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技術研究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介紹了銀杏常用的育苗方法,如播種繁殖、扦插繁殖、根蘗繁殖、嫁接繁殖,以期為銀杏的繁育提供技術參考。
銀杏又名白果、公孫樹、鴨掌樹、鴨腳子,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高30~40m,胸徑4m,樹干端直,冠廣卵形。銀杏喜光,不耐庇蔭,不耐嚴寒,絕對最低氣溫不低于-20℃;耐旱,在高溫多雨情況下生長不良,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pH值4.5~8)均能適應,鹽堿土、黏重土及低洼地不宜種植。深根性,萌蘗性強,抗風,較不抗煙塵,極抗病蟲,壽命長。銀杏樹形挺拔壯觀,枝條蓬勃美麗,葉片形如折扇,清翠、瑩潔、精巧,中間分裂形似蝶,秋季到來,當風起舞,猶如萬蝶飄飛,是觀賞價值極高的園林風景樹。銀杏常用的育苗方法有播種、扦插、根蘗和嫁接繁殖等,現介紹如下。
1播種繁殖
播種繁殖多用于大面積綠化用苗或制作叢株式盆景。秋季采收種子后,去掉外種皮,將帶果皮的種子曬干,當年即可冬播或在次年春播。若春播,必須先進行混沙層積催芽。播種時,通過濕沙貯存催芽,發芽率高達90%以上。將種子胚芽橫放在播種溝內,播后覆土3~4cm并壓實,幼苗當年可長至15~25cm高。秋季落葉后,即可移植。但須注意的是苗床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段,以防積水而使幼苗近地面的部分腐爛。全光育苗,夏天易遭受日灼危害,造成葉片發黃脫落,甚至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光照不足則影響生長。西南向單面披蔭的苗木生長較搭蔭棚遮蔭好。上午有光照,午后披蔭利于銀杏苗期生長,并且育苗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
2扦插繁殖
硬枝扦插常用的基質有河沙、沙壤土、沙土等。沙壤土、沙土生根率較低,多用于大面積春季扦插;河沙生根率高,材料極易獲得,被廣泛應用于扦插育苗。插床長10~20m、寬1.0~1.2m,插床上鋪1層厚度在20cm左右的細河沙,插前1周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用量5~10kg/m2,與0.3%的甲醛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噴藥后用塑料薄膜封蓋起來,2d后用清水漫灌沖洗2~3次,即可扦插。
秋末冬初落葉后采集穗條,或春季在扦插前1周結合修剪時采條,要求枝條無病蟲害、健壯、芽飽滿。一般選擇二十年生以下的幼樹上的一至三年生枝條作穗條。根據試驗,一年生的實生枝條的生根率最高,可達93%。枝齡越大生根率越低,實生樹枝條的生根率高于嫁接樹枝條的生根率。將枝條剪成15~20cm長,含3個以上飽滿芽,剪好的插條上端為平口,下端為斜口。注意芽的方向不要顛倒,每50枝1捆,下端對齊,浸泡在100mg/L的萘乙酸液中1h,下端浸入5~7cm。秋冬季采的枝條,捆成捆進行沙藏越冬。
常規扦插以春季扦插為主,一般在3月中下旬扦插,在塑料大棚中春插可適當提早。扦插時先開溝,再插入插穗,地面露出1~2個芽,蓋土踩實,株行距為10cm×30cm。插后噴灑清水,使插穗與沙土密切接觸。濕度控制在90%左右。扦插后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①遮蔭。可用黑色遮陽網或人工搭棚遮陰,有條件的用塑料大棚為好,使苗圃地保持陰涼、濕潤的小氣候。②噴水。露地扦插,除插后立即灌1次透水外,連續晴天的要在早晚各噴水1次,1個月后逐漸減少噴水次數和噴水量。③追肥。5~6月份插條生根后,用0.1%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氫鉀液進行葉面噴肥,1個月噴1~2次。
④移栽。露地扦插的,落葉后至第2年萌芽前直接進行疏移;大棚扦插苗要經煉苗后再移栽。⑤防治病蟲害。銀杏扦插育苗苗圃地的主要病蟲害有地下害蟲、食葉類害蟲和莖腐病。可用40%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于下午灌在苗根部,殺滅地老虎效果達90%以上,還可兼治蠐螬、金針蟲。也可用0.2%的呋喃丹對水或2.5%的敵殺死2000倍液,滿地噴灑防治地下害蟲;用2.5%的敵殺死3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液防治食葉類害蟲;從6月份起每隔20d噴1次5%的硫酸亞鐵溶液,還可噴灑多菌靈、波爾多液等殺菌劑,預防莖腐病。3根蘗繁殖
根蘗繁殖一般用來培育砧木和綠化用苗。銀杏容易發生萌蘗,尤以十至二十年生的樹木萌蘗最多。春季可利用分蘗進行分株繁殖,方法是剔除根際周圍的土,用刀將帶須根的蘗條從母株上切下,另行栽植培育。雌株的萌蘗可以提早結果年齡。
