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個人英語演講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旅游英語專業;英語演講課;口語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1月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強調在高職教學中必須做到基礎能力和應用能力并重。高職類外語專業培養的是直接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實用型外語人才。就英語教學而言,不僅需要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而且必須突出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培養具有過硬語言能力、勝任多種語境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是21世紀高職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目前,各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也非常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甚至高薪聘請外教擔任口語教師,但學生反映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筆者常常聽到學生自暴自棄的怨言,不少教師也抱怨學生“張不了口”。為了進一步摸清高職學生口語學習的實際情況,從而采取措施,筆者在我院外語系作了抽樣問卷調查。
學生口語學習情況調查及分析
筆者于2005年4月在我院外語系旅游英語專業的三個年級中進行了抽樣調查。每個年級抽樣30%的學生,樣本總數達90人,調查內容涉及口語課效果、口語水平自我評估、口語課堂參與積極性、對教師的滿意度、口語表達的障礙、口語練習時間及口語練習模式等。調查結果如表所示。
從以上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口語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學生口語水平低,缺乏自信,積極性不高。大多數學生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口語狀況,學生口語水平不容樂觀。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低,雖然配備了外教,也只是一時的新鮮和好奇而已,有57%的學生從不參與課堂口語活動,經常發言的集中在10%的學生中。32%的學生明顯缺乏自信,不敢開口,形成惡性循環。學生課下練習口語的動力小,即使每周兩個小時(每天17分鐘)的練習量也遠遠不夠,更何況投入此項活動的學生比例只有8%。
其次,教師重視不夠,教學方法不當,學生思辨能力差。86%的學生認為教師教學的側重點在閱讀、詞匯和語法,而口語課程卻沒有得到重視。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整日背單詞和語法規則,使得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因長期得不到訓練。因此,學生一開口說話就語塞。有趣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如此重視詞匯語法,而學生在練習口語的時候,1/3的學生仍感到詞匯量少,嚴重影響了口語表達。調查顯示,20%、33%、40%的學生對討論、演講、辯論的方式比較感興趣。可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不當之處。大多數教師認為口語課就是教學生如何進行情境練習,注重淺層次的機械模仿、操練,而輕視在模仿基礎上的創造。練習形式上替代型、復述型的淺層次對話居多,而對于發展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討論、演講、辯論等教學活動開展得很少。長此以往,學生思辨能力差,口語表達邏輯混亂、內容空洞、膚淺,不會組織語言及表述觀點。
筆者認為,以上癥結部分源于英語口語教學長期只重視語言形式的操練,語境教學的導入流于表面化。教師只提供語境,如就某一話題進行演講,但在學生思維過程與語言輸出的過程中,未對其進行系統嚴格的指導,只注重語言形式的輸出,不少學生還是為了練語言而練語言,不知在語境中如何有效推理、運用論據、組織論點、增強語言的說服力;不知如何與聽眾溝通,如何運用非語言因素增強感染力。調查中暴露出學生在口語學習中存在種種問題,學生口語水平亟需提高。因此,筆者認為,應在旅游英語專業開設英語演講課。
開設英語演講課的必要性
演講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講話人在交流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向聽眾做連續性發言的行為。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語言交際活動,也是人類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演講以培養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靈活運用語言能力、進行有效交際、成為成功的交流者為最終目標。它不僅以語言為手段,以交際為目的,更注重交際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如邏輯與創造思維、論據收集、分析、合成、組織構架、快速反應、自信心、鑒別賞析水平等等。演講理論認為一個成功的演講者應當具備至少八種素質:(1)自信;(2)能清楚地交流思想;(3)能很好地使用語言;(4)廣博的知識;(5)較強的思維和邏輯能力;(6)能抓住聽眾;(7)能夠激勵信念;(8)有幽默感。這八種素質正是市場對高職旅游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高職旅游英語專業培養的就是具有良好英語基礎的旅游行業國際化人才,即思維周密、善于英語表達、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而英語演講對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幫助。
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基本功學生進行英語演講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其中,語音、語調是演講中最直觀的因素,直接影響信息的表達。講稿再好,發音不準、重音失誤、語調偏差、怪調不斷,就會使演講效果流失,達不到演講目的,最后導致演講失敗。通過演講教學,可幫助學生認識到正確的語音和優美語調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加強訓練。
