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外部環境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項目的研究力圖通過對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特征的分析,結合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總結老年住宅戶型設計的參考原則,從而,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及外部空間環境,以延長老年人在住宅中生活自理的時間,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居住品質。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社會調查和收集現有的資料基礎上,找到目前老年住區與環境存在的問題,結合社會學、環境心理學、人機工程學、景觀設計學等多學科理論,對老齡化居住空間的設計做一系統全面的分析與研究。從不同學科角度去審視老齡化居住空間與外部環境的設計,并借鑒國內外優秀案例,設計出切實符合我國老年人的空間與環境,為相關設計項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其次,杭州市作為浙江省省會以及國家一級城市在居住開發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的居住問題卻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居住狀況不容樂觀,備受社會關注。隨著本世紀初老年住區在杭州的落成,老年人在養老問題中又有了新的選擇。老年住區雖然早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但是在我國出現僅僅幾年時間,屬于一個較新的課題,相關研究滯后,理論指導缺乏,實踐中暴露了諸多問題,因此應對杭州市目前老年住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規劃和設計建議,不僅對杭州市老年住區開發建設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還能為其他城市老年住區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另外,老年住區在居住區室內外空間與環境設計研究領域之前較少涉及,本研起到一定程度的現實意義。同時對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2國內外養老居發展現狀及借鑒意義
2.1發達國家探索養老居住模式的歷程
1)美國:在處理社會老齡化問題時,采用的方式是社區養老。它們在規劃養老社區時,一同考慮了社區的使用功能以及社會學、醫學、美學等對老年人的影響。
2)德國:德國對于國家出現的老齡問題采取的姿態是積極的。德國處理養老問題是由政府、老年人利益維護協會以及德國的建筑界合作一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住宅照料護理養老模式——“照料護理式住宅”。這種養老理念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是多個單位、集體為老年住宅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務。
3)亞洲:日本采取的方式是設計、規劃并且建造名為“高齡者集和住宅”。在日本把老齡設施統稱為高齡者設施,大致分為9大類:護理型老人福利設施、老人保健設施、介護療養型醫療設施、護理院、養護老人之家、生活援助小規模老人之家、全自費收費老人之家、認知癥老人之家、面對高齡者的優良租賃住宅。
2.2國內外老年住宅戶外環境設計的現狀分析
1)中國:首先中國老年住宅只僅僅針對室內活動空間進行了一些無障礙的設計,但大多數疏忽了老年住宅戶外環境。在老年住宅的環境設計方面,不僅僅要強調環境的優美,更要創造便于老人與社會生活相融的、便于老人活動的室外空間環境。經過資料的調查分析,發現在老年住宅戶外環境細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很多,例如建筑的出入口缺少無障礙設計,休息座椅旁沒有考慮輪椅停留的位置;視覺標志設置位置、字體的大小都沒有考慮老年人的需要。這就給行動不便的老人的生活帶來了諸多障礙。栽植的種類較少,植物配置層次單調,景觀類型單一,可觀性差。在路徑設計上,步行路線過直、過長沒有考慮中途休息的細部設計。道路廣場鋪裝大,鋪裝材質缺少防滑處理,造成空間利用率不高。無障礙設計缺乏欄桿扶手的考慮,連貫性差。健身器械種類尺度缺乏對老年人的考慮,座椅鋪面、扶手等缺乏季節性特殊性的考慮,如北方的冬天鐵制扶手較涼等。水體景觀方面,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去追求目前時髦的做法,導致浪費很大。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預示這中國老年住宅外環境的嚴峻。
2)國外:美國加州萊克伍德的老年人獨立住宅,距離洛杉磯市中心大約20公里。該住宅成功之處是主入口的位置靠近室內活動中心,并可從管理看見,增添了安全感。主入口處多樣化的細部設計和非正式外觀大大增加了人們的視覺興趣。次入口直接靠近停車場,過往和上下都、很方便。不足之處是主入口和庭院沒有與發生在停車場和上下客區的活動相聯系。日本住宅的室外居住環境設計中,非常注重對老年人住區室外環境的布局。日本在設計上做了細致的規定,確保移動環境的連續性,各公共空間的綜合一體化設計,街區空間及綠化景觀在配置上確保多樣性和易于老年人活動交流。首先,注重居住環境設施與地區特性的結合,室外及室內的環境設施都由使用者自主管理,并且以住宅的尺度來進行空間設計。其次,創造出多樣化的停留、休憩空間,設計注意創造出具有多樣視角、能夠欣賞到各種風景的場所。而各個空間之間又存在著有機聯系,能擴大使用者的行動范圍、誘發其行動,增強老年人參與的欲望,也便于工作人員對居住者的照應和居住者之間的交流。最后,在室外環境設計中為了激活老年人的五感和記憶力,設計中考慮到了諸多讓老年人與動物植物接觸的機會,使老年人感知季節的變化,讓小動物成為“護理成員”,給生活帶來生機。
2.3杭州市老齡化居住空間與外部環境現狀調研
