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消防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腫瘤;中醫治療;放射治療;結合;優勢;療效
近年來,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的一大殺手。對于腫瘤的治療,中醫和西醫放射治療各有優勢,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腫瘤,各取所長,互為補充,治療效果更好。
一、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腫瘤的重要特點,中醫特別強調治病求本、審證求因,重視內因的主導作用。抑制其腫瘤的復發與生長,多用扶正培本、攻補兼施的治法,達到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達到消減、消失腫瘤的效果。
西醫的三維適形放療在三維空間各照射的角度、射野形狀均和靶區外輪廓投影一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三維適形調強放療能形成理想形狀的劑量分布,增大靶區的治療劑量,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減輕靶區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損傷,最大限度保護重要氣器官的功能。晚期腫瘤患者通過放射治療,可有效的減輕癥狀、解除痛苦,延長患者的生命。放射治療不但能治愈腫瘤,而且還能保護正常器官的功能,如皮膚癌、舌癌和喉癌等治療后可以保留原有的皮膚外貌并保持進食和發聲等功能,而其他療法很難做到。
二、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腫瘤的療效
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早期惡性腫瘤,治愈率比較高,例如早期鼻咽癌、聲帶癌以及皮膚癌等,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后,患者的生存質量更高。三維適形和調強放療技術治療鼻咽癌,能做到給腫瘤靶區高劑量的照射而四周正常組織受照劑量明顯減少,進而能達到通過提高局部控制率而提高生存率、減少后遺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是目前放射治療鼻咽癌的最佳方法。
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乳腺癌的效果也很好。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同時配合全乳根治性放療與瘤床加量放療,可獲得與根治術幾乎相同的長期局部控制率,同時使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態的乳房得以保存,極大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 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直腸癌的效果也不錯,術前放療在中晚期直腸癌治療中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對于直腸癌術后復發或晚期不能手術的直腸癌患者,放療可明顯緩解因腫瘤壓迫盆腔神經引起的疼痛,減少或治愈直腸出血,已成為直腸癌治療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中醫與西醫放射結合治療腫瘤,可顯著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獲得較高腫瘤控制率和較長生存期,延緩疾病進展。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是未來臨床治療的趨勢,真正實現腫瘤患者人性化的治療。
參考文獻:
[1]王文華;三維放射治療計劃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2]潘明繼.癌癥扶正培本治療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3]袁雙虎;功能、解剖影像指導胸部腫瘤放射治療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07年
[關鍵詞] 復發性翼狀胬肉;羊膜;角膜緣干細胞
[中圖分類號] R777.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b)-0052-03