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和提出見解的能力高職旅游英語專業培養的是市場需要的復合型創新外語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創新能力潛在于每個學生的身上,但只有在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下,創新能力才會被激活、釋放出來。英語演講可以作為一種釋放的手段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創新精神。學生準備演講,首先要了解目的和語境,然后獲取大量素材,收集論據,進行分析和判斷,旁征博引,把生動、具體、精彩的事例自如地組織到演講中,增強演講的深度、廣度和感染力。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只學語言,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對任何問題都要有認真鉆研的熱情,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擴大知識結構,發散創新思維,了解新知識,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所以,英語演講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提出見解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敦促學生提高文化素質一名優秀的旅游英語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流利的語言作為交流手段,同時還要具備豐富的知識作為交流的基礎,做到專業與行業結合。演講是一種思想的交流,而思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個人的文化知識素質,具體體現在演講內容上。如果演講者能旁征博引,或者從生活經歷來思考挖掘,就一定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和興趣。知識面廣博,文化功底深厚,演講者才能思想活躍,才會言之有物。要做一名成功的演講者,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學習政治、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多看報紙雜志,決不能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很小的專業領域。通過演講訓練,學生可以提高個人文化知識水平和素質。
培養學生勇氣和信心及快速反應能力進行實際演講時,學生面對觀眾就要克服膽怯心理,還要及時注意了解聽眾的表情、心理及場上的氣氛變化,及時調整演講的內容、方式、節奏,作出快速反應。同時,要注意使用非語言因素,如表情、手勢、體態等與觀眾進行溝通。所謂演講,有演有講,“講”為主,“演”為輔。一位好的演講者,不僅要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努力掌握態勢語技巧,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來調動、感染聽眾,使演講達到一種趨于完善的境界。而旅游英語專業培養的英語導游和英文講解員正需要具備這種能力。
英語演講課的組織形式
綜合考慮英語演講課的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具體組織中,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觀摩模仿首先,運用視聽演示材料,讓學生觀看一些成功的演講范例以獲得感性認識。演示材料包括名人演講、大學生競賽演講等,如美國前國務卿黑格、基辛格,美國前總統卡特,英國前首相撒切爾等的演說錄像以及各類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錄像資料等。通過觀摩學習、模仿比較、分析探究,學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其次,教師示范,供學生模仿。一方面,教師要傳授演講技巧,其講授本身就是一次示范性的演講。另一方面,教師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給學生示范演講,由于深知中英文演講的差異,又了解學生情況,其觀摩價值較大。
學生訓練學生可以通過練習演講而學會演講,通過大量的實際參與體會演講過程的艱辛與快樂。學生演講主要包括兩方面:課前主題演講和課堂主題演講。每次上課先讓兩名學生在全班面前做有準備的主題演講5分鐘,教師用攝像機拍攝下來,在下次課上全班分析討論。課堂上,全班分若干小組,每組由一名主持人帶領,進行小組演講練習。主持人必須在上課前準備好一個具有挖掘潛力的主題,并把主題告知小組成員以便收集有關材料。小組活動時,主持人根據主題給每位組員定出不同的子題目,然后邀請組員做正式的即興演講(每人3~5分鐘)。主持人在反饋表上做觀察記錄。演講結束后,組織大家討論,給出反饋意見。最后由主持人總結發言,寫出總結報告交給教師。
反饋分析演講課上,學生要充當評委,對課前主題演講和課堂主題演講做口頭評論和書面打分。一名學生在演講時,其他學生要注意觀察演講者的每一個演講環節及達標情況,不僅要口頭評論,還要在評分表上根據評分標準打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此活動方式深受學生喜歡。
通過一學期的嘗試教學,英語演講教學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學生的連貫敘述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有了顯著進步,語音、語調得到了一定改善,怯場現象得以消除,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高漲。由此可見,在高職旅游英語專業開設英語演講課意義較大,值得推廣實踐。
參考文獻
[1]蘇訓武.開設英語演講課縱橫談[J].外語學刊,1997,(3).
[2]王彤. 英語專業口語教學新課型[J].外語界,2001,(3).
[3]王銀屏,孫昂.英語演講教學芻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0,(1).
[4]彭青龍. 思辨與創新——口語課堂上的演講、辯論初探[J].外語界,2000,(2).
