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教師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概念認知
幼兒園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了解及認知狀況.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有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前提之一.1)公辦園從概念的了解程度來看.鄭州市公辦幼兒園教師大概了解的占比為100%。也就是公辦園全員對此概念都有所了解這一良好狀況得益于鄭州市自2006年至2010年整整五年對全市中小學教師f含幼兒園教師)所做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及考核2)民辦園鄭州市民辦園教師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了解相對公辦園而言.明顯處于認識不足狀態。民辦園教師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大概了解的僅占到51%.聽說過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的為22%.完全不知道此概念的人數占比為27%。
1.2學科認知
幼兒園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學科的認知.影響著教師在日常活動如何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各項活動中.鄭州市幼兒園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知情況。1)公辦園鄭州市公辦幼兒園有46%的教師.即將近一半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就是計算機與學科的整合。26%的教師把現代教育技術等同于計算機應用.18%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就是現代教育理論的實踐.另有10%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就是教學軟件開發2)民辦園鄭州市民辦幼兒園82%的老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側重于現代教育理論實踐民辦園有五成以上教師存在這樣的認識是很令人鼓舞的。有22%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側重于計算機與學科整合.13%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側重于計算機應用.另有8%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側重于軟件開發。
2數據分析
2.1概念認知
1)幼兒園
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了解僅限于淺表層次河南省鄭州市自2006年開始.連續五年對全市所有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教師)按照地理位置分片區、分批次進行了強制培訓與考核.對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認知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由于培訓時間較短.教師的認知僅停留在淺表層次。
2)公辦園
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了解程度明顯高于民辦園教師從師資來源上分析.民辦園大多數教師為河南本省的幼JUJili范學校畢業生.本省的幼兒師范學校均未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處于無知狀態走上工作崗位后.沒有相關部門強制幼兒園必須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故民辦園教師認知水平較弱。
2.2學科認知
1)大部分教師將現代教育技術等同于計算機應用依照數據可以得出結論:鄭州市幼兒園教師普遍認為現代教育技術離不開計算機.提到現代教育技術一定是對計算機某方面的應用。不難理鋸.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日益普及.使得計算機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本專業以外的人員從表面看.很容易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計算機等同起來。
2)大部分教師重視技術學習.輕視理論指導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在授課中使用計算機就認為自己已經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而極大地忽略了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對教育的指導作用。電視的用途就是用來為幼兒收看各個頻道的動畫片,與教學無關教師熱衷于技術的學習.非常重視教學課件的制作,但在實際應用中純屬課件搬家.很少關注教育教學規律。
3對策研究
3.1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學習.強調認知的系統性教育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交叉學科.它融合了多種思想和理論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理論等將這些理論運用于教學中.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當今社會,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學>-JN論各有所好,但在教育技術領域卻走向了融合.現代教育技術似乎成為連接教育、心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橋梁幼兒園教師只有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指導之下,才能有效發揮起作用。
幼兒園教師個人教育教學總結
一、 語言教育教學活動
為了使幼兒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在本學期中通過學講話,學兒歌,講故事等各種形式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并培養幼兒的發音清楚,正確,學習說普通話。進一步豐富幼兒詞匯,發展幼兒思維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本學期來,我根據幼兒教育綱要的教學目標,隨幼兒的年齡特點。
要求幼兒繼續學說普通話,在園活動中和老師或跟小朋友交談,都強調幼兒用普通話進行交談,加強注意幼兒交談時發音和語調的正確,發現語音錯誤,立刻改正讀音。列如:在大班語言《輕輕做事懂禮貌》和《別忘了說謝謝》在教學活動中教會幼兒禮貌待人,學會尊重別人,不打擾別人,做懂禮貌的好孩子,并且讓幼兒能集中注意力,耐心的傾聽別人講話,不打斷別人的話。樂意與同伴交流,而且也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幼兒能用簡介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平時老師和幾個小朋友談話時,應該用輪流的方式談話,不搶著講,不亂插嘴,這樣提高幼兒語言交往能力。