4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主要有切接、挖骨皮接和改良切接等繁育技術。
挖骨皮接操作步驟如下:①切砧。用修枝剪在離根徑5~8cm處截砧,在砧木截面1/2~1/3處刀鋒稍向外傾斜切1刀,長約3cm,然后剝離切開的小片砧木外側皮層至第1刀末端,再在剝離皮層的木質部由外向里呈45°斜切1刀,取出木質部。②削穗。選好接穗芽根,在背芽面0.5~1.0cm處斜削1刀,深達木質部1/3~1/2,使削面略長于砧木切面,然后在削面2/3的表皮,然后留芽1~2個從芽眼上1.5cm處剪取
穗。③插穗。將削好的接穗對準一邊形成層插入砧木切口,使接穗下端緊貼而削面上端稍露白即可。④包扎。用塑膜全封閉綁扎。即用事先準備好的塑料薄膜帶嚴密綁扎接口的同時嚴密包扎接穗頂端截面,僅露出芽眼。
改良切接與切接比較,在切砧部位上和削穗方式上都作出了改進:削穗是依照了挖骨皮接的方法,擴大了愈合面;切砧時,待截斷砧木后嫁接刀應與砧木截面的木質部外圓呈切線相垂直下切,不傷及木質部。故也稱切皮接,其下刀容易,操作便利。插穗后包扎方法同挖骨皮接,進行塑膜全封閉綁扎。
5參考文獻
[1]張玉濤.銀杏繁育四法[J].農家致富,2007(9):35.
0引言
激光熔覆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功率激光器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的表面改性技術,是指激光表面熔敷技術是在激光束作用下將合金粉末或陶瓷粉末與基體表面迅速加熱并熔化,光束移開后自激冷卻形成稀釋率極低,與基體材料呈冶金結合的表面涂層,從而顯著改善基體表面耐磨、耐蝕、耐熱、抗氧化及電氣特性等的一種表面強化方法[1~3]。如對60#鋼進行碳鎢激光熔覆后,硬度最高達2200HV以上,耐磨損性能為基體60#鋼的20倍左右。在Q235鋼表面激光熔覆CoCrSiB合金后,將其耐磨性與火焰噴涂的耐蝕性進行了對比,發現前者的耐蝕性明顯高于后者[4]。
激光熔覆技術是一種經濟效益很高的新技術,它可以在廉價金屬基材上制備出高性能的合金表面而不影響基體的性質,降低成本,節約貴重稀有金屬材料,因此,世界上各工業先進國家對激光熔覆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都非常重視[1-2、5-7]。
1激光熔覆技術的設備及工藝特點
目前應用于激光熔覆的激光器主要有輸出功率為1~10kW的CO2激光器和500W左右的YAG激光器。對于連續CO2激光熔覆,國內外學者已做了大量研究[1]。近年來高功率YAG激光器的研制發展迅速,主要用于有色合金表面改性。據文獻報道,采用CO2激光進行鋁合金激光熔覆,鋁合金基體在CO2激光輻照條件下容易變形,甚至塌陷[1]。YAG激光器輸出波長為1.06μm,較CO2激光波長小1個數量級,因而更適合此類金屬的激光熔覆。
同步注粉式激光表面熔覆處理示意圖[8]
激光熔覆按送粉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兩類:粉末預置法和同步送粉法。兩種方法效果相似,同步送粉法具有易實現自動化控制,激光能量吸收率高,無內部氣孔,尤其熔覆金屬陶瓷,可以顯著提高熔覆層的抗開裂性能,使硬質陶瓷相可以在熔覆層內均勻分布等優點。
激光熔覆具有以下特點[2、9]:
(1)冷卻速度快(高達106K/s),屬于快速凝固過程,容易得到細晶組織或產生平衡態所無法得到的新相,如非穩相、非晶態等。
(2)涂層稀釋率低(一般小于5%),與基體呈牢固的冶金結合或界面擴散結合,通過對激光工藝參數的調整,可以獲得低稀釋率的良好涂層,并且涂層成分和稀釋度可控;
(3)熱輸入和畸變較小,尤其是采用高功率密度快速熔覆時,變形可降低到零件的裝配公差內。
(4)粉末選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特別是在低熔點金屬表面熔敷高熔點合金;
(5)熔覆層的厚度范圍大,單道送粉一次涂覆厚度在0.2~2.0mm,
(6)能進行選區熔敷,材料消耗少,具有卓越的性能價格比;
(7)光束瞄準可以使難以接近的區域熔敷;
(8)工藝過程易于實現自動化。
很適合油田常見易損件的磨損修復。
2激光熔覆技術的發展現狀
激光熔覆技術是—種涉及光、機、電、計算機、材料、物理、化學等多門學科的跨學科高新技術。它由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并于1976年誕生了第一項論述高能激光熔覆的專利。進入80年代,激光熔覆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近年來結合CAD技術興起的快速原型加工技術,為激光熔覆技術又添了新的活力。