【關鍵詞】英語演講;即興演講;文化;思想
演講的力量從古至今都是能夠使人怦然心動的強大力量,它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思想與達成目標的手段。國際演講大師Stephen.E.Lucas認為公共演講是一種將人的思想公之于眾的方法,即一種與他人分享觀點并影響他人的途徑。自2002年起,我國每年舉辦一次由中央電視臺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外研社杯”(原名“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迄今為止12年中,該賽事為國家外事交流、國際教育、科技政治等方面的進步選拔除了大批優秀的英語人才。他們精神矍鑠,舌燦蓮花,英語華麗,思辨突出。該賽事最具挑戰性以及最能體現選手能力的部分便是即興演講環節。無可辯駁的是,英語即興演講正在潛移默化中推動學生進步,帶動人們觀念改變,深刻影響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
即興演講是最考察選手英語功底和思維敏捷度的環節。選手根據大賽組委會給出的一道命題(圖片、視頻、名言警句、文學介紹等)即席作出一段2分鐘左右的演講。在短暫的準備過程中演講者不能像準備定題演講一樣廣泛細致地搜集材料,而且也沒有充分的時間精挑細選,基本上組織內容全仰照選手們的個人功底和文化素養。即興賽題很大程度上考察選手對各國、各領域文化知識的領會和見解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選手們作出的即興演講都是帶有個人特征的分析和思考過后的慷慨陳詞。文化因素寓于其中,是對知識的實踐。在實踐中發表看法,交流思想。
“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的即興演講時間一般為三分鐘,比賽形式主要有個人陳述(3分鐘)、小組即興演講(3人一組)以及車輪戰辯論。在較為段短暫的時間中,能夠完整、清晰的闡釋自己的觀點已屬不易,但優秀的選手往往能夠通過自己的表達將思想世界公之于眾,用思辨和文化的魅力征服評委,征服觀眾,也征服自己??v觀往屆折桂的優秀選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光英語華麗突出,重要的是思想光芒萬丈,獨樹一幟。在冗繁而具有深度的命題中將人們引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光有縝密的邏輯、獨特的視角,更重要的是無論他們是哪個專業種類的學生,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
例1:(大連外國語學院 李冬怡 2011年 “What is a river in your eyes”)
As one philosopher once said,“You can’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 Right now I can remember a beautiful song.It says,“The love is a traveler on a river of no return.”該作者對河流的看法新鮮加之個人小清新風格,用包含“river”一次的話語和歌詞代替個人想法,在即興演講中標新立異,文學素養和文化功底可圈可點。
本項賽事的即興演講,采用小組賽形式,三人一組分別對同一個題目發表看法。此項不僅考察對文化的認識理解,更進一步考驗了選手們思維的廣度及文化批判的新辣程度。
例2:(2011年 What do you see in the painting “The Sunflower”?)
(1) 楊天麟 湖南理工學院
…“Van Gogh,in his time,he was nameless,and he lived in poverty.”…
(2) 陳彥君 中山大學
If you have never ever been to Room 45 in British National Gallery,you can never ever imagine the bright yellow of the 15 sunflowers painted by Van Gogh… shocked by the bright color shimmering in the dark light of the room.In this painting,I see the power of life and breaking free.
(3) 劉慧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When I first saw this painting,I saw immediately that single flower on the left-hand side of this picture.He was Van Gogh in my eyes… As Winston Churchill said,“Never,never,never,never give up.”…
以上三位演講者分別就梵高的畫《向日葵》發表個人看法。對于《向日葵》這幅畫所代表的意義和背后蘊含的文化內容眾選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進一步了解的基礎則必須是對畫作表面傳達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三位選手分別從梵高個人的生活狀態經歷、畫作本身色彩布局、單一特殊的花朵位置等作為切入點,結合個人知識水平深入剖析,將一樣的文化因素賦予了個人魅力,唇齒之間指點江山,思維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
針對同一文化因素演講的另一種形式是選手引用同一名人翹楚的名言,將有利于選題的詞句作為利器武裝思想,為演講增色。
例3:(1)澳門理工學院 錢橋 2011年
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d ---- Imagination
When J.K.Rowling unleashed the power of her imagination upon the world,it transported Harry Potter into the lives of millions,and herself into the list of the world’s richest women.