在大班語言繼續豐富詞匯中讓他們掌握運用量詞、反義詞,列如:《學習量詞》和《學習反義詞》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運用量詞描述生活用品,并且通過情景表演學習使用正確的量詞,在本次活動中我設計了情景表演的游戲,讓幼兒體驗了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快樂。在教學活動《學習反義詞》中,我還是設計了情景游戲,以童話的形式進行導入,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相反意思的事和物,并且了解反義詞的含義。
在看圖講述《快樂的值日生》和《龜兔賽跑》教學活動中要求幼兒養成先仔細觀察圖片,后表達講述的習慣,我逐步引導幼兒理解圖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順序。要求個別幼兒能主動地在集體面前講述,聲音響亮句式完整。其他幼兒能積極傾聽別人的講述內容,發現異同,并從中學習好的講述方法。
我在上課時,采用游戲法的形式幼兒之間發展朗誦詩歌分組比賽和簡單的講故事,并根據幼兒的表情,發音語調,動作表演讓他們學會認真聽別人的講述。
本學期來,我以活動游戲的形式來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在生動活潑的操作實踐中動腦、動嘴、動手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此,由于我的教學方法是有限的,平時,我有時說話的語氣不夠生動,還有存在其它不足問題,有待于我以后慢慢累積經驗,把我的教學方法有所改進提高。
二、 區域活動開展情況
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有的放矢地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有具體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閱讀材料,并擺放在幼兒容易拿到的地方,讓幼兒自由地選擇閱讀材料,如圖書、畫報、連環畫等。體裁也應包括兒歌、謎語或童話等內容。讓幼兒自主地進行感知、體驗、探索。例如:在每次閱讀活動前,教師在活動區、圖書角里要提供相應的新圖書,新圖片,并向幼兒介紹圖書、圖片的名稱和內容,以激發幼兒閱讀的欲望和興趣。另外,可根據個別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圖書,如有的孩子獨立性差、嬌氣、自私,可為其選擇如"值日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也行"之類的內容,這樣有針對性的選擇閱讀材料能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得到發展。
(一)大班幼兒對文字、書面符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講述故事、詩歌時多以圖畫、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引起幼兒對圖書的興趣和聯想,同時,還讓幼兒知道老師講的故事都是從書上學來的,書里有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成人與幼兒共同閱讀,交流各自感受,討論情節,回答幼兒的提問,可使幼兒在交流過程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能啟迪思維,積累語言,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二)鼓勵閱讀中的操作,為幼兒主體性發展提供可能。
1、排圖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鼓勵幼兒在看懂每幅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將圖片按序排列。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全納教育觀念;全納教育知識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7/08-0052-04
一、問題的提出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稱融合教育,是本世紀國際教育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全新研究領域。它不僅是特殊教育的一種重要思潮,更是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趨勢。對于全納教育的概念,不同學者有不同理解。美國全納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Inclusive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將全納教育定義為:給所有學生(包括嚴重殘疾的學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機會;為培養學生作為社會正式成員來面對未來生活,在就近學校中的相適年齡的班級中,給予他們充分的幫助和支持。英國全納教育專家托尼?布什(Tony Booth)則認為,全納教育就是要促進學生參與就近學校的文化、課程、社區的活動并減少他們被排斥現象的發生。在我國,學術界對全納教育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全納教育是指教育應當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學校必須接受服務區域內的所有兒童入學,并為這些兒童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條件。全納教育不是簡單地把特殊教育體系中的兒童放人普通教育體系的教育,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建立全納社會和實現全民教育。
從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發表的《薩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五條原則我們可以看出,全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反對社會排斥,促進社會融合。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納教育所倡導的全新的人性觀、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公平觀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成為指導當今世界各國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理念,可以說,世界教育已經進入全納教育時代。
學前全納教育是全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前教育階段實施全納教育能夠降低整個全納教育的難度,提高全納教育的功效,從而構建一個完善的、有效的全納教育體系,進而把建設全納社會、實現全民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關鍵。實施和推廣學前全納教育,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全納教育素養。