杭州老齡化居住空間體系還未成熟,整體過于商業化,沒有設計出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的居住空間。整個體系較為零散,沒有結合杭州當地老齡人的特色,只是按照模式,復制黏貼。在外部環境的考慮上,杭州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設計可以完整體現。現有的老年居住空間缺乏外部空間的營造,與一般小區沒有什么兩樣,浪費率極高,使用率低,沒有更好地加強老年人的戶外運動。中國普遍的模式是通過廣場舞,但其噪音大等劣勢值得設計師好好思考。
2.4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生態理念的融入,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間環境的創新設計中,同樣重視生態理念的應用。簡單地說,生態理念就是指在空間環境設計中,要合理、積極地應用生態設計元素,如綠色植物、水流、動物等,使環境設計增加更多的生態元素,體現人們對于自然的熱愛,體現環境保護的理念。為了科學融入生態理念,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間環境設計中應當重視以下幾點:第一,多樣化的植物搭配。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間環境設計中,出去主體景觀和過渡景觀的設計外,其他空間的設計應當盡量融入植物設計元素,應用多種植物進行合理搭配,使空間設計更加綠色化、生態化,這樣做也可以使人們在戶外空間中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親切感、舒適感,增強了住宅建筑的居住體驗,營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圍。第二,水的利用。水,是非常重要的生態元素,從當前公園設計中噴泉、池塘的設計,就可以觀察到這一點。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間環境設計中,如果條件允許,應當使用增加水的設計內容,例如,可以在路匯處設計噴泉、池塘等,還可以在池塘中死樣一些魚,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加戶外空間得生態體驗感。第三,草坪的布置。在生態元素的設計中,草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戶外草坪的設計,很多人一味地認為越多越能體現生態理念,其實不是的,草坪的設計應當以合理、不影響人們的通行為設計原則。草坪應當作為一種景觀設計地面空隙的補充元素,而不是景觀的主體元素,切忌出現草坪鋪設阻礙人們通行道路的情況,不僅會造成人們的通行障礙,也容易滋生踐踏草坪的情況。
二、交往空間的合理設計
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變得越來越少,不僅使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加淡化,也影響了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戶外空間設計中良好的交往空間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密切程度,增加人們的集體活動頻率,使住戶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也增加了小區的人文氛圍。在目前,居住建筑外部空間環境設計中也對交往空間的設計內容越來越重視。為了讓交往空間的設計更加合理,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空間足夠的地方設計群體活動的廣場。廣場,是群體活動的重要空間,尤其在目前老年人廣場舞盛行的情況下,廣場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群體活動場所。廣場的設計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設計得足夠大,以容納更多的人同時活動,增加集體活動分為,同時,廣場的設計地點應當避開小區主干道、適當原理居民生活區,以免對小區的交通和居民的休息造成影響。第二,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同時注重。交往空間并不是一味地按照公共場所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就可以的,也應當同時重視對于個人私密性的設計。在戶外交往空間中,既應當設計群體活動的空間,如廣場,也應當設計少數人和個人活動的空間,如僻靜的長椅、草坪中央的涼亭等,供個人活動、情人活動或者老人下棋等。第三,交往環境的塑造。調查發現,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人們更加愿意選擇安全、僻靜、舒適的地方,如咖啡廳。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間的交往環境設計中,也應當注重交往環境的安全性、隱蔽性和舒適性,例如,在涼亭的設計中,可以在涼亭周圍種植綠色植物,以使涼亭不會完全暴露在視線當中。又例如,在林蔭小道的設計中,應當使小道有一定的曲折性,在小道旁種植綠色植物、草坪等,一方面讓小道周圍環境變得更加優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們在小道中行走的舒適感體驗,讓人有一種安靜、祥和、安全的感覺,有利于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交往。
三、結語
關鍵詞:建筑設計;節能設計;應用
