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盈利結構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盈利能力
引言
股東權益和負債構成了公司資本的主要來源,兩者的構成比例形成了企業的資本結構。資本結構理論是研究負債對公司價值的作用和影響,以及公司價值最大化問題。資本結構理論的正式研究始于2O世紀5O年代,形成了MM理論,認為在不考慮所得稅的情況下債務和權益融資的選擇對公司價值并沒有實質影響[1]。然而,所得稅是明顯存在的。后來的研究者繼續研究融資方式與公司價值和籌資成本的關系,并形成了權衡理論、信號傳遞理論、控制權理論、信息不對稱和資本結構激勵理論等。以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的結果來看,公司業績與其負債水平正相關,比如Masulis(1983)的研究[2]。但也有不同觀點,如Simefly和Li (2OOO)在對環境動態性、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之后,提出:在相對穩定的公司環境中,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正相關;而在高度變動的公司環境中,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負相關[3]。我國學者對資本結構的研究起步較晚,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中國公司與西方的情況相反,大多數研究表明中國公司資本負債率與盈利能力成反比例的關系,比如:陳小悅(1995)[4],李禮(2005)[5]等的研究。事實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公司資本結構對凈資產負債率的影響是不同的。林孔團(2006)的研究顯示,我國不同行業中的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其業績所產生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差異[6]。農業作為關系民生的基礎產業其發展關系到對人們基本需求的滿足。本文以農業上市公司做為研究對象,試圖用實證的方法找到農業行業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表現的方面,以期作為優化農業企業的財務杠桿的依據。
一、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01年制定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找到所有的農業上市公司,在其中剔除被PT或ST過的農業上市公司和1999年及以后上市的農業上市公司。這樣得到符合條件的13家農業上市公司。本文所需數據來自上市公司在網上公開的年報,其時間期限為1999年-2007年。
(二)指標選取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資本結構由長期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構成。當企業面臨新的資金需求時,籌資方案的選擇首先面臨的是權益籌資還是負債籌資,權益投資多一點好還是負債投資多一點好。本文以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來反映企業的資本結構,它反映在企業總資產中來源于債權人提供的資金比重,以及企業資產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盈利能力,是公司績效的重要衡量指標,也是一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保證。盈利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公司內部人經營目標能否實現,外部投資人與債權人的收益能否得到保障。評價企業績效的主要指標有: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報酬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股東收益報酬率等。由于本文著重研究的是資本結構,所以只選擇了凈資產收益率(利潤總額/平均股東權益)作為企業績效的評價指標。
二、模型估計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1、表2和圖1的描述中,可以看到,13家農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值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在這9年中基本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他們之間呈現著反比例的關系。這與之前中國學者研究中國上市公司總體情況是一致的,與西方企業的特點不同。
(二)面板數據模型
1.混合估計模型
由于從時間或截面看模型都不等于零,先對其建立混合估計模型:
i=1,2,…,13;t=1999,2000…,2007(1)
表示第i個企業在第t年的資產負債率。表示第i個企業在第t年的凈資產收益率。為截距項參數,為系數。為隨機誤差項。
用EVIEW6.0計算得出的回歸方程為:
i=1,2, …,13;t=1999,2000…,2007 (2)
顯然資產負債率通不過置信度95%的檢驗,同時F=0.64也通不過。但是從資產負債率的符號我們可以看到農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是呈負相關關系,這點和之前描述性統計中的猜測是一致的。
2.固定效應模型
(1)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就是對于不同的個體有不同截距的模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就是對于不同的個體有不同截距的模型。如果對于不同的時間序列(個體)截距是不同的,但是對于不同的橫截面,模型的截距沒有顯著性變化,那么就應該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表示如下:
i=1,2, …,13;t=1999,2000…,2007 (3)
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用EVIEW6.0可以得出一組方程,限于篇幅,下面只列出用Ci(i=1,2,…,13)表示截距的不同值表達估計的方程:
i=1,2, …,13;t=1999,2000…,2007 (4)
從結果來看,方程的常數項接近在100%的置信度通過檢驗,系數雖然不能在通常使用的置信度95%以上通過,只有當置信度降低到81%才可以通過。F= 10.63805,其通過的置信度接近100,R2=0.57,在解釋強度上不是很強。
(2)時刻固定效應模型。
時刻固定效應模型就是對于不同的截面(時刻點)有不同截距的模型。如果確知對于不同的截面,模型的截距顯著不同,但是對于不同的時間序列(個體)截距是相同的,那么應該建立時刻固定效應模型,表示如下,
i=1,2,…,13;t=1999,2000…,2007(5)
其中:
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用EVIEW6.0可以得出一組方程,限于篇幅,下面只列出用Ci(i=1,2,…,13)表示截距的不同值表達估計的方程:
i=1,2,…,13;t=1999,2000…,2007(6)
從這個模型的結果來看資產負債率通過的置信度也很低,在通常使用的95%的置信條件下沒有通過。F=1.139762在大約65%的置信度才可通過。
三、統計模型的意義和結論