目前已成功開展了在不銹鋼、模具鋼、可鍛鑄鐵、灰口鑄鐵、銅合金、鈦合金、鋁合金及特殊合金表面鈷基、鎳基、鐵基等自熔合金粉末及陶瓷相的激光熔覆。激光熔覆鐵基合金粉末適用于要求局部耐磨而且容易變形的零件。鎳基合金粉末適用于要求局部耐磨、耐熱腐蝕及抗熱疲勞的構件。鈷基合金粉末適用于要求耐磨、耐蝕及抗熱疲勞的零件。陶瓷涂層在高溫下有較高的強度,熱穩定性好,化學穩定性高,適用于要求耐磨、耐蝕、耐高溫和抗氧化性的零件。在滑動磨損、沖擊磨損和磨粒磨損嚴重的條件下,純的鎳基、鈷基和鐵基合金粉末已經滿足不了使用工況的要求,因此在合金表面激光熔覆金屬陶瓷復合涂層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目前已經進行了鋼、鈦合金及鋁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多種陶瓷或金屬陶瓷涂層的研究[1、10]。
3激光熔覆存在的問題
評價激光熔覆層質量的優劣,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宏觀上,考察熔覆道形狀、表面不平度、裂紋、氣孔及稀釋率等;二是微觀上,考察是否形成良好的組織,能否提供所要求的性能。此外,還應測定表面熔覆層化學元素的種類和分布,注意分析過渡層的情況是否為冶金結合,必要時要進行質量壽命檢測。
目前研究工作的重點是熔覆設備的研制與開發、熔池動力學、合金成分的設計、裂紋的形成、擴展和控制方法、以及熔覆層與基體之間的結合力等。
目前激光熔敷技術進一步應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①激光熔覆技術在國內尚未完全實現產業化的主要原因是熔覆層質量的不穩定性。激光熔覆過程中,加熱和冷卻的速度極快,最高速度可達1012℃/s。由于熔覆層和基體材料的溫度梯度和熱膨脹系數的差異,可能在熔覆層中產生多種缺陷,主要包括氣孔、裂紋、變形和表面不平度[1]。
②光熔敷過程的檢測和實施自動化控制。
③激光熔覆層的開裂敏感性,仍然是困擾國內外研究者的一個難題,也是工程應用及產業化的障礙[1、11]。目前,雖然已經對裂紋的形成擴進行了研究[1],但控制方法方面還不成熟。
4激光熔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前景展望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激光熔敷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國內外激光表面改性研究的熱點。激光熔敷技術具有很大的技術經濟效益,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與維修、汽車制造、紡織機械、航海[12]與航天和石油化工等領域。
目前激光熔覆技術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正處于逐步走向工業化應用的起步階段。今后的發展前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激光熔覆的基礎理論研究。
(2)熔覆材料的設計與開發。
(3)激光熔覆設備的改進與研制。
(4)理論模型的建立。
關鍵字語音合成,文語轉換,語音人機界面
1引言
由人工通過一定的機器設備產生出語音稱為語音合成(SpeechSynthesis)。語音合成是人機語音通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音合成研究的目的是制造一種會說話的機器,它解決的是如何讓機器象人那樣說話的問題,使一些以其它方式表示或存儲的信息能轉換為語音,讓人們能通過聽覺而方便地獲得這些信息。
語音合成從技術方式講可分為波形編輯合成、參數分析合成以及規則合成等三種。
波形編輯合成,這種合成方式以語句、短語、詞或音節為合成單元,這些單元被分別錄音后直接進行數字編碼,經適當的數據壓縮,組成一個合成語音庫。重放時,根據待輸出的信息,在語料庫中取出相應單元的波形數據,串接或編輯在一起,經解碼還原出語音。這種合成方式,也叫錄音編輯合成,合成單元越大,合成的自然度越好,系統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但合成語音的數碼率較大,存儲量也大,因而合成詞匯量有限。
參數分析合成,這種合成方式多以音節、半音節或音素為合成單元。首先,按照語音理論,對所有合成單元的語音進行分析,提取有關語音參數,這些參數經編碼后組成一個合成語音庫;輸出時,根據待合成的語音的信息,從語音庫中取出相應的合成參數,經編輯和連接,順序送入語音合成器。在合成器中,通過合成參數的控制,將語音波形重新還原出來。
規則合成,這種合成方式通過語音學規則來產生目標語音。規則合成系統存儲的是較小的語音單位(如音素、雙音素、半音節或音節)的聲學參數,以及由音素組成音節、再由音節組成詞或句子的各種規則。當輸入字母符號時,合成系統利用規則自動地將它們轉換成連續的語音波形。由于語音中存在協同發音效應,單獨存在的元音和輔音與連續發音中的元音和輔音不同,所以,合成規則是在分析每一語音單元出現在不同環境中的協同發音效應后,歸納其規律而制定的如共振峰頻率規則、時長規則、聲調和語調規則等。由于語句中的輕重音,還要歸納出語音減縮規則。