翼狀胬肉是我國常見和多發的眼表疾病,是一種結膜組織變性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手術切除仍是目前翼狀胬肉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2]。一般手術切除復發率較高,而復發性翼狀胬肉手術后再復發率更高。我院門診和住院部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異體新鮮羊膜移植術聯合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聯合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67例(75眼),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67例(75眼),均來自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2月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30眼),女39例(45眼);年齡42~76歲,平均65.2歲。所有病例翼狀胬肉頭部長入透明角膜大于3.0 mm,間隔上次手術時間6個月以上,兩組在年齡、性別、既往手術史、胬肉組織大小、瞼球粘連程度等情況均具有可比性。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31例(34眼),接受異體新鮮羊膜移植術聯合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B組36例(41眼),接受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聯合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
1.2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用妥布霉素滴眼液點眼3 d,4次/d,術前1 d沖洗淚道。67例(75眼)均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由同一手術經驗豐富的醫師完成。①麻醉方法:用愛爾凱因滴眼液點眼表面麻醉3次,2%利多卡因加入0.1%腎上腺素2~3滴作胬肉組織浸潤麻醉。②復發性翼狀胬肉切除:用刀片自翼狀胬肉頭部及兩側邊緣外約1.0 mm的健康角膜組織開始剖切,切削深度達前彈力層,剝開胬肉頭部使其翹起,提起胬肉組織頭部,首先用光滑鈍器向角膜緣方向進行剝離,近角膜緣處瘢痕粘連致密者再用刀刃小心剖切,避免損傷角膜基質層,盡量保持角膜面光滑、平整,去除結膜下纖維增生組織,并將鞏膜植床的瘢痕組織徹底清除,至淚阜處切除翼狀胬肉的全部組織,創面燒灼止血,有瞼球粘連者予以充分分離。③絲裂霉素C的應用:將浸濕有0.2 mg/mL絲裂霉素C約3 mm×4 mm大小的棉片置于鞏膜植床上,棉片不與角膜和結膜接觸,4 min后用200 mL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創面。④異體羊膜移植:取處理好的經血清學檢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螺旋體均為陰性的健康產婦新鮮胎盤羊膜,術前用1/2 000 U青霉素+50 μg/mL鏈霉素+100 μg/mL新霉素+2.5 μg/mL二性霉素B浸泡30 min,根據鞏膜暴露區的大小將羊膜修剪成相應的形狀,鈍性剝離羊膜,使其與絨毛膜分離,上皮面朝上,使植片與鞏膜暴露區緊密貼附,10-0尼龍線與結膜切口對位間斷縫合。⑤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根據鞏膜暴露區的大小取面積略大于鞏膜面植床的同眼顳下方包含0.5 mm透明角膜的健康角結膜組織,剔除結膜下筋膜,制作成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片,上皮面朝上,植片角膜緣側與植床角膜緣側對齊,使植片與鞏膜暴露區緊密貼附,10-0尼龍線與結膜切口對位間斷縫合,角膜緣側不予縫合,結膜取材區不作特殊處理。術眼均涂典必舒眼膏包眼。
1.3 術后處理
術后第1天均開放術眼,用托百士滴眼液/眼膏點眼,至角膜上皮愈合后改用典必舒滴眼液/眼膏點眼,羥糖甘滴眼液點眼至術后2周,術后14 d拆除結膜縫線。
1.4 術后觀察
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4.3個月),觀察植片生長情況、角膜上皮愈合時間、翼狀胬肉再復發率及并發癥的出現情況。
1.5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手術區光滑潔凈,結膜平整無充血,角膜創面上皮覆蓋,無新生血管和胬肉組織生長;復發:結膜充血肥厚,角膜上皮有新生血管和胬肉組織增生,并侵入角膜緣。
1.6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一般情況
大部分患者術后24 h內異物感、畏光、流淚等刺激癥狀明顯,均可耐受,無需特殊處理,24 h后刺激癥狀逐漸緩解。
2.2 植片生長情況
