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總體規劃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宜居城市;中小城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體系
前言
城市規劃的意義體現在規劃的實施,只有通過規劃的實施,才能全面而完整地實現規劃意圖、原則和內容,規劃對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作用才能得到實現。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它將城市規劃的實施評價上升到了法律條文角度,力求使城市規劃以及相應政策的制定都能通過定期的監測機制反饋實施績效,繼而宏觀上修正引導控制措施,保證城市發展建設更加科學合理。
1 宜居城市與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目標一致性
2004年《北京是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性質定位為“宜居城市”,引發了我國“宜居城市”建設和研究的熱潮。其實,從古至今人類對理想居住環境的追求和探索從未停止,城市功能也總是圍繞著居住者的要求展開。從19世紀開始,城市建設追求了“適居”、“宜居”城市研究之門。近年來,對理想居住環境,還深入到了交通可達、安全舒適、友好鄰里、尊重歷史、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層面,“宜居城市”概念應時而生,已成為現代城市的發展目標和重要方向。2007年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正式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從“社會文明、經濟富裕、環境優美、資源承載、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個方面對城市宜居度進行判斷,宜居指數達到80分即認為是“較宜居城市”。這個標準對于我國宜居城市建設有重要意義,也為評判提供了一個相對科學而統一的尺度。
宜居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理論,還是城市化的實現目標,需要在總體規劃中制定實施評價檢驗其實施效果。建設宜居城市與開展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在目標上存在著內在聯系:
1.1 宏觀層面上,宜居城市建設和總體規劃實施的關注點都是運用先進城市發展理念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其評價內容針對上述目標展開;
1.2 中觀層面上,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環境改造及各種設施布局的實際情況反映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效果,體系了宜居指數水平;
從宜居城市的角度構建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體系,具有通過實施評價檢驗城市建設是否符合宜居要求,便于及時提出改進策略,逐步推進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
2 中小城市展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意義與價值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由于數目眾多,規模適當,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載體,也將成為中國建設宜居城市的中堅力量,其實施評價效果推廣具有較大現實意義。
2.1 動態引導性。在高速發展的城市進程下,規劃實施結果與宜居目標之間會存在偏差,有的甚至背道而馳,定期開展實施評價可以加強城市規劃的動態引導作用。
2.2 整體協調性。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主體多元化,導致各種利益矛盾凸現,通過實施評價可均衡利益分配。
2.3 系統規范性。中小城市規劃技術水平與管理力量較大城市薄弱,通過長期性、滾動性的實施評價機制,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監督。
2.4 急切性和緊迫性。目前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城市需求多樣化等重任將導致“宜居”概念從城市拓展到區域,中小城市對區域性的宜居城市體系建設有著重大推動作用。
3 引入宜居城市目標的中小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體系
城市規劃實施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然而最早的規劃實施評價卻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將實施成果與“極端藍圖”進行一一對應式的比較,完成目標即評價為“好”,最為典型的是以A.Wildavsky為代表的“客觀目標式評價方法”。這種目標性的評價方法直接卻片面,不能對城市建設過程做出合理分析。在隨后的發展中,運用數學模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相繼被引入到城市規劃實施評價中來,評價不僅針對實施結果,對過程更加重視,城市規劃實施評價方法取得了較大發展――除傳統的德而菲法(專家意見法)、AHP法(層次分析法)、PPIP評價模型外,還有基于數理分析的“單指標多角度評價法”、“加權多因素綜合評價法”、“變異系數法”等多種定量分析法,有點甚至還引入了疊圖法、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結合的GIS分析法等。但這些評價方法的過程及結果“非顯性”,對使用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支撐要求較高,因此太多出現在研究性報告和大城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實踐中,而對于法定的、周期性的、經常性的中小城市總體規劃評價而言,在推廣上存有較大難度。
3.1 構建原則
3.1.1 客觀性: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的內容很多,評價體系以宜居城市建設為主要目標,參照“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綜合分析城市整體發展狀況。
3.1.2 可比性:評價指標選取以量化指標為主,適當引入部分非量化指標,使其具有代表性,并盡可能在時間、地域范圍上具有縱向可比性。
3.1.3 公眾參與性:在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時應盡量彌補專業性強、公眾參與力度不足的問題,積極鼓勵評價者和評價人群多方位介入。
3.1.4 可操作性:在選擇評價方法和相應因子時,應綜合考慮中小城市的各方面因素,使評價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直奔要點,不流于形式。
3.2 評價流程及框架構建
3.2.1 現場調研,確定規劃評價范圍;
3.2.2 收集資料,中觀層面上確定影響宜居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的評價要素,并將其歸納為城市空間布局、城市環境建設、城市交通建設以及結合宜居城市目標的城市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建設等方面。