建筑在人類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回顧人類的建筑史,從最初的遮風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快樂和舒服的同時,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等,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1 建筑設計中節能設計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范圍內石油、煤炭、天然氣是種傳統能源日趨枯竭,人類將不得不轉向成本較高的生物能、水利、地熱、風力、太陽能和核能,而我國的能源問題更加嚴重。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如果繼續執行節能水平較低的設計標準,將留下很重的能耗負擔和治理困難。龐大的建筑能耗,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巨大負擔。因此,建筑行業全面節能勢在必行。而建筑節能設計是全面的建筑節能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因為它有利于從源頭上杜絕能源的浪費。建筑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筑周圍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的目的。
2 建筑設計中如何應用節能設計
建筑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用節能設計:
2.1 整體及外部環境的節能設計
建筑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筑周嗣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合理選址。建筑選址主要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水質、地形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狀況來確定。建筑設計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適宜的微氣候環境,為建筑節能創造條件,同時又要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的平衡。
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在建筑位址確定之后,應研究其微氣候特征。根據建筑功能的需求,應通過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來改善既有的微氣候環境,創造建筑節能的有利環境,主要方法為:a.在建筑周圍合理布置樹木、植被,既可有效地遮擋風沙、凈化空氣,還能遮陽、降噪,從而減少空調能耗;b.創造人工自然環境,如在建筑附近設置水面,利用水來平衡環境溫度、降風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
合理的規劃和體型設計。合理的建筑規劃和體型設計能有效地適應惡劣的微氣候環境。它包括對建筑整體體量、建筑體型及建筑形體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確定。
2.2 單體的節能設計。
單體的節能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各部分的節能構造設計、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以及一些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和設備的設計與選擇等,來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以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2.2.1 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主要是在滿足其作為建筑的基本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過對建筑各部位(屋頂、樓板、墻體、門窗、粱柱等)的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加以進一步優化設計,充分利用建筑建筑材料自身特性的有利條件,減少能耗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從而達到節能的效果。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1)屋頂的節能設計。屋頂是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建筑室內與外部空閫能量發生交換,造成室內能量損失的主要部位之一。通常主要采取以下節能措施:a.采用坡屋頂;b.屋面設保溫層;c.根據不同地區需要,設置保溫隔熱屋面(架空隔熱屋面、蓄水屋面、種植屋面等)。
(2)樓板的節能設計。主要是利用其結構中空空間,以及對房間頂板的吊頂造型加以設計利用。如將循環水管布置預制樓板的中空孔中或現澆板面上,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環降低室內溫度,冬季利用熱水循環取暖。
(3)建筑外墻體的節能設計。墻體是建筑室內與外部空間接觸面積很大,容易造成室內能量損失的部位。墻體的節能設計,除了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正常做好墻體保溫、防潮、隔熱等措施以外,還應體現在改善微氣候環境條件的特殊構造上。
(4)建筑門窗的節能設計。據統計資料,在我國既有的高耗能建筑中有40%的耗能是通過門窗散失的。
(5)建筑物圍護結構細部的節能設計。細部的節能設計對于建筑物的整體節能也非常重要,應從以下各部位著手:a.熱橋部位應采取可靠的保溫與“斷橋”措施,熱橋部位主要指建筑外維護結構中熱量傳遞較快的鋼筋混凝土梁、柱、架空樓板等部位;b.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靠外墻陽臺欄板、空調室外機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c.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d.門、窗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e.門、窗框四周與抹灰層之間的縫隙,宜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開裂,影響門、窗的熱工性能;f.采用全玻璃幕墻時,隔墻、樓板或梁與幕墻之間的間隙,應填充保溫材料。