術后A、B兩組植片輕度水腫,呈灰白色,1周后水腫消退,所有病例均無排斥反應、植片溶解及感染發生。
2.3 角膜上皮愈合時間
A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時間為5.88 d,B組為5.63 d,兩組的平均角膜上皮愈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4 兩組再復發率比較
所有患者隨訪6~24個月,裂隙燈下觀察,A組31例(34眼)5眼復發,再復發率為20.59%,B組36例(41眼)3眼復發,再復發率為4.88%,兩組的再復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44,P < 0.05)。見表2。
2.5 并發癥
兩組隨訪期間均未出現排斥反應、植片溶解、切口感染、鞏膜壞死、瞼球粘連、眼球運動受限等并發癥。
3 討論
翼狀胬肉手術是眼科臨床的常見手術,主要分為單純切除、切除加各種組織的移植(包括結膜移植、羊膜移植、角膜緣移植)及手術加藥物(絲裂霉素)應用等類型[3]。一般手術切除復發率較高,而復發性翼狀胬肉術后再復發更是治療翼狀胬肉的棘手問題。復發后再次手術治療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給患者再次接受手術治療帶來了顧慮。研究發現,角膜緣干細胞基質微環境功能障礙、角膜緣干細胞數量下降或缺乏是翼狀胬肉產生和復發的主要原因[4]。因此,為受損的角膜緣提供健康的干細胞來源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羊膜是胎盤的最內層,其結構與結膜組織相似,抗原性極低,含有大量細胞因子和蛋白酶抑制劑,可維持正常角結膜上皮細胞表型,促進上皮細胞增殖和分化,抑制炎癥反應,減少成纖維細胞纖維化,減少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被廣泛地應用于眼表重建手術。由于新鮮羊膜和保存羊膜一樣都可以有效地重建角結膜表面[5],筆者采用了易于取材和保存的新鮮羊膜作為植片,有效地阻止了翼狀胬肉的再復發,未出現排斥反應及植片溶解現象。
角膜緣對于維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與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角膜緣上皮細胞的增殖壓力抑制了結膜上皮及血管長入角膜組織,角膜緣干細胞缺乏或功能下降可使角膜緣柵欄和屏障功能破壞,導致結膜組織長入和新生血管的形成[6]。角膜緣干細胞為角膜緣Vogt柵區狀結構中的某些基底細胞,位于角膜緣基底部,占角膜上皮細胞的0.5%~10.0%,增殖潛力高,細胞周期長,分化程度低,呈不對稱細胞分裂,可以修復和重建角膜緣上皮組織,恢復正常眼表的結構和功能,能有效地阻止新生血管生長和異常的結膜源性組織增生,減少翼狀胬肉的復發。但術中取材時需注意,取材范圍應盡量小于1/4角膜緣象限,以免導致供區角膜緣干細胞數量嚴重丟失,損害供區眼表的結構和功能。
絲裂霉素C是從頭狀鏈霉菌培養液中分離提取的一種廣譜抗腫瘤抗生素,能破壞DNA的結構和功能,對增殖各期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以阻止手術區的血管再生、纖維細胞增生和瘢痕形成,有效地阻止復發性翼狀胬肉再復發。應用絲裂霉素C可能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角結膜上皮損傷、切口愈合延遲或不愈合、角鞏膜潰瘍或壞死,甚至發生眼球穿孔等嚴重并發癥。筆者應用較低濃度0.2 mg/mL的絲裂霉素C,并將棉片僅置于鞏膜植床上,不與角膜、結膜直接接觸,作用短時間后用大量生理鹽水徹底沖洗,避免了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異體新鮮羊膜移植術聯合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聯合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均能縮短復發性翼狀胬肉術后角膜上皮愈合時間,而后者能顯著降低術后再復發率,減輕患者的自覺癥狀,是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鳳鳴.中華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61-1165.
[2]劉祖國.眼表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55-359.
[3]劉祖國,王華.努力提高我國翼狀胬肉的手術水平[J].中華眼科雜志,2007,43(10):865-867.
[4]Dua HS,Azuara Blanco A. Autologous limba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orneal stem cell deficiency [J]. Br J Ophthalmol,2000,84(3):273-278.