3.2.3 微觀上將上述要素的組成因子歸類為量化因子和非量化因子,并通過數理統計和相關性分析等,將實施結果與宜居目標進行偏差度對比分析(也可根據建設用地實施情況,加入經濟績效性等評價內容)。該環節為評價體系的核心。
3.2.4 結合市民意見,直觀定性檢驗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狀況,提出通過階段性成果(如近期建設規劃、專項規劃等)維護總體規劃或宜居目標的措施。
3.2.5 提交評價報告,并經過有關部門法定程序審核通過后,具體指導實施。
3.3 評價因子選取
城市建設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物質、技術、經濟、自然氣候、生態環境等,評價作為一種手段反饋城市建設信息,其指標體系是綜合反映城市建設的指標綜合體。評價指標因子選取是準確評判不同時期城市發展狀況的關鍵,不僅體系出總體規劃在微觀層面上對具體項目的指導作用,同時衡量實際建設情況與規劃目標的偏差程度,并能從偏差入手,有里及表地分析原因,從而做出針對性的修正、維護決策。
結合宜居城市評價指標特點,并根據指標的控制性和指導性將其分為量化指標和非量化指標。
3.3.1 量化因子:即從微觀層面評價建設效果,反映宜居硬環境的指標。
(1)經濟建設評估因子:經濟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宜居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考慮到某些中小城市的經濟轉型,評價時可根據需要加入三產比例因子,以便影響總體規劃實施的經濟因素有深層次的了解。
(2)土地資源承載度因子:城市資源量決定了一個城市的自然承載能力,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該指標同事也是城市建設的控制性指標,既直觀反映了城市建設的效果,也間接揭示了城市發展方向及存在問題。
(3)建設用地實施因子:分析評價主要建設用地的發展方向及空間布局是否合理。
(4)城市環境建設因子:主要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人文環境、城市景觀等四方面,山地城市在環境建設方面有其地域優勢,山水資源和自然綠化的豐富程度使其在宜居城市打造上占有一定優勢。
(5)重大項目的實施因子:對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實施進行評估,分析實際建設是否合理。
6)生活便捷度因子:生活方便、適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響因素,該項評價主要關注宜居型公共設施(包含傳統公共服務設施的擴展范疇)的服務半徑及效果。
(7)其他因子:其他涉及具體城市的獨特因子。
3.3.2 非量化因子:即反應宜居軟環境建設的定性評價指標。
(1)公共安全度因子:宜居城市和總體規劃實施的服務對象和受益群體均是城市居民,城市安全度是關系居民安居樂業的主要評價因素。
(2)居民滿意度因子:公眾參與是評價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應通過公開調查的形式征集群眾意見,作為指導城市下一步建設發展的參考依據。
(3)其他因子:其他涉及具體城市的獨特因子。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城市化、環境動態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發展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城市規劃決定了城市的格局和發展方向,合理的城市規劃是實現城市資源高效利用的關鍵,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正是由于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特殊地位,業界都把規劃看成是城市建設的“龍頭”。20世紀60年代以來,城市概念規劃在新加坡、英國、香港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廣泛采用。我國計劃經濟發展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傳統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模式即: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這套城市規劃模式對于我國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這個模式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的發展速度,傳統的城市規劃對城市管理和發展的制約作用愈發突現,難以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更為簡潔有效的規劃模式,而城市概念規劃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規劃類型,以其更加靈活、滾動、富有彈性、淡化時間期限等特性, 在中國的現實需要下應運而生,因此具有很強的適應性。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出現的新形勢,城市規劃學界借鑒國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開始探討一種獨立于傳統規劃的,以城市整體發展策略和土地空間開發的政策綱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規劃,即城市發展“城市概念規劃”。“城市概念規劃”簡稱“概念規劃”在目前國內屬于剛起步的規劃學術類型,它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框架等諸多方面在業界都尚未形成共識,還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方面。
在中國,業內對于“概念規劃”有多種理解。王蒙徽等認為:概念規劃不是規劃層次中某一層次,而是在任何一個層次均可進行的規劃。它側重于發展方向和各學科的綜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詳細的規劃設計。趙燕青認為:概念規劃是一個橫跨經濟與空間的規劃,其內容涉及部分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并包括總體規劃大綱階段的主要工作。張兵認為:概念規劃是要表達城市與區域在一個長久階段內發展的整體方向,以及可以指導當前行動的整體框架。實際上概念規劃著重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各種問題,是規劃師對城市的理解和概念物化的過程。針對“概念規劃”這一新的范式,城市規劃學術界展開了諸多討論,并形成兩種主要觀點:一種認為概念規劃可取代城市總體規劃;另一種觀點在國內占主導地位,認為概念規劃獨立于城市規劃體系,指導總體規劃或者是總體規劃的前期研究概念規劃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總體規劃標準單一、運用死板、適應能力差的狀況,推動城市規劃實現革命性的變革。
概念規劃的對象涵蓋從宏觀到微觀多個層面的內容,可以是公園、港口、校園、城市中的一個地區或者整個城市。從城市規劃這個角度看,目前國內普遍考慮概念規劃為戰略層面的宏觀規劃。因而,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性質的規劃,其稱謂目前也存在多種形式,如“城市總體概念規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城市戰略性空間規劃”、“城市空間戰略規劃研究”等。
