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四年級數學應用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姓名
成績:
1、一只山雀5天大約能吃800只害蟲,照這樣計算,一只山雀一個月大約能吃多少只害蟲?(一個月按30天計算。)
2、一輛長客車3小時行了174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它12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
3、張爺爺買3只小羊用了75元,他還想再買5只這樣的小羊,需要準備多少錢?
4、5箱蜜蜂一年可以釀375千克蜂蜜。小林家養了這樣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釀多少千克蜂蜜?
5、育英小學的180名少先隊員在“愛心日”幫助軍屬做好事。這些少先隊員平均分成5隊,每隊分成4組活動,平均每組有多少名少先隊員?
6、劉叔叔帶700元買化肥,買了16袋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價錢是多少?
7、春芽雞場星期一收的雞蛋,18千克裝一箱。裝好8箱后還剩16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雞蛋?
8、王叔叔從縣城開車去王莊送化肥。去的時候每小時行40千米,用了6小時,返回時只用了5小時。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9、一輛旅游車在平原和山區各行了2小時,最后到達山頂。已知旅游車在平原每小時行50千米,山區每小時行30千米。這段路程有多長?
10、公路兩邊植樹,每邊每千米要植樹25棵,這條路長120千米,一共植樹多少棵?
11、學校準備發練習本,發給15個班,每班144本,還要留40本作為備用。學校應買多少練習本?
12、一棵樹苗16元,買3棵送1棵。一次買3棵,每棵便宜多少錢?
13、洗發水每瓶15元,商場開展促銷活動,買4瓶送1瓶。一次買4瓶,每瓶便宜多少元?
14、一只熊貓一天要吃15千克飼料,動物園準備24袋飼料,每袋20千克,這些飼料夠一只熊貓吃30天嗎?
15、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送貨,去時用了6小時,速度是32千米/小時,回來只用了4小時,回來的速度是多少?
16、小明上山用了4小時,每小時行3千米,下山的速度加快,是6千米/時,下山用了多長的時間?
17、車間原計劃每天生產15臺機器,24天就可以完成,實際每天生產18臺,實際只要幾天就可以完成任務?
18、實驗小學要為三、四年級的學生每人買一本價格為12元的作文輔導書。已知三年級有145人,四年級有155人,兩個年級一共需要多少元?
19、有370人去旅游,每輛汽車坐30人,要幾輛汽車才能拉完?
20、有450千克大米,每天吃60千克,最多能吃幾天?
21、學校校禮堂每排有28個座位,四年級共有180人,可以坐滿幾排?還剩幾人?
22、劉叔叔帶800元買化肥。買了16袋化肥,剩下80元,每袋化肥
的價錢是多少?
23.一輛長途客車3小時行了174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它6小時
以行多少千米?要求6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必須先求:
列式解答:
24、李叔叔開貨車從佛山運貨到東莞用了3小時,貨車的速度是40千米/時,返回時只用了2小時,李叔叔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5、甲有14.8元,乙有15.2元,倆人要合買一個足球,一個足球的價錢是他倆人錢數總和的2倍,一個足球多少元,他們還差多少元?
26.一臺機器3小時耕地15公頃,照這樣計算,要耕75公頃地,用5臺機器需要多少小時?
27.商店有14箱鴨蛋,賣出去250千克后,還剩4箱零20千克,每箱鴨蛋有多少千克?
28.光明小學為山區同學捐書,四年級捐240本,五年級捐的是
四年級的2倍,六年級比五年級多捐120本,平均每個年級捐多少本?
29.糧店運進大米、面粉各20袋,每袋大米90千克,每袋面粉25千克,運進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用兩種方法解答)
30.兩根繩共長48.4米,從第一根上剪去6.4米后,第二根比第一根剩下的2倍還多6米.兩根繩原來各長多少米?
31.四、五年級的學生采集樹種,四年級采集樹種18.6千克,四年級比五年級少采集2.5千克,兩個年級一共采集多少千克樹種?
32.