放射性食管炎是對食管、氣管、肺及其他縱隔腫瘤放療過程中或放療后出現的食管非特異性炎癥反應[1],主要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嚴重者有進食梗阻感。早期預防其發生及在發生放射性食管炎后的有效處理,對保證放療計劃的順利完成,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預防和治療放射性食管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觀察病例86例均為住院患者,并經病理細胞學診斷或經臨床確認為惡性腫瘤(具有原發灶)。按DooL分類法隨機分為治療組44例和對照組42例。治療組44例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40~78歲,平均55歲;病種:食道癌術后16例,食道癌10例,肺癌術后8例,肺癌化療后10例。對照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43~80歲,平均57歲;病種:食道癌術后14例,食道癌9例,肺癌術后10例,肺癌化療后9例。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放射性食管炎臨床診斷根據美國放射腫瘤治療協作組制定的分級標準:0級無變化;1級為輕度吞咽困難或吞咽疼痛,或需要用表面麻醉劑或非麻醉性止痛藥;2級為中度吞咽困難或吞咽疼痛,可能需要麻醉性止痛藥;3級為重度吞咽疼痛伴脫水,或體重比治療前下降>15%,須行鼻飼管、靜脈滴注液體或高營養物質;4級為完全梗阻,潰瘍,穿孔和瘺管[2]。
2 治療方法
2.1 照射技術:兩組病例均采用電子直線加速器6、8、10MVX線常規分割照射(DT2Gy/次,5次/1周)。照射野:一般先采用前胸及后背兩野對穿照射DT40Gy,然后設角度避開脊髓,對原發病灶及縱隔再加量20~30Gy。
2.2 藥物治療:中藥:黃芪、銀花、白花蛇舌草各30g,生地、麥冬、炒白術、玄參各20g,山豆根、太子參各15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西藥用自制激素合劑: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慶大霉素16萬U加入10%的葡萄糖250ml中,混勻后慢慢含服,每日5次,每次10ml。治療組用中藥加激素合劑治療,對照組單用激素合劑。兩組患者均于放射劑量達20Gy時開始服藥,至放療完成時停止。
3 療效觀察
3.1 統計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療效,顯著差異采用log-rank檢驗。
3.2 結果:兩組患者食管放射性反應見表1。由表1可見,放療開始至結束時,治療組75%維持在0、1級反應;25%維持在2、3級反應;而對照組57%維持在0、1級反應;43%維持在2、3級反應。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放射性食管炎是放射線輻射所致的食管粘膜創傷性疾病。其發生機制是由于放射線引起的食管粘膜下毛細血管內皮腫脹、壞死、局部循環障礙,導致食管粘膜水腫、壞死、脫落,以及受照射部位對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并發感染等[3]。放射性食管炎在胸部腫瘤放療中極其常見,其發生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影響或中斷治療。目前對這種并發癥西醫尚無特效性治療,多采用激素以減輕粘膜水腫,利多卡因以局部麻醉,慶大霉素消炎治療。從中醫學來講,放射線對身體的照射屬于“熱毒之邪”,易于耗氣傷陰,使脈絡受損,故表現為口干、口渴、胸骨后吞咽疼、燒灼樣疼痛。中醫辨證為熱毒傷陰,氣陰兩虛。臨證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為原則立方。方用黃芪配伍太子參,益氣而無燥熱之性;生地、麥冬、玄參養陰生津;銀花、山豆根、生甘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山豆根又能利咽消腫,白花蛇舌草抗腫瘤效果較好;因上藥多寒性,恐傷胃氣,故加炒白術以益氣和胃。諸藥配合以達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之效。本研究表明,應用中藥加激素合劑的治療組75%維持在0、1級反應,25%維持在2、3級反應;而單用激素合劑的對照組57%維持在0、1級反應,43%維持在2、3級反應。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故認為中西醫結合防治放射性食管炎較單用西藥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5 參考文獻
[1]谷銑之.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518.
[2]殷蔚伯.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618.