“概念規劃”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規劃中那些整體性的認識和觀念??梢哉f, 所謂“概念”表明的是規劃的工作深度和研究把握的層面。從已經正式出版的文獻中大致可以得出“概念規劃”基本概念特征:概念規劃是一種注重規劃理念而非詳細的規劃設計,可為任何層次的規劃提供思路和發展框架。它是在不斷循環的規劃過程中解決城市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探索實現目標的途徑。
城市概念規劃在對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進行簡化、區分輕重緩急的基礎上,選取對城市發展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進行基本研究、宏觀研究、微觀研究。
基本研究指規劃目標的自然地理基礎、歷史文化特征、經濟發展歷程、經濟結構特點以及重大問題的研究。
比如麗江是一個特色十分鮮明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其城市特色就主要表現在:自然風光、人文古城、田園景色、納西家園等。因此,麗江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為:在保護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堅守特色。
宏觀研究指城市定位問題研究,也就是以基本研究中的結果為基礎,在國家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大背景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宏觀分析和判斷,準確把握城市發展建設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最終確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為科學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的長期發展戰略奠定基礎。
比如麗江城市的功能定位應為:保存完好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區域旅游中心,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之一,麗江地區以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為支柱的新型經濟基地。從麗江古城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綜合性要求來看,在經濟結構上,麗江應以旅游業、生態產業和特色農業為主導產業。在旅游方面,應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新型旅游產品。在農業方面,要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抓住生物多樣性的優勢,積極發展新型農業。
微觀研究指深入城市發展的各個部分和層面問題的研究。既包括對基本研究和戰略研究中某個重點問題的深入研究,也包括城市發展中的一些專門規劃問題的研究。
城市概念規劃側重發展方向和各學科的綜合平衡。它是一種運用哲學規劃觀完成的規劃,是在辨證思維中定格一個城市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融入了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美學、藝術、建筑學等多學科的思想。
我國最早的“概念規劃”實踐探索源于2000年的“廣州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從我國已經進行的若干城市的概念規劃實踐來看,我國“概念規劃”主要側重于對城市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和論證,提出并論證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可以作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選擇的一部分,與空間物質形態相聯系時,可以理解為較為宏觀的空間結構選擇,一般用研究報告的形式來表達規劃成果。與通常政府行為下的規劃不同的是,“概念規劃”的成果作為一種學術性技術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發展政策的決策依據或參考,不是法定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
城市概念規劃不是規劃層次系列中的某一層次,而是在任何一個層次均可進行。但是,由于概念規劃側重于發展方向和各學科的綜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詳細的規劃設計,因此概念規劃多出現于城市的、社區的和局部地帶的規劃范圍。總之概念規劃強調對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進行簡化,區分輕重緩急,注重長遠效益和整體效益,對城市發展中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進行集中、專題的研究。如從國家、區域的角度對城市的定位、發展方向等進行探討,從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角度提出城市發展的綜合指標體系和發展戰略等,以適應城市迅速發展變化和決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春艷. 城市概念規劃理論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7
[2] 王春艷. 概念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S2)
[3] 項冉,譚婧婧,時靜. 淺談城市概念規劃[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10)
[4] 夏杰,林炳耀. 從國外概念規劃引起的思考[J]. 城市規劃匯刊. 2003,(01)
[5] 李欣,劉科偉. 概念規劃在我國的應用[J]. 現代城市研究. 2006(01)
關鍵詞: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探索與實踐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ole of Huainan previous overall planning in guiding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urba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Huainan actual condition, made planning content closely integrated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major issue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ning from urban development objectives, spatial structure, land u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policy system, as well as organizations;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regional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lea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innovation, and described follow-up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Huainan; overall urban plann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4-0020-02