一個車間原來每月用電2450千瓦·時,開展節約活動后,原來一年的用電量,現在可多用2個月,這個車間平均每月節約用電多少千瓦·時?
33.
同學們參加植樹勞動,四年級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樹,五年級有87人,每人栽4棵樹,五年級比四年級多栽樹多少棵?
34.
第一小組6個同學數學測驗的成績分別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們的平均分是多少?
35.
一輛汽車3小時行了135千米,一架飛機飛行的速度是汽車的28倍還少60千米,這架飛機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6.
一個服裝廠5天生產西服850套,照這樣計算,一個月生產西服多少套?(一個月按30天計算)
37.
商店運來8筐蘋果和12筐梨,每筐蘋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運來水果多少千克?
38.
某工地需水泥240噸,用5輛汽車來運,每輛汽車每次運3噸,需運多少次才能運完?(用兩種綜合式解答)
39.
甲乙兩地相距75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50千米的速度行駛,多少小時可以到達乙地?(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再解)
40.
小華、小林,共有12支鉛筆,小剛和小紅共有20支鉛筆,他們平均每人有多少支鉛筆?
41、某小學三年級和四年級要給620棵樹澆水,三年級每天澆40棵,澆了8天;剩下的由四年級來澆,5天澆完,平均每天澆多少棵?
42.3臺織布機4小時織布336米,照這樣計算,1臺織布機8小時織布多少米?
43.甲乙兩地相距56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8千米,另一輛汽車從乙地開往甲地,每小時行32千米.兩車從兩地相對開出5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44.一段公路原計劃20天修完.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務.原計劃每天修路多少米
45、
新華書店運來一批科技書籍,第一天售出300本,占這批書籍的30%,這批科技書籍共有多少本?
46、
五年級有學生280人,其中男生占50%
,五年級男生有多少人?
47、
六年級有學生300人,是三年級的2倍還少10人,三年級有多少人?
48、
水果店有蘋果60箱,是橘子的3倍還多10箱,水果店有橘子多少箱?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冊的重點: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是本冊的一個重點,這一冊進一步學習三步式題的混合運算順序,學習使用小括號,繼續學習解答兩步應用題的學習,進一步學習解答比較容易的三步應用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復雜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得意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繼續培養學生檢驗應用題的解答的技巧和習慣。第二單元整數和整數的四則運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學的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數的認數范圍擴展到千億位,總結十進制計數法,然后對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加以概括總結,這樣就為學習小數,分數打下較好的基礎。第四單元量的計量是在前面已學的基礎上把所學的計量單位加于系統整理,一方面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鞏固,一方面使學生為學習把單名數或復名數改寫成用小數表示的單名數做好準備。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結合有關內容,進下培養學生檢驗的好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啟蒙教育
(二)過程與方法
1 .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 加強思想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使學生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
2. 以學生為主體,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嘗試教學,Ji發學生求知欲。
3. 重視抓課堂教學改革,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要求作業在課堂上完成,并及時反饋。
4. 做好后進生的輔導工作,實施“課內補課”的方法,組織互幫互學。
5.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
6.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8.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課時安排
四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72課時的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運算和應用題(11課時)
1、混合運算2課時
2、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8課時
3、整理和復習1課時