(2)暨南大學 周琳 2011年
A word that has changed the world ---- Listen
J.K.Rowling listened.… Listening inspired the single mother who lived on the meager government… and creat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Harry Potter Mania”.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言感知環境;課堂演講;教學
作者簡介:任惠平(1981-),女,山西和順人,仰恩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福建 泉州 36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B11257S)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233-02
大學生對第二語言的學習不同于嬰幼兒時期母語的學習,而是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針對這一情況,目前學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主要運用三種語言獲得理論――強化理論、模仿理論和生成轉換語法理論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前兩種理論非常重視環境的影響,后一種理論也強調通過環境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語言材料,并根據這種語言材料去設定自己語言規則的值。本文圍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環境問題,就如何充分利用演講這一語言技巧,營造一種語言感知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卷入課堂環境中,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度,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而不僅僅是著眼于學生口語和聽力水平的提高進行了研究。
一、課堂語言環境感知
我國學界以需求分析、課程設計、教材開發、課堂教學與課程評估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五個組成過程,其中課堂教學過程尤其重要,是其他四個過程實現的必要途徑。20世紀90年代以前,課堂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方法上,較少對課堂環境在學生感知交流方面以及輔助學生獲取語言能力方面開展研究。教室、講臺、黑板、桌椅、光線、聲音等客觀環境感知因素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空氣”,往往被忽略。一般意義上所說的課堂環境,是指師生雙方活動所處的客觀環境或氛圍,是決定教學效果的潛在因素。國外研究證實,當學生處于積極而舒適的課堂學習環境時,會極大地提高學習成績。
近年來,國內學者就大學英語學習的課堂環境、教學環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孫云梅的研究結果表明:“一是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社會心理環境的感知值明顯低于教師;二是男、女生對大學英語課堂環境的感知差異不大;三是英語水平高的學生對課堂環境的感知值高于水平低的學生;四是學生對英語課堂環境的感知與學業成績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除了教學中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外,教師在教學中還缺少積極主動的語言感知環境營造能力,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力的可以提高語言感知敏感度的課堂環境。
大學生作為一個成熟的語言習得者,其母語無論是在感知還是運用上都形成了一種固有思維,因此僅靠強化、模仿很難在學習第二語言上有所突破。根據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的觀察,經過中學階段6年的英語學習后,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反而有所退步。在失去了外部考試、升學的壓力后,只有少數的學生進入大學階段還對英語學習抱有興趣。特別是升入大學后,四六級過級壓力、畢業壓力會使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一種反作用力――逆反心理,即能不學就不學,因此極大降低了課堂環境的卷入程度,從而影響了英語教學的效果。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主動行為,營造一個有利于語言感知的課堂教學環境和氛圍,消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逆反心理,激發大學生對英語語言感知的敏感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課堂演講教學手段的運用
根據語言感知環境理論,在客觀環境方面,營造語言感知環境可以通過教室的環境,包括教室的形狀、空間的大小、光線的強弱、聲音的散布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增強大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在主觀環境方面,營造語言感知環境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暗示等手段,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都有這樣的經歷,即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之后,給予適當的口頭表揚,這樣會極大激發該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僅運用激勵理論還不足以最大限度的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的語言感知環境。