淮南位于華東腹地,地處安徽省中部,地跨淮河兩岸,山環水繞,自然條件優越。是安徽省以煤炭、電力、煤化工為主導的重要工業城市,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境內煤炭資源蘊藏量極為豐富,煤田儲量為444億噸?;茨鲜行姓茌牱秶目偯娣e為2585平方公里,市域總人口240萬人。
2010年10月,在淮南即將跨入“轉型發展”的重要時刻,新一輪《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被確立為指引淮南城市轉型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05年開始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在歷時五年的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規劃者針對淮南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特點,始終圍繞資源型城市轉型這一核心問題,從規劃思路和工作目標、核心內容和技術路線到工作模式和實施機制等方面,都展開了不同于傳統城市總體規劃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力求為淮南資源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徑指引。
1、編制背景
應對國家宏觀經濟目標和城市快速發展變化的要求,淮南市面臨著一些新的發展機遇:一是“三大基地” 即億噸煤基地、華東火電基地(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和煤化工基地的建設是引領經濟發展的龍頭。 二是國家的反哺政策,為城市建設注入新活力。目前國家已經決定撥出專項資金用于老煤炭基地的塌陷區綜合治理,原則由國家、企業和城市共同出資,投入到淮南市的資金約有30億元人民幣。三是交通網絡重構,區位優勢得到改善。規劃建設淮蚌高鐵、淮蚌高速、淮滁高速、合淮阜高速和城市外環快速通道,將形成“兩橫一縱一外環”的交通網絡體系,使淮南市直接融入南京兩小時經濟圈和上海半日經濟圈。四是產業梯度擴散的影響?;茨鲜袚碛胸S富的煤炭資源,是華東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與長三角地區產業關聯度高、經濟互補性強,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是行政區劃的調整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淮南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長豐縣北部7個鄉鎮劃入淮南市。由于城市發展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規劃已經不能適應城市發展要求,2004年2月經建設部批準,同意淮南市修編城市總體規劃。
2、歷年總規概述
應對城市經濟快速增長的形勢和目標不斷變化的要求,淮南形成滾動規劃的傳統,多次組織編制和修訂總體層面的規劃和發展策略?;茨蠚v經3次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不同的發展階段適應了當時的建設的需求,有效引導了城市有序發展。
1980年編制的《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80―2000年)》(簡稱80版總規),1982年由安徽人民政府批準實施。該規劃結合煤礦分布及淮河穿城而過的特點,首次確立了帶狀組團空間結構,奠定了有序建設的空間基礎,規劃超前性地預測到淮南是華東地區的能源基地,對鐵路、港口、道路、電力等重要基礎設施進行了合理布局,此版總規是淮南發展起步期的重要空間引導。
1996年完成的《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簡稱96版總規)是由國務院批準(國辦函[1996]34號)的城市總體規劃。該規劃在80版總規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城市布局,確立了以政府駐地為中心,以洞山路、國慶路、合淮路、十澗湖路4條放射發展軸為基本框架,形成三組團即“東部城區、西部城區、北部城區”的軸帶結合的組團空間格局。規劃科學地預測了城市人口規模,為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加快城市綜合交通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保證。但是由于1996年前后受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總體規劃存在一些欠缺:一是視野不夠開闊,前瞻性不足,在城市定位中僅強調了能源基地建設,使城市發展受到很大局限,造成城市其它功能發展相對滯后。二是在城鎮體系規劃中,對城鎮發展條件分析研究不夠充分,對城鎮發展的導向作用不強,建設相對分散,城鎮規模偏小,聚集度不高。三是對礦業生產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研究不夠。單純注重主導產業的發展,忽視了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城市形態完全服從于產業布局,城市發展被動地跟產業走,造成城市經濟發展薄弱。
為適應淮南市新時期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原建設部《關于同意修編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函(建規函【2004】47號)》的要求,對《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進行修編,委托中規院編制了《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2010版總規)。
新一輪《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是2010年由國務院批準(國辦函[2010]45號)的具有重要法定意義層面的規劃。規劃提出了城市轉型的戰略轉折思路,將對淮南未來十年轉型期的城市發展發揮重要引導和調控作用;3版總體規劃用地規劃圖如下1。
1980版總規 1996版總規2010版總規
3、探索與實踐
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承擔著探索轉型期城市轉型新路徑的歷史使命,工作目標確立為:構建指引城市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結構和政策框架,為建設“和諧淮南、生態淮南”、創造具有示范效應的國家資源轉型城市提供強有力支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在規劃理念和發展思路上都實現重大轉變;在戰略層面上,構筑面向區域協作的開放空間;在規劃內容上,由傳統強調空間設計的物質性規劃向空間設計與政策制度設計并重的綜合性、政策性規劃轉變;在發展動力上,要從以往以資源開采為主向創新推動轉變;在空間利用模式上,由增量增長向減量發展的轉變。
3.1 構筑區域協作的開放空間