2.2.2 合理的建筑空間設計合理的空間設計是在充分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建筑空間進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豎向分隔),以改善室內保溫、通風、采光等微氣候條件,達到節能目的。
2.3 選用建筑節能材料。
合理選用建筑節能材料也是全面實現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選擇應遵循健康、高效、經濟、節能的原則。
3 建筑節能設計是個全面系統的工作
關鍵詞:節能構造設計;建筑設計;闡述
1、建筑節能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達全社會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產能耗約13%,建筑總能耗已達全國能源總消耗量的45%。我國現有建筑面積為400億m2,絕大部分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億m2,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繼續執行節能水平較低的設計標準,將留下很重的能耗負擔和治理困難。
2、真正貫徹落實全面的建筑節能設計
2.1 整體及外部環境的節能設計
建筑整體及外部環境設計是在分析建筑周圍氣候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選址、規劃、外部環境和體型朝向等設計,使建筑獲得一個良好的外部微氣候環境,達到節能的目的。
2.1.1 合理選址
建筑選址主要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水質、地形及周圍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狀況來確定。建筑設計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保持適宜的微氣候環境,為建筑節能創造條件,同時又要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的平衡。
2.1.2 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
在建筑位址確定之后,應研究其微氣候特征。根據建筑功能的需求,應通過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來改善既有的微氣候環境,創造建筑節能的有利環境,主要方法為:①在建筑周圍布置樹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擋風沙、凈化空氣,還能遮陽、降噪;②創造人工自然環境,如在建筑附近設置水面,利用水來平衡環境溫度、降風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
2.1.3 合理的規劃和體型設計
合理的建筑規劃和體型設計能有效地適應惡劣的微氣候環境。它包括對建筑整體體量、建筑體型及建筑形體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確定。
日照及朝向選擇的原則是冬季能獲得足夠的日照并避開主導風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風并防止太陽輻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總平面的設計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會歷史文化、地形、城市規劃、道路、環境等條件的制約,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滿足夏季防熱和冬季保溫是困難的,因此,只能權衡各個因素之間的得失,找到一個平衡點,選擇出這一地區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較好朝向,盡量避免東西向日曬。
2.2 單體的節能設計
單體的節能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各部分的節能構造設計、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以及一些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和設備的設計與選擇等,來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以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2.2.1 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
建筑各部位的節能構造設計,主要是在滿足其作為建筑的基本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過對各部位(屋頂、樓板、墻體、門窗等)的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加以進一步設計,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氣候環境條件,達到節能和改善室內微氣候環境的效果。
1)屋頂的節能設計。屋頂是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節能措施為:①采用坡屋頂;②加強屋面保溫;③根據需要,設置保溫隔熱屋面(架空隔熱屋面、蓄水屋面、種植屋面等)。
2)樓板層的節能設計。主要是利用其結構中空間,以及對樓板吊頂造型加以設計。如將循環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環降低室內溫度,冬季利用熱水循環取暖。