從上面分析的三個模型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業上市公司中資產負債率是對凈資產收益率產生負作用的。這與目前我國學者之前對我國上市企業的總體研究結果相符,表明農業上市公司與整體上市公司在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是一致的,資產負債率與凈資產收益率成反比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由負債增加資本后,其所帶來的增加的收益比例小于帶來資本成本擴大的比例。從西方傳統的理論來看,如果存在最佳資本結構,那么必然有邊際效應為負的區間出現。用來解釋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特點就是這些農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總體上處于這個區間之中。不管是否有沒有最優資本結構點,現在農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都處于相對優化選擇較高的點上。從系數上來看,我國農業上市企業的資本結構變化對農業上市企業的盈利能力的變化程度影響較小。
在財務杠桿對盈利能力產生負作用的情況下,理性的公司會盡可能地降低自身的負債率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但從我們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在2005年以前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其導致的后果就是在期間凈資產收益率下降;其后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凈資產收益率才開始有所增加,這與我們的模型估計是一致的。這也說明我國的農業上市企業已經開始逐步意識到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下,資產負債率對凈資產收益率是負作用,高杠桿并不能帶來高收益,與西方學者得出的結論是不一致的。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融資策略正在進行合理的調整中。
比較三個模型,可以看到,只有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能通過較高置信度覺的檢驗,其解釋性也最大。這說明,在農業企業中,不同企業其資本結構對其盈利能力的影響具有著較大的差異,有著各自不同固定效應對模型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每一個企業其資產負債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呈現明顯的現行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在實際的資本結構的決策中是有意義的。而在行業內,同一截面或者說同期的不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但相關性不明顯,解釋性弱。資本結構和盈利能力之間具有明顯的關系,但是不同企業這種關系都是反方向,但是程度各有不同。這種不同是由其本身決定的。在實際的企業管理中,各個企業應該根據各自企業不同的情況,摸索適合自己企業的較佳的資本結構,不能盲目借鑒其他企業,即使是同行業的企業。
參考文獻
[1]Modigliani,Franco and Merton H.Miller.The cost of capita,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261-297.
[2]Masulis,R.W.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change on firm value:some Estimates[J].Journal of Finance,1983(38):107-126.
[3]Assem Safieddine,Sheridan Titman.Debt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Unsuccessful Takeovers[J]Joumal of Finance,1999(72):121-146.
[4]陳小悅,李晨.上海股市的收益與資本結構關系實證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72-79.
[5]李禮,郝臣.我國上市公司績效與財務杠桿之間關系的區域差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5,(5):8-lO.
[6]林孔團,李禮.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的行業特征: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6,(6):120-121,162.
作者簡介:
【摘要】就業能力由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組成。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存在積極的影響。學校類別、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對所獲得的錄用通知數量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學校類別,人力資本對畢業后的起步工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人力資本、職業認同、適應性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適應性對入職半年后的工作適應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1引言
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學界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如Hillage和Pollard(1998)將就業能力定義為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機會所需的能力;Sanders和Grip(2004)將就業能力定義為一種使個體能夠持續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吸引力的能力和意愿。這些定義皆從就業能力的結果出發,即能夠讓人找到并維持工作的能力就是就業能力,但對于什么是就業能力的核心內容或核心特征,則沒有涉及。而Fugate,Kinicki和Ashforth(2004)在Law,Wong和Mobley(1998)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就業能力是一個心理-社會結構,包括:職業認同,個人適應性以及社會和人力資本,是個人確認和獲得在組織內部和外部職業機會的能力。此種定義超越了從結果定義就業能力所帶來的含混與模糊。同時它將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納入其中,超越了傳統只從心理學特性的角度來定義就業能力所帶來的局限。關于就業能力的結構,Hillage和Pollard(1998)認為就業能力包括四個部分:資產,由知識、技能、態度組成;調度,即運用和部署這些知識技能的方法,如生涯管理技能以及工作搜索技能;展示,即對潛在雇主展示知識、技能的能力;個人的運作空間,如個人環境以及外部勞動力市場等因素。英國研究者Pool和Sewell(2007)認為: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技能、一般技能、情商、工作與生活的經驗、生涯發展的學習這五個方面構成了就業能力的基礎。可以看到,上述觀點都將知識,技能與能力混為一談,且其中所涉及的元素(如情商,態度等內容)過于籠統,不夠細化,也不易操作化,不適宜作為相關實證研究的理論指導。而Fugate等人(2004)提出的就業能力結構模型則相對精細得多,且跳出專業知識技能的限制,將職業認同,適應性,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作為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具體而言,職業認同是就業能力結構的核心內容。