現在展開大量研究和實用的是文語轉換系統[1](Text-To-SpeechSystem,TTSSystem),它是一種以文字串為輸入的語音合成系統。其輸入的是通常的文本字串,系統中的文本分析器首先根據發音字典,將輸入的文字串分解為帶有屬性標記的詞及其讀音符號,再根據語義規則和語音規則,為每一個詞、每一個音節確定重音等級和語句結構及語調,以及各種停頓等。這樣文字串就轉變為符號代碼串。根據前面分析的結果,生成目標語音的韻律特征,采用前面介紹的合成技術的一種或者是幾種的結合,合成出輸出語音。
本文所討論的語音合成應用系統就是一種面向TTS應用的語音系統。該系統的設計目標是作為人機交互的一種反饋手段,用于將計算機中的數據或狀態以語音的形式加以輸出。該系統的應用背景是作為衛星測試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用于增強人機交互能力。通過引入語音合成技術,將原本需要測試人員主動觀察的數據、狀態或指令等內容以語音的形式即時播報出來,相應的測試人員只需被動收聽即可,只有在敏感內容出現時才加以主動觀察,從而降低測試人員的工作強度,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在這樣的應用背景下,對語音合成系統的要求是響應速度快,計算復雜度和存儲空間復雜度低,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合成語音清晰度高、可懂性強,適于科學術語、符號和單位的發音合成等。基于以上系統需求,我們開發了專門針對科學應用特別是航空航天領域內常見的科學術語、符號、計量單位和數學公式等文本分析模塊,以及新型的基于規則和參數的語音合成技術。
2系統結構
圖1中給出了本文討論的語音合成系統的結構框圖。
從外部接口上看,該系統的輸入為文本輸入接口,用戶將要發聲的文本內容通過此接口送入系統,輸入的文本不需特別的格式;輸出為音頻輸出接口,系統將合成的聲音以某種編碼方式由此輸出;此外系統中所有語音信息模型均存儲于語音模型庫文件中,各種符號、單位標注、單詞字母以及詞匯的發音等均存儲于詞庫文件中,這些庫文件作為語音合成系統的內部輸入。
圖1語音合成系統結構
從內部結構上看,輸入的文本主要通過規范化處理和符號轉化,將其中的特殊符號、縮寫、英文單詞以及計量單位等轉換為可識別的發聲單元標識。在分詞模型中,對輸入的文本按預置的分詞規律進行單詞的劃分,通過分詞處理就基本確定了句子的韻律結構以及多音字的發音。韻律預測決定各詞發音;協同發音決定了各詞之間的連接關系。選詞模塊按照韻律要求及詞的發音在詞庫中選擇最優的發音,經過語音重構將波形恢復出來。各詞的語音波形經過拼接模塊在拼接參數的控制下完成最終語句的合成。
3聲學單元的選擇及生成
為使合成語音具有較高的清晰度、可懂度以及自然度,通常采取基于波形的語音合成技術。波形拼接語音合成中的合成單元是從原始自然語音中切分出來的,保留了自然語音的一些韻律特征。根據自然語言的語音和韻律規律,存儲適當的語音基元,使這些單元在確定的存貯容量下具有最大的語音和韻律覆蓋率。合成時經過聲學單元選擇、波形拼接、平滑處理等步驟后輸出語音。通過精心設計語料庫,并根據語音和韻律規則從音庫中挑出最適合的聲學單元,使系統輸出高質量的語音。
常見的語音單元候選可以有詞組、音節、音素和雙音素等。就詞組而言,無論是中文還是西方語系,都和確定的語義相對應,因此使用詞組作為聲學單元可以比較容易的解決合成語音的可懂度問題[2],但是由于詞組的類別非常多,而且在不同韻律環境下有著明顯不同的表現,這樣會造成所需的聲學單元趨向于無窮大。所謂音節,一般都是由元音和輔音構成的,元音是音節的主干部分[3]。以漢語為代表的一些東方語系,音節數目較少,而且音節基本上是“輔音-元音”結構,但是對于一些西方語言,音節數目較多,結構比較復雜,而且使用它并不但不能避免大多數協同發音的影響,而且會引起音庫容量的急劇增大。音素是最小發音單位,可以使語料庫設計時的靈活性好,但由于音素受相鄰語音環境的協同發音影響很大,對這些影響考慮的不合理時,就會造成音庫在語音和韻律上的不平衡。另外在挑選單元時,由于音素的聲學變體很多,所選擇的樣本不合適時,會導致相鄰音素間存在基頻和共振峰上不連續,需要采用譜平滑法進行處理,這必然會降低合成音質。
綜合上述對音節、詞組、音素的分析可以知道,它們各有優缺點,因此在構造波形拼接所需要的語料庫時,可以結合不同類型樣本的優缺點,例如對于自然語流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協同發音強的音素、音節組合,在通過波形拼接形成目標語音時,應該盡量避免在這些協同發音影響大的音素組合之間進行拼接,否則單元挑選的稍有不合適,就會造成聽覺上的難以接受。所以在構造實用合成系統時所采取的聲學單元的類型和長度都將是不固定的[4]。
在選擇聲學單元構造語音庫時,通常利用某種損失度函數來描述具有相同大小語音庫的合成能力。一個典型的損失度函數可以表達為:
