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世界經濟增長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經濟增長 失業率 奧肯定律 就業
一、我國現實情況與奧肯定律的偏離
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主要目標。奧肯定律認為:經濟增長(GDP)與失業率呈顯著負相關性,方程式如下:u-u*= -α (Yp-Y)/Yp。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同時失業問題并沒有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得到緩解,出現了明顯與奧肯定律偏離的現象。如圖所示。
從圖中中可以看出,伴隨著GDP的高速持續增長,我國失業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運用SPSS做回歸分析,得出的經驗關系式為:U=0.236-0.013Y。該式回歸系數t值為-0.717,不顯著;而決定系數R2為0.026,幾乎沒有解釋力。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變動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經濟增長和就業存在明顯的非一致性。
二、奧肯定律變異的現實原因分析
奧肯定律得到普遍的認同,有它的隱含前提:(1)發達的單一市場機制;(2)相對稀缺的勞動資源;(3)失業的公開化形式,因為發達的市場機制排除了資源的無效或低效存在方式(如隱蔽性失業);(4)不存在大幅度的技術革新;(5)人口按一個相對固定的速度增長。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化以及二元經濟中相對過剩的勞動力資源再加上傳統公有制部門大量的隱蔽性失業及冗員的存在。這些因素的中國特性改變了奧肯定律的作用形式。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失業是指在某個年齡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內沒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尋找工作的人。而我國國家統計局的失業統計標準與此存在明顯的差異,失業人員是指非農戶口,在一定年齡,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比較上述的兩種定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失業僅限于城鎮,不包括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員,城鎮沒有正式登記的下崗人員也不在失業之列??梢詳喽?中國現行的失業統計低估了實際失業狀況。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改革開放后,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涌入中國,中國出現了復雜的二元經濟結構,相當部分行業技術含量顯著提高,中國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資本和技術的貢獻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資本、技術“排擠”勞動力的現象較為嚴重。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導致中國每年的新增勞動力數量龐大。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稱:未來20年,中國16歲以上人口將以年均550萬人的規模增長,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將達到9.4億人。在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有1100萬以上的下崗失業人員需要再就業。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由于第一、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較大的差異,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都有影響,從整個國民經濟看,我國產業結構正在向工業化方向轉化,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使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日益突出。
通過上述分析,經典經濟學理論奧肯定律在中國存在失靈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統計口徑存在較大的區別;在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隱性失業逐漸公開化;中國的人口基數與增長速度以及技術革新等因素都與奧肯定律的前提存在偏離。
從就業增長的彈性看,我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有較大幅度的降低。經濟高增長與失業率增長并存,而且伴隨著就業增長彈性的下降。我們尚處于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勞動力成本低廉,在這種背景下出現就業彈性快速下降趨勢是不正常的,反映出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而宏觀經濟調控取向和調控措施,也不具有顯著的推動就業效果。政府主導和引導的投資行業取向非常明顯,投資主要在吸納就業能力較弱的領域,所以,經濟增長刺激就業增長的效果并不顯著。
三、實現經濟與就業一致性增長的對策
1. 改變宏觀經濟政策的單純GDP取向,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作出調整,實施“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政府在引導社會投資時,參照各行業的就業吸收能力確定重點投資領域的優先順序。信貸政策要改變那種偏好大項目、大企業、國有經濟的傾向,充分重視中小企業、農村非農企業的資金需求,取消不合理的人為障礙,使各部門有平等的機會獲得資本要素,以發揮其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作用。
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勞務輸出、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從所有制結構看,非公有制經濟是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因而,應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并發揮我國勞動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注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以減輕巨大的就業壓力。政府應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完善民營經濟發展的推進機制和服務機制,從投資、稅收、融資、技術改造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引導和鼓勵自主創業,形成一人創業、多人就業的乘數效應。
2. 完善勞動力市場。有效的勞動力市場能及時傳遞就業信息,排除勞動力轉移障礙,降低勞動力的就業成本,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大力培養勞動力市場,完善其信息、服務、中介、再培訓的功能,消除其分割性、不統一性和多層次性,建立有效的勞動力市場,可以減少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提高就業匹配效率。