它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職業興趣,天賦和目標逐漸清晰而穩定的認識(Holland,Daiger,&Power,1980)。而適應性指的是個體愿意且有能力將一些個人特征變得符合情境的要求。從適應性的角度而言,個體既要適應、接納外界的變化,也要能夠預見外界變化的趨勢從而主動加以調整和適應(Ashford&Taylor,1990;Chan,2000)。關于適應性所涵蓋的內容,Fugate等人(2004)認為適應性包含五個變量:樂觀、樂于學習、開放性、內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除了職業認同和適應性,就業能力還包含兩類資本要素。其中,社會資本是就業能力中公開的社會性和人際成分,能起到掌握和傳遞信息的作用,從而對網絡結構中的人產生影響(Adler&Kwon,2002)。人力資本則指的是一系列影響個體事業提升的變量: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和接受的相關培訓、工作表現和工齡、情緒智商、認知能力等。其中,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經驗是預測事業提升最有效的變量(Judge,Cable,Boudreau,&Bretz,1995;Kirchmeyer,1998;Tharenou,Latimer,&Conroy,1994)。這里的“資本”因素是個人成長中的一些非心理特征,如受教育程度、社會關系等因素,而這正是其他絕大部分關于就業能力的觀點都未曾涉及的內容。此外,對職業認同的特別強調也體現了該理論結構的獨特性。相關研究也證實了該理論的有效性。如McArdle,Waters,Briscoe和Hall(2007)以416個失業的澳大利亞人為樣本,驗證Fugate等人(2004)提出的就業能力模型,研究發現就業能力與再就業顯著相關。其中,適應性和職業認同對再就業有重要的預測作用。盡管Fugate等人(2004)提出了較為完備的就業能力理論,但以其為理論基礎的實證研究更關注于工作情境中個體的就業能力而非大學畢業生。而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國內外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和培養方式對其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相應的實證研究尚缺乏。而國內的研究者賈利軍和徐韻(2006)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界定為:在不考慮知識、技能等因素影響的前提下,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是否順利就業的個性心理特征。張麗華和劉晟楠(2005)認為就業能力包括五個因素: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應聘能力。其對就業結構的探討與Fugate等人(2004)的理論都重視個體的適應性。但相較于Fugate等人(2004)的理論,其對就業能力的界定較為概括含糊,忽略了職業發展的動力因素(職業認同),及人力和社會資本這些資本要素。而從中國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對職業目標是否有清晰的認識,學校中的學業表現,社會活動經歷,社會網絡關系等都可能是其就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這正是Fugate等人(2004)的理論所強調的內容。基于此,本研究使用Fugate等人(2004)提出的理論框架(即:就業能力包括職業認同,適應性,人力和社會資本),來驗證其對于探討中國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適用性。同時,在Fugate等人(2004)提出的理論框架之下,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在原有適應性五變量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三個適應性變量:自尊,責任心,主動性。高自尊的個體較少受到環境中威脅自我價值的線索的影響,高自尊支持大學生積極應對求職中的各種壓力挑戰。而責任心強的大學生有較高的成就導向,且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夠堅持,當面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動蕩時,更傾向于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以達成目標。而主動性強的大學生在求職階段會不斷尋求機會,積極采取行動并堅持直至達成職業目標,從而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因而本研究將自尊,責任心和主動性納入適應性的范疇。此外,由于在就業市場上,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崗位層次往往優于一般大學或高職院校,因而本研究還考慮到另一個重要變量:學校類別。Fugate等人(2004)認為學校排名是人力資本的衡量指標之一。然而若基于此,將與學校排名性質相似的學校類別變量歸入人力資本因素,就無法看到學校變量對大學生就業單獨所起的作用。因而本研究將學校變量作為環境變量進行探討。而對于結果變量(就業結果)的界定,許多研究將是否就業作為衡量指標。然而,若以這種二分法來衡量就業的理想程度似乎過于籠統,缺乏區分度。為了更細致地區分出大學生就業理想程度的差異,本研究將錄用通知數量作為就業結果的衡量指標。此外,有研究將薪酬水平(Bian,1997),對工作的滿意度(Jokisaari&Nurmi,2005)作為衡量就業結果的指標。鑒于此,本研究也將大學生入職后的起步工資和其對工作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就業結果的指標。另一方面,對于從學校過渡到職場的大學生而言,入職后的工作適應是體現就業情況理想與否的重要方面,因而也將其列為就業結果的一大指標。綜上所述,本研究按照Fugate等人(2004)對就業能力的定義,結合中國大學生求職的實際特點,探索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及其與就業結果的關系。本研究假設:(1)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個心理—社會建構,由職業認同、適應性、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構成。其中,假設適應性由一般自我效能感、主動性、控制點、樂觀、開放性、樂于學習、自尊、責任感構成;(2)就業能力(職業認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適應性)與就業結果(錄用通知數量,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起步工資,工作適應)分別呈正相關。
2研究方法