(1)
其中f為當前聲學單元的詞頻,d為聲學單元的預測時長,c為該單元中所包含的音素之間協同發音的大小[4]。在不考慮韻律條件下,構造由聲學單元組成的語音庫時,應使由(1)表示的損失度函在該語音庫上的取值最小為目標。用于拼接的聲學單元通常由連續語流中切分獲得。通過檢索含有大量航天、電子通信、計算機以及衛星領域內關鍵字的文獻,并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文本處理,將文獻切分成詞和句。通過對詞匯的統計可以得到詞頻信息,并在詞頻信息的指導下挑選由文獻獲得的句子,使得選出的句子對高頻詞具有較好的覆蓋,這些挑選出來的句子成為稍后需要錄制的腳本。
挑選合適的播音員,對照腳本進行合理朗讀,并且錄音。將錄音所得的語音波形數據按腳本以及聲學單元的劃分進行切分,通常對于漢語可以切分為詞、字(CV結構)而英文通常需要切分到詞以及少量音素或雙音素,從而構成發聲單元庫。對切分得到的聲學單元按其在原句子中的位置(前中后)以及前后相連的字詞進行標注。這些標注信息對選詞模塊的判決提供依據。
4韻律的生成
韻律的聲學參數一般包括基頻、時長、能量,對于一個TTS系統,韻律生成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韻律參數對于控制合成語音的節奏、語氣語調、情感等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漢譜普通話,基頻是和聲調直接相關的物理參數。漢語的構成原則可歸結如下:由音素構成聲母或韻母,韻母帶上聲調后成為調母,由單個調母或由聲母與調母拼接成為音節。漢語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5個調,1200多個有調音節。一個音節就是一個字的音,即音節字。由音節字構成詞,最后再由詞構成句子[5]。
基于規則的韻律生成。通過對漢語語音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總結一些通用的韻律規則,利用這些先驗知識,可以建立一個基于規則的韻律生成系統。通常規則系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用規則,比如四個調的基本形狀,上聲連接的變調規則,時長變化,語氣語調的音高變化等;二是目標說話人的特定韻律規則,比如個人的基本調高、調域、語速和停頓等。此外在連續語流中,每個字的發音是會相互影響的,連續語流中一個字的發音的聲調與這個字單獨發音時的聲調會有所不同,在合成的連續語流中,只有具有這種聲調變化才能使合成的語音具有較好的可懂度,否則將只會是單字語音的生硬連接。漢語普通話語句中的變調以二字詞的變調最為主,因為二字詞所占比例約為74.3%。它的調型基本上是兩個原調型的相連的序列,但受連讀影響使前后兩調或縮短、或變低。
基于機器學習的韻律生成。雖然目前已經得到了許多關于韻律的規則,但這些規則對于形成非常貼近自然的韻律還相差很遠。為能夠發覺隱藏而且難以描述的韻律規則通常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來實現韻律的生成。常用的算法模型有隱馬爾可夫模型(HMM)、人工神經網絡(ANN)、支持向量機(SVM)以及決策樹等[5][6]。
基于參數化模型的韻律生成。基于機器學習的韻律模型提取一些人工無法分析的細則,大人降低人工參與分析的工作量,但這種方法同時也存在如下問題:首先,一般的學習算法都要求比較多的數據資源,特別是屬性特征比較多的時候;其次,如果己有數據資源分布不均勻,將造成訓練的整體偏差,影響分析結果;再次,專家知識沒有很好的結合利用進來,是一種信息浪費;第四,訓練模型沒有和語言特征和人的感知掛鉤,無法進行轉移和調整。基頻和時長是影響人的韻律聽感的直接聲學參數,兩者都是隨時間變化和環境變化的。參數模型利用先驗知識,先分析基頻時長和語言特征、人的聽感的關系,對此關系建摸,提取基頻時長和語言特征及人的聽感直接相關的參數。這樣的模型有效利用了專家知識,就可以用不多的數據訓練出文本語言特征和參數的關系,同時通過調整模型參數就可以達到改變聽感的韻律特征的目的[7]。
Fujisaki模型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基頻參數化模型[8][9],它主要通過模擬人的發音機理來預測基頻的變化。Fujisaki認為基頻的改變主要有兩個原因:韻律短語邊界(Phrase)的影響和音節調(Accent)的影響。基頻曲線的產生是按照聲帶振動的機理,以Phrase和Accent作為預測系統的輸入,以基頻曲線作為系統的輸入,其中以脈沖信號的形式產生Phrase形狀,以階梯函數產生Accent形狀。在該模型下基頻曲線可以表示為:
(2)
其中函數Gpi(t)以及Gaj(t)的表達式分別為:
(3)
(4)
在表達式(2)、(3)及(4)中各參數含義如表1中所示。
表1Fujisaki韻律模型參數
