者各個階段BI評分比較( x±s)
注:a入選時,康復一組、對照組與康復二組比較, P
表2 3組患者各個階段Fugl―Meyer評分比較(x士s)
注:a與康復二組比較,P
表3 三組患者BI的改善比較
注組間比較:a. 康復一組與對照組比較, P < 0.05 ; b. 康復二組與對照組比較, P < 0.01 ;c.康復二組與康復一組比較, P < 0.05。
3 討論
腦卒中急性期和恢復期進行康復的療效已被大量研究所證實[5],隨著早期康復意識的不斷增強,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復期接受正規康復治療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由于種種原因 ,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未能在早期接受正規的康復治療,因而錯過最佳康復時機而進入后遺癥期,即使接受過急性期和恢復期康復治療的患者最終也會進入后遺癥期,后遺癥期的患者多回家自行鍛煉,陳君[6] 的調查報道顯示:約 73.5% 腦卒中偏癱患者出院回家后有進一步接受康復治療的愿望,但由于患者和家屬缺乏康復知識和康復手段 ,導致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較慢,甚至因過用、廢用、誤用而產生新的功能障礙,使患者生活能力下降。本研究中對照組入選第6個月末BI評分較入選時明顯下降( P
腦卒中后,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具有重組能力[8],構成腦可塑性的眾多因素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功能訓練,可促進大腦的重塑及功能重組,從而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功能障礙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學者[9]稱 ,腦損傷的恢復過程沒有終點 ,只是恢復進度逐漸減慢。規范三級康復治療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各階段功能的提高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10]。陳瑾[11]等研究指出越早進行康復治療,患者后期的日常生活能力就越明顯。本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
規范的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遺癥,特別是對早期未接受過康復治療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后期的康復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住院康復治療主要是為了便于處理和觀察,以便得出結論。由于住院費用高、占床時間長,所以后期康復應以門診或社區康復為主。本研究提示規范的現代康復治療可有效地改善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維治,羅祖明,等.神經病學[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1:122 .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崔三生,王剛.一種新型ADL 量表可行性的研究[J].中國康復,1996,11(4):153.
[4] 王玉龍.康復評定[J].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181-187.
[5] 朱琪,喬蕾,羊健中,等.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8,23(1):26-17.
[6] 陳君,顏驊,李澤兵,等.社區腦卒中患者功能狀況調查[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5): 162-166.
[7]Winstein CJ,Rose DK,Tan SM,et a1.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upper-extremity rehaFugl―Meyerlitation strategies in acute stroke:a pilot study of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EJ].Arch Phys Med RehaFugl―Meyerl,2004。85:620―628.
[8] 于健君,胡永善,吳毅,等.規范的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8,27(3):308-311.
[9] 周宏珍 ,李亞潔 ,周春曉 ,等.腦卒中后遺癥病人社區康復和預防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 2005,19(8):1419-1421.
關鍵詞:康復教學 骨科 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186-02
康復醫學護理是針對功能障礙而開展的學科,骨科是關于治療運動系統疾病的學科,不論從治療領域,還是從康復醫學護理的發展歷史來看,骨科與康復醫學護理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骨科康復護理是康復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普遍認為現代康復醫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壯大起來的,這與二戰后傷病員的增多及骨科治療的發展不無關系。在我國隨著各家醫院康復科的建立,骨科康復在許多醫院得以開展。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康復護理所帶來的顯著療效,康復的重要性也逐漸被骨科醫師所認可。社會需求量的增加和骨科醫師對康復的認可及支持,使得給骨科康復及護理的開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且康復教學所帶來的顯著療效證明,骨科康復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骨科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其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1,2]。同時,骨科康復所面向的疾病及群體在現代康復醫學中也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骨科康復就是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醫學輔助措施,包括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及工程醫學的手段,減少骨科病人的肢體功能障礙,使患者可以盡快更好地恢復機體運動功能,重返社會。骨科康復的主要內容包括: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本體感覺、平衡功能訓練,步態訓練及其相應的最新設備。近來的研究顯示關節本體感覺及與機體協調性的訓練同樣非常重要,學者們認為這兩者之間的訓練應該貫穿在整個康復過程。對此,我們對骨科康復教學在臨床上的應用調查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隨機選取骨科患者75例臨床病例作為本研究治療組對象,男44例,女31例,年齡5-78歲,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創傷性骨外科51例,其他骨科疾病24例;對照組75例,男49例,女26例,年齡9-69歲,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創傷性骨外科41例,其他骨科疾病34例。兩組研究對象均以中青年居多。
1.2 儀器。國產CQ-36型遠紅外線熱療儀、關節活動CPM機、足底靜脈泵、骨折治療儀、習步架、自行車、跑步器等。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骨外科疾病采用遠紅外線熱療:遠紅外儀距骨患處15-20cm,使患處皮膚表面溫度平均升高12.3℃-16.6℃。每次治療時間為30min,使關節周圍軟化,改善血液循環。
患處持續被動活動:1次/日持續被動運動訓練,每次2h,操作過程遵守循序漸進原則,以患者不感明顯疼痛為標準,每日開始運動由慢至快,開始循環周期時間為3-5min,可逐漸縮短至0.5min。漸漸增大關節活動范圍。
關節活動度練習:在醫師的協助下訓練1次/日,每次30min,以患者有輕度疲勞感為訓練強度標準,此項練習的基本原則是逐步牽伸攣縮與粘連的纖維組織。
康復治療時間為30天,每天一次。
1.4 統計學分析。資料數據用SPSS19.0進行分析,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P
2 結果
經過30天的康復治療,康復后臨床效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骨科創傷與疾病的不同程度直接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對骨科病人進行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骨科并發癥的發生,增強病人的身體機能,幫助病人早日的恢復健康,是骨科病人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3]。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疾病后的延續,是骨科病人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是恢復各種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復訓練通過預防功能障礙、促進功能恢復、進行功能代償或代替,可以達到恢復機體運動系統功能的目的。
3.1 骨科康復護理的一體化。骨科患者主要表現是運動和感覺上的殘疾。需要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和職業的等多方面的治療和護理,以往的康復主要強調的是各種機械的行為的功能鍛煉。讓患者在床上反復做重復性的運動,使患者很快就失去了運動道德興趣及信心。所以在骨科康復過程中,不僅需要提高醫護人員的理論水平,還要通過康復講座和康復知識的豐富,使護理人員能做針對性的解釋工作,使護理水平明顯提高。
每個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詳盡的分析。根據其性格特點、社會經歷及受傷情況等多方面綜合在一起,并結合患者治療以外的情況分析患者的承受能力。讓患者的家庭多多關心,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排除其心理影響,使患者加快康復。
3.2 提高康復鍛煉護理活動質量。首先要提高認識,加大康復投入。醫護人員要對骨科康復訓練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秉承以人為本的從醫理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同時,康復護理人員必需努力學習骨科的基本知識,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護理人員與骨科醫師的溝通,也利于取得醫師與患者的信任。所以護理人員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上下功夫,加強與醫師與患者之間的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康復鍛煉工作。
總之,骨科康復是臨床康復中很重要的一項組成部分,在骨科康復護理過程中,除康復鍛煉以外,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護理等均對病人的健康恢復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因此,在開展康復鍛煉時,要用最健康、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來參與康復訓練,并要做到醫護緊密配合,全方位的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康復過程,更有效的保護病人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劉瑞,楊勇.骨科臨床實習帶教體會[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7,29(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