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18課時)
1、十進制計數法2課時
2、加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3課時
3、減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3課時
4、乘法的意義和運算定律4課時
5、除法的意義4課時
6、整理和復習2課時
三、量的計量(6課時)
2、名數的改寫4課時
四、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7課時)
1、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2課時
2、小數的性質和小數的大小比較3課時
3、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4課時
4、小數和復名數3課時
5、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課時
6、整理和復習2課時
五、小數的加法和減法(3課時)
小管家1課時
六、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10課時)
1、角的度量1課時
2、垂直和平行2課時
3、三角形2課時
4、平行四邊形和梯形3課時
關鍵詞:思維模式;七年級數學學習;新課程標準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它隨著人的年齡的增大而呈“螺旋上升”,并且與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基于此,新課程標準也安排了螺旋式的教學內容與學習過程,在這里,筆者基于學生思維模式的發展及轉變結合新課程標準來談談自己對七年級數學學習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一、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思維模式培養的認識
因為數學概念可以在不同層次得到表征,研究新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螺旋上升的學習內容及學習過程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小學數學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數學能力的形成過程。初中數學主要是以經驗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強調學生思維活動的連續性。結合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水平而言,小學四年級(10~11歲)是從以具體形象成分為主要形式到以抽象邏輯成分為主要形式的轉折點;初中二年級(13~14歲)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的開始。
二、小學數學——初中數學思維模式轉變的認識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碰到因為學生思維受阻而影響學生正常的數學思維,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這一現象尤其在小升初階段表現尤為突出。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初中數學銜接緊湊,八年級數學難點相對較多,九年級因為面臨中考,考點集中,而七年級數學在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思維模式轉變較大,因此,七年級數學知識點多,學生面臨這一狀況時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從而產生一定的數學思維障礙,其深層原因主要表現在小學數學轉入初中數學時,學生的“數學信息源”不完善,往往是多用、常用的信息較強,而用的少或新進入的信息較弱,由此造成學生“數學信息源提取”能力不足,解決數學問題的出發點僅停留在某種形式或內容上,不善于變通,缺乏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換而言之,就是學生學習七年級數學時的思維模式仍舊停留在小學階段,因此,筆者認為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轉變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是關鍵,只要打好七年級數學基礎,將數學學習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那么八年級的學習只會是知識點上的增多和難度的增加,在學習過程中是很容易適應的。那么,怎樣才能在七年級數學的學習中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徹底轉變過來呢?
三、七年級數學學習中思維模式的轉變
1.概念和公式學習中思維模式的轉變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概念和公式是學習數學進行邏輯推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在學習理解概念和公式時,往往滿足于按常規或者習慣向一個方向套用概念公式,對公式的恒等變形、逆向應用能力較差,面對七年級數學學習時,學生延續了這種思維模式,具體表現在:
(1)死記硬背概念公式;(2)變通能力不足,不能充分理解概念、公式的外延。
例如,下面一題是學生在學習了絕對值和平面直角坐標系后經常遇見的一類題目:
在直角坐標系中,適合條件|x|=5,|x-y|=8的點P有( )個。
絕對值的概念表示數軸上一個數到原點的距離。學生在面對這個題目時,對|x|=5,x=±5能正確理解,而由|x-y|=8這個多項式的絕對值推導出y的值這一過程不能正確把握,由此就說明了學生沒有從對概念公式的認識上升到形成類比、特殊化、推廣等邏輯思維方式。