Fmin基頻最小值αi第i個Phrase命令控制系數
IPhrase元素數量βj第j個Accent命令控制系數
JAccent元素數量θAccent命令最大值參數
T0i第i個Phrase命令的時間標記Api第i個Phrase命令幅度
T1j第j個Accent命令開始時間Aaj第j個Accent命令幅度
T2j第j個Accent命令結束時間
Fujisaki模型的機理很簡單,對于每個phrase命令,就是以一個脈沖信號通過phrase濾波器,相應的基頻值上升到最大點,然后逐漸衰減。對于連續的phrase命令,基頻曲線則產生連續的波動。Accent命令由一個階梯函數初始化,因為accent濾波器的參數α遠大于β,使得Accent元素很快達到其最大值,然后迅速衰減。
5系統實現及應用
整個語音合成系統由一系列動態鏈接庫構成,分別對應圖2中的各組成部分,各動態庫由C語言書寫。這種動態庫的使用方便未來對局部進行修改。通過對動態庫的加載,可以方便的將該語音合成系統集成到任何應用環境中。該合成系統輸入以漢語為主,允許混合少量英文單詞、希臘字母以及其它通用符號。
聲學庫中的語音波形分別采樣AMR及MFCC兩種編碼方式,此外MFCC編碼后再進行矢量量化處理,由此形成多種碼率的聲學單元庫。采用不同的單元庫將獲得不同音質的合成結果輸出。系統的錄音為女聲,可以通過一定的算法,如基音同步疊加技術(PitchSynchronousOverlapAdd,PSOLA)算法,在輸出端對音色進行修改。
該系統作為我所研制的衛星測試系統的一個關鍵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該系統所構造的VoiceUI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人機界面。計算機通過語音將衛星的實時狀態匯報給監視人員,極大的降低了監視人員的觀察強度,提高了人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D.H.Klatt,Reviewoftext-to-speechconversionforEnglish,J.Acoust.Soc.Am.,82(3):737-793,1987
[2]R.Linggard,ElectronicSynthesisofSpeec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5
[3]J.Allen,M.S.HunnicuttandD.Klatt,FromTexttoSpeech:TheMITalkSyst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87
[4]陳永彬,王仁華.語言信號處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0
[5]陶建華,蔡蓮紅.漢語TTS系統中可訓練韻律模型的研究.聲學學報,2001
[6]初敏.自然言語的韻律組織中的不確定性及其在語音合成中的應用.第七屆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廈門,2003
[7]倪晉富,王仁華.模型化F0曲線中的升降模式控制機制.聲學學報,1996
論文摘要介紹了盤菜的栽培技術,包括選種、播種、育苗、整地、施肥、水分管理、病蟲草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盤菜栽培提供參考。
盤菜屬十字花科蕓苔屬蕪菁種,主要分布在浙江臺州到福建寧德的沿海地帶。盤菜的食用部分是扁圓如盤的肉質根,故稱盤菜,其外形美觀,肉色潔白、細嫩,營養豐富,品質上乘,是根菜類中稀有品種。盤菜可進行多種加工,貯存期長,一般產量可達22.5~30.0t/hm2,產值可達45~90元/hm2。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選好品種,及時播種
盤菜對播種期要求較為嚴格,在海拔300~700m的山區,為提早上市,以選擇早熟種為宜,播種時間為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平原地區,以選擇遲熟種為宜,播種時間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過遲播種會降低產量。
2適時間苗,培育壯苗
選擇土質肥沃、排灌方便、前茬沒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作為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再配合施入少量的復合肥。大田用種量225~300g/hm2,1hm2大田需苗床75m2,播前將5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375g/hm2與40%毒死蜱乳油150g/hm2隨澆底水時施入。由于種子較為細小,可用細土與種子拌勻后播種,播后用細土覆蓋,厚度為0.5~1.0cm,再蓋薄薄一層細草,或用遮陽網覆蓋。出苗后要及時去除覆蓋物,3~5d出苗,10d左右間苗,苗距2cm,經過25~30d左右,就可選擇壯苗進行移栽。育苗期間要施2次稀薄人糞尿;特別要做好蚜蟲及病毒病的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加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另外加抗病毒的藥植物助壯素(百菌K)1200倍液噴霧防治。