關鍵詞:慢性濕疹;陰虛風燥型;療效
慢性濕疹是由于內外因素導致的皮膚炎癥反應,屬于常見病以及多發病[1],臨床主要表現為皮疹多形損害、劇烈瘙癢、病程遷延等。濕疹是遺傳、環境、免疫以及生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2],目前,其病理機制尚未明確。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職業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該病發病率呈升高趨勢[3]。臨床上往往采用對癥治療,應用抗組胺藥、免疫抑制劑、非特異性抗敏藥等方法,這些措施雖有療效但長期使用會產生不良反應。中醫治療濕疹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本研究選擇140例例慢性濕疹患者,探討益陰活血止癢方治療陰虛風燥型慢性濕疹的臨床效果,初步觀察該方藥治療陰虛風燥型慢性濕疹的機理。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將140例例慢性濕疹患者分為兩組,每組70例。觀察組采用益陰活血止癢方治療;對照組采用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每療程為1個月。其中觀察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33.56±7.68)歲;對照組男39例,女31例,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34.01±8.6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一)西醫診斷標準:(1)由于急性濕疹多次發作引起;(2)皮損為局限性,表面粗糙,有色素聚集;(3)癢感劇烈,病程慢,常急性發作。(二)中醫診斷標準:病程常,多次發作,臨床表現為肥厚粗糙.干燥脫屑;瘙癢感劇烈;有口干,五心煩熱,頭暈;舌淡,苔白,脈弦細。
1.3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以及中醫診斷標準;(2)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標準:(1)妊娠及哺乳期婦女;(2)近期服用類固醇激素等藥物;(3)有嚴重心腦腎等器官嚴重并發癥患者。
1.4 方法 觀察組:采用中藥益陰活血止癢方:熟地30g,當歸20g,白芍15g,川芎12g,桃仁9g,玄參20g,麥冬15g,茯苓20g,首烏藤20g,白鮮皮30g,地膚子15g,全蟲9g,香附15g,甘草9g,每日一劑,一天兩次,飯后半小時溫服;外用藥:采用老鸛草軟膏,涂敷患處,1次/d。復方氟米松軟膏,涂敷患處,1次/d。對照組:采用口服潤燥止癢膠囊,3次/d。于晚飯后半小時服用。外用藥:采用老鸛草軟膏以及復方氟米松軟膏。兩藥用法與觀察組相同。
1.5評判指標 (1)采用EASI評分法;(2)根據皮損面積大小評分:無皮疹,為0分;小于10%,為1分;依次類推; 90%~ 100% ,為6分。
1.6評判標準 總積分下降指數超過95%,則為痊愈;總積分下降指數大于60%,但小于95%,則為顯效;有效:總積分下降指數大于30%,但小于60%,則為無效;總積分下降指數小于30%。總有效率= ( 痊愈+ 顯效) / 總例數× 100%。
1.7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s) 表示,均數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析,計量數據采用 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5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5.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組別 例數 痊愈 有效 無效 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 70 39(55.71%) 30(42.86%) 1(1.43%) 98.57%
對照組 70 29 (41.43%) 24 (34.29%) 17 (24.29%) 75.71%
P 0.01
3.討論
濕疹是由內外因素導致的遲發型變態反應,益陰活血止癢方是根據益陰活血、祛風止癢的作用而發明的。本研究認為風、濕、熱是導致濕疹的重要原因,慢性濕疹是由于患者陰液虧虛、化火傷陰、耗傷腎陰以及陰液被劫都能夠引起傷陰耗血,導致皮膚肥厚、血燥生風,風從內生,風盛則瘙癢。中醫外治法治療濕疹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臨床證明效果顯著。熟地、白芍、白鮮皮、地膚子、甘草等是治療陰虛風燥型慢性濕疹的常用藥[4-5]。其藥理作用包括多個方面。藥理實驗結果表明,上述中藥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止癢以及改善血液流變等作用。而外治藥物能夠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通過調和氣血、透達腠理等作用,發揮直接治療功效。兩者聯合,療效十分顯著。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5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5.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益陰活血止癢方治療陰虛風燥型慢性濕疹臨床效果顯著,而且復發率低,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抗炎癥反應、抗病原微生物、抗變態反應以及止癢等有關。
參考文獻
1. 陳學林,鹿宇林,萬秀. 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急性濕疹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 28) 4: 40-41.
2. 石珉,白國強. 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濕疹20 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 28) 3: 34-35.
3.王遠紅,焦彥民,孫慧敏,等. 祛風飲內服外用治療血虛風燥型濕疹50 例[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 18) 1: 30-30.
