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歷史線上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以學生為本 求知欲 語言藝術 交流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100-01
歷史課程在初中被視為小學科,常常被打入“冷宮”,在教學計劃上被打折,在教學時間上被回扣。為了改變困境,筆者結合20多年的教學經驗進行了嘗試與改進。
一 以學生為本,適度調整教學內容
隨著教學改革的日漸深入,多種版本的教材運行,也考驗著一線教師,教師需要了解學習不同版本的教材,使得筆者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有了一個新的提升。
近幾年在我校使用的北師版歷史教材中,秦漢時期發展線索中只字未提東漢,可是在學習秦漢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時,東漢時期的知識點比重很大,如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造紙術、杰出醫學家張仲景、《九章算術》、“神醫”華佗是東漢末期的醫學家,東漢初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由此可以鮮明地認識到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發生了許多影響中國甚至是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東漢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不能缺少。在講授秦漢文化時,學生經常提出疑問,為什么沒有介紹東漢,而東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卻那么重要。于是筆者順應學生的提問調整了教學內容,從而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秦漢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更有助于學生依循發展規律認知歷史朝代。
二 以學生為本,改進歷史教學的導言藝術
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需要學生的有效配合。在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導言的藝術,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成功的導入,往往會達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吸引學生即刻投身其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常用的有故事導入、歌曲導入、詩詞導入等。
如在科技革命的教學中,設計這樣的導入:
老師:現在請大家仔細聽,請在老師的描述中,猜猜它指的是什么?它是人類從野蠻走向自由文明的橋梁,它是人類打開自然寶庫的鑰匙,它使人類創造了“高峽出平湖,天塹變通途”的偉大成就,有了它人類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它指的是什么?學生思考回答。老師:科學技術如此神奇,讓我們共同走進科技,探究科技的發展及其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把學生的思維吸引到核心問題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 以學生為本,改變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與學生交流的方式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凝聚課堂向心力,在教學中需要一個認識提高與改進的過程。
在初涉歷史課堂教學時,師生處于“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模式,教師與學生的感情交流與語言交流很少,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個別學生會故意制造麻煩來吸引老師的注意,與老師發生正面沖突,使師生關系越來越緊張,面對這樣的困惑筆者開始新的學習與嘗試。
一次期末復習,有個班級的復習效果特別不好,有三四個男同學平時上課就不認真,現在不但不復習,還經常影響周圍的同學,為避免正面沖突影響復習效果,教師沒有直接批評他們,而是思考改變困境的辦法。一次課堂活動意外地改變了這種窘境,課上組織學生進行記憶力比賽,表現突出的學生給本組加分,比賽開始后學生都爭先恐后展示自己,為本組加分。讓那兩名同學參加比賽,只要回答的問題基本正確就能加分,他們所在的小組分數直線上升,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他們感受到被認同后的自信,隨后教師幫助他們重新整理復習答案,在這個過程中語氣始終都是和藹的,沒有了居高臨下的氣勢。此后他們變得認真聽講,很少影響課堂紀律。
在歷史課堂上在與學生交流時,先肯定可取之處,然后指出錯誤的地方,將表揚與批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藹可親的態度,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及時真誠的賞識肯定,點燃了學生自尊自強的心理渴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中享受課堂。
有十分付出,必定會有一分收獲,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化為學習歷史的動力,仍將是歷史教師努力前行的目標。總之,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處境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歷史教師們共同的責任與心聲。
參考文獻
[1]石靜.成功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心靈[J].新課程學習(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