3精細整地,施足基肥
盤菜抗病力比較弱,特別是抗病毒病比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要差些。一般選用2年以上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塊,以疏松肥沃、土層深厚、地勢較高、水源較近、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為宜。在種植前2~3d,土壤深翻16~20cm,整碎、耙平,南北做畦,畦面寬130cm或90cm,溝寬30cm、深20cm。施商品有機肥1500kg/hm2或經過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2.5~30.0t/hm2、15-15-15三元硫酸鉀復合肥750kg/hm2、草木灰1500kg/hm2、硼砂15kg/hm2,翻耕時,將肥料均勻翻入地里,以防止燒苗。
4適期移栽,合理密植
盤菜播種后25~30d左右,選擇肉質根膨大至碗豆粒大小、2片子葉完整、真葉4~6片、大小一致的健壯幼苗進行定植。起苗前施1次送嫁肥,并噴灑1200倍液植物助壯素(百菌K)加25%苗菌敵可濕性粉劑600倍液;要帶土移栽,定植時要栽正,小肉質根露出地面,定植后澆定根水。一般種植4.00~5.25萬株/hm2,畦面寬1.3m可種4行,畦面寬0.9m可種3行,株行距0.5m×0.4m。
5合理施肥,科學管水
盤菜要重施基肥,追肥一般分2次進行,第1次在移栽緩苗后肉質根橫徑2~3cm時,結合中耕澆施稀薄人糞尿;第2次在定植后25~30d左右,肉質根橫徑6~8cm,施15-15-15三元硫酸鉀復合肥300kg/hm2,以后一般不追肥,如苗較弱,可適當追施少量復合肥。在水分管理上,由于盤菜的根系不發達,吸水能力較弱,一般幼苗期葉片數目少,葉面積小,蒸騰量小,需水量不大,少澆水;進入膨大期,肉質根和葉面積都迅速增大,植株進入生長盛期,需水量激增,要多澆水,勤澆水。水分供應不足,易造成糠心、黑心,降低食用品質,所以要保持土壤濕潤,但水分不能太多,否則易爛根。
6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
中耕除草可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有利于肉質根的生長。盤菜定植后一般進行1~2次的中耕,第1次中耕在定植后肉質根橫徑2~3cm時進行,第2次在定植后1個月肉質根快速膨大前。中耕要淺除,以免傷及根系,且不要讓泥土覆蓋肉質根。除草主要是噴灑5%蓋草靈乳油1000倍液,基本可解決禾本科雜草的危害。
盤菜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軟腐病、葉斑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菜青蟲、黃條跳甲等。防治病毒病主要用植物助壯素(百菌K)1200倍液、1.35%毒畏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病毒A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軟腐病主要用72%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葉斑病主要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劑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蚜蟲可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治菜青蟲可用3%甲維鹽乳油1500倍液、5%氟蟲腈懸浮劑1500倍液;防治黃條跳甲可用5%氟蟲腈懸浮劑1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加2.5%三氟氯氰乳油1000倍液。