2.1被試根據院校的類別,學校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學科門類等因素進行配額取樣,抽取22所院校的大學畢業生為被試,專業覆蓋了工學、經濟、教育、理學、文學、管理、哲學、藝術、農學、法學十個學科門類。有效被試共1017人。平均年齡為22.7歲。男性被試占59.3%,女性被試占40.7%。985院校的被試占49.2%,211院校的被試占21.8%,一般大學的被試占18.2%,高職院校的被試占10.9%。2.2測量工具2.2.1適應性采用8個變量來衡量個體的適應性。且對各量表都進行預測,修訂,信效度檢驗。主動性量表選用Seibert,Crant和Kraimer(1999)改編的由Bateman和Crant(1993)編制的主動性人格量表,共10個項目,結構分析結果為χ2=122.34,df=35,CFI=0.90,NNFI=0.87,RMSEA=0.07。一致性系數為0.77。開放性量表選用Fugate和Kinicki(2008)編制的對工作中變化的開放性量表,共5個項目,結構效度分析結果為χ2=11.90,df=5,CFI=0.98,NNFI=0.96,RMSEA=0.05,一致性系數為0.67。控制點量表選自Levenson(1981)編制的內控性分量表,共8個項目,結構分析結果為χ2=28.48,df=14,CFI=0.96,NNFI=0.93,RMSEA=0.04。一致性系數為0.63。樂于學習量表是自編問卷,共9道題。例題如:“我經常主動自發地學習新東西”。擬合指數為χ2=22.20,df=5,CFI=0.97,NNFI=0.95,RMSEA=0.08。一致性系數為0.7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選擇王才康(2001)翻譯修訂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根據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得到9個有效項目,擬合指數為χ2=86.90,df=27,CFI=0.93,NNFI=0.91,RMSEA=0.06。一致性系數為0.77。自尊量表選擇Rosenberg(1965)編制的自尊量表,根據結構分析結果,得到7個有效項目,擬合指數為χ2=31.80,df=14,CFI=0.98,NNFI=0.96,RMSEA=0.05。一致性系數為0.76。樂觀量表選自Scheier,Carver和Bridges于1985年編制、1994年修訂的生活取向測驗修訂版,根據結構效度分析結果,得到四個有效項目,擬合指數為χ2=2.40,df=2,CFI=0.99,NNFI=0.99,RMSEA=0.02。一致性系數為0.49。責任感則采用大五人格簡版中的責任心維度進行測量,根據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得到9個有效項目,擬合指數為χ2=120.23,df=27,CFI=0.88,NNFI=0.84,RMSEA=0.08。一致性系數為0.73。以上量表都采用五點評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各量表分數以總分合成。2.2.2人力資本張莉(2007)曾采用成績排名、獎學金、工作經歷等變量測量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本研究借鑒此種測量方式,并結合對大學生求職實際的思考,以專業成績排名和獎學金反映學業表現水平;而課外實踐(如參加社團活動、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以及實習經歷都是大學生獲得社會經驗的重要渠道。基于此,自編人力資本問卷,包括14個項目,皆為反向計分。各題選項皆從最高等級到最低等級進行排列,原始分數越高表示人力資本水平越低。例題如:“大學期間,你的主修專業成績在班級內的排名是:(1)前10%;(2)10%~30%;(3)30%~70%;(4)70%~90%;(5)后10%”。由于各項目的計分法并不統一,因而最后接受處理的是各項目原始分的標準化分數。該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4。通過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提取出三個因素:學業類資本,實習類資本,非學業類資本,這三個因素共能解釋總變異的45.6%。2.2.3社會資本自編社會資本問卷。本研究根據Granovetter(1973)的社會資本理論,將社會資本分為強關系資本和弱關系資本。并將強關系資本細分為先天強關系和后天強關系。先天強關系指父母、親屬擁有的社會關系;后天強關系指大學生構建的社會網絡中那些關系密切的對象;弱關系指大學生結交的一般朋友,主動幫助的意愿并不強烈,但會提供有關信息的人。在測量強關系資本時,借鑒趙延東和羅家德(2005)的提名生成法:請被試找出兩位對自己求職幫助最大的關系人,采用匿名法,列出這兩個人的代號。再讓被試選擇這兩個關系人主要的社會資本,在權力、財富或聲望中選擇其一。本研究將權力,財富,聲望操作化為行政級別,年收入和行業知名度,分別從“科員”,“鄉科級”,“縣處級”,“司局廳級”到“省部級及以上”,從“5萬以下”,“5~20萬”,“20~50萬”,“50~100萬”到“100萬以上”,從“不知名”,“本縣知名”,“本市知名”,“省內知名”到“全國知名”,分別以1~5賦分。此外,采用人際網絡規模測量弱關系資本,請被試填寫可能會為自己提供就業信息的朋友人數。2.2.4職業認同采用Holland等人(1980)編制的“我的職業情境量表”。原量表為“是否”計分。但為了更清晰地探究大學生的職業認同程度,本研究改用5點計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經結構分析,得到15個有效項目,擬合指數RMSEA=0.058,CFI=0.93,NNFI=0.92,χ2/df=2.46。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2.2.5就業結果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是畢業離校時的求職結果,包括獲得錄用通知的個數、入職時的起步工資(月收入)及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二是入職半年后的工作適應。其中,起步工資(月收入)分為5個等級,1為1500元以下,2為1500~2500元,3為2500~4000元,4為4000~6000元,5為6000元以上。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量表包含3個項目,例題如“我對這份工作感到滿意”。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此外,采用Chan和Schimtt(2000)的工作適應問卷測量工作適應,包括三個維度(任務掌握、角色明晰、社會整合),共12個項目。原問卷采用七點計分法,本問卷將其改為六點計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2。2.2.6學校類別從“高職類院校”,“一般大學”,“211大學”到“985院校”,以1~4賦分。2.3程序于2009年6月,調查被試的適應性,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職業認同,就業結果和人口統計學變量。其中,網絡問卷收回928份,紙質問卷收回603份,共收回問卷1531份,總回收率為65.3%。剔除明顯惡意作答和數據缺失10%以上的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017份,有效率為66.6%。經檢驗,通過網絡和紙質問卷兩種調查方式收回的問卷,其在各主要變量上并無顯著差異。6個月后,從原有被試中選擇已順利入職的大學生進行追蹤,調查其工作適應水平。參與追蹤調查的有效被試為156個。
3結果
3.1適應性量表的修訂對適應性的八個變量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提取兩個二階公因子:主動適應和應對適應,最終形成兩維度、22道題的適應性量表。適應性結構的數據擬合指標為:χ2/df=2.92,NFI=0.85,CFI=0.9,RMSEA=0.06。其中,主動適應分量表包括11個項目,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應對適應分量表包括11個項目,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3.2就業能力結構模型分析為簡化模型且增加結構的層次性,首先將主動適應和應對適應各自隨機分為兩組,計算每組項目加和分,由此主動適應和應對適應各自得到兩個測量分數。人力資本問卷各維度以其包含項目的標準分的均值為代表分數,得到人力資本三個維度的分數。社會資本問卷三個維度以其項目原始分的加和分為其代表分數,得到社會資本三個維度的分數。將職業認同問卷的項目隨機分為3組,計算每組內項目的加和分,得到職業認同的三個測量分數。基于以上13個測量分數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職業認同、適應性、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潛變量,提取一個二階因子潛變量,即就業能力。