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武術抱拳禮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武德教育;重要性;教學
通過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可利用武德教育來彌補素質教育出現的空缺和不足,提高學生對“禮”和“尚武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推廣武德精神中的和諧因素和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內在一致性,培養學生武德精神,民族精神,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做出獨特貢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武德教育的概念界定
1.1 武德教育的概念
武德,最早始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一書。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以后隨著時代的發展,武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過去大多以“尊師重道、孝悌正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虛心請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戒驕奢逸”等作為武德信條。武術的各拳種流派也都訂有自己的“門規”、“戒律”、“戒約”,并有“三不傳”、“五不傳”、“十不傳”以及“八戒律”、“十要訣”等作為武德的標準。后,當時政局不穩,列強入侵,國土淪喪,涌現出了許多甘灑熱血的武林豪杰,他們為了民族的尊嚴,國家的興亡,表現出了崇尚的武德。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
1.2 武德教育的內容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道德追求。“仁”的基本涵義就是要用博大愛心去愛一切人。要求習武者忠于事業、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目前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出身,從某些方面,出現了一些教育上的難題,尤其是有些獨生子女自私、孤獨、不關心他人、不孝敬父母、不知道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因此,加強“仁”愛之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性的本質就是“仁”,一個“博愛”的人必將成為和諧社會的棟梁之材,只有懷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才是一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人。
“信,誠也;誠,信也”。“信”、“誠”互訓,其意自明。守信重諾是武林的傳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武林俗尚。實踐諾言,不失信于他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愿犧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跡,歷史上各朝代多有所聞。
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標準又是行為實踐。勇有“大勇”、“小勇”之分。“大勇”是指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用的舉止行為,為國為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弱濟困等,在武林中被極為推崇和效仿。為私利或義氣用事而逞強斗狠,則被視為“小勇”,也稱做“匹夫之勇”,是為武林中人所瞧不起的。習武之人,勇往直前,敢于斗爭,有膽量,不畏懼的道德品質。武技精湛,重在刻苦用功。武術的內容豐富多彩,據國家不完全統計,可達129個拳種之多,有單練、對練,又有集體練,有套路演練,又有對抗實戰;有競技較量,又有傳統養生;有現展的又有傳統古樸的。古人云:“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又道“場上一分鐘,場下百日功”,“練功練武,一輩子受苦”。武術練功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九”和“三伏”是一年四季最冷和最熱的日子,習武者不但要練出一個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的強健體魄,還要練出堅強的意志品質。艱苦創業的精神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優秀品質,也是一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的體現。“不經嚴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這是一切創造人類文明成就者的真理。
“禮”指的是禮儀、禮教、禮節,是一種態度也算一種行為。習武者不僅要重視技術,更要注重對武術禮儀修養的培養。“習武先學禮”, “禮”的發展由來已久,在古代就有習武見面或者交手時用的一種抱拳禮。發展到今天,武術禮節有一系列具體的、形式化的禮儀。“禮”字不但要告訴習武者“應該做什么”,而且還要告訴其“應該怎么做”。
1.3 武德教育的意義
武德教育本身具有實施素質教育的任務,尤其是全面實施身體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的任務。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出發,以全面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身,學會審美大俠扎實的基礎,是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協調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舉措,體育作為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點上的作用尤為明顯,學校體育鑒于它自身的特點,在實現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武德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現狀與分析
目前,學生對武德教育的認識嚴重不足,對培養武德精神的必要性也不甚了解。學生自身處于迷惑的心態,大部分對武德精神的概念、內容、意義等都一無所知。學生學習武術的目標并不明確,大部分學生只看到武術教育帶來的對身體上的鍛煉,沒有通過武德教育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忽略了的道德方面的學習。更有極少數學生利用武術技能欺壓別人,將武術看為謀取私利的工具。這些問題都不符合素質教育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的目的。常此以往,就算是能培養出武術技能較強的學生,也培養不出“德才兼備”的現代化人才,難以完成素質教育為祖國培養棟梁之材的根本目標。
目前學校教育中,武德教育的力度不夠到位。武術老師并沒有按照“仁、義、信、智、勇”的標準要求學生,對武德的概念和內容闡述不深,這是導致學生武術道德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武術老師在傳授武術技能的同時,沒有注重武德教育或者對武德教育力度不夠。
結束語
目前素質教育中的武德教育還不完善,不完整。學生對于武德的理解還受到傳統武德思想糟粕的影響,隊伍的的認識不部分是錯誤的,這對中國武術的繼承和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危害。由此可見,在當今肯抓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加強學生的武德思想教育刻不容緩。
加強素質教育中的武德教育對學生意義重大。學生正處于一個身心發展的快速時期,這個時期極大地影響著他們未來的道德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因此,在素質教育中,武德教育應當處于一個重中之重的位置。
學校在武德教育中處于主導單位。只有學校真正重視開展武德教育,武德教育才能真正的服務于學生。學校對學生道德、心理的教育漏洞將直接導致學生道德意識下降。因此,學校應該切實把武德教育當作素質教育的頭等大事來抓,學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必須認真對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文武兼備、道德高尚”的國家棟梁!
參考文獻
[1]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吉.略論社會主義體育道德[J].體育文史.
[3]蘇智良.當代人類社會問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