關鍵詞:翼狀胬肉;手術方法;臨床效果
翼狀胬肉又被稱為“魚肉”,是一種常見的眼科多發病,一般認為它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發生的一種炎癥病變,因為其發病后形狀類似昆蟲的翅膀,所以被稱為翼狀胬肉,癥狀表現為患者單眼或雙眼上眼瞼部位瞼裂部與角膜上有一種贅生組織,它的日漸成長增加了角膜的壓力,甚至會覆蓋瞳孔造成視力的嚴重下降,呈三角形,多發生于戶外活動者,在風塵、日光等刺激嚴重的地區易發病,在確診過后翼狀胬肉的治療并不困難,輕微癥狀用藥水或注意防止外來刺激就可以治療,嚴重者需進行手術治療,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病情都有可能復發,因此要做好術后檢查與隨訪,本次研究針對治療翼狀胬肉的三種手術方式進行分析,通過療效對比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手段,降低復發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翼狀胬肉患者分成三組,1組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9~81歲,平均年齡51.7歲,2組中有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8~82歲,平均年齡52.5歲,3組有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31~80歲,平均年齡53歲。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經過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組患者進行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2組患者進行自體結膜瓣移植術,3組患者進行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MCC術,具體內容如下:
1.2.1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
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麻醉方法,沿翼狀胬肉上下緣剪開球結膜,將胬肉頭、頸和部分體部切除,并將其下增生變性組織進行分離,分離的結膜在皺襞外大概1mm處剪除,從反方向對胬肉與鞏膜和角膜的粘連進行分離,注意將表面的胬肉組織刮除干凈,并剪除分離的胬肉,燒灼止血后平整結膜,手術完成后結膜在角膜緣附近2毫米的地方與淺層鞏膜對位縫合固定,術后常規進行抗生素應用預防感染,滴眼液輔助治療,一周后可以拆線。
1.2.2自體結膜瓣移植術
麻醉后進行顯微鏡下手術,開瞼切除翼狀胬肉,盡量不帶筋膜組織的情況下同眼剪取球結膜,具體步驟為:選取病眼距離角鞏緣約1.5毫米的眼顳上方,把角膜緣當做基底分離、進而剪取大小約4×5的球結膜,為了避免平鋪時記錯方向,可縫線標記,在胬肉切除的部分平鋪上結膜瓣,在角鞏緣處采用10-0絲線將移植片帶表淺鞏膜組織縫合2針,再與結膜創緣和淺鞏膜組織間斷縫合固定,術后隔天換藥,術后滴眼液輔助治療術眼,4次/天,一個月后停用,一周后可拆線。
1.2.3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聯合MCC術
翼狀胬肉的切除方法和單純翼狀胬肉的切除類似,鞏膜暴露大小約5×5,選擇4×5大小、浸潤了濃度為0.2g/L的MCC薄棉放置局部鞏膜和角膜床邊,拿掉后選擇生理鹽水徹底沖洗,手術過后進行縫合固定,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滴眼液輔助治療,一周后可拆線。
1.3 評價標準
觀察三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并進行隨訪,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痊愈:癥狀消失,結膜光整;復發:癥狀再次發生,贅生組織再次侵犯角膜。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比較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三組患者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后1組治愈17例,復發13例;2組治愈29例,復發1例;3組治愈25例,復發5例,詳細情況見表一:
3 討論
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影響它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因其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發病機制也不明確,因此早期的輕度不適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到醫院就醫的翼狀胬肉患者大多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率高一直是困擾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難題。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自體結膜瓣移植術和帶蒂結膜瓣移植術是主要的手術方法,本研究中對前兩種方法以及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MCC術的臨床療效進行了對比分析,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手術簡單,對于眼睛近視或白內障患者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只是術后復發率高,達到了43.3%;自體結膜瓣移植術手術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保證手術效果,需要醫生有良好操作技巧,熟悉操作流程,但術后效果好,復發率3.3%,相對較低;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MCC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縫合時傷口容易裂開,因此要做好止血準備工作,術后復發率位于其他兩種手術方式的中間,三組患者術后復發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李立虎.選擇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