從1982年起,檔案館為地下庫房(新館即將投入使用)。檔案館工作人員立足現實,采取了較為可行的保護措施。1982年安裝了防盜鐵門,在每間庫房門口均設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陸續購置了除濕設力求;1991年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溫濕度記錄,加強了對庫房溫濕度的控制;加強庫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塵防蟲、防有害氣體等各項工作,開展檔案的修復工作,修補、復制解放時期字跡褪變的檔案450余卷。二、檔案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庫房與設備不符合規范要求。檔案庫房與設備是保管檔案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地下庫房的弊端顯而易見:濕度高,不利于通風,不利于維護檔案的安全。從維護檔案的設備上看,存在單一、老化的問題。新館的建成解決了檔案保護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問題。
(二)檔案保護意識缺乏。檔案保護工作是為利用工作服務的。當前由于過分強調為經濟建設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保護意識的減弱,表現在實際行動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資金的投入,人員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編研工作中忽視保護工作,修補檔案未用專用漿糊,將檔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塵等。從中可以看出,檔案保護意識在工作人員頭腦中還相對淡漠。
(三)檔案保護技術的培訓研究不夠,檔案保護技術人才缺乏。
1培訓不夠。檔案人員參加的檔案培訓,尤其是檔案保護技術專題的培訓相當有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辦公自動化的普及,檔案的載體已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以膠片、磁性材料為載體的檔案所占比例將有所增加。它們的保管、使用同紙制檔案發生了根本變化。檔案人員如果不隨時補充知識,保護工作將無從談起。各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不僅次數有限,而且由于資金、時間等原因難以保證參加。
2檔案保護技術的研究不夠。檔案人員不僅要做好檔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應加以總結、研究。在我局、館人員撰寫的論文、業務研究、調查報告中,很少有專門涉及檔案保護技術課題的。
3檔案保護技術專業人員缺乏。近幾年,檔案館人員的學歷、職稱都有明顯提高,但具有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保護專業技術人員卻相當匱乏。檔案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技術,檔案專業人員雖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卻很有限。
出現以上問題,也有某些客觀原因:檔案館人員多是身兼數據職,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參與,難以保證“專”;部分保護技術很少接觸,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夠完善。檔案保護在檔案館的各項制度中都有所體現,但從總體上講還存在著不深入、不細致的問題。在制度執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員少、時間緊,有的制度沒有嚴格執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財力投入不夠。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檔案庫房溫濕度的控制、檔案的修復、專門檔案的特殊保護要求、專業培訓等都需要相關的設備和資金為后盾。檔案并無專項保護資金,使檔案館除維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難以有足夠的財力購置較為先進的設備及進行保護技術的開發、利用。如何進一步提高檔案保護工作水平,我認為應當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檔案保護意識。認識提高了才能付諸行動。保護工作直接關系到檔案的壽命,一旦遭到破壞,為經濟建設服務也只會成為空談。加強培訓。開展、組織多種形式的培訓、講座。因檔案保護工作的技術性較強,培訓的內容不但要注重理論的指導,還要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