在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從視覺、聽覺方面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了強化。但是多媒體教學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動作用有逐步弱化的傾向。對于英語學習,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某個技術手段獲得相應的語言能力,如語言訓練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各種所謂的“秘籍寶典”參考書,短期的速成培訓等。甚至有少數大學生認為,不通過正常的英語課堂教學,只需要個人自學就可以完成語言知識的獲得,這是一種唯外部環境論的錯誤傾向。大學英語課程中的多媒體教學在強調從聲、光、視、電等方面加強語言感知環境的同時,也在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將語言的交互式學習變成了一種簡單的人機學習過程。教學實踐證明,僅僅通過多媒體手段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會逐漸喪失。這也是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為什么經過數年的英語學習后,學生仍舊難以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一個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力,必須加強教師對教學環境的掌控能力,營造一種有利于書本知識內化為語言能力的語言環境,相對應的也就是提高學生對非母語語言的敏感度。通過多年來教授英語演講課程和輔導學生參加演講比賽的經驗,筆者認為不僅要在課下鼓勵學生練習演講提高英語水平,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重視英語演講技巧的運用,將其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應該通過邏輯嚴密、語言生動、感染力強的課堂英語演講,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語言感知能力和敏感度。
課堂英語演講中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將教學內容轉換成預設的話題和語言模塊,在演講中有意識、有頻率的重復,讓學生對語言模塊的感知產生強化和模仿效果;二是注意演講技巧的使用,在詞匯使用上、語氣變化上以及嗓音的運用上,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意識的使用懸念、引導等技巧,調動學生在語言感知方面的注意力;三是通過回答問題或者爭論,讓大學生將語言知識不斷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四是鼓勵學生運用演講技巧來強化自身的表達能力,減少課堂上“悶頭聽課”、“做啞巴學生”的現象。
作為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一種方式,課堂教學中的英語演講要求教師具有足夠的個性魅力,以及對學生的學習心理要有準確把握,同時兼顧學生水平、性別及學習習慣等諸多語言感知環境因素。傳統大學教學中的英語課堂演講,大多數只是作為一種單方面的語言示范,著眼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注重教師、學生及課堂環境三者之間的綜合考量,不注重作為一種交互式的合作過程。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英語演講改善與利用語言感知環境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三、課堂演講的語言感知環境效果測定與評價
為測試課堂演講的語言感知環境效果,筆者將同一專業的2個水平相近的大學英語班(每班24人)作為實驗對象,一個班仍按原有教學計劃上課;另外一個班則在教學中主動加入預設話題和語言模塊的簡短演講,并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話題和預設語言模塊進行討論。經過一學期的實踐,2個班在課堂氣氛、學生學習成績方面都有了較大的差異。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上課情況做了調查,調查的統計結果見表1。
可以明顯看到,加強課堂演講教學后,大學生積極卷入課堂學習的程度提高了,同時還降低了其對課堂英語學習的抵觸情緒,起到了增強大學生語言學習感知能力的效果。調查中還發現在加強演講教學的班級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課堂學習效果,如學會某個短語、某個句型;而在執行原教學計劃的班級里,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課堂學習效果缺乏清晰的認識,分不清楚是學會了還是沒學會。這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以前往往是在一個班級中優等生與差等生的身上看到的。如在執行原教學計劃的班級中,感覺上課較容易或較輕松的學生,基本都是CET四級成績在450分以上的學生;而很多選擇“一般”選項的學生則大部分在上一次CET四級考試中沒有通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更傾向于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交流,主動強化語言感知環境??梢钥闯?,通過加強課堂英語演講,營造教學過程中的語言感知環境,大學生對語言感知的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語言代入感增強,從而帶動了其對教學內容的吸收與轉化。
另外,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以往的課堂演講教學之所以效果不大,是由于教師對學生的感知程度把握的不夠清晰,沒能做到降低詞匯難度,循序漸進,使得學生很快就因為聽不懂、跟不上節奏而放棄。筆者在實踐中也發現,很多學生雖然有5000以上的詞匯量,但實際運用能力卻遠遠低于這個水平。從這個情況來看,大學英語課程的演講教學很大一部分是在彌補中學階段英語學習中缺失的那部分語言訓練,這是大學英語教師在制定演講教學計劃時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四、結論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主動的使用英語演講可以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更容易的卷入到課堂環境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大學英語教師,英語課堂演講不僅要求其具備有較高的技巧水平,而且要求教師在難易程度和針對性的控制上,也要有相當高的掌握能力。對于國內教師而言,首先要克服自身的語言障礙,針對不同水平、不同性別的學生流利的進行語言“輸出”,這對于大部分英語教師來說是個艱巨的挑戰。特別是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對交互式的、主動引導式的教學環節應用較少,為此教師所受到的演講專業訓練十分有限。當然,近年來這一情況也正逐步改善,外研社在2012年的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系列研修班培訓中,也明確的將“有效課堂”列到了培訓的首位,特別強調了“Effective presentations;Effective reading & writing activities;Desig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the EFL classroom”。這也是在強調課堂語言感知環境的重要性,說明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上,以演講教學為代表的合作、互動、引導模式已成為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石定栩.生成轉換語法的理論基礎[J].外國語,2007,(4):6-13.