對此,筆者的建議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過程性,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而把這個過程轉變為由個別通向一般的思維塑造過程,而學生在學習概念公式時應一細心、二熟練、三拓展,讓概念公式真真變為解決題目的有效工具。
2.應用題學習的思維模式轉變
應用題的解題技能不是一般的實際操作技能,而是屬于一種智力活動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研究應用題的解題思維模式,讓學生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是提高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小學階段的應用題以算術方法為主,是形之于外部的一般操作與實踐。而初中應用題卻以方程方法為主,并盡可能地以具體問題為出發點,需要把相關概念方法貫穿于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便能夠靈活地運用于具體生活中,是形之于學生心理內部的智力活動,體現了“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過程。
例如在七年級第七章中安排了“從買布問題說起”等內容,所以在解決小學應用題和初中應用題的思維模式是不相同的,基于此,學生在從小學升入七年級面對初中應用題時,往往會產生以下思維障礙:(1)在簡縮句的語言文字的翻譯上,對逆述型語言結構的理解上產生錯覺,導致學生對題意情節所顯示的表象難以正確地再現,以至于出現阻滯而造成解題的誤向;(2)學生對題目中所涉及的某一數學概念(數量關系)在理解上出現偏差,致使解題思路導入誤區;(3)學生沒有形成邏輯推理關系的“格”(這里的“格”主要指符合客觀規律的邏輯推理的法則),造成解題思路混亂,以至于胡拼亂湊等量關系。
筆者建議,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審題、釋題”這一關,加強學生經驗性的口頭概括訓練,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與積累,增強學生解題定向方法的思維及技能的抽象化,并增加對拓展題、變形題的訓練,促進學生的解題思維模式朝著熟練、穩步的方向前進,而學生在應用題學習中要注意自我評價,在自我評價中及時修正自己前期可能產生的定向錯誤,從而養成自覺解題定向的良好習慣。
3.圖形認識與幾何證明題學習的思維模式轉變
我們來看一道小學數學中關于圖形認識的題目:
設問:圖一與圖二中陰影部分哪個面積大?請同學們動手動腦,想辦法比一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會做如下操作來幫助學生尋找結論:(1)剪去圖形中的陰影部分;(2)把剩下的圖形通過拼和、疊合,得出剩下部分面積相等(如圖三,圖四);(3)再根據等量減去等量差相等的道理,推理出圖形一與圖形二中陰影部分面積相等。
轉貼于
考察這一題目的推理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小學數學中圖形認識與幾何證明(這道題目也可以看作是一道簡單的幾何證明題)的解題思維模式主要源于學生的認知,因為認知是思維的起點,從動作認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小學生認識圖形的規律。
而在七年級數學中,教師則經常通過這樣一道題目來幫助學生認識相交線與平行線:
一學員在廣場上練習駕駛汽車,沿正東方向行駛至B地后,左拐彎直行至C地,然后又左拐直行至D地,然后又左拐直行至E地。
如圖一,設∠ABC=1,∠BCD=2,∠CDE=3,探求1,2,3之間存在什么關系?(拐彎的角度均大于零度,小于一百八十度)
拓展1:當C點向左移動(如圖二)時,可以看作汽車作了三次怎樣的拐彎后與最初的行駛方向仍相反?剛才的結論還成立嗎?
拓展2:如圖三,汽車行駛方向還與原來還相反嗎?做了三次怎樣的拐彎?前面的結論還成立嗎?
考察這一題目的推理過程及拓展訓練,我們可以發現七年級數學中圖形認識和幾何證明的解題思維模式已經從定性描述上升到了定理刻畫,從感性直觀認識上升到了理論本質論證。
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和七年級數學中,面對圖形認識和幾何證明,不論教師的思維還是學生的思維都會有很大的差別,部分學生就會由于思維模式仍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導致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難度增大。對此,筆者的建議是:教師要把發展思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圖形認識與幾何證明題目時把具體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圖形的能力,從而及時地把具體表象上升到抽象的本質屬性,而學生在學習中也要特別注意這方面能力的自我培養。
四、結語
數學教學心理學專家弗利德曼曾指出:“發展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自己的智力活動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的愿望與習慣十分重要的?!彼?,教師不僅要在具體教學中注意培養與引導學生的思維,還要讓學生養成自我培養與轉換思維的習慣與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自然而然地把不同年齡時期、不同心理發展水平下的思維模式有效地銜接起來。
參考文獻
[1]秦瑋.淺談對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讓雛鷹展翅飛翔[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2).