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見表1。表1就業能力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指數模型χ2dfχ2/dfNFICFITLIRMSEA就業能力假設模型185.62613.040.960.970.960.05各項擬合指數良好,說明就業能力結構的假設模型得到很好的驗證。即就業能力包括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四個維度。具體的結構模型圖見圖1。從圖1所示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可知,人力資本對就業能力的貢獻最大,其次依次是職業認同,社會資本,適應性。所有回歸系數均在0.05水平上顯著。3.3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的預測作用分析3.3.1描述統計結果表2列出了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及相關矩陣。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月收入與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錄取通知數量與適應性、職業認同和人力資本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工作滿意度與適應性、職業認同和人力資本之間存在顯著相關。3.3.2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在就業能力結構研究的基礎上,檢驗就業能力對求職結果(月收入,錄用通知數量,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的影響,同時將學校作為環境變量放入模型。此外,由于工作適應為后期追蹤變量,有效數據為156個(數量過少),不宜進行模型檢驗。因而將其排除出模型之外。對該假設模型進行檢驗。各項擬合指數見表3。結果表明,除了RMSEA值達到標準之外,其他指數不甚理想,說明該模型不能很好地擬合數據。但NFI,CFI,TLI均在0.80以上,且CFI和NFI接近0.90,因此可認為該假設模型仍具有參考價值。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見圖2。結果表明,就業能力能夠顯著預測求職結果變量,所有回歸系數均達到0.001的顯著水平。圖1就業能力四維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2就業能力和求職結果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研究因素MSD1234567月收入2.710.991錄取通知數量1.140.960.09*1工作滿意度11.322.360.27**0.011適應性84.4411.560.12**0.10**0.42**1職業認同45.849.880.12**0.18**0.27**0.16**1人力資本-0.081.46-0.20**-0.18**-0.18**-0.10**-0.24**1社會資本0.102.100.19**0.020.00-0.09*0.06-0.10**1注:*p<0.05,**p<0.01表3就業能力影響求職結果的結構方程模型擬合指數模型χ2dfχ2/dfNFICFITLIRMSEA假設模型813.361167.010.840.860.810.083.3.3回歸分析結果為了更深入地探索就業能力各要素和就業結果各項指標的關系,以學校,性別,專業,生源,政治面貌,經濟發展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為控制變量,以就業能力各因素為自變量,采用分層回歸法進行分析。在以錄用通知數量為因變量的分層回歸分析中,學校(β=0.12,p<0.001),人力資本(β=-0.17,p<0.001),職業認同(β=0.12,p<0.001)的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表明,學校類別越高,個體擁有的人力資本水平越高,職業認同程度越強,其得到的錄用通知數量也越多。在以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中,人力資本(β=-0.13,p<0.01),職業認同(β=0.13,p<0.01),適應性(β=0.38,p<0.001)的回歸系數亦達到顯著性水平。即:擁有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職業認同以及適應性的被試,其對所簽約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在以月收入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中,學校(β=0.13,p<0.001),人力資本(β=-0.22,p<0.001)的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表明較高水平的學校類別和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能顯著預測較高的月圖2就業能力對求職結果的影響作用收入。在以工作適應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中,適應性(β=0.41,p<0.001)的回歸系數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其對于工作適應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4討論
關鍵詞:現金流量表;作用;分析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報表,是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動態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目前已是世界上通行的主要會計報表之一。近年來,隨著投資者對現金流量意識的提高,從僅重視利潤表轉而更加關注現金流量。
一、分析現金流量表的作用
(一)解釋企業一定時期內利潤與現金流量的差異及其原因。就評價企業業績來說,凈利潤無疑是最好的評價指標。但由于通過利潤表所提供的凈利潤信息是財務會計收益,它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遵循歷史成本原則和配比原則計算出來的,僅僅是現金流量的估計數。財務會計收益能否最終轉化為現金,還取決于應收賬款能否及時收回等因素。事實上,有許多企業雖有較好的業績,但還是免不了面臨財務危機。因此,盈利必須輔以良好的現金流入才是最有利的。
(二)有助于客觀評價企業整體財務狀況。企業管理層編制會計報表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報表反映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為決策層提供有益的信息。通過分析現金流量表,可以分別從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三個方面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首先,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主要是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企業總是希望能進行現金交易,不愿賒銷,但所有的銷售不可能都是現金交易,因而企業又面臨應收賬款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企業資信狀況不好的情況下,應收賬款很難收回,形成壞賬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情況,能夠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其次,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反映了企業與投資有關的現金流入、流出情況。現代企業投資已經實現多元化,其目的是在保證資產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分散投資風險,獲取最大收益。對企業來說,投資就必須承擔各種風險,如果企業能取得預期的回報,就會對企業的財務收支狀況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就會對財務狀況產生不良后果。最后,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主要是吸收權益性投資、發行債券和借款收到的現金,反映了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籌資能力,間接地反映了企業財務狀況。企業籌資產生的現金流量越多,從側面反映出企業財務狀況良好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反之,則很可能是財務狀況不好的表現。