學前全納教育的有效性已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普遍認可。目前,我國也已經基本具備實施和推廣學前全納教育的條件,但由于當前學前教育的非義務性,相對于其他教育階段來說,人們對學前教育重視不夠,教師隊伍總體素質偏低,學前全納教育的發展明顯落后。因此,研究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的現狀,對于我們采取有效策略提升教師的全納教育素養,促進我國學前全納教育的實施和推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隨機抽取重慶市有關區縣37所幼兒園的教師,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35份。樣本構成如下:25歲以下167人,26-35歲49人,36歲以上19人;初中及以下學歷26人,高中(含職高)和中專學歷98人,專科學歷64人,本科及以上學歷47人;一級幼兒園84人,二級幼兒園26人,三級幼兒園125人;公辦幼兒園93人,民辦幼兒園142人;主城區幼兒園115人,縣鎮幼兒園120人。
(二)研究方法
在實施問卷調查前,筆者參考有關文獻,就學前全納教育的有關問題對重慶市主城區近15位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根據收集的資料,篩選出27個項目,形成“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問卷。該問卷包含三個維度,即全納教育觀念(共15個題目),如“我很難接受特殊兒童尤其是殘障兒童”:全納教育知識(包括5個題目),如“我從未聽說過全納教育這一術語”;全納教育能力(共7個題目),如“我完全不會手語、盲文等特殊溝通技能和技巧”。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比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別記1-5分,其中有5道題目反向計分。各維度得分為本維度所有項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該教師的全納教育素養就越高。
在本次測量中,整個全納教育素養問卷的克倫巴赫Alpha系數為0.8794,全納教育觀念維度為0.8378,全納教育知識維度為0.8845,全納教育能力維度為0.7787,這表明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問卷的效度采用結構效度指標來說明,全納教育觀念與全納教育知識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321,全納教育觀念與全納教育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83,全納教育知識與全納教育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680,符合量表法對于各個次級因子之間中低相關的要求,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三)統計處理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編碼錄入和統計分析,工具為SPSS11.0 for windows。
三、調查結果
(一)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基本狀況
由表1可見,在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三個維度中,觀念維度得分最高,知識和能力維度的得分均在3分以下。因此,從總體上看,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較低。
(二)不同年齡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比較
以年齡為自變量,以全納教育素養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數據顯示,各年齡段教師在全納教育素養的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得分上均無顯著差異。從總問卷的得分來看,各年齡段教師均處于明顯的全納教育素養缺失狀態(見表2)。
(三)不同學歷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比較
以學歷為自變量,以全納教育素養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數據表明,不同學歷的教師在全納教育素養的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得分上均呈現出極其顯著差異。總的趨勢是學歷越高,得分也越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表現出相對較高的全納教育素養(得分均在3分以上),其他學歷層次的教師則處于明顯的全納教育素養缺失狀態(見表3)。
(四)其他方面比較
以幼兒園級別為自變量,以全納教育素養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級別幼兒園的教師在全納教育素養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得分上均呈現出極其顯著差異。幼兒園級別越高,教師得分也越高。一級幼兒園的教師表現出相對較高的全納教育素養(總問卷平均分為3.26),二級幼兒園和
三級幼兒園的教師則處于全納教育素養缺失狀態(總問卷平均分分別為2.73和2.36)。
以幼兒園所在地域為自變量,全納教育素養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主城區幼兒園教師在全納教育素養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得分上均顯著高于縣鎮幼兒園教師。主城區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相對較高(總問卷平均得分為3.17),縣鎮幼兒園教師則明顯缺失全納教育素養(總問卷平均得分為2.30)。
以幼兒園性質為自變量,以全納教育素養得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公辦幼兒園教師在全納教育素養的三個維度及總問卷的得分上均顯著高于民辦幼兒園。公辦幼兒園教師表現出相對較高的全納教育素養(總問卷平均得分為3.23),民辦幼兒園教師則處于明顯的全納教育素養缺失狀態(總問卷平均得分為2.40)。
四、分析及討論
(一)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現狀不容樂觀
前文數據表明,教師在全納教育素養三個維度上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雖然全納教育觀念得分相對較高,但全納教育知識、全納教育能力以及總問卷得分均較低,這表明總體上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現狀不容樂觀。
全納教育觀念集中體現為教師接納所有兒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尤其是身心發展有缺陷的殘障兒童的意識和觀念、態度和情感。雖然本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全納教育觀念得分相對較高,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教師的全納教育觀念確實良好,因為目前重慶市真正實施全納教育的幼教機構并不多,大多數教師缺乏全納教育的實際體驗,所以他們對全納教育觀念有關問題的回答可能更多地從“應然”的角度出發,其結果也許難以反映他們“實然”的全納教育觀念。已有的針對北京、上海等學前全納教育比較發達地區的一些調查研究也表明,幼兒園教師的全納教育觀念并不令人滿意。如周念麗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教師對學前全納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益性持認同態度,但難以接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高達94%的教師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都可在普通園所就讀”給予了否定回答,65%的教師明確表示不愿意接受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還有53%的教師認為實施全納教育會“降低教育教學質量”,76%的教師認為實施全納教育會“減少生源”。張燕在北京所作的相關調查、張莉在上海所作的相關調查也得出與此比較一致的結論。