3. 加強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就業彈性。在同等資金投入的前提下,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是最強的,第三產業的主要特點是以專門提供服務為主,而所提供的服務需要人的直接工作或勞動來完成,機器生產不能輕易替代。早在60年代,被西蒙•庫茲涅茨的實證研究所發現,后來又被霍利斯•錢納里等人更晚些時候的實證研究所證明,第三產業具有明顯的就業效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將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妥善解決勞動就業,順利實現經濟結構的良性變動,促進經濟有效增長。
加強城鎮化建設不僅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出,減緩第一產業的就業壓力,而且有利于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的第三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從事第三產業人員的比例由1991年的18.9%上升到2006年的32.2%,然而對比發達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亟待國家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扶持。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其中應重點發展商業零售、交通運輸、各種信息咨詢、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家庭服務業等投資少、見效快、就業潛力大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有效擴大就業。
參考文獻
新世紀伊始,世界經濟雖然經歷過一次短暫而輕微的衰退,但是從2003年開始全面復蘇,迄今已經持續了四年,預計2007年將延續增長態勢,只是增速有所減緩。根據IMF統計,2001-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4%、3.0%、4.0%、5.3%、4.8%、5.1%和4.9%(2006和2007年為預測數)。這就是說,2003--2007年世界經濟5年累計增幅將達24.1%,年均增速為4.82%,超過了1996-2000年5年累計22.7%的增幅和4.54%的年均遞速,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長期,其中2004和2006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5.3%和5.1%,是繼1976年增長5.2%之后出現的最近三十年兩個增幅超過5%的年份。
與此同時,從2002年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世界經濟失衡現象,到2005年IMF總裁拉脫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這已成為當前被普遍關注的世界經濟重大熱點。國際和國內的權威經濟機構及經濟學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關注和重視不斷加劇的全球經濟失衡。譬如,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屆20國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不斷擴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膨脹將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的脆弱性;IMF2006年4月的春季例會的議題就是“全球貿易不平衡”。
發展不平衡是世界經濟的運行常態和基本規律之一,不同時期的失衡有著不同的表現,不平衡的循環積累嚴重化和風險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經濟的正常運行。而當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現,拉脫強調的是全球貿易失衡,“一國擁有大量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一些國家”;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強調許多國家對美國市場出口的“持續性依賴”,實質是一回事。我國國內有學者指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集中依靠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但美中經濟同時存在內部失衡并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形成全球的經濟金融結構失衡。
綜言之,當前“全球失衡”是指主要經濟體之間貿易失衡,進而導致“利害關系者”(stakeholder)的經常項目失衡,存在引發全球性后果的危險。具體地說,是美國貿易和經常項目的巨額“雙赤字”和少數經濟體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過多”并存,后者成為平衡美國經常項目窟窿的主要資金來源地。問題在于,這種脆弱的平衡能夠維持多久?一旦維持不下去將會招致什么樣的全球性后果?曾擔任過重要官方要職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庫伯指出,“2004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高達6600億美元,而2000和2003年這個數字分別為4740億美元和5310億美元。這些赤字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許多人認為這些赤字不可持續,必須降下來。如果不能通過審慎的辦法將這些赤字降下來,這些赤字將使美元暴跌并有可能引發世界性衰退。”(庫伯說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本人的觀點)德國六大經濟研究所在《2006年秋季世界經濟與德國經濟形勢》的專家咨詢報告中指出:“在過去15年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持續擴大,到2006年可能接近80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6.5%。與此相對應,石油輸出國、中國、日本和德國等擁有較大的盈余。持續增長的經常賬戶赤字是美國國際債務劇增,截至2005年底其債務余額達到2.7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當年GDP的21%。許多觀察家認為,美國巨額赤字是不可持續的,這是世界經濟的最大風險之一。”
二、世界經濟的結構變化與“全球失衡”
戰后世界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全球失衡總是與世界經濟的重大結構性變化相生相伴,總是與世界首強之國的美國地位及其與其他大國實力對比關系的變化密切相聯。換言之,沒有美國地位及其與其他大國實力對比關系的變化,就沒有全球失衡,而沒有全球失衡就沒有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當前“全球失衡”,從根本上說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加快發展和不斷深入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經濟結構巨大而深刻變化的結果。
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首先是發展中與轉軌中大國的)本土經濟國際化三股潮流時空交匯互動的發展進程。這一發展進程帶來的是世界經濟結構變化,其主要表現有:
第一,世界經濟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場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市場化”的本質要求和客觀規律來運行和發展了。這主要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之交發生的那場世界格局變化推動的結果。原先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大國,如中國、越南、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等先后確立了市場化、開放化和國際化的基本國策,擴大市場和產業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主動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其中,一系列中東歐國家還加入了歐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賴空前緊密而深化了。