(三)對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進行預測。人們分析現金流量表,與其說是了解企業過去各種活動所引起的現金流量的變動,不如說是為了了解企業未來活動及所引起的現金流量情況。使用者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分析,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在分析時,尤其應注意對現金流量表附注所披露的與現金流量沒有關系的投資及籌資活動的分析,因為這些活動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評估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
二、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
(一)現金流量結構分析。現金流量結構分析是指同一時期現金流量中不同項目的比較與分析,以揭示各部分在企業現金流量中的相對意義。包括流入結構分析、流出結構分析和流入流出比分析。流入結構分析分總流入結構和三項(經營、投資和籌資)活動流入的內部結構分析,通過流入結構分析可以得出各種現金流入項目的相對重要程度;流出結構分析也分為總流出結構和三項活動流出的內部結構分析。通過流出結構分析可以得出各種流出項目的相對重要程度;流入流出比表明公司1元的現金流出可以為企業換回多少現金流入,該比值越大越好,比值越大反映收回現金的能力越強。
(二)獲取現金能力分析。獲取現金的能力是指經營現金凈流入和投資資源的比值,彌補了根據利潤表上分析獲利能力指標的不足。獲現能力分析指標具體包括銷售現金比率、總資產現金流量率、資產現金流量回報率、資本金現金流量比率、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折舊攤銷影響系數、現金凈流量增長率、現金流入流出比率等。
(三)償債能力分析。對企業投資者來說,通過現金流量分析,測定企業的償債能力,有利于其做出正確的決策;對債權人來講,償債能力的強弱是他們做出貸款決策的基本依據和決定性條件。償債能力分析指標具體包括現金比率、現金流量比率、流動資產現金比率、全部債務現金流量比率、現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數等。
(四)盈利質量分析。由于我國盈利信息失真的問題相當普遍,過去那種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得出的盈利數量指標,往往使企業的盈利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從而未能反映出企業的真實盈利狀況。現金流量表能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分析企業的盈利質量。盈利質量分析是指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盈利確認是否同時伴隨著相應的現金流入,只有伴隨現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較高質量,兩者差異越小,盈利質量越高。盈利質量分析也是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必要補充。盈利質量分析主要包含凈利潤經營現金比率、營業利潤實現比率、銷售收現比率、營運指數、現金流入結構比率、現金流量偏離標準比率等。
(五)股利支付能力分析。企業當期取得的現金在支付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項支出與本期應償還的債務后,才能用于投資與發放股利。企業支付股利能力的強弱,主要由下面三個指標衡量:一是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量與當期支付的現金股利的比率;二是可供普通股股東分配的營業現金凈流量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的比率;三是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總股本之比。
(六)發展潛力分析。企業的發展潛力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是企業價值的核心內容,他們表明了企業潛在的獲利能力。發展潛力分析主要包括再投資現金比率、投資適當比率、現金投資成長率、經營或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增長率、現金流出結構比率及經營、融資與投資比率等。
三、結束語
總之,現金流量表在分析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時,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工具。利用現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業本期及以前各期現金的流入、流出及結余情況,發現企業在財務方面存在的問題,正確評價企業當前、未來的償債能力、支付能力,以及企業當前和以前各期取得的利潤的質量,科學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在理性投資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對現金流量表進行分析已經成為經營、投資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作者單位:山東省城鄉建設勘察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劉迪,豐淑華.現金流量表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意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
【關鍵詞】 利潤表;盈利能力;分析
利潤表又稱收益表或損益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間生產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利潤表把一定時期的營業收益與其同一會計期間的營業費用進行配比,以計算出公司一定時期的稅后凈利潤。通過利潤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費用等情況,能夠反映公司生產經營的收益情況、成本耗費情況,表明公司生產經營成果;同時,通過利潤表提供的不同時期的比較數字(本月數、本年累計數、上年數),可以分析公司今后利潤的發展趨勢、獲利能力,了解投資者投入資本的完整性。由于利潤是公司經營業績的綜合體現,又是進行利潤分配的主要依據,因此,利潤表是會計報表中的主要報表。
一、利潤構成分析