一、從方法入手,掌握解題步驟
三年級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步驟可以分成五步十字:(1)讀題。即讀清題目,至少讀兩遍,邊讀題邊理解題意。(2)說題。所謂說題就是說清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以及要求的問題。同時要圈出問題中的關鍵詞,比如表示數量關系的“一共”“多(貴)多少”“少(便宜)多少”“平均每個”“多少倍”等等,同時要關注單位是否統一。(3)析題。也就是分析題目的數量關系,這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步驟,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三年級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兩種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是分析法和綜合法。綜合法,即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利用學過的運算法則或者數學知識,向著問題一步步分析。常見的引導式教學用語如下:“已經知道……和……可以求出什么呢?”與綜合法相反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法,即從應用題的問題出發,尋求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知道的條件,若所需條件正是題中的已知條件,就可以直接解答;若某個所需條件不知道,就要先求出這個條件。分析法常見的引導式教學用語如下:“同學們,要求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呢?”“其中哪些條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我們要求的?要求這個條件,又必須知道什么?”由此通過一步步逆推分析,便可通過已知量間的某種運算得出所需的未知量。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有道應用題:“小紅剪了23個星星,小芳比小紅多剪了14個,小麗比小芳少剪8個,小麗剪了多少個?”如果用分析法求解,可以問:“要求小麗剪了多少個,必須知道誰剪的個數?”“小芳剪的個數不知道,那求小芳剪的個數要怎么列式?”一步步分析就得出:要求小麗的個數先得求小芳的個數,要求小芳的個數就得知道小紅的個數,小紅的個數已知,便可求解。(4)答題。根據析題過程列出算式,并算出得數,特別要注意算式后要加上單位,最后要寫出答數。(5)思題。即反思這道應用題考查的是什么知識點,假如解題錯誤,那么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么。
二、從經驗入手,豐富生活體驗
現在的數學應用題越來越貼近現實生活,多數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三年級上冊經常出現的購物問題,學生如果沒有獨立購物的經驗,就很難理解“總價=單價×數量”這個數量關系。在學習“千克和克”這一章時,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就不能深刻理解“凈含量”的意思。在做租車等夠不夠的應用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乘車經驗。例如,數學三年級上冊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補充習題第33頁第三題:“表格給出了甲乙兩支籃球隊在一場友誼賽中上半場結束與下半場結束時的最后得分,要求甲乙兩隊下半場各得了多少分?!焙芏嗤瑢W不理解問題的意思,原因是不了解籃球比賽的計分規則。為了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解題能力,有必要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應用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我們要引領他們走進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從情境入手,增強解題興趣
應用題是三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應用題解題步驟較之其他題型更為繁瑣,很多學生對解答應用題缺乏興趣。但如果為應用題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那么解答應用題不僅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反而會成為學生的樂趣。怎樣創設應用題的情境呢?
1.情境要有童趣,貼近三年級學生的生活
比如,“36元可以買幾塊3元的蛋糕?”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今天老師帶大家去蛋糕店買蛋糕吃,我給你們每人36元,你想買哪種蛋糕???36元可以買多少塊這樣的蛋糕呢?”這就緊緊抓住了學生愛吃蛋糕的特點,讓他們身臨其境去購買蛋糕,他們的解題積極性會得到大大提高。
2.可以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設備情境創設
有些難以直觀描述的應用題,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在教學“克的認識”時,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35頁想想做做第四題:“稱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苯處熆梢酝ㄟ^多媒體演示空杯子加水后重量增加的過程,學生可以體驗直觀的情境,也更容易理解:“杯子里水的重量=水和杯子總重量-空杯子的重量”,這種教學比憑空想象更有效果。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么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針對這一情況,本學期每次活動中留一定的時間來學習理論,如《新課程下微觀教學過程的設計》、《符號感,必要的學習內容》、《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新理念》、《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開放教學,激活思維》、《學會選擇,促進發展》、《為了學生終生發展的教學策略》等等。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鉆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如毛老師執教的《應用題》一課,毛老師精心設計教案,由舊知遷移到新知、由扶到放、由小組合作到獨立探索,整堂課始終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能力和方法指導。再如《數學廣角》一課,老師們充分利用這一話題,精心設計和收集很多信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自然地提出了數學問題。整堂課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這一數學新課程理念。當然,這幾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如何有效地指導、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在運用新理念進行教學時,處理好“雙基”教學等等,這些問題有待在今后的教研活動中給予解決。
3、借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周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涌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1〗
本學期各位老師在積極輔導學困生的同時,不忘發揮學生特長,加大力度,加強輔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聰明才智,在江蘇省第三屆“探索與能力”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張益成、錢心夾、徐磊獲六年級組一等獎,許可、潘徐華獲六年級組二等獎;陳康毅獲五年級組一等獎,施鵬飛獲五年級組二等獎,張曦、俞佳琦分別獲得江蘇省小數報編輯部一等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