第二,信息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革命性地改變和創新了全球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的空間、方式和形式,跨國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遙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國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現,推動和加快了國際產業的重組和轉移,深化和創新了國際分工格局,世界進入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以工業化支撐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三,各國和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得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領域和更高的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尤其是發展中大國、轉軌經濟大國和資源豐腴大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擴大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整體上增強了世界經濟的耐沖擊能力,從2003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始終伴隨著國際能源和資源產品價格的飆升和劇烈波動,但增勢未衰而持續走強。另一方面,它也加劇了各國和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發展的循環積累必然導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現象。
但是,與歷史上的失衡相比,當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點,矯正失衡必須走出新路徑。
二戰結束后的世界經濟曾發生過兩次嚴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紀70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機頻繁,導致以美元與黃金、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雙掛鉤”的固定匯率制為基本特征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崩潰。這促成了歐共體/歐盟義無反顧地走出了一條從貨幣合作到貨幣一體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經濟格局由美國“一柱擎天”到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歷史轉折性變化,以及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由“美元獨霸”到“(美元、歐元)雙元爭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源因此而擴大拓寬了。隨后,1973/74年和1978/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宣告了廉價石油時代結束,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也結束了增長的黃金時代,陷入長達十年之久的“滯脹危機”。OPEC取得了國際油價升降的主導權,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進一步擴充。但是,美國不是失衡的凈受損者,“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復。
第二次“全球失衡”發生在80年代中期,突出表現為日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先是壓日本“自動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繼而1985年9月簽署“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急劇升值?!皝喼匏男 庇绕涫瞧渲械捻n國和我國臺灣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進東亞“雁行”戰略的機遇,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吸引日本對東亞的直接投資,變成為日本對美的加工出口貿易生產基地,實現了經濟騰飛,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經濟增長面進一步擴大了。
而當前“全球失衡”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特點:
第一,與前兩次失衡相伴隨的是美國全球地位的相對下降,而當前“全球失衡”則是美國超級大國和全球經濟“火車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和增強(不考慮“9.11”襲擊后美國“反恐”戰略失誤導致的國際形象等“軟實力”的下降)。美國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新經濟”,提升了引領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地位和能力。歐元問世后,無論兌美元匯率是升是降,還沒有能從根本上動搖美元的世界基礎貨幣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國際收支盈余構成1999年時美元、歐洲貨幣和日元比重為71%、17.9%和6.4%,到2005年時變成為66.4%、24.3%和3.7%,變化不是太大。
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實證研究,大部分都表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King和Levine(1993 a, b)開創了實證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先河,通過跨國回歸分析證明金融活動的水平、銀行發展程度以及證券市場發展程度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影響。717-737Rousseau and Wachtel(1998)針對過去一個世紀5個主要發達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來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實證結論為金融發展是導致經濟增長的原因。Xu(2000)運用改進的VAR方法使用了41個國家1960年-1993年間的面板數據,證明金融發展對長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在直接融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方面,劉偉和王汝芳(2006)通過動態模型實證,對比分析了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提出要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進而促進經濟增長,陳雙和王慶國(2012)對金融內生增長模型進行改進,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來研究直接融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張燦和習節文(2016)基于協整理論構建VECM模型研究了直接融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本文根據我國2002年-2016年直接融資及經濟增長數據,構建OLS計量模型,定量分析了直接融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為促進直接融資拉動經濟增長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二、直接融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直接融資一般指股票和債券融資,這里運用增量法計算了我國2002年-2016年直接融資總額X,即直接融資為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與企業債券之和。另外,運用國內生產總值Y的增長來代替經濟增長。設定計量經濟模型分析直接融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Y=B0+B1X