解決城市發展空間瓶頸約束的途徑,就是要加強區域協調,尋求外部支持,拓展經濟腹地。2010版總規高度重視區域協調與合作,提出合淮(合肥與淮南)同城化及合肥經濟圈(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戰略目標,規劃過程中多次走訪合肥、六安、桐城、巢湖、蚌埠、滁州、阜陽、蒙城等周邊城市,就規劃思路和內容主動進行溝通協調,力求在跨界地區開發,基礎設施銜接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在空間結構布局上,與《合淮同城化規劃》、《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和《沿江城鎮群發展規劃》相銜接。規劃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重點鎮為節點,以高速公路和市域主干公路為依托,構建“一主兩副四區”的城鎮空間發展結構。“一主”:是指市域內的中心城市,即淮南中心城區,主要承擔區域功能,輻射市域周邊區域?!皟筛薄保褐甘杏騼?個副中心城市,即潘集區駐地,鳳臺縣城。是區、縣域的綜合中心?!八膮^”:在全市形成四大城鎮協調發展片區,即南部城市協調發展區、潘集―蘆集城鎮協調發展區、鳳臺―桂集城鎮協調發展區和毛集―新集城鎮協調發展區。城市空間發展策略為“東進、南擴、西調、北聯”,向東規劃建設淮滁(淮南至滁州)、淮蚌高速公路及淮蚌高鐵(淮南至蚌埠),擴大與上海、南京、蚌埠、滁州的交通連接,擴大經濟開發區與蚌埠、滁州的連接,形成新型工業和物流產業基地;向西加強與六安的協作,引六安地區大別山優質水源入淮。向南配合“合淮同城化”,在舜耕山以南建設山南新城區,加強與合肥北部城區的社會經濟聯系,輻射帶動區域整體協調發展;向北拓展加強與北部蒙城地區的交通聯系,新建多座跨淮河大橋,帶動潘集區和鳳臺縣的城鎮經濟發展如圖2
3.2制定可行的發展目標
96版總規確定的城市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淮南市區位優勢,強化省域次中心城市地位,建設好綜合交通設施,完善的區域供水、供電設施。2010版總規確定城市發展總目標為“---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重點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煤炭生產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繼續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建設能源科技創新城市;憑借三山三水的良好環境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宜居生態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 2010版總規目標中增加了“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能源科技創新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宜居生態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等內容。從法定意義上明確淮南未來城市發展目標與方向,也是淮南城市長期追求的城市發展目標,相應城市性質也由96版總規確定的“華東地區以煤炭、電力為主的能源生產基地”;提升為“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與96版總規相比,保留了“能源生產基地”的定位,明確淮南在國家戰略中承擔的歷史使命。將96版總規確定的“華東地區----能源基地”提升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進一步確定淮南在帶動區域協調發展中應承擔的重要職責。
規劃在城市發展總目標下確定了區域協作、城市轉型、社會和諧、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分目標。在區域協作方面,提出合淮同城化、合肥經濟圈城市發展合作,加強了與長三角城市及周邊在區域基礎設施、資源能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及要素市場培育等方面協作,開拓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在城市轉型方面,從轉變城市發展目標、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空間供需關系、統籌空間資源等方面,闡述城市需要實施結構性調整才能達到城市轉型目標。在社會和諧方面,強調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公共安全,弘揚傳統文化。在生態保護方面,重點處理好資源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能源和水源,保持優良的生態壞境,實現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宜居生態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的發展目標。
3.3土地資源利用理念的創新
土地利用總體供應政策作為促進調控城市系統運行方向的“按鈕”,通過對城市空間資源的重新配置來撬動空間結構、產業布局、就業人口甚至社會結構的整體聯動轉型,進而實現經濟增長與人口、用地、環境、資源的協調。對土地作為城市調控工具的重新認識,本次總規對于土地資源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土地資源應以發展和動態眼光來認識,土地資源有效利用就是要在戰略目標實現的最佳時間,實現土地資源和城市功能的最佳組合。在同樣規模土地資源下,通過空間的復合利用,能獲得可持續的高效的土地利用效益?;趯ν恋刭Y源的新認識,2010版總規力求打破原有通過加大土地供應支持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轉而樹立了“復合化和再利用”的土地利用理念,主動調整城市空間的供需關系,改變過去以市場需求確定供地規模的的方式,通過總量和結構控制兩個方面建立以供調需的供應模式。傳統規劃編制方法,首先需要預測城市人口規模,然后通過人均建設用地標準來預測建設用地規模,進而預測基礎設施及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規模,2010版總規將“新增建設用地” 拓展“增改用地”的概念,在規模預測中統籌考慮了增量與存量空間。這也體現了本次規劃從“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理念的創新。
3.4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策略
面對越來越大的生態環境壓力,規劃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將生態安全作為制定所有發展策略的基本原則和前提條件。在規劃前期研究中,開展了《淮南市生態市建設規劃》,《淮南市采煤沉陷生態治理規劃》,《淮南市綠地系統規劃》等一系列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課題研究,作為制定規劃目標與策略的理論指導依據。另一重要探索是總體規劃環評工作模式和機制的創新。采用“先期介入,全程參與”的新的工作模式,既保證了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功能定位、空間結構、產業和設施布局、水資源及能源利用方式等主要內容都在環境影響的可控范圍,也保證了規劃環評提出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作為總規實施對策直接納入規劃中,實現了規劃與環評的良性互動,從法定層面上提升了生態環境保護地位。