3)建筑外圍墻體的節能設計。墻體的節能設計除了適應氣候條件做好保溫、防潮、隔熱等措施以外,還應體現在能夠改善微氣候環境條件的特殊構造上,如寒冷地區的夾心墻體設計、被動式太陽房中各種蓄熱墻體(如水墻)設計、巴格達地區為了適應當地干熱氣候條件在墻體中的風口設計等;而在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檳榔嶼州MennamUmno大廈外墻中,則外加了一種“鋪風墻”的特殊構造設計,在建筑兩側設陽臺開口,開口兩側外墻上布置兩片擋風墻,使兩通風墻形成喇叭狀的口袋,將風鋪捉到陽臺內,然后通過陽臺門的開口大小控制進風量,形成“空氣鎖”,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內通風。
4)建筑門窗的節能設計。據統計資料,在我國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過門窗散失的。因此,解決好門窗節能的問題相當重要。門窗的節能設計應主要考慮:①控制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墻面積比;②設置遮陽措施,我國節能標準中規定,夏熱冬暖地區、夏熱冬冷地區以及寒冷地區中制冷負荷大的建筑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墻)宜設置外部遮陽;③根據需要合理地組織門窗的通風換氣,盡量采用自然通風;④嚴寒、寒冷地區建筑的外門宜設門斗或采取其它減少冷風滲透的措施,其它地區建筑外門也應采取保溫隔熱節能措施;⑤選擇高性能的建筑門窗和幕墻技術,建筑門窗和建筑幕墻要改變消極保溫隔熱的單一節能觀念,把節能和合理利用太陽能、地下熱(水)能、風能結合起來積極選擇節能和用能(利用太陽能、冷能、風能、地熱能)相結合的門窗及幕墻產品。
5)建筑物圍護結構細部的節能設計。細部的節能設計對于建筑物的整體節能也非常重要,應從以下各部位著手:①熱橋部位應采取口可靠的保溫與“斷橋”措施;②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靠外墻陽臺欄板、空調室外機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③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④門、窗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⑤門、窗框四周與抹灰層之間的縫隙,宜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開裂,影響門、窗的熱工性能;⑥采用全玻璃幕墻時,隔墻、樓板或梁與幕墻之間的間隙,應填充保溫材料。
2.2.2 合理的建筑空間設計
合理的空間設計是在充分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建筑空間進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豎向分隔),以改善室內保溫、通風、采光等微氣候條件,達到節能目的。
2.2.3 選用建筑節能材料
合理選用建筑節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選擇應遵循健康、高效、經濟、節能的原則。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斷被研制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去,更好地起到節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掘出一些地方節能材料,更好地應用到建筑節能中去。
3、加強建筑節能設計方面的學習
3.1 學習現有的節能技術
當前,很多建筑師不太懂節能技術,以及如何把節能技術應用到建筑當中。建筑師不能只是設計時套用標準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節能原理,才能在設計中按照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采取相應的節能措施,所以必須加強建筑節能方面的學習。
關鍵詞:微氣候;建筑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038(2015)48-0083-02
作者簡介:丁小燕(1984-),女,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引言
微氣候建筑設計指的是在進行建筑設計工作時,除了考慮到建筑設計在大氣候條件下的氣候特征外,還要考慮到建筑所處地點的具體氣候特征,針對具體的氣候特征對建筑形態、定位、結構、材料等方面進行設計,作出最適宜當地氣候的建筑,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條件,同時滿足建筑節能的要求。
1微氣候建筑設計概述
微氣候建筑設計指的是在考慮本地大范圍氣候的基礎上,對建筑所處地區的環境進行分析,充分利用和改善建筑設計中的氣候因素,創造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微氣候建筑設計有別于地域性的建筑研究,兩者之間研究范圍和側重點不同。地域性建筑側重于整個地域范圍內的氣候條件下的整體建筑,微氣候建筑設計則只需考慮單一的建筑環境因素,考慮的是小范圍的氣候特征,僅針對單一的氣候添加改善和利用好周圍的環境因素,如對建筑朝向、風力、層次等進行詳細的分析。但微氣候建筑設計比起建筑單體設計來,范圍又稍大。在微氣候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還可以通過建筑型式、材料等方面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建筑的外部條件,從而改善建筑內部的氣候環境。
2外部環境設計
2.1選擇合理的建筑位置
對于建筑位置的選擇,我國歷來就十分重視,從現代的角度闡釋,建筑位置的選擇關系到建筑微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選擇一個適宜的建筑位置對于人們的居住體驗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在外部環境的選擇上,要側重考慮建筑所處地點的地質地形狀況,使其適于施工,此外,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水質、土質等條件,對于社會人文條件,也要進行進一步的考量。總之,建筑設計的環境考慮既要考慮整體的生態環境因素,保持適宜的氣候,還要保持整個建筑生命周期中的微氣候符合人民的居住要求,不破壞整體的生態環境的平衡。