利用EVIEWS軟件,采用OLS方法估計模型參數,可得回歸方程。結果顯示,該模型R2=0.9471,可決系數較大,F檢驗值為232.8419,明顯顯著,Y與X的相關性較強,并且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直接融資與經濟增長可能存在較強的正向關系。下面對模型進行檢驗。
1.模型異方差性的檢驗
運用White檢驗,可知nR2=1.7203,當α=0.05時,χ20.05(2)=5.9915,同時X和X2的t檢驗值并不顯著。再比較計算的χ2統計量與臨界值,因為nR2=1.7203
2.模型自相關性的檢驗
因為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所以模型OLS估計法得出的初始模型:
Y=156321.1053+15.5622X
該方程可決系數較高,回歸系數顯著,運用DW檢驗,在樣本為15,解釋變量為1,5%的顯著水平下,dL=1.077,dU=0.361,DW=1.3620,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通過對模型進行異方差、自相關檢驗,可知模型能較好的反映直接融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如果直接融資總額每增加1%,則經濟增長15.5622%,顯然,直接融資對經濟增長影響明顯。
三、政策建議
1.進一步發展股票市場
經過分析,直接融資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提高直接融資水平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股票融資是直接融資的一部分,提高股票融資發展水平能促進直接融資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當前,我國股票市場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仍不夠成熟,如果能夠進一步發展股票市場,擴大其在金融體系中的作用,將會發揮其自身巨大的融資作用。當前,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股市規模還不夠大,需要擴大股市規模,從而擴大直接融資規模,促進經濟進一步增長。優化股票市場結構,不僅要擴大股市規模,還要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積極發展創業板市場。除此之外,降低股市交易成本也是促進股票市場良好發展的一大要點,讓投資者更積極地進行融資活動,進一步提高股票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另外,也需要加強對股市的監管,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形成有序的股票市場有重要意義。
2.大力發展企業債券融資
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尤其是要注重企業債券的發展。作為直接融資的一大組成成分,企業債券投資風險相對股票而言較小,收益也比較穩定,大力發展企業債券,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資總額,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推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首先完善企業債券發行監管體系。我國的債券市場起步較晚,制度及市場體系都處于不成熟的階段,而復雜的監管體系使得不同的市場以及不同的債券品種在發行流程和制度流程上都存在差異,這更加不利于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由于我國債券市場尚未成熟,監管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以促進債券融資有序進行。目前,我國企業債券信用評價主要通過信用評級機構出具評級報告,隨著債券市場的擴展,這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需要有一個完善的信用體系。完善信用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對發債主體進行信用評價,篩選出合格的發債主體,確保投資者獲取準確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求投資者有對企業債券投資的風險意識,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關鍵詞:金融市場規模;金融市場結構;經濟增長;債券市場;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4-0015-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3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歷來為理論與實務界所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后,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警示我們,發達國家金融行業過剩并脫離實體經濟發展,導致金融業本身的泡沫積累并破裂,從而引發危機。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層次變化,勞動力供應已邁過劉易斯拐點、企業技術進步模式從跟隨模仿走向自主創新、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等,如何采取合適的金融發展戰略來促經濟增長,使金融發展規模和結構與實體經濟相協調,避免金融規模過?;蚪鹑诮Y構不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文獻綜述
現代金融體系對經濟促進作用的研究,近幾十年來,學者們采用相關的數理模型對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Shaw(1973)[1]認為,金融抑制可以導致金融體系存量規模下降,阻止或者妨礙經濟體系的正常發展,解除金融抑制,實施金融自由化,加快金融深化的進程,對經濟增長非常重要。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效應在諸多學者的實證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King(1993)[2]使用1960—1989年80個國家橫截面和混合面板數據研究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金融發展指標與經濟增長、實物資本積累增長率、資本配置效率強正相關,金融發展指標甚至可以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預測指標。Levine和Zervos(1998)[3]使用1976—1993年47個國家的樣本,研究了股票市場發展、銀行發展與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股市和銀行業發展與當前和未來的經濟增長率都呈強正相關。Demirguc-Kunt等(2011)[4]更進一步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比率下降,金融體系更加以金融市場為主導。