3.5突出公共政策設計創新
傳統城市總體規劃從編制到實施管理,主要是對城市建設用地等各類規劃要素進行管理控制。而本次規劃積極吸納和融合了各領域各部門的發展目標和策略,將公共政策作為貫穿規劃編制到實施的主線。在編制階段從空間入手提出策略化的空間管理控制方法,使技術文件向政策文件過渡,有利于政府決策;而在實施階段,從公共政策入手落實更有助于空間規劃的實施。傳統的城市總規盡管也會涉及規劃政策,但更多的是分別針對保障這些建設行為實施的各領域專項政策,較少關注到城市整體性發展的政策框架設計。而本次規劃積極吸納和融合了各領域各部門的發展目標和策略,將公共政策作為貫穿規劃編制到實施的主線,主動承擔起帶動城市各領域發展的綱領性政策的重任。規劃編制特別關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的路徑設計及其公共政策配套,各個領域的政策環節如何銜接,中間環境如何進行政策把控,空間方案如何通過各領域的公共政策予以落實和獲得保障。
3.6公眾參與的開放規劃
在工作方法上充分體現“開放規劃”、“問計于民”的特點,改變以往由規劃部門單獨編制規劃的方法模式,強調跨學科研究、多部門協作以及全方位過程的公眾參與。本規劃創新性地探索了多種有效推進公眾參與的途徑和方法,公眾參與貫穿整個規劃過程,分民意調查、咨詢討論、公眾展示三個階段;參與的主體涵蓋社會各階層,包括普通市民、各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民意收集方式豐富多樣,包括建立民意收集平臺、設立熱線電話、書面接訪等;規劃各階段成果的公開展示方式通過報紙、電視、網絡進行和公式;建立規劃反饋機制,對公眾參與的意見和建議采取分階段、分專題、分部門、分區域的方式進行及時而有針對性的反饋,保證規劃公眾參與不僅僅停留在聽取意見,而是將公眾意見真正反映和落實到規劃決策中。在工作組織上的一大特點,是發動廣大市民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公眾參與,真正體現“市民城市市民建”、“我的城市我做主”的規劃理念。通過公眾深度參與規劃,建立一個長效的溝通交流開放渠道,不僅讓市民了解規劃,而且使市民成為規劃義務監督員,自覺監督規劃的實施。
4、結語
2010版總規的編制完成和審批通過,僅僅是工作的第一步,還需要在總體規劃指導下落實系列行動計劃?;茨峡傄幣鷱秃螅形姓M織召開了全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動員大會,強調今后要以城市總體規劃統領各項事業,并對資源城市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建設“四宜城市”(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城市的階段目標和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繼續完善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的規劃實施體系;新一輪總規批復后,淮南先后組織編制了《淮南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淮南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淮南市城市綜合防災規劃》、《淮南市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淮南市城市人防規劃》、《淮南市加油站布點規劃》、《淮南市醫療衛生設施專項規劃》、《淮南市文化設施專項規劃》等下位規劃,并加強與淮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有效銜接;調動基層政府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促進全民共同參與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
參考文獻:
1、尹強,王佳文,呂曉蓓,新型城市發展觀引領深圳總體規劃,城市規劃,2011-08
2、鄒兵,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總體規劃目標指標體系,城市規劃,2011-08
3、王梵,探索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城市規劃,2011-08
【關鍵詞】總體規劃;概念規劃;設計
0.引言
我國計劃經濟發展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傳統城市規劃編制模式即: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這種模式對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相對于現如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與形勢,顯然傳城市規劃模式已經力不從心,制約著城市規劃發展和管理。而概念規劃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規劃類型,以其更加靈活、富有彈性、以目的為導向、淡化時間期限等特性,在中國的當下應運而生,因此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根據我國現行的規劃設計分類,從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到詳細規劃,概念規劃設計在其各個層面均可體現。本文主要針對城市周邊的組團,即城市分區層面的概念規劃進行研究。
1.概念規劃設計研究
1.1研究目的與適用對象
城市分區級概念規劃,其研究目的是站在城市整體角度,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研究土地開發,挖掘用地及周邊環境的核心競爭力,結合自身要素,形成適合項目的設計理念,以前瞻性的視角引導用地開發。
研究對象主要以城市的片區或城市組團為主,一般情況,這個級別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定位、具體布局尚不明確,需要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研究。
1.2規劃原則
規劃原則是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的準則。其主要內容包括:
(1)前瞻性原則:是以未來的角度研判項目的發展,通過對自身各因素的分析,對規劃用地的未來發展作出創新性判斷。
(2)合理性原則:準確定位,合理布局,根據自身條件及特點對用地進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對明確的功能分區,合理設置各項功能。
(3)可操作性原則:充分了解并研究用地的現狀情況,在保證統一規劃設計的前提下,注重項目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以上原則是概念規劃所注重的規劃設計準則,其并非空洞無內涵,是我們完成規劃設計的技術底線。
1.3成果表達
概念規劃的成果,一般包含規劃文本和規劃圖集。規劃文本是對項目的前期研究分析、規劃理念與目標、空間布局、各項設施建設、開發建議等詳細闡述;而規劃圖集是規劃意圖的圖面化、概念化表達,強化概念,弱化細節。
1.4運作形式與組織操作
概念規劃設計運作形式一般都是邀請多家設計單位共同參與編制,最后通過專家評審出最優方案,其目的是多家設計單位可以提供多種的設計思路,實現設計理念的交叉互補。另外也可以只邀請一家編制單位對項目進行編制,甲方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
概念規劃的組織操作,通常情況下是甲方下達設計任務書,編制單位根據設計任務書完成概念規劃的成果。其中設計任務書中的設計內容和設計要求是項目能否達到其期望值的主要因素,組織編制單位需予以明確并體現一定的高度。