可能是由于緊張,男孩上臺時手有些發抖,他不時地用眼睛觀察評委老師們的面部表情,似乎想從中尋求一些鼓勵和幫助??梢钥闯鏊谂酥谱约旱那榫w,但緊張就像揮之不去的煙霧籠罩著這個第一次參加英語演講的少年。其實他漂亮的音色和耐人尋味的話題已經吸引了評委和全場的聽眾,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因為緊張而忘詞了。
那一瞬間整個世界仿佛都成為了真空,原來滾瓜爛熟的稿子他居然一個字也想不起來了。由于沉默時間太久,聽眾席中響起了噓聲。沒有辦法,他只有請求評委老師再次開始,評委老師同意了他的請求。然而上帝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在同一個地方,他又忘詞了。他無助地看著所有聽眾,臉憋得通紅,可是最終他還是沒有想起該說的話,只好輕輕道了一聲 Sorry ,默默地走下講臺。誰都可以想象出當時他心里有多么難過,他對自己又是多么失望。
比賽沒有因此受到什么影響,其他選手依舊慷慨陳辭,只有那個男孩坐在選手席的角落里默默地翻看自己的稿子。就是這篇他修改了十幾遍、傾吐他心聲的演講稿,從此卻再不會被別人聽到。也許是表現和參賽前對自己的期望反差太大,也許是男孩的自尊心太強,他的臉上寫滿了沮喪。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演講竟以這樣的結局而告終,他似乎體會到萬念俱灰的滋味。
不久,所有參賽選手都結束了發言,除了沒有完成比賽的男孩,每位選手的得分都已公布。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產生了代表學校參賽的3名選手,所有人都把掌聲和羨慕的目光獻給了他們。此時,男孩的心情已經沮喪到了極點,比起臺上的成功者,他覺得自己像是出現在比賽中的跳梁小丑。那一刻,他告訴自己:“再不要參加這樣的活動了,你根本不是這塊材料?!?/p>
這時,評委老師走上講臺對此次比賽進行總結。他稱贊了勝出的同學,指出了其他選手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對大家的英語學習提出了更高的希望。這一切,男孩聽起來是那么刺耳,他害怕老師會提到自己,他真想逃掉。
可是就在這時,他聽到了這樣的話語:“在人的一生中,一些偶然因素經常讓我們對自己失望,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希望。偶爾的缺憾和能力無關,它代表的只是經驗的欠缺。我們總是把一次成敗看得很重,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還有很多機會。給予一個機會,可以給失望的人一束陽光,抓住每一次機會,也許就能改變你的信念和生命。我的話講完了,哪位同學有話要說么?”
男孩當然知道,此時該說話的正是自己。他抬起頭,正碰到評委老師期待的目光。在所有人的注視下,那男孩終于鼓足勇氣站了起來,他用他最堅定的聲音說:“我對我的失誤感到抱歉,但是我是否有機會再來一遍?”
“當然可以,而且你不用為自己的勇敢而道歉?!?/p>
雖然這些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用語,卻最能展現一個人的禮儀風采,是一個社會人的德之體現。并且,優秀的禮儀風范不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它亦有助于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初中生群體正是一個剛剛擺脫小學時期懵懂無知狀態,而社會意識又不甚鮮明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學習能力正不斷地加強,并且已經開始思想道德上的探索與個性人格上的獨立。在此階段,注重對學生的禮之教育、德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當然,課文德育絕不僅限于此,因為初中英語教材還介紹了許多國家的地理狀況、風俗、習慣以及各個國家的交流與友誼,教師在給學生宣揚和平的同時,也應宣傳愛國主義精神。
可以說,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把握、鉆研英語教材,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材科是源源不斷、豐富多彩的。英語口語及寫作中的德育新課改以小組為單位,這有利于學生練習口語,但對于許多初中學生來說,開口說英語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口語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學生勇氣和意志方面的一種考驗。教師如果能成功地讓學生在每堂口語課上使用簡短的英語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種成功標志。在英語寫作方面,由于學生的表達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師不能要求學生像寫作文那樣深刻地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英語簡單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描繪自己的理想、對某個人物簡單的評價等,其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有些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可以因人而異地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德育,如果教師能長期堅持,效果一定會很明顯的。
初中英語教學最主要的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書面表達能力的初步形成。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選擇一些語篇給學生補充閱讀,那么在關注難易程度適當、題材廣泛的同時,也應注重語篇的思想性,其實許多好文章都包括德育滲透的因素。教師對材料選取的品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開卷有益”的德育有效度。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作文的指導時,除了寫作技巧外,也應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擁有陽光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挫折與困難,樹立樂觀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新課改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競爭,因此,這有助于開展英語第二課堂,而這對學生的德育也是相當重要的。比如,我們在舉行英語演講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所選的演講材料以及他們的演講效果中獲取相關信息,從而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同時,定期讓學生讀一些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英語小品文章,也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在我的教學經歷中,有一次我發現許多學生的書桌上貼有一些勵志的小紙條,但沒有一個學生使用英語,后來我與班上的一些學生進行交流,采取了“每日一言”的英語名言展示。如,Theearlybirdcatchesmeworm(.笨鳥先飛)Withhope.nooneshallfail(.只要懷有希望,誰也不會失?。㎞opains,nogains.(不勞無獲)。這樣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又讓他們在各方面受到了德育滲透。國內外隨時都會發生許多事情,利用好這些信息,既能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又能從此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很多思想道德內容??傊谟⒄Z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門很有藝術的學問,英語教育工作者應在遵循語言教學規律,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去做學生心靈的朋友,與學生一起享受中國“德”的理念,我們要與學生一起成長。
作者:李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