全納教育知識包括全納教育的含義、有關全納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需求等,具備這些知識是幼兒園教師擁有良好全納教育素養的基礎和前提。全納教育能力包括早期發現和診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能力、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能力、與特殊兒童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手語、盲文等特殊溝通技能和技巧)以及基本的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教育技能,這些能力構成了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的核心。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在全納教育知識、能力方面得分較低,這恰恰反映了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缺失的“實然”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即便幼兒園教師具備正確的全納教育觀念,也必然是“有心無力”,因為教師缺乏操作層面上的全納教育知識與能力,就不可能開展有效的全納教育教學活動。周念麗的調查表明,94%的教師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全納教育,張莉在上海所作的相關調查也顯示,幼兒園教師對實施全納教育能力的自我評價普遍消極。可見,在本次調查中,全納教育觀念得分較高并不能掩蓋教師全納教育素養普遍缺失的事實。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分析,導致幼兒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缺失的根源在于幼兒園教師教育體系缺乏培養全納性教師的視野和機制。鑒于特殊兒童、殘障兒童是學前全納教育關注的主要對象,理想的全納性教師應該經過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雙重專業培訓,是精通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雙師型教師,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0.6%的教師在職前教育中沒有學過有關特殊教育的課程,86.8%的教師在職后教育中沒有接受過有關特殊教育的專業培訓。這導致多數幼兒園教師不了解特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教育需求,從而非常欠缺特殊兒童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以及與特殊兒童溝通和交流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根本不可能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尤其是殘障兒童提供合適的教育。
因此,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全納教育素養,必須在全納教育視野下推動幼兒園教師教育的變革,通過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幫助幼兒園教師樹立全納教育觀念,夯實全納教育知識,提高全納教育能力。
(二)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幼兒園教師的全納教育素養
調查顯示,不同年齡幼兒園教師的全納教育素養無顯著差異,全納教育素養并未呈現出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的趨勢。這一方面進一步證實了幼兒園教師職后教育中全納教育相關培訓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可能與本次調查的教師普遍比較年輕、年齡差異不大有很大關系。本研究中71.1%的教師年齡在25歲以下,25~35歲的占20.9%,36歲以上的僅占8.1%,可見幼兒園教師年齡比較集中,年輕化趨勢比較明顯。
愛心是幼教教師心靈教育的內核。對孩子而言,教師好不好可能有很多評價標準,但是是否具有愛心總是排在第一位。愛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每個幼兒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愛心,這不僅僅是他們的心理需要,也是他們的成長需要。曾經有個調皮的孩子,面對教師的數次教導,反而變本加厲地犯錯誤,故意欺負小朋友,睡覺時大聲歌唱。面對這樣的孩子如何能讓他回歸正軌呢?在一次午睡時,我陪著他小聲聊天,最后當他困的時候對他說:“困了就睡吧,老師陪著你,老師愛你。”小家伙一會兒就睡著了,下午媽媽接他的時候,他特別得意地和媽媽說:“老師是愛我的。”之后,他也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并且不再像以前那樣難以管教了。從這個案例,我意識到愛心對小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他們是多么渴望別人的關心,尤其是幼兒園老師的關注和疼愛。作為教師,要學會體會到幼兒對愛的需要,要善于利用愛心在教育中的作用。這種愛是沒有任何雜質的,不帶有選擇性的,廣泛的、溫暖的愛心。對于喜歡的孩子要有愛心,對于淘氣的孩子要有愛心,對于反應遲鈍的孩子更要有愛心。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愛心要一視同仁,絕對不能受到孩子家庭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愛心因人而異,幼小的孩子是敏感的,他們會察覺到,那么他們就會對教師的公信力產生質疑,進而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和信任。