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金融業從單一的存款貨幣創造部門發展成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化金融體系,深刻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國內學者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探索,并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談儒勇(1999)[5]運用OLS進行線性回歸后認為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促進,但僅是基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簡單線性關系,并沒有明確給出其中的因果關系。梁琪、滕建州(2006)[6]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總量的時間序列是具有單位根的非平穩還是分段趨勢平穩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人均實際GDP、就業、實際銀行信貸、實際儲蓄負債和實際固定投資等總量的時間序列是圍繞著結構斷點的分段趨勢平穩,這對以往線性框架下的結論提出了挑戰。在金融發展的結構方面,王勛、趙珍(2011)[7]利用中國省區1999—2004年面板數據,系統考察了金融規模、銀行集中度、直接融資比例及其他相關控制變量對各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目前金融規模擴張不利于經濟增長,而改善金融結構、降低銀行集中度會增加銀行業競爭、促進經濟增長。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經很豐富,但鮮有涉及對金融結構合理性的判斷,本文的研究力求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探索。
二、典型事實分析
在考察各國經濟事實之前,首先要明晰金融結構的內涵。金融結構是指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相對規模,是兩者的綜合。金融結構既包括金融與實質經濟的配比關系,又包括各類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關系。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不同類型國家的金融體系和金融結構均發生了或者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各國基本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向多層次金融市場結構轉變(見圖1)。德國是銀行主導型金融機構的典型國家,20世紀80年代中期,Finanzplatz Deutschland提出的改革法案得到了德國政府、聯邦銀行和銀行團體的支持,該方案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已經成為制約當時德國經濟的最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德國展開了一系列旨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到改革措施,例如頒布實施股票交易許可法(1987)、建立金融期貨市場(1989)等。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資本市場取得了巨大發展①,上市公司數量、交易額和市場價值大增,債券市場也得到了穩步發展。日本在“廣場協議”之后,泡沫破裂,金融市場和秩序遭遇了巨大的打擊。1996年,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開始放寬對金融業限制,擴大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的經營范圍,推動資本交易自由化,扭轉了東京金融市場持續萎縮的狀況,同時大力培育債券市場。
美國一直是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信貸額占GDP比重一直比較穩定,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一直處于高位。1999年美國宣布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出臺了新的金融服務法案,標志著美國新的金融業務模式和新的監管體系框架的產生?!督鹑诜宅F代化法案》規定,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從事金融服務的其他企業可以相互構建關聯企業,美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壁壘打破,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的貨幣和金融改革使得金融體系逐漸走向多元化,逐漸形成了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直到20世紀90年代,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之后,中國的股票市場有了長足發展,股票總市值爆發式增長。截至2010年末,股票市場總市值超過30萬億,金融發展的總體水平得以提升,金融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
三、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與指標說明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旨在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戰略,實施優勢互補,促進發展共贏。
三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進展順利,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中國與6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運營,絲路基金加快具體項目投資,一批p多邊大項目合作穩步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經濟中起到怎樣的積極作用?中小企業如何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點》記者為此專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
全球經濟復蘇的推動力
《支點》:當前世界經濟仍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耙粠б宦贰苯ㄔO對國際合作、發展共贏起到怎樣的作用?
魏建國:當前世界經濟還處于深度調整中,復蘇之路走得很艱難。從目前看,國際組織對未來全球經濟都不太樂觀,總體預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僅為3.3%,仍然低于危機之前4%的增速。
實踐證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確實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注入新的推動力,有利于整個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目前, “一帶一路”貿易正在呈現出巨大的生機。從2015年起,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達到1萬億美金。
我們已經和20多個國家建立了77個境外合作區,加入到合作區里面的中資企業有一兩千家,合作項目有四五千個。這些境外合作區產生的產值已達200億美元,為當地貢獻的稅收達15億美元,解決了當地20萬-30萬人就業。據商務部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我們對“一帶一路”沿線40個國家和地區非金融類的投資達到近18億美元,提高8.5個百分點。
《支點》:記得您說過,中國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功不可沒。能否給我們舉例?