2.案例介紹――調兵山市鎖龍溝發展總體規劃
2.1項目概況
調兵山市,原稱鐵法市,位于遼寧省北部,鐵嶺和法庫之間,行政轄屬于鐵嶺市。它西依綿綿燕山,東瞰浩瀚的遼北平原,是融入東北各民族起源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集散地,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孕育了豐厚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金文化最具代表性。
自十七大以來,國家在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的創造力。調兵山市歷史文化濃郁,自身特色明顯,在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積極引導下,極力發展自身的文化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項目地位于調兵山市市區的西南側,規劃用地面積5平方公里。用地地處山區,屬于石質低山丘陵地貌,規劃范圍內地形變化較大,地勢總體上兩側高中間低。規劃用地緊鄰城區,區位及交通優勢明顯。
規劃設計要求:充分研究現狀條件,深入挖掘遼金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用地功能,完善道路交通體系,營造富有特色的空間環境。
2.2規劃原則、理念及布局
2.2.1規劃原則
生態自然原則:充分體現生態理念,以保護為前提,以建設遼金歷史文化體驗、自然山水娛樂休閑旅游渡假區為規劃目標,尊重自然與人文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原有資源,使一切人工設計都融匯在自然環境之中。
特色原則:通過特色功能分區、景觀環境塑造、慢行系統設計以及休閑空間的創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旅游度假區及寬松、溫馨、幽雅的休閑空間,強化空間多樣性與感染力。
合理原則:準確定位,合理布局,根據需要及特點對地塊的用地性質進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對明確的功能分區,合理設置各項功能,滿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做到結構明晰、用地合理,并為以后的發展需要留有余地。
可操作原則:加強規劃設計的彈性,在保證統一規劃設計的前提下便于分期實施和經營。提供合理、可行、便于操作的開發計劃,將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貫穿于規劃設計和景觀設計之中,便于循序漸進,滾動開發,適應市場的變化。
2.2.2規劃理念
體現地緣特征,充分挖掘遼金文化的人文資源和當地良好的自然資源,強調山水和諧,天人合一的自然性,打造亦農亦游、亦居亦商的空間發展大格局,并在山谷中享受回歸自然的、體驗人文文化的休閑生活方式。
2.2.3空間布局規劃
①規劃結構:可概括為“一帶、兩心、五區、十二景點”
一帶:是指以現有的水系作為生態脈絡貫穿整個景區,形成一條環境優美的濱水景觀帶。
兩心:是指景區主入口的服務接待中心和濱臨調兵山大街商業服務中心。
五區:是指根據現狀用地特點,結合未來發展需要,規劃形成五個功能區。分別是:
a居住生活區;b綜合服務區;c戶外活動區;d農業觀光體驗區;e金文化體驗區。
十二景點:規劃景點的布置,主要依托現有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在此基礎上通過豐富的規劃設計手法打造金文化歷史體驗感較強、互動性較好的旅游景點。
②功能分區:
居住生活區:是以原有居民點以及小樹林拆遷安置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區。
綜合服務區:是以游客接待服務、金文化展示、商業服務為主的綜合服務區。
戶外活動區:是以戲雪場、相關配套服務設施為主的功能區。
農業觀光體驗區:是以水果、蔬菜采摘、森林住宿體驗為主要功能的區域。
金文化體驗區:是以蕭條孤館、拓展中心、跑馬場、漁獵等金文化體驗為主的功能區。 用地規劃:以現狀分析為基礎,結合功能結構對各類用地布局進行調整及配置,明確用地增長邊界、用地性質、交通骨架、景觀結構、功能分區。
3.結語
目前在我國城市如此快速發展建設的大背景下,概念性規劃類型的出現,是形勢所向、時代所需,在現階段的規劃設計中,其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必有其用武之地。同時概念性規劃對我國的規劃體系的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
【參考文獻】
[1]倪娜.淺談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概念性規劃.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4.
[2]項冉,譚婧婧,時靜.淺談城市概念規劃.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0.
[3]張睿斌,張遠平.淺談城市新中心區城市設計――以成都新都區新城中心概念規劃為例.《四川建筑》,2010(3).
關鍵詞:中小城市;城市規劃
1 中小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1 城市規劃起步晚,意識淡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變成實際意義上的城鎮人口,城鎮建設呈快速發展態勢,規劃隨著城市非農業人口迅速增加而不斷調整。建市之初,為擴大中心城區人口規模,增強輻射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從而使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城區規模迅速擴大,進入邊建設邊規劃、邊規劃邊建設的時期。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對城市規劃的作用認識不足,城市化意識較差。
1.2 與城市發展、建設的相脫節
城市宏觀經濟論證與用地布局相脫節。往往把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量的變化直接地等同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而沒有從社會經濟總量增長所孕育的產業結構成長角度來研究城市空間形態的內在變化。例如產業結構演變所導致的新型城鄉關系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產業的梯度轉移和空間區位轉換的相互引導和促進,城市空間的產業容量和用地效益的變化等。缺乏對城市宏觀經濟形勢的有力論證,使得城市發展政策、城市規模、外部交通等問題難以確定。特別是城市規模的確定,缺乏大區域平衡,存在著地方政府先定規模,技術人員計算證明,論證形同虛設的現象。
1.3 規劃科學性不強,缺乏長遠性
具體表現在: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生態環境規劃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沒有科學有效地分區規劃,使整個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資源配置等都處在模糊的狀態。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項目的報建審批,不是在分區規劃所確立的城市功能區建設,而是按建設單位自行協商的地點進行平面規劃,出現了本末倒置的規劃行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設施服務半徑小、服務功能少、布局不均勻、發展不平衡。