童心是幼教教師心靈教育的外在形式。幼教教師擁有了愛心,還應該有能讓幼兒感受到關切的童心。作為成年人,如何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孩子的期望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有一顆童心,這是幼教教師通往每一個孩子心靈世界的橋梁。有的幼教教師由于教齡較長往往失去了童心,只是疲于應付每天的工作,那么他們是不會得到孩子的信任的,因此也就無法完成教育目標。因為一個失去童心的幼教教師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無法和幼兒很好地溝通和合作。曾經有教師將自己比作孩子的“忘年交”,這個比喻很恰當。成功的幼教教師應能夠隨時和幼兒打成一片,和他們玩他們感興趣的游戲,帶領他們一起參與各種活動,和他們一起說悄悄話,和他們一起快樂、悲傷。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幼教教師擁有童心不是只看她是否和孩子們一起玩耍,更重要的是在游戲過程中是否能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有的教師會強迫自己和孩子打成一片,但是會在內心抱怨:“這有什么好玩的。真沒勁!”甚至有的教師還挖苦孩子:“別玩這個了,多啊……”這樣的幼教教師肯定不是成功的幼教教師,他們只是知道幼教教師該做什么事情,怎么完成這個職業,但是沒有投入感情,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個職業的使命感。比如小班的孩子還不太會吃飯,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童心換位思考去鼓勵孩子,去和孩子一起學習吃飯。
尊重幼兒之心是幼教教師心靈教育的出發點。將尊重幼兒之心放在最后闡釋,只是想強調尊重二字的不易。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尊嚴,現在的孩子更加敏感,更加容易體會到尊重和愛心是否真誠。年齡尚小的幼兒更需要尊重,但是生活中幼兒很容易被人忽視,尤其是他們正常的需求被忽略時,內心會產生焦慮和失望,進而反抗別人的照顧。作為幼教教師尊重幼兒體現在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尊重幼兒的心理特征和尊重幼兒的特殊需求。比如,小班的幼兒還沒有足夠的自我意識把控小便,經常會出現小便失控的現象。研究證明,每次幼兒小便失控時內心會有些沮喪和失望,此時如果大聲訓斥只會加劇他們內心的恐懼,這種不尊重的感覺持續時間長的話,有可能會成為幼兒一生的陰影。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立刻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褲子,給予孩子關心和引導,不要直接訓斥孩子。當家長接孩子時,不要直接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家長孩子尿褲子了。有的老師習慣在家長接孩子時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這個可以,但是如果是涉及孩子缺點的問題,最好避開孩子,并且用委婉的話語點出,不能過于直接,這樣不僅可以讓家長接受,更重要的是維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隨著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使我重新認識了新的課程觀,讓我明白:幼兒的一日活動均為實現教育目標而組織安排,它具有整合性、開放性、生活性、活動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一體化的特點。因此在活動中我努力將一些知識以直接經驗呈現給幼兒,通過游戲、日常活動及相關事物的輔助作用,使幼兒所學習的知識更實際化、感性化。我努力使自己從一個“實踐型”教師轉變為一名“反思型”教師,重視觀察孩子、學會解讀孩子的一言一行。每次的教育活動,
我都會考慮到幼兒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讓幼兒真正的成為活動的主體。
能堅持把幼兒的發展放在首位,樹立“幼兒是活動的主體”的觀念;能留心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行為表現,善于捕捉孩子的尋常時刻,并加以正確的分析、判斷,不斷提高自身觀察記錄的能力;能認真做好家長工作,及時將幼兒的在園情況反饋給家長,使每個家長安心工作。能積極開發利用海島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的實踐研究;能據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認真制定好各類計劃,及時的記錄好反饋信息;能深刻領會二期課改精神,并以新的課程觀指導實踐;能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經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完善自己,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回顧過去的一年,雖不曾有什么輝煌的成績,但總是盡著自己的職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地工作著。
工作中,我認真學習《規程》、《**市學前教育綱要》、二期課改的精神,樹立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思想,把握好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規程》和《綱要》精神,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因地制宜地創設兒童發展的、積極的、支持的環境,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使每個孩子獲得發展。
本學期我加入了托班教育的行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反復學習**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并向其他幾位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我又參加了趙赫老師的托班教育的研討班的學習,努力走進2—3歲孩子的生活、學習中。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特別喜歡開汽車,我就利用孩子的興趣,結合孩子已有的秋游經驗,為孩子設計了開汽車的教學游戲活動。在活動中,讓孩子自由選擇“加好”喜歡的“汽油”,引導孩子觀察不同的“汽油”在馬路上留下的不同痕跡,還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的注意被吸引,能主動地積極投入,得到了組內老師的肯定。
作為家教指導員,我和其他老師一起仔細作好家訪摸底工作,而后一起籌劃、組織、實施每一次的家教指導活動。在0—3歲社區嬰幼兒家教活動縣級展示中,我和施佩琳老師一起設計組織了13—18月孩子的竹竿操活動,還和其他老師進行了有關家長對孩子的指導行為的現場教研,得到了與會老師的好評。
今年,我和徐金葉、施云豪兩位老師結成師徒帶教關系。為了使兩位老師更快地成長,使我們共同進步,在平時我們密切配合,相互觀摩,切磋教育教學的方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徐老師的課件制作能力較強,我們就一起探討課件制作等多媒體技術在課程中的運用,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幼兒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施老師對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行為特征能較好地把握,能根據孩子的特點開展適宜的活動。我就向她請教有關托班教育上的困惑。一起尋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孩子的興趣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切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我們還一起進行課題研究,幫助他們的課題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