魏建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們在贊比亞開設了一個工業園,不僅把當地生產的銅加工成半成品,而且直接加工成門鎖、門框、吊燈,以及歐洲家居所需要的小五金,一下子帶動了贊比亞的經濟發展。贊比亞方面表示,從來沒有看到過自己的產品能夠在當地造出來,所以對中國非常感激。
還有一個可喜的變化,中國企業的投資不僅涉及礦產、農業等領域,還有服務業、旅游業、金融業等。比如,在坦桑尼亞、博茨瓦納,我們的農業技術人員,幫助當地解決農業亟待解決的水利、種子和肥料的問題,使得當地農產品不僅滿足本土需求,還能出口;在肯尼亞,中國民營企業家參與建設馬賽馬拉河旅游點。
克服三個“不對稱”
《支點》:“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廣受歡迎。但是,仍有雜音。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魏建國:的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這是必須要避免的?!耙粠б宦贰苯ㄔO是一種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全方位的雙向型的高水平開放。設立經濟特區、加入世貿組織,更多的是國外的資本、裝備、技術和管理進入中國。這一次是雙向的,而且中國把最好的一些東西拿出去。
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的合作領域,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本融通和民心相通?!皣弧痹谟凇懊裣嘤H”,“民相親”在于“利相融”,“利相融”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世界和平與發展潮流,是為了打造人類的命運共同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區域組織。
《支點》:有人質疑,我們“走出去”是不是把過剩產能拿出去。
魏建國:實際不是這樣的,我們是要把中國最好的東西拿出去,比如高鐵、智能電網、互聯網,還有像無人機、智能手機等先進制造業。
舉個例子,我們把第四代光伏發電放到非洲。因為非洲陽光特別充足,我們利用沙漠邊緣、戈壁等不適宜種植的土地,在上面架起連片光伏設備,解決了當地缺電的問題。在肯尼亞、博茨瓦納等地,我們都在開展比較大規模的光電合作。
我們國內要青山綠水,我們在國外也要重視環保。在非洲加納,我們建起水電站,輸送電則要經過崇山峻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考慮的就是環保,保持原有生態。對于這個項目,國際評價很高,當地老百姓也非常歡迎。
還比如,我們在坦桑尼亞建了紡織廠、成衣廠,當地政府大加贊賞,不僅把中國企業評為當地的十佳企業,還號召其他外資企業向中國企業學習。因為我們非常尊重當地習俗,注意生態保護。
《支點》:“一帶一路”建設打開國際區域合作新格局。不少中小企業想借此“走出去”,要注意哪些問題?
魏建國:要克服三個不對稱的問題:第一是信息不對稱,這個國家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的項目能做什么,事先要有清晰的認識;第二是門路不對稱,你去找駐外使館、商務局或工商聯,還是直接找客戶,必須把門路摸清楚;第三是途徑不對稱,資金來源怎么構成,要不要向政府借款,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需要著重提醒的是,企業要選對國家、項目;中間機構要做好服務、協調和溝通,避免行業惡性競爭;政府部門要制定好政策、提供信息咨詢等等。
尋找新的規則和答案
《支點》:湖北正在搶抓自貿區建設的契機,利用自身優勢,著力構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將湖北打造成開放高地。全省上下干勁很足,比如,我們舉辦了 “中國茶對話法國酒”活動。
魏建國:我對中國茶很有感情,不是因為喝茶,而是賣茶。1972年到1992年,我在阿拉伯和非洲國家呆了20年,發現摩洛哥是喝茶最厲害的國家。當時全中國每年出口茶業28萬噸,到今天40多年過去了,這個數值也只有30多萬噸。國際市場增長份額都被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羅馬尼亞、英國等占據了。
前有圍堵,后有追兵。我跟星巴克老總舒爾茨是好朋友。星巴克在中國的開店數量猛增,我所居住的轄區附近就有25家星巴克。我很不解,就問他,作為一個美國人,你敢用咖啡打入中國,憑的是什么?舒爾茨回答,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是服務。花二十塊錢買一杯咖啡,你可以坐在星巴克任何角落,從早呆到晚,店員不會提醒你該走了。
再講一個故事。日本人做冰紅茶的點子是從哪里來的呢?日本人笑說,茶道是我們最欣賞中國的一種方式,但中國的茶道太慢,當今是快節奏的時代,慢了就無法贏得世界。我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佩服日本人的創新思維。
《支點》:也就是說,不能抱著“輝煌的過去”睡覺,要與時俱進。
魏建國:對我們來講,有很多東西要學。茶商要注意兩點:信譽和標準。誰掌握標準,誰就掌握了天下。還有,我們能不能借助茶,開辟一些新的市場?我的回答是“可以”。
談到中法合作,我有個設想,能不能把武漢作為一個分撥中心,將其打造成亞洲甚至全球的紅酒集散地?這就要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結合?!吨c》雜志和有關方面可以研究這樣的課題。這一點我對武漢有信心。
世界上多數人是看到事物以后才相信,只有少數人是相信這個事物,雖然之前沒有看到。因此,美國出現了喬布斯、比爾?蓋茨,中國出現了馬云、馬化騰。世界上多數人只會按現有的規則辦事,只有少數人有現成的答案,還在苦苦思索新的游戲規則和新的答案。
《支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成功召開。您如何看待未來發展?
魏建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對推動國際和地區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沖散經濟低迷的陰霾,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此次論壇之后,中國外貿發展將會出現新的,主要表現為中國外貿會形成一個進口大于出口的局面,貿易順差將會減少,甚至持平。隨著跨境電商引領全球,以中歐班列為標志,中國的航空、海運以及路橋,也就是整個物流業都將實現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