企業的利潤,一般分為主營業務利潤、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及凈利潤。將企業的利潤表按照其收益來源構成劃分為經營性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業務收入。通過上述收益的劃分,將企業的利潤構成情況大致分為以下六種類型,從而可以判定企業盈利能力的穩定性。
A型企業屬于正常狀態的利潤表要素構成狀況,這類企業最好,屬正常企業的經營狀況,當然這類企業財務狀況最好。而B往往是由于非經常性的特殊情況發生損失而造成的虧損,通過采取措施,加強經營管理,也會加以扭轉,故該類企業可望迅速好轉。C型企業屬于危險狀態的利潤表要素構成狀況。這類企業雖有盈利但非營業所得,而是靠非正常經營業務所得,故既不能持久,也不會過多。D這類企業在不能獲得主營業務利潤情況下必導致虧損,該類型企業產品銷售獲得毛利已不能彌補期間費用的支出,產生營業虧損,繼續下去虧損額越多,虧損比例越大,導致破產速度越快。E型企業屬于瀕臨破產狀態的利潤表要素構成狀況。這類企業雖然最終有盈利,但正常經營業務所得,既不會多,也不會持久。這種偶然性所得,最終還是不能持續企業支出。F這類企業當然難以維持下去。如果虧損累計數據超過所有者權益時即為資不抵債,導致破產,這類企業已無健康可言。
二、利潤表構成分析
利潤表構成是指利潤表中各項目要素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通過分析各項目的重要程度,進而識別影響利潤形成的內在因素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具體分析方法是:首先將利潤表數據填入表內,其次以主營業務收入作為100%,再計算出其他各項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最后識別利潤形成是否正常、各項目比例是否適當、盈利主要來自何方,從而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狀況做出正確判斷。利潤結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即收支結構、業務結構、主要項目結構。通過利潤結構的分析可以判斷利潤的質量,進而為預測未來的獲利能力提供依據。
(一)收支結構分析
收支結構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總收入與總支出的差額及比例。利潤與收入(或成本)的比值越高,利潤質量就越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第二個層次是總收入和總支出各自的內部構成。顯然,正常的企業應以主營業務收入為主,而其他業務收入上升可能預示企業新的經營方向;營業外收入為偶然的、不穩定的收入;靠反常壓縮酌量性成本、各種減值準備計提過低、預提費用過低而獲得的利潤,是暫時的、低質量的利潤。
(二)業務結構分析
利潤的業務結構就是各種性質的業務所形成的利潤占利潤額的比重。利潤總額由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凈收入構成,營業利潤又由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構成。對于生產經營企業,應以營業利潤為主,主營業務利潤下降可能預示著危機。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的上升可能預示新的利潤點的出現,高額的營業外凈收入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甚至可能是造假。
(三)主要項目結構分析
利潤的主要項目是指為企業作主要貢獻的各種商品、產品或服務項目。通過主要項目結構分析,可以進一步揭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獲利水平變化的原因。主要項目分散則難以發現主要項目的企業是否陷入了困境。分析為企業作主要貢獻的產品或服務項目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及其市場競爭力,可以反映企業的利潤質量。
三、巧用利潤表分析盈力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因此,企業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一方面,利潤是企業內外有關各方都關心的問題,利潤是投資者取得投資收益、債權人收取本息的資金來源,是經營者經營業績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現,也是職工集體福利設施不斷完善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反映企業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則給予股東的回報越高,企業價值越大。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時,要分析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用到的指標主要有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營業利潤率、凈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現金獲利率等。分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僅要看利潤多少,還要關心利潤質量以及盈利模式
對企業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斷,取決于企業提供的利潤信息,企業利潤的多少,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來說,在資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越多,企業的盈利能力相應越好;反之,企業利潤越少,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財務人員在對企業盈利能力進行分析時,非常重視利潤數量的多少。然而,企業的利潤額由于受會計政策的主觀選擇、資產的質量、利潤的確認與計量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存在質量風險問題。企業的盈利模式就是企業賺取利潤的途徑和方式,是指企業將內外部資源要素通過巧妙而有機的整合,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經營模式。獨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法寶,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企業即使是擁有先進的技術和人才,但若沒有一個獨特的盈利模式,也很難生存。顯然,企業盈利模式并不是指從表面上看到企業的行業選擇或經營范圍的選擇。因此,要想發現企業盈利的源泉,找到企業盈利的根本,財務人員就必須關注該企業的盈利模式,要分析這家企業獲得盈利的深層機制是什么,而不是簡單地從其經營領域或企業特征上進行判斷和分析。
(二)不能僅以歷史資料和銷售情況評價盈利能力
在財務分析時,大多數財務人員都是以企業年度決算產生的財務會計報告為基礎計算各種盈利能力指標,來評價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在這種盈利能力分析中,人們所計算、評價的數據反映的是過去會計期間的收人、費用情況,都是來源于企業過去生產經營活動,屬于歷史資料。而對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進行分析評價,不僅要分析其過去的盈利能力,還要預測分析它未來的盈利能力,企業未來盈利能力不僅與前期的積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強弱有關,還與企業未來面臨的外部環境有關。許多財務分析人員往往比較關注銷售額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只根據銷售額的增減變化情況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進行分評價。然而,影響企業銷售利潤的因素還有產品成本、產品質量等,影響企業整體盈利能力的因素還有對外情況、資金的來源構成等,所以僅從銷售額來評價企業的盈力是不夠的,有時不能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另外,還要關注稅收政策、非物質性因素、利潤結構及資本結構對盈力能力的影響