2.2科學的外部環境設計
選擇好合適的建筑地址后,第二部就是對建筑地址進行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這是進行建筑設計的前提條件,只有擁有一個優良的外部條件,才能有效改善其微氣候環境,保證建筑設計本身的適宜度。微氣候環境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①在建筑地址周圍種植植被樹木,凈化控制、遮陽降噪,還能夠起到增加濕度、調節溫度的作用;②創造人工自然條件,如設置圍墻假山、建造水池等,起到平衡環境溫度的作用。
2.3合理規劃體型設計
建造的體型設計和規劃對于建造適應微氣候也有很大的幫助,如草原的蒙古包、南方的斜屋頂都是為適應微氣候、方便人們生活的有效應用。因此,在建筑的體型設計和規劃布局上,也要考慮到微氣候的特點,通過四季的變換考慮各種居住條件和因素,另外,通風采光的考量也是建筑設計布局的重點考慮因素。
3建筑本體設計
3.1建筑各部位的構造設計
建筑是由各種部位的設計構造組成的,建筑本體的設計需要建筑各部位,如屋頂、墻體、門窗等符合造型要求,并能夠進行完整的結合,達到整體大于部分的目的。做好建筑各部位的構造設計,是微氣候建筑設計的重要內容。
3.1.1屋頂的設計
屋頂在建筑設計中充當著圍護的作用,此外,還起著遮風擋雨的重要作用,在進行屋頂的設計時,可以充分考慮到其造型、結構和材料選擇方面的問題,利用各種條件因素改善微氣候環境。達到遮陽通風的目的,另外,為達到節能的效果,還可以考慮在屋頂安裝太陽能集熱器,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最大程度地降低環境氣候因素的不良影響。
3.1.2樓板層設計
樓板層的設計是對建筑結構的中空空間進行充分利用,樓板層的設計除了樓梯、電梯的設計以外,還可以對其進行一些特殊處理以改善室內的微環境,如在英國的某大樓設計中,將循環水管布置在樓板層中,這樣做,不僅有效利用的空間,并且在夏季能夠利用冷水的循環降低室內溫度,冬季又能利用熱水循環提高室內溫度,有效地調節了室溫,并起到了節能的作用。
3.1.3建筑墻體設計
建筑的墻體設計對于建筑微氣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墻體除了能夠發揮一般的保溫、防潮和隔熱作用外,還可以通過對其的特殊構造的設計,達到某些特殊的設計效果,如寒冷地區的夾心墻體設計、被動式太陽房中的各種蓄熱墻體(如水墻)設計、還有在中東巴格達地區為了適應當地干熱氣候條件在墻體中的“風口”設計等。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某大廈外墻設計中,外加了一種“捕風墻”的特殊構造設計,它在建筑兩側設陽臺開口,開口兩側外墻上布置兩片擋風墻,使兩道風墻形成喇叭狀的口袋,將風捕捉到陽臺內,然后通過陽臺門的開口大小控制進風量,形成“空氣鎖”,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內的通風。
3.1.4建筑門窗的設計
建筑門窗是建筑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門窗的主要作用是條件室內的采光通風條件,在建筑門窗的設計中,也可以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如將外窗、遮陽板和綠化相結合,達到良好的降溫遮陽的效果,同時也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在進行門窗設計時,要考慮到不同的季節變化,設計出四時適宜的建筑。
3.2合理選用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選擇對于建筑本體的設計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選擇建筑材料時,也需要考慮到建筑的微氣候。選擇材料時,應本著健康、經濟的原則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多利用新型的材料和技術,將其不斷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去。有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結構中的運用能夠達到一定的改善微氣候環境的效果,如新型的保溫材料和防水材料的應用,透光隔熱玻璃應用在門窗中對于改善居住環境有巨大的作用。所起到的透光、遮陽、隔熱效果往往優于傳統材料。因此,在微氣候建筑設計中,要大力推廣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3.3合理的建筑空間設計
建筑空間布局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因此,在進行建筑布局的設計時,一定要合理安排空間,改善室內的通風采光條件。室內空間設計的不同布局和分隔會對微氣候產生較大的影響,廚房、餐廳、衛生間等使用較少的區域可以考慮將其放在北側,起居室、主臥等房間對于舒適度的要求會更高,因此,要將其放在微氣候條件較好的區域。此外,在整體空間的劃分上,也要從人們的日常起居入手,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為第一要旨進行空間的設計和布置。
4結語
總而言之,微氣候建筑設計對于在我國建筑設計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對建筑的外部環境和本體設計進行改善。建筑設計師要提高節能意識,樹立微氣候設計的意識,為做好微氣候建筑設計,建筑設計師要應努力掌握關于氣候、建筑、物理等方面的技術知識,進行設計時,需要根據氣候條件進行的綜合性設計,在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此外,還要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在設計中追求自然、高效、經濟、生態的思想,當從傳統的設計者轉變為建筑生態機制的策劃者、協調者和營造者。
參考文獻
[1]向明,宋繼紅.微氣候建設設計初探[J].福建建筑,2010(3):17~18.
[2]林濤,冒亞龍.基于氣候要素的建筑節能設計[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