1.4 城市規劃依法審批和管理不到位
城市規劃別是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有審批權限的機關部門不能及時履行法定審批,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受到影響。規劃實施管理依據不充分,致使行政領導“自由裁量權”偏大,極易造成決策失誤。實際工作中,在市場行為和政府干預雙重作用下,城市總體規劃被修改、被違反的現象層出不窮。城市總體規劃不能很好地得到實施,存在規劃自身的原因。
1.5 地方特色不鮮明,綜合功能不配套
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結合本地區的人文、歷史、地理、景物等實際來搞規劃,而是貪大求洋、舍近求遠,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規劃;不是結合自己經濟能力、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實力和功能來搞規劃,而是在出政績、顧眼前、想局部等心態和目的下定規劃,因而出現一個模式、一張臉或者功能不齊、配套不全的城市設施現象。
2 對城市規劃問題的深入思考
2.1 破除固有的全盤覆蓋式的編制方法
中小城市發展規模相對較小,其總體規劃的編制既需要戰略層面的宏觀指引,以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戰略發展框架,也應對各類主要設施的用地安排加以明確,為規劃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有效指導開發建設。而對于紛繁龐雜的市政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支持性規劃,應當適當簡化,可考慮采用開放性的“模塊”方式來納入總規。相應地,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框架可以分為3個層次:戰略性的發展規劃、建設規劃和支持規劃。
1)發展規劃:在戰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城市性質、人口和用地規模,明確戰略層面的城市空間發展框架,與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互為依據,并相銜接。
2)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各項設施用地布局,大體上達到分區規劃的深度,并進行分片區的開發控制指引。
3)支持規劃:包括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建立開放系統的協作規劃模式??傮w規劃僅提出原則性規定,對重要設施的空間進行布局,預留發展用地。而具體的專業性內容由獨立的專項規劃來完成,根據需要可動態地納入總體規劃。
2.2 城市規劃多中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第一要素。目前城市規劃建設中最主要的是“單中心”現象,即一個城市一個中心,圍著這個中心“攤大餅”。由此帶來的弊端主要是:市區人口高度集中、機動車輛高度擁堵、環境質量高度污染、建筑成本高價投資、市民生活高價消費。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正在采取措施加解決。但是廣大中小城市,“單中心”還是主要發展模式。在推進“多中心”時,應綜合考慮中心城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新的功能區作用相兼容。新規劃的各個中心區域在功能上要有意識地各有偏重,既獨立又有分工,以此加強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綜合競爭力。推進“多中心”要突出兩個方面:
1)科學合理的功能分區,也就是規劃建設相對集中的居住、行政、教育、商業、體育、文化、衛生、醫療等功能區,使各個功能板塊向周邊有機疏散中心城的職能和人口,拓展城市發展空問,構筑以城市中心與服務中心相結合、與各功能區相聯系,既獨立又互動的發展體系。
2)功能完善的居住小區,以社區為單元,建設規模適度的居民區,各居民區內有縱深發展的明確定位和產業配套,有規劃合理的住宅、商業等配套設施,能夠充分形成多元、互動的發展效益,為區域內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2.3 開通各種信息渠道,鼓勵公眾參與
中小城市規劃與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涉及到每個居民切身利益的技術工作,必須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我們在規劃編制的全過程中利用多種方式與各方代表進行交流,集思廣益,把規劃編制、規劃實施和規劃管理融為一個開放、透明的工作過程。中小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應該將公眾參與貫穿于規劃編制的全過程。在編制準備階段,向市民公布,使公眾一開始就參與到規劃程序中。
2.4 注重城市特色,將城市設計落實到總體規劃層面
中小城市在進行總體規劃編制時應當關注城市空間布局特征,重要的城市特色環境、歷史資源,把城市設計真正落實到總體規劃層面。
為刻畫好城市景觀形象,首先,把握住區域城市設計的整體性,一方面應符合區域城市設計階段對城市空間形態分布和景觀組織的要求,另一方面應注意區域整體要素的關聯和整合。其次,要注重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整體性,把山、水、河、湖和歷史人文資源融入城市未來的空問中去。第三,要求注重小范圍、建筑單體、環境方面的城市設計,大力推動城市設計的環境觀和人本觀,強調城市建設的自然美、人工美、人文美,充分滿足人的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最后,應當強調城市設計的延續性,堅持以政府實施主體來編制城市設計,不以某一個小集團利益為左右,正確處理城市的山、水、城之間的和諧關系。
2.5 加強城鄉統籌和協調發展規劃
城鄉結合部,這是城市發展的延伸區域,也是為主城區服務的農、林、牧、副、漁等農副產品生產區,一方面可以就近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副食品,為城市發展提供建設用地,為城市提供季節性勞動力和運輸力量;另一方面,城區支援農村,工業就近支援農業,直接提供糞便、垃圾、飲食和食品下腳等肥料、飼料。在城市規劃中增加一個規劃層次:市域城鄉統籌(或一體化)規劃。我國現在實行的市帶縣體制,該規劃層面可以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的指導下,對一級市域的城鄉發展統一規劃,可以將概念規劃的區域擴大到整個行政管理區域,與現在倡導的“城鄉統籌發展”相吻合,也與城市本身客觀的規律相一致。這一層面的規劃,著重點應在以下方面:
1)市域產業結構的協調統籌發展;
2)市域交通系統的統籌發展戰略;
3)市域各類土地的綜合利用方針;
4)市域各類集中建設用地的規模、范圍和建設原則;
5)市域生態系統建設的發展戰略;
6)市域基礎設施的共享共建戰略。
該規劃與現行的“城鎮體系規劃”不同,其重點是解決城鄉統籌和協調發展的問題,把“規模等級結構”淡化,用“產業結構的協調統籌發展”代替“職能結構”的概念,空間結構上強調城鄉統籌和協調發展。其目的是把現行城市建設的用地指標放在市域范圍內平衡,逐步消滅城鄉差別。
在市域城鄉統籌或一體化規劃的基礎上,直接把5萬人以下集中建設用地(現在的縣城和中心城鎮)的規劃做到控制性詳細規劃深度,不再做“總體規劃”,從而用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各項指標體系來指導建設和管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