國家的稅收政策與企業的盈利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評價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離不開對其面臨的稅收政策環境的評價。然而,由于稅收政策屬于影響企業發展的外部影響困素,很多財務人員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往往只注重對影響企業發展內部因素進行分析,而容易忽視稅收政策對企業盈利能力影響。
忽視非物質性因素對企業的貢獻,是指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時,只注重分析企業的銷售收入、成本、費用、資產規模、資本結構等直接影響企業盈利水平的物質性因素,而忽視企業的商業信譽、企業文化、管理能力、專有技術以及宏觀環境等一些非物質性因素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事實上,非物質性因素也是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動因,比如企業有良好的商業信譽、較好的經營管理能力和企業文化,將會使企業在擴大銷售市場、成本控制、獲取超額利潤等方面有所收獲。這都有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企業的利潤主要由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非經常項目收入共同構成,一般來說,主營業務利潤和投資收益占公司利潤很大比重,尤其主營業務利潤是形成企業利潤的基礎。非經常項目對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貢獻,但在企業總體利潤中不應該占太大比例。
在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進行分析時,很多財務分人員往往只注重對企業利潤總量的分析,而忽視對企業利潤構成的分析,忽視了利潤結構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實際上,有時企業的利潤總額很多,如果從總量上看企業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業的利潤主要來源于一些非經常性項目,或者不是由企業主營業務活動創造的,那么這樣的利潤結構往往存在較大的風險,也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真實盈利能力。資本結構是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業負債經營程度的高低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響。當企業的資產報酬率高于企業借款利息率時,企業負債經營可以提高企業獲利能力,否則企業負債經營會降低企業的獲利能力。有些企業只注重增加資本投入、擴大企業投資規模,而忽視了資本結構是否合理,有可能會妨礙企業利潤的增長。
【參考文獻】
1.行業結構分析。行業結構分析至少包括行業產品結構、顧客偏好和需求、市場進入壁壘、行業前景和盈利能力、競爭程度等方面的內容。
(1)產品結構。指行業市場上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產品及其組成。產品結構分析,可以使企業進行明確的市場定位,有針對性地制定產品戰略,并在企業需要向新的領域開發時,能夠針對具體的產品區位進行經濟論證,對相應的資源進行重新評估和組合。產品結構分析也有利于企業集中資源,形成競爭優勢。
(2)顧客偏好和需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顧客,以顧客為中心,通過各種努力滿足顧客需求的宗旨不能改變。企業只有先集中注意力鑒別和滿足現在和未來的顧客需求,才有可能進一步思考將來市場的競爭。為識別顧客偏好和需求,就要求企業識別顧客的群體及特征,通過市場調查、服務過程等各種手段,掌握、積累和分析顧客的信息,形成完備的顧客信息收集、分析、反饋、轉化、測量和再反饋的系統。在識別顧客偏好時,企業應注意不同群體的顧客的不同要求。如建筑市場的投資方有政府、外商、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等,投資的各方除了有質量、成本、進度等基本的要求外,還存在需求的差異性,如政府投資的項目會考慮對政績的影響,外商則對合同的擬定履約更為重視,許多外商還會引入國際慣例,如四IC條款作為合同內容。
(3)市場進入壁壘。高壁壘的行業是指那些社會雖有需求,但因為投入大、見效慢、難度高等商家望而卻步的行業,低壁壘的行業則反之。市場進入壁壘決定了競爭的程度,往往壁壘越低,競爭越激烈。當然,各行業的市場進入壁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作為的企業常常通過創新,不斷地占領高壁壘的領域,領導行業內的消費潮流。以四川長虹為例,由于在彩電的核心技術遙控電路研究方面領先于國內其他企業,從而在彩電市場上獲得了足夠的超額利潤,通過再三的降價、常常使其它廠家處于被動地位。
(4)行業前景和盈利能力。它代表著行業總體盈利水平。企業除了使用各種競爭手段,提高競爭能力及市場份額外,還有必要考慮行業整體的發展前景及盈利能力。再好的企業都有可能因為行業的限制而難以獲得高額利潤。行業的前景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在動態地變化著,行業前景分析有利于企業采取適當的投資與經營策略,從而規避風險。
(5)競爭程度。競爭的威脅對每個企業來說時時存在著。產業的競爭不斷將資本收益率壓低到競爭平衡保底收益,也就是“完全競爭”狀態所能獲取的收益。在激烈競爭過程中,競爭的焦點也在不斷變化(顧客、供應商、企業的內部管理成本等),企業應不斷轉變觀念,適應競爭的需要。
2.競爭者分析。對競爭者進行分析同時也是為了制定自身的競爭戰略。企業首先應該了解的是競爭者的一些基本內容,包括:經營規模、各細分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市場聲譽、利潤水平,以及組織構架、經營和服務方式、產品質量水準、技術開發能力等。前者顯示了競爭者當前的經營實力和盈利水平,后者決定了企業的競爭潛力,而后者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對競爭對手的分析,一方面是與本企業進行比較,另一方面是進行趨勢的描繪與分析。
3.內部資源分析。經營的過程就是資源的運用和調配過程。企業雖然集合了優良的資源并非就等于擁有了資源優勢,還要進一步看資源組合方式和運用手段。同樣,企業雖然擁有了大批高學歷人才,低技能要求的工作同樣要求有人去做,所以人員的使用了要因材施用。內部資源分析不僅要考慮企業有形的資源,還要考慮到無形的資源,包括市場聲譽和企業核心的凝聚力等。以下方面是在進行資源分析時應重點考慮的:
(1)人力資源。企業經營戰略的實施與實現需要由具體的人員來進行,經營層和職工能否接受戰略方案中所提出的創新要求,是否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新思維、素質與技能要求,都會影響到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在制定戰略方案時,最好制定相應的人力資源規劃,進行人力資源的教育與培訓,來激發企業員工實施戰略的決心。
(2)技術。技術是對戰略實施的強大支撐,企業制定戰略時要有技術能力提高的計劃。企業在已經擁有了優勢技術的情況下,在制定和實施戰略時,應充分圍繞它并將其有效發揮。
(3)市場聲譽。這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市場聲譽好的企業更能夠贏得顧客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